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末民初銀元有幾種圖案
外國早期商貿銀元俗稱「銀洋」。它是外國商貿銀元在中國民間的一種簡稱,民間還有將外國銀元稱為番銀的。早在明朝中期,西班牙就已在它的殖民地墨西哥製造「本洋」銀幣,因「本洋」背面圖案有兩條立柱,故俗稱「雙柱」。至清代乾隆、嘉慶年間,中國對外貿易日趨繁榮,從外國流入中國的銀元種類也日漸增多,除「雙柱」外,還有墨西哥「鷹洋」、英國「站洋」、印度支那「坐洋」、日本「龍洋」、印度「盧比」銀元、美屬菲律賓「比索」銀元、荷蘭「馬劍」大銀元及美國貿易銀幣等數十種,其中「鷹洋」和「坐洋」流入中國的數量較多。至清末民初,中國國內開始自鑄銀元,「光緒元寶」、「袁大頭」等中國傳統銀元才逐步取代了外國商貿銀元。
目前,在我國錢幣交易市場中,那些流入中國的外國商貿銀元里,價格最低的為印度支那「坐洋」,其餘依次為墨西哥「鷹洋」、印度「盧比」銀元、英國「站洋」、西班牙「雙柱」,而日本「龍洋」和美國貿易銀幣因存世量比以上這些銀洋要少些,所以收藏價值相對高一些。現市面上「坐洋」約150多元一枚,「鷹洋」約200餘元一枚,「站洋」約270多元一枚,「雙柱」則約300餘元一枚,而日本「龍洋」和美國貿易銀幣的價格早已超過了350元一枚,外國商貿銀元里較為珍稀的品種是荷蘭「馬劍」大銀元,該銀元重約32克,現國內存世量很少,市場參考價約3500~5000元一枚。
詳細的說明太多了,你可以去網上輸入名稱單獨搜索
❷ 五元的袁大頭多少克
樓主發了
有一種版本現在卻鮮為人知,那就是「中華民國四年版」袁大頭。
中華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日本向中國政府提出的,企圖把中國的領土、政治、軍事及財政等都置於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條無理要求。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晉見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並要求袁政府「絕對保密,盡速答復」。二十一條共分五大項:①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②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並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2月2日開始。日本以支持袁世凱稱帝引誘於前,以武力威脅於後,企圖使袁世凱政府全盤接受。5月 9日 袁世凱屈服日本,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 在日本的支持下,11月12日 袁世凱稱中華帝國大皇帝。 全國激憤,蔡鍔、唐繼堯等通電各省宣告雲南獨立,聲討袁世凱,並建立護國軍。 陳其美領導肇和艦起義。面對風起雲涌的反帝運動,袁世凱感嘆道:「說'完了,完了,龍、虎、狗都反了(指北洋三傑王士珍、馮國璋、段琪瑞聯合五省督軍通電全國要求取消帝制,懲辦禍首--編者注)。」當時恰逢大災—— 珠江上游堤圍崩決,造成廣州空前大水災。避水商民,因午炊失慎,又造成特大火災。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於是袁克定,楊度等人提議發行面值更大的「伍圓」銀幣,並將鑄造年份定為「中華民國四年」(即袁世凱稱帝之年)以區別於先前所發之幣。
「中華民國四年」版袁大頭銀幣的正面圖案,中間為袁世凱戎裝左側面像,上方為「中華民國四年」,背面圖案是兩株交叉的稻穗,中央為「伍圓」字樣。由天津造幣廠(原「直隸戶部造幣廠」)鑄造。但該幣在發行之初就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在上海成立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陳光甫就堅決反對。然而此時的袁世凱迫於孫中山派胡漢民等赴菲律賓,許崇智等赴南洋籌餉加快討袁的壓力,執意決定發行以充實國庫,但頗具戲劇性的是,「伍圓」銀幣只發行了50000萬枚,便停發了。因為憂憤成疾的袁世凱於1916年6月6日死於北京,混亂的時局下他的繼任者處於種種因素的考慮,最終停止「伍圓」銀幣的發行。
❸ 我有一個銀質的圓銀幣,但上面的英文字我不認識,誰幫我解釋解釋啊
