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格林卡夜鶯的背景
說的是Variations on The Nightingale 夜鶯主題變奏曲?
很多人把雲雀和夜鶯搞混了 呵呵
這個是格林卡在1833年根據俄羅斯歌曲作家Alexandre Alabieff的歌曲《夜鶯》創作的
主題旋律根據俄羅斯民間音調寫成 樸素生動
四個變奏中 主題旋律以不同面目在不同聲部出現
引子寬廣響亮,從強到弱,結束在三級和弦上。
主題為二段體,A:行板,優美純朴;B:稍快,較活潑。同樣結束於三級和弦。
第一變奏,A1開始主題在低聲部,高聲部猶如夜鶯啼鳴。繼而主題移到高聲部。B1也結束於三級和弦;
第二變奏,A2過段,頭兩句上方聲部的六連音模仿夜鶯啼鳴,後兩句如歌的主題移至低聲部。上方聲部的三連音音型為B2作了准備。B2為12/16拍,速度稍快,主題在上方聲部;
第三變奏,轉入同名大調,回到2/4拍,A3如歌的旋律好比對唱。B3主題在上方聲部模仿夜鶯啼鳴;
第四變奏,又轉回原調,6/8拍。A4過段,主題在高低聲部交替出現,堅定有力。
尾聲,採用了主題的素材,由小調轉至同名大調後,又回到原調。逐漸增速至極為活潑地,最後以豐滿響亮的和弦結束。
『貳』 求普希金的《美人兒啊,不要在我面前唱起》全文
《美人啊,請別對我歌唱》
(俄國)普希金
美人啊,請別對我歌唱,
喬治亞的歌曲太凄涼,
它使我想起遙遠的地方。
啊,你的激烈的曲調
又使我想起了
草原、黑夜——月光下
遠方苦命少女的容貌……
看見了你,我原已忘記
那可愛的不幸的幻影,
而你歌唱時——那影子
又在我的想像中浮沉。
美人啊,請別對我歌唱,
喬治亞的歌曲太凄涼:
它使我想起另一種生活,
它使我想起遙遠的地方。
討厭……明明人家看的每本詩集里都有的……怎麼網上找起來就那麼麻煩……不過終於找到了~……啊!又看到略有不同的另一版本……
美人啊,那喬治亞的歌
請別在我面前吟唱
那憂郁的歌使我想起了
另一種生活和遙遠的地方。
啊,你的殘酷的曲調
使我的記憶浮起了
草原和黑夜——在月光下
那遙遠的可憐的少女的容貌
看見了你,我就忘記了
那可愛的、磨人的幻影
然而你唱起來——那影子
就又呈現在我的腦中。
美人啊,那喬治亞的歌
請別在我面前吟唱
那憂郁的歌使我想起了
另一種生活和遙遠的地方。
希望我可以幫你!!
『叄』 關於俄羅斯民族樂派的興起
俄羅斯第一位有世界影響的作曲家是格林卡(1804-1857),他被尊為俄羅斯音樂之父,他創作了第一部俄羅斯民族歌劇《伊凡·蘇寧》,並以《魯斯蘭與柳德米拉》聞名。隨後,著名的「五人團」確立了俄羅斯民族音樂在世界上的地位。
http://www.pep.com.cn/yinyue/fzzy/zwyyj/200609/t20060929_267154.htm
早在公元5、6世紀,一些以能歌善舞而著稱的斯拉夫部族就已廣泛散居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當時逐漸出現了以慶祝重大節慶和家族中的重要事件為主的俄羅斯民間歌曲和舞蹈。古羅斯時代流行的是歌頌英雄的壯士歌和音樂。18世紀起,歐洲音樂及歐洲記譜方式在俄羅斯立足生根。俄羅斯出現了家族樂隊和劇院。最有名的是謝列梅捷夫家族和沃龍佐夫家族辦的農奴劇院。18世紀30年代起在彼得堡建起了一個義大利式的宮廷劇院。1783年起開始在彼得堡上演音樂劇。其他小城市也照此仿效。俄羅斯作曲家在18世紀也已開始大批涌現。
19世紀的音樂知名度要大得多。這一世紀最先出現的是阿列克謝·韋爾斯托夫斯基的浪漫曲和愛國曲,瓦爾拉莫夫和古里廖夫的浪漫曲。
http://club.news.sohu.com/r-Russia-27898-0-1-0.html
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俄羅斯歷史上最為人熟知的作曲家,他的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和《睡美人》幾乎無人不知。而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悲愴」交響曲、《曼弗雷的交響曲》和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更將俄羅斯風格發展到了一種極致。拉赫瑪尼諾夫(1873-1943)是柴科夫斯基的直接繼承者,所作四首鋼琴協奏曲為這一形式作品中最偉大者之一,所作交響詩《死之島》延續了穆索爾斯基對於死亡主題的探索。
『肆』 俄羅斯—蘇聯音樂簡史
俄羅斯的非宗教音樂十八世紀起開始流行。人們對音樂的興趣,引起民間歌曲的收集和改作,這些民間歌曲對後來俄國音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下半葉,作曲者和演奏者相繼出現,到七十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鄉生活的歌劇演出。
十九世紀上半葉,俄羅斯形成獨特而新穎的音樂流派,出現了俄國古典音樂的奠基人格林卡。米·伊·格林卡(1804-1857)的管弦樂曲《卡瑪林斯卡雅》、《馬德里之夜》等是俄羅斯交響樂較早的代表作,以其奔放豪邁有別於西歐音樂,對後來俄羅斯交響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俄國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說過,整個 「俄羅斯派交響樂部孕育於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樹之出生於橡實」。格林卡的重要作品有愛國歌劇《伊凡·蘇薩寧》和古典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作曲家把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芬蘭、波蘭、喬治亞、西班牙等曲調都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歌頌人民的功績和美德。作品一經問世,立刻使他躋於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聲譽猶存。
