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最大的淡水魚是什麼魚
世界最大淡水魚。 鰉 又名達烏爾鰉,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主要分布黑龍江流域。
觀賞魚只是指那些具有觀賞價值的有鮮艷色彩或奇特形狀的魚類。世界的魚類,據說有3萬-5萬種,其中可供觀賞的包括海水魚,淡水魚有2-3千種,而實際普遍飼養和常見的只有500種左右。
它們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有的來自溫帶地區,有的來自熱帶地區。它們有的以色彩絢麗而著稱,有的以形狀怪異而稱奇,有的以稀少名貴而聞名。
在世界觀賞魚市場中,它們通常由三大品系組成,即溫帶淡水觀賞魚、熱帶淡水觀賞魚和熱帶海水觀賞魚。
觀賞魚主要包括海水魚、熱帶魚、我國金魚、錦鯉魚、其它淡水魚、在分類上依照習慣叫法,分類不一定正確。
熱帶魚:包括脂鯉科、鯉科、魚科、慈鯛科、攀鱸科、鰍科、鯰科等
龍魚:屬熱帶魚中的古代魚類
七彩神仙魚:本屬熱帶魚中的慈鯛科
我國金魚:本屬我國的「國粹」,但已在國外培育出許多新品種。
錦鯉魚:許多國家均有培育,但以日本產的品種最好。
海水魚:品種極多,能在水族箱中飼養的只有數百種。
其它魚類:冷水魚和汽水魚
金魚
觀賞魚
金魚的家化經歷了池養和盆養兩個階段,經過數代民間藝人的精心挑選,由最初的單尾金鯽魚,逐漸發展為雙尾、三尾、四尾金魚,顏色也由單一的紅色,逐漸形成紅白花、五花、黑色、藍色、紫色等,體形也由狹長的紡錘形發展為橢圓形、皮球形等,品種也由單一的金鯽魚,發展為現在豐富多彩的數十個品種,諸如龍睛、朝天龍、水泡、獅頭、虎頭、絨球、珍珠鱗、鶴頂紅等。據史料記載,我國金魚是在明朝首次傳入日本,並於1615-1623年再次傳入日本。
日本錦鯉的原始品種為紅色鯉魚,早期也是由我國傳入日本的,經過日本人民的精心飼養,逐漸成為現在馳名世界的觀賞魚之一。日本錦鯉的主要品種有紅白色、昭和三色、大正三色、秋翠等。
海水魚
海水觀賞魚主要來自於印度洋、太平洋中的珊瑚礁水域,品種很多體型怪異,體表色彩豐富,極富變化,善於藏匿,具有一種原始古樸神秘的自然美。常見產區有菲律賓、南海、日本、澳大利亞、夏威夷群島、印度、紅海、非洲東海岸等。
熱帶海水觀賞魚分布極廣,它們生活在廣闊無垠的海洋中,許多海域人跡罕至,還有許多未被人類發現的品種。熱帶海水觀賞魚是全世界最有發展潛力和前途的觀賞魚類,代表了未來觀賞魚的發展方向。
㈡ 世界上最小的淡水魚是什麼品種
世界上最小的淡水魚是菲律賓的鰕虎魚。鰕虎魚生活在菲律賓群島的一些河流及湖泊中,體長1~1.5厘米,是最小的脊椎動物。別看它小,這種鰕虎魚具有強大的繁殖力,數量非常之多,當地居民常把它們捉來充當食物。50年代菲律賓漁業局曾捕獲過鰕虎魚中的小中之最,體長還不到1厘米,把這種小魚稱之為鰕虎魚,也許是因為它長得大小、不像魚而像小蝦米,「鰕」和「蝦」同音同義,但它又確實是魚而不是蝦,所以把它稱之為鰕虎魚。魚和蝦的含義都有了
㈢ 游龍斑魚是海魚還是淡水魚
游龍斑就是龍斑魚,屬於淡水魚種。
龍斑魚原產地自加拿大,在菲律賓特別是在知名,被稱作「菲律賓國魚」,而且還是經濟價值較高的名貴淡水魚,其肉質鮮美,暢銷國內外,售價昂貴,為我國出口的重要水產品之一。
特點
龍斑魚吃起來肉質地上邊便會越來越十分的細嫩,最關鍵的特性便是帶有的雞骨頭是很少,是老少咸宜的一道菜式。值得一提的是龍斑魚營養成分十分高,是高品質高端的海產品,國外市場十分熱銷。
龍斑魚主要攝食小型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等。夏季分布於水深10~30米處,盛夏季節也會在水深2~3米處出現,秋冬季當水溫下降時則游向40~80米較深水域。
㈣ 菲律賓壯麗的潛水勝地,超過50厘米的魚隨處可見,為何會恐懼
雖然冬天快來了,還是有很多小夥伴喜歡去潛水,到國外旅遊,很少有人到菲律賓,其實他們不知道,巴里卡薩島就是菲律賓著名的潛水聖地,巴里卡薩島上有少量的原著居民,這里有著著名的巴里卡薩大斷層,深度可達百米,已被世界聯合國組織列為受保護的海底區域,水下的珊瑚石景觀相當壯麗。
原創聲明:本文由旅遊之後編輯小旅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親愛的愛旅遊的小夥伴,很高興今天給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聞,雖然你們不能跟小旅一起體驗旅行過程中激動和快樂,但是小旅會用最真實、最真情的感受,寫出更好的文章,讓你們一起來感受其中的樂趣;在合適的時間,到合適的地方去旅行,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小旅願陪你走完這一場!
