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羅斯經濟不行為什麼會被稱為世界性大國
俄羅斯的經濟、常規軍事力量,在蘇聯解體後一路衰敗至今。
但是,因為其戰略力量足以摧毀全世界,所以綜合國力依然穩居世界第二。
❷ 俄羅斯領土世界第一,人口為何只有1.44億
1988年,人口增長率為0.55%。普京就任總統後,人口增長率2000年為負0.42,2003年為負0.45,多年來一直為負增長。
年復一年,人口負增長導致俄羅斯人口嚴重老齡化。普京政府越來越重視俄羅斯的人口問題,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俄羅斯,產假為三年,婦女在產假期間領取工資和獎金,其職位保留到產假期滿。2013年12月,俄羅斯杜馬通過了一項法案,根據該法案,有三個孩子的婦女可以享受四年半的產假,並獲得一定的補貼。
從2020年起,每個家庭前兩個孩子的月補貼將提高到12000盧布。自2010年以來,俄羅斯人口急劇下降的趨勢已經停止,人口增長率終於轉為正值,但在2018年再次轉為負值。
從這個角度來看,俄羅斯的人口問題在短期內難以解決,俄羅斯政府不得不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諸多問題。
❸ 俄羅斯GDP只有1.3萬億,為什麼還是世界強國
俄羅斯——這北方大國近年來不景氣,經濟總量和中國廣東一省差不多。俄羅斯跡跡管克攮久歸勛害魔GDP大約1.3萬億美元,廣東則是1.2萬億美元,考慮到經濟增速,2016年廣東省經濟總量超過俄羅斯,應無懸念。換個比照對象,俄羅斯經濟總量則相當於中國九分之一。很多人看後唏噓感慨,尤其上了年紀的中國人。在他們印象里,幾十年前蘇聯乃是唯一能和美國抗衡的強國,即便解體衰弱,經濟總量還是和中國差不多。這才一代人的時間,竟淪落至斯,連中國的一個省都要趕不上了.
❹ 為什麼有人會說俄羅斯的航空發動機是世界第一水平
世界第一,無稽之談。無論是發動機的壽命,大修時間,故障率,推力都不如美國。何來世界第一水平一說呢?事實上,俄羅斯發動機的技術直接繼承於前蘇聯。其發動機的各項性能指標之所以與美國發動機有較大差距,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先天條件限制,也就是說俄羅斯在材料,技術上與美國有差距。第二:冷戰時期,前蘇聯認為在空戰時,戰斗機損失後,發動機也就無用了,因此發動機夠用就行,不需要糾結性能強不強。
無論是材料還是製造工藝俄羅斯與美國都有差距,單晶葉片,粉末盤,渦前溫度等等,沒有長時間的積累,是製造不出來的。說到製造工藝,美國更是遠超俄羅斯。
❺ 為什麼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依然是大國
一、俄羅斯依然是軍事強國。
俄羅斯這位蘇聯解體後最大的遺產繼承者,繼承了當年蘇聯70%以上的軍事實力,仍然為世界數一數二的軍事大國。俄羅斯軍事實力,世界排名第二,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俄羅斯當年蘇聯生產了大量的陸軍裝甲坦克,作戰飛機,軍事艦艇,尤其是核力量。這讓美國最為擔憂,畢竟其擁有可以毀滅美國幾次的核力量。而且俄羅斯擁有大量彈道導彈運載工具,可以直接攻擊美國本土。
美國領導的西方世界對俄羅斯的處處圍堵,才造就了俄羅斯似的四處反擊。即使俄羅斯經濟狀況不並不好的前提下,依然耗費大量的軍費,對外作戰。這也是俄羅斯目前的囧境。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肆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妄圖以經濟搬倒俄羅斯。
❻ 俄羅斯現在,在世界是什麼地位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近代以來堪稱世界歷史的大變革時期,正是因為如此,才奠定了現在的世界格局。而近代以來,最強悍的國家,莫過於俄羅斯,無論是沙俄時代,還是蘇聯時代,那都是強悍無比,讓西方膽寒的。而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已經是今非昔比,不斷衰弱了。為此,很多人關心的是,俄羅斯現在,在世界那是什麼地位呢?你可能想不到,主要有四點。
