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東有哪些物探隊伍
山東能做物探的單位有(事業及國企):
山東省科學試驗研究院
山東省地質調查院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
中國地調局海洋所
山東省地勘局所屬的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院,青勘院、物化探院、801水文地質隊、地礦公司等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所屬的第一、二、三、四、五隊,物探隊,勘察院、泰山地質公司等
中化地質總局山東地質勘查院
山東冶金地質勘查院(正元)及其所屬的建築院、鉀鹽隊等
山東各煤炭企業所屬的勘探公司
部分市級工程勘查公司
各省市的地震局
你可以去查看國土部及山東國土局公示的山東具有甲級、乙級地球物理勘查資質的單位,就可以知道他們的物探實力了。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❷ 2018俄羅斯世界盃有哪些隊伍參加了
2018俄羅斯世界盃有32支隊伍參加了。
第一檔:俄羅斯(東道主)、德國、巴西、葡萄牙、阿根廷、比利時、波蘭、法國
第二檔:西班牙、秘魯、瑞士、英格蘭、哥倫比亞、墨西哥、烏拉圭、克羅埃西亞
第三檔:丹麥、冰島、哥斯大黎加、瑞典、突尼西亞、埃及、塞內加爾、伊朗
第四檔:塞爾維亞、奈及利亞、澳大利亞、日本、摩洛哥、巴拿馬、韓國、沙特
❸ 全面學習原蘇聯物探經驗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特殊國際環境下,「向蘇聯學習」是當時我國政府的重要方針。這也是我國物探事業在當時得以迅速發展成長的歷史機遇。1953年起,陸續有原蘇聯石油物探專家在石油系統工作。1954年,在地質部擔任專家顧問的原蘇聯物探領域的專家抵達北京。核工業、煤炭、冶金等部門也先後聘請了原蘇聯物探專家。1955年初,我國和原蘇聯先後簽訂了「中蘇合營在中國勘探放射性元素議定書」和關於在中國進行區域地質調查、礦產普查、航空磁測、石油地質調查、地球物理探礦等合作的技術合同。各高等院校普遍採用原蘇聯的教材。北京、長春地質院校還聘請了原蘇聯的物探教授。除了從原蘇聯和當時的東歐國家(主要是東德和匈牙利)購買大批物探儀器外,還與原蘇聯和匈牙利分別組成了技術合作隊。引進了全套原蘇聯航空物探技術,組成了中蘇技術合作隊。中匈技術合作隊在鄂爾多斯和松遼盆地進行油氣物探工作。核工業部門租用原蘇聯航空物探隊進行工作。所有這些措施都有效地推動了20世紀50年代我國物探事業的發展。
1.向原蘇聯專家學習具體方法和實際工作經驗
新中國成立初期,除了少數幾位曾經在西方學習過地球物理的專家以外,其他均是剛剛參加物探工作的年輕人,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原蘇聯物探專家來後,不但傳授了許多儀器操作和資料解釋的具體做法,同時也介紹了寶貴的野外實際工作和管理經驗。如當時的原蘇聯測井專家利比娜(女)親臨平頂山我國第一個煤田測井隊現場,具體指導工作,使我國物探人員很快地學到了如何根據電測井曲線,正確確定煤層頂底板深度和煤層實際厚度,並依此對鑽井取心資料進行修正。也正是由於有了原蘇聯專家意見的支持,物探測井的解釋結果被勘探隊認真考慮,並通過工程加以驗證。物探測井在煤田勘探中很快得到全面發展和推廣。
2.參照原蘇聯經驗編制物探操作規程與技術規范
物探隊伍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建立技術標准和工作規程,原蘇聯專家們帶來了當時原蘇聯的重力、磁法、電法、地震等各種規程規范。派往原蘇聯學習的我國技術骨幹也抓住機會認真收集有關各種技術資料。當時的地質部副部長宋應,1953年底從原蘇聯訪問回國時,在隨身帶回的資料中就有7本物探書籍。其中有達哈諾夫的《石油與天然氣電法勘探》、索洛金的《重力勘探》以及原蘇聯當時使用的《電法勘探規范》等。地質部當即組織力量在短短幾個月里將這些書籍資料全部翻譯出來,並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學習。這充分說明當時對物探技術資料急需的程度。參照原蘇聯的物探規程和規范,結合自己的實際應用經驗,1956年3月我國自己組織編寫了第一批6種物探技術手冊,在地質部物探局系統內投入使用。這一批規范,當時雖然還只是手寫油印本,但在我國物探技術管理歷史上卻具有里程碑意義。從1959年開始,地質部物探局又制訂了《地球物理勘探生產技術管理條例》、《金屬礦各主要物探方法的技術要求》,修訂了地面磁法、電法、測井、地震法等幾種主要物探方法的規范,1960年還重新修訂了各種物探方法的生產定額,表明物探技術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規[4]。
