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辣醬的銷售方法有
首先,你要看你的辣醬是在哪裡賣;其次,就是看你的辣醬是否有多個口味,或者是口味是否符合你推銷地的人。如果你是在北方的城市,可能就要在外地人流量大的地方賣,因為北方人對食辣的口味不是很重,大多數人是吃不慣辣醬的。如果你的辣醬辣味不是很重,就可以在外地人流量大以及城鄉結合部重點推銷。如果你是在中部,或者是長江流域,你的辣醬會很容易推銷出去,因為這些地方的人口味比較重,喜食辣,特別是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貴州這些地方。這個時候雖然你的辣醬很有潛力,但是這些地方的辣醬競爭壓力也大,所以你首先要打價格牌,以低價位進入市場,佔領各大超市,然後有力的進行促銷活動,打響知名度。如果你是在沿海地區推銷,也是要在外地人流量大的地方賣,因為廣東、上海、福建這些地方是喜食清淡和甜糯食物的,如果你的辣醬有甜辣醬口味的,就會更容易推銷。最後,除了超市,還要和每個地方的大餐館和飯店做好往來,因為他們的消費能力是最大的!希望你能盡快開拓出市場!
2. 國內還有很多好吃的辣醬,為什麼外國人鍾愛老乾媽
在中國最有知名度的一款辣椒醬,應該就是老乾媽這個品牌,老乾媽這個品牌在中國市場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一直得到消費者的廣泛歡迎。
自從這個品牌走向國際之後,也一樣得到外國人的鍾愛,歸根結底還是這款辣椒,這樣的口味更符合於大家的味蕾。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就經常吃老乾媽,因為那個時候大多數錢都用來玩游戲,也許吃兩個饅頭就兩勺老乾媽,就能讓我有一頓飽餐,所以現在的我在生活當中還是離不開這種別具風味的老乾媽辣醬。喜歡它不單單是口味,還有一種美好的記憶。
3. 失業男子是如何賣出50萬瓶辣椒醬走紅網路的
90後打工男子自失業之後返回家鄉,看到了互聯網上短視頻的大趨勢,從而也找到了靈感,他在網上所發布的視頻都是一些關於爺爺奶奶日常做飯的視頻。
老一輩做飯的手法和對待飲食嚴謹的態度,加上農村獨有的樸素特色,讓這一對爺爺奶奶的視頻迅速爆火網路,這位奶奶的做飯過程和步驟極其嚴謹,尤其是在製作麵食的時候,都是自己所弄的手擀麵,而後還加上了獨制的辣椒醬。僅憑借一個面條的視頻就獲得了2000多萬的點贊,瞬間爆火網路。
在火了之後,網友們經常可以看到奶奶在視頻當中使用的一種辣醬,於是便有網友去請求發視頻的博主告知他這種辣醬的品牌,這也是許多網友的心願和請求。於是這名拍攝者90後小伙便將這個辣醬上架到了購物車當中,開始做起了電商,在雙11的時候爆賣了50萬瓶。人們紛紛稱:是老乾媽的頭號勁敵。
4. 我做的辣椒醬很好吃但想要賣但不知道如何推廣
如果真的不錯,你可以先申請商標,注冊公司,賣這個產品。因為是食品的原因,需要等做到一定地區知名度了,才可以考慮全國推廣。
而且因為是食品,你不這樣做,是不能公開推廣售賣的,因為你沒辦法通過食葯監局的檢測認證啊。
5. 老乾媽辣椒醬為什麼火到國外
在社交網站臉譜上,有一個老乾媽愛好者主頁,由Simon Stahil成立。世界各地的「老乾媽」粉絲交流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上哪兒能買到「老乾媽」?
其實,在華人眾多的發達國家大都市,對「老乾媽」的需求十分旺盛:在紐約、舊金山、倫敦、巴黎和悉尼等地,消費者都可以在當地中國超市尋覓到「老乾媽」的「倩影」。在發展中國家,只要有較大的華人社群,好這口的人也無需擔心。
在吉爾吉斯斯坦,「老乾媽」主要在華人超市有售,銷量很可觀,很多中餐館也有提供。一些私營的食品店也有零星銷售,但不成規模。
在埃及,華人開的私家超市裡普遍賣「老乾媽」。這種超市類似庫房,店主在當地租一間公寓屯滿貨,顧客需要采購時可直接打電話訂貨,店主提供送貨服務,受眾主要是在當地工作的中國人。
在印度新德里的華人聚居區也可以買到「老乾媽」。然而整體而言,印度市場上能買到的非印度產調味品十分有限,這可能與當地人喜愛咖喱類食品的飲食習慣有關,外國同類產品難以「搶灘」。
那麼老乾媽到底賣了多少個國家?