而危機就是俄羅斯人口不斷下降,軍事力量不斷衰弱,未來國家可能淪為三流強國了。所以現在的俄羅斯在世界地位並不高,而且影響力不斷縮小了,衰弱正在加速。
❼ 雲石俄羅斯靠什麼從東歐小邦,發展成全球第一領土大國
作者 雲石
眾所周知,俄羅斯是當今全球第一領土大國,其陸地面積現高達1700萬平方公里,是排名第二的加拿大的近兩倍之多。
而這令人瞠目的1700萬平方公里,還是縮水後的結果。在沙俄晚期和蘇聯極盛期,俄羅斯的國土面積最高時曾突破2200萬平方公里,其規模之大,在人類正式進入星際時代前,估計也少有可比肩者。
俄羅斯之所以能有如此廣闊的領土,與其近代對北亞、中亞的積極開拓密不可分。正是近代幾百年中對亞洲的大力蠶食,這才讓俄羅斯從蝸居東歐平原的一個邊緣小邦,一躍成為雄踞亞歐大陸中央的一流世界級大國。
只不過,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有一個現象十分奇怪;雖然這一時期,歐洲但凡有點實力的國家,莫不大舉對外擴張,但在這股瓜分世界的浪潮中,大家的擴張方式是不一樣的。主要的歐洲國家,無論是早期的西班牙,葡萄牙,還是後來居上的英法,乃至作為新貴的德國,他們的擴張方式,大多以殖民為主。雖然這些國家也掠取了眾多領土,但在統治上,一般的歐洲列強,不約而同的採取了宗主國——殖民地的間接管理方式,對其所得土地,大多隻作為海外領地,保留相當自主權,並未納入直轄。
只有俄羅斯是個例外。俄羅斯的領土擴張,是赤裸裸的鯨吞,直接並入俄羅斯版圖。
為什麼俄羅斯會在歐洲列強中別具一格?在雲石君看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最直接的原因,是地緣關系的緊密。大航海時代來臨後,歐洲列強紛紛在全世界范圍內大舉擴張。而在擴張方向上,無論是早期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還是後來的英法,其目光都集中在歐洲以外的新大陸和亞非等地。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國家大多位於西歐,直面大西洋,航海技術和海上控制力相對較強,在征服海洋的能力具備後,可以以海為路,較便捷的控制世界;另一方面,新大陸和亞非地域遼闊,可開發價值較高,從中博取的收益更大。
而俄羅斯則不同,俄羅斯由於所處的東歐板塊開發較晚,且氣候苦寒,其實力本就不足以與西歐列強媲美,再加上東歐板塊離大西洋較遠,其所用以通向大西洋的兩大戰略通道——波羅的海、黑海——地中海,又因地形限制,咽喉要津被歐洲其他強國掌控,所以其無法與西歐海洋強國正面競爭,所以只能選擇相對貧瘠的北亞作為自己的主要擴張方向。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俄羅斯獲得了直接拓土開疆的良機。雖然北亞的地緣潛力,明顯與新大陸、亞非不能相比,但由於俄羅斯的東歐本部與北亞、中亞直接山水相連,所以隨著俄羅斯勢力的進入和不斷延伸,北亞和中亞便自然而然的與東歐形成了一個穩固而緊密的地緣整體。
而這一點,西方列強就不行了。固然,西方列強的海外領地,其可開發價值遠在北亞和中亞之上,但是海洋的存在,阻斷了其與歐洲列強本部的關系。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征服海洋的能力越來越強,但再強的能力,也不可能完全弭平海洋的天然地緣阻斷屬性。地緣上的天然疏離,削弱了列強本部對海外領地的控制,使它很難將二者融為一體,只能採用殖民這種羈縻式方法加以控制。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僅僅是地緣上的自然拓展延伸,還不足以成就今日之俄羅斯。關於這一點,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中國早在秦漢時便已基本成型。但在之後的幾千年裡,中原王朝哪怕是極盛的大一統時期,能夠真正直轄統治的(即設流官管理),也不過就是東亞大陸中東部而已,而稍偏離一點的,像雲貴、廣西以及四川等地,就只能採取羈縻手段,間接控制。而再偏遠一些,什麼西域、關外、大漠、青藏等地,盡管他們與中國本部同樣是屬於東亞大陸這個地緣整體,但對這些偏遠之地,中原王朝經常連羈縻都做不到,更別說吞並了。
北亞之於東歐的偏遠閉塞,並不遜於東亞大陸邊緣板塊之於中原,為什麼當年中國不能直接吞並,而俄羅斯卻可以呢?