美國近代銀元中,除了收藏者比較熟悉的「摩根銀元」 常見的大多為1924年發行 之外,還有「美屬菲律賓比索銀元」,其中包括發行於1903年至1906年的「大比索」 重26.95克,含銀90% ,發行於1907年至1912年的「小比索」(圖1) 重20克,含銀80% ,此外,還有發行於1944年的「小小比索」(圖2)。
發行於1903年至1906年的「大比索」,主圖為一菲律賓婦女,左手握有一束橄欖枝,右手持一柄鐵錘,展示了勞動者的形象。上刻英文「ONE PESO」 1比索 ,下面的英文是:「FILIPINAS」 菲律賓婦女 ,該銀幣因此又被稱為「美屬菲律賓婦女銀幣」。這樣的設計,顯然意在取得菲律賓人民的民心。該銀幣背面主圖為一隻展翅欲飛的老鷹站在一枚盾徽上,盾牌上排列著兩排五角星,共13顆;下面豎直排列著的陰陽直條也有13條,象徵著美國當時的13個州;老鷹的左右爪分別抓著橄欖枝和利箭,再清楚不過地顯示著新殖民主義者的政策:「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而呈弧形排列著的「UNITED STATES OF AMERECA」 美利堅合眾國 顯示了美國對新領地菲律賓的管轄權。「小比索」和「小小比索」的重量和尺寸與「大比索」相比,依次遞減;前兩者的面值均為l比索,後者的面值為40分,作為比索的輔幣。由於「大比索」的用銀量高,造成白銀緊張,從1907年開始,開始大量鑄造用銀量較少的「小比索」 20克 ,因而,如今市場上「大比索」的價格高出「小比索」一倍以上,約180元上下,而且經常是有價無市,成為比較緊俏的品種。這三種比索銀幣,其正面主圖都是相同的。 美國近代銀元中,除了收藏者比較熟悉的「摩根銀元」 常見的大多為1924年發行 之外,還有「美屬菲律賓比索銀元」,其中包括發行於1903年至1906年的「大比索」 重26.95克,含銀90% ,發行於1907年至1912年的「小比索」(圖1) 重20克,含銀80% ,此外,還有發行於1944年的「小小比索」(圖2)。
發行於1903年至1906年的「大比索」,主圖為一菲律賓婦女,左手握有一束橄欖枝,右手持一柄鐵錘,展示了勞動者的形象。上刻英文「ONE PESO」 1比索 ,下面的英文是:「FILIPINAS」 菲律賓婦女 ,該銀幣因此又被稱為「美屬菲律賓婦女銀幣」。這樣的設計,顯然意在取得菲律賓人民的民心。該銀幣背面主圖為一隻展翅欲飛的老鷹站在一枚盾徽上,盾牌上排列著兩排五角星,共13顆;下面豎直排列著的陰陽直條也有13條,象徵著美國當時的13個州;老鷹的左右爪分別抓著橄欖枝和利箭,再清楚不過地顯示著新殖民主義者的政策:「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而呈弧形排列著的「UNITED STATES OF AMERECA」 美利堅合眾國 顯示了美國對新領地菲律賓的管轄權。「小比索」和「小小比索」的重量和尺寸與「大比索」相比,依次遞減;前兩者的面值均為l比索,後者的面值為40分,作為比索的輔幣。由於「大比索」的用銀量高,造成白銀緊張,從1907年開始,開始大量鑄造用銀量較少的「小比索」 20克 ,因而,如今市場上「大比索」的價格高出「小比索」一倍以上,約180元上下,而且經常是有價無市,成為比較緊俏的品種。這三種比索銀幣,其正面主圖都是相同的。
點下面的網頁可見圖.
http://www.ssrb.com.cn/gb/content/2005-12/21/content_150091.htm
❹ 西班牙的貿易銀圓與金幣是什麼樣的
在西班牙參觀了多個博物館,常見的是昔日這些裝貴金屬幣的箱子,這在其他地區幾乎不曾見。這個特色展品讓人自然聯想起當年西班牙殖民者進行大規模海上貿易時的重要商品:專為貿易製作的金銀幣。
西班牙在中南美洲獲得大片殖民地,因距離歐洲太遙遠,限制了一般貿易交往,除少量香料·寶石外,殖民地出產的貴金屬便成了重要的大宗商品。
為便於交易,西班牙人將採集到的貴金屬製成錢幣,經太平洋·菲律賓運到中國采購絲綢、茶葉、瓷器,再販往歐洲····日積月累,這條大洋商道的海底就一路留下許多沉船。這在當今世界還催生出一項專業:海底尋寶!
聖荷塞號是1708年6月在哥倫比亞海岸邊的加勒比海上被英國艦隊擊沉的,留在了240米下大洋深處。限於技術原因,300年來無人能確定其在海底的位置,2015年哥倫比亞宣布,找到沉船!西班牙馬上聲明“聖何塞號是西班牙的遺產,該船是執行官方命令任務的戰艦。按國際法,該船屬西班牙!”
如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實如此。但哥倫比亞不是《海洋法公約》簽約國,不受約束!此外美洲各國也提出:沉船上金銀財寶,是當年從我們這里搜刮的…… 現推測,聖何塞號上財產價值50至110億美元。而這還只是這金銀財寶的實際價值。如已過去300年,其文物價值遠大於此!
