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抖音最火歌曲,前10名都有哪些
根據2020年1月6日,抖音發布的《2019抖音數據報告》得知:2019抖音十大最火歌曲為以下10首(榜單是根據使用音樂的視頻作品數量進行排名的,排名分先後)
NO.1 《你笑起來真好看》-李昕融,樊桐舟,李凱稠
近7天抖音使用人數最多的歌曲TOP10
『貳』 周傑倫的七里香,就單看"七里香"這三個字,請解釋一下是什麼意思.
《七里香》充滿詩意,音樂錄影帶也有別於以往重特效、大場景及創意劇情的拍攝方式,特別將大隊人馬的工作人員拉到日本的群馬縣高崎市拍攝,找了當地的神社、稻田、花海等詩情畫意的場景拍攝,由於周傑倫目前正在日本拍攝電影,因此也特地像劇組告假一天進行音樂錄影帶的拍攝,這一次周傑倫沒有在音樂錄影帶里飛檐走壁,而是跟女主角在美麗的場景里談純純的戀愛,導演也特地使用了「蛇腹鏡頭」,運用鏡頭的焦距營造出浪漫美感,周傑倫表示希望在炎熱的夏天裡,帶給大家一種淡淡的感動。
『叄』 歷史上3.14日有什麼重大事件
明景帝死,未葬入十三陵(1457年)
1457年(景泰八年)正月英宗朱祁鎮發動政變,將病重的景帝廢為郕王,並把景帝預營的陵寢毀掉。
3月14日(正月十四日)郕王死。明英宗不準將他葬入昌平皇陵區,把他埋葬在北京西山(今頤和園面北二里的金山),意思是使景帝陵遠高明代皇陵的陵區。因為金山一帶是明代埋葬夭折的王子、嬪妃的場所,此舉蓄意貶低景帝。英宗朱祁鎖死後,經大臣商議,把被毀多年的朱鄧任《景帝》的陵墓重新修葺,即是今天的慶陵。
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斯特勞斯誕生(1825年)
施特勞斯(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
1825年3月14日誕生於維也納一個音樂家家庭。其父老施特勞斯寫過150多首圓舞曲,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基礎,被譽為"圓舞曲之父"。施特勞斯自學小提琴與作曲。
1844年自建樂團,演奏自己創作的圓舞曲,並任指揮。
1849年在國內巡迴演出,並赴歐美各國旅行演奏。他創作圓舞曲達400多首,以具有旋轉舞步的快速律動為特徵,被譽為"圓舞曲之王"。
代表作有《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春之聲》、《藝術家的生涯》等。
施特勞斯後半生主要從事輕歌劇創作,他創作的《綿蝠》、《吉卜賽男爵》等16部輕歌劇,創造了維也納輕歌劇這一特殊的藝術品,因此,他也是「輕歌劇之父」。
愛因斯坦誕辰(1879年)
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的烏爾姆。他小時候並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小學時成績平平。1905年,他在瑞士的蘇黎士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他發表了狹義相對論。1915年,他發表了廣義相對論,這是一些改變世界的觀點。此後,他一直住在德國,直到1933年反猶太主義迫使他離開。
愛因斯坦是一位天生的和平主義者。然而,對德國發展核彈的憂慮迫使他說服美國搞自己的核彈,後來他懇求絕對不要使用這種武器。
愛因斯坦從來不擺架子,他扮演小丑讓攝影師給他照相,或者在照相機前伸出舌頭或戴上小丑的帽子。他是那樣討人喜歡的心不在焉,朋友們說他從不散步,因為他辨認方向的能力差極了。
馬克思逝世(1883年)
1818年5月5日誕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的特里爾城一個律師的家庭。1835年進波恩大學,次年轉入柏林大學法律系。參加青年黑格爾派。1841年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
1842年擔任《萊茵報》主編,撰文反對普魯士專制制度。
1844年和恩格斯在巴黎會見,成為終身為解放事業戰斗的革命同志,1846年在布魯塞爾共創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次年將"正義者同盟"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
1848年2月共撰《共產黨宣言》在倫敦出版。1867年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
1864年建立國際工人協會,共同各件機會主義作斗爭。巴黎公社革命期間,熱情幫助、指導法國工人運動。並撰寫《法蘭西內戰》,總結公社經驗,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大產階級專政的基本原理。
由於勞累過度,加之反動政權的迫害,晚年貧病交加,於1883年3月14日病逝於倫敦。
中國與德國絕交,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
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布告:自即日起對德國正式斷絕外交關系,同時宣布收回天津、漢口德租界,停付對德賠款與欠款。這一決定是經參眾兩院投票作出的。國會中的研究系追隨段棋瑞,主張絕對「加入」。
3月7日,梁啟超給段祺瑞的信中說,對德國「早絕一日,則德人及國內搗亂分子即少一部分活動餘地」。