繼格林卡之後的俄羅斯著各作曲家是亞·謝·達爾戈梅斯基(1813一1869)。他創作了許多聲樂作品,最好的作品是歌劇《石客》和《水仙女》。《水仙女》的旋律脫胎於俄羅斯民歌,後來成為俄國民間最流行的歌劇之一。
十九世紀下半葉,俄羅斯音樂進入繁榮時期,六十至七十年代被稱為俄國音樂的「狂飆突進」時代,音樂昌盛的標志是出現了一個作曲家集體「強力集團」。「強力集團」以格林卡的學生米·阿·巴拉基列夫(1836一1910)為首組成,主要成員有穆索爾斯基、鮑羅金、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和居伊,他們的活動得到著名藝術理論家和評論家弗·瓦·斯塔索夫(1824一1906)的支持和肯定。「強力集團」以倡導現實主義,促進俄羅斯民族音樂為宗旨,創作多取材於俄國歷史、人民生活、民間傳說和文學名著。他們注意吸取和運用民間曲調,在藝術形式和創作手法上進行革新。莫·彼·穆索爾斯基(1839一1881)的作品以性格描寫和心理刻劃見長,音調有民歌特點。他的代表作品是歌劇《鮑里斯·戈 都諾夫》和《霍宛斯基黨人之叛亂》。兩部歌劇都以俄羅斯人民為主角,表達了人民憎恨專制暴政的思想。亞·彼·鮑羅金(1833一1887)的代表作是根據《伊戈爾遠征記》譜成的歌劇《伊戈爾公》。歌劇場面壯闊,成功地利用了俄羅斯和東方的民間歌曲和舞蹈。尼·安·里姆斯基-科薩科夫(1844一1905)作品題材豐富,寫過15部歌劇、交響樂、浪漫曲和其他體裁的音樂作品。影響較深遠的有歌劇《沙皇未婚妻》,以敘事詩和童話為題材創作的幻想歌劇和神話歌劇《薩特闊》、《五月之夜》、《白雪公圭》等。
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是彼·伊·柴可夫斯基(1840一1893)。他的音樂創作開始於「強力集團」活動的六十年代,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是他創作的全盛時期。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見長。他的抒情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後》,芭蕾舞曲《天鵝湖》[相冊]、《睡美人》和《胡桃夾子》都是俄羅斯音樂藝術史的高峰。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響曲中特別著名的是第三、第四和第六(悲愴)交響曲。他的交響曲《羅米歐與朱麗葉》以曲調優美著稱。柴可夫斯基的創作以悲歌為基調,反映了八十年代俄羅斯知識分子的情緒,有力而真切地表達了時代的矛盾,斗爭的沖動,人們尋求安慰的渴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幢憬。柴可夫斯基為俄國交響樂派贏得了世界聲譽。
晚些時候的俄國作曲家有格拉祖諾夫、拉赫馬尼諾夫等人。謝·瓦·拉赫馬尼諾夫(1873一1943)是作曲家兼鋼琴家,1918年出國,在歐美各國從事演出活動。他的創作深受柴可夫斯基影響,作品有三部交響曲、三部歌劇(其中有根據普希金長詩《茨岡》創作的《阿樂哥》)、24首鋼琴前奏曲、4部鋼琴協奏曲和鋼琴與樂隊合奏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等。
十月革命以後,蘇聯由於重視傳統音樂形式而出現了幾代新的作曲家。他們在交響樂、歌劇和芭蕾舞曲創作中取得不小成就。這些作曲家各有側重,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色。
老作曲家萊·莫·格里艾爾(1875一1956)除芭蕾舞劇《紅嬰粟》和《青銅騎士》外,吸收民間曲調寫成的一些歌劇藝術價值也很高。他的學生謝·謝·普羅科菲耶夫(1891一1953)創作題材廣泛多樣,音樂語言清新生動,富於獨創性,在世界上很有影響。他寫了著名的芭蕾舞劇《羅米歐與朱麗葉》、《灰姑娘》、《寶石花》和大型歌劇《戰爭與和平》。他的第五、第七交響曲流傳很廣。尤·亞·沙波林(1887一1966)常以俄國詩人的歌詞為基礎譜寫抒情曲。他的代表作是歷史題材的交響樂大合唱《在庫利科沃田野上》和歌劇《十二月黨人》。尼·雅·米亞斯科夫斯基(1881一1950)專事交響樂作曲,一生寫過27部交響曲,最後一部最有名。他是著名音樂教育家,曾培養出80多名作曲人才。阿·伊·哈恰圖良(1903-1978)是亞美尼亞人,米亞斯科夫斯基的學生。他熟悉東方音樂風格,重視民間創作源泉,擅長器樂協奏曲的創作。他創作了許多色彩豐富、情感強烈、民族情調濃厚的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協奏曲,對形成民族交響樂學派有較大影響。
