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蘇聯好用的武器
前蘇聯最經典的武器是T-34坦克與AK47突擊步槍。T-34坦克是蘇聯衛國戰爭最重要的武器裝備,這款坦克,憑借著優越的機動性能,令人咋舌的生產能力,以及算得上優良的主炮,是蘇聯衛國戰爭的絕對功臣。T-34坦克,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俄羅斯的紅場大閱兵,都會拿出來放在最前面來展示T-34坦克的風采,T-34坦克在前蘇聯以及現在俄羅斯的重要性,地位至高無上。另外AK47突擊步槍的大名在全世界也是如雷貫耳,AK47突擊步槍被稱為槍王。這款槍,造價低廉,結構簡單,結實耐用,可靠性高,故障率低,便於保養維護,世界上產量最多的槍,殺人最多的槍。槍王,實至名歸。所以,AK47突擊步槍與T-34坦克,是前蘇聯最具代表性的兩種武器裝備,也是最經典的武器裝備。
『貳』 蘇聯在二戰生產的主要武器數量和種類
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的全部武器裝備大概是:2.2萬輛坦克、24.8萬挺機槍、3萬門45毫米反坦克炮、1700門57毫米反坦克炮、1.4萬門82毫米迫擊炮、1.5萬門76毫米炮、1萬門100-122毫米炮、6600門152毫米火炮。戰爭爆發後蘇聯生產了數量龐大的各種武器裝備,我們大體從輕武器、火炮、坦克、飛機等這幾種常見裝備來分別統計,為了直觀的感受下,我們引入德國的生產數據加以對比。
飛機:蘇軍在戰前擁有3.2萬架各型飛機,戰時又得到了13.8萬架各型新飛機,其中轟炸機1.9萬架、戰斗機6.2萬架、強擊機1.9萬架以及其他非作戰飛機2.2萬架。德國空軍在戰爭期間一共得到了10萬架飛機,不過德國空軍一般只拿總規模的40%-70%對付蘇聯,多數的情況下,德軍在東線只保持2000架一線飛機,盡管如此,蘇聯依然未取得東線的制空權,直到1944年盟軍開辟第二戰場迫使德軍將大量作戰飛機和高射炮調回本土後,蘇聯空軍才在東線上空占據了明顯的優勢。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德國空軍還是蘇聯空軍,他們都擔負的是戰術支援任務,並沒有大規模攻擊大後方戰略目標的能力。
『叄』 二戰蘇聯及德國的主要槍械裝備是哪些,至今服役的還有么
二戰蘇聯的主要槍械有莫辛-納甘步槍 SVT步槍 波波沙沖鋒槍 DP機槍等。
二戰德國的主要槍械有K98K步槍 G43步槍 MP38/40沖鋒槍 Stg44突擊步槍 MG34/42機槍等。
除了K98還有在德國的儀仗隊中使用外,其他槍械都已從德國俄羅斯軍隊退役。
『肆』 請列舉一下二戰時蘇軍使用的所有槍械
托卡列夫 TT-33手槍以前還有個TT-30, TT-33是TT-30的改進型. 我國仿製的 TT-30和 TT-33分別叫做 51式和 54式手槍. 我們在仿製TT-30的同時也仿製了他的 7.62x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 稱為 51式手槍彈.
手槍還有一戰時期遺留下來的 M1895型 納甘轉輪手槍, 使用 7.62x38mmR納甘手槍彈.
步槍主要就是各種型號的莫辛-納甘, 發射 1908式 7.62x54mmR尖頭彈. 主要有
1930式步槍(包括狙擊步槍), 也稱為 1891/30步槍;
1938式卡賓槍, 無刺刀;
1944式卡賓槍(我國仿製的稱 53式騎槍, 同時仿製了 1908式 7.62x54mmR步槍彈, 稱為 53式步槍彈), 帶有向右折疊的刺刀;
以及一戰遺留的 1891式步槍(全長1.3米), 1910式步槍, 1907式卡賓槍.