「你說老乾媽賣到多少個國家?我也不曉得賣到了多少個國家,我只能告訴你,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老乾媽。」——陶華碧
6. 辣椒銷售渠道是怎麼樣的
在調味品這個行當里,滾打了快十年,行業之中的各種招數也司空見慣,這個行業的競爭狀況,也由不為大資本所注意,到競爭慘烈到賣一大箱貨累死累活才賺一毛錢的地步,這些年一直在天上飛,調味品也由小盒分裝,到已經是有品牌的成品小包啦,調味品行業市場競爭從地面到海上,又向空中發展。
這一次,我乘坐南方航空公司的班機從昆明起飛回廣州,在機上吃航空餐,幾包調味品引起了我的注意,機上吃的是米粉,共有一包榨菜、一小包辣椒醬,一小盒草莓果醬,一個調味包。
泡榨菜,
注冊商標為欣榮行寧波欣榮行,凈含量為20g,生產商為寧波市欣榮食品有限公司,真空包裝,鮮香嫩脆寧波特產。
辣椒醬是廣州的一個小廠生產的,這個小廠在業內完全沒有名氣。調味醬是味可美(廣州)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這是麥當勞和肯德基的供應商,航空公司供貨想必是成本相當之高。
調味包裡面是食鹽和胡椒,連在一起,由潮州的一個小廠提供。
我們且一一分析上面的幾種調味料,先說這個榨菜,這家欣榮行完全是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
,寧波的榨菜與四川的榨菜企業,厲害的角色多了,但是這家比其它的能先打入這專市場,老闆用心不少。
讓人奇怪的是做榨菜最大的烏江並沒有出現在空中,反而是一個小廠將生意做進來,魚泉也沒有過來搶生意。這個原因有幾個,
一, 也許是大廠覺得航空公司的訂單是一個小生意,不值得一做。
二, 也許是因為不把這個渠道放在心上。
三, 恐怕是因為種種原因打不進去。辣椒醬,真正會吃辣椒醬的人,多會選擇四川、貴州、湖南三地的辣椒醬,廣州的辣椒醬多以蒜蓉味的居多,對於喜歡辣椒醬的人來說,並不過癮,就算是照顧長期生活在廣東地區的乘客,論資格進航空公司這條渠道的,也排不上他們家,但是人家用心了,打進去了。
亨氏也沒有做這個渠道的生意,不知是為什麼。李錦記也是有醬料的,它為何不做呢?李錦記的生產線有好象這個包裝的,它也不做,的確是一個失誤,它所定位的人群就是可以坐飛機的這么一群人。這幾家都是已經有這種適合飛機上食用的小包裝的。如果說航空公司采購是採取排它性,只選擇其中的一種,那麼,為何在其它航線上也見不到亨氏和李錦記的產品呢?在航空線上,有很多的乘客會選擇吃面條,而在點醮絆面吊鮮方面品質出眾的味事達醬油,為什麼不將自己的醬油包做到空中去呢?公司早已經生產出8ml派送包產品,沒有做進這條渠道,實為可惜,這些做醬油行業的頂尖公司,也是有思路空白的地方。
四川新繁泡菜也把自己的產品打入了航空線上,在空中飛行的途中,旅客可以享受到川味小菜,這個也說明很多的問題,我們知道,目前在泡菜行業之中,新繁也是處在第三第四的位置,但是這個企業,能把心思動到航空線上,可見企業在整體經營上是想了很多的辦法,從我對這個企業兩年多的跟蹤觀察來看,他們在生產,營銷各方面已經成熟很多了。
我們觀察一下其它的食品飲料企業,在這條渠道的動作。我注意到,在飲料方面,通常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掌握市場,近年來,統一也上了飛機,小食品方面旺旺也在吃這個份額,在飛機上,各個公司想影響哪一個顧客群呢?乘坐飛機旅行的客人,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經常坐的,一種是很少坐的。這兩類人士對於機上食品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看到小糊塗仙等產品在機上做視頻廣告和雜志廣告,還有世界名表做這些廣告就知道各大消費品公司的良苦用心了。
調味品在航空線上未來趨勢也可能會是知名企業和特色調味品占據市場,但是,目前調味品大品牌還沒有多少把注意力放在這個渠道上,所以,這個給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時間空檔。
