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雷達怎麼守護俄羅斯

雷達怎麼守護俄羅斯

發布時間:2022-06-14 20:03:43

❶ 俄羅斯無畏級反潛護衛艦主要有哪些雷達裝置

俄羅斯無畏級反潛護衛艦的雷達:對空警戒雷達:l號和2號艦裝2部「雙柱」雷達,位於前桅和後桅頂部。3號艦開始裝1部「雙柱」(前桅頂部)和1部「頂板」三坐標雷達(後桅頂部)。

對海警戒/導航雷達:3部「棕櫚葉」雷達,裝於前桅的第一層平台前端1部,第二層平台的左右舷各1部。

火控雷達:2部「眼碗」SS-N-14反潛導彈火控雷達,F波段,布置於駕駛室頂前端左右舷;2部「十字劍」K波段SA-N-9艦空導彈火控雷達,布置於艦橋頂層和尾甲板室的直升機庫頂平台上;1部「鳶鳴」100mm艦炮炮瞄雷達,布置於首段上層建築頂部的塔式平台上;2部「歪椴樹」六管30mm艦炮炮瞄雷達,布置在中段上層建築03甲板的左右舷。

空中戰術導航雷達:2部「圓屋」雷達,用於艦載直升機的戰術導航,裝於後桅第一層平台的左右舷。

直升機進場引導雷達:1部「飛屏」雷達。

聲吶:艦殼聲吶:1部「馬顎」中低頻搜索、攻擊聲吶。

變深聲吶:1部「馬尾」變深拖曳聲吶,用於主動搜索。

❷ 俄軍首座「集裝箱」超視距雷達站正式進入戰斗值班,對北約到底有何影響

俄羅斯空天軍剛剛得到了一個新寶貝和新玩具,那就是代號為集裝箱的超視距雷達。這座雷達可以大大加強俄羅斯對周邊的偵察能力,對北約國家來說,相對俄羅斯不利就要掂量掂量了。

這款雷的存在可以很好的幫俄羅斯提升對北約和其他敵對國家的監控力度,更好地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提防可能出現的,針對俄羅斯的偷襲行動和破壞企圖。畢竟現在的俄羅斯在國際上敵人還是很多的。

❸ 雷達的工作原理

雷達(radar)原是「無線電探測與定位」的英文縮寫。雷達的基本任務是探測感興趣的目標,測定有關目標的距離、方問、速度等狀態參數。雷達主要由天線、發射機、接收機(包括信號處理機)和顯示器等部分組成。

雷達發射機產生足夠的電磁能量,經過收發轉換開關傳送給天線。天線將這些電磁能量輻射至大氣中,集中在某一個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傳播。電磁波遇到波束內的目標後,將沿著各個方向產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電磁能量反射回雷達的方向,被雷達天線獲取。天線獲取的能量經過收發轉換開關送到接收機,形成雷達的回波信號。由於在傳播過程中電磁波會隨著傳播距離而衰減,雷達回波信號非常微弱,幾乎被雜訊所淹沒。接收機放大微弱的回波信號,經過信號處理機處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顯示器,顯示出目標的距離、方向、速度等。

為了測定目標的距離,雷達准確測量從電磁波發射時刻到接收到回波時刻的延遲時間,這個延遲時間是電磁波從發射機到目標,再由目標返回雷達接收機的傳播時間。根據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可以確定目標的距離為:S=CT/2

其中S:目標距離
T:電磁波從雷達到目標的往返傳播時間
C:光速

雷達測定目標的方向是利用天線的方向性來實現的。通過機械和電氣上的組合作用,雷達把天線的小事指向雷達要探測的方向,一旦發現目標,雷達讀出些時天線小事的指向角,就是目標的方向角。兩坐標雷達只能測定目標的方位角,三坐標雷達可以測定方位角和俯仰角。

測定目標的運動速度是雷達的一個重要功能,—雷達測速利用了物理學中的多普勒原理.當目標和雷達之間存在著相對位置運動時,目標回波的頻率就會發生改變,頻率的改變數稱為多普勒頻移,用於確定目標的相對徑向速度,通常,具有測速能力的雷達,例如脈沖多普勒雷達,要比一般雷達復雜得多。