一戰前的莫辛-納甘使用的是 1891式 7.62x54mmR圓頭彈, 壓力小, 初速低; 改用1908式尖頭彈以後, 或多或少都進行了適應性改裝.
半自動步槍最先是西蒙諾夫 AVS-36, 然後是托卡列夫 SVT-38, 托卡列夫通過減輕重量等改進又產生了SVT-40, 還有能全自動射擊的AVT-40, 以彌補輕機槍數量的不足.
西蒙諾夫在 AVS-36的結構基礎上, 改進出了 PTRS-41型 14.5mm反坦克槍以及 SKS-45卡賓槍( 我國仿製稱為 56式半自動). PTRS使用14.5x114mm機槍彈, 我國仿製稱為 56式 14.5mm機槍彈; SKS使用1943型 7.62x39mm步槍彈, 我國仿製稱為 56式7.62mm步槍彈.
沖鋒槍除了你說的 PPSh-41"波波沙"(我國50式沖鋒槍)和 PPS-43"波波斯"(我國54式沖鋒槍), 更早的還有 PPD-34/38"波波德", 木質槍托, 71發彈鼓. 全部通用 7.62mm托卡列夫手槍彈.
機槍有
M1910式重機槍, 仿馬克沁水冷機槍, 輪式槍架, 帶防盾, 重64kg.
傑格加廖夫 DP-28輕機槍, 47發彈盤供彈, 俗稱"磨盤槍", 重9kg;
傑格加廖夫 DPM輕機槍(我國53式輕機槍), 針對 DP-28的射擊時復進簧受熱變軟的缺陷, 將復進簧移至機匣後方;
傑格加廖夫 DTM坦克機槍(我國55式坦克機槍), DP-28的坦克用機槍型號, 使用跟劉易斯機槍類似的 63發彈鼓;
RP-46輕機槍(我國58式連用機槍), 在 DP-28的基礎上改進而成, 放棄彈盤, 改用彈鏈供彈;
郭留諾夫 SG-43重機槍(我國53式重機槍), 彈鏈供彈, 輪式槍架, 帶防盾, 全重 55kg;
郭留諾夫 SGM重機槍(我國57式重機槍), SG-43的改進型, 改用三腳架;
郭留諾夫 SGMT坦克機槍(我國59式坦克機槍);
以上機槍全部通用 7.62x54mmR槍彈(我國53式步機槍彈). 大口徑機槍主要有傑格加廖夫 DShK-1938型 12.7mm(我國 54式高射機槍,同時仿製的有 54式12.7x108mm機槍彈), 單是槍身就重34kg, 笨重的輪式槍架重達 150kg.
大家會發現, 我國仿製的蘇聯型號很全, 直到 67式通用機槍出現, 我們才有了自己的機槍. 隨著設計的缺陷逐漸暴露, 以及十年動亂的影響, 67式機槍故障頻繁, 於70年代進行多項重大改進, 產生了 67-2型通用機槍.
在決定正式列裝 67-2型前, 適逢79年自衛反擊戰, 從越南戰場繳獲了蘇制卡拉什尼科夫 PKM通用機槍, 比較後發現蘇制機槍性能優良, 依此仿製出 80式通用機槍(PK系列機槍還有 PKT坦克機槍, 我國仿製稱為 86式車載機槍). 國內有呼聲用 PKM/80式列裝部隊, 但高層決定依然採用67-2型, 避免了再次使用仿製機槍的局面. 不過, 直到今天 PKM依然是世界上重量最輕的 7.62mm通用機槍.
