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與蘇俄的新經濟政策有什麼異同
1、概念不同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新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完全歸個人所有,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允許外資企業管理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這使小農經濟占優勢的蘇俄找到了向社會主義經濟階段過渡的道路。
2、農業改革上不同
列寧從俄國農民的實際情況出發,推行新經濟政策,發展農貿市場,逐步引導農民走合作社的道路。
鄧小平沿著列寧的思想,首先在農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商品經濟,從而初步構築了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新經濟體制框架。
3、對外政策上不同
列寧倡導社會主義蘇聯應加強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交往和合作,並首次提出社會主義國家最早的對外開放形式——租讓制。
鄧小平繼承了列寧對外開放的思想,從我國實際出發,結合時代特點,總結歷史經驗,確立了對外開放的基本戰略。鄧小平認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只有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中國才能持續而長久的發展。
Ⅱ 比較俄羅斯的激進式改革和中國的漸進式改革的優缺點,以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1 原蘇聯的體制改革�
蘇聯長期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戰後,蘇聯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越來越明顯。蘇聯時期轉型的最大特點是把社會主義同商品市場完全對立起來,所以改革只是對原有計劃體制的修補。�
戈爾巴喬夫1985年上台執政後,迅速而明確的提出了他對內堅決改革、對外努力緩和同其他國家關系的方針,雄心勃勃地進行「改革與新思維」,推行激進的轉軌。然而由於改革的方式、措施不當,不僅沒有實現經濟高增長,反而導致經濟形勢不斷惡化。�
戈爾巴喬夫啟動的進程有四個方面:加快科技進步、改革經濟和社會、政治活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對外政策的新思維。這四個方面同等重要,它們的次序先後不說明分量的輕重。隨著時間的推移比重發生了變化,不僅失去了平衡,而且使政策失去目標,從而失去內容。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發展軌跡大致是:對於蘇聯的傳統經濟和政治體制,從有限的摒棄到全面否定;改革的重點從經濟領域迅速轉向政治領域;改革的目的也從在經濟上振興及趕上西方,變成達到同西方一體化。在改革中實行政治多元化、民主化、以及急劇推行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計劃,把蘇聯在政治、經濟上推向分崩離析的邊緣,並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
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的原因:在改革思想上用「新思維」取代了列寧主義,造成了思想的混亂;把私有化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主張以激進方式向市場經濟過渡;政治體制改革急於求成只能照搬西方體制並出現了嚴重失誤;「公開性」嚴重擾亂了人們的思想;排除異己,按個人意願組建能夠貫徹自己政治路線的領導班子;改革沒有得到廣大幹部群眾的支持。�
2 俄羅斯激進性改革�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作為獨立國家,執行獨立的經濟政策,積極向市場經濟轉軌。但在轉軌的目標模式、轉軌方式、速度等問題上在各派的主張上都存在嚴重分歧。分歧的焦點集中在轉軌方式上,即社會體制改革中激進性和漸進行改革道路的選擇。經過激進和漸進兩種改革思想的激烈斗爭,選擇了「休克療法」式的激進改革。�
2.1 激進式改革思想�
俄羅斯進行改革的目的是對蘇聯政治體制實施全面拆除,在經濟領域進行激進的市場改革,在社會政治領域建立民主的法治國家和公民社會。自由主義革命者堅信,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只能利用「休克療法」建立激進的自由市場經濟。其著眼點是經濟轉軌的終極模式,排斥了所有與其終極目標不相符合的任何中間環節。該理論完全拋棄存在於舊經濟體制下的制度安排,迅速地實現私有化,並在摧毀舊體制的基礎上迅速建立新的體制。�
激進式改革理論主要內容是穩定化、自由化、私有化。所謂穩定化指實行嚴厲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制止通貨膨脹和價格上漲。所謂自由化,主要是廢除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包括價格自由化、外貿自由化、企業經營活動的自由化等內容。而私有化指企業及其他領域的非國有化,企業以出售、拍賣、贈予等形式迅速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所有權關系。激進式經濟改革的內容體現了自由市場經濟改革目標模式,以市場化、私有化和民主化作為改革的終極目標,並運用貨幣主義理論來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期望經濟在短時間迅速使經濟轉型。故激進派改革思想稱為「休克療法」。�
2.2 過程與效果�
俄羅斯聘請了「休克療法」的創始人薩克斯擔任顧問,由總理蓋達爾親自設計實施激進式經濟改革。�
從1992年1月2日起正式實施「休克療法」,採取的主要措施有:價格自由化,即一次性全面放開價格;實行緊縮的財政貨幣政策;實行大規模私有化;實行對外經濟貿易自由化。�
當時,政府堅信,在幾周內就可達到消費市場的平衡,並在幾個且內達到國家財政的穩定,也可為市揚的自我調節作用提供條件,從而達到制止生產下滑和為生產高漲注入活力。幾年的改革實踐證明,激進式的「體克療法」並未取得成功,不僅沒有在短期內使經濟穩定、擺脫經濟困境,反而使經濟陷入全面衰退性危機狀態,出現了投資萎縮、通貨膨脹、更加嚴重的社會不公。
2.3 簡要評價�
(1)經濟方面。「休克療法」是新自由主義和現代貨幣主義思想作為理論基礎,這種放任自由的經濟理論存在很大缺陷,只能產生短期效應,並非一種理想的模式。國家的總體形勢日益嚴峻,不得不調整政策。從1994年開始,改革轉向務實、調整階段,主要是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強化國家對物價的監督機制、調整私有化政策、重視社會保障等。政府意識到求穩、求實,使改革和經濟政策更符合俄羅斯的國情。在1996年開始的政策調整中,把改革的目標模式從自由市場經濟轉向社會市場經濟。俄羅斯全面推行激進的「休克療法」,實際上只有「休克」沒有「療效」。�
(2)政治方面。俄羅斯對過去的蘇聯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基本上持否定態度。在政治上,否定共產黨的一黨制和蘇維埃制度,主張建立法制民主國家;在經濟上,主張廢除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俄羅斯民主制度建設過程至今遠未完結。俄羅斯在較短時間里完成了破壞舊制度的任務,然而建立新制度的歷程卻異常艱難和漫長。在這艱難而漫長的過程中社會付出了經濟下滑、國力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慘重代價。�
3 中俄兩國改革比較�
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同樣面臨著政治體制的改革,同樣要發展市場經濟制度。下面比較中俄兩國的改革方式。�
3.1 市場經濟模式�
相對於俄羅斯追求自由市場經濟目標模式,中國選擇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改革目標,適合本國國情。這兩種不同的選擇反映了兩國經濟體制改革不同的指導思想和不同的改革性質。�
3.2 過渡方式�
相對於俄羅斯的激進式改革,中國認識到了改革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採用了漸進式改革。漸進式改革與激進式改革只是向市場經濟過渡方式的一種相對的區分,沒有絕對的不可逾越的界限。二者本身並不是原則問題,重要的在於什麼方式符合本國國情,什麼方式符合在本國具體條件下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規律。�
3.3 所有制改革�
相對於俄羅斯的全盤私有化,中國的所有制從公有制改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的多元化格局。公有制之間、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間發生聯系和滲透。公有製成分不斷發展,在市場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控制了國家經濟的命脈。�
3.4 改革中政府作用�
相對於俄羅斯認為市場經濟是萬能的,在中國政府實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政府的作用不是被取消或弱化,而是改革和轉換。�
4 結語�
改革方式必須和本國的國情相適應,要尊重歷史。激進式改革出現在俄羅斯社會不穩定的時期,是人們期望變革的產物,但是盲目性和唯目的性使得緊急性僅僅是一定時期的權益之計,不適合經濟發展的要求。
Ⅲ 對於中國和俄羅斯的改革問題我們該如何審視
中國和俄羅斯同屬社會主義國家,也都是多民族國家,國家發展的復雜性和獨特性決定要走適合自己的道路,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不顧客觀邏輯,因地制宜,統籌協調,關鍵是思想和軟環境的建設在攻堅階段的決定性作用,不能忽視物質文明,重點在思想。
Ⅳ 中國與俄羅斯經濟改革比較
自己寫的,如有不滿意之處請多包涵:
先說俄羅斯吧:
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經濟蕭條,人民生活水平較蘇聯時期急劇下降,這一切在前任俄羅斯總統普京代替葉利欽領導國家後發生改變。
俄羅斯的工業優勢是重工業和高科技領域尤其是軍工領域,所以俄羅斯保持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出售軍火及相關技術。比起美國的武器,俄羅斯的武器的優點就是價格低廉,而且性能能夠滿足顧客需要出售軍火,整修方便並切實用;最重要的一點是,俄羅斯的武器出口不像美國一樣附帶政治條件。所以俄羅斯的武器出口廣受發展中國家的喜愛,例如公國和印度的軍火采購,可以為俄羅斯帶來巨大利潤,帶動俄羅斯的軍工企業和國家經濟的發展。