西班牙將殖民時期所獲黃金留存作為國家儲備的達700多噸!但1936年內戰中這些黃金儲備(註:一般國家黃金儲備多為金錠,而西班牙則多為最金幣)被左翼政府外運法國(50噸·史稱‘巴黎黃金’)和前蘇聯(560噸·史稱‘莫斯科黃金’)。其中目前蘇聯的這560多噸黃金多為金幣,裝了7900多箱,運往蘇聯奧德薩港。除小部分黃金購買武器外,大部則進了蘇聯金庫。
聖荷塞號是1708年6月在哥倫比亞海岸邊的加勒比海上被英國艦隊擊沉的,留在了240米下大洋深處。限於技術原因,300年來無人能確定其在海底的位置,2015年哥倫比亞宣布,找到沉船!西班牙馬上聲明“聖何塞號是西班牙的遺產,該船是執行官方命令任務的戰艦。按國際法,該船屬西班牙!”
如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實如此。但哥倫比亞不是《海洋法公約》簽約國,不受約束!此外美洲各國也提出:沉船上金銀財寶,是當年從我們這里搜刮的…… 現推測,聖何塞號上財產價值50至110億美元。而這還只是這金銀財寶的實際價值。如已過去300年,其文物價值遠大於此!
西班牙將殖民時期所獲黃金留存作為國家儲備的達700多噸!但1936年內戰中這些黃金儲備(註:一般國家黃金儲備多為金錠,而西班牙則多為最金幣)被左翼政府外運法國(50噸·史稱‘巴黎黃金’)和前蘇聯(560噸·史稱‘莫斯科黃金’)。其中目前蘇聯的這560多噸黃金多為金幣,裝了7900多箱,運往蘇聯奧德薩港。除小部分黃金購買武器外,大部則進了蘇聯金庫。
聖荷塞號是1708年6月在哥倫比亞海岸邊的加勒比海上被英國艦隊擊沉的,留在了240米下大洋深處。限於技術原因,300年來無人能確定其在海底的位置,2015年哥倫比亞宣布,找到沉船!西班牙馬上聲明“聖何塞號是西班牙的遺產,該船是執行官方命令任務的戰艦。按國際法,該船屬西班牙!”
如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實如此。但哥倫比亞不是《海洋法公約》簽約國,不受約束!此外美洲各國也提出:沉船上金銀財寶,是當年從我們這里搜刮的…… 現推測,聖何塞號上財產價值50至110億美元。而這還只是這金銀財寶的實際價值。如已過去300年,其文物價值遠大於此!
西班牙將殖民時期所獲黃金留存作為國家儲備的達700多噸!但1936年內戰中這些黃金儲備(註:一般國家黃金儲備多為金錠,而西班牙則多為最金幣)被左翼政府外運法國(50噸·史稱‘巴黎黃金’)和前蘇聯(560噸·史稱‘莫斯科黃金’)。其中目前蘇聯的這560多噸黃金多為金幣,裝了7900多箱,運往蘇聯奧德薩港。除小部分黃金購買武器外,大部則進了蘇聯金庫。
❺ 這值多少
中華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日本向中國政府提出的,企圖把中國的領土、政治、軍事及財政等都置於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條無理要求。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晉見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並要求袁政府「絕對保密,盡速答復」。二十一條共分五大項:①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②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並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2月2日開始。日本以支持袁世凱稱帝引誘於前,以武力威脅於後,企圖使袁世凱政府全盤接受。5月 9日 袁世凱屈服日本,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 在日本的支持下,11月12日 袁世凱稱中華帝國大皇帝。 全國激憤,蔡鍔、唐繼堯等通電各省宣告雲南獨立,聲討袁世凱,並建立護國軍。 陳其美領導肇和艦起義。面對風起雲涌的反帝運動,袁世凱感嘆道:「說'完了,完了,龍、虎、狗都反了(指北洋三傑王士珍、馮國璋、段琪瑞聯合五省督軍通電全國要求取消帝制,懲辦禍首--編者注)。」當時恰逢大災—— 珠江上游堤圍崩決,造成廣州空前大水災。避水商民,因午炊失慎,又造成特大火災。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於是袁克定,楊度等人提議發行面值更大的「伍圓」銀幣,並將鑄造年份定為「中華民國四年」(即袁世凱稱帝之年)以區別於先前所發之幣。