商榷系各派雖多持反對參戰態度,但各派反對段內閣對德方針的程度又有所不同。丙辰俱樂部和韜園系不僅反對向德國宣戰,而且反對對德絕交,益友社和政學會則主張對德問題可做到絕交為止。益友社和政學會投了贊成票。3月10日、11日,眾參兩院分別通過對德絕交案。湖北督軍王占元3月15日收到北京的訓令,立即派軍警進入德租界,接管租界的警察權。漢口警察廳長周際芸被任命為德租界特別區管理局局長。
3月16日,天津地方當局接管天津德租界,改為特別第一區。
接著,參戰問題成為府院和國會兩派斗爭的焦點,14日,上海商界聯合會通電反對向德宣戰,廣州、武漢商會繼起響應。當段祺瑞邀梁啟超同到總統府迫黎元洪表態贊同參戰時,黎便以社會輿論不贊成反駁他們。使段祺瑞感到棘手的,不僅孫中山和國民黨議員以及其他名流掀起反對參戰的強大輿論,北洋各省的督軍也多不理解段祺瑞參戰的用心,對這一問題態度消極。所以盡管日本一再迫中國迅速加入協約國對德宣戰,段祺瑞卻無法迅速實現參戰的意圖。
柯達相機發明者伊斯曼自殺身亡(1932年)
1932年3月14日,柯達相機發明者喬治·伊斯曼逝世。
1888年,首批投放市場的喬治·伊斯曼發明的柯達照相機,是一種簡單的手提方盒式照相機,裝有一卷可拍100張的紙底片。拍完後要送回廠內進行顯影、印像和重裝底片。1889年,伊斯曼生產了透明膠片;1892年,將原企業改組為伊斯曼一柯達公司。8年後,生產了供兒童用的「白朗尼」照相機,每個售價1美元。
到1927年,伊斯曼一柯達公司實際上已壟斷了美國攝影工業,並且是美國攝影工業中最大的公司之一。伊斯曼贈給羅切斯特大學(伊斯曼音樂學校是該大學的一部分)和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達7500萬美元以上。他還是採用分發紅利的辦法來刺激工人的首創者。
1932年3月14日,伊斯曼自殺而死。
德國吞並奧地利(1938年)
奧地利的新主人阿道夫·希特勒在維也納受到熱烈歡迎1938年3月14日,對阿道夫·希特勒來說,今天是空前榮耀的一天。這位德國領袖早年離開奧地利時是個身無分文的藝術家,而今天,當他返回維也納來宣布「德奧合並」時,他受到幾千人的熱烈歡迎。
希特勒從他的臨時司令部所在地林茨來到奧地利的首都,40輛坦克在前面開路,坐滿軍官的警車作後衛,一路上希特勒受到了來自奧地利各地的納粹分子的歡迎,而過去就是他曾經保證過奧地利的邊界是不可侵犯的。
在路上大部分時間里,希特勒站在敞篷汽車上,身著棕色的突擊隊員軍服向狂熱的支持者們幾乎是歇斯底里地揮手致意。他的支持者們許多人揮舞著飾以納粹標志的旗幟。一些納粹分子把這個標志縫在奧地利國旗上。
「我們此時此刻的感受」,希特勒在維也納宣稱:「也是所有其他德園人的共同感受。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今天宣稱的統一的德帝國,再也不會被任何人所分裂,永遠不會處於分裂狀態。」
希特勒已經簽署了由他擔任德國和奧地利軍隊總司令的法令,所有奧地利士兵必須發誓效忠於這個納粹頭子,這個領導著7000多萬人的元首。
希特勒的勝利就是庫特、舒施尼格的失敗。自1934年以來這位奧地利總理就試圖阻止國家社會黨人(即納粹主義者)掌權,但是1936年他的保護傘貝尼托·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聯合,舒施尼格的統治便開始動遙舒施尼格上個星期二力圖進行公民投票讓奧地利人在納粹和他之間做出選擇,以此來挽救其政府,但投票沒能舉行。希特勒與奧地利的納粹內政部長阿圖爾·賽斯·英誇特取得了聯系,命令他取消公民投票。舒施尼格企圖採取對策,但是當他聽說德國軍隊已經入境,只好作罷。
今天晚上,舒施尼格和他的幾千名支持者們將獲悉,阿道夫·希特勒的對手所面臨的處境。他們都已被逮捕。
美菲軍事基地協定簽訂,租期99年(1947年)
1947年3月14日,美國與菲律賓在馬尼拉簽訂美在菲繼續使用和擴大軍事基地的協定。為期99年。
協定主要內容是:美國租用菲律賓23處陸海空基地,根據需要可增加和開辟新的基地,在基地內美國享有廣泛的治外法權。
該協定曾多次修改。美國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主要有呂宋島南部的蘇比克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也是美國在太平洋上的主要基地。1979年雙方又修改協議,菲律賓收回基地主權,任命一名菲律賓人為基地指揮官,但美國指揮官任保留控制權。每五年對協定審查一次,1991年協定期滿後,如雙方同意方可延長,美國在五年內向菲提供五億美元援助,作為對使用基地的補償。
1983年6月美菲雙方又簽署一項協議,菲同意美國從1984一1989年繼續使用蘇比克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美國則向菲提供九億美元的經濟和軍事援助。
洛陽戰役告捷(1948年)
為掩護劉鄧野戰軍主力休整和策應西北野戰軍作戰,遵照中央軍委指示,陳毅、粟裕野戰軍和陳賡、謝富治集團軍各派兩個縱隊,乘敵軍裴昌會團從豫西西調,兵力空虛之機。發起洛陽戰役。
1948年3月8日陳粟野戰軍和陳謝兵團阻援部隊,首先襲擊並攻戰了洛陽東西面的偃師、新安、泥他一線要地,控制了東西兩邊的有利陣地,既阻止了敵軍增援,又切斷了敵軍的援路。
9日夜,解放軍攻城部隊攻佔了洛陽四關,基本上肅清了外圍之敵。
11日晚,總攻城垣的戰鬥打響。攻東門"的部隊首先攻入城內,接著大隊步兵迅速向城內縱深發展。隨後,南門和西門的攻城部隊也相繼攻入,從東南西三面往西北會集。殘敵龜縮在城西北角易守難攻的核心陣地上死守待援。
14日晚,攻城部隊發起最後攻擊,用爆破開道,摧毀敵軍核心工事,全殲守敵,解放洛陽。
聯合國裁軍委員會會議在日內瓦舉行(1962年)
1962年3月14日,聯合國裁軍委員會在日內瓦舉行。委員會由18個國家組成,其中華約和北約組織各有5個國家參加,另有8個不結盟國家。蘇聯外交部長安德列·葛羅米科指出,這次會議的目標是在締結一項全面的具體的裁軍條約。西方國家代表也將各項建議在談判中提出。東西方國家對會議程序和議題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
