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飼養石斑魚
石斑魚,是海生魚類。買點海水鹽精,調配到鹽度25%-30%左右,飼料的話應該魚店會有。難說,不動不吃,可能跟溫度有關。 依我看來,這條魚,難養。溫度要在22-28度之間會好些,溫度低會影響攝食。
❷ 新鮮石斑魚怎麼存放
活石斑魚如何保鮮:1.活殺放血,取活石斑魚從下巴連接喉處的動脈用剪刀切斷,靜置令雨血充分流盡(如有條件可將魚置於冰水混合物中,血緩慢流出,會更容易血凈),放過血的魚才易長時間保鮮不出腥味,這與殺豬殺雞要放血同理,有些冰鮮魚未放血肉味較腥也是如此道理;2.清肚擦凈,剖開魚腩取出內臟,剪掉魚鰓,用毛巾或吸水紙擦乾魚上的血,切忌永自來水洗;3.冷藏排酸,擦凈的魚用保鮮袋或保鮮膜裹緊,可放入冰箱0-4度保藏3天,沒有腥味肉質依舊細嫩鮮甜,如果預計3天以後食用可放入速凍保藏十多天,必須自然解凍,這樣肉質口感影響不大。PS:活魚規格在斤內的放血冷藏一兩小時,大魚冷藏1-2天進行排酸後,此時的魚肉比活魚現殺的更鮮更好吃
石斑魚是暖水性近海底層名貴魚類,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主產於南海及東海南部。石斑魚肉質肥美鮮嫩,營養豐富。其中較為常見的有赤點石斑魚、鮭點石斑魚、青石斑魚、雲紋石斑魚和網紋石斑魚等。由於石斑魚肉質細嫩潔白,類似雞肉,素有「海雞肉」之稱。野生的石斑魚肉質較為甜美,活動力高,魚身顏色多變且花紋明顯,不過價格較高;養殖的石斑魚雖然肉質較普通,不過個頭大小一致、肉質較軟,味道也很鮮美,價格則較為便宜。
購買時應選擇魚身肥厚有彈性者為佳。石斑魚的肉質較結實,分部也均勻,所以不論魚頭、中段或是魚尾,吃起來滋味都不錯,尤其魚中段的部分,魚肉鮮美又大塊,整片烹煮或是切片、切塊來做菜,都有很好的口感與鮮度,而魚尾也鮮嫩肥美,適合整塊燒煮。
以魚皮有光澤、魚鱗無脫落、魚眼不混濁、魚肉緊密、魚腹肥大等為佳。選擇石斑魚無需大條,魚身大概長30厘米左右,至於急凍的新鮮石斑魚則以魚身完整、魚體鮮艷為佳。不夠新鮮的石斑魚非常容易辨認,魚體顏色會明顯減退。石斑魚是食肉性兇猛魚類,對飼料的要求非常高。沒有好的飼料以及優質苗種和優良水質,是養不出優質石斑魚的。有些養殖戶為了賣高價,不惜在上市前向魚的胃裡硬塞小雜魚,在挑選時需注意。
❸ 石斑魚如何家養
不知是不是石斑魚,是海生魚類。買點海水鹽精,調配到鹽度25%-30%左右,飼料的話應該魚店會有。難說,不動不吃,可能跟溫度有關。 依我看來,這條魚,難養。溫度要在22-28度之間會好些,溫度低會影響攝食。要氧氣。
❹ 石斑鱖魚如何養殖
怎樣養好淡水石斑魚: 一、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徵:淡水石斑魚體型為紡錘型,口上位,體形同鱖魚相似。軀干兩側各有八條黑紋,成魚體表略帶黃色。胸鰭淡黃色,腹鰭、背鰭、臀鰭皆具有黑色斑紋,尾鰭黑色條紋與身體垂直。除黑白條紋外,成魚體表為淡黃色,體色隨外界水環境而變化。繁殖時,雄魚體色較黑,雌魚體色較淡,帶有黃色,腹鰭胸位,尾鰭圓尾型,有生殖突。 2.生活習性:淡水石斑魚為熱帶魚類,淡水中生長,也可在鹽度為10‰以下海水中生長,其適溫范圍在25℃~30℃。當水溫下降至20℃以下時,攝食明顯減少,水溫下降至15℃時身體失去平衡,開始出現死亡現象。冬季要進行大棚保暖養殖管理,越冬期間水溫要保持在19℃以上,以保證石斑魚的正常新陳代謝。淡水石斑魚為底層魚類,耐低氧,抗病力強,可與羅非魚、鯽魚混養,以清除羅非魚、鯽魚池塘中小魚苗,起到優質高產、高效的作用。 