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歷法有哪些

俄羅斯歷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11 00:30:08

㈠ 解釋並比較儒略歷,格里高利歷,俄歷,太陽歷、公歷、羅馬歷

《儒略歷》是現今國際通用的公歷的前身。西方國家16世紀大多採用它。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愷撒在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幫助下制訂的,並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執行實行,取代舊羅馬歷法的一種歷法。所以人們就把這一歷法稱為《儒略歷》。
《儒略歷》以回歸年為基本單位,是一部純粹的陽歷。它將全年分設為12個月,單數月是大月,長31日,雙月是小月,長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9日,閏年30日。每年設365日,每四年一閏,閏年366日,每年平均長度是365.25日。《儒略歷》編制好後,儒略•愷撒的繼承人奧古斯都又從2月減去一日加上8月(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奧古斯都》,又把9月、11月改為小月,10月、12月改為大月。
《儒略歷》比回歸年365.2422日長0.0078日,400年要多出3.12日。從公元325年定春分為3月21日提早到了3月11日。1500年後由於誤差較大,被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進行改善與修訂,變為格里歷(Gregorian calendar),即沿用至今的世界通用的公歷。
[編輯本段]
創立的動機
在儒略歷發明之前,羅馬人的紀年方法是將一年分成12月,每月30或31天,全年355天,另有包含27個日的「閏月」(Mercedonius intercalaris)有時會夾在二月和三月之間,這樣閏年裡就會有377或378天。在這樣一個歷法系統里,平均下來每年有366又1/4天。本來這個歷法是為了切合太陽的運行規律的,但是由於閏月的添加是羅馬神官們自行決定的,所以在戰爭時代或者其他一些宗教活動荒廢的時候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無法宣布一年為閏年,這樣一來歷法就會大大偏離太陽規律。同時由於消息傳播的方式並不發達,遠離城邦居住的居民甚至有時並不能了解到神官發布的閏年通告,經常會導致許多人對這天的日期一無所知。
這個情況在凱撒當政時期變得頗為嚴重,因此凱撒決定進行歷法改革以永久的讓歷法和太陽運行規律結合起來,不受宗教活動或其他人為因素的影響。
[編輯本段]
儒略歷各月名稱
一月 Januar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神雅努斯。
二月 Februar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的節日Februa。
三月 Mart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
四月 Aprilis 名字來自古羅馬的詞aperire,意思為「開始」,意味著春天開始。
五月 Ma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花神瑪亞。
六月 Jun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共和國的創始人Junius。
七月 原名Quintilis,後改Julius。古羅馬歷只有10個月,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為愷撒是這月出生的,經元老院一致通過,將此月改為愷撒的名字「儒略」。
八月 原名Sextilis 後改Augustus。原名是「第六」的意思,因為後來獨裁者屋大維是生於此月,元老院將此月改為他的稱號「奧古斯都」,原來應排為小月,從二月中抽出一天補上,變為大月,將後面的月份重新排大小月。
九月 September 拉丁語「第七」的意思。
十月 October 拉丁語「第八」的意思。
十一月 Novembris 拉丁語「第九」的意思。
十二月 December 拉丁語「第十」的意思。
1582年10月4日之前,應用的是儒略歷。