在飛機上有多少人會注意調味品的生產廠家是誰呢?所以,在外包裝方面,一定要非常顯目,宣有特色,讓人印象深刻,這樣才起到了宣傳和推廣的目的。
目前中國市場做航空線的調味品公司,貴州鳳辣子在這個銷售渠道上面做得比較理想,鳳辣子與國內幾家大型的航空公司都簽下訂單,長期供應小包裝的醬料給他們。鳳辣子辣椒醬之所以能成功打入這些航空公司,不僅是因為它的口感好,更重要的是,它一早就切入這一個渠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航空渠道運作經驗。食品的安全性非常重要,所以鳳辣子採用其所長的HACCP的標准進行生產,使食品的質量與安全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但是,由於航空渠道的特殊性,航空公司對於調味料的采購目前採取兩種極端的做法,一種是非常重視,一種是非常不重視。在非常重視的航空線,鳳辣子的業績都表現出色,在不重視調味料的這一塊,即便是品質出眾的鳳辣子,依然在一次商業談判中,敗給一家使用非常規手段的小公司。
7. 老乾媽:我是怎樣把5元辣椒醬做到68億
參考資料:(燕呈黃辣醬,也是好選擇!)
把一瓶5塊錢的辣椒醬做成與茅台齊名的品牌;
她每天賣出130萬瓶辣椒醬,一年銷售額高達25億,每瓶辣椒醬大概賺9角5分;(註:2014年老乾媽實際銷售額超過40億元。)
她15年只貸過一次款,她的財務只有兩筆最簡單的賬:進來多少,出去多少;她15年來從來沒有改變過商業交易規則: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她目不識丁,面對自己的名字不斷搖頭:「這三個字,太難了,太復雜了。」
62歲的陶華碧和她的家族擁有「老乾媽」超過90%的股權,她是這個「辣椒醬帝國」金字塔尖上的女皇。
「那這些窮學生到哪裡去吃飯」
陶華碧對凡是家境困難的學生所欠的飯錢,一律銷賬。「我的印象是她只要碰上錢不夠的學生,分量不僅沒減反還額外多些」。
20歲那年,陶華碧嫁給了貴州206地質隊的一名地質普查員,但沒過幾年,丈夫就病逝了。丈夫病重期間,陶華碧曾到南方打工,她吃不慣也吃不起外面的飯菜,就從家裡帶了很多辣椒做成辣椒醬拌飯吃。經過不斷調配,她做出一種「很好吃」的辣椒醬,這就是現在「老乾媽」仍在使用的配方。
丈夫去世後,沒有收入的陶華碧為了維持生計,開始晚上做米豆腐,貴陽最常見的一種廉價涼粉,白天用背篼背到龍洞堡的幾所學校里賣。
由於交通不便,做米豆腐的原材料當時最近也要到5公里以外的油榨街才能買到。每次需要采購原材料時,她就背著背篼,趕最早的一班車到油榨街去買。由於那時車少人多,背篼又佔地方,駕駛員經常不讓她上車,於是她大多數時候只好步行到油榨街,買完材料後,再背著七八十斤重的東西步行回龍洞堡。由於常年接觸做米豆腐的原料——石灰,到現在,她的雙手一到春天還會脫皮。
1989年,陶華碧在貴陽市南明區龍洞堡貴陽公幹院的大門外側,開了個專賣涼粉和冷麵的「實惠飯店」。「說是個餐館,其實就是她用撿來的半截磚和油毛氈、石棉瓦搭起的『路邊攤』而已,餐廳的背牆就是公幹院的圍牆。」當時餐館的「老主顧」韓先生20年後對這個餐館的記憶依舊清晰。
陶華碧做的米豆腐價低量足,吸引了附近幾所中專學校的學生常常光顧。久而久之,就有不少學生因為無錢付賬,賒欠了很多飯錢。陶華碧通過了解,對凡是家境困難的學生所欠的飯錢,一律銷賬。「我的印象是她只要碰上錢不夠的學生,分量不僅沒減反還額外多些。」韓先生回憶道。
在「實惠飯店」,陶華碧用自己做的豆豉麻辣醬拌涼粉,很多客人吃完涼粉後,還要買一點麻辣醬帶回去,甚至有人不吃涼粉卻專門來買她的麻辣醬。後來,她的涼粉生意越來越差,可麻辣醬卻做多少都不夠賣。
有一天中午,陶華碧的麻辣醬賣完後,吃涼粉的客人就一個也沒有了。她關上店門去看看別人的生意怎樣,走了十多家賣涼粉的餐館和食攤,發現每家的生意都非常紅火,陶華碧發現了這些餐廳生意紅火的共同原因——都在使用她的麻辣醬。1994年,貴陽修建環城公路,昔日偏僻的龍洞堡成為貴陽南環線的主幹道,途經此處的貨車司機日漸增多,他們成了「實惠飯店」的主要客源。陶華碧近乎本能的商業智慧第一次發揮出來,她開始向司機免費贈送自家製作的豆豉辣醬、香辣菜等小吃和調味品,大受歡迎。
