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運20載重多少噸
載重量達到66噸左右。
運-20參考了俄羅斯伊爾-76的氣動外形和機體結構,並融合了美國C-17的部分特點。擁有高延伸性、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該機研製突破了數百項關鍵技術,標志著中國躋身世界大飛機行列,「該機充分體現了時代技術,將是未來很長時間內中國大型運輸機平台」。
運-20採用超臨界機翼、輕質復合材料、在空氣動力學、大型結構的設計和製造、機載設備、高可靠性操縱系統的研製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航空電子系統的技術水平已達到當今世界先進水平。
運-20的性能要優於俄羅斯的伊爾-76,與其最新改進的伊爾-476性能相當,在承載能力上略低於美國的C-17,而大幅領先於日本的C-2和歐洲的A-400M運輸機。運-20在技術方面具備後發優勢,無論機體設計技術、載重技術,以及飛行控制技術方面,應該都位於第一梯隊。
運-20飛機是空軍戰略性、標志性裝備,標志著中國大飛機設計製造能力取得突破性進展,對推進中國經濟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應對搶險救災、人道主義救援等緊急情況,提高空軍戰略投送能力和中國軍隊履行使命任務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環球網、新浪網)
運-20飛機又稱「鯤鵬」,被親切稱為「胖妞」,是我國國產新一代大型運輸機,具有航程遠、載重大、飛行速度快、巡航高度高、低速性能佳等特點,可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長距離空中運輸任務。
對於此前大型運輸機一直依賴進口,且可選產品種類極其有限的中國空軍而言,運-20不僅是驗證這個航空工業水平的「爭氣機」,更是滿足中國空軍大型運輸機數量的關鍵型號。對中國軍隊而言,除了滿足日常的物資運輸任務外,大中型運輸機的第一用途毫無疑問是運輸空降兵部隊執行大規模空降作戰。
自運-20大型運輸機列裝部隊以來,航空兵某師積極探索開展夜間航行、跨域投送、空投空降、低空機動等一系列實戰訓練,部隊戰略投送新質戰鬥力不斷提升。大型運輸機密集編隊飛行,對於緊急投送也具有實戰意義。
戰略意義
二十一世紀初,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服役中的、運力最大的國產運輸機是運-9,其為中型戰術運輸機,僅與C-130相類,又因採用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故其航速受到限制,與世界高水平戰略運輸機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
運-20之前,中國運輸機的主力機型是從俄羅斯進口或是從二手市場購入的20多架伊爾-76,在訓練演習及搶險救災中高強度使用,此前在地震等應急情況下,中國空軍為了彌補空中運輸力量的不足,曾經向民航甚至物流公司借用飛機運輸貨物。因此,自產運-20對提升中國空軍的後勤水平有著重大的意義。
在軍事用途上,運-20除了比伊爾-76更寬更高,最大載重能力達到66噸,可以載運主戰坦克等重裝備,最大飛行距離亦增至7800公里(人員運輸)。新運輸機不僅能承攬中國國內急難運輸,還可以進行亞洲地區的戰略、救援物資投送。另外,運-20的電子設備相較伊爾-76也有了較大改進,能夠大幅減少人員的疲勞。
以上內容參考
中國軍網-運-20運輸機載重超過66噸
網路-運-20
B. 運20和A400M C17 伊爾76MD 等運輸機比較,國際上有競爭力嗎
其實運20照片曝光後很多人都會拿它跟其他國家的運輸機比較,其實根本不用比較,運20跟A400M相比有一些優勢,跟伊爾76比差不多,更不用說跟C17比了。
那這么說很多人又會說花了那麼多時間金錢就搞出了個什麼都比不上的運輸機?其實這個問題不能這么看,運20搞出來了,確實跟國際上主流的幾種運輸機不能比,但問題是我們幹嘛要跟別人比?我們在大型飛機領域本來就比不上別人,一直以來空軍只能用用運7運8這種老掉牙的飛機,最好的就是伊爾76,還是從俄羅斯買的,數量還不多。運20其實就是解決了我們對運輸機的需求問題,以後我們可以慢慢退役運7運8了,也不必再向俄羅斯買了,先過渡,等以後還可以搞更好的運輸機,就這么簡單。運20對我們自己來說已經是個不小的進步了,這就足夠了,我們是要自己用而不是拿去賣,何必要跟別人比呢。
C. 中國和俄羅斯誰是世界第二強國
明確是俄羅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中國是近些年剛剛崛起的新興大國,軍事技術有些比俄羅斯還是差太多。沒看太行發動機目前還是沒法國產么,還得進口人家俄羅斯的。運20 好吧?用的是人家俄羅斯伊爾76的發動機。中國還是要差一些的
D. 運-20與伊爾-476相當 大幅領先日本C2和歐洲A400M
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Y20和IL476屬於一個級別的,相比IL476,Y20的劣勢在於發動機,IL476用的發動機是最新的PS90,推力大而且維修簡單。Y20用的是D30,昔日IL76上面的,推力比PS90小,但這是可以彌補的,通過日後煥發就行了