蘇聯時期最著名的作曲家是肖斯塔科維奇。季·季·肖斯塔科維奇(1906一1975)長期任蘇聯作曲家協會主席。他的創作以交響樂為主,被譽為二十世紀音樂高峰之一。他的創作多反映重大社會主題,以戰爭與和平、反法西斯斗爭等為主要題材。作品的藝術特色是強烈的激情和細膩而隱秘的抒情相結合,風格接近穆索爾斯基、巴赫和貝多芬。他寫過15部交響曲,還有歷史題材的歌劇《卡捷琳娜·伊茲麥洛娃》、社會主義建設題材的清唱劇《森林之歌》、小提琴協奏曲等,並為《馬克辛三部曲》、《帶槍的人》、《青年近衛軍》等數十部影片、戲劇作過配樂。給他帶來聲譽的作品是第一、第五、第七、第十一交響曲。其中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是在列寧格勒被圍困期間寫成的,以悲壯著稱,是戰爭年代紀念碑式的作品。
蘇聯的鋼琴演奏自成一個學派並聞名世界。蘇聯學派的創始人是鋼琴家兼藝術教育家康·尼·伊古姆諾夫(1873一1948)和根·古·涅依高烏茲(1888一1964)。後來的著名鋼琴家是伊古姆諾夫的學生列·尼·奧保林(1907一1974)。當代著名鋼琴家有涅依高烏茲的學生斯·切·李赫特爾(1915一)和艾·格·吉列利斯(1916一)。
蘇聯的小提琴演奏也自成一個學派。達·費·奧依斯特拉赫(1908一1974)是蘇聯小提琴學派的主要代表,馳名世界的小提琴大師。他以演奏西歐樂曲、俄羅斯古典樂曲和蘇聯當代作品為主,風格嚴謹,表達深刻,曾在1937年「伊薩伊國際小提琴比賽會」 上獲得第一名。
俄國和蘇聯都有一批著名歌劇演員。費·伊·夏里亞賓(1873-1938)是俄國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歌劇演員。他擅長演唱《伏爾加船夫曲》,扮演過蘇薩寧、鮑利斯等形象。他於1922年出國,再未返回蘇聯。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為蘇聯觀眾所熟悉的歌劇演員有抒情男高音歌唱家謝·雅·列美舍夫(1902一1977),女中音歌唱家納·安·奧布霍娃(1886一1961)和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瓦·弗·巴爾索娃(1892一1967)。當代最著名的女歌唱家是伊·康·阿爾希波娃(1925-)
俄國芭蕾舞自成一個學派,形成於十八世紀。二十世紀早期俄國名芭蕾舞演員是安·帕·巴甫洛娃(1881一1931)。她主演過《天鵝之死》、《埃及之夜》、《阿爾米達宮》等傳統劇目,1913年離開俄國旅居歐美各地演出,使俄羅斯芭蕾舞在歐洲得到傳播。本世紀中期以來馳名世界的蘇聯芭蕾舞演員是加·謝·烏蘭諾娃(1910一),稍後是瑪·米·普莉謝茨卡婭(1925一)。年輕一代的蘇聯著名芭蕾舞女演員是烏蘭諾娃的學生葉·謝·馬克西莫娃(1939一)。
蘇聯1948年成立作曲家協會,1979年有會員2100多名。協會經常在各地舉行音樂節和音樂會演。1958年在莫斯科舉行第一屆國際柴可夫斯基音樂比賽會,以後每四年舉行一次。在1978年的第六屆柴可夫斯基音樂會上,蘇聯歌唱家舍姆丘克,小提琴手格魯別爾特和鋼琴演奏家普列特涅夫分別獲得一等獎。1969年起每四年在莫斯科舉行一屆芭蕾舞國際比賽。蘇聯演員不只一次獲得第一名。
蘇聯1980年有44家歌劇舞劇院,44個交響樂團,20所音樂學院和18所芭蕾舞舞蹈學校。蘇聯若名劇院有莫斯科大劇院、列寧格勒的基洛夫歌舞劇院、莫斯科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聶米羅維奇一丹欽科音樂劇院、基輔的謝甫琴科歌舞劇院等。最大的音樂學院是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和列寧格勒國立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音樂學院。
『伍』 俄羅斯歌曲「」在森林那邊」是否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在森林那邊宿舍是產品輸出的作品。沒有的作品
『陸』 俄羅斯名歌的特點
俄羅斯音樂的黃金時代是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的,其標志是俄羅斯音樂的先驅者格林卡的創作達到一個新的水平,為俄羅斯民族主義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然而這個黃金時代的到來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俄羅斯民族民間音樂肥沃的土壤上、在教會專業音樂獲得發展和一系列前輩作曲家的創作探索的前提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積淀過程而結成的碩果。為了正確理解俄羅斯民族主義音樂的成就,有必要回顧一下它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俄羅斯民族屬東斯拉夫民族的一個分支。她的文明史起源於東斯拉夫原始部落的生活。俄羅斯民族自古就有能歌善舞的傳統,積累了豐富的民間音樂寶藏。最古老的音樂是同氏族社會偶像崇拜活動相關的「儀式歌曲」,其中由於崇拜偶像的不同,又分為「年歷儀式歌曲」和「家族儀式歌曲」兩大類。前者同依賴於天氣的農業勞動密切相關,表現對太陽和大自然的頂禮膜拜;後者同部落繁衍生息的婚喪禮儀緊密相聯,表現對氏族祖先的祭奠。這些儀式歌曲屬於原始宗教活動的組成部分,帶有戲劇表演的特點,旋律音域很窄,多數為三度音程,偶爾或上或下擴充一度,音樂具有朗誦的性質。流傳至今的例子有《啊,我們等待謝肉節》、《好吧,教母,我們來結親》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的發展,勞動樣式逐漸多樣化,於是出現了伴隨各種勞動樣式的「勞動歌曲」。例如與農業勞動有關的是「播種歌」、「採集歌」、「收割歌」等;與畜牧業勞動有關的是「放牧歌,』;與苦力勞動有關的是「搬運歌」、「拉纖歌」等。這類歌曲節奏強烈突出,旋律鏗鏘有力,體現了勞動群眾的集體意志和行動。代表歌曲有《木棒》、《伏爾加船夫曲》等。