3.聽取專家建議,扭轉物探找礦工作方向
我國的物探工作是從在已知礦區或礦點上找礦而發展起來的。隨著物探工作規模逐步擴大,地質界希望物探解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但大多數依然是局限於一個個范圍不大的具體勘探工區,解決一個個非常具體的礦脈和礦體賦存或產狀,甚至要求查明某個礦體向下延伸的深度等問題。對於怎樣發揮物探在地質普查中的作用,在更廣闊的范圍里,發現找礦有利方向和區塊的問題則認識不足。由於長期被局限在難以產生明顯效果的任務上,物探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導致地質界部分人員對物探的有效性產生懷疑。這種情況在1954年前後已經開始發生。原蘇聯專家敏銳地覺察到了問題的症結,及時指出要正確發揮物探工作在地質調查中的作用問題,明確提出了「物探要轉向地質普查」、「物探要大大地走在地質工作的前面」等一系列有戰略指導意義的建議。這些建議立即被領導採納,並且採取了許多具體措施加以實施。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1954年地質部召開的物探工作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地質部原蘇聯物探專家組長歇爾斯尼堯夫做了報告。物探局總工程師顧功敘做了會議總結,指出「正確提出地質任務是物探工作能取得成果的關鍵……根據專家的建議,物探工作應該遠遠地走在地質勘探工作的前面……」這些對物探作用的認識上的提高,在我國物探發展進程中是一次重要轉折。1956年地質部召開了有全國各工業部門物探人員參加的全國物探工作會議,這些意見和建議在會上得到進一步發揚和貫徹[10,11]。
各國的地質條件和歷史背景有很大的差別,原蘇聯專家的建議也只有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適應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譬如,當年原蘇聯專家曾大力介紹運用「等電位線法」普查金屬礦,由於這個方法不適應我國炭質頁岩干擾較多的地質情況,使用的效果並不好。總之,在專家的具體幫助下,在各級領導的全力組織下,我國的物探工作者既虛心地向國外先進經驗學習,又努力結合我國的實際,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既探索,又創新,逐步在實踐中鍛煉成長。
1960年春天原蘇聯專家撤走,我國的物探事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黨中央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精神的鼓舞下,物探人員頑強地進行工作,進入了一個依靠自己力量,研究中國實際情況,解決中國物探發展問題的新時期。
❹ 俄羅斯奧涅施斯克礦床
1.礦床位置及研究小史
該礦床位於俄羅斯西北邊緣彼得拉扎沃斯克市北東方位,行政隸屬於卡累利自治共和國南部奧涅施斯克湖西北沿岸。離同芬蘭交界的國境線約25km。大地構造位置按傳統地質學歸屬為波羅的地盾東南部,依地窪學說歸為波羅的地窪區奧涅施斯克地穹系。
該礦區早在18世紀已引起俄國學者重視,當時此礦區古元古代湖相沉積之含碳板岩內發現星散狀金、銀、鈷、銅礦化和鐵礦化。由於區域內冰川沉積強烈發育,覆蓋著基岩露頭,影響著對已發現礦化的研究。只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目的地開展航空和地面地質-地球物理探礦和研究工作,並在奧涅施斯克坳陷內發現了奧涅施斯克礦床的柯斯瑪塞爾礦段和帕德瑪礦段等。這種研究和發現,揭示了世界礦床中新類型的鈾-貴金屬-釩礦床的特有意義,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應用意義。
