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紅薯是從哪個國家在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一般的歷史記載來說,紅薯是由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的,紅薯傳入時間,公認的記載是在十六世紀末期,比較准確的時間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1582年)。
栽培技術
育苗方法
紅薯需在移栽種植前2個月育苗,即春薯在1月下旬開始育苗,秋薯在6月中下旬育苗,早冬薯在8月上中旬育苗。可採用一次性育苗,也可以分次繁殖。
每年進行選種育苗提純復壯。要在無病毒病和瘡痂病病區,且品種一致的田塊選種,選擇薯形長、勻、無棱溝、直、皮光滑、無病蟲斑和傷痕的中型種薯做種,種植前用1.0%硫酸銅液或2%的氫氧化鈉溶液浸5~10min[6],也可用Bt、白僵菌等有機生產允許的生物菌劑浸泡種薯2h,最好採用紗網大棚無蟲條件繁殖脫毒苗。
苗床基肥要施足,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漚制有機肥500~1000kg、礦質鉀鎂肥50kg。下種前用石硫合劑或石灰對苗床進行消毒或悶棚消毒。
苗期管理
紅薯育苗期間根據苗情適時追肥,肥料用經有機認證的或經有機認證機構許可使用的生物有機肥(NPK養分總含量≥6%,有機質含量≥40%),育苗期追肥總量每667平方米一般為250kg。第1次「紅芽」期,一般施稀薄肥水;當苗高10~13cm時,可進行第2次追肥。每次施肥後,都要用清水潑澆洗苗,防止肥料粘附幼苗而引起燒苗現象。
培土可分2~3次進行,苗高10cm左右,即可進行第1次培土,隔7d進行第2次培土,共培土3~5cm。培土最好用肥沃疏鬆細土拌和焦泥灰或腐熟堆肥,均勻撒入苗床中。培土可與施液態肥料結合進行,做到先培土後施肥,使土壤和幼苗基部密切結合,以利早發、多發新根。
下種後每隔15d噴施1次Bt等有機生產許可的生物菌劑和300倍茶麩水,撒1次草木灰;並在苗床周圍或育苗棚外放性激素誘捕器。
苗床管理還要抓好保溫、保濕、通風等措施,以溫度為主。出苗前,晚上要蓋草簾,保持床溫25~35℃。出苗後溫度控制在20~25℃,要防止高溫灼苗,如膜內溫度超過30℃,要及時通風散熱,防止燒苗。寒潮來臨時要做好保溫工作。
種薯出苗前一般不澆水,以利高溫催芽、防病和出苗。如苗床過干,可用噴霧器在苗床上噴清水。出苗後要注意苗床濕度,當苗床發白時要及時澆水,濕潤床土和澆灑稀肥水,以促進薯苗生長;苗床過濕時,及時揭膜通風。
整地起壟
選擇前茬為十字花科、百合科、禾本科作物,最好是豆科作物的地塊,前茬收獲後人工除去田間雜草,枯枝落葉。
用機器或畜力對土壤進行深翻土層曬土,同時每667平方米施入經有機認證或經有機認證機構許可使用的生物有機肥500kg、草木灰300kg或礦物鉀鎂肥50kg、磷礦粉25kg 。基肥深施30cm左右,基肥距種苗應在16cm以上。
起壟規格:春、秋植壟寬100cm包溝,壟高30cm;冬植壟寬120cm包溝,壟高25~30cm。要求壟型肥胖、壟溝窄深[ 。
紅薯對氮、磷、鉀三要素的需求因生育時期不同而異。氮肥以莖葉生長時期吸收較多,塊根膨大時期吸收較少;磷肥在莖葉生長中期吸收較少,塊根膨大時期吸收較多;而鉀肥的吸收從栽插到收獲都比氮、磷多,以塊根膨大時期更為顯著,因此,紅薯施肥應圍繞這一特點進行,N∶P∶K=5:6:20 。最好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紅薯有機種植禁止施用任何化學肥料,以基肥施用為主,一般基肥用量占總施肥量的60%~80%,基肥結合整地起壟施入。
待移栽苗活棵後,結合補苗追施1次沼液或充分腐熟的稀薄糞水,作為提苗肥。第2次在紅薯結薯期,即春、秋植種後60d左右,冬植種後70d左右追施1次催薯肥。催薯肥以鉀肥為主,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製有機肥(或有機認證有機肥)500kg、草木灰250kg或礦物鉀鎂肥25kg。施用方法一般是用犁破開壟兩邊,或用小鋤在壟腰部開小溝,然後把肥料與益生菌拌勻進行條施,施後應進行1次澆水,以促其盡快發揮其肥效。同時施肥後可結合人工除草進行培土。
紅薯在定植時澆了定苗水後,在栽插後30~40d,開始分枝、拖蔓,需水量增大,此時若遇乾旱,要及時澆水,可採取溝灌方式,但灌水量不能超過壟高1/2。整體來看,水分管理掌握土壤基本濕潤為宜。若遇雨天應及時排澇,以防積水造成薯苗徒長,出現只長柴根不結薯的現象。