3.主要食性:淡水石斑魚為肉食性魚類,食肉性的特性相當強烈,魚苗階段,主要以浮游動物為主,個體相差懸殊的魚苗會互相殘殺,故養殖時要注意個體的差異,分塘管理。繁殖後的小魚苗要及時撈出,以免被親魚吞食。從魚苗開始馴食,能攝食人工配合飼料,一般可用浮水性高蛋白優質魚類飼料進行投喂。 二、飼養管理 1.飼料管理:淡水石斑魚剛孵化出的仔魚全長為0.58~0.6厘米,群集在池底不停地運動,控制水溫在26℃~28℃間,孵化後第6天卵黃囊就完全消失。仔魚游至中上水層,不再群集在池底,卵黃消失後的小魚苗,可投喂輪蟲、枝角類等小型浮游動物,稍大以後可改喂高蛋白團狀人工飼料,進行馴化投喂,經過1個月左右的培育,體長達10厘米左右即可下塘進行成魚養殖。在南方地區,夏季時間相對較長,放養體長約為10厘米的魚苗,經過100天的養殖體重可達到500克以上。淡水石斑魚的最大體重可達到1200克以上。 2.生殖繁殖:淡水石斑魚一冬齡就可產卵。產卵習性與羅非魚基本相同,同樣會在池塘底部挖許多產卵巢穴,產卵一般在下午,產卵後主要由雌魚守衛著受精卵。雄魚也協同保衛,但隨著胚胎發育的延續,守衛行為愈來愈弱,直至離開。受精卵為橢圓形,卵色呈暗黃色,不透明,黏性卵,卵分散在池底上,很少有重疊現象。每尾雌魚每次可產卵約3000粒以上,水溫在26℃~29℃時受精卵經48小時即可孵化出仔魚。 3.苗種培育:淡水石斑魚苗種培育池以土池為好,一般單池面積為50~100平方米,水深l~1.5米。魚苗放養前,將池水排干,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並施足基肥培肥水質,繁殖大量的浮游動物,讓魚苗下塘後就有大量的天然餌料可食,隨著魚苗的生長,攝食量的增大,池中浮游動物的數量逐漸減少,可人工增喂豆漿,當魚苗達到3厘米以上時,其食性開始轉化,這時可投喂魚糜於食台上開始馴食,2~3天後加少量人工配合飼料投喂,以後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飼料的數量,直至全部進行人工飼料馴化投喂。日投餌量一般為魚體重的20%左右,日投餌3次。 三、成魚養殖 淡水石斑魚養成可採取混養的模式,本地以主養淡水石斑魚為主,苗種是購買南方的越冬苗種,規格10厘米,混養魚的種類是羅非魚、鯽魚等,每畝水面放養淡水石斑魚300尾,混養羅非魚150尾,鯽魚100尾,鰱魚100尾。飼養期間投喂人工配合飼料,經過半年時間的養殖,淡水石斑魚平均體重可達350克以上。
❺ 石斑魚怎麼養
淡水石斑魚為熱帶魚類,淡水中生長,也可在鹽度為10%以下海水中生長。 其適溫范圍在25~30℃間,當水溫下降至20℃時,攝食明顯減少,水溫下降至 15℃時身體失去平衡,故冬季期間池水會降至15℃以下的地區不太適合養殖此 種魚類,除非有保溫措施。越冬期間水溫保持在19℃以上為好。 淡水石斑魚為底層魚類,耐低氧,抗病力強,在養殖過程中很少發生魚病, 可與羅非魚、鯽魚混養,以清除羅非魚、鯽魚池塘中的小魚苗,達到優質高效的 目的。三、食性淡水石斑魚為偏肉食性魚類,魚苗階段,肉食性的特性相當強烈,主要以浮 游動物為主,個體相差懸殊的魚苗會互相殘殺,故養殖時要注意分級分塘管理。 繁殖後的小苗要及時拉出,以免被親魚吞食。從魚苗開始馴食,會攝食人工配合 飼料,可用浮水性鰻科魚類飼料投喂。四、生長淡水石斑魚剛孵化的仔魚全長為0.58-0.6cm,群集在池底不停的運動,在水 溫26~28℃間,孵化後第六天卵黃囊消失,仔魚游至中上水層,不再群集在池底, 卵黃消失後的魚苗,可投喂輪蟲、枝角類等小型浮游動物,稍大後可投喂水蚯蚓, 然後再以團狀鰻飼料馴餌,經過一個月的培育,體長達10厘米左右即可下塘養1、魚苗地要求: 淡水石斑魚苗種培育池以土池為好,亦可以用室外水泥池,一般單池面積為 50-100m3,水深 l-1.5米。