既然你提到手榴彈, 順便說兩句,
F1型破片手雷, 重600g, 裝60g TNT;
RGD-33長柄手雷, 重500g, 裝80g TNT;
RG-41反坦克手雷, 重440g, 裝150g高爆葯;
RG-42破片手雷, 重500g, 裝200g TNT;
RPG-40反坦克手雷, 重1.22kg, 裝760g TNT, 可以對付 VI型等德軍後期戰車;
RPG-43反坦克手雷, 重1.25kg, 裝612g TNT, 可以擊穿75mm軋制裝甲鋼板;
RPG-6反坦克手雷, 重1.1kg, 裝570g TNT.
納甘1895式左輪手槍
比利時和俄國聯合研製,玩過《榮譽勛章》的朋友想必不會陌生
托卡列夫TT33手槍
1930年為蘇聯採用,成為蘇聯的軍用制式手槍,她是由約翰.白朗寧所設計的M1911型加以精簡化、省力化所完成的一項產品。1942年年中開始大批量生產,直到40年代末,共生產了500多萬支,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要蘇式武器,並為其他許多國家所採用。結構簡單,加工工藝性較好,採用35發彈夾或71發彈鼓,理論射速和射擊精度都較高。我國仿製以後稱為50式沖鋒槍
PPsh-43沖鋒槍
由PPsh-42改進版,而PPsh-42是在列寧格勒被包圍的情況下開發的,該槍使用了35發彎彈夾,此槍我國也曾經仿製,定型為54式沖鋒槍
莫辛·納甘式步槍(1891-1930型)
大家對「莫辛-納甘」步槍想必不陌生,志願軍狙擊英雄張桃芳使用的就是這種步槍。蘇芬戰爭中,芬蘭狙擊手使用帝俄時期用機械瞄準鏡的「莫辛-納甘」步槍在雪地中能在700米外狙殺蘇軍,在蘇軍士兵中造成極大恐慌,稱他們為「白色死神」。該槍的基本型就是1891/30式「莫辛-納甘」7.62毫米步槍。與基型槍相比,它將機柄加長並改為弧形。當時蘇聯並不生產專門的狙擊步槍,主要挑選工藝好、精度高的步槍作為狙擊步槍使用,加裝了光學瞄準鏡後,還可提高遠距離射擊精度。為避免裝彈困難,瞄準鏡移到了槍身左側。此外,槍上還保留了尺表和準星。該槍備有5發彈倉,發射威力巨大的7.62*54毫米槍彈,單發手動射擊。該型狙擊步槍二戰期間共生產5萬多支,在蘇軍和華約部隊中一直使用到1967年。採用7.62毫米1891彈槍機,直動式原理,結構簡單,故障少,戰斗性能好。經過3次改進,特別是1930年改進的1891/1930式步槍,戰斗射速達到10-20發/分,殺傷距離2000。
托卡列夫SVT-40半自動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步兵的主要裝備,使用「莫辛納干」1908式凸緣步槍彈,彈匣容量10發,能連續開火。
SVT-40是進行了從SVT-38的蘇聯半自動步槍。當作為狙擊步槍時,它一般配用PU型瞄準鏡
捷格加廖夫DP-28輕機槍
蘇聯生產的輕型機關槍,投產量很多,1927年專為步兵研製的輕型機槍,使用60發彈鼓,工作方式:全自動口徑:7.62MM槍長:1270MM槍重:9.2KG槍管:605MM裝彈:49發射速:600發/分鍾。
捷格加廖夫DShK-38「德什卡」12.7mm重機槍
蘇軍最著名的機槍,雖然機動性較弱,但12.7mm口徑可以在陣地戰中提供無與倫比的火力,德軍可謂吃盡了它的苦頭,同時也作為坦克上的高射機槍
托卡列夫ТТ-33式7.62mm手槍
是前蘇聯槍械設計師托卡列夫在1930年設計的,是前蘇軍裝備的第一支自動裝填手槍。該槍於1951年從蘇軍撤裝。在波蘭、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中國等國家都仿製過它。口徑----7.62mm初速----420m/s有效射程----50m自�絞?---槍管短後坐式發射方式----單發供彈方式----彈匣容彈量----8發全槍長----196mm槍管長----116mm膛線----4條右旋全槍質量(不含彈匣)----850g配用彈種----7.62mm托卡列夫手槍彈
ППШ-41式7.62mm沖鋒槍
