㈠ 花蛤裡面黑黑的能不能吃
不可以食用,黑色部分有兩種可能:
1,是花蛤的消化系統,這部分是不可以食用的;
2,是沒有處理干凈的雜質,也是不可以食用的
(1)菲律賓簾蛤吃什麼擴展閱讀:
菲律賓簾蛤(學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通常又稱雜色蛤或菲律賓蛤仔,殼長2.5-5.7厘米。商業規模平均40毫米。是一種常見的貝類動物。殼堅固,殼瓣左右相等;兩側不等,殼頂的喙位於前半部分;外形略呈橢圓形。韌帶內嵌,不突出殼面,寬厚棕色的橢圓拱形身體幾乎延伸到後部邊緣的一半。
菲律賓簾蛤具有較大的商業價值,已被引進到世界各地,並已經在那裡永久定殖。菲律賓簾蛤在1930年代意外地與長巨牡蠣苗一起被引入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已經擴散定殖在從加利福尼亞到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的沿海。除了公共漁業,孵化場生產促進了菲律賓簾蛤在太平洋沿岸的養殖。
㈡ 花甲、蛤蜊和扇貝 ,這三個有什麼區別
花甲又名花蛤,海南地區稱芒果螺,是一種軟體動物,長約3厘米,殼卵圓形,淡褐色,邊緣紫色。生活在淺海底。貝殼較瘦長,是長卵圓形。
花甲的營養價值豐富,在每100克蛤肉中含蛋白質10克、脂肪1.2克、碳水化合物2.5克,以及碘、鈣、磷、鐵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而蛤殼中則含碳酸鈣、磷酸鈣、硅酸鎂、碘、溴鹽等。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在文蛤中有一種叫蛤素的物質,有抑制腫瘤生長的抗癌效應。
蛤蜊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它的營養也比較全面,實屬物美價廉的海產品。其肉質鮮美無比,被稱為「天下第一鮮」、「百味之冠」,江蘇民間還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靈」之說。它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鐵、鈣、磷、碘、維生素、氨基酸和牛磺酸等多種成分,是一種低熱能、高蛋白,能防治中老年人慢性病的理想食品。
扇貝含一種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作用的代爾太7-膽固醇和24-亞甲基膽固醇,它們兼有抑制膽固醇在肝臟合成和加速排泄膽固醇的獨特作用,從而使體內膽固醇下降。扇貝可以幫助人解除一些煩惱症狀。
㈢ 菲律賓蛤仔的營養成分
菲律賓蛤仔軟體部氨基酸總量(ΣTAA)為36.73%,從氨基酸組成看,纈氨酸(Val)含量最高,為7.67%,其次為丙氨酸(Ala)、甘氨酸(Gly)和天門冬氨酸(Asp)。菲律賓蛤仔軟體部必需氨基酸,除纈氨酸(Val)略高於FAO/WHO推薦含量和雞蛋蛋白含量外,其它各必需氨基酸含量均低於理想蛋白含量。根據FAO/WHO推薦的理想蛋白質模式,質量較好的蛋白質其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的比值(EAA/TAA)應在40%左右,必需氨基酸與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在60%以上。菲律賓蛤仔軟體部EAA/TAA 為45.77%,EAA/NEAA 高達84.39%。
菲律賓蛤仔軟體部脂肪酸含量豐富,共測得主要脂肪酸22 種,其中飽和脂肪酸(SFA)4 種,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4 種,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12 種,三者含量ΣPUFA>ΣSFA>ΣMUFA。菲律賓蛤仔軟體部高不飽和脂肪含量(ΣPUFA)為50.50%,其中EPA+DHA 含量高達32.32%,與青蛤(29.44%)相近,高於文蛤(14.15%),說明菲律賓蛤仔具有較高的保健作用。