魚苗放養前,將池水排干,用生石灰徹底清 塘消毒,並施足基肥培肥水質,讓魚苗下池就能吃到天然餌料。2、魚苗放養: 魚苗放養前,應先試水。同一池內放養的規格要求整齊,大小一致。放 養密度視餌料、養殖技術水平和培育規格而定,一般放養密度為100尾/m3 左右。魚苗入池前要用sop的食鹽水浸泡魚體15-20分鍾。3、投喂: 淡水石斑仔魚下池時,以浮游動物為食,隨著魚苗生長,攝食量增大, 而池中浮游動物逐漸減少。這時,一可通過追肥培育浮游動物,二可增喂豆 漿。經15-20天培育,當魚苗達3厘米以上時,其食性開始轉化,這時可投 喂魚糜於食台上馴食,2-3天後加少量人工配合飼料拌魚糜投喂,以後逐步 增加人工配合飼料比例,減少魚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飼料。日投餌 量為魚體重的20%左右,日投餌3次。4、培育管理:(1)、調節水質:在魚苗培育過程中,由於施肥投餌,所剩糞渣殘餌最易敗 壞水質,為此,應每3-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4。還可在池 中移植一些浮萍或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以凈化水質和便於魚苗隱蔽、吃食。(2)、及時分養:當魚苗生長規格出現較大差異時,因其有大吃小的習性, 因此,要及時過篩分養。同一池的魚苗,力求規格一致,以免影響魚苗成活率。(3)、日常管理:主要是巡塘,觀察魚苗吃食、活動、水色變化等情況,以 便及時調整投飼量和做好預防魚病工作。(二)、成魚養殖技術: 淡水石斑魚養成可採取混養,在混養中可採用兩種方法:一是在池塘中混養少量淡水石斑魚,每畝水面混養淡水石斑魚22-50尾左右,經半年時間養殖,體 重平均可達300克以上,經一年時間養殖體重可達500克左右。二是主養魚為淡 水石斑魚,混養種類有羅非魚、草魚、鯽魚等,每畝水面放養淡水石斑魚150-200 尾,混養魚300尾,飼養期間投喂人工配合飼料,還可投喂鮮嫩牧草,當池中浮 游動物不足時,需要適量追肥,以培育浮游動物。經過半年養殖,淡水石斑魚平均體重可達200克左右,經一年時間養殖,體重可達250克以上。
❻ 小溪石斑魚的養殖方法
小溪石斑魚的養殖技術
養殖條件:
1、水源要求無污染的溪水,用渠道引進池塘,從池塘的一端進,另一端出,以流水養殖為主。
2、池塘大小一般50-100平方米,水深1米左右,池中好放些礫石,以便石斑魚隱蔽,也可在池的一角搭棚遮陽,避免夏天光線太強影響石斑魚生長。
養殖管理:
1、人工養殖需投餌料,可以投喂蛋白質含量高的對蝦餌料或鯉魚餌料,蛋白質含量要求30%以上。投餌量根據水溫高低,魚體大小、天氣情況而定,總體以魚類吃到八成飽為宜。投餌方法:總量確定後少量多次,投餌時應慢慢投喂,吃完後再投,因為石斑魚不喜歡覓食沉底餌料。
2、水質日常管理要求清澈,以流水為主。夏天光線太強要及時遮陽。下暴雨時要關閉進水,避免渾水沖進池塘並防止石斑魚逃跑。
3、石斑魚生長速度較快,一般經過6個月養殖即可上市銷售,個體能達20尾/斤,經過一年養殖,個體可達10尾/斤。
小溪石斑魚苗種培育
一、培育池要求
1、土地培育
因淡水石斑魚苗種有巾壁習性,土池池底、池壁凹凸不平有隱蔽作用,因此面積可稍大一些,但一般以不大於1畝為宜。水深1.0~1.5米,池中可種植少許水草(底層及表層水草都可以,如苦草、水花生、水葫蘆等)。