ППШ-41式7.62mm沖鋒槍由前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斯帕金設計,用於取代ППД系列沖鋒槍。該槍經過1940年末至1941年初的全面部隊試驗後,於1941年正式裝備蘇軍。1942年年中開始大批量生產,直到40年代末,共生產了500多萬支,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要蘇式武器,並為其他許多國家所採用。目前,該槍已停止生產。工作方式:全自動口徑:7.62MM槍長:842MM槍重:3.5KG槍管:270MM裝彈:35/71發射速:900發/分鍾
TokarevSVT-40
托卡列夫SVT38和SVT40半自動步槍是2戰蘇軍步兵的主要裝備,使用1908凸緣步槍彈,彈匣容量10發,能連續開火。
波波沙沖鋒槍 我的最愛
迫擊炮,火箭筒等就懶得說了
『伍』 俄羅斯二戰用的什麼槍
更正一下您的問題,您可能問的是前蘇聯,跟您列舉一些主要陸軍槍械
前蘇聯PPSh-41沖鋒槍
PPSh-41(PPSh,英文:Pistolet-Pulemyot Shpagina,俄文: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 Шпагина,意為:Shpagin沖鋒槍(Shpagin Machine Pistol),綽號:「波波沙」(Pah-Pah-sha),Shpagin和「飽嗝槍」(Burp Gun)),是一枝蘇聯在二戰期間製造的沖鋒槍。發射7.62 x 25 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它是蘇聯在二戰最大規模生產的武器。其設計者以一種較廉價的沖鋒槍取代原來的PPD-40沖鋒槍,而後者需要大量時間和金錢來製造的。PPSh-41採用簡單和容易大量生產的後座作用操作,彈匣或彈鼓供彈。採用了金屬沖壓件,以減輕生產,槍膛內的鉻線和小孔有助於使此槍在戰斗狀態下無需經常進行保養。
『陸』 二戰中俄國都用的是些什麼步槍
M1891莫辛-納甘步槍(俄文Мосин-Наган,英文Mosin-Nagant)
在俄國被稱為「Vintovka Mosina」(莫辛步槍),是在俄國政府委託下在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製的步槍,並由俄國軍隊在1891年正式採用,定型為1891型3線口徑步槍。
[編輯本段]研製歷史
M1891步槍在招標過程中出現了爭議,有兩個設計能夠進入官方評審的最後階段,一個是俄國陸軍上尉謝爾蓋·伊凡諾維奇·莫辛(Sergei Ivanovich Mosin)的樣槍,另一個是比利時的艾米爾·納甘和李昂·納甘兩兄弟(Emil Nagant和Leon Nagant)設計的樣槍。
莫辛出生於1849年5月5日,12歲時進入一家軍事學院並在那裡參了軍,在1867年他進入莫斯科Alexandrovskoye軍事中學(Alexandrovskoye Military High School),在1870年離開軍事中學時,他為了能夠調去炮兵部門而轉入開依洛夫斯科伊炮兵學院(Mikhailovskoye Artillery Academy)。他在1875年畢業後被調到圖拉兵工廠。莫辛當上武器設計師後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對伯丹II步槍的改進,莫辛-納甘步槍算是他的第二個設計,雖然定型的莫辛-納甘步槍並沒有完全採用他的設計。莫辛是在1883年開始設計連發步槍的設計工作,他在1884年和1885年分別提供了幾種內置彈倉供彈的步槍設計給負責招標的委員會,最初的設計是10.6mm口徑。但莫辛的努力成果沒有受到俄羅斯軍隊的重視。
