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俄羅斯的男的名字後面都是什麼什麼夫,女的都是什麼什麼娃
簡單來講,在俄語中,如果表示所屬關系,名詞是需要進行變化的。俄語名詞是分陰性、陽性和中性的,分別表示名詞不同的性別屬性,人名作為名詞的一個部分自然也有性別屬性。
俄語語法規定:陽性名詞以輔音字母結尾,陰性名詞以字母а、я結尾,中性名詞以о、е結尾。而陽性名詞在表示所屬關系的時候是要在輔音字母的後面加а的。
以《情》劇中人物名為例:
1、輔音字母姓氏+A=女人姓:
1)Репнин+а=Репнина 列普寧+A=列普寧娜
2) Забаруев+а=Забаруева 扎巴盧耶夫+A=扎巴盧耶娃
上面這種情況是最最常見的,因此,以「寧」、「夫」、「林」、「欽」就會變成「娜」、「娃」、「林娜」、「欽娜」……
2、陽性形容詞結尾的姓氏,直接變成陰性形容詞結尾:
在俄語中有一部分姓氏是帶有形容詞詞尾的,這樣的陰性直接按照形容詞規則變化,如:
Долгорукий=Долгорукая 多爾戈盧基=多爾戈盧卡婭
這種姓氏還有很多,比如以「斯基」、「科依」、「肖依」結尾的姓氏都是變成「斯卡婭」、「卡婭」、「莎婭」……
3、俄語中還有一部分姓氏是男女通用,無須變化的,比如烏克蘭著名球星舍甫琴科Шевченко就是這樣,他的妻子、女兒也都是舍甫琴科。
關於父稱,其變化規則是按照古俄語的方法,但是表示的同樣是父系社會的父親的絕對權威,不同的是,它是由父親的名字變化而來:
1、以硬輔音結尾的名字:
米哈依爾 Михаил==米哈依洛維奇Михаил-ович 米哈依洛芙娜Михаил-овна
亞歷山大Александр==亞歷山大洛維奇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亞歷山大洛芙娜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彼得Пётр==彼得洛維奇Петр-ович 彼得洛芙娜Петр-овна
2、以軟輔音結尾的名字:
尼古拉Николай==尼古拉耶維奇Никала-евич 尼古拉耶芙娜Никала-евна
安德列Андрей==安德列耶維奇Андре-евич 安德列耶芙娜Андре-евна
阿列克謝Алексей==阿列克謝耶維奇Алексе-евич 阿列克謝耶芙娜Алексе-евна
以上就是俄語的父稱和姓名的語法構成,希望對大家理解本劇人名能有幫助。(父稱中的「-」符號是為了讓大家看明白構成,而並不是實際應該有的符號)。
俄語的名字是分大名、小名和昵稱的。大名常常與父稱、姓氏等連用,是一個人的正式名字;小名主要是長輩對晚輩,或者平輩之間稱呼用的,一般是關系較近;而昵稱則是更為親近的人們之間的稱呼方式,一般是用在父母和子女、戀人、兄弟姐妹和死黨之間。
俄語名字的大名、小名和昵稱是固定的。一個大名一般就只有一個小名,但是卻可能有很多昵稱。下面就列出本劇主要人物名字的大名、小名與昵稱:
安娜——阿尼亞——安涅奇卡、安妞莎、
弗拉基米爾——瓦洛佳——沃瓦
米哈依爾——米沙——米什卡、米申卡
亞歷山大——薩沙——薩申卡
娜塔莉——娜塔莎——娜塔申卡
伊麗莎白——麗莎——麗宗卡
安德列——(無小名)——安德留沙
索菲亞——索尼亞——索涅奇卡
塔吉揚娜——塔尼亞——塔妞莎、塔涅奇卡
波麗娜——波麗亞——波麗卡
瑪利亞——瑪莎——瑪申卡
彼得——彼佳——彼特魯沙
伊萬——瓦尼亞——瓦涅奇卡
瑪爾法——(無小名)——瑪爾富莎
尼基塔——尼卡——尼切卡
Ⅱ 俄羅斯人說話時,「你」和「您」,哪個是尊稱什麼情況下用