2、水泥池培育
面積30~80米2,水深1.2米左右。可選擇方形或圓形池塘,要求排灌水方便,無死角。
二、清池試水
魚苗放養前,將池水排干,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清塘後2~3天加水,加水時用40目篩絹網過濾,以防敵害進入培育池。清塘加水後7天可放養仔魚,放養前先試水。放苗前每畝投發酵有機肥200~250千克培育浮游動物,讓魚苗下池就能吃到天然餌料。
三、確定放養密度
同一池內放養規格要整齊,大小一致。放養密度一般為100尾/米2左右。
四、餌料
1、仔魚
剛下塘的仔魚餌料以浮游動物為主,此時應根據水色施用肥料培育輪蟲、水蚤等浮游動物。有機肥或無機肥都可施用,使透明度保持25厘米左右。1厘米以上可以增喂豆漿。經15~20天培育魚苗達2厘米以上。
2、寸魚
淡水石斑魚苗長到2厘米以上,其食性開始轉化,此時應改為定點投喂。可以投喂魚糜、蚯蚓、蠅蛆等。我所投喂干質經線蟲,生長較快。3~5天後可以搭配人工飼料投喂,以後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飼料比例,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飼料。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20%左右,日投餌3次。
3、人工配合飼料
人工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在35%~40%,動物性蛋白應在25%以上,其它可以添加植物蛋白原料。一般餌料系數能達到0.8~1.2之間。
五、日常管理
1、及時分養
魚苗有大吃小、互相殘殺的習性,因此當生長規格出現較大差異時要及時過篩,分級分養。同一池的苗種要求規格一致,以免影響魚苗成活率。
2、調節水質
在魚苗培育過程中,由於施肥投餌,所剩糞渣殘餌易敗壞水質,為此水泥池塘應每3~5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應能反池底污手排盡為宜;土地每周換水10~20厘米。
3、消毒
在拉網過篩之後要進行消毒,可用5%食鹽水浸泡魚體15~20分鍾,也可全池潑灑鹵素類消毒劑。
4、巡塘
觀察魚的攝食、活動、水色變化等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投餌量,並做好魚病防治工作。
經過1個月的培育,淡水石斑魚長到10厘米左右即可下塘養成,經過5~7個月的養殖可達到300~400克。
小溪石斑魚為鯉形目、鯉科魚類,學名叫光唇魚,生態習性是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澈、無污染、礫石底質、水流湍急的小溪中,春夏喜在淺灘覓食,秋冬則入深潭過冬。餌料以底棲藻類為主,也能攝食人工配合餌料。
❼ 石斑魚養殖怎麼做
石斑魚養殖
1、石斑魚魚苗的要求:石斑魚苗種培育池以土池為好,亦可以用室外水泥池,一般單池面積為50-100m3,水深l-1.5米。魚苗放養前,將池水排干,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並施足基肥培肥水質,讓魚苗下池就能吃到天然餌料。
2、石斑魚魚苗放養:魚苗放養前,應先試水。同一池內放養的規格要求整齊,大小一致。放養密度視餌料、養殖技術水平和培育規格而定,一般放養密度為100尾/m3左右。魚苗入池前要用sop的食鹽水浸泡魚體15-20分鍾。