巴里卡薩島是薄荷周邊的小島,近幾年環境保護,每日上島人數有限額,需要提前預約,從薄荷乘螃蟹船一個半小時就能到。巴厘卡薩島上基本都是很原生態的茅草房,而且我這次出行發現好幾個島上的居民都是燒火做飯的。早上的海灘還是挺美的。船夫如果把你帶去島上吃早點千萬拒絕,難吃不說還貴而且很臟我悄悄跑去看了下廚房難以描述…,沒有告訴小夥伴加上肚子特別餓我也當眼瞎吃了。
總之,美得無法用言語表達,去了蘇梅,來看了這里之後,決定以後還來這里,民風朴實,巴里卡薩和處女島的海水質量,我覺得完爆泰國。整個東南亞,也許只有仙本那比這里美,這里的海格外藍,也許跟島上無居民有關。海灘是珊瑚沙灘,要穿沙灘鞋。浮潛小黑會指導。我們去了就浮潛,然後吃飯就走了。回來想想真是該多待會兒啊,回邦勞就沒那麼藍那麼清澈的海面了。
㈤ 誰知道這是什麼魚
這個是,蝦虎魚的一種。
蝦虎魚,英文名:Eucyclogobiusnewberryi,屬鱸魚目,蝦虎魚亞目。其特點是身體細長,有兩條脊鰭。第一條有幾根細微的脊骨,頭部和兩側有一系列小的感覺器官,尾巴呈圓形,身上都有明亮的色彩。有些種類,如歐洲的水晶蝦虎魚呈現透明的色彩。多數成年魚身長約10厘米,分布在菲律賓的一種蝦虎魚身長只有13毫米,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動物之一。分布於全世界,全球大約有800多種,它們多數棲息在熱帶海水中,是一類體型小的的食肉類魚。蝦虎魚主要棲息在海水中,是一類體型小的食肉類魚,大多數(約700種以上)種類屬於蝦虎魚科。
㈥ 魚綱的類別概述
魚綱是體被骨峋、以鰓呼吸、用鰭作為運動器官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脊椎動物。它們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經歷了輻射適應階段 ,演變成種類繁多、千姿百態、色彩絢麗和生活方式迥異的22000多種魚類。魚綱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類群,超過其他各綱脊椎動物種數的總和,包括硬骨魚和軟骨魚兩大類。生活在海洋里的魚類約佔全部總數的58.2%,棲於淡水中的魚類約佔41.2%(圖16—1),顯然這一現狀與海洋的面積遼闊及環境條件比較復雜有關。1954年於南海廣東省沿岸捕獲的鯨鯊(Rhineodon typus)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魚種,其長度可達20m,重量超過5t。最小的魚是生活在菲律賓淡水湖內的邦達克虎魚(Penda-ka Pagmaeae)成魚體長僅12mm,不及鯨鯊的1600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動物。魚類生存的水溫適應幅度較廣,既有棲息於52℃山間溫泉的花鱂(Cyprinodon macularins),也有可以忍受北極地區水溫在2℃以下的黑魚(Dallia pectoralis)。
軟骨魚類
魚類出現於古生代的泥盆紀,已演化出四大類:棘魚類(Acanthodii)、盾皮魚類(Placoderma)、軟骨魚類(Chondrichthyes)和硬骨魚類(Osteichthyes)(圖16-2)。棘魚類是原始有頜動物,體表覆蓋一層「細密」的菱形鱗片,頭側有骨質鰓蓋,奇鰭前方有棘一枚,2對偶鰭之間尚有5對小棘,代表動物為柵魚(或稱梯棘魚)。盾皮魚類體被盾甲,具偶鰭、歪形尾和軟骨性骨骼;在石炭紀絕滅。最早發現的古軟骨魚類化石是裂口鯊(Cladoselache),已具有盾鱗、歪尾等許多現代軟骨魚類的特徵。最古老的硬骨魚是古鱈類(Palaeoniscoidea),由此演化出古內鼻孔魚類(Choanichthyes)和現代硬骨魚類主體輻鰭魚類(Actinopterygii)。魚類的發展經歷了泥盆紀的初生時代、中生代的中興時代,到新生代達到全盛時代,成為脊椎動物中的最大類群。
現存脊椎動物亞門中,魚綱種類最多,有24000種左右,分布在全世界各個水域中,其中中國約有2500>種,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水中,海水魚有1,500多種,淡水魚僅800種左右。通常根據魚類骨骼性質的異同,將魚類分為軟骨魚系和硬骨魚系兩大類。以前把這兩類作為兩個系,隸屬於魚綱。軟骨魚和硬骨魚從有化石記錄開始,就是兩股道上發展來的,直到2013年較新的材料都將這兩類升為兩個獨立的綱,即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