「您」是尊稱。一般俄羅斯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都是用「您」的,特別是男女之間,如果女方沒有同意用「你」的話,男方是不可以擅自用「你」和女性說話的。不過除非是特別熟,一般都是用「您」的,他們那邊比較習慣用尊稱的。
Ⅲ 俄羅斯人都叫什麼什麼娃
俄羅斯人的姓,男的女的不太一樣,同一個姓,男的就叫××斯基【-sky】(如克里諾夫斯基),女的就叫××斯卡婭【skya】(同理,克里諾夫斯卡婭),如果男的叫××夫【-v】(如佩特羅夫),女的就叫××娃【-va】(佩特洛娃),如果男的以N結尾(如薩芬),女的就以NA結尾(薩芬娜)。
Ⅳ 俄羅斯有哪些禮儀習俗
1、俄羅斯人是喜歡用茶炊煮茶的。而茶炊是俄羅斯人特有的燒開水用的水壺,它傳統的由銅製成,俄羅斯常見的則是不銹鋼的水壺,結構形似於中國北方燒木炭的銅火鍋。
2、俄羅斯的人一般的見面禮是握手,但握手時是要脫下手套的,以顯示禮貌。久別的親朋好友常用親吻擁抱禮,男士一般吻女士的手背。
3、俄羅斯男士要吸煙的時候,要先徵得女士們的同意,頗具紳士儀式。
4、俄羅斯人是喜歡喝濃茶的,現代的人還常在茶中放點羅姆酒。
5、相識的人相遇總是互相問好。就是不相識的人,如果在人不多的地方迎面相遇,也習慣於打個招呼。
俄羅斯國家的人非常忌諱「13」這個數字的,俄羅斯人認為它是凶險和死亡的象徵。但是卻認為「7」就是意味著幸福還有成功。還有俄羅斯人非常的不喜歡黑貓,認為黑色貓不會帶來好運氣。
在俄羅斯的隆重的場合,俄羅斯人還會用「麵包加鹽」的方式迎接重要的貴賓來以示最高的敬意和最熱烈的歡迎到來。
Ⅳ 俄羅斯人的名字怎麼稱呼
俗稱:毛子。
俄羅斯人的姓名共由三部分組成,按其正常的排列順序分別為名字、父稱和姓,如Александр ПавловичПетров(亞歷山大?巴甫洛維奇?彼得羅夫〕、 Елена НиколаевинаИванова(葉蓮娜?尼古拉耶夫娜?伊萬諾娃)等。在日常生活交往中,這三部分在稱呼中並不總是同時使用的,而是根據不同場合、不同談話對象而有所變化的。
(1).當談話對象是已經熟識的人,而且年紀較自己大時,只用名字和父稱來稱呼對方,以表示親熱和尊敬。如:АлександрПавлович(亞歷山大?巴甫洛維奇)、Елена Николаевна(葉蓮娜?尼古拉耶夫娜)等。
(2).如果談話對象為已經熟識的人,但年紀與自己相仿或較自己小時,則可以僅以名字相稱,也可以用名字的小稱,以表示親切。如:Александр 或Саша(亞歷山大或者薩沙), Юрий或 Юра (尤里或尤拉),Иван 或Ваня或Ванюша(伊萬或瓦尼亞或瓦紐沙),Наталия或 Наташа(娜塔莉婭或娜塔莎),Елена或Лена(葉蓮娜或蓮娜)等。同學之間以名字的小稱相互稱呼。
(3).與年紀較大的熟識的人打招呼時,如果帶有表示輩分的稱謂時,通常只用名字的小稱,如: Дядя Ваня (瓦尼亞舅舅)、Тетя Таня(塔西婭大嬸)、 Бабушка Валия(瓦莉婭奶奶)、 Детушка Лёня(廖尼亞爺爺)等。
(4).如果與談話對象初次接觸或者不太熟悉,則應以姓氏稱呼對方,並在其姓氏之前加上合適的稱謂,如:ГосподинИванов(伊萬諾夫先生)、 Товарищ Сидоров(西多羅夫同志)、 Профессор Петров(彼得羅夫教授)等。
(5).俄羅斯人通常在介紹自己或向別人介紹第三者時,才將姓名的三個部分全部說出,如:---Познакомьтесьпожалуйста, это мой руковадитель профессор Иванов ФедрНиколаевич.(請認識一下,這是我的導師伊萬諾夫 費奧德爾?尼古拉耶維奇教授。)