3、投喂:石斑仔魚下池時,以浮游動物為食,隨著魚苗生長,攝食量增大,而池中浮游動物逐漸減少。這時,一可通過追肥培育浮游動物,二可增喂豆 漿。經15-20天培育,當魚苗達3厘米以上時,其食性開始轉化,這時可投 喂魚糜於食台上馴食,2-3天後加少量人工配合飼料拌魚糜投喂,以後逐步 增加人工配合飼料比例,減少魚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飼料。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20%左右,日投餌3次。
4、石斑魚養殖培育管理:
(1)調節水質:在魚苗培育過程中,由於施肥投餌,所剩糞渣殘餌最易敗壞水質,為此,應每3-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4。還可在池 中移植一些浮萍或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以凈化水質和便於魚苗隱蔽、吃食。
(2)及時分養:當魚苗生長規格出現較大差異時,因其有大吃小的習性,因此,要及時過篩分養。同一池的魚苗,力求規格一致,以免影響魚苗成活 率。
(3)日常管理:主要是巡塘,觀察魚苗吃食、活動、水色變化等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投飼量和做好預防魚病工作。
藍色海洋漁業平台 提供石斑魚的魚苗批發。
❽ 小溪石斑魚的養殖方法
一、生活習性和生長分析
根據試驗,青石斑魚當水溫在22-30℃之間時,魚活躍,食物攝入量大,生長快;當水溫低於22℃以下19℃以上時次之;水溫降至19℃以下時,攝食量明顯減少,生長速度減慢,活動情況隨著水溫的下降而減弱;當室內水池越冬時還觀察到,水溫降至10℃以下再不捕食死餌,但對活的甲殼類仍能選食;當水溫降至7.5℃以下時,停止攝食,魚處於靜止不動狀態;當水溫低於5.5℃時,會發生死亡。
石斑魚對鹽度適應范圍廣,在11%到41%之間都能生存,最適在30%左右。
繁殖。各種石斑魚的繁殖季節存在差異,即使是同一石斑魚各地也有差異。青石斑魚在華南沿海繁殖盛季在6、7月份。產卵水溫度為21.4~24.5℃,海水比重為1.017-1.021。石斑魚是變性魚類,雄雌是隨著個體的成長而變化的。成魚先為雌體產卵,待長到1.5公斤以上時才轉變為雄體放精。
生長。根據養殖試驗觀察,青石斑魚的生長情況如下:7月份產卵,養殖到11月份幼魚體重為15克左右,個體大的可達20克;殖到翌年的11月份,體重約為90克。大的可以達到160克。
海區釣捕的小魚7月7日入箱為139公斤,養殖到11月26日起捕為274公斤,增重率為97.1%,餌料系數9.8。
二、養殖技術與管理措施
魚苗的選擇。目前,石斑魚育苗尚未達到生產性要求,因此養殖的魚都還是以自然海區捕獲的幼魚為魚苗養成。繁殖石斑魚幼魚以手釣釣獲的為好。選擇時,必須注意魚的質量。應選擇魚體強壯,活力強,無病,無鱗片損傷,膚色光澤好的進行養殖。
放養規格及密度。放養密度與養殖海區的流速有很大的關系,流速通暢的海區可以大些,反而要少些。一般一隻3×3×3(m)的網箱,放養魚種規格在50克/尾以下的每箱可投放2500尾左右,規格在150克/尾以下的每箱1000尾左右。也就是說,一隻3×3×3(m)的網箱養殖產量200公斤左右是較合適的。
投餌。投餌的一般原則是:小潮水流緩水清,當水溫適宜時,多投,反之少投。每日投餌量一般約為魚體重的8%。投餌時要先投入小許,待魚上來搶食時,再分批慢慢投入,直到魚已經吃飽並且不再在水面上搶食為止。由於石斑魚是吞咽方式進食的,因此餌料的個體大小要小於魚的口徑。