但是Y20有一大優勢,就是機體寬度,機體寬度比IL476寬了半米多,任務彈性也大多了。搞運輸機的有這么一句話,不怕短,就怕窄。機體長度不夠可以延伸,但寬度不足就沒辦法了
IL476是在IL76基礎上加長機體,換裝發動機和電子設備而來的,寬度僅限裝載T72坦克,裝不了更大的,而Y20沒有這個問題,這說明Y20未來的拓展空間更大
和日本的C2相比,C2的野戰起降性實際上很弱,只能從鋪有水泥跑道的機場上起飛,無法在野戰機場起降。在這一點上,Y20勝出,此外Y20的裝載量大一些
和A400M相比,這是螺旋槳的,而且由於歐洲各國的意見不一致,現在還在拖延中
E. 中國和俄羅斯軍事實力哪個更強
從目前開始往後有較長一段時間是中國比較強。
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初步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由於蘇聯時期俄國實力受到極大的破壞,蘇聯解體以後,民間製造業非常落後,民主制政體也很不完善,所以當時只能是處於資本主義初期階段,往後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發展緩慢,這就是為什麼如今俄羅斯經濟仍然發展不起來。
縱觀歷史,英國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初步確立資本主義民主整體,經濟騰飛卻得到一百多年以後的工業革命才開始,在這中間英國長期實行重商主義,也是為了保護國內產業的發展,因為當時英國經濟也不咋地。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政體,經濟騰飛也得等到大約一百年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才能到來。而德國在俾斯麥和德皇的領導下經濟迅速崛起,日本明治維新之後迅速擺脫了落後,蘇聯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後經濟實力大為增強,這些其實是因為國家的民主化程度低,人民是被統治者拿鞭子趕著往前走的。綜上,一個初步確立資本主義民主整體的國家如果僅處於資本主義初期階段,通常要經歷約一百年的緩慢發展才能迎來經濟騰飛。由此可見,俄羅斯要想經濟騰飛得等到二十一世紀九十年代。
其實俄羅斯除了經濟不行以外,在政治、軍事、科技以及文化和教育都不亞於西歐發達國家,所以俄羅斯的崛起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不像中國只發展眼下看上去最實用的東西。
國民的文化水平也是評判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我們學校曾發過一份閱讀材料,內容絕對屬實,裡面講了,俄羅斯人均閱讀量超過五十本,中國不足五本,這意味著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的中國人就一個重要的學術問題與一個沒上過學的俄羅斯人辯論可能會辯不過!
我們中國的目標是希望到二十一世紀五十年代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而俄羅斯可以在二十二世紀前後替中國做個接班。
放心,在我們有生之年,俄羅斯暫時不會崛起,好好享受中國崛起的大好時光吧。
F. 運20運輸機機體還是比較小,是否將來有好的大發動機了,就可以把尺寸加大,變為像C17那樣尺寸的運輸機
運輸機的尺寸是以發動機為基礎的,有多大推力的發動機就研製多大尺寸的運輸機,目前我們可以唯一從俄羅斯得到的發動機為11噸級的KD型發動機,它的推力甚至不如我們在研的CJ1000A,與美國C17所用的發動機更是不能相提並論,所以運20的尺寸比C17小也是情理之中,將來如果我們研製出了更大推力的發動機,那麼只能重新研製更大尺寸的飛機,CJ1000A的推力在13噸左右,它能適用於運20的改進型,但絕不能適用於c17那樣尺寸的大飛機
G. 伊爾76與運20哪個更好
要說這兩款飛機,基本上是父子的關系,但是我國作為一個新生代大國,在創新研究的方面有很大的作為,雖是仿製伊爾--76但是在性能方面已經超越了它。在我國未發明運--20之前,我們的軍隊一直都沒有大型運輸機,而蘇聯和後來的俄羅斯也因為種種原因不肯賣給我們大量的大型運輸機,就連我們從烏克蘭購買的安--124都會受到各方的阻攔,於是我們下定決心搞自己的運輸機。
而且對於伊爾這種輕型運輸機,在國際市場上賣給那些中小型國家,或許他們也買不起。對對於中美俄三國來說,60噸的載重量勉強及格,而美國有自己的C系列運輸機,俄羅斯也有自己的安-124運輸機,所以我們不能自恃有運--20就忘乎所以。
H. 國產運20:終於揮出去的「長臂」
7月6日,運-20飛機授裝接裝儀式在空軍航空兵某部舉行。中國自主研發的運-20飛機列裝空軍,標志著中國空軍戰略投送能力建設邁出關鍵性一步,加速了中國空軍從過去僅具備國土防空能力的戰術空軍,向具備戰略投送能力、戰略打擊等能力的戰略空軍轉變的步伐。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