「中華民國四年」版袁大頭銀幣的正面圖案,中間為袁世凱戎裝左側面像,上方為「中華民國四年」,背面圖案是兩株交叉的稻穗,中央為「伍圓」字樣。由天津造幣廠(原「直隸戶部造幣廠」)鑄造。但該幣在發行之初就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在上海成立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陳光甫就堅決反對。然而此時的袁世凱迫於孫中山派胡漢民等赴菲律賓,許崇智等赴南洋籌餉加快討袁的壓力,執意決定發行以充實國庫,但頗具戲劇性的是,「伍圓」銀幣只發行了50000萬枚,便停發了。因為憂憤成疾的袁世凱於1916年6月6日死於北京,混亂的時局下他的繼任者處於種種因素的考慮,最終停止「伍圓」銀幣的發行。取而代之的是之後的民國8、9、10年版大洋。
❻ 銀幣鑒定
西班牙雙柱洋(幣有很多戳記,350~400RMB)
自明代中葉起,隨著東西方海上新航路的開辟,以及通商貿易漸趨發達,外國銀元開始流入中國。1570年西班牙侵入呂宋(菲律賓),於次年佔領馬尼拉並辟為商埠,從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開始以其銀元換取中國絲綢等物,這種銀元大多是在1521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的墨西哥鑄造的,成為最早流入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外國銀元。清代以降,順治至乾隆年間(1644~1795年),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幣,主要是西班牙在墨西哥生產的機制銀元。
西班牙在墨西哥生產的機制雙柱雙球銀元始於1732年,在此之前,西班牙製作的銀幣正面有皇冠等,背面無雙柱。雙柱雙球銀元正面是王冠、盾徽,周圍鐫刻譯意為「蒙天主之恩菲利浦五世榮任西班牙(印度)國王」的西班牙文「PHILIP.V.D.G.HISPAN.ETIND.REX」。背面是直布羅陀海峽最著名的「海格立斯」(大力神)雙柱圖,雙柱上各纏一卷帶,卷帶上鐫有公然鼓勵開拓萬裏海疆的拉丁文海盜宣傳口號「海外有天地」;中間是王冠覆蓋下的東西半球、陸地和海洋。1732~1771年主要有菲利浦五世銀幣、菲利浦三世和卡洛斯三世銀幣(中國嘉德2007春拍編號為5392號的一枚1763年西班牙雙柱雙球銀元以2800元成交)。從1772年開始取消雙球圖案,把雙柱移到盾牌兩邊並增加了西班牙國王頭像。以後遂成慣例,新國王登基,即開鑄有其頭像和稱號的雙柱銀元。這類銀元早期因為對華貿易流入中國很多,其中1789~1791年鑄造的卜洛斯三世頭像、配卡洛斯四世紀年(1111或IV)的過渡版為少見品種,較為珍貴。
在明、清的經濟史上,西班牙雙柱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曾一度被稱之為「本洋」而獨霸中國的經濟市場。從17世紀起,西班牙的本洋、荷蘭的馬劍銀元開始流入我國,葡萄牙的十字銀幣,後來墨西哥鷹洋、美國的貿易洋、日本的番龍洋等等陸續流入中國市場。初期,由於西班牙本洋的含銀量高、數量大,鑄造精、重量適中等優勢,一舉奪得市場交易的主幣位置,獲得了交易商家的青睞,被譽稱為「本洋」,在十七至十八世紀期間,連葡萄牙、荷蘭、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與中國交易大部分也使用西班牙雙柱銀元;直至1823年前後,墨西哥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不再大量鑄造供應雙柱本洋,而代之以墨西哥自鑄的鷹洋,「本洋」的斷源和鷹洋的源源不斷,成為鷹洋取代雙柱的根本原因,西班牙雙柱自十九世紀初開始衰落,並逐漸退出中國市場。
西班牙8R(REAL,里亞爾,幣值)銀元,我國俗稱"雙柱"。它有兩種:一種,幣面鑄兩個半球,左右各列一柱,俗稱"雙球雙柱";另一種,正面是人物胸像,背面中間為盾形國徽,徽上皇冠。國徽的兩側各列一柱,柱上卷軸撓裹。俗稱"人像雙柱"。它是最早在中國流通的洋錢。統稱"本洋"。雙柱銀元,在清代乾隆年間開始流入中國。在亞洲也流通到東南亞、印度支那半島及日本等。雙柱銀元,名義上為西班牙銀元,實際都不是西班牙本土所鑄。西班牙國內使用的另有本土銀幣。