在1886年法國採用8mm口徑M1886勒貝爾步槍後(這是第一種採用無煙火葯的小口徑槍彈的軍用武器),此舉在世界各國引起了一場使用無煙發射葯小口徑槍彈(相對之前的彈葯)的輕武器軍備變革,在1887年至1889年間,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軍隊都採用了類似的武器,俄國政府也決定採用一種類似的新型連發步槍,代替現役的伯丹步槍(類似於英國馬蒂尼-享利步槍的黑火葯槍彈單發後裝槍)。為此俄羅斯政府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從現有的毛瑟、勒貝爾、李-梅特福、曼利夏、施密特-魯賓和克拉格-約根森等設計中進行選擇。莫辛也接受委託設計了一種5發單排彈倉的7.62mm口徑步槍參與招標。根據古老的俄羅斯度量衡稱為3線口徑【註:liniya,英文為line,舊俄羅斯度量衡,1線等於0.1英寸或2.54mm,因此,3線等於7.62mm或.30英寸】。而比利時武器設計師李昂·納甘則向俄羅斯軍隊提交了一種3.5線口徑(8.89mm)步槍和500發槍彈進行測試。
所有參與投標的武器都在1890年至1891年間由俄羅斯軍隊進行測試,俄羅斯軍隊偏愛納甘的設計。原本對納甘的設計有利,但出於俄羅斯國家尊嚴的考慮,政府對莫辛的步槍很感興趣。由於政府和軍隊的意見分歧,互不相讓,最後委員會用了折衷的方法:把這兩種設計合並在一種步槍上,結果是把納甘兄弟設計的供彈系統裝在莫辛設計的步槍上,因此這種步槍系統被稱為莫辛-納甘步槍。而參與競爭的雙方都獲得補償:納甘兄弟得到酬金(後來納甘兄弟設計的M1895手槍也被俄羅斯軍隊採用),而莫辛則晉升成上校並被任命為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的主管,繼續改進和生產這種步槍,莫辛上校於1902年2月8日去世,安葬在圖拉。在1960年,蘇聯設立了一個S.I.莫辛特別獎,獎勵各個防務企業系統內的專家。
莫辛-納甘步槍被採用時俄國的輕武器企業還沒有做好生產准備,所以第一批M1891莫辛-納甘步槍是法國的夏特羅輕武器廠生產的。莫辛-納甘步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軍隊的主要裝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外國的承包商再一次被用來生產這種步槍,當時俄國非常缺乏步槍,所以與兩家美國公司簽訂生產合同,但這批步槍由於1917年的十月革命而沒有交給後來的蘇維埃政權,在美國用於訓練和民間銷售。
M1891步槍最初有三種型號:步兵步槍、龍騎兵步槍和哥薩克步槍,步兵步槍就是標准型長步槍,後兩種是配發給騎兵部隊使用的騎槍(卡賓槍)。
[編輯本段]改進型號
蘇聯時期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進,1924年,以龍騎兵步槍為基礎開始著手改進M1891步槍。1930年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最大的一次改進被命名為M1891/30式步槍,由圖拉和伊熱夫斯克生產,M1891/30步槍與M1891龍騎兵步槍的長度相同,因此比M1891步槍短。在M1891/30步槍上進行的改進並不多,主要的改進項目是安裝了新的瞄準具,最初的M1891/30步槍仍然採用M1891步槍的剖面呈六角形的機匣,這是因為原有的M1891步槍的備件(槍管、機匣、槍托等)非常多,直到1938年後生產的步槍全部採用剖面呈圓形的機匣。在其他方面M1891/30步槍與M1891步槍基本相同。六角形機匣的一般稱為第1型,圓形機匣一般稱為第2型。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Mosin-Nagant Model 1891/30)於1930年正式裝備蘇聯紅軍,1938年為騎兵部隊改進了38式步騎槍。M1938卡賓槍是M1891/30步槍的一種縮短型。1941和1943年又進一步改進為41/43式步騎槍。到了1943年,蘇聯步兵的主要武器是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使用機械瞄準具時的有效戰斗距離為400米,使用瞄準鏡時可達800米。
[編輯本段]退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隨著步兵武器的不斷發展,莫辛-納甘步槍開始顯得過時,蘇聯最終決定用使用中間威力型槍彈的SKS半自動步槍代替莫辛-納甘步槍。大概在1948年左右,莫辛-納甘步槍在前蘇聯停產,後來機器設備被賣到波蘭。
