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蘇聯解體28年,哪些國堅持「蘇聯模式」,那麼特點是什麼
蘇聯模式的特點:
蘇聯模式是蘇維埃時期蘇聯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種組織體系和思想體系。這一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諸多問題。蘇聯領導集團在對該模式進行改革過程中,出現了重大偏差,這最終導致了蘇聯社會制度的轉軌。
其採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它的關鍵要害在於樹立個人崇拜。它踐踏了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則,以長官意志取代社會主義性質的民主集中制,個人崇拜出現於斯大林時期,但在50年代後逐漸得到鞏固,這也成了蘇聯解體的因素之一。
(1)蘇聯解體俄羅斯採用什麼經濟政策擴展閱讀:
蘇聯模式的歷史意義:
1、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為把俄國改造成社會主義工業強國和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創造了前提。
2、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由理想變為現實。十月革命的目的是要消滅剝削制度,建設以無產階級專政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
3、十月革命對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和推動。
4、使人類進入了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新時期,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B. 蘇聯解體後,俄國是怎樣進行政治和經濟改革的國有資產是怎樣私有化的
蘇聯是蘇維埃社會主義邦國聯合體
蘇聯宣布解體之前,葉利欽已經是俄羅斯聯邦的總統,也是在俄羅斯等幾個邦國宣布脫離蘇聯之後,戈爾巴喬夫才宣布蘇聯解體的。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建立了總統制議會制國家制度,俄羅斯總統是國家元首,是俄羅斯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是俄羅斯聯邦憲法、人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的保障。俄聯邦議會由聯邦委員會和國家杜馬兩院組成,前者稱為上院,後者稱為下院。聯邦委員會和國家杜馬分別舉行會議,為聽取總統咨文、憲法法院咨文和外國領導人的講話,兩院可舉行聯席會議。俄政府總理由總統提名,經國家杜馬同意後任命,政府由總統和總理領導。
俄國家資產的私有化是多樣的,也是小型經濟體先私有化,逐步推進到國有大中型企業等大型經濟單位,先把小型企業,特別是商業、服務行業、飲食業等,通過轉讓、出售等途徑變為私有;大型企業主要通過股份制的形式把股權出賣給私人
C.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外交政策
俄羅斯從1993年後開始調整外交政策,實行東西方平衡外交。全方位、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是俄羅斯外交政策的基本特點。葉利欽於1997年12月簽署《俄羅斯聯邦安全構想》,初步確立了跨世紀的國家戰略構想。普京政府推行全方位外交,提升了俄羅斯的大國地位。當今俄羅斯全方位外交的兩根主線是反恐與經濟。俄羅斯在努力改善與西方關系的同時,積極發展與其他大國的關系。
在蘇聯解體後的十多年間,俄羅斯聯邦依然掙扎著建立現代化的市場經濟以及實現較強的經濟增長。俄羅斯聯邦的行政和立法機構也意識到,國家的工業基礎以及進一步的改革面臨了嚴重的問題,並使俄羅斯聯邦的經濟在蘇聯解體後連續5年下滑。盡管如此,俄羅斯的經濟還是相對快速的從世界最大的中央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2006年底,俄羅斯完成了持續八年的增長,從199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年均6.7%的增長率,盡管其間人口呈高負增長。
D. 蘇聯解體後,俄國是怎樣進行政治和經濟改
政治改革很簡單,就是仿照美國實行多黨制、議會制和三權分立,這種形式化的東西立桿見影,速見成效。但因積重難返,經濟改革就復雜多了。
1991年8月政變後,葉利欽終於掌權,他批評戈氏的漸進改革,指出蘇聯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補補,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使問題越來越嚴重,結果斷送了蘇聯的前程。俄羅斯要避免重蹈覆轍,應該大刀闊斧,進行深刻變革。1991年秋,在經濟學家蓋達爾的協助下,葉利欽提出一系列「休克療法」對經濟進行改革,他要求到年底放開一切價格,把工廠和土地私有化,大量削減政府支出,實行強硬的貨幣政策,強調了盡快採取這些措施的必要性。葉利欽認為,這些大膽的新政策很快就能見效。
所謂「休克遼法」,就是政府完全不幹預經濟,讓市場按照經濟規律自發建立 起來,這是新自由主義的核心法寶。但是在壟斷資本主義出現後,市場機制幾乎完全失靈,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讓市場自發建立和完善,無異於緣木求魚。結果導致通貨膨脹居高不上,財富人才大量流失,人民群眾飢寒交迫,俄羅斯徹底淪為三流國家,葉利欽也因 此由民族英雄淪為民族罪人。