圖6-12格拉喬夫礦床鈾成礦演化圖
1.石英砂岩;2.粉砂岩;3.泥岩;4.淺色花崗岩;5.鈉交代岩;6.鈾礦體;7.斷裂構造Ⅰ—新元古代前地槽階段鈾的原始富集作用;Ⅱ—早古生代地槽階段花崗岩侵入體鈾的富集作用;Ⅲ—晚古生代地窪階段鈉交代岩中鈾預富集作用;Ⅳ晚古生代地窪階段鈉交代岩中工業鈾礦化富集作用
T.B畢利賓納、E.K.麥爾尼柯夫和A.B.薩威茨基詳細研究本礦床,並在1991年末首次公開發表關於該礦床的地質礦化特徵的論文,從而引起了世界地質界的重視。對該礦床成因有熱液、淋積和復成因3種觀點。對該礦床的歸類,T.B.畢利賓納列為不整合面型,認為與加拿大、澳大利亞不整面型鈾礦床相似,我們依含礦主岩岩性,列為交代岩類的鈉長岩亞類中。
2.礦床地質特徵及其多因復成依據
1)礦區地層及含礦主岩
礦區及區域內最老地層是太古宇的薩阿米雜岩和洛彼雜岩,它們組成礦區的結晶基底。其上為不整合地覆蓋古元古代卡累利期富碳的火山沉積岩,岩性為富碳凝灰岩、凝灰質粉砂岩和粉砂質板岩。可分為雅圖利群、留吉柯夫群、卡列威群及文斯群。再上是里菲期沉積岩,不整合地覆蓋在先成地層之上。這些地層的總特徵是:①卡累利期形成的火山-沉積岩極為發育;②岩性上富含碳質,局部為留吉柯夫群碳質鉀質和鈉質變泥岩和層凝灰岩。據Л.И.加爾多畢娜計算,岩石中碳的總量達250萬億噸;③多次且廣泛發育著玄武岩,其次為輝石橄欖岩-玄武岩類的火山岩,以及超基性的侵入岩等。
鈾礦化定位於古元古代圖洛莫塞爾組和外奧涅施斯克組的岩性接觸界面內,相應的岩層為粉砂岩及含碳板岩與下伏的白雲岩交界的岩性界面。這種岩性界面對成礦極為有利,是處於兩種物理機械性能和地球化學性質截然不同的岩性界面內,構成有利成礦的構造-岩性-地球化學障。鈾礦體分布受此岩性不同的構造縫合線及附近的粉砂岩、板岩、白雲岩和變玄武岩的構造破碎岩帶的制約(圖6-13)。
在卡累利期形成的火山-沉積岩內,有些地層組的岩性層內,富含綜合礦石的礦質元素,表明在岩石的沉積成岩階段,已經形成初始富集。例如在凝灰岩、化學沉積岩和陸源沉積岩內,礦質元素的含量超出平均克拉克值的2~3倍。古元古代卡累利期康多帕施組的凝灰質沉積岩內,較穩定的富含V、Cr、Ag、Nb、U、Mo、Ba;在蘇依薩爾組的凝灰岩和火山岩內富含Cr、V、Ti、Ni、Pt;在外奧涅施斯克組的碳酸鹽岩內,富含B、Ba、Mn、V、Cu、Zn、Li;在楊戈塞爾組的陸源沉積岩內,富含U、Th、Cu、Au、Zn;在基性岩岩床內富含Ti、V、Cr、Ni、Pd,上述這些地層富含多種礦質元素,元素組合的地球化學特徵與礦石元素組合極為相似,故有理由地認為上述地層為礦質元素初始富集的礦源層。
含礦主岩是鎂質鹼性碳酸鹽交代岩帶,按交代岩的岩性成分從邊緣至中心分為4個帶:①鈉長岩和(或)鈉閃石-金雲母-鈉長岩的交代岩;②白雲石-鉻多硅白雲母-釩雲母的交代岩;③釩雲母-鉻多硅白雲母的雲母岩;④釩雲母-鉻多硅白雲母的雲母岩+硒化物-硫化物的碳酸鹽-石英熱液脈體。後兩種交代岩是主要的含礦主岩。
2)構造形態及成礦構造
礦區斷塊構造發育,各斷塊之間由穿透斷裂和區域性斷裂相間隔。穿透斷裂集中在太古宙基底的構造內發育。在礦區北部有庫姆辛-帕維涅茨斷裂,在西部有哈烏塔瓦爾和吉爾瓦斯斷裂,在南部有楊尼西雅爾溫斷裂,東部有普多施山斷裂。這些斷裂的延深,據3.B.依薩尼帕和Г.Х.奧斯丹寧的地震研究資料約為30~50km。沿上述斷裂發生的斷塊運動,形成斷褶構造及隨後的原始構造-熱液活化作用。構造破碎和變質作用的時間,依最年輕的留吉柯夫群及鐵鎂質岩漿岩推算為22~21億年前。所有上述作用的積頂點,成為含礦斷褶構造變形帶的基礎,並在19~17億年前伴隨有原始活化作用。綜合的鈾-貴金屬-釩礦化與成岩作用結束時間的間隔,依已有同位素地質年代資料推測不少於3~2億年。
圖6-13奧涅施斯克礦床區域地質略圖
(據T.B.畢利賓納等,1991)