(6).當談話對象不熟識,不知其姓名,但知道其職業或職務時,可以以職業或職務稱呼,但應在前邊加上「先生」或「同志」等合適的稱謂,如:Господинректор(校長先生)、 Господин декан (系主任先生)、Товарищполковник(上校同志)等。但在商店招呼營業員時,一般都稱呼:Девушка(姑娘)或 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年輕人)。
(7).當與完全陌生的人交談時,則可以按其年齡、性別選用以下稱呼: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 (年輕人)、девушка(姑娘)、 мальчик(小朋友)、парень(小夥子)、мужчина (男人)、 женщина(女人)等等。
Ⅵ 俄羅斯人名字為什麼這么長他們平時該怎麼稱呼
比如俄人姓名雖長,但通常都有簡化叫法。好比我們稱人老王小李,俄人也不會見面就用"名+父稱+姓「稱呼人家。要是老師點名按這么去念,點完一個班就該快下課了。哈哈。如"薩沙"(此昵稱,男女通用),男孩叫亞歷山大,女孩叫亞歷山德拉。對人尊敬時呼前兩段。只有在嚴肅的公務場合,比如結婚登記,辦理護照,法院辦案,須三段呼全。我們把外國人的名字按音節音譯為漢語時,又按漢語單音節字來讀,不僅覺得長,而且還非常拗口。特別是讀翻譯本的俄國文獻,覺著會變得非常煩躁。普京的全名: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普京是他的姓,弗拉基米爾是名字,弗拉基米羅維奇是父稱,由此可知,普京他爸也叫弗拉基米爾。
基本放棄了學習俄語的想法了,大舌音不會,記憶力不好,單詞長短倒是沒怎麼關注,只知道有個據說最怪的單詞(也許不是只有一個)變化居然超過大師兄的七十二變還多一倍。為避免(或盡可能減少)同音、同形、同義詞(字)的出現,產生岐義,因此,由字母組成的單詞(字)則難免越來越長,這是拼音文字的一大特點。
Ⅶ 俄羅斯人怎麼稱呼中國人
禮貌點就 中國人
難聽點 叫 黃皮豬
Ⅷ 俄羅斯族的民族習俗
俄羅斯族的飲食,在許多方面保留著早期在俄國生活的傳統習俗,同時又深受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影響,主食是自己烤制的麵包,副食多為列巴俄式煎菜。俄羅斯族人的一日三餐是:早上喝牛奶,吃抹上黃油的麵包; 午飯是麵包,菜;晚餐較豐盛,多是米飯、炒菜,或是抓飯、面條等。
俄羅斯族人的飲食不僅繼承了傳統的煎、烤、燉、炸、煮等烹飪習慣,又吸收了漢族以及其他民族飲食文化的長處和經驗,俄羅斯族的飲食依然保持著傳統風味,他們製作的麵包、糕點品種繁多,味道鮮美。他們特別喜歡吃黃瓜、西紅柿等營養豐富的蔬菜。他們製作的拌有牛奶、雞蛋、黃油、果醬的點心為當地其他民族所仿效。俄羅斯族牧民家庭生產的熏腸、熏火腿和小香腸深受各族人民的歡迎。
俄羅斯族人喜愛飲酒,善於製做各種食品和飲料。 著名的是烤制麵包和製做啤酒。俄羅斯人稱啤酒為「畢紅菜湯瓦」,自製的味甜,不象一般啤酒味苦。
俄羅斯族的主食主要是自己烤制的列巴(一種較硬的麵包)和煎餅,副食有肉、雞蛋、灌腸、牛奶、黃油等,他們喜歡吃俄式夾餡麵包和無餡麵包及各種糕點,喜歡吃烤鵝、烤牛肉片、牛肉煮土豆、雞蛋腌豬肉片等俄式熱菜,喜歡吃黃瓜、西紅柿、土豆、胡蘿卜、圓白菜等蔬菜。愛喝加有牛肉和土豆的各種菜蘇波湯、白酒(伏特加)和自己釀制的醇香甜美的啤酒。他們的日常飯菜主要有俄羅斯風味的黑列巴、布拉其尕、魯列特、古力其、比羅哥、蘇波、尕德列得、土豆燒牛肉、比羅什給、布里內、阿拉嘰等。