這還得感謝工業文明的東風。俄羅斯的崛起擴張,正好與人類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折同步。依仗工業的加持,俄羅斯不僅獲得了對游牧武裝的壓倒性軍事優勢,而且工業條件下,人類交通運輸能力也大幅加強,這使得俄羅斯能夠把自己的地緣影響力有效的投射到北亞和中亞。反觀農耕時期的中原王朝,雖然在文明質量上遠高於同時期的邊緣地區,但農耕的天然局限,決定了其不僅不能在軍事上壓倒游牧武裝,而且在地緣影響力的投射上,對地理距離和崇山險阻的突破能力也有限,所以只能對邊緣地區望之興嘆。只有當工業文明到來,中國才終於沖破這種結界,基本實現對邊緣板塊的有效吸納。
而除了工業的加持,北亞的貧瘠本身,也有助於俄羅斯對其之佔領吞並。一般來說,在拓土開疆的目標上,大家都天然的會傾向於選擇那些可開發價值高的地區——畢竟這種地方才有可能創造更多的收益,給自己帶來很高的回報。
但問題是,可開發價值高的地區,其本身的板塊地緣實力自然也相當強大。縱然入侵者可以憑借一時之優勢佔得便宜,但隨著這些板塊開發程度提高,板塊地緣實力逐漸釋放,那麼建立在其基礎上的本土地緣勢力,自然不願意自己頭上再多一個遠在萬里之外的主子,不願自己的利益被無端盤剝——這樣一來,他們必然會生出反抗之心。而其自身實力的逐漸壯大,以及與本部(宗主)的遙遠地緣距離,又決定了,本部未必能奈何得了這些地頭蛇,最後的結果,就是本部被迫放棄對海外領地的統治。
關於這一點,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美國本為英國殖民地。但北美新大陸的地緣潛力,明顯在大不列顛本部之上。以前沒開發時,英國倒還壓製得住;但隨著開發程度提高,北美新大陸的實力不斷增強,逐漸有能力抗拒英國統治,最後終於通過一場獨立戰爭,從英國手中脫離而去。
而北亞不同。北亞,尤其是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與東歐本部的關系也十分疏離。但北亞實在太過貧瘠,這種貧瘠,導致了兩個結果——第一,北亞根本無法形成足以自成一體的地緣勢力,第二,離開了其他強勢板塊的支持,北亞連人類基本正常生活都難以供應。這種情況下,北亞不僅沒有自我擺脫俄羅斯東歐本部的能力,連擺脫它的慾望都受到限制。
而且北亞、中亞的周邊地緣政治環境,也給俄羅斯吞並他們提供了支持。俄羅斯在亞洲大舉擴張期間,有資格對它構成阻礙的對手主要有兩個——西亞的土耳其,和東亞的中國。如果這兩個地緣大國當時足夠強勢,那俄羅斯不僅擴張成果會大打折扣,而且就是搶到的領土,也可能出於博弈需要和戰略緩沖的考慮,不便直接吞並,而採取羈縻方法間接控制——或者乾脆讓它獨立。
可問題是,近代的中國和奧斯曼土耳其,雖然地緣實力足夠強大,但當時都深陷農耕泥沼不能自拔,被西方並列為亞洲兩大病夫,別說阻截俄羅斯了,連自家領土都被俄羅斯吞並了一大塊,所以並不足以讓俄羅斯感受到外來威脅,進而能夠專心的對亞洲擴張成果消化吸收。
而到20世紀,奧斯曼土耳其甚至徹底崩盤,從曾經的一流地緣大國,淪落為蝸居巴爾干一隅和小亞細亞半島的二流國家。至於中國,雖然在20世紀末重新開始崛起,但此時的俄羅斯已經成長為世界級大國,綜合實力並不弱於中國。生米已煮成熟飯,再加上國際形勢決定了,中俄需要緊密合作,故而中國也只有咬咬牙認了。