格里高利
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設立了改革歷法的專門委員會,比較了各種方案後, 決定採用義大利醫生利里奧的方案,在400年中去掉儒略歷多出的三個閏年。
1582年3月1日,格里高利頒發了改歷命令,內容是:
一、1582年10月4日後的一天是10月15日,而不是10月5日,但星期序號仍然連續計算,10月4日是星期四,第二天10月15日是星期五。這樣,就把從公元325年以來積累的老賬一筆勾銷了。
二、為避免以後再發生春分飄離的現象,改閏年方法為: 凡公元年數能被4整除的是閏年,但當公元年數後邊是帶兩個「0」的「世紀年」時,必須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閏年。
格里高利歷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日5時49分12秒,比回歸年長26秒。雖然照此計算,過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誤差,但這樣的精確度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由於格里高利歷的內容比較簡潔,便於記憶,而且精度較高,與天時符合較好,因此它逐步為各國政府所採用。我國是在辛亥革命後根據臨時政府通電,從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里高利歷的。
人們將這一歷法稱為「格里高利歷」,也就是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歷法,簡稱格里歷或公歷。
俄歷
俄國歷法 (Pycckий kaπeHдapb) 俄國古代採用「創世紀年」。最初記載歷法的《編年史》將公元前5508年定為「創世紀年」的元年,新年從3月1日開始。公元1492年以後改為從9月1日開始。1699年12月15日彼得一世下令採用儒略歷(舊歷),將「創世紀年」7208年12月31日之次日改為1700年1月1日。儒略歷每年平均為365.25日,比回歸年長11分14秒。這一微小誤差導致每128年節氣日期提前1天。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實行歷法改革,將當年春分由舊歷3月11日,將日期後移10天。並規定新歷除能用400整除的世紀年(如1600年,2000年)置閨外,其他世紀年(如1700年、1800年、1900年)不置閨。從而使新歷每400年較舊歷少3天。歷法改革造成了舊歷和新歷在日期上的差距。18世紀舊歷日期比新歷日期早11天,19世紀早12天,20世紀早13天。1918年1月26日,蘇俄政府宣布停止使用舊歷,採用新歷(即公歷)。
太陽歷
太陽歷又稱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現行公歷的產生、變化和發展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歷,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歷。這部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公歷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歷。尼羅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於計算尼羅河泛濫周期的需要,產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學和太陽歷。七千年前,他們觀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陽同時升起的那一天之後,再過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泛濫,於是他們就以這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推算起來,這一天是7月19日。
最初一年定為360天,後來改為365天。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太陽歷。後來他們又根據尼羅河泛濫和農業生產的情況,把一年分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4個月,每月30天,每月里10天一大周,五天一小周。全年12個月,另加5天在年尾,為年終祭祀日。
這種以365天為一年的歷年,是由於觀測天狼星定出來的,叫天狼星年。
它和回歸年相差約0.25天,因而在日歷上每年的開始時間越來越早,經過1461個歷年,各個日期再次與原來的季節吻合,以後又逐漸脫離。看起來,天狼星年好像在回歸年周期左右徘徊,因而又叫它為徘徊年、游移年,1461年的循環周期被稱為天狼周期。
後來,埃及人通過天文觀測,發現年的真正周期是365.25日,但僧侶們為了使埃及的節日能與祭神會同時舉行,以維護宗教的「神聖」地位,寧願保持游移年。後來出土了一塊石碑,上面有用埃及文和希臘文所寫的碑文,記載了歐吉德皇帝在公元前238年發布的一道命令:
每經過四年,在第四年的年末五天祭祀日之後、下一年元旦之前,再加一天,並在這天舉行歐吉德皇帝的節日慶祝會,以便讓大家記住。歐吉德皇帝校正了以前歷法的缺陷,這增加一天的年叫定年,其它年叫不定年。