黑列巴是一種麵包,是俄羅斯族最古老、最尊貴的食物。它的作法不同於一般麵包的烤制,製作時先將酵母在溫水盆中化開,然後加糖鹽各一勺,再加入適量的乾麵粉攪拌成糊狀,放置在較暖和的地方使其發酵,待盆里的麵糊成泡沫狀時,再加入乾麵粉和成團繼續讓其發酵。等面再次發酵後,取出來揉成圓形或長圓條,放進烤盤蓋上蓋布再使之發酵,然後才放入烤爐或烤箱中烤熟,等其冷卻後食用。
布拉其尕也是一種麵包,是用麵粉、奶油、砂糖和雞蛋等原料攪拌發酵後烤制而成的,酥軟香甜,營養價值很高,是俄羅斯族人常吃的一種早點。
「比羅什給」在俄語中是「餡餅」之意。作法是:先將米飯蒸熟,牛肉切碎炒,放蔥頭及花椒、大料等調料。然後把炒熟的牛肉與米飯混在一塊攪拌成餡,和好面,用手拍成很薄的皮,包上餡,又拍成扁形的餡餅,烘烤至熟。
「蘇波」在俄語中是「湯」或「湯菜」之意。是俄羅斯族人最普通、最常吃的一道湯菜,分葷素兩種。
尕德列得,又叫紅燜肉餅,是用牛肉或羊肉、土豆、雞蛋、乾麵包等原料製作而成,略帶酸味,香而不膩,色澤亮麗,深受俄羅斯族人喜歡。俄羅斯族人以麵食為主,主要吃麵包及各種餡餅。副食品有各種蔬菜及豬肉、羊肉、牛肉、牛奶,還有腌制的各種蔬菜等。居住在鄉村的俄羅斯人,家庭幾乎都養有頭數不等的奶牛,戶戶都會精心製作奶油、乳酪、果醬、果丹皮等美味可口的食品。俄羅斯人吃飯時用刀、叉、勺,盛飯的工具大多是盤子。一日三餐,早、晚兩餐比較簡單,先喝湯後吃菜。如果有兩樣以上的菜,一個菜吃完以後,再吃另一個菜。乳酪、奶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料。男人一般喜歡飲啤酒,差不多每家都會自製啤酒,除了自飲,也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俄羅斯人忌食馬肉、驢肉,少數人不食狗肉。因為受哈薩克、維吾爾等兄弟民族的影響,有些俄羅斯人還不吃豬肉。 俄羅斯族實行婚姻自由、戀愛自由,但結婚須徵得父母同意。俄羅斯族與其他民族皆可通婚。俄羅斯族的傳統婚禮十分隆重,程序和儀式也十分繁瑣、復雜。舉行婚禮要事先通知親朋好友,如果接到邀請不來,則被認為是一種失禮行為,會引起主人的不悅。婚禮先在女方家舉行,來客用餐、唱歌、跳舞,熱鬧一陣,結束後,由男方親友及新郎組成迎親隊伍到女方家去迎親。迎親隊伍快到新娘家門口時,女方的親友把大門關上,並派一群小孩向新郎要開門錢,給錢後新郎才能進女方家的門。按照傳統習俗,新郎新娘還要到教堂去舉行證婚儀式,新娘身穿白色禮服,頭戴桂冠,與新郎一起站在神像前,由神父詢問男女雙方是否同意結為夫妻,在雙方肯定答復之後,雙方要交換定情的信物,然後由神父誦念規定的祈禱經文,並對新婚夫婦祝福。儀式完畢,由男方家宴請親友和賓客,接著舉行舞會。晚上還要仿照漢族人的習慣,鬧一鬧新房。
俄羅斯族的家庭實行一夫一妻制,父親是家長,掌管家庭經濟。子女長大結婚以後,另立門戶,獨立生活。父母死亡,遺產由兒女共分。希臘正教是禁止離婚的,俄羅斯族人受希臘正教的影響,一般很少離婚。
俄羅斯族嚴禁叔伯姑表兄妹等近親結婚,但不限制與其他兄弟民族通婚。他們主要通過戀愛自由結合,雖然也有包辦婚姻,但不佔主導地位。
俄羅斯族的人名,由本名、父名和姓三部分組成。女人結婚後,一般隨夫姓,也有男的隨女姓或雙方都不變姓的。通常以名字或小名稱呼未成年人。對成年人通常稱本名和父名,對平輩親各或晚輩,可直呼其名;朋友間在非正式場合下,亦可直呼其名。 俄羅斯族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元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 。紀念耶穌降生。這一天俄羅斯人到教堂祈禱後,家人們聚在一起慶賀。每年3月21日是希臘正教徒紀念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復活的復活節。復活節前40天,教徒們要齋戒、素 食。復活節那天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每年復活節後50天為降靈節。降靈節亦稱聖靈降臨節 ,是希臘正教紀念耶穌門徒領受聖靈的節日。主要有「復活節」、「聖誕節」、「舊歷年」、「清明節」、「主領洗節」等。