再來俄羅斯的經濟改革就是石油和天然氣了。眾所周知,俄羅斯的裏海沿岸,黑海沿岸,以及遠東西伯利亞地區都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而且,隨著最近幾年的世界經濟發展和經濟危機,世界市場的油氣價格持續攀升。據此,俄羅斯選擇了油氣出口,這也是俄羅斯經濟最近幾年經濟飛速復甦的一個重要原因。普京在任期間,運用多種手段嚴厲打擊掌控俄羅斯油氣資源的油氣寡頭,逮捕整治俄前首富就是最好的例子。通過多種手段,俄政府掌控者國家油氣資源,並壟斷者對西歐及獨聯體國家的油氣出口,尤其西歐國家的天然氣能源,幾乎完全依賴俄的天然氣輸送管道;還有對遠東地區和中國的油氣資源合同也將會為俄羅斯帶來巨大的利潤。
俄羅斯的輕工業不是很發達,金融領域業不是很強(看股市么,俄的股市指數現在才不到一千,而中國已經過三千了),所以俄的經濟改革主要是圍繞著軍火和油氣資源進行的。
再看看中國:
中國的改革開放從1978年起至今已經三十年了,由以前的人均GDP不過100美元,外匯不到10億美元到今年的GDP位居全球第三(預計今年年底將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人均GDP超過三千,外匯儲備額為全球第一,這個成就就是再反對現行中國體制的反華分子也無法否認的。
1978年後,中國推行了農村的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保障了中國的農業發展,也為接下來的城市改革奠定基礎;中國在1985年推行城市經濟改革,主要內容是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離,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而且推行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的經濟體制,帶動了企業的競爭促進中國的發展;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束實行了近四十餘年的計劃經濟體制,這是推動現代中國發展,使中國達到今天發展水平的重要一步。
接下來中國實施外向型經濟政策,利用中國的廣闊市場和巨量廉價勞動力吸引外資,大力發展製造業(因此中國獲得了個「世界工廠」的稱號);利用外部先進技術資金大力發展中國經濟,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因此現在中國的出口經濟佔全國經濟的75%以上。也就是說,現今的中國的經濟是以大量廉價的製造業為主體,缺少類似西方發達國家的以先進科技產業和服務業,金融業為主體的模式。但中國的發展是一步一步地,現在政府的政策逐漸在發生轉變,實施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經濟模式,以科技帶動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
綜合兩方,我們可以比較得出,現在俄主要是依靠能源出口和軍火貿易,而中國現在則是以出口製造業為主,依靠的是大量廉價勞動力。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石油天然氣資源的逐漸淘汰,油氣資源價格下跌,俄羅斯需要的是新的經濟改革方案;而中國的政策是循序漸進的。隨著現在的擴大內需政策,以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會為中國今後的發展帶來巨大活力和競爭力。
Ⅳ 請您比較中國與於俄羅斯改革的異同
俄羅斯原屬於蘇聯,解體前是社會主義國家,解體後改為資本主義國家,將企業大量承包給財團,從中獲利.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強調共同富裕,雖然現在的水平不能與發達國家相比,只要有時間還是可以趕上發達國家
Ⅵ 中國的改革和前蘇聯的改革有什麼區別
1、改革舉措不同
中國改革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前蘇聯改革試圖從根本上重建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徹底擯棄斯大林主義留下的政治體制遺產,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革效果不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開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蘇聯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開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盪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和蘇共的垮台。
(6)如何理解俄羅斯改革與中國改革的不同擴展閱讀
前蘇聯的歷史改革
1、赫魯曉夫改革
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錯案;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強調集體領導原則。
農業方面——體制改革,赫魯曉夫在執政期間,對蘇聯經濟進行了廣泛的改革和調整,種植玉米運動。
工業方面——赫魯曉夫上台後,發現中央很難把全國20多萬個企業都集中管理好,力圖改變這種高度集中管理體制。他陸續把1.5萬個中央直屬企業下放到加盟共和國管理,同時擴大了加盟共和國的管理許可權。
2、勃列日涅夫改革