古羅馬人使用的歷法經歷了從太陰歷到陰陽歷、陽歷的發展過程。羅馬古時是義大利的一個小村,羅馬人先是統一了義大利,而後又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最早,古羅馬歷全年10個月,有的歷月30天,有的歷月29天(這十分類似太陰歷),還有70幾天是年末休息日。羅馬城第一個國王羅慕洛時期,各月有了名稱,還排了次序。全年10個月,有的月30天,有的月31天,共304天,另外60幾天是年末休息日。以羅馬城建立的那一年,即公元前753年作為元年,這就是羅馬紀元。某些歐洲歷史學家直到17世紀末還使用這個紀年來記載歷史事件。
第二個國王努馬,參照希臘歷法進行了改革,增加了第十一月和第十二月,同時調整各月的天數,改為1、3、5、8四個月每月31天,2、4、6、7、9、10、11七個月每月29天,
12月最短,只有28天。根據那時羅馬的習慣,雙數不吉祥,於是就在這個月里處決一年中所有的死刑犯。這樣,歷年為355天,比回歸年少10多天。
為了糾正日期與季節逐年脫離的偏差,就在每四年中增加兩個補充月,第一個補充月22天,加在第二年裡,另一個23天加在第四年裡,所增加的天數放在第十二月的24日與25日之間。這實際上就是陰陽歷了,歷年平均長度為366.25天,同時用增加或減少補充月的辦法來補救歷法與天時不和的缺點。但這樣卻更增加了混亂:月份隨意流轉。比如,掌管歷法的大祭司長在自己的朋友執政的年份,就硬插進一個月,而當是仇人執政,就減少補充月,來縮短其任期。民間契約的執行也受到影響,祭祀節與齋戒日都在逐漸移動,本該夏天的收獲節竟跑到了冬天舉行。
當儒略•凱撒第三次任執政官時,指定以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為首的一批天文學家制定新歷,這就是儒略歷。
儒略歷的主要內容是:每隔三年設一閏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以原先的第十一月1日為一年的開始,這樣,羅馬執政官上任時就恰值元旦。
儒略歷每年分12個月,第1、3、5、7、9、11月是大月,大月每月31天。第4、6、8、10、12月為小月,小月每月30天。第二月(即原先的第十二月)在平年是29天,閏年30天,雖然月序不同於改歷前,可是仍然保留著原來的特點,是一年中最短的月份。
儒略歷從羅馬紀元709年,即公元前45年1月1日開始實行。
這一年,為了彌補羅馬歷與太陽年的年差,除了355天的歷年和一個23天的附加月外,
又插進兩個月,其中一個月為33天,另一個月為34天。這樣,這一年就有355+23+33+34=445天。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亂年」。
西方歷法從儒略歷實施開始,終於走上正軌。滑稽的是,那些頒發歷書的祭司們,有本事從烏鴉的爭斗預卜吉凶,卻把改歷命令中的「每隔三年設一閏年」誤解為「每三年設一閏年」。這個錯誤直到公元前9年才由奧古斯都下令改正過來。
「奧古斯都」是神聖、庄嚴、崇高的意思。在古羅馬,這個尊號過去只是在舉行宗教儀式上才授予的。在公元前27年,元老院把它授給了屋大維。他是儒略•凱撒姐姐的兒子,是凱撒遺囑的第一繼承人。
想當年,偉大的凱撒大帝南征北戰,東討西伐,雄才大略,不可一世,後來更成為事實上的獨裁者。樹大招風,遭到許多人嫉妒。公元前44年,當凱撒意圖公開稱帝時,卻在元老院的議事廳遭到刺殺。此時屋大維還不滿20歲,但他卻頗具智力和手腕,逐漸積蓄力量,到公元前30年,擊敗所有對手,成了羅馬「第一公民」。屋大維實際上就是唯一具有無限權力的統治者,他結束了羅馬共和時期。因此,歷史上把從公元前27年開始的羅馬,稱為羅馬帝國。
當奧古斯都准備改正閏年錯誤時,已經多閏了三次,於是他下令從公元前8年到公元4年停止閏年,即公元前5年、公元前1年和公元4年仍是平年,以後又恢復為每四年一閏了。
為了紀念他的這一功績,羅馬元老院通過決議,把儒略歷的第八月改稱為「Augustus」,即奧古斯都月,因為他在這個月里曾取得過巨大的軍事勝利。但這個月是小月,未免有點遜色,何況羅馬人以單數為吉,而30天卻是個雙數,於是就從2月份拿出一天,加到奧古斯都月里,8月就31天了,可憐的2月在平年只有28天,碰上四年一次的閏年也不過29天。7、8、9月連續三個月都是大月,看起來很不順眼,使用也不方便,
就把9月改為30天,10月為31天,11月為30天,12月為31天。這樣,大小月相間的規律破壞了,一直到兩千年後的今天還受到影響。
奧古斯都修改過的歷法格式與現行公歷一模一樣了,但它的紀元,即計算年代的起算點還不是公元元年,它的閏年方法與現行公歷還不完全一致。這兩點差別與基督教的起源和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基督」一詞是古希臘語的譯音,意為「救世主」。傳說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作為救世主,許諾窮人死後升入天堂,而富人要進入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由於撥動了社會下層人民的心弦,基督教逐漸傳播開來,引起羅馬統治者不安,在提庇留皇帝時代,羅馬派駐猶太的總督,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但是第三天,耶穌從墳墓中復活過來,並升了天,他將來還要對所有的死人、活人施行末日審判。後來,基督教徒把這些傳說和耶穌言行記錄下來,編寫了《新約聖經》。
早期的基督教,因為打破了羅馬帝國的神權統治,而多次遭到鎮壓。後來,羅馬帝國日漸衰落,奴隸制日趨瓦解,原來的社會上層分子在彷徨中紛紛加入基督教,並逐步控制了它,努力尋求統治者對教會的支持。統治者對教會轉而採取懷柔政策,到四世紀末,羅馬帝國終於宣布基督教為其國教。