人像雙柱銀元。正面,國王胸像,邊緣書寫西班牙文"查里(卡羅列斯)三世和鑄造年份等字樣。背面中間為盾徽,盾中央橢圓內三朵百合花,另分4欄,斜角對稱相同圖案:一為張口直立雄獅(代表亞拉岡王國),一為古城堡(代表卡斯提王國)道:下方近似三角形中一個帶葉石榴(國花是),盾上皇冠。盾的兩側則各列一海格力斯柱,也稱大力神住。柱上卷軸撓裹,卷上書"海外有大陸"。邊緣書有西班牙文、「8R」和「M上0」(鑄地墨西哥)等字樣。直徑39毫米,重量27.07克,含銀90%。
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大力宣傳「大地是圓球形的理論」;還推理說:「至西航行,從歐洲橫渡大西洋,也許能更近,更迅速到達印度、中國。」哥倫布的設想,被西班牙伊薩伯拉和費迪南五世國王賞識。議定由哥倫布率領包括「聖瑪麗亞號(100噸)」在內的三條小船,並委到交給他一封致中國皇帝的信件。1492年8月3日,一切就緒,哥倫布帶領87名船員啟航了。同年10月12日船隊到達巴哈馬群島。又有三世西行,到過中、南美洲等地。當時哥倫布誤認為所到之地就是印度。這一偶然發現了新大陸,即給西班牙帶來了大片的殖民地(古巴、墨西哥、瓜地馬拉、薩爾瓦多、秘魯、智利、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巴拿馬、巴拉圭及烏拉圭等)和無可估量的財富。在新大陸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有好多地方盛產白銀。這正是西班牙王國發展國際通商所需的世界性流通貨幣的最佳幣財。因此,西班牙殖民者為了掠奪更大的利益,就在盛產白銀所屬殖民地,大量鑄造雙柱銀元。據統計,鑄過這種貨幣的有:墨西哥、智利、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瓜地馬拉和秘魯等。人像雙柱有查里(卡洛爾斯)三世、四世和費迪南七世三種。不同的地區所鑄的雙柱,除正面人像不同外,背面圖案基本一致,面值完全相同。不同鑄地的區別,則在背面邊緣字母中各作記號。
人像雙柱銀元在西班牙部分殖民地鑄造的時間從1772年至1825年,它不但鑄地廣,鑄量多,而且流通區域很大,不僅多位鑄造地國影響極大,以後對流通過的國家、地區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由於墨西哥產白銀最多,因此他鑄的雙柱銀元也最多,流入中國的雙柱銀元中也是墨西哥鑄的最多。一般流入我國的雙柱銀元,在進入各商號和銀號時,都會被打上各種驗收標記。墨西哥獨立後,停鑄雙柱銀元,墨西哥自鑄鷹洋,其面值、直徑、重量和成色完全一脈相承。1823年起墨西哥自鑄的鷹洋,不但製作的成色均稱上乘,而且鑄造數量很大,不久就代替了雙柱。後來日本、美國、安南、中國及英國等也陸續鑄造銀元,大都受鷹洋的影響,直徑、重量、成色都相似。雖說這些國家和地區所鑄的銀元受鷹洋的影響,只因鷹洋是繼承雙柱而來的,所以歸根結蒂為雙柱一脈。
西班牙雙柱佔領中國市場的時間前後不過幾十年,但是給當時的中國政府以極大的沖擊,給後來中國銀元的製作和使用極大的刺激,確實是在中國經濟史冊起著非常重要作用的一種貨幣。究其西班牙雙柱直接佔領中國市場,並由盛而衰的原因,筆者以為有以下幾條值得注意:
當時中國流通貨幣為銅錢和元寶,銅錢價值太低,交易量太大;元寶形狀各異,還需要稱重,所以攜帶和交易存在諸多不便,而雙柱銀洋含銀量固定、重量統一、形狀扁平等,具備攜帶和交易方便的優勢。
有墨西哥殖民地豐富的銀資源作後盾,可以有足夠的雙柱銀洋支撐中國市場,實際上當時西班牙雙柱的主要流向地就是中國市場,換回絲綢、陶瓷、茶葉、工藝品等商品,在當時各國銀洋一擁而入的初期,取得了更多的信任度。
墨西哥鷹洋接踵而至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可以說是順理成章,西班牙雙柱雖然是西班牙錢幣,眾所周知絕大部分在墨西哥鑄造,墨西哥的獨立結束了西班牙雙柱的鑄造歷史,也自然而然地結束了西班牙雙柱在中國的佔領史,於是更大量的墨西哥鷹洋湧入了中國。
先期的西班牙雙柱刺激著中國貨幣的改革,提醒著當時的政府不得不引進西洋的先進技術和先進意識,以鍛壓取代鑄造,以銀元取代元寶,盡快適應市場的需要,所以自光緒後期始才逐步試制銀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銀幣歷史。
綜上所述,西班牙雙柱實在是中國經濟史、中國銀元史的重要見證,對於收藏者而言,當致力於歷史銀幣收藏時,絕對不能忘記西班牙雙柱這一品種。