在11一16世紀,隨著俄羅斯民族力量的壯大,「史詩歌曲」廣為流傳,其中包括「壯士歌」、「歷史歌」。它們由民間說唱藝人傳唱,內容大都是敘述古代英雄人物的傳奇故事。這類歌曲的特點是:旋律深沉莊重,節奏從容不迫,具有男性豪邁勇猛的氣質。流傳至今的《話說伏爾加和米庫拉》、《就像京城基輔》就是鮮明的例子。
反映人民日常生活、民間風情的「生活歌曲」是人們不可缺少的伴侶。它們是「搖籃歌」、「兒歌」、「婚禮歌」、「舞蹈歌」、「輪舞歌」、「哭腔」等。這些歌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體現了人民群眾悲歡離合的各種思想情感。例子有搖籃歌《啊,搖啊,搖啊,搖啊》、婚禮歌《在諾夫戈羅德城敲響了鍾聲》、舞蹈歌《我和蚊子跳舞》、輪舞歌《哎,田野里有棵小菩提樹》等。
表達愛情和對大自然傾訴情懷的「抒情歌曲」在俄羅斯民歌中佔有很大的分量。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形成於16一17世紀的「悠長歌」,它由婦女演唱,既有單聲部,也有多聲部(二至三個聲部),這種多聲部具有支聲或襯腔復調的特徵。這種歌曲旋律優美舒展,節拍自由徐緩,大小調式頻繁交替,表情內在細膩。例子有《啊,田野里不只一條小路》、《沿伏爾加母親河而下》、《小姑娘走遍草地和泥沼》、《離別的最後時刻》等。
以上各類歌曲大都產生和傳唱在農村,可以統稱為農村歌曲。18世紀以來,隨著城市的興起,出現了反映城市人民生活的「城市歌曲」,它們有些是來源於農村或外國歌曲的變體,同時也有市民自己的創作。典型的樣式是浪漫曲、敘事曲、圓舞曲、進行曲等。這些歌曲也有俄羅斯民族特色,浪漫曲和圓舞曲主要在知識分子和市民階層中流傳,而進行曲則更多是在士兵、工人和學生中傳唱。城市歌曲有別於農村民歌,往往附有簡單的樂器伴奏(吉他、巴拉拉依卡或手風琴),既有多聲部的重唱與合唱,也有單聲部的獨唱。自18世紀末以來,城市歌曲典型的特徵是採用重音節有規律交替的新型詩詞譜曲,詞曲同步,旋律和節拍規整。例子有《在平坦的盆地里》、《莫斯科大火呼呼響》等。
自19世紀20年代以來,俄國經歷了三次革命運動,在音樂上留下了鮮明的印記,誕生了對俄國以及世界有深遠影響的「革命歌曲」。這些革命歌曲大多用流行的俄國農村民歌、城市歌曲以及外國歌曲的旋律重新填詞而成,同時也有少量是全新的創作。這些革命歌曲在俄國境內外廣泛傳播,體現了人民爭取自由解放和建立新生活的斗爭精神。代表性歌曲有:《我們的祖國在受難》(卡切寧詞)、《我和你是精神上的兄弟》(普列謝夫詞)、《同志們,勇敢地前進》(拉金詞)等。
俄羅斯民間音樂除了人聲演唱的民歌外,還有豐富的民間器樂。俄羅斯民族自古以來就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樂器,其中有彈撥樂器古斯里、弓弦樂器古多克、豎笛杜德卡、橫笛索別爾、號角羅格、鼓納克雷等。近代流行的民族樂器有三角型的彈撥樂器巴拉拉依卡和紐扣鍵的手風琴巴揚等。由民間藝人演奏的民間器樂包含了獨奏、重奏與合奏等形式。民間器樂大多與歌舞配合,作為歌舞的伴奏,同時也有獨立的器樂曲廣為流傳,它們往往帶有變奏炫技的特徵。例子有《卡瑪林斯卡亞》、《放牧調》等。
『柒』 大一,想學小提琴
視頻的話你可以去下面幾個網站看看:
1、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4MDM4MzU2.html
2、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4MDM5MzEy.html
3、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4MDM5NTMy.html
簡介:
鋼琴變奏曲《夜鶯》是根據俄羅斯作曲家阿里亞比耶夫1817年在牢獄中因思念戀人卡佳.里姆斯卡婭.科爾薩卡瓦而創作的主題旋律寫成的,樸素生動。在四個變奏中,主題旋律以不同的面目在不同聲部出現,伴奏織體逐漸加密,整個樂曲情緒明朗歡快,是典型的俄羅斯抒情浪漫曲。本文通過對這首作品的全面分析,講述了該曲的演奏重點,包括不同段落中的演奏方式,觸鍵方法,以及音樂表現和音樂情感。
《夜鶯》鋼琴變奏曲是格林卡於1833年根據阿里亞比耶夫的「夜鶯主題」改編而來的。這是作者內心光明磊落、嚮往自由生活、渴望愛情的最好診釋與表達。時隔十六年,格林卡將其改編成了一首鋼琴變奏曲。格林卡在每一個變奏的創作中都充滿了愛意及對小歌手的贊揚,同時還有姑娘與愛人分手的痛苦。……主題有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浪漫曲,與俄羅斯民族廣板歌曲相似。第二部分與舞曲相近,兩個主題的變奏曲成為了一個多樣性的整體。
四個變奏中主題旋律以不同面目在不同聲部出現。
引子寬廣響亮,從強到弱,結束在三級和弦上。主題為二段體,A:行板,優美純朴;B:稍快,較活潑。同樣結束於三級和弦。
第一變奏,A1開始主題在低聲部,高聲部猶如夜鶯啼鳴。繼而主題移到高聲部。B1也結束於三級和弦。
第二變奏,A2過段,頭兩句上方聲部的六連音模仿夜鶯啼鳴,後兩句如歌的主題移至低聲部。上方聲部的三連音音型為B2作了准備。B2為12/16拍,速度稍快,主題在上方聲部。
第三變奏,轉入同名大調,回到2/4拍,A3如歌的旋律好比對唱。B3主題在上方聲部模仿夜鶯啼鳴。
第四變奏,又轉回原調,6/8拍。A4過段,主題在高低聲部交替出現,堅定有力。
尾聲,採用了主題的素材,由小調轉至同名大調後,又回到原調。逐漸增速至極為活潑地,最後以豐滿響亮的和弦結束。
希望你能採納,謝謝!