1.斷褶構造帶:a.已確認的,b.推測的,c.湖區下的;2.斷褶構造帶在太古宙岩石內延伸的破碎帶、糜棱岩帶和片理化帶:a.已定的,b.推測的,3.斷褶構造帶的糜棱岩帶、變余糜棱岩帶以及它們在太古宙岩石內的延伸;4.主要的轉換斷裂及斷塊斷裂:a.已定的,b.湖區推測的,5.斷裂構造產狀;6.里菲(文德)期沉積的侵蝕殘積;7~13.由古元古界的卡累利雜岩中火山沉積岩組成的褶皺構造:7.文斯群;8.卡列威群;9.蘇依薩爾組;10.外奧涅施斯克組;9+10.留吉柯夫群;11+12.雅圖利群;11.圖洛莫塞爾組;12.楊戈塞爾組及能山組;13.薩里奧爾群;14.已確認的構造不整合面;15.太古宙上殼層岩石及花崗岩類:a.羅皮雜岩和薩阿米雜岩,b.新太古界斜長微斜花崗岩和微斜花崗岩;16.礦床:a.石墨.b.綜合礦床:Ⅰ.中帕德瑪礦段,Ⅱ.查列夫斯克礦段,Ⅲ.科斯瑪湖礦段;斷褶帶號及名稱:①庫扎蘭多夫帶,②丹姆比茨帶,③努里茨帶,④斯維亞圖欣-柯斯瑪塞爾帶,⑤匹格瑪塞爾-烏寧茨帶,⑥烏寧茨帶,⑦里施瑪塞爾克德拉塞爾帶,⑧齊夫德帶,⑨杉達里帶,⑩皮亞洛克帶,(11)穆諾塞爾康喬塞爾帶
奧涅施斯克坳陷的基本構造是短軸褶皺構造和相對平緩產出的古元古界及走向為NW325°~3400的陡傾斷裂制約的斷褶帶的構造組合。現已劃分出11個斷褶構造帶:即庫扎蘭多夫帶、丹姆比茨帶、斯維亞圖欣-柯斯瑪塞爾帶、烏寧茨帶、里施瑪塞爾-克德拉塞爾帶、丹姆比茨帶、努里茨帶、齊夫德帶、杉達里帶和皮亞洛克帶等等(圖6-13)。所有斷褶帶劃分及填圖,均依重力物探和地震資料確定的。
含礦的斷褶構造帶,由幾個窄長的北西向線型延伸很長的背斜構造組成。背斜核部是古元古界圖洛莫塞爾組的白雲岩和泥質碳酸鹽岩,兩翼為古元古界外奧涅施斯克組的碳質板岩和粉砂岩組成。褶皺構造有等斜狀、梳狀和扇狀形態,在強烈褶皺地段變為不諧和褶皺。斷褶帶以陡傾斷裂為界,且以北東向斷裂為主,有斷裂破碎岩帶和構造糜棱岩帶為標志。在斷褶帶內的褶皺構造中,有斷續的構造縫合線分布和破碎岩帶、構造破碎岩透鏡體及角礫岩帶,有時出現構造糜棱岩帶。它們組合成不均勻的平移斷層、逆沖斷層和逆掩斷層性質的斷裂構造網。斷裂構造與斷褶帶的關系,有切層的也有順層的兩種關系。順層斷裂的滲透性最好,它們在平面和剖面圖上為等斜狀、樹枝狀和雁列狀形態產出,並有角礫岩和構造破碎岩的縫合線為標志。這些斷裂構造帶控制著鎂質鹼性碳酸鹽交代岩帶和礦體的定位,礦體主要在非緻密的構造破碎岩及角礫岩發育地段分布。切層斷裂、逆沖斷裂和平移斷裂明顯可見,並構成含礦的斷褶構造帶格架。
鈾-貴金屬-釩礦體的定位,受圖洛莫塞爾組和外奧涅施斯克組間的界面構造控制(圖6-14),還受背斜陡傾翼內的粉砂岩、板岩、白雲岩和變玄武岩中的構造破碎岩及構造縫合線的制約,以及受伴有緩傾斜的逆掩斷層的背斜翼部制約。最有利的成礦構造是緩傾的糜棱岩帶和伴有陡傾構造破碎帶和礦前交代岩帶的片理化岩帶。部分礦體賦存於與粉砂岩及板岩相接觸的白雲岩或變玄武岩的構造裂隙中。
3)礦區岩漿岩
礦區內未見侵入岩漿岩基出露。在區域內有新太古界斜長微斜花崗岩和微斜花崗岩及花崗雜岩出露於東、西和北部。未見其鈾含量數值的公開發表。太古宇花崗岩已強烈破碎,並經受了石英-赤鐵礦化和綠泥石-水雲母化等蝕變作用。
礦區內火山岩發育,以古元古代卡累利期的層凝灰岩為主,歸屬為留吉柯夫群的層位。此外還有大范圍分布的玄武岩類火山岩,以及部分的輝石橄欖岩-玄武岩類火山岩和超鐵鎂質侵入岩席等。這些基性和超基性火山岩對含有礦質元素的地層起著加熱和熱源作用,使礦質元素進入成礦溶液成礦。
4)礦體形態及近礦圍岩蝕變
礦體呈雪茄煙狀、串珠狀或帶狀形態產出,有的在斷面內呈楔狀形態(圖6-15)。礦體埋深為150~180m,厚度達40m,延長達2.5km。
鈾-貴金屬-釩礦體集中在復雜構造的鎂質鹼性碳酸鹽交代岩帶中心部位,並受斷褶構造的制約。成礦作用與近礦圍岩交代作用的演化息息相關,依其演化進程劃分為下列4個階段:①褶皺變質-交代的鎂質鹼交代階段,形成鈉閃石-金雲母-鈉長石交代岩和鈉長岩,以形成鎂質鈉閃石-石棉、滑石和滑石岩為終結,形成溫度在400~300℃之間,形成時間依鎂質鈉閃石-石棉和霓石的鉀-氬法測定年齡約在1800~1780Ma前;②褶皺後熱液交代的鎂質鹼性碳酸鹽階段,以形成白雲石-鉻多硅白雲母-釩雲母的,鉻多硅白雲母-釩雲母的,含雲母-鈉長石-白雲石的和其他一些交代岩為特徵,在此階段形成釩鈾礦化。交代岩形成溫度為300~200℃,形成時間依晶質鈾礦和瀝青鈾礦的鈾-鉛同位素測定為1760Ma±30Ma,按鉻多硅白雲母鉀-氬法測定年齡為1770Ma±50Ma;③褶皺後熱液交代的鹼性-碳酸鹽-石英階段,以廣泛發育著碳酸鹽-石英-硒化物-硫化物的網狀脈為特徵。這里集中形成了貴金屬礦化,以及自然金、自然銀、鈀、鉑、鉍及其他等礦物。形成溫度為150~120℃,形成時間依瀝青鈾礦鈾-鉛同位素測定為1740Ma;④礦後熱液交代階段,形成各種成分的硫化物-赤鐵礦-石英-碳酸鹽脈、硫化物-碳酸鹽-石英脈、長石-綠泥石-石英-雲母脈、石英-重晶石脈等。它們的形成溫度為150~100C,形成時間依白雲母鉀-氬法測定年齡為1540Ma,和方鉛礦鉛-鉛法測定為600Ma。以上所劃分的交代作用和成礦作用階段,與構造活化作用合拍,所有的貴金屬礦化脈均賦存於碳酸鹽-雲母交代岩與雲母交代岩體之間的界面內。