分檔飼養。魚種放養應根據魚體的大小分檔次進行飼養。從理論上分析,個體差異愈小愈好,但實際操作較難作到。由於魚體的大小差異很小,攝食均勻,有利於生長。
日常管理。除了在養殖過程中除投餌外,要經常觀察檢查魚的生長、攝食、活動和體色等情況,並檢查網箱是否有損壞和附著生物的多少等。以便及時處理。加強抗風浪措施,保證安全生產。
❾ 怎麼把石斑魚養大
海區;
無工農業及生活廢水污染,水質符合國家漁業一類水質標准,在台風、暴雨季節能避免大風大浪的襲擊,無大量淡水流入,交通、通訊、供電便利。
底質以砂礫、岩礁底質為佳,泥沙底質次之,泥質的不好。
海況:
海流速度應在15-35cm/s。要有足夠的水深,在最低潮時,網箱底到海底的距離至少有2米以上。
鹽度:
海區的鹽度不應有太大的變化。石斑魚能適應的鹽度為11-41,最適的鹽度為25-35。海區鹽度在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應在25-35。在大雨季節也不應低於15。
水溫:
大部分石斑魚能夠適應的水溫為15-38℃,但生長最好的水溫是23-28℃
網箱的規格:
石斑魚養成的網箱規格以較大為佳。目前一般用3米ⅹ3米ⅹ4米或4米ⅹ4米ⅹ4米的網箱,但效果不如6米ⅹ6米ⅹ5米規格的網箱。大規格網箱魚體活動空間大,減少了網箱隔層,有利於水流通暢,減少疾病的發生,日常管理比較省工。
網箱的設置:
許多養殖區網箱的設置是9個或16個1組,然後一組一組地成片密集排列。這樣設置極易造成中間網箱水流不暢,水質惡化。比較科學的設置方法是順潮流方向,2-3個網箱1列縱向排列,每列之間間隔2m左右留一條縱行水道,以使水流暢通。一般原則是6mⅹ6mⅹ5m的網箱2個1列,4mⅹ4mⅹ4m的網箱3個1列,3mⅹ3mⅹ3m的網箱4個1列。 在海流較急的海區,頂流的第一排網箱外數十厘米處應該垂掛一塊網目較小(1cm左右)的網片(並垂以砂袋),讓附著生物滋生以擋緩海流;否則當大潮流急時,網衣會漂浮起來而使網片想貼;石斑魚魚群在網箱中有沿網邊游動的習慣,這時就會不顧一切地在網片間穿行,造成兩側的鱗片因摩擦脫落,最終染病死亡。
苗種放養:
(1) 天然苗種 目前養殖的苗種一部分從海區釣捕或以網籠誘捕獲得。作為苗種的個體一般全長15-20cm,體重60-200g;最小的個體全長僅10cm,體重僅20-25g。剛釣捕上來的苗種一般需暫養於活水倉或水族箱中,再運往海上網箱養殖。
(2) 人工苗種 人工苗種的規格全長4-8cm,體重1-8g,可以直接放入網箱,經過一段中間培育後,再分苗養成。中間培育以魚肉糜及鰻魚餌料混合製作的軟顆粒餌料投喂,每天3-4次,至10cm以後可酌情減至每天1-2次。進行中間培育的網箱上方30cm處,懸掛一盞40-60w的燈泡,用於在夜間誘集水中的糠蝦、橈足類,以及其他的小苗、小蝦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石斑魚的活餌料。
(3) 放養密度 苗種小時候放養密度可以高些,隨著魚的生長,應按個體大小分苗並降低放養密度。密度以預計在養成時,網箱魚容量保持8-15千克/m³為佳。每口6mⅹ6mⅹ5m規格的網箱,放養全長15-20cm的苗種1500-1600尾,中途會因各種原因淘汰一部分,餘下的可以一直養至收成。全長4-5cm的苗種,可放養5000-8000尾,以後待個體長至15—20cm,再選別分苗。