『捌』 簡介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音樂風格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是一個遵循俄國古典音樂奠基人格林卡的傳統的偉大作曲家。他創造性地發揚了作品的色彩性和聲手法,創作了大量的具有鮮明個性和民族風格的作品。他的題材大部份取材於俄羅斯以及東方的民間傳說、詩歌。音樂語言深深紮根於俄羅斯民間音樂之中,東方風格的音樂語言則來源於高加索,外高加索和某些中亞細亞的民間音樂,以及阿拉伯民間音樂。這些題材與音樂語言的選擇使得他的音樂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在俄羅斯藝術歌曲(浪漫曲)憂傷委婉的曲調里,我們可以窺見到俄羅斯民族特有的古典憂郁氣質,正是這種民族特點,給予俄羅斯音樂特有的藝術魅力,使俄羅斯音樂獨樹於世界音樂的燦爛花叢中。而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則將這些流淌著民族血液的曲調在他的浪漫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玖』 誰知道有關《夜鶯》的作曲者格林卡的資料
生平與創作:
米哈依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於1804年誕生在斯摩棱斯克 省諾沃斯巴斯克村的一個庄園地主的家庭里。這是一個有著遼闊 田野、森林和充滿優美音樂的地方,格林卡從小在這個迷人、靜 謐的環境中,受到了俄羅斯大自然美的熏陶,熟悉了俄羅斯民間 的生活習俗,經常從農村歌手和乳娘那兒聽到娓娓動聽的民歌。 尤其是舅父家的農奴樂隊,對格林卡的音樂才能以至未來音樂道 路的發展,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這個農奴樂隊經常演奏西歐的音樂作品,格林卡從中接觸到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梅雨爾、凱魯比尼的序曲和交響樂,受 到了音樂的啟蒙教育,並對音樂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開始他只是 聽眾,後來在學習鋼琴的同時,他向農奴音樂家學會了小提琴, 於是就成了樂隊的一員。農奴樂隊不僅是他「歡樂的源泉」,而且 成了哺育未來民族音樂家的搖籃。最使小格林卡著迷的是俄羅斯 民歌。他經常一連幾小時,心往神迷地坐在一勞傾聽;忘掉了周 圍的一切,並發出這樣的感嘆:「音樂就是我的靈魂」。這些朴 素優美的俄羅斯民歌深深地打動著格林卡,使他從電吸取了豐富 的養料,為他一生的創作奠定了深厚的民族音樂基礎。後來,格 林卡在自傳《札記》中談到,童年時代聽到的民歌,成了後來他 以絕大部分精力鑽研俄羅斯民間音樂的首要原因和創作的主要依 據。這些民歌引導他寫出民族歌劇《伊萬·蘇薩寧》和《魯斯蘭 與柳德米拉》。同時,格林卡在與農奴音樂家的密切接觸中,培 育了他對入民群眾的親切感情和民主思想。
1812年俄國爆發了抗擊拿破崙侵略的衛國戰爭。當時,雖然 .格林卡才8歲,但是,他目睹了殘酷戰斗的痕跡;親耳聽到了關 於人民游擊隊英勇抗敵的生動故事。俄國人民的英雄業績和高漲 的愛國熱情,激發了作曲家民族意識的覺醒,成為後來他創作 「民族英雄悲壯歌劇」《伊萬·蘇薩寧》的源泉之一。據說,1814 年俄國政府規定12淚25日為解放紀念日,要求全國鳴鍾一天以示 慶祝。於是,這一天,在格林卡的故鄉,兩年前曾經號召人民奮 起抗擊拿破崙軍隊的教堂鍾聲,又響了起來。勝利歡騰的鍾聲, 從清晨到黃昏一直在諾沃斯巴新克村的上空回盪。二十二年後, 即1838年,在彼得堡大劇院首演的《伊萬·蘇薩寧》的終場合唱 《光榮頌》中,又再現了這個象徵著俄羅斯民族精神的鍾聲。
1818年,14羅的格林卡被送往彼得堡中央師范學校附屬貴族 寄宿學校讀書。這使格林卡從偏僻、閉塞的鄉村,迸大了豐富多 采、視野廣闊的藝術天地。課余時間他有機會去大劇院觀看歌劇, 聽音樂會,參加各種貴族的家庭演奏活動,從中接觸到廣泛的音 樂作品,這些作品主要是義大利、法國歌劇和德奧交響東等,同 時,也包括俄國前輩作曲家的創作。
求學期間,格林卡跟隨彼得堡著名的外籍音樂家菲爾德和邁 耶爾學習鋼琴、提琴和音樂理論。雖然這兩位音樂家傳授給格林 卡的大多數技能,都沒有超出俄國前輩作曲家所慣用的和當時城 市家庭音樂生活,特別是貴族沙龍音樂娛樂所必備的技能!但是, 格林卡畢竟還是因此接受了較為正規的音樂教育,並且熟悉了作 為俄國音樂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城市音樂的音樂風格。他最初 的音樂創作大多為變奏曲。比如,以莫扎特作品主題所寫的變奏 曲等;這種以流行的名作主題進行變奏的創作方式,當時在俄國 的城市音樂生活中很盛行。
1822年格林卡從學校畢業後,次年去高加索養病。南國大自 然的美麗景色,山區居民的生活風俗和富於特色的音樂舞蹈,給 格林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為他以後創作富有東方特點的音樂 作品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從高加索回來,格林卡在故鄉住了一個時期,親自參加了農 奴樂隊的演奏和指揮活動。在這種實際工作中,他學到了很多管 弦樂方面的知識。這一工作也促使他去寫管弦樂作品,並終生熱 愛管弦樂創作。1824年所寫的管弦樂《行板與迴旋曲》和《降B大 調交響曲》就是他這方面的處女作。這些作品雖然都不成熟,但 可貴的是,格林卡採用了俄羅斯民歌作主題,並以俄國民間音樂 常用的變奏手法對它們進行發展。