圖6-14礦床塊段略圖
(據A.B.布拉溫、T.B.畢利賓納等,1991)
A.柯斯瑪塞爾地段;B.帕德明地段;1.輝長-粗玄岩,輝長輝綠岩,少量輝綠岩;2.碳酸鹽-雲母片岩,雲母-碳酸鹽片岩,雜色片岩;3.含石墨的粉砂質泥岩;4.粉砂岩夾粉砂狀白雲岩薄層;5.硅藻土狀和海藻狀白雲岩,塊狀和角礫狀白雲岩;6.主要斷裂;7.礦體(斷面):a.在圖6-14中的,b.在圖6-17中的;8.鑽孔;9.礦床特徵性斷面的塊段邊界(①柯斯瑪塞爾地段,②帕德明地段)
圖6-15帕德瑪礦段示意性地質剖面
(據T.B.畢利賓納等,1991)
1.海威漂礫砂沉積;2~4.外奧涅施斯克組下段岩層:2.雜色碳酸鹽雲母板岩;3.含石墨的粉砂質泥岩和碳酸鹽雲母長石的粉砂岩夾粉砂質白雲岩;5.圖洛莫塞爾組硅藻狀和海藻狀白雲岩,局部角礫狀和洞穴狀白雲岩;6.糜棱岩和微褶皺岩的縫合線;7.角礫岩和多次破碎的破碎岩;8~10.近礦的和礦化的交代岩:8.鉻多硅白雲母-釩雲母的雲母片岩和石英-碳酸鹽-硫化物-硒化物和混合熱液岩;9.(鈉長石)碳酸鹽釩雲母鉻多硅白雲母的交代岩;10.鈉長岩(鈉閃石)金雲母鈉長石的和石英-鈉長石交代岩;11.不同成分的沉積岩層界線;12.不同成分的交代岩發育的界線;13.鑽孔
5)礦石物質成分
鈾-貴金屬-釩礦石為綜合性礦石,其物質成分十分復雜,具有許多礦物和多種元素組合的特徵(圖6-16)。首先是釩,賦存於雲母岩中,以釩雲母和金雲母,以及赤鐵礦和其他一系列礦物產出。其次是鈾,以瀝青鈾礦和鈾石及少量晶質鈾礦形式產出為主。再就是貴金屬元素金、銀、鈀和鉑,分布於鉛、鉍和銅的硫化物、硒硫化物、硫化物-硒化物和硒化物內,此外,還有自然金、銀、鈀、鉍和銅等礦物。在礦體邊緣有輝鉬礦、黃銅礦和閃鋅礦,可作銅、鉬和鋅礦石利用。礦石的礦物組成超過80種金屬礦物。帕德瑪礦段礦物組合分布規律見圖6-17。
礦石的化學成分顯然是復雜的,除上涉及V、U、Au、Pd、Pt、Cu、Mo、Zn、Pb和Bi作為常量元素外,還有不定量的Cr、Ni、Co、Hg、Sn、Re及另外10種有益元素。由於該礦床的多礦物組分和多種元素組合的綜合礦石在儲量為超大型礦床規模,在俄羅斯或其他國家均屬首例發現。
該礦床綜合礦石成分的獨特性,同礦床的鹼性閃石——石棉、滑石和滑石岩礦床的斷裂構造交結有關,它們都分布在統一的鈾-貴金屬-釩的斷褶成礦構造帶內。可以認為,鹼性閃石-石棉的和滑石礦化,也分布於圖洛瑪塞爾組強烈角礫岩化的泥岩、粉砂岩和白雲岩內,而礦床的礦化賦存於更上層位的圖洛瑪塞爾組與外奧涅施斯克組的地層界面內。
在原生內生的綜合礦石上部,均經受了古風化的表生破壞作用,表現在形成石英-雲母的和赤鐵礦-高嶺石-綠泥石的風化殼。這些表生礦化疊加在先成原生礦石之上,而且不能明顯的劃分出來。在柯斯瑪塞爾礦段發育的鉻-釩雲母岩內形成的風化殼中,E.B.魯曼采娃(1984)劃分出下列帶,自上而下為氧化帶、氧化-還原帶和還原帶。氧化帶內有高嶺石、綠泥石、蒙脫石及水雲母、赤鐵礦、鉀釩鈾礦、釩鈣鈾礦等。在氧化-還原過渡帶內,發育有輝銅礦、赤銅礦、自然銅、金、銀、細分散狀瀝青鈾礦等。在還原帶內是黃鐵礦、黃銅礦等。風化殼延續時間為300~200Ma。應強調指出,風化殼沿斷褶構造帶發育,具有線性延伸特點,並與含礦交代岩有關,使其重結晶和產生次生富集現象。綜合礦石明顯在氧化-還原帶地球化學障內富集,或在強烈赤鐵礦化帶與硫化物帶岩石之間的界面內富集。
內生礦化的礦物組合及外生礦化的礦物組合,在礦體剖面的結構上各具自己不同位置。礦體的基本體積是碳酸鹽-釩雲母-鉻多硅白雲母的交代岩,也是釩和鈾的儲量主體部分。脈狀和角礫狀的貴金屬礦石,集中分布於交代岩體的中心軸面部位,以石英-碳酸鹽-硒化物-硫化物脈和網脈產出,並富含鉑族元素、金、銀、銅和鉬為特徵。這些元素在氧化-還原帶內達到最大富集,並位於脈狀和網脈礦化之上部。
圖6-16奧涅施斯克礦床礦物形成順序略圖
線的粗細大致反映礦物的分布量
圖6-17帕德瑪礦段74號中段礦物組合分布圖
(據Леденева H.B;Пакуавнис Г.B.)
