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時候哪一個國家主動要求加入中國,卻遭到無情拒絕,現在怎麼樣了
這個國家就是現在的菲律賓,現在發展非常的緩慢,是一個很小的國家。
在古代中國各個朝代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很多的國家過去都是中國的藩屬,菲律賓在明朝的時候更是為了尋求明朝的庇護,極力的請求加入明朝,但是都被明朝果斷拒絕了。我們都知道從明朝的時候就開始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那個時候的明朝是非常瞧不起外面小的國家的,所以沒有同意菲律賓的請求。
菲律賓作為美國的盟友,和我國的關系並不是很好,一直在領海和領土的問題上和我國製造摩擦,如果不是美國在背後撐腰,這樣一個小的國家敢和我們這樣的大國叫板嗎?但是打鐵還要自身硬,總是靠著美國不是長久之計。
B. 菲律賓歷史上屬於中國嗎
菲律賓和中國在歷史上存在過一定的隸屬關系。 菲律賓在漫長歷史時期內,其境內7000多個島嶼上雖有人居住,但並未形成國家形態,而最早到達菲律賓群島的國家力量,是中國三國時期的東吳。226年(吳孫權黃武五年),東吳官員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浮海巡撫東南亞,前後歷時數十年,抵達過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島等地,也曾到過今天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由於康泰回國後著有《吳時外國記》(俗稱「扶南傳」,扶南即柬埔寨),但這本書早已亡佚,裴松之注《三國志》時有所引述,《晉書》中也有提及。此次「出訪」的目標是扶南,菲律賓各地僅是順風路過,因此中國此時對菲律賓,也只能說是「到此一游」,去過而已。 隋唐時期,中國航海業空前發展,南方大港泉州十分繁榮,海船和航海設備也大為進步,中菲之間已出現了較為固定的海上貿易航線。由於風浪、潮流的關系,這條航線是從泉州出發,先繞過海南島,沿越南海岸線抵達越南南部的占城,然後繼續沿海岸線南下,在馬來半島一帶橫渡南海,抵達加里曼丹島的渤泥(汶萊),再從汶萊北上,抵達今天菲律賓的蘇祿群島和棉蘭老島一帶。 唐代「海上絲綢之路」十分繁榮,但菲律賓群島卻只是這條海商黃金航線的一個並不起眼分支,因為菲律賓列島人煙稀少、經濟落後,市場容量有限,中國的大宗輸出產品(絲綢、瓷器、茶葉)在當地利潤較薄,而當地出產的水果、香料、海產品等在其它南洋地方也能買到。這條航線最重要的意義,是開辟了一條中國福建沿海居民遷徙菲律賓的通道,此後幾百年間,呂宋等地逐漸聚集起不少華人,他們經商、務農,甚至成為海盜,在當地居住下來。 縱觀唐朝、宋朝、元朝三代,中國官方對菲律賓群島似乎沒有什麼興趣,一直到明朝初年這種局面才開始改變。1405年(明成祖永樂三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在前往渤泥途中停靠呂宋,在當地見到許多福建僑商,並應僑商請求,任命福建晉江籍華僑商人許柴佬為呂宋總督,成為呂宋島的最高行政長官,一直持續到1424年。 這17年是菲律賓和中國關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時期,因為此時呂宋最高行政長官是中國人,最高行政機構法理上直屬中國明朝中央政府。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鄭和許下的不過是「紙上富貴」,既沒有給兵,也沒有派員,而許「總督」所能依靠的,不過是聽命於己的一些商人、同鄉和伙計,所能控制的不過是商埠周圍一小塊地盤,廣大島嶼上絕大多數土地、人口他們既不能統治、管理,也無法徵收賦稅,甚至彼此間都未必知道對方的存在。 在此前後,呂宋以南,出現了菲律賓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蘇祿蘇丹國(在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前,該國是當地社會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1409年鄭和三下西洋時路過蘇祿,在和樂與蘇祿第二代東王巴哈剌會晤,並贈對方豐厚禮物。叭哈剌十分仰慕中國的富庶繁榮,與同信奉伊斯蘭教的鄭和也一見如故,請求同船到中國「朝覲觀光」,但鄭和當時領命出訪印度、錫蘭(斯里蘭卡),歸期未卜,因此婉拒。叭哈剌在鄭和走後向西王、峒王描述中國「盛況」,二王嘖嘖稱贊,三王決定共同設法前去中國。 