公歷的紀元,就是從「耶穌降生」的那年算起的。這與基督教的興盛密切相關。
此後,儒略歷被認為是准確無誤的歷法,
於是人們把3月21日固定為春分日,卻帶來了未曾料想到的麻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覺,真正的春分不再與當時的日歷一致,這個晝夜相等的日期越來越早,到16世紀末已提前到3月11日了。
春分逐漸提前,是由於儒略歷並非最精確的歷法,它的歷年平均長度等於365.25日,還是比回歸年長了11分14秒,這個差數雖然不大,但累積下去,128年就差一天,400年就差三天多。
為了不違背宗教會議的規定,滿足教會對歷法的要求,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設立了改革歷法的專門委員會,比較了各種方案後,決定採用義大利醫生利里奧的方案,在400年中去掉儒略歷多出的三個閏年。
1582年3月1日,格里高利頒發了改歷命令,內容是:
一、1582年10月4日後的一天是10月15日,而不是10月5日,但星期序號仍然連續計算,10月4日是星期四,第二天10月15日是星期五。這樣,就把從公元325年以來積累的老賬一筆勾銷了。
二、為避免以後再發生春分飄離的現象,改閏年方法為:
凡公元年數能被4整除的是閏年,但當公元年數後邊是帶兩個「0」的「世紀年」時,必須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閏年。
格里高利歷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日5時49分12秒,比回歸年長26秒。雖然照此計算,過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誤差,但這樣的精確度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由於格里高利歷的內容比較簡潔,便於記憶,而且精度較高,與天時符合較好,因此它逐步為各國政府所採用。我國是在辛亥革命後根據臨時政府通電,從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里高利歷的
公歷
公歷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歷法,又稱格列歷,通稱陽歷。「陽歷」又名「太陽歷」,系以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為一年,為西方各國所通用,故又名「西歷」。我國從辛亥革命後即自民國元年採用陽歷,故又名曰「國歷」。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故又名曰「新歷」。1949年正式規定公元紀年。
公元前身是儒略歷,1582年羅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格列歷10月15日,中間銷去10天。同時修改了儒略歷置閏法則。
地球繞太陽一周實際為365.24219天(太陽年),按一年365天計算,每年少0.24219天,每隔4年少0.96876天,每隔400年則少96.87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個閏年。閏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366天。這樣經過3333年才有一天的誤差。
年有三種:地球繞日一周,歷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時九分九秒,謂之「恆星年」;太陽過近地點循黃道東行一周,復過近地點,歷三百六十五日六時十三分四十八秒,謂之「近點年」;太陽過春分點,循黃道東行一周,復過春分點,歷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謂之「回歸年」,亦稱「歲實」。
因二分點(春分點秋分點)每年沿黃道向西逆行約五十秒,故回歸年較恆星年之時間為短,相差二十分二十三秒,謂之「歲差」。 此三種年之時間不同,欲使每年之節氣寒暑不變,故取回歸年為制歷之年。
對於回歸年之時間,有記住之必要,為便於記憶,編一歌訣如下:
地球繞日一周年,要知時間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由一月一日至次年一月一日謂之一年,年長本應與歲實相等,然而一年之日數,必須是整數,不便將奇零之時數計入,故以三百六十五日為一年,每年餘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至四年約滿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為閏日,謂之「閏年」。
無閏日這年,謂之「平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閏年三百六十六日。 但四年之閏余,僅二十三時十五分四秒,今閏一日,未免過多,超過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積至二十五閏,為十七時五十八分二十四秒,約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滿百年廢一閏,至第四百年又不廢。如是每四年置一閏,每四百年減三閏,計超過二小時五十三分二十秒,須八個四百年後,即三千二百年後,始補足此一日之差。
古羅馬歷3、5、7、10每月中的第15日以及其他各月中的第13日