雷達的戰術指標主要包括作用距離、威力范圍、測距分辨力與精度、測角分辨力與精度、測速分辨力與精度、系統機動性等。

其中,作用距離是指雷達剛好能夠可靠發現目標的距離。它取決於雷達的發射功率與天線口徑的乘積,並與目標本身反射雷達電磁波的能力(雷達散射截面積的大小)等因素有關。威力范圍指由最大作用距離、最小作用距離、最大仰角、最小仰角及方位角范圍確定的區域。

雷達的技術指標與參數很多,而且與雷達的體制有關,這里僅僅討論那些與電子對抗關系密切的主要參數。

根據波形來區分,雷達主要分為脈沖雷達和連續波雷達兩大類。當前常用的雷達大多數是脈沖雷達。常規脈沖雷達周期性地發射高頻脈沖。相關的參數為脈沖重復周期(脈沖重復頻率)、脈沖寬度以及載波頻率。載波頻率是在一個脈沖內信號的高頻振盪頻率,也稱為雷達的工作頻率。

雷達天線對電磁能量在方向上的聚集能力用波束寬度來描述,波束越窄,天線的方向性越好。但是在設計和製造過程中,雷達天線不可能把所有能量全部集中在理想的波束之內,在其它方向上在在著泄漏能量的問題。能量集中在主波束中,我們常常形象地把主波束稱為主瓣,其它方向上由泄漏形成旁瓣。為了覆蓋寬廣的空間,需要通過天線的機械轉動或電子控制,使雷達波束在探測區域內掃描。

概括起來,雷達的技術參數主要包括工作頻率(波長)、脈沖重復頻率、脈沖寬度、發射功率、天線波束寬度、天線波束掃描方式、接收機靈敏度等。技術參數是根據雷達的戰術性能與指標要求來選擇和設計的,因此它們的數值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雷達具有的功能。例如,為提高遠距離發現目標能力,預警雷達採用比較低的工作頻率和脈沖重復頻率,而機載雷達則為減小體積、重量等目的,使用比較高的工作頻率和脈沖重復頻率。這說明,如果知道了雷達的技術參數,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識別出雷達的種類。

雷達的用途廣泛,種類繁多,分類的方法也非常復雜。通常可以按照雷達的用途分類,如預警雷達、搜索警戒雷達、無線電測高雷達、氣象雷達、航管雷達、引導雷達、炮瞄雷達、雷達引信、戰場監視雷達、機載截擊雷達、導航雷達以及防撞和敵我識別雷達等。除了按用途分,還可以從工作體制對雷達進行區分。這里就對一些新體制的雷達進行簡單的介紹。(軍事觀察·warii.net)

雙/多基地雷達

普通雷達的發射機和接收機安裝在同一地點,而雙/多基地雷達是將發射機和接收機分別安裝在相距很遠的兩個或多個地點上,地點可以設在地面、空中平台或空間平台上。由於隱身飛行器外形的設計主要是不讓入射的雷達波直接反射回雷達,這對於單基地雷達很有效。但入射的雷達波會朝各個方向反射,總有部分反射波會被雙/多基地雷達中的一個接收機接收到。美國國防部從七十年代就開始研製、試驗雙/多基地雷達,較著名的「聖殿」計劃就是專門為研究雙基地雷達而制定的,已完成了接收機和發射機都安裝在地面上、發射機安裝在飛機上而接收機安裝在地面上、發射機和接收機都安裝在空中平台上的試驗。俄羅斯防空部隊已應用雙基地雷達探測具有一定隱身能力的飛機。英國已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研製雙基地雷達,主要用於預警系統。