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激烈的爭奪。
日益升級的軍備競賽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許多消極因素。因此裁軍問題成了各國注目的一大焦點。第6屆聯合國大會決定建立裁軍委員會,討論裁減常規軍備和禁止原子武器問題。
涉嫌肯尼迪兇殺案的傑克·魯比被判處死刑魯比將被處死(1964年)
1964年3月14日,在審判傑克·魯比這個將暗殺肯尼迪的兇手李·哈韋·奧斯瓦爾德殺害的罪行時,陪審團宣告:「我們同意起訴書的控告,判處被告犯有蓄意謀殺罪,因此判處他死刑。」
魯比的律師在百萬電視觀眾前,嚴厲斥責陪審團,稱判決為「粗暴的誤判」。首席辯護律師梅爾文·貝利宣稱他要到除達拉斯以外所有存在正義的法庭中去上訴。原告為這一個公正的判決感謝陪審團。
深圳建設大規模展開(1982年)
至1982年3月,深圳特區與客商簽訂的各類協議項目已達600多項,引進各種設備6000多台(套),投資數額20餘億港元。深圳的建設正大規模全面展開。
自劃為經濟特區後,深圳首先從通路、通水、通電、通航、通訊和平整建築用地的「五通一平」基礎工程開始建設,為投資者創造與開辦各種企業提供條件。在羅湖,山頭被鏟掉了大半,搬走了40萬立方的泥土,填平了30萬平方米的建築用地。根據深圳建設的整體規劃,這里將建成特區內繁華的服務中心,有40多棟高層建築。主香港招商局創辦的蛇口工業區,已基本建成基礎工程,在這里已挖土200萬立方,平整土地95萬公頃,引進的工廠正在施工,公路、水廠、變電枯、微波通訊站已建成。
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首次同意削減石油價格(1983年)
1983年3月14日,為恢復對世界石油市場的控制,石油輸出國成員在成立組織25年來首次同意削減石油價格。
聚集在倫敦的13個石油輸出國還規定每天生產石油不超過1750萬桶,比目前每天的最高限量少100萬桶,但比目前的實際產量仍高出至少350萬桶。
自從1974年以來,石油價格從每桶5美元以下上漲到35美元。這項新的協議把作為基準點的沙烏地阿拉伯輕質原油價格減少到每桶29美元,減價15%。
石油出口國的這一行動是在由於價格猛漲,促使消費者採取保護措施,致使銷量大降的情況下採取的。
石油出口國的代表們希望,對石油生產的新的限制最終將減少石油對世界市場的大量供應。這樣就沒有必要再進一步削減油價了。然而分析家們認為,制定出的政策能否成功,還有待於所有成員國自覺去遵守各自的生產定額和條約中所規定的價格。他們說像英國這樣的生產石油,但不屬於石油輸出國成員的國家。
英國官員說,他們將在一周以後評價石油出口國的這樣一個舉動產生的後果。
南沙群島自衛還擊戰(1988年)
中國海軍艦船於1988年3月13日到南沙群島的九章群礁海域對部分島礁進行考察,並組織人員登上赤瓜礁建立觀察點。
14日上午6時,越南海軍的兩艘運輸船和一艘登陸艦來到赤瓜礁海域,派出43名武裝人員強行登上赤瓜礁。越南登礁人員不顧中國海軍要他們離礁的喊話,首先向礁上考察的中國海軍人員開槍。
與此同時,越南軍艦也一齊向礁上和停泊在附近海面的中國海軍艦船射擊和開炮。中國海軍被迫進行自衛還擊。擊沉越軍運輸船一艘,另一艘運輸船和登陸艦被擊成重傷,中國海軍採取了剋制的態度末再追擊。
這次自衛還擊戰打擊了越南侵佔南沙群島的企圖。
《辛德勒的名單》獲七項奧斯卡獎(1994年)
1994年3月14日,《辛德勒的名單》在第66屆奧斯卡獎評選中獲七項大獎。該片由美國環球影片公司1993年出品,編劇史蒂文·柴利安;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主演:利亞姆·尼森,本·金斯利,拉爾夫·法因斯,埃姆貝思·戴維茨。
本片根據澳大利亞作家托馬斯·康納利1982年出版的一部同名傳記小說改編,獲1994年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原作音樂7項獎。
1939年9月,德國軍隊佔領波蘭首都華沙以後,將波蘭境內所有的猶太人分別遣送至各個指定的城市。在波蘭的克拉科夫,每天有上萬的猶太人從各地聚集到這里,接受納粹的登記、分類和遣送。與德軍高級軍官和政要們有著密切往來的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來至這里,接管了一家搪瓷廠,並找到猶太人經理伊薩克·斯特恩,說服他去向當地猶太商人募集資金,使工廠生產軍方急需的炊具,發了一筆戰爭財。在辛德勒的四處奔波和多方疏通下,「德國餐具廠」的招牌也終於掛了出來。斯特恩在招收工人的時候,趁機把許多即將被送往「滅絕營」的猶太老人招進了工廠。此時,德國對蘇戰爭已全面爆發,前方急需搪瓷用品,訂單像雪片般地飛來;使辛德勒的工廠一開工就十分紅火。
1942年冬,新上任的黨衛隊指揮官阿蒙·格特來到克拉科夫,強迫3萬余名勞工建造普拉索夫勞改營。1943年3月13日,在格特的指揮下,黨衛軍向猶太人聚居區進行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並將劫後餘生的一些猶太人趕進普拉索夫勞改營;而那些體力稍差的人,則被驅趕上了悶罐列車,運往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毒氣室和焚屍爐。辛德勒目睹了這悲慘的一幕,對納粹的野蠻暴行十分震驚。同時,面對空無一人的工廠,他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說服格特將他的工廠作為一個附屬勞改營,並花費了大量的錢財購買禮品,送給格特及其上司以打通關節,從他們手中「買」出一個個猶太人的生命。但他仍不能阻止格特毫無理由的隨意殺人。