㈡ 地瓜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地瓜是豆科豆薯屬、草藤本植物,又名番薯,原產熱帶美洲,美洲栽培歷史很久,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由西班牙人傳入菲律賓,以後傳到世界各地。
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1593年菲律賓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在繩面塗抹污泥,於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於農歷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陳氏引進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等均有論及。
番薯傳入中國後,即顯示出其適應力強,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產量之高,「一畝數十石,勝種谷二十倍」。加之「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薺」,故能很快向內地傳播。十七世紀初,江南水患嚴重,五穀不收,飢民流離。彼時,中國近古第一流的科學家徐光啟因父喪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陳振龍的五世孫陳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種到浙江,他的兒子陳世元帶著幾位晚輩遠赴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廣泛宣傳,勸種番薯。據記述,陳世元在山東膠州古鎮傳授種植番薯的時候,親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獲,得薯尤多,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競相種植。番薯在華北地區便很快推廣開來。
清乾隆時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種。在直隸、更由皇上「敕直省廣勸栽植」。由於朝野上下積極推廣,番薯很快在全國廣為傳種,並成為中國僅次於稻米、麥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1733年,番薯傳到四川,1735年傳至雲南,1752年傳至貴州。此後,番薯蹤跡遍布西南。
㈢ 甘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甘薯原產於美洲。16世紀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侵佔美洲和呂宋(今菲律賓)後,番薯便被傳播到呂宋。當時,南洋、呂宋一帶已有許多中國人僑居謀生。據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多年在呂宋從事貿易的福建長樂籍華僑陳振龍見彼地「朱薯被野,生熟可茹」,便想將薯種引進國內,以濟民食,但西班牙當局卻禁止此物種外傳。無奈,陳振龍只好設法私下購買幾英尺薯藤,並向當地人學得栽種方法,於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偷偷「截取其蔓尺許,挾小蓋中」,攜子陳經綸回到福州。回國後,陳經綸生怕番薯不適應在當地生長,便先在「本屋後紗帽池邊隙地試栽」,結果一舉成功。他將收獲的番薯呈獻給福建巡撫金學曾,並上書「敬陳種薯之利益」,建議官府推廣種植。
如果滿意,求採納。
㈣ 甘薯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甘薯系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台灣省等地傳播。
㈤ 甘薯何地傳入中國
甘薯傳入我國的時間在十六世紀末,由菲律賓呂宋島傳人福建地區。
一、甘薯的由來和傳入的背景