貨車司機們的口頭傳播顯然是最佳廣告形式,「龍洞堡老乾媽辣椒」的名號在貴陽不脛而走,很多人甚至就是為了嘗一嘗她的辣椒醬,專程從市區開車來公幹院大門外的「實惠飯店」購買陶華碧的辣椒醬。
對於這些慕名登門而來的客人,陶華碧都是半賣半送,但漸漸地來的人實在太多,她感覺到「送不起了」。1994年11月,「實惠飯店」更名為「貴陽南明陶氏風味食品店」,米豆腐和涼粉沒有了,辣椒醬系列產品開始成為這家小店的主營產品。
盡管調整了產品結構,但小店的辣椒醬產量依舊供不應求。龍洞堡街道辦事處和貴陽南明區工商局的幹部開始游說陶華碧,放棄餐館經營,辦廠專門生產辣椒醬,但被陶華碧乾脆地拒絕了。
陶華碧的理由很簡單:「如果小店關了,那這些窮學生到哪裡去吃飯」。「每次我們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她都是這樣說,讓人根本接不下去話,而且每次都哭得一塌糊塗」,時任龍洞堡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的廖正林回憶當時的情景說。
讓陶華碧辦廠的呼聲越來越高,以至於受其照顧的學生都參與到游說「干媽」的行動中,1996年8月,陶華碧借用南明區雲關村村委會的兩間房子,辦起了辣椒醬加工廠,牌子就叫「老乾媽」。
「你要不給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無論是收購農民的辣椒還是把辣椒醬賣給經銷商,陶華碧永遠是現款現貨,「我從不欠別人一分錢,別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錢」。從第一次買玻璃瓶的幾十錢,到現在日銷售額過千萬始終堅持。
剛剛成立的辣醬加工廠,是一個只有40名員工的簡陋手工作坊,沒有生產線,全部工藝都採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
「老乾媽」員工回憶說,當時搗麻椒、切辣椒是誰也不願意做的苦差事。手工操作中濺起的飛沫會把眼睛辣得不停的流淚。陶華碧就自己動手,她一手握一把菜刀,兩把刀掄起來上下翻飛,嘴裡還不停地說:「我把辣椒當成蘋果切,就一點也不辣眼睛了,年輕娃娃吃點苦怕啥。」
在老闆的帶頭下,員工們也紛紛拿起了菜刀「切蘋果」。而陶華碧身先士卒的代價是肩膀患上了嚴重的肩周炎,10個手指的指甲因長期攪拌麻辣醬現在全部鈣化。
很快陶華碧發現,她找不到裝辣椒醬的合適玻璃瓶。她找到貴陽市第二玻璃廠,但當時年產1.8萬噸的貴陽二玻根本不願意搭理這個要貨量少得可憐的小客戶,拒絕了為她的作坊定製玻璃瓶的請求。
面對貴陽二玻廠長,陶華碧開始了她的第一次「商業談判」:「哪個娃兒是一生下來就一大個哦,都是慢慢長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給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軟磨硬泡了幾個小時後,雙方達成了如下協議:玻璃廠允許她每次用提籃到廠里撿幾十個瓶子拎回去用,其餘免談。陶華碧滿意而歸。
當時誰也沒有料到,就是當初這份「協議」,日後成為貴陽第二玻璃廠能在國企倒閉狂潮中屹立不倒,甚至能發展壯大的唯一原因。
「老乾媽」的生產規模爆炸式膨脹後,合作企業中不乏重慶、鄭州等地的大型企業,貴陽二玻與這些企業相比,並無成本和質量優勢,但陶華碧從來沒有削減過貴陽二玻的供貨份額。現在「老乾媽」60%產品的玻璃瓶都由貴陽第二玻璃廠生產,二玻的4條生產線,有3條都是為「老乾媽」24小時開動。
作坊時代的「老乾媽」雖然產量很小,但光靠龍洞堡周邊的涼粉店已經消化不了,她必須開拓另外的市場。陶華碧第一次感受到經營的壓力。
陶華碧用了一個「笨辦法」:她用提籃裝起辣椒醬,走街串巷向各單位食堂和路邊的商店推銷。
一開始,食品商店和單位食堂都不肯接受這瓶名不見經傳的辣椒醬,陶華碧跟商家協商將辣椒醬擺在商店和食堂櫃台,賣出去了再收錢,賣不出就退貨。商家這才肯試銷。