1944年4月,格特又接到了將全部猶太人集中到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命令。再一次被法西斯的殘酷罪行所震驚的辛德勒,醞釀出了一個龐大的營救方案。他和總會計師斯特恩列出一個「必不可少」的工人名單,並用整箱的現金和格特達成交易,將1100名猶太工人轉移到了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的一個新工廠內;並且不顧虧本的風險,宣布在7個月內不為德軍生產任何有用的產品。與此同時,他又花費了數百萬馬克,用於購買別人生產的炮彈、賄賂各個要害部門以及供養他的工人。
不久,廣播里終於傳來德國無條件投降的消息。這時的辛德勒已身無分文,遭受到破產的厄運。在車間里,他告訴大家,自己是一個納粹黨員、軍火生產商和戰爭罪犯,「你們將獲得自由,而我必須去亡命逃生」。所有的猶太人都聚集到一起,為他送行。辛德勒用顫抖的雙手,從一位猶太老人的手中接過了一封有著所有工人簽名的證明信,和一個用希伯萊文刻著「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的戒指,哽咽著說:「我本來可以多帶些人離開克拉科夫,但我揮霍太甚,沒有能做到……」1974年,商場失意、孤苦伶仃的辛德勒在法蘭克福溘然長逝。他的靈柩在當年被他拯救的猶太人的護送下,安葬於猶太教聖地耶路撒冷。
影片採用黑白片的製作方法和紀實片的創作風格,使影片的敘事具有強烈的歷史真實感;在表現手法上,影片充分調動電影綜合藝術在音樂和色彩方面的表現功能,使影片的藝術個性十分突出,風格凝重而細膩。在音樂方面,影片強調通過客觀的敘述去打動觀眾的感情,在音樂與畫面內容若即若離的關系中,強調一種內在含蓄的情感張力;在色彩的運用上,以灰白和暗淡的冷色為基調,偶爾輔之以彩色(小姑娘的紅裙和結尾時的轉為彩色片),使影片產生了強烈的視覺張力和心理沖擊力。
本片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年輕時,他曾因此感到羞恥。而在他的心靈深處,又因為自己的一些親屬死在德國法西斯種族滅絕的大屠殺中,而留下了沉重的陰影。正是這種「猶人情結」,使他以長達3個多小時的片長和黑白紀錄片的風格,拍成了好桑塢第一部描寫法西斯種族大屠殺的正劇。
自從1971年執導第一部影片《決斗》以來,斯皮爾伯格已導演過14部影片,其中的《大白鯊》、《外星人》、《紫色》、《太陽帝國》、《侏羅紀公園》、《誰陷害了兔子羅傑》等影片,都曾獲得過奧斯卡獎提名或各種獎項,但是只有這部影片才使他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辛德勒的名單》不但拓寬了斯皮爾伯格的導演路子,更使人們看到了他作為電影導演的歷史責任感和藝術良心,以及他駕馭電影語言的的非凡才能。
該片上映後,國際影評界盛贊這部影片是「一位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導演拍攝的一部洋溢著人道主義氣息的電影」,這是對他的更高獎賞。
人類首次從恐龍蛋化石中獲得恐龍的遺傳物質(1995年)
1995年3月14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一批青年科學家最近成功地從二枚特殊恐龍蛋化石中獲得了恐龍基因片段。這是人類首次從恐龍蛋化石中獲得恐龍的遺傳物質。在恐龍蛋化石中,居然還存在著6500萬年前就早已滅絕的恐龍的生物活性物質,令科學家們驚喜不已。這一發現,對人類了解恐龍和它的生存環境、物種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具有重大的意義。
這枚來自河南西峽縣的晚白堊世的C型恐龍蛋化石,它有內腔,腔內有絮狀物,呈灰褐色。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昀從中取出少量絮狀物,發現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機物。
陳章良教授及其實驗室一批青年學者利用近年來建立的一整套分子生物學技術及實驗設備,利用同位素標記和PCR擴增技術,進一步證實了這枚恐龍蛋化石中確有DNA存在,並成功地擴增出一系列特異的DNA片段。通過DNA序列測定,並通過計算機與美國和歐共體基因資料庫進行比較,獲得了多個基因片段,如與蛋白質合成所必需的18SrDNA同源的基因片段,它與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和人類18SrDNA的同源性為73%至81%,而與原核生物無同源關系。這表明該基因片段既不是人為的操作污染,也不是細菌污染所致。
此外還獲得了與鈣粘著蛋白基因。動物生長激素受體蛋白前體基因、甲狀腺激素受體基因、鋅指蛋白基因、以及原雞組蛋白基因等同源性較高的片段,這些結果是經多次反復實驗獲得的。這些研究成果開辟了古分子生物學這個新的研究領域。部分研究成果已寫成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北京大學學報》上。
索尼亞·甘地被推舉為印度國大黨主席(1998年)
1998年3月14日,印度國大黨最高決策機構——國大黨工作委員會正式推舉前總理拉吉夫·甘地的遺孀索尼亞·甘地為國大黨新主席,4月6日獲該黨代表大會批准。
索尼亞·甘地於1946年12月9日出生在義大利北部奧瓦桑喬鎮一商人家庭。60年代初,她在劍橋大學讀書時認識了同在該校求學的拉·甘地, 1968年結為伉儷。婚後的索尼亞深居簡出,極少在政治場合拋頭露面。1991年5月拉·甘地遇刺身亡後,國大黨內部一致呼籲索尼亞出任黨的主席,但她以不願介人政治為由拒絕。1997年5月,索尼亞在黨內各派的要求下正式加入國大黨,同年年底,她宣布代表國大黨參加競眩有評論說,國大黨在本次大選中贏得第二大黨地位,索尼亞功不可沒。