相控陣雷達

我們知道,蜻蜓的每隻眼睛由許許多多個小眼組成,每個小眼都能成完整的像,這樣就使得蜻蜓所看到的范圍要比人眼大得多。與此類似,相控陣雷達的天線陣面也由許多個輻射單元和接收單元(稱為陣元)組成,單元數目和雷達的功能有關,可以從幾百個到幾萬個。這些單元有規則地排列在平面上,構成陣列天線。利用電磁波相干原理,通過計算機控制饋往各輻射單元電流的相位,就可以改變波束的方向進行掃描,故稱為電掃描。輻射單元把接收到的回波信號送入主機,完成雷達對目標的搜索、跟蹤和測量。每個天線單元除了有天線振子之外,還有移相器等必須的器件。不同的振子通過移相器可以被饋入不同的相位的電流,從而在空間輻射出不同方向性的波束。天線的單元數目越多,則波束在空間可能的方位就越多。這種雷達的工作基礎是相位可控的陣列天線,「相控陣」由此得名。

相控陣雷達的優點

(1)波束指向靈活,能實現無慣性快速掃描,數據率高;(2)一個雷達可同時形成多個獨立波束,分別實現搜索、識別、跟蹤、制導、無源探測等多種功能;(3)目標容量大,可在空域內同時監視、跟蹤數百個目標;(4)對復雜目標環境的適應能力強;(5)抗干擾性能好。全固態相控陣雷達的可靠性高,即使少量組件失效仍能正常工作。但相控陣雷達設備復雜、造價昂貴,且波束掃描范圍有限,最大掃描角為90°~120°。當需要進行全方位監視時,需配置3~4個天線陣面。

相控陣雷達與機械掃描雷達相比,掃描更靈活、性能更可靠、抗干擾能力更強,能快速適應戰場條件的變化。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已廣泛用於地面遠程預警系統、機載和艦載防空系統、機載和艦載系統、炮位測量、靶場測量等。美國「愛國者」防空系統的AN/MPQ-53雷達、艦載「宙斯盾」指揮控制系統中的雷達、B-1B轟炸機上的APQ-164雷達、俄羅斯C-300防空武器系統的多功能雷達等都是典型的相控陣雷達。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固體有源相控陣雷達得到了廣泛應用,是新一代的戰術防空、監視、火控雷達。

寬頻/超寬頻雷達

工作頻帶很寬的雷達稱為寬頻/超寬頻雷達。隱身兵器通常對付工作在某一波段的雷達是有效的,而面對覆蓋波段很寬的雷達就無能為力了,它很可能被超寬頻雷達波中的某一頻率的電磁波探測到。另一方面,超寬頻雷達發射的脈沖極窄,具有相當高的距離解析度,可探測到小目標。目前美國正在研製、試驗超寬頻雷達,已完成動目標顯示技術的研究,將要進行雷達波形的試驗。

合成孔徑雷達

合成孔徑雷達通常安裝在移動的空中或空間平台上,利用雷達與目標間的相對運動,將雷達在每個不同位置上接收到的目標回波信號進行相干處理,就相當於在空中安裝了一個「大個」的雷達,這樣小孔徑天線就能獲得大孔徑天線的探測效果,具有很高的目標方位解析度,再加上應用脈沖壓縮技術又能獲得很高的距離解析度,因而能探測到隱身目標。合成孔徑雷達在軍事上和民用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如戰場偵察、火控、制導、導航、資源勘測、地圖測繪、海洋監視、環境遙感等。美國的聯合監視與目標攻擊雷達系統飛機新安裝了一部AN/APY3型X波段多功能合成孔徑雷達,英、德、意聯合研製的「旋風」攻擊機正在試飛合成孔徑雷達。

毫米波雷達

工作在毫米波段的雷達稱為毫米波雷達。它具有天線波束窄、分辯率高、頻帶寬、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同時它工作在目前隱身技術所能對抗的波段之外,因此它能探測隱身目標。毫米波雷達還具有能力,特別適用於防空、地面作戰和靈巧武器,已獲得了各國的調試重視。例如,美國的「愛國者」防空導彈已安裝了毫米波雷達導引頭,目前正在研製更先進的毫米波導引頭;俄羅斯已擁有連續波輸出功率為10千瓦的毫米波雷達;英、法等國家的一些防空系統也都將採用毫米波雷達。