1417年,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剌卜及隨員、家屬等共340多人航海來到中國,當時明成祖正在北京為遷都做准備,蘇祿三王抵達南京後又換船沿運河北上,於八月初一抵達北京朝覲天子,逗留27天,受到明成祖接見、賜封和隆重接待,進貢「金鏤表文」和「珍珠、寶石、玳瑁諸物」,明成祖「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臨行時再獲接見,三王各獲得「金鑲玉帶一條,黃金100兩,白金2000兩,羅錦文綺200匹,絹300匹,鈔1萬錠,錢3000貫,金綉蟒衣、麒麟衣各一襲」。終明朝一世,外國國王親自來訪的寥寥無幾,三王一齊來訪的僅蘇祿一例,因此所受的禮遇也是最鄭重的,和南洋號稱「最恭順」的滿剌加相同。 由於南北往返,舟車勞頓,加上寒流突襲,習慣熱帶氣候的叭哈剌沿運河南下至山東德州,因病醫治無效,於九月十三日與世長辭,遺命留葬中國。明成祖聞訊後派禮部郎中陳士啟前往祭奠,以國王禮節將扒哈剌葬於德州,並賜謚號「恭定」。安葬扒哈剌後,西王、峒王一行辭別歸國,而東王一家除長子都馬含回國嗣位外,其餘家屬包括王妃葛本寧、叭都葛蘇性,次子安都祿、三子溫哈剌等10人留德州守墓。 1424年明成祖去世,明朝對外政策發生劇變,耗資巨大的「下西洋」因內部激烈爭議暫停。
C. 菲律賓和中國是不是從唐代開始就有關聯,或者聯系了啊
是的,菲律賓在很早以前,是以呂宋、麻逸、蘇祿、胡洛等地的名稱聞名的。據唐史記載:公元三世紀左右,同中國友好往來。14世紀前後,菲律賓出現了由土著部落和馬來族移民構成的一些割據王國,其中最著名的是14世紀70年代興起的海上強國蘇祿王國。
早在唐朝時期中國人就與菲律賓各地有貿易往來,在菲律賓當地,考古發掘甚至發現有日期在3世紀的中國菲律賓瓷器。
D. 明朝時菲律賓國王為什麼到中國來
蘇祿國(Saltanah Sulu) ,是古代以現菲律賓蘇祿群島為統治中心的、區域有時包括蘇祿群島、巴拉望島等和馬來西亞沙巴州東北部的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酋長國,政治體制為政教合一的蘇丹制,掌握蘇祿國的國家主要權利的是三家王侯,分別為東王、西王和峒王,其中以東王權利最大。
明成祖朱棣取得靖難之役勝利後登基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為彰顯靖難之役勝利及慶祝身登大寶成為皇帝,朱棣下詔召開大朝會,廣邀各附屬國及外國前來朝見,在此期間,蘇祿國三王率眷屬及侍從340人,遠渡重洋訪問中國,受到明朝永樂皇帝盛情款待。
在回程途經德州時,東王巴都葛叭答剌病逝,永樂皇帝派禮部郎中帶祭文趕赴德州,以藩王之禮安葬東王,還賜謚「恭定」,並親撰碑文(蘇祿國東王墓)。東王病逝後,其長子回國繼任王位,王妃和另兩個兒子就留在德州守墓並定居,其後裔在清朝獲得中國國籍,取安、溫姓氏。
E. 菲律賓歷史上與中國的蕃屬關系
菲律賓北方的呂宋,和南方的蘇祿,歷史上的確都曾和中國存在一些象徵性的隸屬關系,主要發生在中國明朝永和、清朝雍正、康熙年間,但中國並未真正實際控制過菲律賓,最接近於「隸屬」的,是乾隆年間的蘇祿蘇丹「請奉納版圖」事件,他們希望能加入中國版圖確立藩屬關系來抵禦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而迫不得已為之,但被乾隆正式拒絕,這件事並未成為事實——哪怕是理論和形式上的事實。所以可以說菲律賓在歷史上對於中國來說從來未有藩屬關系。
F. 古代菲律賓的古稱是什麼 菲律賓的歷史
蘇祿國(Saltanah Sulu) ,是古代存在於菲律賓蘇祿群島上的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酋長國,政治體制為政教合一的素丹制,掌握蘇祿國的國家主要權利的是三家王侯,分別為東王、西王和峒王,其中以東王權利最大。蘇祿國很早就出現在了中國史書的記載中,早在元代的古籍《大德南海志》(1304)中便記有其名,而在元代著名學者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1349)中更是詳細記載了蘇祿國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物產。
G. 中國與菲律賓的歷史淵源
早就有聯系了,
中國史籍中所提及的呂宋、蘇祿、麻逸、古麻剌朗等國皆於今日菲律賓國內。在菲律賓當地,考古發掘甚至發現有日期在3世紀的中國瓷器。 226年(東吳黃武五年),東吳官員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浮海巡撫,也曾到過今天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康泰著有《吳時外國記》(《扶南傳》)。裴松之注《三國志》與《晉書》中也有提及。唐、宋時期漢族商人就與菲律賓各地有貿易往來。
明朝永樂十五年還有一蘇祿國國王來進貢死了,埋在中國山東德州(蘇祿王墓),中國姓安的和姓溫的有些都是他的後代。