盡管歷史已經久遠,很難尋覓美品的雙柱,但是這恰恰證明了一個道理:其中的滄桑和輪回是一條顛撲不破的規律。
❼ 幫鑒定墨西哥雙柱銀元,高手進
糾正一下美人魚的,雙柱銀元和鷹洋是不一樣的。1821年墨西哥獨立,1825年停鑄「雙柱」,改鑄「鷹洋」。早在明朝中期,西班牙就已在它的殖民地墨西哥製造「本洋」銀幣,因「本洋」背面圖案有兩條立柱,故俗稱「雙柱」。西班牙在南美殖民地製造「雙柱」銀元,流通時間較早,幾乎遍布全世界,明萬曆年間流入中國。據英國東印度公司記錄,1681年至1833年,輸入中國的白銀達6800萬兩以上,合銀元l億枚,絕大部分是雙柱銀元。但是,由於清王朝向外賠款等原因,現存無幾。「雙柱」有「雙球」和「人頭像』兩種。1732年開鑄前者,1772年開鑄後者。你那個應該是後者。在收藏市場上,「雙柱」幣一般按品相分,價格在100-1000元之間。
你那個是斐迪南七世銀幣,鑄造期為1808年至1825年,幣正面為斐七世國王側面肖像,左側為拉丁文FERDIN<FERDI-NANDUS的縮寫>.VII(意為斐迪南七世)。
這三種雙柱銀幣正面右側均為拉丁文DEIGRATLA(意為蒙天主之恩),下部是鑄造年度阿拉伯數字。背面環周是拉丁文HISPAN.ET.IND.REX.M.8R.HJ意為西班牙和西印度國王、M表示墨西哥造、8R示面值為8瑞第納爾,後兩位字母HJ為鑄幣檢驗師姓名首寫字母。
最為有趣的是,卡列羅四世1808年駕崩斐迪南七世即位時,由於西班牙和墨西哥相隔路途遙遠,當時通訊和傳輸工具又不發達,墨西哥造幣廠接到新國王即位要鑄新幣以示慶賀時,卻不知新國王模樣,只好用卡列羅四世頭像配新趕制的斐迪南七世模具鑄造了一批幣,但流用無多,後多有收回溶毀,所以收藏甚為不易,但也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研究收藏趣味版別。在斐迪南七世即位後,老國王卡列羅四世的幣模並沒有立即銷毀,一直鑄造到1809年才退出歷史舞台。
初涉外國商貿銀元收藏圈的人,應該多閱讀一些銀幣收藏和鑒賞類書籍,在鑒別銀幣真偽時進行比較參考。有條件的話可去結交一些錢幣收藏專家,經常向專家討教,如能有機會親眼目睹高檔銀元實物的話,對提高自己鑒賞水平會有很大的幫助。因市場上高檔銀幣贗品實在太多,依筆者經驗,較保險的買進渠道有三種:一是朋友介紹,俗話說「朋友的朋友是朋友」,除非虛偽奸詐之輩,絕大部分錢幣收藏家是不會用贗品充作精品銀幣,來欺詐自己朋友的;二是去正宗的文物商店淘貨,例如設在一些大城市的國有文物商店,不僅貨源多,而且品質有保證,但唯一不足的是售價過高,普通集幣愛好者難以承受;三是參加各類錢幣拍賣會,在拍賣會上舉牌參拍自己喜愛的銀幣珍品,但在參拍時頭腦要清醒,千萬不要被當時激烈競爭的氣氛所左右,以免高價買進超出其價值的品種。
集幣愛好者在收藏外國商貿銀元時可由淺漸深、由易到難,先從價格便宜、存世量較多的「鷹洋」、「坐洋」等一些低檔銀元入門,在收藏時還應掌握以下四個要素:
1、選品:由於目前「鷹洋」、「坐洋」等低檔銀元的存世量還較多,價格相對較便宜,集幣愛好者在挑選低檔銀元時一定要掌握這樣一個原則:即情願多花幾元錢也要挑品相最好的購進,對量多價低的低檔銀元而言,品相太差也就失去了收藏意義,除非是存世量極少的稀世珍品可例外,品相的好壞是收藏品能否穩定增值的關鍵。
2、防偽:目前許多珍稀外國商貿銀元幾乎都有贗品,令錢幣收藏者防不勝防,而現在已發展到一些低檔銀元中也有造假現象出現。集幣愛好者在挑選時盡可能去固定攤位上購買,不要貪圖便宜去流動錢幣攤販那兒購買(流動錢幣攤販手裡贗品特別多,除非你有十足的把握),同時還應多看一些錢幣參考書籍,向那些有經驗的錢幣收藏家學習,多揣摩多了解各種真偽銀幣的特徵區別。
3、比價:外國商貿銀元與現代金銀紀念幣最大的區別在於:現代幣由於發行時間很短,一般在各種收藏類報刊上都有統一的參考價;而外國商貿銀元由於傳世日久,品相參差不齊,價格差異很大。集幣愛好者在挑選銀元時應多跑幾個攤位,多掌握一些銀幣市價行情,防止盲目被斬一刀,盡可能以較低的價格買進較好的品種。
4、保存:購進外國商貿銀元幣後,對幣面上的原樣(俗稱「包漿」)千萬不可隨意擦去,保留完好的銀元包漿將更有價值,對個別污跡銹蝕十分嚴重的銀元可放在醋或明礬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再用橡皮擦拭除污,並放在清水中漂洗揩乾後,裝入硬幣冊或塑料袋內。這樣不僅便於保存和收藏,還便於集幣愛好者之間相互交流觀賞。
這裡面的道道多著呢,強烈建議你在沒完全弄懂得情況下不要購入,否則買貴了是小,萬一是假的就哭死了..