激光雷達

工作在紅外和可見光波段的雷達稱為激光雷達。它由激光發射機、光學接收機、轉台和信息處理系統等組成,激光器將電脈沖變成光脈沖發射出去,光接收機再把從目標反射回來的光脈沖還原成電脈沖,送到顯示器。隱身兵器通常是針對微波雷達的,因此激光雷達很容易「看穿」隱身目標所玩的「把戲」;再加上激光雷達波束窄、定向性好、測量精度高、解析度高,因而它能有效地探測隱身目標。激光雷達在軍事上主要用於靶場測量、空間目標交會測量、目標精密跟蹤和瞄準、目標成像識別、導航、精確制導、綜合火控、直升機防撞、化學戰劑監測、局部風場測量、水下目標探測等。美國國防部正在開發用於目標探測和識別的激光雷達技術,已進行了前視/下視激光雷達的試驗,主要探測偽裝樹叢中的目標。法國和德國正在積極進行使用激光雷達探測和識別直升機的聯合研究工作。

❹ 俄羅斯被隕石砸了,他們的預警雷達沒發現嗎他們的s400攔截不了嗎

估計是毛子預警水平不夠,隕石能比導彈快多少?再加上s400部署數量少。

❺ 美國的x雷達就是針對中國和俄羅斯,那我們中國有什麼措施啊,

x雷達

應該是指陸基、海基的GBR/XBR吧
這種雷達不能用於預警,只能用於反導,屬於防禦性武器,為美國的反導導彈提供目標指示信息,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應對。
當導彈要攻擊的話,為了對抗該雷達,一般採用多彈頭,機動入軌等技術,俄羅斯有該技術,中國不知道。
事實上,美國反導系統還處於試驗階段,失敗率很高,覆蓋范圍有限,還沒辦法進行戰斗值班,普通彈道導彈攻擊也很難防得住

❻ 號稱第二軍事強國的俄羅斯,它們的雷達在國際社會上處於什麼水平

俄羅斯作為世界第二軍事強國,其雷達水平因繼承了前蘇聯的一些研究,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並獨占鰲頭。

雷達全稱叫無線電探測和測距儀,它利用的是電磁波來探測目標的距離方位速度,廣泛用於軍事和民用方面。自二戰以後,各國開始重視雷達的研究和發展,已知的最大的雷達是前蘇聯的Duga-1雷達,直徑達到了140米,而它的探測覆蓋面積可以囊括歐亞大陸,但是由於體積過大,消耗資源過大,現在已經停用,默默地躺在俄羅斯的土地上。

除了車載的雷達,俄羅斯還研發出了艦載、機載的雷達,這些雷達構成了俄羅斯的防空系統,保證了俄羅斯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

❼ 俄羅斯的電子工業比較落後,為什麼能造出先進的雷達和防空反導系統

對俄羅斯電子工業的評價,網上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說俄羅斯的電子工業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連美國都不能望其項背。 也有一種觀點說俄羅斯電子工業落後,說俄軍事裝備不僅比西方的差,而且也不如中國的。其實,網上好多觀點都是人雲亦雲,很難見到純專業角度的觀點,甚至好多觀點是帶著感情色彩。

當年牛氣哄哄的蘇聯都尚且沒有把雷達折騰出什麼名堂,如今元氣大傷的俄羅斯要想在雷達領域後來居上更是痴人說夢。

但其實雷達技術還不是俄羅斯最落後的技術,俄羅斯最大的短板,就是它的動能攔截技術。俄羅斯直到現在還搞不定高精度的動能攔截器,這正是電子工業的落後拖了後腿。

俄羅斯的動能反導水平真的不敢恭維。更別說跟世界頂級水平相提並論,所謂的A135戰略反導攔截系統其實是使用核彈頭在自家頭頂上摧毀來襲導彈,這種「自殺式攔截」的做法不愧是戰斗民族的風格。

現在不僅是美國,連中國都放棄了這種簡單粗暴的反導方式,改為更加先進高效的中段反導技術。俄羅斯至今在該領域原地踏步,至今沒有什麼建樹。 實事求是地說,俄羅斯在雷達和反導系統領域離「先進」這個目標還相距甚遠。