多種型號的莫辛-納甘步槍作為俄國軍隊和蘇聯紅軍的制式武器,服役期長達60年,並被中國、芬蘭、匈牙利、波蘭、朝鮮和其他一些國家使用。該槍在二十世紀幾乎每一場戰爭中都能看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格瑞那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莫辛-納甘」步槍生產數量超過1700萬支。
蘇聯政府曾先後向中國援助過莫辛-納甘步槍。例如在抗日戰爭期間1939年中國就訂購了5萬支步槍,裝備國民黨軍隊。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朝鮮戰爭爆發後,緊急向蘇聯簽訂了購買36個步兵師輕武器的協定,其中就包括大量的M1891/30步槍。國內兵工廠也開始仿製蘇聯槍械,此時蘇軍正撤裝莫辛-納甘步槍,於是將莫辛-納甘M1944卡賓槍的生產設備和技術資料賣給中國,在中國定型為1953式步騎槍。
雖然在其他國家,這種過時的步槍也逐步被AK步槍所代替,但直到今天,莫辛-納甘步槍仍然可在民間收藏領域或狩獵用途方面見到蹤影。因為這種槍相對便宜,而所配用的槍彈也很便宜很容易搞到,相比之下,其他同時代武器所配用的彈葯早已經不是制式彈葯(如.30-06或7.92mm毛瑟彈等),因此產量低價格也昂貴。
[編輯本段]結構特點
莫辛-納甘是最早的無煙發射葯軍用步槍之一,莫辛-納甘系列步槍與毛瑟步槍系列、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等其他同時代同類軍用步槍相比,其槍機設計顯得較為復雜,它的設計粗糙而且過時,整體的操作感覺也比這些步槍笨拙。但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生產和使用簡單可靠——這相對於工業基礎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蘇/俄軍隊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惡劣的戰爭時期包需提高武器產量以滿足前線需要,而大量補充的戰斗人員往往訓練時間不足。
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式供彈的手動步槍,是俄羅斯軍隊採用的第一種無煙發射葯步槍。它採用整體式的彈倉,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或用彈夾裝填。彈倉位於槍托下的扳機護圈前方,彈倉容彈量5發,有鉸鏈式底蓋,可打開底蓋以便清空彈倉或清潔維護。由於是單排設計而沒有抱彈口,因此彈倉口部有一個隔斷面器,上膛時隔開第二發彈,避免出現上雙彈的故障。在早期的槍型中,這個裝置也兼具拋殼挺的作用,但自M1891/30型開始,以後的槍型都增加了一個獨立的拋殼挺。槍膛內有4條右旋轉膛線。當槍機閉鎖時,回轉式槍機前面的兩個閉鎖凸筍呈水平狀態。步槍是擊針式擊發,擊針在打開槍機的過程中進入待發狀態。手動保險裝置是在槍機尾部凸出的一個「小帽」,向後拉時會鎖住擊針,而向前推時會解脫保險狀態,操作時不太方便而且費力。水平伸出的拉機柄力臂較短,因此操作時需要花較大的力氣,而且比起下彎式拉機柄在攜行方面時較不方便,而下彎式拉機柄只有狙擊型才有。從步槍上分解出槍機時不需要專門工具,只要拉開槍機,然後扣下板機就能取出槍機。在沒有工具的條件下還可以進一步分解其他幾個主要部件。早期的棱形刺刀的截面為矩形,後改為一字螺絲起子形,並在分解步槍時充當分解工具。早期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四棱刺刀通過用管狀插座套在槍口上,後期為不可卸的折疊式,而且刺刀座兼作準星座。槍托通常用樺木。
[編輯本段]彈葯