❽ 蘇聯早期銀幣的介紹
1922年12月底,根據列寧建議,俄羅斯與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結成聯盟,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俄文縮寫CCCP)。所以十月革命後早期幣實有兩套,一套是俄羅斯聯邦於1921-1923年發行的5枚銀幣,面值分別為10、15、20、50戈比和1盧布。一套是蘇聯自1924年陸續發行的硬幣,共10種不同面值,即1/2戈比(只在1925、1927、 1928三年發行過),1、2、3、5戈比(早期為銅幣),10、15、20戈比(1932年前為銀幣,以後改為銅鎳合金)。
蘇聯早期的半盧布銀幣正面是國徽,背面圖案是打鐵工人,從1924至1927連續發行了4年。1盧布銀幣只在1924年發行過,正面圖案也是國徽,背面是一個產業工人攬著另一個手持木鋸的手工業工人肩膀,給他指出走向大企業的陽光大道。蘇聯早期的這兩枚銀幣不只極富革命意義,而且從西方硬幣圖像藝術發展史上看,也是一種創新。
❾ 銀硬幣一問
您的藏品是一枚西班牙雙柱銀幣,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❿ dei.gratia.1802.ferdin.vii 銀幣
西班牙雙柱洋~
西班牙雙柱洋(幣反面有一些戳記,350~400RMB)
自明代中葉起,隨著東西方海上新航路的開辟,以及通商貿易漸趨發達,外國銀元開始流入中國。1570年西班牙侵入呂宋(菲律賓),於次年佔領馬尼拉並辟為商埠,從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開始以其銀元換取中國絲綢等物,這種銀元大多是在1521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的墨西哥鑄造的,成為最早流入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外國銀元。清代以降,順治至乾隆年間(1644~1795年),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幣,主要是西班牙在墨西哥生產的機制銀元。
西班牙在墨西哥生產的機制雙柱雙球銀元始於1732年,在此之前,西班牙製作的銀幣正面有皇冠等,背面無雙柱。雙柱雙球銀元正面是王冠、盾徽,周圍鐫刻譯意為「蒙天主之恩菲利浦五世榮任西班牙(印度)國王」的西班牙文「PHILIP.V.D.G.HISPAN.ETIND.REX」。背面是直布羅陀海峽最著名的「海格立斯」(大力神)雙柱圖,雙柱上各纏一卷帶,卷帶上鐫有公然鼓勵開拓萬裏海疆的拉丁文海盜宣傳口號「海外有天地」;中間是王冠覆蓋下的東西半球、陸地和海洋。1732~1771年主要有菲利浦五世銀幣、菲利浦三世和卡洛斯三世銀幣(中國嘉德2007春拍編號為5392號的一枚1763年西班牙雙柱雙球銀元以2800元成交)。從1772年開始取消雙球圖案,把雙柱移到盾牌兩邊並增加了西班牙國王頭像。以後遂成慣例,新國王登基,即開鑄有其頭像和稱號的雙柱銀元。這類銀元早期因為對華貿易流入中國很多,其中1789~1791年鑄造的卜洛斯三世頭像、配卡洛斯四世紀年(1111或IV)的過渡版為少見品種,較為珍貴。
在明、清的經濟史上,西班牙雙柱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曾一度被稱之為「本洋」而獨霸中國的經濟市場。從17世紀起,西班牙的本洋、荷蘭的馬劍銀元開始流入我國,葡萄牙的十字銀幣,後來墨西哥鷹洋、美國的貿易洋、日本的番龍洋等等陸續流入中國市場。初期,由於西班牙本洋的含銀量高、數量大,鑄造精、重量適中等優勢,一舉奪得市場交易的主幣位置,獲得了交易商家的青睞,被譽稱為「本洋」,在十七至十八世紀期間,連葡萄牙、荷蘭、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與中國交易大部分也使用西班牙雙柱銀元;直至1823年前後,墨西哥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不再大量鑄造供應雙柱本洋,而代之以墨西哥自鑄的鷹洋,「本洋」的斷源和鷹洋的源源不斷,成為鷹洋取代雙柱的根本原因,西班牙雙柱自十九世紀初開始衰落,並逐漸退出中國市場。
西班牙8R(REAL,里亞爾,幣值)銀元,我國俗稱"雙柱"。它有兩種:一種,幣面鑄兩個半球,左右各列一柱,俗稱"雙球雙柱";另一種,正面是人物胸像,背面中間為盾形國徽,徽上皇冠。國徽的兩側各列一柱,柱上卷軸撓裹。俗稱"人像雙柱"。它是最早在中國流通的洋錢。統稱"本洋"。雙柱銀元,在清代乾隆年間開始流入中國。在亞洲也流通到東南亞、印度支那半島及日本等。雙柱銀元,名義上為西班牙銀元,實際都不是西班牙本土所鑄。西班牙國內使用的另有本土銀幣。