㈡ 俄羅斯有陰陽歷之分嗎

俄羅斯在歷史上採用繼承自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儒略歷,也稱東正教歷法或者俄歷,舊歷等。之所以爆發於1917年11月7日的革命被稱之為十月革命,就是因為按照俄歷,是10月。而俄羅斯所過的東正教的聖誕節則是1月7日,因為按照俄歷,那才是12月25日。

而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公歷,是西羅馬帝國的格利高里歷法。蘇俄在1918年廢除了俄歷,改而採用公歷。
所以在俄羅斯只有舊歷(或俄歷)和公歷之分。沒有陰陽歷之分。
中國傳統的24節氣的農歷,是以月亮的朔望周期來劃分月份,為了和以太陽周期來劃分的公歷(或者陽歷)想區分,所以也被稱為陰歷。

俄羅斯怎麼過春節

俄羅斯像中國一樣,除公歷外,還有古老的民間歷法。根據東正教的歷法,聖誕節和新年要比歐洲的節日晚兩個星期。也就是說,1月7日是俄歷聖誕節;1月14日是俄歷新年。

提及俄羅斯慶祝的公歷新年,還有一段長長的歷史。最初其實俄羅斯民族的新年是每年初春時分的3月1日。因為俄羅斯大地靠近北極地區,春季到來的時間要比其它地區來的晚。那時候,每年的3月1日當天都會舉行祭祀太陽的隆重儀式。15世紀末期,受到拜占庭的影響,俄羅斯又將新年改至每年的9月1日,並一直持續到1699年才由彼得大帝依照西歐各國的傳統習慣改為今天的1月1日。

俄羅斯新年是一年中最為隆重,最具民族特色的俄羅斯傳統節日。每一年的1月初,是俄羅斯人狂歡的日子,新年、聖誕匯聚於此,長達3個星期的狂歡日,除了在餐桌上度過,長久以來,俄羅斯人習慣於購買新年禮物,添置歡樂飾物,舉辦家庭派對,或者出國旅遊。直到1月19日的耶穌受洗節,人們仍然保持著高漲的情緒,繼續製作美味的菜餚,繼續到親朋好友家串門。