魚綱是現存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一綱,從動物進化的角度看,本綱是有頜類的開始,故為有頜類中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綱。這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分類類群,遠在泥盆紀就已派生出很多的邊緣支系,發展和演變至今成為各種復雜體形的魚類。現存魚類分為軟骨魚系(綱)和硬骨魚系(綱)。
㈦ 菲律賓的淡水魚類有鯽魚嗎
有鯽魚 鯽魚在這邊特別便宜,因為菲律賓很多海魚,鯽魚刺比較多 吃起來比較麻煩。
㈧ 這個是什麼魚
圖片上的魚類為:鯉魚
鯉魚俗稱鯉拐子、毛子等,隸屬於鯉科。身體側扁而腹部圓,口呈馬蹄形,須2對。背鰭基部較長,背鰭和臀鰭均有一根粗壯帶鋸齒的硬棘。體側金黃色,尾鰭下葉橙紅色。鯉魚平時多棲息於江河、湖泊、水庫、池沼的水草叢生的水體底層,以食底棲動物為主。其適應性強,耐寒、耐鹼、耐缺氧。在流水或靜水中均能產卵,產卵場所多在水草叢中,卵粘附於水草上發育。鯉魚是淡水魚類中品種最多、分布最廣、養殖歷史最悠久、產量最高者之一。
㈨ 菲律賓有什麼魚類
有鯽魚
鯽魚在這邊特別便宜,因為菲律賓很多海魚,鯽魚刺比較多
吃起來比較麻煩。
㈩ 魚是什麼
[1]魚類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根據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已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所以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應在26887種。
魚類由於脂肪含量較低,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而成為人類重要的食品。
深海魚可以加在你每周的食譜中,魚擁有不飽和脂肪酸,對於修復腦細胞效果非常好。吃魚片可以遠離阿茲海默症和其它類似疾病。
中文學名
魚綱【yú gāng】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綱
魚綱
分布區域
除極少地區,都有魚類生存
恆溫/變溫
變溫
陸生/水生
水生
現在種類數量
估計已經超過26000種
1基本概念編輯
類別概述
魚綱是體被骨峋、以鰓呼吸、用鰭作為運動器官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脊椎動物。它們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經歷了輻射適應階段,演變成種類繁多、千姿百態、色彩絢麗和生活方式迥異的22000多種魚類。魚綱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類群,超過其他各
綱脊椎動物種數的總和,包括硬骨魚和軟骨魚兩大類。生活在海洋里的魚類約佔全部總數的58.2%,棲於淡水中的魚類約佔41.2%(圖16—1),顯然這一現狀與海洋的面積遼闊及環境條件比較復雜有關。1954年於南海廣東省沿岸捕獲的鯨鯊(Rhineodon typus)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魚種,其長度可達20m,重量超過5t。最小的魚是生活在菲律賓淡水湖內的邦達克虎魚(Penda-ka Pagmaeae)成魚體長僅12mm,不及鯨鯊的1600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動物。魚類生存的水溫適應幅度較廣,既有棲息於52℃山間溫泉的花鱂(Cyprinodon macularins),也有可以忍受北極地區水溫在2℃以下的黑魚(Dallia pectoralis)。
魚
軟骨魚類