至此之前,可以說是格林卡一生創作活動的准備階段。
1824年,20歲的格林卡在彼得堡交通部就職,進入了創作初 期。
格林卡雖然出任公職,但是他的絕大部分精力和全部熱情卻 投入了業余的音樂活動。他聽音樂會;向義大利歌唱家學習聲樂, 參加重唱、合唱和鋼琴重奏等業餘音樂小組;出人音樂沙龍,參 與演出活動,廣泛結識音樂和藝術界的朋友……。在緊張的音樂 生活中,格林卡逐漸成為一名出色的鋼琴家和歌唱家,從而使他 在彼得堡的音樂沙龍中博得很高的聲譽,被人稱為「天才的業余 音樂活動家」。
就在這個時期,格林卡的興趣逐漸從演奏轉向作曲,音樂對於 他已不僅是沙龍的娛樂,他開始認真地學習作曲理論,投入創作 實踐。在交響曲、奏鳴曲以及重奏曲等大型習作中,作為學習, 格林卡有意識地模仿西歐古典音樂大師的風格進行創作。以海 頓——莫扎特的風格寫成的。《F大調弦樂四重奏》就是其中的代 表作。同時,格林卡還寫了一些具有較高演奏技巧水平和獨創性 的鋼琴作品,如《F大調鋼琴變奏曲》等,這些作品已顯示出格 林卡鋼琴音樂的技巧特徵。然而,在格林卡的早期作品中,為數 最多的還是一些不成熟的浪漫曲,這些浪漫曲基本上沒有擺脫當 時城市浪漫曲感傷主義的傳統主題和習慣音調,如《可憐的歌手》、 《安慰》等。這一時期格林卡的器樂作品多數也與沙龍的音樂娛 樂有關,主要是以柔和的曲調和優雅的風格為特色的鋼琴變奏 曲、舞曲和抒情曲,如《降E大調夜曲》等。
1825年12月彼得堡爆發了十二月黨人起義。十二月黨人在俄 國喚起的愛國主義熱潮,使得包括格林卡在內的優秀藝術家,受 到了強烈的鼓舞,它不僅對格林卡的早期創作,而且對他一生的 創作道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早在格林卡求學期間,十二月黨人的自由思想就在彼得堡先 進的知識階層中廣泛流傳著;格林卡所在的貴族寄宿學校就有一 些老師和同學是十二月黨人和啟蒙學者。格林卡的文學教授兼家 庭教師丘赫爾別凱爾是一位熱忱的愛國者和著名的十二月黨人。 他熱烈主張的俄羅斯文學的人民性和愛國主義思想,都對格林卡 有積極影響,丘赫爾別凱爾是普希金的同學和最親近的朋友,格 林卡在他家中與普希金相識,並於20年代末與普希金結下了深厚 的友誼。從那時起,格林卡便採用普希金的詩篇譜下了許多優秀 的浪漫曲。在此期間,格林卡還結識了劇作家格利波耶多夫。這 兩位作家對格林卡在民族音樂創作中的種種嘗試給予了熱情的鼓 勵和支持、並在友誼的交談中以民族和民主的思想影響著格林卡 的藝術觀。當時,正是以普希金和格利波邱多夫為代表的俄羅斯 民族文學最光輝燦爛的時期,民族文學的繁榮促進了格林卡民族 音樂思想的成熟。
格林卡在彼得堡的藝術沙龍中,還結識了許多其他優秀的俄 國藝術家,如詩人茹科夫斯基、傑爾維格;文藝批評家奧多耶夫 斯基和著名的音樂活動家、鑒賞家繼耶爾戈爾斯基伯爵等。這些 人的思想雖然偏於保守,但他們都是民歌愛好者和俄羅斯民族音 樂的熱烈擁護者,格林卡的不少具有民族風格的浪漫曲,就是取 材於他們的詩作,並得到過他們的支持。
格林卡不具備反對沙皇專制和農奴制的思想,他在政治上與 十二月黨人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如果直接把格林卡的創作與十 二月黨人的社會革命,即反對專制農奴制的斗爭聯系在一起,或 者在格林卡和十二月黨人之間劃上等號,誇大十二月黨人運動對 格林卡的影響,是不恰當的。但是,十二月黨人的愛國主義思想, 作為一種強大的社會思潮,激發了格林乾的愛國熱情,使自幼蘊 藏在他心用中的民族音樂思想的種子開始萌發。特別是俄國上流 社會普遍存在的對西歐音樂頂禮膜拜,俄羅斯音樂倍受歧視的現 實,更激起了格林卡為俄羅斯創作的願望。這促使他更加重視從 民族民間音樂中吸收滋養,自覺地去探索俄國的民族音樂創作。
這樣,在彼得堡創作初期,除了前面提過的那些具有較多習 作怪和模仿性的作品之外,格林卡還創作了一些具有不同於貴族 奴化藝術的新因素的作品。尤其是他在音樂沙龍中以俄羅斯民歌 主題所作的即興變奏,以及自編、自彈、自唱的浪漫曲,更突出 地顯示了他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卓越的創作才能。浪漫曲《不要誘 惑我吧》是格林卡早期的成功之作。這首歌創造性地運用了俄羅 斯浪漫曲的傳統手法,第一次表現了格林卡的個人風格。
在彼得堡的早期創作生活中,格林卡的民族責任感和事業心 有所增進,他決心做一個真正的俄國音樂家。他清醒地認識到, 要使俄羅斯的音樂作品在本國和世界得到承認,自己就不能停留 在音樂愛好者和俄國現有的創作水平上;人而必須掌握世界最先迸 的作曲技巧。於是,1830年他出國深造去了。
在德國,他向歐洲著名的音樂理論家德恩系統地學習了作曲 理論,深人地研究了亨德爾等人的古典音樂作品。在維也納,他傾 聽了當時風行一時的老施特勞斯和蘭涅爾的舞蹈音樂。尤其在他 呆了三年之久的義大利,他完全沉醉在當時正處於繁榮時期的意 大利「美聲」聲樂藝術之中;貝利尼、唐尼采蒂的歌劇和帕斯塔、 魯比尼等著名歌手的演唱,經常使他贊嘆流淚。他潛心地研究意 大利聲樂的體裁和旋律發展的技巧,同時,還廣泛地接觸了正在歐 洲興起的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結識了浪漫派作曲家柏遼茲等人。