『肆』 噔噔噔噔噔,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的抖音跳舞專用的歌名是什麼呀
Take Me to Church
歌手:Hozier
專輯:《Take Me to Church》
發行時間:2014-03-23
Take Me to Church - Hozier
Lyrics by:Hozier
Composed by:Hozier
My lover's got humor
She's the giggle at a funeral
Knows everybody's disapproval
I should've worshipped her sooner
If the heavens ever did speak
She's the last true mouthpiece
Every Sunday's getting more bleak
A fresh poison each week
We were born sick
You heard them say it
My church offers no absolutes
She tells me
Worship in the bedroom
The only Heaven I'll be sent to
Is when I'm alone with you
I was born sick but I love it
Command me to be well
Aaa Amen Amen Amen
Take me to church
I'll worship like a dog at the shrine of your lies
I'll tell you my sins and you can sharpen your knife
Offer me that deathless death
Good God let me give you my life
Take me to church
I'll worship like a dog at the shrine of your lies
I'll tell you my sins and you can sharpen your knife
Offer me that deathless death
Good God let me give you my life
If I'm a pagan of the good times
My lover's the sunlight
To keep the goddess on my side
She demands a sacrifice
Drain the whole sea
Get something shiny
Something meaty for the main course
That's a fine looking high horse
What you got in the stable
We've a lot of starving faithful
That looks tasty
That looks plenty
This is hungry work
Take me to church
I'll worship like a dog at the shrine of your lies
I'll tell you my sins so you can sharpen your knife
Offer me my deathless death
Good God let me give you my life
Take me to church
I'll worship like a dog at the shrine of your lies
I'll tell you my sins so you can sharpen your knife
Offer me my deathless death
Good God let me give you my life
No masters or kings when the ritual begins
There is no sweeter innocence than our gentle sin
In the madness and soil of that sad earthly scene
Only then I am human
Only then I am clean
Oh oh Amen Amen Amen
Take me to church
I'll worship like a dog at the shrine of your lies
I'll tell you my sins and you can sharpen your knife
Offer me that deathless death
Good God let me give you my life
Take me to church
I'll worship like a dog at the shrine of your lies
I'll tell you my sins and you can sharpen your knife
Offer me that deathless death
Good God let me give you my life
『伍』 尋鮑春來·蔡依林的個人簡介。
鮑春來
個人檔案
姓名:鮑春來
性別:男
英文名:Kevin
出生年月:1983.02.17
星座:水瓶座
血型:AB
身高:191cm
體重:78kg
國籍:中國
籍貫:湖南長沙
項目:羽毛球
BLOG:http://user.qzone.qq.com/95002046