❽ 美國在中國周圍設置雷達能看到俄羅斯嗎對俄羅斯有威脅嗎

你說的是軍用雷達中的警戒雷達中的大型超遠程雷達。 警戒雷達分超遠程(1000km以上)、遠程(400-1000km)、中程(200-400km)、近程(200km以下)。 超遠程雷達有超大發射功率、超長開機預熱時間,其探測覆蓋形狀為扇形,半徑高達1000-5000公里,布置3-4個就可能無縫覆蓋大洲。部署在中國周圍的雷達完全可以探測到俄羅斯境內,對俄羅斯當然有威脅。

可以給你形容下,這個扇形很長、很窄,隨著地球表面曲率變化呈現彎曲扇形,美軍前幾年賣給台灣的「鋪路爪」,探測距離超過3000km,可以覆蓋到中國東北。無需旋轉部件,體積有3層樓房那麼高大。 部署在韓國的雷達可以同時覆蓋中國華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

❾ 俄軍打造的「邊界全覆蓋雷達場」有什麼特點

就在美俄商量著是否續簽《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之際,兩架美軍B-1B轟炸機直接向白令海峽撲來,結果他們遭到了俄軍米格31和蘇35戰機的強力攔截,隨後美軍飛機掉轉方向飛離了俄邊界,俄戰機也安全返回了駐地機場。


北約的“聯合地面監視系統”也屬於一種信息系統,他相當於空中指揮的大腦,指引己方軍機對目標進行打擊。不過俄軍的“邊界全覆蓋雷達場”並不是為了主動攻擊敵人,而是對來襲目標進行提前發現,以保證自身安全,同比通過這樣的比較,我們就可以看出,美俄都在大力提升自己的信息化裝備的水平,隨著雙方信息化水平提高,未來軍事摩擦的頻率又加大了。

❿ 俄羅斯首都反導彈防禦系統的任務是什麼

俄羅斯在莫斯科防空區建造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反導彈防禦系統,被西方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這個反導彈防禦系統的任務是發現並跟蹤入侵的洲際彈道導彈和其他類似的目標,並指揮反導彈導彈對目標進行攔截,防止來襲目標的核戰斗部命中目標。該反導彈防禦系統設有多功能無線電雷達站,還有一個計算機控制中心和若干反導彈發射井(其中一種是用於發射在高空、甚至在太空中攔截目標的遠程導彈;另一種是可發射高速中程導彈的發射井)。系統在核爆炸的情況下仍能出色工作,它能抵禦核輻射和爆炸性殺傷。

龐大的莫斯科反導彈防禦系統有數千個房間,電纜總長幾萬千米,自來水管道上千千米。管道上面有數萬個水閥——它們為各種設備的正常工作輸送質量、成分和溫度各不相同的水。防禦系統有8個發射場,裝備32部ABM-1B「橡皮套鞋」反導彈系統。另外,還配備有SH-01高空攔截導彈(攔截距離為700千米左右),以及用於高空遠程攔截和大氣層攔截的SH-08、SH-04和SH-11攔截導彈等。

該防禦系統從發現目標到摧毀敵導彈戰斗部的整個過程實行自動化控制。彈道導彈按最佳攻擊路線從發射到莫斯科防空區,通常需要(11~30)分鍾(如從美國國土發射需要30分鍾)。在這段時間內,首先藉助雷達導彈發射地,判斷其攻擊方向和地點,並將所得目標指示數據傳送給反導彈防禦系統。然後,再對來襲導彈進攻方向進行檢驗。隨後,系統進入戰斗狀態。多功能無線電雷達從眾多真偽難辨的目標區分出「假」目標:哪些不帶核彈頭戰斗部,哪些是積極干擾目標等。然後,雷達對核裝置的目標實施跟蹤,並指示反導彈導彈進行導彈攔截。

美國軍界曾對這個反導彈防禦系統評價說,「在10年內,西方任何一個同類系統都不能達到這樣的水平」。

閱讀全文

與雷達怎麼守護俄羅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