在國外的四年生活中,格林卡掌握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作 曲技巧,熟悉了義大利和浪漫源的音樂風格,這給他的創作帶來 了新的特點。從浪漫曲《威尼斯之夜》、《勝利者》和《降E大調 鋼琴弦樂六重奏》等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義大利音樂,特別 是聲樂藝術對他的影響;在鍋琴、黑管、巴松的《悲壯三重奏》 等作品中,則可以看到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特徵。
格林卡在義大利的創作,特別是那些採用義大利題材和風格 寫成的作品,如根據貝利尼和唐尼采蒂的歌劇主題所寫的變奏曲 和小夜曲等,受到了當地聽眾的高度評價和歡迎。但是,對西歐 音樂研究得越深入,格林卡對自己——一個俄國音樂家——的使 命就認識得越清楚。他在創作中得不到真正的快樂和靈感,一種 不安的情緒經常在折磨著他。他認為他不應該按照義大利的風格 為俄羅斯寫作,他覺得自己那些迎合義大利居民趣味的作品。只 能使他確信,他所走的「不是自己的道路」。他說:「我實實在 在不想成為義大利人。對祖國的懷念,逐漸引導我按照俄羅斯的 方式來寫作。」 (見自傳《札記》)於是,1834年他毅然決定返 回祖國。
途經德國時,格林卡在義大利時還比較模糊的創作思想,變 得越來越清晰了,他要寫一部「不但題材是民族的,而且音樂也 是民族的」俄羅斯歌劇(見1834年1月致不知名的C.T.的信)。 就在德國,格林卡寫了兩部對實現他的歌劇創作計劃具有特殊意 義的作品 ,管弦樂《俄羅斯主題隨想曲》和《交響序曲》。這兩部 作品雖然沒有最後完成,但是,格林卡在創作中,不僅表現了俄國 人民的生活,而且還嘗試了他從俄羅斯民間音樂中學來的所有作 曲手法,可以說,格林卡後來在成熟時期創作中所運用的民族技 法,在這里都已初步實踐了。因而,這兩部作品被人稱作是「歌 劇《伊萬·蘇薩寧》和交響幻想曲《卡瑪林斯卡亞》的特殊草稿」。
創作民族歌劇的想法使格林卡激動不已。回到祖國不久,格 林卡便開始了歌劇《伊萬·蘇薩寧》的創作。在創作過程中,他 產象著魔一樣」,靈感不斷涌現,以至於整個歌劇的細綱,甚至許 多主題,都在腦子里「一下子發作了」(見自傳《札記》)。
《伊萬·蘇薩寧》以史實為依據,寫的是十七世紀初波蘭封 建主入侵俄國,農民蘇薩寧為保衛祖國而捐軀的故事。在格林卡 之前,十二月黨人雷列耶夫在詩作《沉思》中,曾以蘇薩寧的獻 身精神來喚醒民眾。而沙皇尼古拉一世對這個題材也很感興趣。 尼古拉政府利用十二月黨人的愛國主義思想的社會影響,提出了 忠於沙皇、地主和東方正教的「官方愛國主義」理論,極力搜索 鼓吹這種反動理論的藝術題材、於是,當時身為宮廷詩人的茹科 夫斯基,了解到格林卡的創作慾望之後,便向他提供了「蘇薩寧」 的題材。並根據尼古拉一世的旨意,委任御用文人羅中創作腳 本,改定作品名稱為《為沙皇獻身》,使歌劇貫穿著忠君思想。 當時,這部歌劇受到了皇室的歡迎,並被定為節日上演的官方劇 目。造成歌劇中的這些問題,對於格林卡來說,當然也不是偶然 的,反映了他作為一個貴族知識分子的局限性。
但是,格林卡畢竟自幼受過民間音樂熏陶,後來又接受了l812 年衛國戰爭和十二月黨人運動的愛國主義思潮影響。他是一位民 族音樂思想逐步成熟的藝術家,他的主要創作意圖是,為祖國寫 一部真正的民族歌劇。他所以欣然採納「伊萬·蘇薩寧」這個題 材,並且在創作中不斷爆發出靈感的火花,主要是因為這個題材符 合他要創作「民族英雄悲壯歌劇」的強烈慾望。格林卡在作品中 傾注了自己熾熱的愛國熱情,凝聚了他多年探索民族音樂創作的 心血,因而,這部歌劇不僅標志著格林卡民族音樂思想的成熟, 而且,在開創俄國古典音樂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格林卡 在這部作品中總結了前人的成就。他在吸取民族音樂的養料和西 歐音樂先進技巧的基礎上,創作了俄國第一部具有世界水平的真 正的民族歌劇。這部歌劇被人稱作是「俄羅斯歌劇的曙光」。它不僅照亮了俄羅斯歌劇的創作道路,而且對俄國整個民族音樂的發 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因而,贏得了俄國先進人士的熱烈歡呼和 高度評價,他們認為這部歌劇開辟了俄國音樂的新時期。
1837年春,格林卡開始了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的創 作。這是一部根據普希金的同名長詩構思的神話歌劇。1842年首演 後的幾十年內,在俄國音樂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人們對該劇脫 離現實的傾向,以及腳本缺乏統一構思等問題,提出了批評,同 時,也對歌劇的成就做出了中肯的分析,指出它在俄國音樂史上 的重要地位。這部歌劇具有鮮明的民族民間音樂特色,高度的藝 術技巧和英雄主義與樂觀主義的主題。它與《伊萬·蘇薩寧》一 起,為俄國古典歌劇的兩個基本分枝——神話史詩劇和人民歷史 劇——奠定了基礎。
格林卡自1834年回國至1844年,除了兩部歌劇之外,還寫了 許多優秀作品,這十年是他創作的成熟和全盛時期。
1839年,他在著名的管弦樂曲《幻想圓舞曲》中,將俄羅斯 舞曲交響化,預示了舞曲因素在俄國交響音樂、歌劇中的特殊地 位。它不但直接影響了後來俄國交響音樂和歌劇中的舞曲創作, 而且也推動了俄國舞劇音樂的創作。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諾夫等 人的舞劇、歌劇和交響曲創作,受到他這方面的影響最顯著。
1840年,格林卡為伊·庫科爾尼克的悲劇《霍爾姆斯基》配 樂。這些配樂為俄國戲劇音樂的交響化,以及交響音樂的戲劇性 發展,都提供了寶貴的創作經驗。