甘薯(POMOEA BATATAS)又叫番薯、紅薯、紅苕、山芋、地瓜、白薯等,屬於旋花科甘薯屬.一年蔓生草本植物,只有一個栽培種,喜濕怕冷,適宜在氣候溫暖,陽光充足、土壤松軟乾燥的環境中生長,原產地在美洲的熱帶地區,細胞遺學分析表明,它的野生祖先是白花野牽牛、海濱野牽牛和三裂葉野牽牛,今天在秘魯和墨西哥仍可以找到。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初在採掘地下根莖類食物時發現了野生甘薯的塊根,然後通過根系不斷再植,馴化為栽培作物。在秘魯的古墓中曾發現了距今八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的甘薯塊根,可見甘薯在美洲的種植已經有八千到一萬年的歷史了。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從古巴和多米尼加把甘薯帶到了西班牙;這樣甘薯才從美洲走向全世界、而甘薯來到亞洲則是通過十六世紀歐洲航海家抵達菲律賓後.在太平洋東西岸之間——從馬尼拉到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建立的『大帆船貿易』。
麥哲倫一五二一年環球航行至菲律賓後,西班牙殖民者便開始建立菲墨航線,並依託此航線進行大帆船貿易。從一五六五年『聖巴布羅號』從宿務出港,到一八一五年「麥哲倫號」從阿卡普爾科歸航,大帆船貿易歷時二百五十年.歷時之長,航程之遠為歷史所罕見:因為菲律賓缺乏香料和黃金,本土物產不能滿足殖民者的要求.所以出於殖民統治的需要西班牙依託大帆船貿易在太平洋地區建立了一個宏大的貿易循環體系;先由中國商人把絲綢、瓷器、工藝品等由中國東南沿海運往馬尼拉,然後由西班牙商人用大帆船運抵北美西岸的阿卡普爾科;歸程時運載美洲盛產的白銀回到馬尼拉,西班牙商人冉用這些白銀去購買中國商人運來的商品。這樣馬尼拉就成為了中墨貿易的中轉站.中國和墨西哥各自的物產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掀起了亞洲、美洲間文化交流的空前高潮被譽為大平洋絲綢之路』、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美洲的甘薯由大帆船貿易的航海家們帶到了菲律賓群島,並適應了當地氣候廣為種植,隨後逐步傳播到了馬魯古群島、交趾等東南地區.並於十七世紀初傳到了日本和附近諸島。
二、甘薯的傳入與傳播
甘薯傳入我國的時間在十六世紀末,也就是在甘薯來到東南亞後不久。關於傳人途徑學界至今觀點不一,較為明確的說法主要有四:福建傳人說、廣東傳人說、舟山傳人說和雲南傳入說。
(一)福建傳入說
此說是指由菲律賓呂宋島傳人福建地區。該說法的史料充分詳實,很多地方誌、名人筆記中部有記載、明問喬遠曾著文《番薯頌》收錄於他所著《閩書》的卷一五零《南產志上•番薯》,其中提到「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瘠上砂礫之地皆可以種.用以支歲,有益貧下。』清人周亮工《閩小記》的《番薯》卷中引用何喬遠的《番薯頌》,提到甘薯作為備荒作物,易種高產,對貧苦百姓發揮了重大作用:糞治之則加大,天雨根益奮滿,即大旱不糞治,亦不失徑寸圈。泉人之斤不直一錢,二斤面可飽矣、於是耄耋童孺,行道乞之人,皆可以食飢既得充.多焉而不傷,下至雞犬皆食之。」李調元的《南趣筆記》也記載到『東粵多薯,其生山中。……其皮或紅或白、大如兒臂而拳曲者,曰番薯,皆甜美,可以飯,客稱薯飯,為穀米之佐。凡廣芋十有四種,號大米,番薯亦然,番薯近自呂宋來,植最易,生葉可肥豬,根可釀酒,切為粒,蒸曝貯之,是曰薯糧。子瞻稱海中人多壽百歲,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薯。番薯味尤甘,惜子瞻未之見也、芋則蘇嘗過以作玉糝羹雲。」吳聯熏等著得《漳洲府志》卷三九中也說到甘薯最先由菲律賓來到漳洲:「甘薯,俗名番薯,種出呂宋.故以香名。……
漳人初得此種,私以為秘。後種類日盛。」在張煜南的《海南公餘雜著》卷一《推廣瀛寰志略•小呂宋之華人日增》中記載有;「番薯,屈大均謂來自呂宋。值最易生、葉可肥田、根可釀酒,兼可充糧食。近聞粵多旱田,冬季恐旱,多栽此物以其足資口食也」明人談遷《棗林雜俎•榮植•甘薯》說道「朱薯產後自宋國,被野連山,不待種植,夷竟食之,萬曆中,閩人移蔓以歸,種之,數日即榮。在來自諸多不同渠道的史料中竟然都有類似的確鑿記載。故足以排除掉古人傳抄的可能可見甘薯通過中菲交往以呂宋傳人福建的事實是相當可靠的。