E.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等國家的政治經濟改革為什麼使綜合國力大幅度下降
主要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不同步,造成了蘇聯解體,而俄羅斯的政治改革被西方忽悠一步到位經濟改革採用西方的\「休克療法"使得政治改革不成功,經濟改革國有資產私有化使老百姓的生活急劇下降失業率大幅上升。大大削弱了俄羅斯的國力。
F. 列寧時期斯大林時期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時期各採取了哪些經濟政策
蘇聯的改革分為列林、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列夫、戈爾巴喬夫五個階段;
1、列寧時期:此時蘇維埃政權剛剛建立,俄國在一戰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激化了社會矛盾爆發了革命,所以為了保證軍事上的勝利,此時並沒有實際改善農民階級的現狀,實行余糧收集制度,排斥商品交換和市場 在後期1921年爆發了水兵起義,列寧看到了如果不改變政策,政權必然被傾覆,所以制定並實行了新經濟政策,開始用商品和市場來發展經濟.結果;蘇聯紅軍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成功的驅逐和打敗了外國干涉軍,成功的鎮壓了本國反對勢力.同時在初期由於列寧的正確抉擇,避免了德國的打擊,贏得了時間.在此期間內俄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在後期用商品交換和市場來發展經濟無疑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新經濟政策使俄國經濟開始復甦並迅速增長,余糧收集制度隨著戰爭的結束也隨之被取消,農民可以用自己剩餘的糧食到市場上去交換自己需要的商品,同時也就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迅速提高.客觀上為斯大林實行五年計劃准備了良好的基礎,當然最重要還是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2、斯大林時期:此時斯大林時期:此時經過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的實行,俄國無論從農業產值還是生產力上都恢復到一戰前的水平,所以政府開始有計劃的實行幾個五年計劃,正巧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危機(1929-1933)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客觀上有一個非常有利的外部條件,同時也很好的利用了這一次經濟危機(雖然在列寧時期帝國主義以武力扼殺蘇維埃政權遭到失敗,但他們還是對蘇聯採取經濟封鎖,妄圖摧毀它)列寧和斯大林都在重用資本家,他們用高薪從德國、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挖掘專業技術人才,包括工程師,熟練工人等,用他們迅速得建立起蘇聯第一批工業,並且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一些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都放鬆了對進出口貨物的檢查力度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使蘇聯得到了一批非常重要且先進的機器設備,同時,國內也由於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懸起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再加上斯大林經過大清洗運動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的直接影響,蘇聯在1929年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巨大成就,在短期內迅速將蘇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一個工業國,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國防實力大幅增加,為蘇聯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優先發展重工業與當時形結果:蘇聯順林度過最危難的時刻,突破了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在短期內迅速的將蘇聯建設成一個強大的工業國,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同時也應看到片面發展重工業造成了農、輕、重工業比例失調,在以後將嚴重製約國民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和人民公社制度強制的將整村整村的農奴化為人民公社社民在一定程度上也嚴重挫傷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3、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在斯大林執政後期通過執行第四個五年計劃迅速恢復了經濟,赫魯曉夫的改革只是原地打轉並沒有解決蘇聯所面臨的問題,一上台就全面否定斯大林,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盲目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並沒有實際的行動.對蘇聯的現狀沒有任何幫助.