在這十年內,格林卡還創作了自己最有價值的浪漫曲。如採用普希金的詩歌譜寫的浪漫曲《記得那美妙的瞬間》、《希望的 火焰在血液中燃燒》和聲樂套曲《向彼得堡告別》等。這些浪漫 曲吸收和發展了俄國城市民歌和浪漫曲的創作成果,同時又擺脫 了它們陳舊的感傷主義情調和千篇一律的表現公式。它顯示了格 林卡完美成熟的創作個性,把俄國的聲樂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階 段,對柴科夫斯基等後代作曲家的聲樂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此外,1837—1839年格林卡被任命為宮廷合唱隊的樂隊隊 長,工作期間他對俄羅斯合唱藝術的發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844年,格林卡作為一個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的成熟藝術 家,第二次出國。這次出國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擺脫創作和生活 上的不順利——他的作品與工作在上層社會中不被理解和遭到某 種冷遇,婚姻上亦遇不幸;另一方面是為了尋求新的創作沖動相 藝術上的新鮮印象,以滿足他自幼素有的「火熱想像力」。在巴黎, 格林卡與當時已經聞名遐爾的柏遼茲建立了真摯的友誼。柏遼 茲在自己的音樂會和音樂論文中,向西歐聽眾熱情地介紹並高度 評價了這位俄羅斯作曲家。格林卡的作品在巴黎演出,獲得了很 大的成功。格林卡在巴黎還接觸了當時歐洲活躍的音樂生活和音 樂界的新作品、新氣象和新潮流。這不僅使格林卡對於新穎、豐 富和具有色彩性的音樂的渴望得到了滿足,而且,從柏遼茲的作 品和當地聽眾的欣賞趣味中,格林卡認識到,創作那種在情感表 達上比過去更強烈、更坦露、更無拘無束,風格效果上「華麗璀 燦」的管弦樂曲,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一種新要求。於是,他決定 去西班牙,他認為絢麗多採的西班牙音樂是寫作這類作品的極好 素材。他要以此來豐富自己的曲目,開擴自己的創作視野。
在西班牙,格林卡直接深入到普通的西班牙民眾之中,潛心地 研究當地的音樂,並且向當地教師認真地學習與西班牙音樂密切 聯系的西班牙舞蹈。先後寫出了兩部反映西班牙人民生活風俗、 具有鮮明的西班牙音樂風格的序曲——華麗隨想曲《阿拉貢·霍 塔》和《馬德里之夜》。這兩部作品體現出浪漫派音樂對他的影 響。格林卡開創了歐洲專業作曲家廣泛採用西班牙主題創作音樂 的先河,這兩部作品並成為俄羅斯作曲家以外國題材創作管弦樂 作品的開端。繼格林卡之後,柴科夫斯基、李姆斯基-柯薩科夫 等都寫過西班牙和義大利題材的樂隊作品。
格林卡1847年回國,1848年寫出了交響幻想曲《卡瑪林斯 卡亞》。格林卡一生沒有寫過交響曲,但是在《卡瑪林斯卡亞》 中,他成功地運用歐洲古典音樂的藝術成就,創造性地繼承和發 展了俄羅斯音樂的民族傳統,將俄羅斯民歌交響化,寫出了俄國 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響樂作品。後來的俄國交響樂作曲家正是 沿著這部作品所開辟的道路成長起來的。因而,柴科夫斯基說: 《卡瑪林斯卡亞》孕育了整個俄羅斯的交響音樂。
格林卡的晚年是在憂郁不安的心境中渡過的。格林卡在創作 上雖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俄國貴族社會並沒有認識到他的 作品的真正的藝術價值和歷史貢獻。格林卡的作品經常遭到冷遇 和惡意的誹謗,演出機會越來越少,有時甚至被完全擠掉。格林 卡苦痛地從彼得堡跑到國外,又從國外返回祖國,頻繁的遷移也 未能消除他胸中的郁悶,他的創作意志幾乎因此而被摧毀。他說:「煩惱、憂愁和苦難毀滅了我,我已完全失去了勇氣。」(見1855年11 月29目的信)他認為自己的藝術因社會「扼殺式的冷淡態度而死 亡」。往這種狀況下,格林卡晚年的創作力明顯衰退。1852年和1856 年,他兩次出國,數年流落在國外也沒有寫成什麼東西。他曾構思 標題交響曲《塔拉斯·布爾巴》和歌劇《重婚者》等大型作品,均未 能實現。這些年,他留下的遺產僅是一些浪漫曲(《祝賀之杯》、 《阿傑爾》、《瑪加麗塔之歌》和《芬蘭灣》等)、鋼琴曲(套曲《向祖國 致敬》、《蘇格蘭主題變奏曲》) 和樂隊改編曲(《邀舞》、《友誼 紀念》)。但是,浪漫曲中的戲劇性傾間明顯地加強了。
需要提及的是,50年代初,在格林卡周圍也曾聚集著一群與 貴族社會持相反立場的年輕人,他們就是未來的俄羅斯民族音樂 運動的中堅力量:文藝理論家斯塔索夫、評論家兼作曲家謝洛夫、 作曲家達爾戈梅斯基和巴拉基列夫。他們以堅定的態度、誠摯的 敬仰和滿腔的熱清來支持格林卡。1852年謝洛夫根據格林卡的談 話整理了《配器法》。1854年,在斯塔索夫的懇求下,格林卡寫了 自傳體的《札記》,這本《札記》是研究格林卡創作思想和作品的最 有價值的文獻。在創作上,青年朋友們總是鼓勵格林卡,希望重 新激起這位心情沉重的作曲家的創作力。雖然他們的這種努力沒 有完全達到目的,但是,格林卡的音樂傳統卻由他們直接得到繼 承。達爾戈梅斯基成為格林卡之後的第一位民族作曲家,斯塔索夫 和巴拉基列夫都是60年代俄羅斯民族樂派「強力集團」的領導者。
1856年,格林卡最後一次離別祖國,就再也沒能回來。1857 年2月15日,他逝世於柏林。
『拾』 誰能給兩首反映俄羅斯民俗的詩歌,最好是寫成浪漫曲的,作曲家能給告訴我最好!
發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