㈣ 菲律賓蛤仔的介紹
菲律賓蛤仔通常又稱雜色蛤,是貝殼類海產品,隸屬海洋無脊椎動物中的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簾蛤目,簾蛤科,中文名名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南方俗稱花蛤(huage),遼寧稱蜆子(xianzi),山東稱蛤蜊(gala),英文名:short necked clam。花蛤廣泛分布在我國南北海區,它生長迅速,養殖周期短,適應性強(廣溫、廣鹽、廣分布),離水存活時間長,是一種適合於人工高密度養殖的優良貝類,是我國四大養殖貝類之一。
㈤ 如何養花蛤
一、育苗
在苗種的預養成期可採用上升流式的育苗系統,直至殼長達到10-15mm。
在育苗期,必須對養成設施進行清洗,對蛤仔進行分級,並清除諸如蟹之類的敵害。盡管在養成初期可採用盤式養殖,但是蛤仔在土壤中生長更好。
二、播種
在蛤仔的殼長達到10-15mm時,即可播種在附著基上。養成作業最好在可避免大風、大浪或潮汐活動的潮間帶進行。
生長和成活狀況直接與放養密度有關。蛤仔(10-15mm)按200-300/ m²密度播種,同時用4mm網覆蓋,以保護它們免受過多敵害影響。
三、水質
菲律賓簾蛤屬於廣溫性的貝類。在自然海區中,水溫在0-36℃范圍內,均能適應。菲律賓簾蛤對海水比重的變化,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菲律賓簾蛤在溶解氧為1毫克/升的海水裡,就能正常生活。生活於潮間帶的蛤仔,耐乾旱能力較強,耐干出時間與菲律賓簾蛤個體的大小、氣溫高低以及是否通風等有關。
四、食物
菲律賓簾蛤以微小的浮游(或底棲)硅藻為主要餌料,間或攝食一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無脊椎動物幼蟲以及有機碎屑等。
(5)菲律賓簾蛤吃什麼擴展閱讀:
養殖注意事項:
1、池塘建築:平地築池,池深0.5米,池底平坦,傾斜度5%左右,池形為長方形。池覯寬1米,高0.5米,用水泥板或塑料板護坡、防進退和防泥土流入池內,一個池以667平方米為定,鋪設灘塗砂30厘米左右,設主進、排渠道、各池塘兩端設有進、排水閘門。
2、暫養時間:池塘暫養比灘塗暫養推遲進行,一般池水表層最高水溫不超過25℃,冬季不低於5℃,10月底可進行暫養。
3、暫養密度:投放密度隨水溫下降逐漸增加,水溫25℃,每667平方米不超過2000千克,水溫10℃,每667平方米5000千克;水溫5℃時,最高可放文蛤6000-8000千克。水溫高,暫養時間適當縮短,水溫低,可暫養1-2個月。
4、管理:換水視水溫變化靈活掌握,一般每天換水1次,日換水量為80%以上,水溫25℃時,每天換水1-2次,水溫10℃以下隔天換水,有條件的地方採用循環換水,水深一直保持30厘米以上,謹防「浮頭」。
池塘水體淺,環境條件差,易發生青苔,必須及時清除,否則青苔覆蓋池面會引起文蛤窒息死亡,每次文蛤采捕完成任務後整個池底要徹底翻鬆、曝曬,以保持池塘底質清潔。
㈥ 花蛤的學名是菲律賓簾蛤,花蛤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花蛤的學名是菲律賓簾蛤,花蛤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3.花蛤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維生素、鈣、鐵、鉀、鎂等微量元素。它營養豐富,可以為身體虛弱的人補充營養,經常食用可以提高人們的抗病能力。花蛤性微寒,甘咸,有清熱利濕、散結化痰的功效。吃花蛤可以預防很多疾病,比如哮喘、氣管炎、甲狀腺腫等。吃花蛤一般有利於消化吸收,而且營養豐富,含有高水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還能補充鈣質,有利於骨骼和牙齒的發育。對肝腎陰虛或易上火發熱盜汗者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花蛤可以抑制膽固醇,滋潤器官,有膽固醇的人可以多吃花蛤。
㈦ 花蛤是吃什麼長大的
花蛤是吃微小的浮游生物,無脊椎動物幼蟲以及有機碎屑長大的。