(4) 養殖周期 石斑魚在水溫14-15℃及更低水溫下基本不攝食,16℃左右可以少量攝食,18℃時即可正常攝食。7月未出池的全長4-8cm的人工苗種,養殖15個月左右至翌年11月份可達300-500g/尾。
餌料及投喂方法
(1) 餌料種類 苗種放入網箱,大約2天後即可開始攝食。石斑魚性多疑,所以最好混養少量相同個體大小的黃鰭鯛、真鯛黑鯛、及籃子魚等。因為鯛科魚類比較貪吃,見餌即搶,他們的搶食去帶動石斑魚的攝食。籃子魚喜食海苔、殘餌等,可作為「清道夫」,有利於保持網箱清潔。其他魚種放養比例約為15%。
(2) 投喂方法 石斑魚胃內餌料的消化時間較長,在水溫24-25℃時,消化時間為24-30h。在5-10月份水溫較高時,20cm以上的成魚,可每天投餌1次,每天的投餌量為魚總體重的1.5%-2.0%;10-15cm的中苗,每天投餌量可為魚體重4%-6%,分早、晚兩次投喂;4-8cm的小苗,每天的投餌量可為魚體重的8%-10%,每天分3-4次投喂。在11-12月份及3-4月份,隔天投餌1次,視魚攝食的情況酌情增減投喂量。冬季水溫較低時,基本不投餌。
日常管理措施:
(1)巡視檢查 每天應對各個網箱進行巡視檢查,觀察魚的活動情況。正常情況下,石斑魚會沉在網箱底部,清晨和傍晚會在水面悠然自得的游動,看到人影就迅速沉下。如果無力的游於網邊,受驚動也反應遲鈍,或狂游、跳躍,都是不正常的表現,應該撈起或拉網檢查,判明情況,採取對策。
(2)觀察記錄 每天對天氣、水溫、相對密度、透明度、風浪等情況進行觀察、測定和記錄。尤其是在海區情況有重大改變,如暴雨、海水突然變混。
(3)換網和清洗網衣 在夏季,當海中有機物增加時,網箱上附著大量附著生物,如牡蠣、海鞘、藤壺、貽貝、海苔、麥稈蟲及其他臟物,網衣應每20-30天更換一次,培養5-10cm的苗種,由於網衣網目小,更易被臟物及附著生物堵塞,造成水流不暢,應該每15-20天更換一次網衣。在冬天(12月至翌年2月),由於海水中附著生物繁殖較慢,魚體不大活動,大多時間不攝食,受了機械損傷而不易痊癒,容易感染死亡,不宜搬動,非特別需要,不必經常更換網衣。
❿ 石斑魚怎麼養
海區;
無工農業及生活廢水污染,水質符合國家漁業一類水質標准,在台風、暴雨季節能避免大風大浪的襲擊,無大量淡水流入,交通、通訊、供電便利。
底質以砂礫、岩礁底質為佳,泥沙底質次之,泥質的不好。
海況:
海流速度應在15-35cm/s。要有足夠的水深,在最低潮時,網箱底到海底的距離至少有2米以上。
鹽度:
海區的鹽度不應有太大的變化。石斑魚能適應的鹽度為11-41,最適的鹽度為25-35。海區鹽度在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應在25-35。在大雨季節也不應低於15。
水溫:
大部分石斑魚能夠適應的水溫為15-38℃,但生長最好的水溫是23-28℃
網箱的規格:
石斑魚養成的網箱規格以較大為佳。目前一般用3米ⅹ3米ⅹ4米或4米ⅹ4米ⅹ4米的網箱,但效果不如6米ⅹ6米ⅹ5米規格的網箱。大規格網箱魚體活動空間大,減少了網箱隔層,有利於水流通暢,減少疾病的發生,日常管理比較省工。
網箱的設置:
許多養殖區網箱的設置是9個或16個1組,然後一組一組地成片密集排列。這樣設置極易造成中間網箱水流不暢,水質惡化。比較科學的設置方法是順潮流方向,2-3個網箱1列縱向排列,每列之間間隔2m左右留一條縱行水道,以使水流暢通。一般原則是6mⅹ6mⅹ5m的網箱2個1列,4mⅹ4mⅹ4m的網箱3個1列,3mⅹ3mⅹ3m的網箱4個1列。 在海流較急的海區,頂流的第一排網箱外數十厘米處應該垂掛一塊網目較小(1cm左右)的網片(並垂以砂袋),讓附著生物滋生以擋緩海流;否則當大潮流急時,網衣會漂浮起來而使網片想貼;石斑魚魚群在網箱中有沿網邊游動的習慣,這時就會不顧一切地在網片間穿行,造成兩側的鱗片因摩擦脫落,最終染病死亡。