㈣ 俄羅斯廢除儒略歷該用公歷的做法說明了什麼

儒略歷,是格里歷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英語:Sosigenes of Alexandria)計算的歷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歷歷法的歷法。一年設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因為1月1日是羅馬執政官上任的日期,故其被訂為一年的開始日。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後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改良,變為格里歷,即沿用至今的公歷。但大英帝國、北美十三州等直到1752年才從儒略歷改用格里歷。如今包括俄羅斯正教會在內的東歐各東方基督教社群在計算宗教節日時均仍依據傳統的儒略歷,除此之外現今只有蘇格蘭昔德蘭群島之富拉島、阿索斯神權共和國和北非的柏柏爾人使用。
歷法上的差異在與歐洲的關系中造成了不便,這是通過該法令的原因"為了在俄羅斯與幾乎所有文化人民建立相同的時間計算"。
改革問題是在1917年秋季提出的。 其中一個正在審議的項目提議從儒略歷逐步過渡到公歷,每年下降一天。 但由於當時的日歷之間的差異是13天,過渡將需要13年。 因此,列寧支持一步過渡到新風格的選項。 教會拒絕改用新的風格。

㈤ 俄國日歷為什麼與咱們平常的日歷不同

俄國也有自己傳統的歷法,就像咱們的農歷一樣,只不過現在全球統一用公歷(格里高利歷)了。世界上並不只有這兩種歷法吖。

下面是俄歷的簡介:
俄國歷法 (Pycckий kaπeHдapb) 俄國古代採用「創世紀年」。最初記載歷法的《編年史》將公元前5508年定為「創世紀年」的元年,新年從3月1日開始。公元1492年以後改為從9月1日開始。1699年12月15日彼得一世下令採用儒略歷(舊歷),將「創世紀年」7208年12月31日之次日改為1700年1月1日。儒略歷每年平均為365.25日,比回歸年長11分14秒。這一微小誤差導致每128年節氣日期提前1天。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實行歷法改革,將當年春分由舊歷3月11日,將日期後移10天。並規定新歷除能用400整除的世紀年(如1600年,2000年)置閏外,其他世紀年(如1700年、1800年、1900年)不置閏。從而使新歷每400年較舊歷少3天。歷法改革造成了舊歷和新歷在日期上的差距。18世紀舊歷日期比新歷日期早11天,19世紀早12天,20世紀早13天。1918年1月26日,蘇俄政府宣布停止使用舊歷,採用新歷(即公歷)。

㈥ 儒略歷和俄歷的區別

儒略歷
Julian calender

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的前身,16世紀以前西方採用的一種歷法。公元前46年,羅馬統治者儒略·凱撒採納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意見制定儒略歷。公元前8年其侄奧古斯都又作了調整。儒略歷以回歸年為歷法基本單位,實質上是一種陽歷。把一年分為12個月,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日;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日;2月平年為28日,閏年為29日。歷年長度在平年為365日,在閏年為366日。凡公元年份數能被4整除的,為閏年,即每4年置一閏,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比回歸年要長0.0078日,到16世紀後期,累差已約10天;春分由3月21日提早到3月11日。後經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命人修訂而成現今通行的公歷。俄歷
起源:
俄國歷法 (Pycckий kaπeHдapb) 俄國古代採用「創世紀年」。最初記載歷法的《編年史》將公元前5508年定為「創世紀年」的元年。
918年1月26日停止使用。
修訂:
1699年12月15日彼得一世下令採用儒略歷(舊歷)。將「創世紀年」7208年12月31日之次日改為1700年1月1日。
規則:
新年從3月1日開始。公元1492年以後改為從9月1日開始。1699年12月15日彼得一世下令採用儒略歷(舊歷)。儒略歷每年平均為365.25日,比回歸年長11分14秒。這一微小誤差導致每128年節氣日期提前1天。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實行歷法改革,將當年春分由舊歷3月11日,將日期後移10天。並規定新歷除能用400整除的世紀年(如1600年,2000年)置閨外,其他世紀年(如1700年、1800年、1900年)不置閨。從而使新歷每400年較舊歷少3天。歷法改革造成了舊歷和新歷在日期上的差距。18世紀舊歷日期比新歷日期早11天,19世紀早12天,20世紀早13天。