http://v35.blog.sina.com.cn/baochunlai
蔡依林
個人檔案
姓名:蔡依林
原名:蔡宜凌、蔡依翎
英文名:Jolin Tsai。
生日:1980年9月15日
生肖:猴
星座:處女座
血型:A型
身高:161公分
體重:≤40kg
出生地:中國台灣台北市
現住地:中國台灣台北市
籍貫:中國台灣台北市
畢業院校:台灣輔仁大學03屆外文系
語言:國語、英語、閩南語
家中排行:排行老二,上有一姐
信仰:道教,佛教(保佑演出平安)
特長:唱歌、跳舞、鋼琴、英文、指甲彩繪
特質:努力、積極、爽朗、善良、坦率、敬業、努力不懈;可清純、可性感;深具舞台魅力,可塑性強!
嗜好:旅遊、電影、唱歌、看書、指甲彩繪、收集健康資訊等
童年志向:英文教師、專業舞蹈家、營養師
喜歡動物:狗(特指她那隻比熊犬屋虎)
最怕動物:蟑螂
口頭禪:整個(最喜歡用的感嘆以及形容詞)、恩……(回答記者提問最常出現的語助詞)、孩子們(給歌迷留言時的常用詞,最近有上升到口頭語的趨勢)
收集品:首飾、低腰牛仔褲、Hello kitty公仔
最喜歡的演唱歌路:有Power的音樂
最討厭的一件事:被別人討厭
最愛的顏色:白、黑、粉藍、粉紅
最喜歡的花:百合、白色鬱金香
最喜歡的食物:水果、全麥土司、水煮青菜、低卡零食、紅肉(比如牛肉,但要適量)、有硬殼的東西(比如說蝦、螃蟹、在吃火鍋時可以吃,但仍要在清水中刷掉油脂)
最喜歡的數字:1019
最喜歡的一件事:出國遊玩(尤其是和死黨一起出遊)、表演(singing only)、和朋友聊天、買衣服
最愛的一本書:《傲慢與偏見》
喜歡的演員:約翰屈伏塔、茱莉亞羅伯斯、周同攀、尼古拉斯凱奇、湯姆克魯斯等
最喜歡的電影:《我最好朋友的婚禮》(My Best Friend's Wedding)
最喜歡的歌手:麥當娜、Mariah、凱莉米洛、王菲、布蘭妮、碧昂斯等
最想見的人:Destiny's Child、 Madonna、金城武
最喜歡吃的菜:自己做的菜、秋葵
最喜歡的季節:涼涼的秋天
最喜歡的運動:羽毛球、撞球
最愛跳的舞蹈:鋼管舞,綵帶舞,Hip-Hop(街舞),MoCunt(街舞),Gchest(街舞)
最滿意的身體部位:眼睛、眼睫毛、指甲、頭發
最不滿意自己的身體部位:身高太矮
最尷尬的事:被電梯門夾到
最難忘的事:去紐約兩個月留學
最失望的事:留學沒成功
最喜歡的異性類型:有個性的帥(像金城武)、心地善良,幽默……
最喜歡的樂器:鋼琴
最喜歡的一部電影:My best friend』s wedding(新娘不是我)
最愛的音樂類型:Hip-pop、R&B、Pop Rock渾厚的黑人音樂、Techno
最大的願望:做些能讓家人和自己高興的事情
圈內好友:羅志祥、潘瑋柏、徐若瑄、王力宏、黃立行、李玖哲、李威、李易、唐禹哲、蕭亞軒、S.H.E、陶喆、阿信、王心凌……
『陸』 外國著名詩人有哪些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生於波士頓,美國思想家、文學家。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一位美國/英國詩人、評論家、劇作家,其作品對二十世紀乃至今日的文學史上影響極為深遠。1948年,60歲的艾略特迎來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榮譽——諾貝爾文學獎。
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年1月22日在英國倫敦出生-1824年4月19日在希臘逝世),英國詩人;作家,世襲爵位,人稱拜倫勛爵Lord Byron,引領風騷的浪漫主義文學泰斗,又譯擺倫。其代表作有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唐·璜等。唐·璜是一部未完的作品。
貝爾托·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也譯做貝托爾德·布萊希特,1898年2月10日 - 1956年8月14日)是一位著名的德國戲劇家與詩人。
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國最偉大詩人之一,象徵派詩歌先驅,現代派的奠基人,以詩集《惡之花》(Les fleurs mal)留名後世。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s Luis 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 ,阿根廷作家。他的作品以拉丁文般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但丁·亞利基利(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埃米莉·迪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國詩人。詩風凝煉,意象紛沓,比喻尖新,常置格律以至語法於不顧。生前只出版過10首詩,默默無聞,死後近70年開始得到文學界的認真關注,被現代派詩人追認為先驅。與同時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為美國最偉大詩人;其駕馭英語的能力,被認為可跟莎士比亞相提並論。