甘薯傳人福建的最早記載見於明萬曆年問蘇步所作刪《朱薯疏》,其中提到了一五八四年薯種從海上由泉州傳到了晉江、該書雲「甲申乙西間(萬曆十二至十三年,即一五八四~ 一五八五年),漳、潮之交.有島曰南澳,溫陵(泉州)洋泊通道之,攜其種歸晉江五都,鄉日靈水,種之園齋……甲午己未間(萬曆二十二至二十三年),溫陵飢,他谷皆貴,唯薯獨滄,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但這個記錄還較為粗略,首先,只提到甘薯傳人福建,未說明來源地是呂宋,故尚不能為據,其次,僅是個人種植甘薯,並未在當地推廣,故只能算是個人的試驗性種植,而非真正的物種引進。
[菲律賓] 世界日報 2005年11月 20 日
㈥ 玉米和番薯是什麼時候由誰引進到中國的
1、我國玉米育種起始於20世紀初。1900年,京師大學堂羅振玉率先在書刊中介紹歐美玉米良種和栽培技術。隨後,《農學報》開始宣傳玉米良種及栽培知識。
從1926年起,金陵大學的王緩等分離自交系並組配雜交種供教學使用,1930年中央大學的趙連芳等開始選育自交系,1931年山西省銘賢學校在太谷進行美國玉米品種引種試驗,中選育出金皇後品種,推廣種植到華北、東北、西南等各省。
2、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
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1593年菲律賓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在繩面塗抹污泥,於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始得渡海」。
航行七天,於農歷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陳氏引進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等均有論及。
(6)甘薯從菲律賓傳入中國已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一、玉米形態特徵
一年生高大草本。稈直立,通常不分枝,高1-4米,基部各節具氣生支柱根。葉鞘具橫脈;葉舌膜質,長約2毫米;葉片扁平寬大,線狀披針形,基部圓形呈耳狀,無毛或具疵柔毛,中脈粗壯,邊緣微粗糙。
頂生雄性圓錐花序大型,主軸與總狀花序軸及其腋間均被細柔毛;雄性小穗孿生,長達1厘米,小穗柄一長一短,分別長1-2毫米及2-4毫米,被細柔毛;兩穎近等長,膜質,約具10脈,被纖毛;外稃及內稃透明膜質,稍短於穎;花葯橙黃色;長約5毫米。
雌花序被多數寬大的鞘狀苞片所包藏;雌小穗孿生,成16-30縱行排列於粗壯之序軸上,兩穎等長,寬大,無脈,具纖毛;外稃及內稃透明膜質,雌蕊具極長而細弱的線形花柱。
穎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後露出穎片和稃片之外,其大小隨生長條件不同產生差異,一般長5-10毫米,寬略過於其長,胚長為穎果的1/2-2/3。染色體2n=20,40,80 (Sarma et Sharma, 1986; Molina, 1986)。花果期秋季。
二、番薯的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塊根的形狀、皮色和肉色因品種或土壤不同而異。莖平卧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圓柱形或具棱,綠或紫色,被疏柔毛或無毛,莖節易生不定根。
葉片形狀、顏色常因品種不同而異,也有時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葉形,通常為寬卵形,長4-13厘米,寬3-13厘米,全緣或3-5(-7)裂,裂片寬卵形、三角狀卵形或線狀披針形,葉片基部心形或近於平截,頂端漸尖,兩面被疏柔毛或近於無毛,葉色有濃綠、黃綠、紫綠等,頂葉的顏色為品種的特徵之一;葉柄長短不一,長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無毛。
聚傘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傘形,花序梗長2-10.5厘米,稍粗壯,無毛或有時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針形,長2-4毫米,頂端芒尖或驟尖,早落;花梗長2-10毫米;萼片長圓形或橢圓形,不等長,外萼片長7-10毫米,內萼片長8-11毫米,頂端驟然成芒尖狀,無毛或疏生緣毛。