一周後,商店和食堂紛紛打來電話,讓她加倍送貨;她派員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脫銷了。陶華碧開始擴大生產,她給二玻的廠長毛禮偉打了一個的電話:「我要一萬個瓶子,現款現貨。」
無論是收購農民的辣椒還是把辣椒醬賣給經銷商,陶華碧永遠是現款現貨,「我從不欠別人一分錢,別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錢」。從第一次買玻璃瓶的幾十元錢,到現在日銷售額過千萬始終堅持。「老乾媽」沒有庫存,也沒有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只有高達十數億元的現金流。 (燕呈黃辣醬,也是好選擇!)
「這三個字太難了,太復雜了」
陶華碧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驚人,財務報表之類的東西她完全不懂,「老乾媽」也只有簡單的賬目,由財務人員念給她聽,她聽上一兩遍就能記住,然後自己心算財務進出的總賬,立刻就能知道數字是不是有問題。
1997年8月,「貴陽南明老乾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工人增加到200多人。陶華碧要做的不再僅僅是帶頭剁辣椒,財務、人事各種報表都要她親自審閱,工商、稅務、城管等很多對外事務都要應酬,政府有關部門還經常下達文件要她貫徹執行。除此之外,她還經常要參加政府主管部門召開的各種會議,有時還受命上台發言。
從部隊轉業到206地質隊汽車隊工作的長子李貴山得知她的難處後,就主動要求辭職來幫母親。雖然此時的陶華碧已是小有名氣的生意人,但她還是覺得李貴山辭掉「鐵飯碗」來幫助她是「秀才落難」,故極力反對,無奈之下,李貴山只能「先斬後奏」,先辭掉工作才找到陶華碧,成為「老乾媽」的第一任總經理。
有高中文化的李貴山,幫陶華碧做的第一件事是處理文件。一個讀,一個聽。聽到重要處,陶華碧會突然站起來,用手指著文件說:「這個很重要,用筆劃下來,馬上去辦。」
陶華碧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驚人,財務報表之類的東西她完全不懂,「老乾媽」也只有簡單的賬目,由財務人員念給她聽,她聽上一兩遍就能記住,然後自己心算財務進出的總賬,立刻就能知道數字是不是有問題。
需要簽字的文件,陶華碧就在右上角畫個圓圈——這是她從電視里看來的。李貴山覺得這樣很不安全,他在紙上寫下「陶華碧」三個大字,讓母親沒事時練習。陶華碧對這三個字看了又看,一邊搖頭,一邊為難地感嘆:「這三個字,好打腦殼哦貴陽話:太難了!」但為了寫好自己的名字,她像小孩子描紅一樣一筆一劃地整整寫了三天。
有人問她練字的感受,陶華碧用她的「特色語言」總結說:「比剁辣椒難、比剁辣椒難」。三天後,當她終於「描」會了自己的名字時候,高興得請公司全體員工加了一頓餐。
直到現在,「陶華碧」是陶華碧認識的僅有3個字。
「我自己是老土,但你們不要學我一樣」
「老乾媽」沒有董事會、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只有5個部門,陶華碧下面就是謝邦銀和王武,一個管業務,一個管行政。謝邦銀笑稱自己就是個「業務經理」,因為總要撲到一線拚命。
1998年,在李貴山的幫助下,陶華碧制定了「老乾媽」的規章制度。理財周報記者沒能得到這份制度的原文,但謝邦銀說他們沒有員工手冊,所謂的規章制度其實非常簡單。只有一些諸如「不能偷懶」之類的句子,更像是長輩的教誨而非員工必須執行的制度。
就靠這樣一套如美國憲法般沒改過一個字的簡單制度,「老乾媽」11年來始終保持穩定,公司內部從來沒有傳出過什麼問題。
「陶華碧有自己的一套,你可以叫作『干媽式管理』。」貴州大學講師熊昉曾作為記者多次采訪過陶華碧,他說:「比如龍洞堡離貴陽市區比較遠,附近也沒什麼吃飯的地方,陶華碧決定所有員工一律由公司包吃包住。從當初200人的小廠開始,『老乾媽』就有宿舍,一直到現在2000人,他們的工資福利在貴陽是頂尖的。」