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說明 · 關於))[ˈgøːtə],亦作Göthe,出生時名為: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出生於1749年8月28日,美因河畔法蘭克福 — 逝於1832年3月22日,魏瑪)作為詩人、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是魏瑪的古典主義的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克里斯蒂安·約翰·海因里希·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出生時用名哈利·海涅(Harry Heine),19世紀最重要的德國詩人和新聞工作者之一。海涅既是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浪漫主義的超越者。他使日常語言詩意化,將報刊上的文藝專欄和游記提升為一種藝術形式,賦予了德語一種罕為人知的風格上的輕松與優雅。作為批評家、熱心於政治的新聞工作者、隨筆作家、諷刺性雜文作家、論戰者,他既受喜愛,又遭懼怕。他是作品被翻譯得最多的德國詩人中的一員。海涅最廣為人知的一首詩可能是由門德爾松為之作曲的通過音樂傳播的《乘著歌聲的翅膀》。
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美國著名詩人、人文主義者,其代表作品是詩集《草葉集》。
柯爾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國詩人、文評家,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以〈老水手吟〉(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詩名家,其文評集《文學傳記》(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見稱,書中對想像(imagination)與幻想(fancy)的區別尤其著名。一生作詩不綴,但中年時自稱棄詩從哲,精研以康德、謝林(Friedrich Schelling)為首的德國唯心論。他的「鴉片癮」、他的個人魅力、他與華茲華斯的微妙關系,使他成為西方文學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濟慈,全名約翰·濟慈[1](John 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於18世紀末年的倫敦,他是傑出的英詩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員
讓·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年7月8日—1695年4月13日),法國詩人,以《寓言詩》(Fables choisies mises en vers)留名後世。
米哈伊爾·尤利耶維奇·萊蒙托夫(俄語: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 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俄國詩人。
萊納·瑪利亞·里爾克 (Rainer Maria Rilke,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是一位重要的德語詩人,除了創作德語詩歌外還攥寫小說、劇本以及一些雜文和法語詩歌,其書信集也是里爾克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19世紀末的詩歌裁體和風格以及歐洲頹廢派文學都有深厚的影響。
讓·尼古拉·阿爾圖爾·蘭波,或譯「亞瑟·蘭波」、「阿爾蒂爾·蘭波」,「林包德」(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19世紀法國著名詩人,早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超現實主義詩歌的鼻祖。
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生於倫敦。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學者,彌爾頓在劍橋大學的克萊斯特學院完成他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後,便開始專心於詩歌寫作。1632年至1638年五年間,彌爾頓辭去了政府部門的工作,住到他父親郊外的別墅中,整日整夜的閱讀,他幾乎看全了當時所有英語、希臘語、拉丁語和義大利語作品。在這段時期彌爾頓寫作了《酒神之假面舞會》等一些作品。
弗拉基米爾·馬雅科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аяковский,1893年7月19日—1930年4月14日),前蘇聯詩人。生於喬治亞巴格達迪的一個林務官家庭。學生時期曾參加過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地下活動。早期詩作帶有未來主義色彩。十月革命後的《我們的進行曲》、《革命頌》等詩作歌頌了十月革命,呼籲藝術家同革命結合。1919年後參加《羅斯塔之窗》工作,寫詩作畫同反對派進行斗爭。1924年列寧逝世後,發表長詩《列寧》,深切悼念這位偉大的領袖。曾出訪過法國、西班牙、墨西哥、美國等國家,寫了《我發現美洲》、《百老匯》等國際題材的詩篇。還寫有《臭蟲》、《澡堂》等諷刺喜劇等作品。
巴勃羅·聶魯達(Pablo Neruda,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原名:內夫塔利·里卡爾多·瑞耶斯·巴索阿托(Neftali Ricardo Reyes Basoalto),當代智利詩人,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年10月30日-1972年11月1日)是美國著名詩人、文學家。