花蛤以發達的斧足,挖掘砂泥營穴居生活。漲潮時,升至灘面,伸出水管進行呼吸、攝食和排泄等活動;干潮後或遇到外界刺激時,則雙殼緊閉,或依靠足的伸縮活動,退回穴底,在灘面上留下兩個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花蛤的穴居深度,隨其個體大小、底質組成和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個體小的、底質較軟的或水溫較高的季節,穴居較淺;而個體大的、底質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則潛入較深。
(7)菲律賓簾蛤吃什麼擴展閱讀
花蛤棲息環境:菲律賓簾蛤常棲息在潮間帶粗沙及小礫石灘以及潮下帶泥沙底。通常棲息在安靜的水域。從潮間帶至4米深。大多在風浪較小的內灣、且有適量淡水注人的中、低潮區,但鹽度較高的沿海島嶼和數米深的潮下帶,也偶有發現。
棲息底質,以含砂量為70%-80%的砂泥灘數量最多。在含砂量很少的泥灘和含泥量極少的砂地或礫石地帶,雖也有發現,但數量甚少。
㈧ 花蛤肚子里黑色的東西是什麼
花蛤裡面的黑色部分有兩種可能:
1、是花蛤的消化系統,這部分是不可以食用的,那是它的內臟,俗稱黃,就像蟹黃那種性質,但味道就大步一樣了。保險起見,對於黑色的內臟部分盡量不要食用,食用時要加熱。
2、是花蛤裡面的有泥沙,是沒有處理干凈的雜質,這種情況是可以食用的,需要清洗干凈裡面的泥沙。
(8)菲律賓簾蛤吃什麼擴展閱讀:
中醫認為,蛤肉有滋陰明目、軟堅、化痰之功效,有的貝類還有益精潤臟的作用。所有人都可以吃。高膽固醇、高血脂體質的人以及患有甲狀腺腫大、支氣管炎、胃病等疾病的人尤為適合。
溫馨提示:花蛤等貝類本身極富鮮味,烹制時千萬不要再加味精,也不宜多放鹽,以免鮮味反失,貝類應經吐沙、熟透後食用。花蛤等貝類性多寒涼,故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
㈨ 有種長得像貝殼的海鮮是什麼
這種海鮮是花蛤;韌帶內嵌,不突出殼面,寬厚棕色的橢圓拱形身體幾乎延伸到後部邊緣的一半。是貝殼類海產品,廣泛分布在中國南北海區,它生長迅速,養殖周期短,適應性強(廣溫、廣鹽、廣分布),離水存活時間長,是一種適合於人工高密度養殖的優良貝類。
(9)菲律賓簾蛤吃什麼擴展閱讀
主要價值
可食用,且營養價值很高。在中國大陸,有許多大排檔使用各種烹飪方式烹制花蛤。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氨基酸的種類組成及配比合理。
脂肪含量低,不飽和脂肪酸較高,易被人體消化吸收,還有各種維生素和葯用成分。含鈣、鎂、鐵、鋅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作為人類的營養、綠色食品,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蛤肉以及貝類軟體動物中,含一種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作用的代爾太7-膽固醇和24-亞甲基膽固醇,它們兼有抑制膽固醇在肝臟合成和加速排泄膽固醇的獨特作用,從而使體內膽固醇下降。它們的功效比常用的降膽固醇的葯物谷固醇更強。
生活習性
菲律賓簾蛤是以發達的斧足,挖掘砂泥營穴居生活的。漲潮時,升至灘面,伸出水管進行呼吸、攝食和排泄等活動;干潮後或遇到外界刺激時,則雙殼緊閉,或依靠足的伸縮活動,退回穴底,在灘面上留下兩個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菲律賓簾蛤的穴居深度,隨其個體大小、底質組成和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個體小的、底質較軟的或水溫較高的季節,穴居較淺;而個體大的、底質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則潛入較深。但總的說來,穴居深度一般多在3-15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