㈦ 俄羅斯是怎樣記時間的

公元1492年以後改為從9月1日開始。1699年12月15日彼得一世下令採用儒略歷(舊歷),將「創世紀年」7208年12月31日之次日改為1700年1月1日。儒略歷每年平均為365.25日,比回歸年長11分14秒。這一微小誤差導致每128年節氣日期提前1天,使用范圍為全俄境內(但波羅的省份和芬蘭除外)。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實行歷法改革,將當年春分由舊歷3月11日,將日期後移10天。並規定新歷除能用400整除的世紀年(如1600年,2000年)置閏外,其他世紀年(如1700年、1800年、1900年)不置閏。從而使新歷每400年較舊歷少3天。歷法改革造成了舊歷和新歷在日期上的差距。18世紀舊歷日期比新歷日期早11天,19世紀早12天,20世紀早13天。1918年1月26日,蘇俄政府宣布停止使用舊歷,採用新歷(即公歷)。

㈧ 俄羅斯是按照什麼紀年法計算時間呢和我們的有什麼差別呢

十月革命以前用俄歷,是東正教使用的歷法,與公歷(現行格里高利歷)不同。「十月革命」是俄歷十月,其實是公歷1917年11月7日。
十月革命以後,蘇聯使用公歷。

㈨ 誰知道俄羅斯的農歷月份的名字及來歷啊

俄國歷法 (Pycckий kaπeHдapb) 俄國古代採用「創世紀年」。最初記載歷法的《編年史》將公元前5508年定為「創世紀年」的元年,新年從3月1日開始。公元1492年以後改為從9月1日開始。1699年12月15日彼得一世下令採用儒略歷(舊歷),將「創世紀年」7208年12月31日之次日改為1700年1月1日。儒略歷每年平均為365.25日,比回歸年長11分14秒。這一微小誤差導致每128年節氣日期提前1天。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實行歷法改革,將當年春分由舊歷3月11日,將日期後移10天。並規定新歷除能用400整除的世紀年(如1600年,2000年)置閨外,其他世紀年(如1700年、1800年、1900年)不置閨。從而使新歷每400年較舊歷少3天。歷法改革造成了舊歷和新歷在日期上的差距。18世紀舊歷日期比新歷日期早11天,19世紀早12天,20世紀早13天。1918年1月26日,蘇俄政府宣布停止使用舊歷,採用新歷(即公歷)。
霧月是法國共和歷的第二個月。它一般(對於某些年份有一兩天的差異)對應於格里高利歷的10月22日至11月20日,同時它也大致涵蓋了太陽穿越黃道十二宮天蠍座的時期。
這個詞(<noinclude>)的詞源是「霧」(<noinclude>),根據法布爾·代格朗汀(<noinclude>)共和歷2年霧月3日遞交給國民公會的報告《關於製作歷法的委託》的術語解釋,這個詞源自「十月與十一月間沁出自然的霧靄」。
有一個政變以這個月命名,即共和歷8年霧月18日(1799年11月9日)的霧月政變,使拿破崙將軍掌握了法國的政權。法文中<noinclude>則特指這次政變。