工業文明的加持,北亞地緣潛力的匱乏,以及周邊其他強勢地緣勢力的沒落,使俄羅斯對亞洲領土的擴張和消化,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最後一個促使俄羅斯直接吞並的原因,則在於其開發亞洲領土的方式。俄羅斯的亞洲領土要麼乾旱(中亞),要麼酷寒(北亞),都不適合常規性的大規模工農業開戰,對這種地方的開發,主要以資源開采為主。
這和西方對殖民地的開發是不一樣的。西方對殖民地的開發,雖然也有單純的資源掠奪,但同時也種植業發展和常規工業建設——而這種開發是需要全民大規模普遍參與的。尤其是全球化時代來臨後,西方普遍將初級工業轉移至亞非拉,進而將他們納入了自己主導的經濟循環。在這個體系中,西方雖然居於高端,但亞非拉地區的穩定,也對這種經濟模式的維持起到了支撐作用。
而且,這種全球化產業鏈條的分布,也多少會給亞非拉當地給當地帶來一定的繁榮和增長。所以這些地區也成為西方產品的消費市場,供西方二次受益。
這種情況下,西方各國有必要給予當地人更多的自主權力,以確保這種雙向經濟模式的穩定,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反之,如果壓迫太多,一旦引發反抗和動亂,這種基於共贏模式的雙向循環經濟體就會受到破壞。
但中亞、北亞不同。俄羅斯的亞洲領土缺乏常規工農業開發條件,無法打造可以自成一體的經濟產業集群,俄羅斯也不需要來自北亞的大范圍工農業開發支持,只要掌控住關鍵的礦產資源,然後再沿西伯利亞鐵路,打造出幾個據點式的工業中心,便足以把握北亞的經濟命脈。這種情況下,由於北亞沒有自成一體的經濟基礎,也不存在大規模的本土市場,俄羅斯也沒必要打造什麼共贏模式,也沒必要考慮什麼當地市場二度開發(當地連人都沒幾個,更遑論市場),所以也沒動力出於繁榮當地經濟,或者維穩考慮,給予他們過度的自主權。
地緣關系的緊密,工業文明的東風,北亞的天然附庸屬性,以及開發模式的不同,這種種因素匯聚在一起,決定了俄羅斯有慾望,也有能力將這廣袤領土直接收入囊中。
不過,要攬瓷器活,也得有金剛鑽。相較於龐大的亞洲領土,俄羅斯東歐本部體量並不算太大,而且位於國土最西端,地緣結構上存在一定缺陷。這種情況下,俄羅斯要維系龐大的國土,除了本部的強勁硬實力外,也需要在政治體制上做一些設計,以適應自己的特殊國情。
❽ 為什麼俄羅斯作為世界大國,經濟
俄羅斯的世界大國的單位主要是因為軍事能力的,還有就是因為俄羅斯遼遠廣闊的,
所以在面積上就是屬於大國的范疇,另外,俄羅斯還是繼承了大部分的蘇聯的勢力,本來就是世界大國的。
❾ 為什麼俄羅斯經濟算不上發達,但卻是公認的世界強國
因為俄羅斯具備成為世界強國的潛力:世界第一的領土面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不算太落後的經濟基礎、強大的軍工力量、聯合國一票否決的政治影響力等等,都是俄羅斯發展成世界強國的條件。如果給俄羅斯5億甚至更多的人口,俄羅斯完全可以憑借自己養活這么大的人口,勞動力豐富了未必就比美國發展的差,俄羅斯完全可以成為第二個美國,這當然是歐美國家擔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