在陶華碧的公司,沒有人叫她董事長,全都喊她「老乾媽」,公司2000多名員工,她能叫出60%的人名,並記住了其中許多人的生日,每個員工結婚她都要親自當證婚人。
除此之外,陶華碧還一直堅持她的一些「土原則」:隔三岔五地跑到員工家串門;每個員工的生日到了,都能收到她送的禮物和一碗長壽面加兩個荷包蛋;有員工出差,她像送兒女遠行一樣親手為他們煮上幾個雞蛋,一直送到他們出廠坐上車後才轉身回去;貴州過年過節時,有吃狗肉的習俗,陶華碧特地建了個養狗場,長年累月養著80多條狗,每到冬至和春節就殺狗供全公司會餐。
除了「干媽式」管理之外,陶華碧在公司結構設置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老乾媽」沒有董事會、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只有5個部門,陶華碧下面就是謝邦銀和王武,一個管業務,一個管行政。謝邦銀笑稱自己就是個「業務經理」,因為總要撲到一線拚命。
1998年開始,陶華碧把公司的管理人員輪流派往廣州、深圳和上海等地,讓他們去考察市場,到一些知名企業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她說:「我是老土,但你們不要學我一樣,單位不能這樣。你們這些娃娃出去後,都給我帶點文化回來。」
2005年,李貴山離開總經理崗位,總經理職位空懸了一陣後,職業經理人王海峰上任,現任總經理謝邦銀時任總經理助理。而理財周報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是,李貴山在「下課」之前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都只是掛名,不再參與公司管理。
「老乾媽」的管理團隊,大概是中國目前大型企業中最神秘的一支,陶華碧對他們的一個要求就是不能接受外界采訪。坊間對這支團隊的評價大致為:忠誠、勤勉、低調。而其長子李貴山離職的原因,一直是一個謎。
「政府也很困難,我們不借了」
創業期間,陶華碧從來沒有和銀行打過交道,唯一的貸款是在她發達之後,銀行不斷託人找上門來請她貸款,卻不過情面才勉強貸的。
2001年,為了進一步擴大規模,陶華碧准備再建一處廠房。當時,公司大部分資金都壓在原材料上,有人建議她找政府尋求幫助。南明區委很重視,立即協調建行給她貸款。協調好以後,區委辦給她打來電話,讓她到區委洽談此事。
陶華碧帶上會計來到區委,乘電梯到區長辦公室所在的三樓。因為電梯很舊,門已經壞了,陶華碧走出電梯時,一不小心被電梯門掛住了衣服跌倒在地。
陶華碧爬起來後,隨行人員以為她要發火,誰知她卻說:「你們看,政府也很困難,電梯都這么爛,我們不借了。」
隨行人員還以為她是在開玩笑,她卻嘆了一口氣,說:「我們向政府借錢(編註:陶華碧不知道政府協調銀行貸款是什麼意思,以為就是向政府借錢),給國家添麻煩。真不借了,我們回去。」
創業期間,陶華碧從來沒有和銀行打過交道,唯一的貸款是在她發達之後,銀行不斷託人找上門來請她貸款,卻不過情面才勉強貸的。貴陽市商業銀行的一位工作人員說,陶華碧對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們就是想找我點利息錢嘛。」
「難道我還要怕假貨嗎」
孫國強現任貴州省副省長,他能和陶華碧順暢地交流,可以用非常直白的話把一些經濟學的東西說的讓陶華碧能聽懂,還願意照著做,陶華碧發展過程中做出的許多重要決定,可能都受過孫國強的影響。
隨著企業不斷發展,「老乾媽」品牌廣為人知。但是,「人怕出名豬怕壯」。東西好賣了,仿冒自然而然就出現了。
「老乾媽」創立初期,李貴山就曾申請注冊商標,但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以「『干媽』是常用稱呼,不適合作為商標」的理由駁回。這給了仿冒者可乘之機。
全國各地陸續出現50多種「老乾媽」,陶華碧開始花大力氣打假。派人四處卧底調查,每年撥款數百萬元成立了貴州民營企業第一支打假隊,開始了在全國的打假。