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鍾狀或漏斗狀,長3-4厘米,外面無毛;雄蕊及花柱內藏,花絲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時無毛。
㈦ 甘薯何地傳入中國
菲律賓
【甘薯】傳入中國通過多條渠道,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采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確之地遍行栽播。」還說:「以得自番國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種之,故又曰金薯。」又據:陳振龍 6世孫陳世元及其子陳雲,先後以甘薯傳種於鄞州(浙江寧波)、膠州、青州(山東省青島、益都一帶)、豫州(河南朱仙鎮一帶)各地,漸次在浙江各地傳播,時為清乾隆二十年前後。以上史實證明甘薯系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台灣省等地傳播。{目前中國的甘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佔世界首位。}
呂宋,古代國名,即今菲律賓群島中的呂宋島。宋元以來,中國商船常到此貿易,明時稱之為呂宋。
㈧ 玉米與甘薯都是什麼時候引進中國的
玉米原產美洲。1493年,哥倫布從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取得了一種基因修飾(GM)的糧食作物,並把它帶回了歐洲。這種後來遍及了世界各地的作物就是玉米。最先進入生物學家視野的是墨西哥的野草,名叫墨西哥假蜀黍(Teosinte)。19世紀末,墨西哥農學家首次人工培育出了假蜀黍和玉米的雜交品種。後來,西班牙殖民者又把玉米帶到了菲律賓,玉米就這樣從菲律賓傳到了中國。
番薯也原產於美洲。16世紀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侵佔美洲和呂宋(今菲律賓)後,番薯便被傳播到呂宋。當時,南洋、呂宋一帶已有許多中國人僑居謀生。據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多年在呂宋從事貿易的福建長樂籍華僑陳振龍見彼地「朱薯被野,生熟可茹」,便想將薯種引進國內,以濟民食,但西班牙當局卻禁止此物種外傳。無奈,陳振龍只好設法私下購買幾英尺薯藤,並向當地人學得栽種方法,於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偷偷「截取其蔓尺許,挾小蓋中」,攜子陳經綸回到福州。回國後,陳經綸生怕番薯不適應在當地生長,便先在「本屋後紗帽池邊隙地試栽」,結果一舉成功。他將收獲的番薯呈獻給福建巡撫金學曾,並上書「敬陳種薯之利益」,建議官府推廣種植。
㈨ 蕃薯是什麼時期引入中國的是怎麼引進來的
紅薯學名番薯,又名山芋、紅芋、甘薯、番薯、地瓜、紅苕等等。明朝萬曆間番薯傳入中國後,首先在福建、廣東等地傳播,清代在中國開始真正大規模地推廣種植。
一百多年之後,到了清朝年間,陳家後代,就把家族推廣紅薯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叫《金薯傳習錄》。現在紅薯已經不是我們主要的糧食作物了,吃烤白薯和吃玉米一樣成為一種口味的調劑了,但是,不要忘記他們的歷史功績。
玉米、紅薯、土豆,這些糧食作物,他們傳進中國,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糧食結構,而且使中國人在其後幾百年間度過了一次一次的天災人禍,也使中國的人口,在幾百年間不斷地翻番上升。
㈩ 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很多人喜歡吃紅薯,那麼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的呢,是誰帶來的,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朱薯價格極賤,並且極易引種,陳氏父子發現,朱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福建巡撫金學曾得知後振奮不已,在旌表陳氏父子此行「事屬義舉」之後,他認為朱薯的引種,「雖曰人事,實獲天恩」(《金薯傳習錄》)。當年冬天,來自呂宋的朱薯,被命名為「番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