魚類出現於古生代的志留紀,到泥盆紀已演化出四大類:棘魚類(Acanthodii)、盾皮魚類(Placoderma)、軟骨魚類(Chondrichthyes)和硬骨魚類(Osteichthyes)(圖16-2)。棘魚類是原始有頜動物,體表覆蓋一層「細密」的菱形鱗片,頭側有骨質鰓蓋,奇鰭前方有棘一枚,2對偶鰭之間尚有5對小棘,代表動物為柵魚(或稱梯棘魚)。盾皮魚類體被盾甲,具偶鰭、歪形尾和軟骨性骨骼;在石炭紀絕滅。最早發現的古軟骨魚類化石是裂口鯊(Cladoselache),已具有盾鱗、歪尾等許多現代軟骨魚類的特徵。最古老的硬骨魚是古鱈類(Palaeoniscoidea),由此演化出古內鼻孔魚類(Choanichthyes)和現代硬骨魚類主體輻鰭魚類(Actinopterygii)。魚類的發展經歷了泥盆紀的初生時代、中生代的中興時代,到新生代達到全盛時代,成為脊椎動物中的最大類群。
魚綱動物鯉魚(5張)
現存脊椎動物亞門中,魚綱種類最多,有24000種左右,分布在全世界各個水域中,其中中國約有2500>種,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水中,海水魚有1,500多種,淡水魚僅800種左右。通常根據魚類骨骼性質的異同,將魚類分為軟骨魚系和硬骨魚系兩大類。以前把這兩類作為兩個系,隸屬於魚綱。軟骨魚和硬骨魚從有化石記錄開始,就是兩股道上發展來的,直到2013年較新的材料都將這兩類升為兩個獨立的綱,即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
魚綱是現存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一綱,從動物進化的角度看,本綱是有頜類的開始,故為有頜類中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綱。這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分類類群,遠在泥盆紀就已派生出很多的邊緣支系,發展和演變至今成為各種復雜體形的魚類。現存魚類分為軟骨魚系(綱)和硬骨魚系(綱)。
主要特徵
1.出現上下頜。這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重要轉折點,頜增加了獲得食物的機會,提高生命活動能力,增強動物適應性。
2.有成對附肢--偶鰭。大大加強活動能力,成為陸生脊椎動物四肢出現的條件
3.完整的內骨骼系統。脊柱徹底取代脊索。
4.腦明顯分為五部分,雙鼻孔,出現半規管。
5.用鰓呼吸
6.有調節體內滲透壓的良好機制
7。血液循環為單循環
8.以鰾和脂肪調節水的浮力
9.通過尾部或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0.是變溫動物。
外形結構
體形:
流線型:適應快速持久游泳
側扁型:游泳不多但敏捷
平扁形:行動遲緩,底棲生活
河豚型:不善游泳
鰻鱺型:穴居生活
2.鰭:
奇鰭:背鰭、臀鰭、尾鰭(軟骨魚歪型尾,硬骨魚正型尾)
偶鰭:胸鰭、腹鰭
3.皮膚和鱗片:
皮膚分表皮和真皮,表皮無角質層有大量粘液腺,真皮內有鱗片,皮下組織少
鱗片分盾鱗(軟骨魚特有,由基板和棘構成,與齒同源)、硬鱗、骨鱗(分圓鱗和櫛鱗)。後兩種為硬骨魚特有,完全來源於中胚層。
4.骨骼系統:
中軸骨:頭骨、脊柱、肋骨(硬骨魚較發達)
附肢骨:帶骨(肩帶、腰帶)、鰭骨(胸鰭、腹鰭)、奇鰭骨
5.肌肉系統:
軀干肌(上、下軸肌)、頭部肌肉(腮肌)、附肢肌肉
6.消化系統:
消化腺:胃腺、腸腺、肝臟和胰腺(後兩者大部分硬骨魚合並)。無唾液腺
消化道:口、口咽腔、食道、胃(有的無)、腸(某些有幽門盲囊或螺旋瓣)、泄殖腔。口中有齒,消化道
分化不明顯。
7.呼吸系統:
鰓的特點:換氣面積大,壁薄,逆流循環(血流與水流方向相反)。
鰾的作用:調節魚的比重,感知高頻聲波輔助聽覺,肺魚的鰾可以有肺的作用,有的魚可以用鰾發聲。
8.循環系統:
單循環,心臟血為缺氧血,心臟(單心房,單心室,一靜脈竇,軟骨魚有動脈圓錐。位置較其他脊椎動物靠前,血流速度慢)——鰓(換氣)——背大動脈——組織毛細血管——靜脈——心臟。
9.排泄系統:
海水魚尿少,淡水魚排大量稀釋尿,均以腎臟和鰓作為排泄器官。其中鰓負責分泌或吸收鹽分。
10.生殖系統:
體內外受精均可,體內外發育也均可,但體外受精、體外發育最常見。行卵生(最多)卵胎生與假胎生。
11.神經系統與感官
腦明顯分為五部分,但大腦不發達,只有10對腦神經。軟骨魚大腦相對發達。
魚類眼無彈性,不能自動對焦,為近視眼。
只有內耳,並且有平衡感覺。
側線系統具有感知水流方向、水壓和低頻振動機能。
12.內分泌系統
腦下垂體(促性腺激素)、甲狀腺、後鰓體、胸腺、腎間體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