傑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1340年—1400年),英國中世紀著名作家,出生於一個酒商家庭。1359年隨愛德華三世的部隊遠征法國,被法軍俘虜,不久以黃金贖回。喬叟當過國王侍從,出使許多歐洲國家,兩度訪問義大利,發現了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作品,對他的文學創作起了極大的作用。其著作有《公爵夫人之書》、《聲譽之宮》、《百鳥會議》、《賢婦傳說》、《特洛伊羅斯與克麗西達》,以及《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喬叟於1400年10月25日在倫敦逝世,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的「詩人之角」。喬叟的死因不明,可能是被謀殺,英國的中世紀研究專家特裏·瓊斯曾出了一本書《誰謀殺了喬叟?》。
詹姆斯·奧古斯汀·艾洛依休斯·喬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年2月2日——1941年1月13日),愛爾蘭作家和詩人,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長篇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的蘇醒》(1939)。
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年--1832年)是一個英國著名作家。
司各特18個月時患小兒麻痹症而有腿萎縮。12歲時進愛丁堡大學。他十分欣賞德國的「狂飆文學」,翻譯過德國著名民謠《萊諾爾》。1802年司各特出版《蘇格蘭邊區歌兩集》。1805年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最後一個吟遊詩人之歌》問世。此後他投資印刷行業。1808年出版詩歌《瑪米恩》,以後他創作了《湖邊夫人》、《特里亞明的婚禮》、《島嶼的領主》等一系列詩歌。他最後一部長詩是《無畏的哈羅爾德》。
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威爾士詩人、作家。生於1914年,英國南威爾士,其父是一位中學校長。托馬斯很早就表現出對於文學的特殊興趣,他中學的時候曾擔任學校刊物的主編,並發表了一些詩作。1931年,17歲的托馬斯離開了家鄉前往倫敦開始他的寫作事業。20歲那年,托馬斯發表了第一本詩集《詩十八首》,當時的評論界並沒有特別關注這位年輕的詩人。但是美國的一些出版商卻很看好他,把他之前所出的三本書做成一部合集《我生活的世界》在美國發行,這部合集後來為他贏得了威廉·福亥爾獎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托馬斯為英國廣播公司服務,戰後他仍為該公司的一套文藝節目寫稿播音。1946年,托馬斯發表了他最重要的一部詩集《死亡和出場》,這部詩集為他帶來了名譽和作為詩人的地位。評論界普遍認為托馬斯是繼奧登以後英國的又一位重要詩人。托馬斯的詩作大體屬於超現實主義流派,其詩中所蘊含的內容較具有夢幻色彩,通過對於意象的描繪堆砌,托馬斯所創造出來的詩境往往引人入勝。另外,托馬斯很注重押韻,其詩以善於朗誦聞名。除了寫詩,托馬斯也寫過一些短篇小說發表在詩文集《愛的地圖》中,並寫了幾個電影劇本,如《三個怪姐妹》等。1953年,托馬斯在切爾西旅館逝世,享年39歲。
王爾德(Oscar Wilde,又譯奧斯卡·懷爾德,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著名的作家、詩人、劇作家。
雪萊,全名珀西·比西·雪萊[1](Percy Bysshe 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一般譯作雪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出生於英格蘭薩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漢,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議員。12歲那年,雪萊進入伊頓公學,在那裡他受到學長及教師的虐待,在當時的學校里這種現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萊並不象一般新生那樣忍氣吞聲,他公然的反抗,而這種反抗的個性如火燃盡了他短暫的一生。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譯「葉慈」、「耶茨」,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著名的神秘主義者。葉芝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艾比劇院(Abbey Theatre)的創建者之一。
『柒』 這是抖音里的哪個
網路收索,菲律賓大學尬舞
『捌』 百度里搜的 超好聽韓國女唱(DjAyan Mix) 名字叫什麼
蔡正安的歌 你說的那版本是remix過的 ~原曲就是 《信》
蔡正安 -- 信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Wh9y-Kno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