1.原始含石墨的淺色粉砂岩夾白雲岩薄層;2.石英-長石質粉砂岩;3.下部紅色白雲岩;4.大的順層斷裂;5.伴有線性細脈帶的大脈;6.礦後斷裂;7.雲母岩,表示含釩雲母的富集等值線,用%表示:a=0~60,b>60;8.氧化釩礦物(黑釩鐵礦、黑鈦釩礦、黑斜釩礦及其他礦物);9.鈾鈦礦化(鈦鈾礦、V-Fe-Ti礦物);10.晶質鈾礦瀝青鈾礦組合(含鈾石);11.鈾石分布區;12.含貴金屬(Au、Ag、Pd)的硒化物組合;13.硫化物礦物(黃銅礦、黃鐵礦、輝鉬礦)
3.礦床形成條件
成礦物質來源,據含礦圍岩和礦石的化學成分分析對比,認為主要來自含礦地層本身。鈾源來自富含碳質的康多帕施組的凝灰質沉積岩、外奧涅施斯克組的粉砂岩和板岩及楊戈塞爾組的陸源沉積岩等3個地層組的不同岩性層。釩和貴金屬元素來自康多帕施組、蘇依薩爾組、外奧涅施斯克組、圖洛莫塞爾組和楊戈塞爾組等5個地層組的岩層。這些礦源層中鈾、釩、貴金屬Au、Ag、Pt、Pd等,及有色金屬元素Cu、Zn、Mo、Cr、Ti等的質量分數,高出地殼克拉克值的2~3倍以上。此外,還可能有深部幔源的熱液鈾、釩和貴金屬來源和新太古代花崗岩提供部分改造成礦物質來源。成礦物質來源與地窪階段的長期多次構造岩漿活化作用有密切聯系。
成礦作用的動力源和熱源,密切地與古元古代的地窪階段構造-岩漿活化作用有關。含礦的交代岩的成礦作用和交代岩的演化階段,均與構造活化期次合拍,詳細情況在下節的成礦演化中論述。
成礦的富集空間條件,是不同方向的斷褶構造帶的結點與古元代代圖洛莫塞爾組同外奧涅施斯克組之間的隱伏不整合面的組合,為礦床定位的場所。礦體和富礦段的定位,還與岩性層(粉砂岩、石墨片岩、白雲岩、變玄武岩)的物理性質(多孔性、可塑性)及不均質性的岩層間的界面構造有關。
4.成礦作用的演化
鈾-貴金屬-釩礦床成礦作用的演化,與礦床所在區域的大地構造演化息息相關。從前述區域揭露的地層看出,有明顯的3大構造層的剖面結構:底部為新太古代結晶基底,由薩阿米依雜岩和洛彼依雜岩組成,屬地槽構造層,其形成年齡為2500~2400Ma以前。中部為古元古代卡累利期火山-沉積岩,包括有雅圖利群、留吉柯夫群、卡列威群和文斯群等地層,屬地窪階段激烈期構造層,形成時間為2000~1900Ma以前。上部為新元古代里菲期沉積岩,屬地窪余動期構造層,其形成時間為650~570Ma以前。各大構造層之間有明顯的地層構造不整合面相間隔,上述2500~2400Ma、2000~1900Ma和650~570Ma均相應為地層構造不整合面時間。雅圖利群前的不整合面,表現為古風化殼存在,太古宙花崗岩強烈碎解,並經受了石英-赤鐵礦化和綠泥石-水雲母的蝕變作用。在文斯群沉積前的不整合面(2000~1900Ma前)也有明顯的風化殼,但只有局部地方存在,表現為先前的陸源沉積和碳酸鹽岩層的赤鐵礦化和水雲母化作用發育。文德群前的風化殼為650~570Ma,廣泛發育著高嶺石-水雲母化,故不同於先前的其他不整合面。此外,在雅圖利群與留吉柯夫群之間,還有風化殼存在,表現為石英-雲母的和石英-綠泥石-雲母板岩、石英-赤鐵礦白雲岩的透鏡狀夾層,以及有強烈赤鐵礦化和綠泥石化蝕變的輝綠岩(稱之為紅色赤鐵礦化的輝綠岩)。在文斯群前也有局部的風化殼分布,但基底部的陸源沉積岩和碳酸鹽岩赤鐵礦化和水雲母化強烈發育。
T.B.畢利賓納等(1991)認為,卡累利期及其以後地層均為後克拉通構造層,雅圖利群和留吉柯夫群為原地台層,卡列威群和文斯群為准地台層,里菲期沉積為地台層。文斯群和里菲期的火山-沉積岩,由於強烈經受風化剝蝕作用,只在區域的西北部尚有保存,里菲期的岩層在東部區域尚存殘存。我們從後克拉通的卡累利期的火山-構造活化作用強烈廣泛發育,以及形成產狀平緩的短軸褶皺的斷褶構造帶網狀分布,認為礦區及其區域在古元古代2500~2400Ma前開始,已產生地窪階段的構造-岩漿活化作用,即已從地槽階段轉化為地窪階段。文斯群和里菲期岩層強烈被剝蝕,殘留無幾,表明地殼在元古宙末前一直以隆起上升為主,地窪階段一直延續至今。
鈾成礦作用經歷了長期和復雜的成礦演化過程,有古元古代卡累利期地窪階段早期沉積-成岩的原始鈾-貴金屬-釩礦化的富集(2200~2100Ma前),地窪階段構造-岩漿活化期熱液再造成礦的工業富集和地窪階段多次淋積疊加改造成礦的富集。因而礦床形成具有明顯的內生和外生多次成礦疊加的多因復成礦床特點。主要成礦時代為1800~1700Ma,是在文斯群前的不整合面(2000~1900Ma)之後,即在主含礦層位的留吉柯夫群形成之後多次構造-岩漿活化作用引起的多次熱液再造成礦作用所成,其後又有多次與構造-地層不整合有關的古風化殼作用導致的多次淋積改造疊加成礦作用(1400~1300Ma,650~570Ma,240~220Ma)復合而成的富礦化(表6-5)。
表6-5奧涅施斯克礦區地殼演化、大地構造演化與成礦演化