象Январь Февраль 等等的俄語月份是由拉丁語演化來的,我沒聽說有什麼雨月\霧月\熱月,12個月是用12個神的名字命名的,我現在在俄羅斯留學有拉丁語課

㈩ 哪些節日是俄羅斯特有歷法的

1 .謝肉節 ( 送冬節)
謝肉節是傳統節日里的大節。它在復活節前的第八周,為期七天。按照民間習俗,每一天都有所不同。第一天是迎春日;第二天是娛樂日;第三天是美食日;第四天是醉酒日;第五天是岳母晚會日 ( 岳母在這一天要宴請新婚的女婿 ) ;第六天是小姑子相新嫂子日 ( 這天未婚女子要拜訪未婚夫的姐妹們 ) ;第七天是送冬和寬恕日 ( 人們互相串門,請求對方寬恕自己的言行 ) 。
今天,謝肉節已成為歷史名詞。這個節日已演變為「俄羅斯之冬狂歡節」,又稱「送冬節」。陳舊落後的祭祀儀式已消失,人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歡度送冬節,歡慶春天和春耕即將到來。全國各地的節日時間也不一致,一般在 2 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或 3 月的第一、第二個星期日。
節日期間各地都有豐富多彩的文體表演,各具特色的游藝活動,還要進行規模巨大的化裝遊行。這是群眾性的狂歡活動,從小孩到老人都可以參加。他們戴著各種面具,穿著奇裝異服,有的裝扮成國王,有的裝扮成貴婦,有的裝扮成神父和武士……遊行結束後還要評選出最佳服裝獎。
除此之外,人們還喜歡乘坐用花環、綵帶、鈴鐺裝飾的三匹馬拉的雪橇,賓士在白茫茫的田野上,欣賞大自然的美景。
2 .春耕節
春耕節一般在每年積雪已經融化、春耕生產即將開始時舉行。
在春耕節里,古俄羅斯人習慣吃黑麥烤成的犁形和耙形麵包;春耕的第一天,他們穿著干凈的衣服,帶著麵包、鹽、雞蛋下地。當犁好三條壟溝後,便拿出麵包和鹽,自己吃一些,其餘的喂牛,之後把雞蛋埋在土裡,以祭祀大地,祈求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今天,俄羅斯農民不僅保留了這種儀式,而且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春耕節這一天,村民們要舉行盛大的儀式,歡送拖拉機手們下地開耕。村裡的姑娘們化裝成春姑娘和仙女,她們乘坐的彩車行駛在春耕隊伍的最前面,後面是化裝的村民,再後面是拖拉機、播種機,最後的是裝著巨大黑麥麵包的汽車,車上站著兩位盛裝少女,作為護送。田地里,一位婦女頭戴金冠,身穿褐色長袍裝扮成大地母親,她在四位少年的陪同下,來到春耕隊伍前面。春姑娘向她獻上潔白的雪球花後,少女們捧上節日的黑麥大麵包。大地母親將麵包掰開,拋撒給眾人。爾後樂隊奏起雄壯的樂曲,最優秀的拖拉機手犁出第一條壟溝,春耕正式開始了。
3 、詩歌節
6 月 6 日是俄羅斯的詩歌節。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俄羅斯的偉大詩人普希金而設的,因為他誕生在 1799 年的 6 月 6 日,他不僅聞名於俄羅斯,而且也聞名全世界。他的著名作品如長篇敘事詩《葉甫根尼·奧涅金》、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等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俄羅斯人認為普希金是民族規范語言的奠基者。自1880 年 6 月 6 日起,詩歌節也被稱作普希金節,這天在普希金廣場上豎起了普希金紀念碑,這是俄羅斯人為詩人而建的第一座紀念碑。
俄羅斯人一般在普希金生活過的莫斯科和聖彼得堡慶祝普希金節。人們觀看演員、學者、詩人表演普希金的作品,人們在這一天說的每一句話都與詩人和他的作品有關。
4 、樺樹節
6 月 24 日是俄羅斯人的樺樹節,它原名夏節。這個節日的主角是白樺樹。白樺樹是俄羅斯的象徵,堪稱俄羅斯的「國樹」。
節日這天,人們用白樺樹裝飾家裡的各個角落,購買擦澡用的「樺樹枝浴帚」作為節日的紀念,商店裡也用白樺樹皮製作的圖案和標志來裝飾櫥窗。人們來到公園、廣場、河邊和林中空地,坐在草地上、樹蔭下,喝著啤酒等飲料,唱歌跳舞,做游戲,一直狂歡到第二天天亮。對於終年辛勞的農民來說,在樺樹節這天盡情歡樂,可以消除疲勞,以便能精力充沛地投入緊張的麥收。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歷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