H. 中國在古代是如何稱呼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的,與哪些海上貿易
一、中國古代對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稱呼:
一)柬埔寨:Cambodia
中國古稱:扶南 / 真臘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來源:元代稱「甘孛智」,明代轉音為「柬埔寨」,為「山地之國」。
二)泰國:Thailand
中國古稱:墮羅缽底 / 暹羅
來源: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三)緬甸:Myanmar
中國古稱:撣國 / 驃國 / 蒲甘
來源:撣國,驃國,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對它的稱呼。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鑒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四)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古稱:柔佛 / 馬六甲
來源:Malay 是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半島。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人,又稱為 Malay 人。後來把整個東南亞的所有群島,統稱 Malay 群島。柔佛為 Malay 半島古國。
五)新加坡:Singapore
中國古稱:淡馬錫 / 星洲
來源:公元8世紀,這個海盜猖獗的海島曾叫Temasek(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海市」之意,由於季節的影響,海運的船舶經常雲集在此,所以逐漸成為一個船舶停泊的商埠。
六)菲律賓:Philippines
中國古稱:呂宋
來源:菲律賓群島的主島就是呂宋島。1543年,西班牙佔領了這里,便以西班牙國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七)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中國古稱:爪哇 / 三佛齊
來源:爪哇和三佛齊都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古國。Indonesia,希臘語中「大海上的群島」,意為「千島之國」。
八)印度:India
中國古稱:婆羅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來源: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於是把這個國家命名為「婆羅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
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恆河流域,漸漸的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
九)孟加拉國:Bengal
曾用名:East Bengal 東孟加拉 / East Pakistan 東巴基斯坦
來源:本是印度的一部分。Bengal 是印度最大的民族之一,聚居在恆河下游,於是就把這片區域稱為 Bengal,首府加爾各答。Bengal 的宗教信仰極其復雜,西邊的多信印度教,東邊的多信伊斯蘭教。於是變一分為二,東西分治。
十)尼伯爾
中國古稱:泥婆羅
來源:在當地的尼瓦爾語中,Nepal 意為「崇山之中的國家 」。
十一)不丹:Bhutan
自稱:竹域
中國古稱:主域 / 布嚕克巴
來源:不丹的梵文意思為「西丵藏終端」。自稱為「竹域」,意為「神龍之國」 。
十二)斯里蘭卡:Sri Lanka
中國古稱:錫蘭
來源:Sri 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Lanka 是「光輝燦爛」之意 。
二、中國古代海上貿易:
中國的海外貿易歷史悠久。早在秦漢之前,中國已同近海國家有了貿易往來。漢代商船已遠達印度東南海岸,並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貿易關系。
魏晉時期,北方曹魏同日本、江南孫吳同印度支那半島諸國也經常有貿易往來。南北朝時期,中國同沿中印航線各國的貿易更為頻繁。
