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冷戰時期俄羅斯是什麼樣的

冷戰時期俄羅斯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2022-06-14 03:35:48

⑴ 冷戰中的俄國,做一個時間線。什麼時期發生什麼事情,只寫俄國就好,詳細一點。跪求

冷戰時期91946---1991),俄國屬於蘇聯時代.
1953年,斯大林去世。
1956年,蘇共20大,赫魯曉夫否定斯大林。
1962年,古巴導彈事件。
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改革。
1991年 ,蘇聯解體。冷戰時代結束。

⑵ 俄國在冷戰中處於什麼地位

一 處於美國的騙局當中。星球大戰計劃對美國來說只是一些動畫,對蘇聯來說卻是真實的,龐大的軍費開支嚴重拖累了經濟。
二主導改革,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他在訪問中國之後,宣布蘇聯改革,要用100天時間走完中國10年的路,於是經濟開始混亂,老百姓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三 思想處於主動狀態,戈爾巴喬夫的思想改革。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他把經濟混亂的責任全部推卸給蘇聯的舊制度,讓人民出現了兩派分化,矛盾四起。
四 政治上謀求新出路,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戈爾巴喬夫開始當總統,實施多黨制,這讓蘇聯人認為蘇聯已經不再是社會主義,所以沒必要保留蘇聯,國外勢力乘機滲透,反對派迅速崛起。
五最後處於下風。,政治動盪以,來蘇聯從頭到尾沒有對平民動過一槍一彈,倒是給俄羅斯帶來民主自由的葉利欽,是用坦克炮與國會對話的,最後,大炮下的」民主「贏了。

⑶ 蘇聯在冷戰時期面對的國際形勢

冷戰時期北約和華約軍事對立,界限分明。相互軍事力量博弈,暗殺、策反、間諜滲透等實行的是不開火的戰爭,所以稱之為冷戰。在冷戰的大部分時間,蘇聯為首的華約對北約一直處於攻勢狀態,直至蘇聯解體,華約解散。

⑷ 冷戰後俄羅斯對外戰略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冷戰後俄羅斯對外戰略的調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1-1992年)實行向西方「一邊倒」政策,尚未提出明確的亞太戰略目標。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俄羅斯為了爭取西方經濟援助,努力「融進西方文明社會」。這一階段的對外戰略和政策特點:
其一、完全向西方國家傾斜的「一邊倒」政策。
其二、以尋求西方大規模的經濟援助作為推動國內激進經濟改革的動力源,把西方的援助看作是解決國內經濟困難的靈丹妙葯,在重大的國際問題上與西方國際社會保持一致,在涉及俄羅斯切身利益問題上唯唯諾諾。
其三、1992年初期,俄羅斯外交部制定的外交政策雖然提出不但要偏重於歐美,而且要側重於亞洲,但並未付諸具體行動,在目標和政策上並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第二階段(1992-1993年)積極推行穩定東部安全環境,擴大在亞太地區的政治影響,確立以「亞太大國」地位為主要目標的亞太戰略。
俄羅斯在推行經濟改革過程中付出重大代價,但仍未獲得大規模援助和西方社會的信任,這大大傷害了俄羅斯人敏感的自尊心。俄羅斯不得不重新調整它的外交戰略,把目光投向經濟快速發展的亞太地區。

在這一時期,俄羅斯亞太戰略的特點主要體現為:
其一、以經濟合作為中心,發揮俄羅斯遠東的經濟潛力和地緣經濟優勢,爭取融入亞太多邊經濟合作機制,成為亞太經濟合作夥伴。
其二、以安全對話為重點,積極推動建立亞太地區安全體系。

第三階段(1994年至今)全力推行亞太地區的經濟一體化,保持亞太力量均衡格局,藉助亞太制衡歐美,實現世紀之交的俄羅斯「大國復興」戰略。

俄羅斯外交政策轉變的根本目的是改變前一時期推行的親西方外交造成的俄在亞洲格局中的不利局面,積極參與亞太地區所有的重要政治、經濟事務。在亞太地區推行以保障經濟利益為重點的安全戰略,強化和重視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以顯示俄羅斯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捍衛國家利益的決心。

