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飛機發動機為什麼一直受限於俄羅斯
自己不能生產出替代的發動機所以才受制於人。
不過現在中國的航發生產能力也沒你想的那麼差了,自己的太行發動機不是已經裝備空軍了嗎,據說工作穩定性,壽命等方面不必俄羅斯的發動機差。
2. 為什麼俄羅斯能製造戰機,卻做不好民航客機
你這個做不好有待商榷,但是這個問題非常非常有價值。俄羅斯的飛機特點 傻大黑粗 從蘇良妻到金雕,從安22到安225,無一不透露著粗獷的特點。
反觀客機領導者波音空客,與安東諾夫 伊留申等對比,我們不難發現俄制飛機都集中了工業化的詬病,同樣被市場所淘汰的還有美國的麥道,在一定程度上講,和軍機一樣高新技術的貫徹比現有技術的優化要重要不少。
而科研技術的發展需要經濟的投入,對於某些國家而言,政治則是經濟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資本主義式的競標或國家經濟的支持,民航科技又能如何發展?
3. 俄羅斯造飛機發動機歷害為何造不出汽車發動機呢
冷戰時期蘇聯為了與美國爭霸,大力發展軍工業,使之軍工科技能與美國抗衡,忽視了民用領域,80年代蘇聯生產的電視機還是電子管的,開機前要預熱,還容易爆炸.小汽車也是耗油大,故障多,基本上沒有什麼拿得出的產品。後來的俄羅斯也繼承了蘇聯的強軍工,弱民用。所以俄羅斯能造出飛機發動機,卻造不出汽車發動機。
4. 俄羅斯航空強國,為什麼造不出好的大客機
一方面是投入不大;另一方面,也不能說它沒有好的大客機,只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和一些客觀因素、讓別人不太能接受他們設計的客機。首先,俄羅斯不缺能源(現在他們國內的98號汽油摺合人民幣也就是4-4.5元左右一升),所以他們造的汽車和飛機都不太考慮油耗的問題,這也正是很多其它國家不能接受的一點。再有,他們的思維上,認為人的智慧和操作能力與機器相比、是絕對權威而且可靠的,所以他們設計的飛機不太智能、更多的相信人的控制;他們早期飛機上的自動控制系統的作用僅限於減輕人的操作壓力、而不像歐美飛機一樣考慮讓智能系統來輔助人、給駕駛員提供操作建議甚至在必要時「逾越」駕駛員的操作權來防止事故的發生。這也導致俄羅斯客機上人員配備比歐美飛機多、人的操作壓力大、犯錯率也就高,圖154發生那麼多事故、其實有90%以上都是飛機不存在任何嚴重故障、單純是人為失誤造成的。再有一方面,他們過多的依賴前蘇聯內部的生產能力、國際合作意識差,導致他們的飛機產能也上不去,而且他們飛機在全球佔有率低,也勢必導致維護成本的提高、各航空公司就更不願意使用。
不過俄羅斯人已經在慢慢地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在大飛機製造方面開始吸納歐美先進的經驗並開始全球化合作,比如跟波音聯合研製的蘇霍伊SSJ100客機在油耗、駕駛艙智能、航電方面有很大改善,現在這種客機不僅在俄羅斯國內主流航空公司里越來越常見、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在不斷提高。包括SSJ100和MS-21客機在內、他們也都在尋求跟中國以及其它國家在聯合生產方面的合作。
5. 為什麼俄羅斯製造得出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卻沒
俄羅斯並沒有製造出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安225與安124是由前蘇聯研製生產的,而且安225與安124是由烏克蘭的安東諾失設計局研製。俄羅斯也可以生產大型客機,但是俄羅斯並沒有自主研製過大型客機,俄羅斯的客機還是繼承自前蘇聯的老底子,比如圖204、圖154、伊爾96等客機。自從蘇聯解體後,蘇系客機由於油耗、舒適性、安全性等各方面原因被各國航空公司拋棄使用,連俄羅斯的航空公司也不願意使用俄羅斯生產的飛機。
民航客機領域是一個高技術、高投入、高產出的行業,以空客公司的技術實力與背景,在整個歐盟的支持下也用了十餘年才能收支平衡。俄羅斯的市場與資金決定了不能自主支撐起民航客機的發展,只有與我國合作才是正途。
6. 民航為什麼淘汰俄羅斯客機
主要還是運行成本太高,特別是發動機,俄羅斯的發動機幾乎每個長途航班就要維修,且運行1、2000小時就要報廢,但是其他的飛機,修理時間間隔在30、50小時,全壽命運營時間大概可以到4、5000小時,故障模型就低很多;
而且,從事實來說,歐美的飛機故障率還是低一些,油耗也低一些,這樣一來,歐美飛機的成本就比俄羅斯的要低很多,而且質量也好一些,所以選擇是理所當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