但仿冒的「老乾媽」就像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出一茬,特別是湖南「老乾媽」,商標和貴州「老乾媽」幾乎一模一樣。
陶華碧這次犯犟了,她不依不饒地與湖南「老乾媽」打了3年官司,從北京市二中院一直打到北京市高院,還數次鬥法於國家商標局。此案成為2003年中國十大典型維權案例。
2000年8月10日,一審法院認定,貴陽老乾媽公司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具有一定的歷史過程,湖南老乾媽構成不正當競爭,判決其停止使用並銷毀在未獲得外觀設計專利權前與貴陽老乾媽公司相近似的包裝瓶瓶貼,並賠償經濟損失15萬元。
這意味著兩個「老乾媽」可以同生共存。這是陶華碧無法接受的,她很快提起上訴。
其間,有很多人勸陶華碧放棄官司,但陶華碧面對前來勸解的人就一句話:「我才是貨真價實的『老乾媽』,他們是崴貨(貴州話:假貨),難道我還要怕崴貨嗎?」
最終陶華碧和湖南老乾媽的官司,在兩位黔籍官員:時任貴陽市市長孫國強和當時的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的極力斡旋下,貴陽老乾媽終於打敗了湖南的「老乾媽」。2003年5月,陶華碧的「老乾媽」終於獲得國家商標局的注冊證書,同時湖南「老乾媽」之前在國家商標局獲得的注冊被注銷。
孫國強現任貴州省副省長,「他能和陶華碧順暢地交流,這是很不簡單的。」貴州大學講師熊昉告訴理財周報記者,「孫國強可以用非常直白的話把一些經濟學的東西說的讓陶華碧能聽懂,還願意照著做,陶華碧發展過程中做出的許多重要決定,可能都受過孫國強的影響。」
陶華碧幾乎不和政府官員打交道,作為省市區三級共管企業,「老乾媽」的二期工程竣工儀式上,孫國強作為並不分管「老乾媽」有關工作的副省長仍然受邀到場。坊間傳聞,只有他和龍永圖是陶華碧願意「買賬」的人。
「我這么拚命搞,原來是在給你們打工哩」
即使是擴大公司生產規模這樣的事情上,陶華碧也保持著自己固執的謹慎。貴陽市官員在勸說陶華碧時也是倍感艱難,最後在市區兩級主要官員的多次上門勸說下,陶華碧才勉強同意。
2003年,貴陽市一些政府領導曾建議陶華碧,可以幫(燕呈黃辣醬,也是好選擇!)助「老乾媽」公司借殼上市,融資擴大公司規模。
這個在其他企業看來求之不得的事情,卻被陶華碧一口否決,陶華碧的回答是:「什麼上市、融資這些鬼名堂,我對這些是懵的,我只曉得炒辣椒,我只干我會的。」有官員感嘆,和「老乾媽」談融資搞多元化,比和外商談投資還要難。
即使是擴大公司生產規模這樣的事情上,陶華碧也保持著自己固執的謹慎。貴陽市官員在勸說陶華碧時也是倍感艱難,最後在市區兩級主要官員的多次上門勸說下,陶華碧才勉強同意。
現在,陶華碧幾乎不去位於她的辦公室,賓士座駕也很少使用,因為「坐著不舒服」。除了一個月兩三次去廠房車間轉轉,她生活的全部就是和幾個老太太打麻將。
有一天在麻將桌上,有人問她:「你賺了那麼多錢,幾輩子都花不完,還這樣拚命干什麼?」陶華碧當時沒回答上來,晚上她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想這個問題,幾乎徹夜未眠。
第二天,正趕上公司召開全體員工大會,按著會前的安排,作為董事長的她要給員工們講一講當前的經濟形勢,如何應對「入世」後的挑戰,然後具體工作指標由總經理下達。
按照陶華碧在公開場合發言的慣例,李貴山已經為她擬了一份講話稿,陶華碧聽了三遍,幾乎就能一次不差地背下來。
但在會上講話時,她突然想起昨天那個問題,轉換話題了:「有幾個老阿姨問我,『你已經那麼多錢了,還苦哈哈的拼哪樣哦?我想了一晚上,也沒有想出個味來。看到你們這些娃娃,我想出點味來了:企業我帶不走,這塊牌牌我也拿不走。毛主席說過,未來是你們的。我一想呀,我這么拚命搞,原來是在給你們打工哩!你們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為了你們自己,你們更要好好乾呀!」
會場沉寂幾秒後,響起熱烈的掌聲。(燕呈黃辣醬,也是好選擇!)