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復活節」又叫「帕斯喀節」,是為了紀念耶穌死後復活,沒有固定的日期,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一般在4月4日至5月10日之間。節前,人們按照宗教傳統齋戒49天,每天只吃一頓飽飯,其餘兩頓只吃半飽,而且不吃葷,只吃素,戒期也不許唱歌跳舞。不過除了老人和教徒,我國很多俄羅斯族人已經不再守戒了。過節這天,每家除准備豐富多彩的「比切尼」(糕點)之外,還要准備煮熟的彩蛋(復活節彩蛋),即將煮熟的雞蛋塗上紅、黃、藍、咖啡、綠、紫等色彩,每當客人來到,主人就分一個彩蛋,以象徵生命的昌盛。節日期間人們要以上好的點心、餅干款待來客,親友們互登門祝賀,青年男女則載歌載舞,跳起節奏強烈的俄羅斯踢踏舞,拉起三弦琴和手風琴,盡情歡樂。每年復活節後50天為降靈節,降靈節亦稱聖靈降臨節,是希臘正教紀念耶穌門徒領受聖靈的節日。
聖誕節也是我國俄羅斯族的一個盛大的宗教節日,是為了慶祝耶穌的誕生。俄羅斯人的聖誕節在每年俄歷的1月7日舉行,聖誕節的前一天,即1月6日被稱為聖誕前夜(сочельник ),西方稱為平安夜。在聖誕前夜教徒要全天禁食,直到晚上才能開齋。聖誕前夜的晚上信徒和非信徒按習慣要吃聖誕鵝,這是聖誕晚餐必不可少的。人們將買回來的鵝腹中填入蘋果、麵包和過了油的蔥頭,加入各種作料,烤熟食用。當節日來臨時,俄羅斯族人都要用柏樹或松樹布置成華麗的聖誕樹,准備豐盛的節日食物。晚上團聚時,裝扮的聖誕老人要給大家贈送聖誕禮物,還要舉行唱詩會。聖誕樹至今仍是新年和聖誕節必不可少的裝飾品。聖誕樅樹(рождественская ёлка ),也叫聖誕樹,常用杉、柏之類呈塔形的常青灌木做成,象徵著健康長壽。教徒在聖誕前夕開始布置聖誕樹,並一直擺到1月14日(即俄歷的舊歷新年),而非教徒則在新年的前夕布置聖誕樹(新年樅樹)。裝飾新年樅樹的風俗從18世紀開始盛行於歐洲。傳說神在新年時藏在常青的松樹里,為敬奉他們,必須為他們准備禮物。新年樅樹上掛滿各種各樣的禮物就是這么來的。在家庭中裝飾聖誕樹是全家老少最為開心的時刻。人們在聖誕樹上掛上用錫紙包的水果和糖及用錫紙剪的各種動物,把買來的長串彩燈、彩珠繞在聖誕樹上,樹下藏著父母送給孩子們的禮物。有的家庭還專門請聖誕老人(Рождественский дед ,也叫Ёлочный дед 或Дед - Мороз )給孩子們送禮物。聖誕老人和他的孫女雪姑娘(Снегурочка )是新年最主要的人物。聖誕老人是西方童話故事中善良慷慨的化身,最能吸引千千萬萬顆純潔童心的是他背著的那隻大禮物袋,他給孩子們溫暖和歡樂。每年聖誕夜,聖誕老人乘著鹿拉雪橇從北方來,從煙囪進入每個有孩子的家庭,悄悄地把禮物裝在新長筒襪里或塞在枕頭下,給孩子們一個意外的驚喜。而雪姑娘則是青春常駐、快樂永存的象徵。聖誕老人和雪姑娘大都是青年人扮演的,由孩子的父母電話預約,前來恭賀新年,贈送禮物。