苗種放養:
(1) 天然苗種 目前養殖的苗種一部分從海區釣捕或以網籠誘捕獲得。作為苗種的個體一般全長15-20cm,體重60-200g;最小的個體全長僅10cm,體重僅20-25g。剛釣捕上來的苗種一般需暫養於活水倉或水族箱中,再運往海上網箱養殖。
(2) 人工苗種 人工苗種的規格全長4-8cm,體重1-8g,可以直接放入網箱,經過一段中間培育後,再分苗養成。中間培育以魚肉糜及鰻魚餌料混合製作的軟顆粒餌料投喂,每天3-4次,至10cm以後可酌情減至每天1-2次。進行中間培育的網箱上方30cm處,懸掛一盞40-60w的燈泡,用於在夜間誘集水中的糠蝦、橈足類,以及其他的小苗、小蝦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石斑魚的活餌料。
(3) 放養密度 苗種小時候放養密度可以高些,隨著魚的生長,應按個體大小分苗並降低放養密度。密度以預計在養成時,網箱魚容量保持8-15千克/m³為佳。每口6mⅹ6mⅹ5m規格的網箱,放養全長15-20cm的苗種1500-1600尾,中途會因各種原因淘汰一部分,餘下的可以一直養至收成。全長4-5cm的苗種,可放養5000-8000尾,以後待個體長至15—20cm,再選別分苗。
(4) 養殖周期 石斑魚在水溫14-15℃及更低水溫下基本不攝食,16℃左右可以少量攝食,18℃時即可正常攝食。7月未出池的全長4-8cm的人工苗種,養殖15個月左右至翌年11月份可達300-500g/尾。
餌料及投喂方法
(1) 餌料種類 苗種放入網箱,大約2天後即可開始攝食。石斑魚性多疑,所以最好混養少量相同個體大小的黃鰭鯛、真鯛黑鯛、及籃子魚等。因為鯛科魚類比較貪吃,見餌即搶,他們的搶食去帶動石斑魚的攝食。籃子魚喜食海苔、殘餌等,可作為「清道夫」,有利於保持網箱清潔。其他魚種放養比例約為15%。
(2) 投喂方法 石斑魚胃內餌料的消化時間較長,在水溫24-25℃時,消化時間為24-30h。在5-10月份水溫較高時,20cm以上的成魚,可每天投餌1次,每天的投餌量為魚總體重的1.5%-2.0%;10-15cm的中苗,每天投餌量可為魚體重4%-6%,分早、晚兩次投喂;4-8cm的小苗,每天的投餌量可為魚體重的8%-10%,每天分3-4次投喂。在11-12月份及3-4月份,隔天投餌1次,視魚攝食的情況酌情增減投喂量。冬季水溫較低時,基本不投餌。
日常管理措施:
(1)巡視檢查 每天應對各個網箱進行巡視檢查,觀察魚的活動情況。正常情況下,石斑魚會沉在網箱底部,清晨和傍晚會在水面悠然自得的游動,看到人影就迅速沉下。如果無力的游於網邊,受驚動也反應遲鈍,或狂游、跳躍,都是不正常的表現,應該撈起或拉網檢查,判明情況,採取對策。
(2)觀察記錄 每天對天氣、水溫、相對密度、透明度、風浪等情況進行觀察、測定和記錄。尤其是在海區情況有重大改變,如暴雨、海水突然變混。
(3)換網和清洗網衣 在夏季,當海中有機物增加時,網箱上附著大量附著生物,如牡蠣、海鞘、藤壺、貽貝、海苔、麥稈蟲及其他臟物,網衣應每20-30天更換一次,培養5-10cm的苗種,由於網衣網目小,更易被臟物及附著生物堵塞,造成水流不暢,應該每15-20天更換一次網衣。在冬天(12月至翌年2月),由於海水中附著生物繁殖較慢,魚體不大活動,大多時間不攝食,受了機械損傷而不易痊癒,容易感染死亡,不宜搬動,非特別需要,不必經常更換網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