附:赫魯曉夫
內容:1農業: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實施收購制,增加農民收入;開墾荒地,開展的規模種植玉米運動.2工業:將部分企業的管理權下放到加盟共和國;通過一定程度承認企業和個人的物質利益,調動生產積極性.
影響 積極: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取得了一定成效.消極:1赫魯曉夫經濟改革在理論上沒有突破,只是在原有經濟體制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革;2提出的戰略目標超越實際;3沒有全面和一貫的戰略方針和思路.
盡管赫魯曉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學的認識,無法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
4、勃列日涅夫(改革重點在工業領域)
內容:1工業;推行新經濟體制:注意運用價值規律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注重發展重工業.2農業:擴大農場和農庄的自主權,降低農產品收購計劃指標,提高農場品價格,放鬆對個人副業的限制等政策.
影響:工業利潤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又提高,國民收入有增加.70年代下半期,經濟發展速度放慢,到八十年代初,經濟全面滑坡,改革全面失敗.
5、戈爾巴喬夫
內容;1經濟:承認企業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要求國家主要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打破單一公有制形式,允許個體經濟存在.2加快發展戰略重點:重點放在重工業上.3經濟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點轉向政治體制改革.
影響:經濟滑坡,蘇聯解體.
G.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貨幣政策是怎樣的。
原本蘇聯的經濟、軍事是一體化的,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以及葉利欽時代採取的親美策略,俄羅斯
在經紀上,俄羅斯主要是石油、天然氣和重工業為基礎,輕工業發展不足。當時糧食和石油、天然氣的價格還很低廉,自然俄羅斯進出口比自然是不盡如人意的,所以在當時看來俄羅斯已經不再具備和美國對抗的實力。
但是隨著普京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及在加強民族凝聚力和軍隊建設、經濟建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加之前兩年在石油貿易中儲備了不菲的外匯,所以在金融危機前,俄羅斯敢於和美國對抗。
來自網路知道「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為什麼那麼虛弱」
H.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政治、經濟狀況發展如何
俄羅斯是蘇聯解體後存在的最大國家實體,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也無疑遭到了重創。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經歷短暫的資本重組之後,蘇聯經濟發展逐步復甦,但是長遠來看想要維持超級大國的發展地位堪憂。
政治上仍然承襲者蘇聯的強大軍事實力加上核武器的加持,雖然在國際舞台上仍占據著較高的地位,但是軍事力量的發展畢竟還是要以經濟實力為支撐,全方位發展經濟才是基礎。
I.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經濟和國力發生了什麼變化
蘇聯解體之後,盡管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國力的四分之三,但俄羅斯的經濟和國力,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這些變化,基本上都是不好的變化。當時的俄羅斯經濟停滯之餘,陷入衰退,國民的生活水平嚴重倒退,國力迅速下降,國際地位急劇下降。當時的俄羅斯真的非常凄慘,最艱難的幾年,國際社會稱俄羅斯為「國際乞丐」。
直到今天,普京大帝都在收拾葉利欽當時搞出來的爛攤子。普京為此已經奮鬥了20年,離婚後連老婆都沒有時間去找。相對而言,普京還是不錯的,現在的俄羅斯已經比葉利欽時代好了很多,在國際上,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某些區域還敢跟美國對著干。
J. 蘇聯解體後,經濟狀況如何實行了哪些政策效果如何
蘇聯解體後經濟一團糟,重工業發達,輕工業萎縮
然後領導人全盤接受了西方和美國的私有制經濟體制
公轉私
結果大量的共有財產被高官以各種形式私吞了
也就造就了如今的俄羅斯的幾個舉足輕重的大富翁
這些政策對當時輕工業萎縮,食品衣物等嚴重缺乏的畸形體制起到了很好的緩解作用
但在此過程中造成的共有財產流失,社會貧富差距拉大,人民出現信仰危機,這卻是實實在在的弊
至於到底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我沒權定論,因為各國經濟學家和政治家爭論了幾十年都沒有爭出個結果來
回答完畢
出自原創
絕無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