8. 擁有300年歷史的永豐辣醬為什麼消失在市場上了
由於他的經營不善,以及在他製作產品的時候沒有嚴格的遵守相關的規則才導致了他的消失。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他的起源。
它能增進食慾,健脾開胃。但是,它可以消除感冒引起的濕氣,預防和治療感冒。大蒜仁、天蠶、蕨根等成分還具有殺菌、抗病等醫療保健功能。因此,永豐辣椒醬越來越受消費者歡迎。
清朝咸豐年間,湘軍領袖曾國藩曾帶著家鄉特產永豐辣椒醬到京城,並贈送給咸豐皇帝。吃了厭倦了山海味的咸豐,品嘗了這種充滿地方風味的辣醬後,極大地刺激了食慾,也非常欣賞。它被列為宮廷貢品。永豐辣醬在中國從北京出名。據研究,韓國辣椒醬的來源是永豐辣椒醬:駐扎在朝鮮半島的湘軍帶來了劍和槍,以及永豐辣椒醬的製作工藝和技術。經過100多年的進化,它成了韓國的辣椒醬。清末,余志摩、陳靜等日本學生將永豐辣椒醬帶到日本。一些雙峰商人也把它帶到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於是永豐辣椒醬就出國了。民國時期,永豐地區的醬制工業發展起來,有20多個作坊和醬園。產品主要銷往長沙、邵陽、湘潭等地。其技術逐漸傳播並影響到永豐周邊地區。
9. 辣椒原產地在哪裡何時引入中國的
辣椒又名海椒、辣角、番椒、辣子、辣茄等。辣椒屬茄科,為茄果類蔬菜。根據有無辣味可將其分為兩大類:二類是帶有辣味的辣椒;另一類是不帶辣味的甜椒,也稱為青椒或柿子椒。辣椒果實較小,多呈細角形或羊、牛角形;甜椒果實大,多為燈籠形或柿子形。原產中南美洲熱帶地方,墨西哥栽培更甚,歐洲的辣椒是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帶去的,自西班牙轉入法國、義大利,1583~1598年傳入日本,目前已遍及世界各地。明朝末年(1640)引入我國,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尚無辣椒記載,始見於明末《花鏡·草花譜》,有"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子種"。傳入我國的途徑有兩條:一經"絲綢之路",在甘肅、陝西等地栽培,故有"秦椒"之稱;一經東南亞海路,在廣東、廣西和雲南等地栽培,現西雙版納原始森林裡尚有半野生型的"小米辣"。"辣椒"一名最早見於嘉慶十八年(1813)《漢中府志》,有牛角椒、朝天椒的記載。現在辣椒已成為我國栽培最普遍的蔬菜之一
辣椒以青果或紅果供食用,可以生食、炒食、腌食、醬食,還可加工成辣椒醬、辣椒油、辣椒粉、辣椒乾等,作為調味品和防腐劑。我國產的辣椒乾和辣椒粉遠銷新加坡、菲律賓、日本、美國等國家。辣椒的營養價值較高,每100克鮮果含水分70~93克、澱粉4.2克、蛋白質1.2~2.0毫克、維生素C73~342毫克等。鮮辣椒中維生素C的含量居各種蔬菜之冠,干辣椒則富含維生素A。辣椒之所以能增進食慾,振奮精神,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是因為辣椒果皮及胎座組織中含有0.3%~0.4%的辣椒素(C18H27NO3),故辣椒既是人們喜愛的蔬菜,又是不可缺少的調味品。辣椒果實、莖和種子可供中醫入葯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強胃健脾,驅寒散濕,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防治腸胃病、關節炎、心臟病、腦血栓,起到醫療保健的作用。
10. 辣椒醬的銷售渠道是不是批發市場
可以是批發市場,也可以是商超(終端),關鍵是看你如何設計銷售了,建議你系統的學一學朱望君的《銷售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