在這一階段俄羅斯亞太戰略的特點主要體現為:
其一、俄羅斯的亞太戰略目標已不僅僅局限在謀求經濟利益和政治影響的層面上,而是積極參與亞太地區的國際合作,謀求盡快融入亞太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進程,並把亞太地區營造成俄同西方抗衡的戰略大後方和政治籌碼。
其二、在亞太地區實現以經濟利益為重點的安全戰略目標,進一步加強俄羅斯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和地位。
其三、這一時期俄羅斯同西方國家的矛盾日益暴露,它逐步意識到,作為世界大國的俄羅斯在世界大家庭中並沒有占據應有的位置,它追求的「俄羅斯大國復興戰略」受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種種限制和阻撓。俄羅斯與歐美的關系此時是合作與對抗並存,在對抗和妥協中尋求發展空間。

⑸ 冷戰後俄羅斯對外戰略的調整分為哪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並簡述俄羅斯的對外關系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蘇爭霸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既有緩和又有爭奪。
在緩和方面:1955年,蘇聯主動與西方國家合作,簽訂了對奧和約,解決了二次大戰的一大遺留問題。同年,蘇聯同聯邦德國建立外交關系。1959年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美蘇首腦戴維營會議是蘇聯推行美蘇合作外交戰略的重大行動,美國實際上承認蘇聯是超級大國這一事實。
在緊張方面:1961年蘇聯修築「柏林牆」,封鎖了東西柏林邊界,使美蘇關系更加緊張。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表明蘇聯開始走上同美國進行全球爭奪的道路,同時也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然在美國方面。
這一時期,蘇聯還對中國推行霸權主義,企圖控制中國,使得中蘇關系惡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蘇爭霸的第二階段。其特點是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轉攻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蘇聯的經濟實力同美國的差距大為縮短,1975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上升,相當於美國的80%。蘇聯在軍備方面趕上了美國,蘇聯的戰略導彈至1975年已達2402枚,超過美國40%,1979年蘇聯在戰略核力量上的開支幾乎為美國的3倍。蘇聯大力增強常規軍事力量。1978年,美軍210萬人,蘇軍440萬人,美軍擁有坦克10500輛,蘇軍擁有坦克50000輛。這一時期蘇聯推行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美蘇爭霸的重點在歐洲,美蘇在歐洲都集結了重兵,處於兩軍對峙的僵持狀態。蘇聯一方面對歐洲以「緩和」戰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緊在歐洲以外的地區擴張。1979年入侵阿富汗,標志著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點。
這一時期的美國,由於受經濟危機的沖擊,經濟增長趨於緩慢,侵越戰爭受到嚴重挫折,軍事力量被蘇聯趕上,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1969年後的尼克松主義,調整全球軍事部署,收縮亞洲兵力,1973年從越南撤軍,1979年同中國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蘇爭霸的第三階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國總統以後,開始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遏制蘇聯在全球的擴張勢力。在核戰略和核軍備方面,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通過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從而拖垮經濟力量相對落後的蘇聯。在爭奪第三世界方面,美國立足於在軍事上打小規模的局部戰爭,打擊親蘇政權。
蘇聯由於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在與美國的爭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執政後,開始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作法,轉為裁減軍備,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1991年12月底,蘇聯解體,美蘇冷戰爭霸的局面結束。

呵呵。。。

⑹ 冷戰時期的蘇聯經濟怎麼樣人民生活幸福嗎

高中歷史老師回答您
冷戰時期蘇聯在軍事上有過強大時段,有過超越美國、威脅美國的時段,但是由於蘇聯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過分強調積累在國家經濟中的作用和份量,而忽視消費,以及軍工比例過大等等原因,經濟發展一直停滯不前,甚至處於困難境地。由於重積累忽視消費,重視重工業輕視輕工業,人民生活一直處於低下的水平。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如此脆弱的經濟和困苦的人民生活水平面對境外的和平演變政策,一觸即潰般爆發劇變,迅速解體和發生政權變色。不但解體,共產黨政權垮台,轉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政權。