人像雙柱銀元。正面,國王胸像,邊緣書寫西班牙文"查里(卡羅列斯)三世和鑄造年份等字樣。背面中間為盾徽,盾中央橢圓內三朵百合花,另分4欄,斜角對稱相同圖案:一為張口直立雄獅(代表亞拉岡王國),一為古城堡(代表卡斯提王國)道:下方近似三角形中一個帶葉石榴(國花是),盾上皇冠。盾的兩側則各列一海格力斯柱,也稱大力神住。柱上卷軸撓裹,卷上書"海外有大陸"。邊緣書有西班牙文、「8R」和「M上0」(鑄地墨西哥)等字樣。直徑39毫米,重量27.07克,含銀90%。
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大力宣傳「大地是圓球形的理論」;還推理說:「至西航行,從歐洲橫渡大西洋,也許能更近,更迅速到達印度、中國。」哥倫布的設想,被西班牙伊薩伯拉和費迪南五世國王賞識。議定由哥倫布率領包括「聖瑪麗亞號(100噸)」在內的三條小船,並委到交給他一封致中國皇帝的信件。1492年8月3日,一切就緒,哥倫布帶領87名船員啟航了。同年10月12日船隊到達巴哈馬群島。又有三世西行,到過中、南美洲等地。當時哥倫布誤認為所到之地就是印度。這一偶然發現了新大陸,即給西班牙帶來了大片的殖民地(古巴、墨西哥、瓜地馬拉、薩爾瓦多、秘魯、智利、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巴拿馬、巴拉圭及烏拉圭等)和無可估量的財富。在新大陸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有好多地方盛產白銀。這正是西班牙王國發展國際通商所需的世界性流通貨幣的最佳幣財。因此,西班牙殖民者為了掠奪更大的利益,就在盛產白銀所屬殖民地,大量鑄造雙柱銀元。據統計,鑄過這種貨幣的有:墨西哥、智利、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瓜地馬拉和秘魯等。人像雙柱有查里(卡洛爾斯)三世、四世和費迪南七世三種。不同的地區所鑄的雙柱,除正面人像不同外,背面圖案基本一致,面值完全相同。不同鑄地的區別,則在背面邊緣字母中各作記號。
人像雙柱銀元在西班牙部分殖民地鑄造的時間從1772年至1825年,它不但鑄地廣,鑄量多,而且流通區域很大,不僅多位鑄造地國影響極大,以後對流通過的國家、地區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由於墨西哥產白銀最多,因此他鑄的雙柱銀元也最多,流入中國的雙柱銀元中也是墨西哥鑄的最多。一般流入我國的雙柱銀元,在進入各商號和銀號時,都會被打上各種驗收標記。墨西哥獨立後,停鑄雙柱銀元,墨西哥自鑄鷹洋,其面值、直徑、重量和成色完全一脈相承。1823年起墨西哥自鑄的鷹洋,不但製作的成色均稱上乘,而且鑄造數量很大,不久就代替了雙柱。後來日本、美國、安南、中國及英國等也陸續鑄造銀元,大都受鷹洋的影響,直徑、重量、成色都相似。雖說這些國家和地區所鑄的銀元受鷹洋的影響,只因鷹洋是繼承雙柱而來的,所以歸根結蒂為雙柱一脈。
西班牙雙柱佔領中國市場的時間前後不過幾十年,但是給當時的中國政府以極大的沖擊,給後來中國銀元的製作和使用極大的刺激,確實是在中國經濟史冊起著非常重要作用的一種貨幣。究其西班牙雙柱直接佔領中國市場,並由盛而衰的原因,筆者以為有以下幾條值得注意:
當時中國流通貨幣為銅錢和元寶,銅錢價值太低,交易量太大;元寶形狀各異,還需要稱重,所以攜帶和交易存在諸多不便,而雙柱銀洋含銀量固定、重量統一、形狀扁平等,具備攜帶和交易方便的優勢。
有墨西哥殖民地豐富的銀資源作後盾,可以有足夠的雙柱銀洋支撐中國市場,實際上當時西班牙雙柱的主要流向地就是中國市場,換回絲綢、陶瓷、茶葉、工藝品等商品,在當時各國銀洋一擁而入的初期,取得了更多的信任度。
墨西哥鷹洋接踵而至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可以說是順理成章,西班牙雙柱雖然是西班牙錢幣,眾所周知絕大部分在墨西哥鑄造,墨西哥的獨立結束了西班牙雙柱的鑄造歷史,也自然而然地結束了西班牙雙柱在中國的佔領史,於是更大量的墨西哥鷹洋湧入了中國。
先期的西班牙雙柱刺激著中國貨幣的改革,提醒著當時的政府不得不引進西洋的先進技術和先進意識,以鍛壓取代鑄造,以銀元取代元寶,盡快適應市場的需要,所以自光緒後期始才逐步試制銀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銀幣歷史。
綜上所述,西班牙雙柱實在是中國經濟史、中國銀元史的重要見證,對於收藏者而言,當致力於歷史銀幣收藏時,絕對不能忘記西班牙雙柱這一品種。
盡管歷史已經久遠,很難尋覓美品的雙柱,但是這恰恰證明了一個道理:其中的滄桑和輪回是一條顛撲不破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