隋唐時期,中國商船的遠航已由印度半島延伸至波斯灣。中國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等國的貿易頗為發達。唐代同日本、朝鮮的貿易也十分活躍。宋元時期,海外貿易更加繁榮。
明代,鄭和七次出使「西洋」,遍及今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包括孟加拉灣及其沿岸,印度半島,阿拉伯海及其沿岸的30多個亞非國家,中國船隊直達東非海岸。這一壯舉,使中國古代官方貿易達到高峰。明中葉後至清代前期,中國海外貿易因「海禁」和「遷界」而走向衰落。
(8)菲律賓和中國在古代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2017年0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廣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牽頭城市,聯合南京、寧波、江門、陽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麗水等城市進行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
I. 古代菲律賓 菲律賓古代是中國的嗎
不是的。公元226年,東吳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浮海巡撫東南亞,抵達過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島等地,也曾到過今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但是,只是短暫的停留,沒有形成什麼痕跡。
十四世紀之前,菲律賓群島上未形成國家,多以土著部落形式存在。1390年,蘇門答臘島移民米南加保人建立了菲律賓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蘇祿蘇丹國。1565年,西班牙侵佔並統治菲300多年。1898年被美國佔領。1942年被日本佔領。二戰後重新淪為美國殖民地。1946年,菲律賓獨立。
J. 菲律賓 中國關系
香港8名旅客在菲律賓慘死事件,在事發後4天迅速上升到中國和菲律賓的外交層面,菲律賓副總統比奈(Jejomar Binay)原定計劃昨日率團出發到北京和香港,交代解釋香港旅客遭槍手挾持殺害事件,但由於未獲中國政府確認而取消行程。中國外交部表示,菲律賓的當務之急,是盡快將事件調查清楚,擬備「一份全面、准確、客觀的調查報告」。這意味菲方一日未有令人滿意的調查報告,訪華行程一日不能實現。
中國官方新華社前晚報道,菲律賓代表團將於昨日上午出發往北京、周五到香港,香港傳媒昨晨追訪相關部門確認接待細節時,但香港特首辦發言人昨晨回應查詢時稱沒收到菲律賓高層官員訪港,以及會見死傷者家屬的通知。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昨日中午回應記者提問有關菲律賓高層官員訪華時說:「關於香港遊客在菲遭劫持事件,外交部及中國駐菲律賓使館一直與菲方保持�密切聯系,多次向菲方強調中方立場。關於你提到的事(即菲律賓高層昨日訪華),雙方保持�聯系。我們認為,當務之急是要盡快把此事件調查清楚。」
本報記者昨日多次向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和菲律賓駐港總領事館等了解事件,得悉該菲律賓高層代表團最終沒有啟程。
至昨午5時,菲律賓外交部發表聲明,終於解開訪華謎題。聲明表示,副總統比奈、總統府發言人陳顯達(Edwin Lacierda)和內政部長羅布雷多(Jesse Robredo)原定昨日啟程前往北京,但因仍未收到中國政府的確認,所以取消昨日行程。但菲律賓外交部表示,仍會等候中國政府的確認,遲些再交代相關行程。
接近傍晚6時,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新聞發言人接受中通社電話訪問時表,中方已向菲律賓政府明確表達立場,要求菲律賓方面在徹查事件後,「盡快提交中國政府一份全面、准確、客觀的調查報告」。
熟悉中國外交的消息人士解讀,外交部發言人的最後一句意思已經很清楚了,先把事件調查清楚再來解釋,現在事件還未調查清楚,菲律賓高層官員來北京解釋什麽呢?
新華社的英文版網頁前晚深夜曾刊出報道,引述菲律賓副總統辦公室表示,比奈帶領的菲律賓政府高層代表團,將在周四(昨日)出發往北京會見中國國家領導人,周五(今日)轉到香港會見特首曾蔭權,傳達菲律賓政府的信息,並於周六與事件受害者及其家屬見面。新華社昨日回應本報查詢時強調,菲律賓副總統出訪京港的報道,是該社記者自行采訪得來,報道真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