報喜節,新疆等地俄羅斯族傳統歲時活動,一般在農歷三月上旬舉行。據《新約聖經》載:聖母瑪利亞在這天領受了天使向她宣布上帝的旨意,她將由「聖靈」感孕而生耶穌。節日期間人們要進行各種慶賀活動。三月四日孩子們把烤好的百靈鳥形狀的餅干帶到田地里,拋向天空,然後再接住,以示迎春。婦女們於三月九日把一塊亞麻布鋪在村外的地上,擺上一個大圓麵包,請春天母親享用。姑娘們則用紙或布紮成各種小鳥,用繩子拴的折下的樹枝下。各人自找山披、屋頂、柴垛等較高的地方,搖動樹枝,唱迎春歌。也有的地方於三月二十五日慶祝報喜節,因為這時春天已來臨,候鳥也已返回。在這一天,人們唱迎春歌。
洗禮節,新疆等地俄羅斯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公歷1月19日舉行。據《新約聖經》載:耶穌曾三次顯示其神性,第二次受洗禮時,「聖靈」和鴿子降在他頭上,顯示他為上帝的兒子。希臘正教注重這次顯聖,定於公歷一月十九日為此節日。洗禮本是基督教的一種入教儀式。在洗禮節那天人們除去教堂祈禱外,還要到江河裡破冰取「聖水」,有的人還要跳進冰窟窿里洗一洗。十八日晚按風俗習慣是占卜時間,尤其是女孩子們要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
豐收節,新疆等地俄羅斯族傳統農祀活動,每年公歷十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舉行。收割結束時,人們特意在地里留下最後一束小麥,將它周圍的雜草除盡、然後擺上麵包、鹽和奶酷等供品,表示感謝大地的恩賜,祈求來年獲得更大豐收。
謝肉節,又稱「送冬節」,新疆等地俄羅斯的傳統見時節日。時間由原來每年的公歷2月底或3月初改定為大齋(希臘正教的齋戒日期在復活節之前7周開始,無固定日期,一般不得早於每年的3月22日或晚於4月25日)前的一周舉行。節期為七天。按照民間習俗,節期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內容:星期一是迎春日;星期二是娛樂日;星期三是美食日;星期四是醉酒日;星期五是新姑爺回門日;星期六是姑娘相新嫂子日;星期天是送冬日和寬恕自己的言行。在謝肉節期間,家家戶戶大擺酒宴,因為在謝肉節過後的齋戒期內不能吃葷和喝酒。 俄羅斯族性情開朗,說話幽默,民族自尊心較強 ,接人待客,講究禮節。俄羅斯族人對熟識的人見面時要問好,說「您好」 、「早上好」、「白天好」、「晚安」等。節日前夕見 面時要說「預祝節日愉快」,如遇重大節日,有的還有 互相寫信或互相致賀電的習慣。
接吻、鞠躬、握手等禮節最為普遍。親人或好友久 別重逢的要擁抱一起,雙方互吻面頰。在比較隆重的場合,有時男子要彎腰吻女子的右手背。長輩和晚輩相見 ,一般是長輩吻晚輩的面頰三次,先右後左,再回到右 ,以表示疼愛。也有的長輩為了表示對晚輩的疼愛和贊許,吻額頭一次。晚輩對長輩表示尊重時,一般吻二次 。女子之間好友相遇時,一般是擁抱,有時也互吻。男子之間,則只互相擁抱。親兄弟姐妹久別重逢或分離時 ,要行握手禮,一般下級或晚輩不宜先伸手。男子遇到女子時,要等女子先伸手才能與之握手。對初次見面的婦女,只行鞠躬禮。
到俄羅斯族人家中作客或辦事,進屋要敲門,得到允許才能入內,進屋要脫帽,坐在主人讓給的位子上,不能坐床,坐床認為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來客不得隨便吸煙,吸煙須經主人同意。俄羅斯人最隆重的傳統禮節 是用麵包和鹽迎接客人,象徵著友誼和善意。來客須用刀子切下一塊麵包沾少許鹽吃下後方可進屋。這種禮節從前只用於迎接貴賓和新娘,也用於一般社交場合 。 俄羅斯族性情開朗,說話幽默,民族自尊心較強,一般都好客,講究禮節。迎接客人,最隆重的傳統禮節是用麵包和鹽迎接客人,象徵著善意和友誼。來客須用刀子切下一塊麵包沾少許鹽吃下後才可用於一般社交場合。俄羅斯人忌送黃色禮品,認為黃色表示不忠誠,藍色代表友誼。社交中,接吻禮節也較盛行,但也有種種禁忌,如朋友之間只能互吻面頰,男子不能吻未婚姑娘的手,只能吻已婚婦女的手背,只有長輩才能吻晚輩的額頭等等。與老年人同行時,年輕人不可走在前面,男女同行時,男子不可走在前面;在宴會上,男子不可以在婦女入座前先坐;男子不得戴手套和別人握手,見到長者或婦女時,應先鞠躬,等對方伸出手來時才可行握手禮。