地窪階段早期(卡累利期2200~2100Ma)沉積-成岩階段鈾-貴金屬-釩的原始富集。前已述及,表現在含礦層位的成礦元素含量,均在地殼平均克拉克值的2~3倍以上。在康多帕施組的凝灰質沉積岩內,富含V、Cr、Ag、Nb、U、Mo、Ba等元素;在蘇依薩爾組的凝灰岩和火山岩中,富含Cr、V、Ti、Ni、Pt;在外奧涅施斯克組的粉砂質板岩中,富含V、Cu、Zn、Mo、U、Ag、Pd;圖洛莫塞爾組的碳酸鹽岩中,富含B、Ba、Mn、V、Cu、Zn、Li;楊戈塞爾組的陸源沉積岩中,富含U、Th、Cu、Au、Zn;而在該組的基性岩床中,富含Ti、V、Cr、Ni、Pd等。可以看出,含礦層位的多種礦質元素的富集,與綜合礦石的礦質元素成分極為近似,充分說明礦床的成礦作用早在早元古代卡累利期岩層的沉積-成岩階段,已有初步的成礦富集作用。
礦質元素在沉積-成岩期的初步富集之後,經受了多次的熱液再造和改造成礦疊加富集作用,其中主要有兩期(1800~1780Ma、1760~1730Ma)熱液成礦作用。它們的形成與地窪階段大范圍出現卡累利期後的基性岩漿作用和深部幔源流體有關,並形成一些高溫的礦物組合,礦化分布明顯受線性斷褶構造帶制約。礦石中含鈰和鐿,輕稀土元素和鐿含量高達1000g/t,而重稀土元素鈰含量低,只有6~10g/t。碳酸鹽-石英-硫化物-硒化物脈內的方解石氧同位素組成δ18O=15.9‰~18.3‰,接近於熱液碳酸岩成分。礦質元素在富含CH、F、CO2的還原流體作用下產生遷移和沉澱,內生礦化形成溫度在400~120℃區間,而礦後熱液活動在低於150℃環境。
在多次熱液成礦作用之後,又有多期次的淋積成礦作用改造和疊加,在氧化-還原過渡帶內形成一些富礦的礦化。在礦區地殼演化中經歷了多次風化殼作用,形成多個地層構造不整合面,古地表水長期下滲至深處,在粉砂質板岩與碳酸鹽岩的不同岩性的界面上和不整合面處,廣泛發育著鈉的帶進帶出現象及赤鐵礦化普遍發育。礦質元素多在赤鐵礦化近於消失處的氧化-還原過渡帶和碳酸鹽-雲母交代岩和雲母岩的還原帶內分布和富集。淋積成礦作用主要發生在1400~1300Ma的里菲期前,650~570Ma的文德期前和240~220Ma的中生代前的各個構造活化期,因富含氧的和礦質元素的地下水淋積作用,在含碳岩層內和輝綠岩席內,形成礦質元素的次生富集帶。
❺ 什麼是物探隊
就是使用地球物理相關的技術進行地質工作為主的地質隊。方法主要是磁法,電法,還有地震等幾種。屬於相對深部的地質工作
❻ 地下物探技術
地下物探包括井中物探、坑道物探和物探測井。地下物探大大開拓了地下探測的空間,尤其針對深部找礦地下物探引起了國內外的重視。從世界范圍看,地下物探技術均處於發展階段。本部分重點介紹地球物理測井技術。
地球物理測井是勘探和開發油氣田的重要手段。20世紀90年代以後,井下儀器向陣列化、系列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地面測井系統向成像化發展。全球有四大石油測井國,即美國、法國、中國及俄羅斯。美、法有先進的測井設備(包括地面系統、井下儀器及輔助設備等)和測井資料解釋評價軟體包。Schlumberger跨國公司的Doll研究中心領跑測井技術前沿。在西方,測井分為電纜測井和隨鑽測井兩大類。Schlumberger 公司、美國的Halliburton公司及Baker Atlas公司,這三大測井公司控制了電纜測井開放的國際市場92%的工作量。隨鑽測井技術主要被Schlumberger公司、美國的Halliburton公司和Baker Hughes公司所壟斷,出現隨鑽測井技術部分代替電纜測井技術的趨勢。
俄羅斯與美國、法國不同,有自己獨特的測井方法和測井儀器,其中核磁測井、電磁波測井、寬頻帶聲波測井及中子壽命測井等方法獨特先進,但測井儀器製造工藝粗糙,蘇聯發現了水淹油層的導電機理,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條電阻率與飽和度曲線,促進了測井解釋技術的發展。
成像測井、隨鑽測井、核磁測井、多井精細解釋技術、高溫高壓井的測量與解釋、水平井的解釋模型及方法研究、過套管井的剩餘油飽和度測量方法及解釋技術等將是未來測井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與測井資料處理解釋相關的軟體向高度集成化、可視化方向發展。隨鑽測井技術、成像測井技術、核磁共振測井技術、小井眼測井技術、多系列組合測井技術及測井與地震結合技術是當前測井技術的發展方向。成像測井技術是當代測井領域的前沿技術,不僅用於油氣勘探,還能用於油田開發。