經濟改革對蘇聯長期以來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命令式的經濟管理體制沒有根本的觸動,沒有解決蘇聯經濟如何持續增長這一實質性問題,到70年代後半期,蘇聯的經濟增長速度慢了下來,蘇聯的經濟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3、戈爾巴喬夫改革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新思維」從根本上放棄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該改革以徹底擯棄斯大林主義留下的政治體制遺產,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名義,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蘇聯共產黨的法定執政黨地位和公有制經濟對國家經濟的有效控制。
Ⅶ 中國與俄羅斯改革的不同方式本質區別是
方向不同,俄羅斯是從政治制度上徹底改變過去當年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機制,完全仿效西方民主國家的政治體制改變。 而中國的改革是比較片面,只是把經濟和政治制度完全脫鉤,只吸收市場經濟體制而不改用多黨選舉制政治結構。
俄羅斯應該說是比較徹底的制度轉變,而中國則傾向於在原有制度上作出調整,總體不變。
Ⅷ 中國改革與蘇聯改革比較什麼
中國的改革和前蘇聯的改革的區別:
①改革中是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②是否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③是否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
④對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價值觀等是否採取了正確的對策。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開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蘇聯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開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盪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和蘇共的垮台。
中國的改革: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1992年中國正式實行改革開放,中國進入新的改革時期。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是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
戈爾巴喬夫改革:
1985年戈爾巴喬夫作為蘇聯領導人後,開始的在經濟、政治、外交上的一些列改革措施,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新思維」試圖從根本上重建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徹底擯棄斯大林主義留下的政治體制遺產,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但由於戈爾巴喬夫的錯誤改革路線,導致民眾思維混亂,最終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
1.導致蘇聯民眾思想混亂,民族分裂主義,反對派層出不窮;
2.直接引發東歐社會動盪,並導致東歐聚變,社會主義政權相繼下台;
3.同美國的外交關系轉變,導致蘇聯在國際地位明顯下降。
戈爾巴喬夫改革帶來的啟示:
第一,在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建設中,經濟工作的中心地位是不可動搖的,經濟改革的成就是其他改革事業成功的基本前提和條件;
第二,蘇聯的劇變和解體說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巨大,人們日益清楚地認識到,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培育與建立,才能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
第三,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各民族之間經濟利益的調整,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經濟發展的市場化、社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也是為將來各民族走向接近和融合創造條件。
Ⅸ 如何正確認識俄羅斯經濟轉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聯系與區別
俄羅斯經濟轉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沒有任何的聯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種政治理論,
而俄羅斯經濟轉型是一種經濟現象和經濟方向.
它們沒有關系.
Ⅹ 中國與俄羅斯經濟改革的不同
俄羅斯的改革是休克式的,激進的改革,社會和平民難接受;而中國的改革是漸進的,能夠被社會和民眾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