⑺ 冷戰時期蘇聯的全球打擊軍力多強大

蘇聯可以說在冷戰時期十分強大,可以與美國抗衡,20世紀中後期,蘇聯發展到了巔峰時期,這一時期的蘇聯在很多領域都超越美國。

蘇聯的戰略火箭軍編制14.6萬人,陸基核力量擁有洲際彈道導彈1388枚,攜帶超過7000枚核彈頭,足以對美國形成切實的核威懾。蘇聯在冷戰結束,1991年解體這段時間,一直是擁有世界第一陸軍,世界第二空軍和世界第二海軍的強大國家。

20世紀90年代初,由於種種特殊原因,蘇聯15個成員國先後以獨立國家身份加入到聯合國大家庭。蘇聯在國外的所有財產、外交機構、軍事設施,基本都由俄羅斯接收。

⑻ 冷戰時期的蘇聯強大到什麼程度,踏平歐洲只是時間問題

冷戰期間,五角大樓的基本常識是,蘇聯能輕輕鬆鬆踏平整個歐洲,讓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都覺得心慌………
一個說法是,當初駐東德的紅軍士兵在酒館里對一迷路的西德官員說:「我們能在3天之內,可以輕松碾碎整個日耳曼民族,至於法國、英國、義大利、北歐諸國等等,一周內也能搞定……」
從蘇聯擁有的核潛艇數量來看:
彈道導彈潛艇
G級彈道導彈柴電潛艇23艘
H級8艘,Y級34艘,D級43艘台風級6艘
北風之神1+2艘
飛航導彈核潛艇:
J級12艘,E1級5艘,675型E2級16艘,661型P級1艘
670/670M型C級17艘,949/949A型O級13艘(其中包括著名的庫爾斯克號)
攻擊型核潛艇:
627型N級13艘,645型1艘,V級48艘,705/705K型A級7艘,945/945A型S級4艘
971型阿庫拉16艘,亞森級在建。
是的,蘇聯曾裝備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核潛艇群,超過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其它所有國家的核潛艇數量,簡直瘋狂!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蘇聯奉行了一套和美國截然不同的海軍戰略,美國信奉以航母為中心的空優戰略,蘇聯則信奉以導彈為宗旨的飽和攻擊。並且蘇聯認為真正的戰爭爆發時,航母就是一座移動棺材,所以青睞於隱蔽性更好的潛艇。到赫魯曉夫時,這個善於揮動核大棒的狂人更是將導彈戰略發展到了頂點。
僅數量優勢顯然不是蘇聯人願意看到的,他們還造出了很多世界第一的核潛艇。除了無所不知的台風級,這個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實在是太令人矚目了。台風級共建造了六艘,目前幾艘在役不得而知。但其中一艘於08年在北德文斯克被拆解,值得一提的是拆解的資金來源於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
主要說一下鮮為人知的阿爾法級,阿爾法級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第一艘全鈦合金艇殼核潛艇,下潛深度最大(1200米,蘇聯解體後解密為750米,現在仍然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數字,要知道目前主流仍然是300-500米),水下航速最快(38節,目前主流的核潛艇仍然是20節左右)。p級雖然航速可以達到42節,但只有一艘實驗艇,不做討論。阿爾法級除了一艘沉沒外,其餘已全部退役。
雖然現在這些核潛艇大多數都因為俄羅斯沒錢維護只能在在港口腐朽,但在當時的蘇聯。擁有它們的紅色巨人足以實現任何野心。

⑼ 俄羅斯四十年前是什麼樣的

1980年的俄羅斯正處於前蘇聯時期,當時蘇聯正與美國處於冷戰對峙時期,國防軍事力量強大,但是國內經濟發展不均衡,就業、物價等民生領域存在較大短板,為以後蘇聯解體埋下了伏筆。

⑽ 蘇聯在冷戰時最輝煌的時候

我覺得啊,蘇聯最輝煌時期應該算是從1955年華約成立開始到60年代初爆發古巴導彈危機解決算是結束了!
這段時期,蘇聯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是最大的,同時國內經濟穩定而且有所發展,軍事上完全可以和美國及其北約抗衡。過了這個時期,越到後來,蘇聯經濟的不平衡表現就越是明顯了,直接導致軍事上預算減少,內部矛盾加劇。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隨之降低。
蘇聯海軍的航母一直都無法和美國抗衡,蘇聯海軍主要是依靠潛艇和其它水面艦只和美國抗衡的。

閱讀全文

與冷戰時期俄羅斯是什麼樣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