❼ 商業性物探工作體制的初步建立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地質工作的運作機制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將地質工作分為公益性、商業性或經營性地質工作以後。物探工作的投資渠道發生了重大變化,物探單位的性質和管理體制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各工業部門的物探隊伍中轉制較早的是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由於市場對油氣需求始終處於旺盛狀況,油氣的普查勘探投入較為穩定,因此油氣物探工作較快地實現了市場化。
工程物探方面在改革初期就向市場體制過渡,幾乎所有的工程物探項目都實行了招標投標,實現了向市場體制的轉變。
由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工作項目也已經實行了委託承包和有限的招、投標辦法。
至今,除了少數隸屬於政府部門的事業性物探單位外,絕大部分物探單位已經轉向新的經濟體制。社會上涌現了一大批非公物探企業,在各個領域承攬各種勘查作業、資料處理和咨詢服務。新經濟體制的實行,推動了我國不同層次物探單位的技術進步,也推動我國的物探企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物探服務市場。
我國石油天然氣地震勘探和工程物探從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承擔國際間的勘查項目,顯示了一定的競爭能力。地礦部門的物探隊曾承擔了俄羅斯秋明油田、墨西哥灣和日本海的海洋油氣地震勘探和在新加坡的工程物探等多項任務。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物探局去美國得克薩斯州承擔三維地震任務。1998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物探局有9支隊伍完成了合同總額為5300多萬美元的對外物探工作量,涉足美國、蘇丹、伊朗、秘魯、厄瓜多、菲律賓等國家。這些項目,不僅為各有關單位獲取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為我國物探行業在國際上贏得了信譽,為進一步進入國際物探市場積累了重要的經驗。同時,必須看到,在整個西方國家每年20億美元左右的物探承包服務市場中,我國所佔份額依然很小,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還十分有限。
物探技術的輸出,剛剛起步,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曾經向美國出口氦光泵磁力儀的感測器,邁出了我國自主發展的物探技術向發達國家輸出的第一步;但當時這僅是極個別的事件。從整體上說,由於我國電子工業、材料工業以及軟體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尚沒有形成向國際輸出物探技術的基礎條件。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貿易的深化,機電產品的輸出有所發展,部分地質物探儀器隨著我國承擔的勘查項目出口發展中國家。如北京地質儀器廠有少量國產數字化物探儀器出口東南亞,我國開發的井中無線電波法系統也進入了加拿大,向伊朗出口了數字測井儀。
可以預料,隨著世界對我國物探事業了解的逐步深入,一些具有我國特色的物探方法技術,尤其是那些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可獲得較好效果的礦產勘查和工程物探技術和設備,將會受到國際同行的重視[5,6]。
1998年,國務院機構實行進一步改革後,按照政企、政事分開的原則,地質隊伍的體制有了進一步的改變。分布在各省的地質隊均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交由地方管理。國家的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工作仍由地質事業費支持,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管理。原隸屬於各省地礦局的物探大隊和地質隊中的物探力量,經組合調整,分別進入各省的地質調查院或地質勘查局,仍作為事業單位的物探職工總人數已大大縮減。各工業部門的地質隊伍多數改為企業體制,主要從事社會項目,也從承擔一些國家地質項目,物探隊伍的體制也進行了同樣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