與M1891步槍一起還有一種新的小口徑槍彈被採用(確實是那個年代裡的小口徑槍彈),直到今天,7.62×54mm R槍彈在俄國軍隊服役已經超過了一個世紀。該槍彈採用突底緣錐形彈殼,突底緣彈殼的設計在19世紀未也已經開始顯得開始過時了,但卻適合基礎較低的俄羅斯輕武器工業,因為突底緣彈殼對彈膛尺寸的要求相對寬松一點,這樣在機器加工時允許有較大的生產公差,既節省了工時又節約了錢。M1891式槍彈的彈頭是重210格令、銅鎳合金被甲、鉛芯的鈍圓頭形彈頭,在德國採用了尖頭彈後,俄羅斯也開始研製尖頭彈,經過廣泛測試後,在1908年採用了一種重148格令、銅鎳被甲的鉛芯尖頭彈(戰爭時期採用覆銅鋼被甲)。在二戰結束後,蘇聯的制式步槍先後採用了中間威力型槍彈和5.45mm小口徑步槍彈,但直到現在M1908式槍彈系列仍然被用作機槍和狙擊步槍的彈葯。
[編輯本段]莫辛-納甘步槍主要型號
M1891步兵步槍:生產年份1891-1928,全槍長1306mm,帶刺刀全長1738mm,空槍重4.22kg,槍管長800mm,槍口初速615m/s
M1891哥薩克步槍:生產年份1893-1917,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9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615m/s
M1891龍騎兵步槍:生產年份1910-1932,全槍長1234mm,空槍重3.9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615m/s
M1907卡賓槍:生產年份1910-1917,全槍長1015mm,空槍重3.3kg,槍管長508mm,槍口初速560m/s
M1891/30步槍I型:生產年份1927-1932,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860m/s
M1891/30步槍II型:生產年份1933-1944,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860m/s
M1938卡賓槍:生產年份1938-1944,全槍長1020mm,空槍重3.45kg,槍管長510mm,槍口初速820m/s
M1944卡賓槍:生產年份1943-1948,全槍長1020mm,帶刺刀全長1327mm,空槍重3.9kg,槍管長517mm,槍口初速820m/s
M91/59卡賓槍:生產年份1959,全槍長1010mm,空槍重3.8kg,槍管長517mm,槍口初速820m/s
「莫辛-納甘」狙擊步槍:以1930年投產的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為基型槍,將拉機柄加長並由直形改成向下彎曲的形狀,在槍的左側安裝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將機匣外形改成了圓形,使安裝瞄具座更加結實。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4倍,物鏡直徑30毫米。配用PE型瞄準鏡的「莫辛-納甘」狙擊步槍重4.6千克,而配用結構較簡單、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的PU型瞄準鏡時,全槍重4.27千克。電影《兵臨城下》中主角瓦西里使用的就是「莫辛-納甘」M1891/30狙擊步槍。
『柒』 二戰中,蘇聯有什麼著名的武器比如說:火炮,槍械,坦克,飛機等。
1,stg44突擊步槍,現代步槍的始祖,第一種只用中間型步槍彈的自動步槍,以前的步槍都是使用標准型步槍彈,所以後坐力大,質量大,不適合中遠距離的火力連續性,Stg44的出現,改變了這一難題,現代絕大部分的自動步槍都是延續了這種槍的設計,2,德國U型潛艇,由於德國的U型潛艇使用了高性能柴油機和高效蓄電池組,使潛艇的航程和隱蔽性大大提高,大大的打擊了盟軍的海上力量,一舉將潛艇從戰術武器提升到了戰略武器。3,Me-262噴氣式戰斗機,第一種用於實戰的噴氣式戰斗機,雖然裝備數量很少,性能也很差,但絕對是世界上的空戰由活塞式邁入了噴氣式的第一步!4,V1,V2導彈,第一種不用飛機大炮也能經行遠程攻擊的武器,世界上的戰爭邁入了導彈化!5,MG34機槍,第一種通用機槍,改變了世人對輕重機槍的概念,現代的機槍也都是延續了這種槍的設計理念!