去俄羅斯族人家作客時,有不少規矩。要先敲門,得到主人允許後,方可進屋,進屋後不能戴帽子,不能坐在主人家的床上;客人若要吸煙,必須事先徵得主人的同意;點煙時,不可以用一根火柴連續給三個人點煙;不能問別人的收入,也不可以問婦女的年齡,否則被視為不禮貌;赴家庭宴會時,一般應比預訂的時間晚15 分鍾到,但不宜更晚。俄羅斯族人在生活中還很忌諱數字,尤其是「13」,被他們稱為是鬼數,最不吉利。
俄羅斯族人愛吃肉,但忌食馬肉、驢肉,飲酒時不可以左手舉杯。喝湯時必須用勺,但不得用左手拿勺。
Ⅸ 俄羅斯人怎麼稱呼孩子
俄羅斯人稱呼自己的孩子為孩子。
他們都會說,孩子,你的家庭作業做完了沒有。對於孩子多有一種愛稱,比如說親愛的,大二零,這些稱呼發生的幾乎不可能發生。所以,最值得叫的稱呼就是孩子了,當然也不會像中國人叫做小子一樣的叫法,這種就不會太外套。
(9)俄羅斯族女孩怎麼稱呼男孩擴展閱讀:
俄羅斯歷史起源於東歐草原上的東斯拉夫人,混血的羅斯人是俄羅斯人和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的共同祖先。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988年開始,東正教(基督教的東部分支)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
並最終形成了占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俄羅斯帝國是歐洲傳統的五大強國和當時世界列強之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才顯現出俄國農奴制度的弊端,導致俄羅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工業化相對落後於其他歐洲強國。
雖然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進行俄國農奴制改革,但是並不徹底。1904年,在帝國主義爭奪勢力范圍的日俄戰爭中再次失敗。
Ⅹ 各民族對男女的稱呼
少數民族男女都有自己特定的稱謂,具體介紹如下:
白族:男叫「阿朋」,女叫「金花」。
彝族:男人叫「阿黑哥」,女人叫做「阿詩瑪」
納西族:男人叫「胖金哥」、女人叫「胖金妹」。
傣族:男人叫「毛多力」,女人叫「少多麗」。
哈尼族:男人叫「阿力」,女人叫「阿布」。
基諾族:男人叫「喲科」,女人叫「咪科」。
藏族:男人叫「扎西」,女人叫「卓瑪「。
(10)俄羅斯族女孩怎麼稱呼男孩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還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有兩個特點:
1、小聚居大雜居。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
2、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於西部及邊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