『捌』 二戰蘇聯除了莫辛納甘還有什麼栓動步槍,不是半自動和自動步槍
1。SKS半自動步槍: SKS半自動步槍(又稱ckc、西蒙諾夫步槍)是前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謝爾蓋·加夫里羅維奇·西蒙諾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1946年定型,裝備蘇軍的半自動步槍,亦稱SKS,即西蒙諾夫自動裝填卡賓槍的縮寫。也有稱為:SKS半自動卡賓槍。SKS半自動步槍是第一支發射前蘇聯7.62×39mm M43中間型威力槍彈的步槍。SKS半自動步槍是一種自動裝填子彈步槍,採用普通結構的導氣式武器,配有劍形刺刀。它具有結構簡單,剛度好等優點,是一支性能良好的武器。
2。托卡列夫狙擊型(SVT-38/SVT-40):
由蘇聯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費德洛·托卡列夫設計,SVT-40半自動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步兵的制式裝備。使用1908式7.62×54mm凸緣步槍彈,彈匣容量10發。一些SVT-38被當作狙擊步槍使用,但數量不多。狙擊型SVT-38隻是在機匣尾部安裝了瞄準鏡。SVT-40也有作為狙擊步槍使用的,數量同樣不多,大約只有5萬支。
『玖』 蘇聯二戰時期各軍種主要武器裝備
裝甲車輛:T3476E T3485 KV-1 KV-2 T35 T28 T26 SU-5 BT-7 BT-5 BT-2
BT-7A IS-2 IS-3 SU-76 SU-85 SU-100 JSU-122 JSU-152
輕武器:TT-30 PPDPPSH-41波波沙 莫辛-納甘 SVT40 DP27 DSHK1938
空軍:佩-2 佩-5 佩-7 伊爾-15 伊爾-17 米格-3 米格-3AM-38、米格-3M-82(又稱為米格-9)、I-211E(又稱為米格-9E)、I-230(米格-3U)
火炮:M-1939型76.2毫米野戰炮 152毫米榴彈炮 ZIS-3 1943年式85毫米野戰加農炮 1910/1930年式122毫米榴彈炮 1931/37A-19榴彈炮 M-30式122毫米榴彈炮 1931年式203毫米榴彈炮(B-4) 1939年式280毫米榴彈炮 BR-18式305毫米榴彈炮 喀秋莎
海軍:「Барсук」獾級 「Бриллиант」燦爛級 「Ястреб」鷂鷹級 「РТ」級 「Пурга」暴風雪級 「Буг」布格河級 Киров基洛夫級 Тайфун」台風級 「Азов」亞速級 Хасан」哈桑級 Ударный」 攻擊級
『拾』 二戰時蘇聯的大范圍殺傷性武器到底都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各個國家為了在這場戰斗中取得勝利發明了各式各樣的“殺人武器”,二戰中對世界做出突出貢獻的蘇聯為了對付強大的敵人,製造了很多殺傷力槍,而且攻擊范圍巨大的武器,讓我們往下來看一看吧。
它可以說是火箭彈的鼻祖了,雖然它擁有這么多的優點,但是還是有很多的缺點和不足,在火箭彈連發的時候,火箭彈擊中目標的准確率比較低,而且安裝彈葯的過程十分麻煩和繁瑣,安裝炮彈需要十分鍾左右,最重要的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防禦能力非常差,如果被地方炮彈擊中,後果不堪設想,如果搞突襲的話喀秋莎火箭炮的性能還是很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