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羅斯是幾幾年成立的
1991年啊,蘇聯解體後成立了
蘇聯於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體
各加盟國分別於解體前宣布獨立
立陶宛:1990年3月11日
喬治亞:1991年4月9日
愛沙尼亞:1991年8月20日
拉脫維亞:1991年8月21日
亞美尼亞:1991年8月23日
烏克蘭:1991年8月24日
白俄羅斯:1991年8月25日
摩爾多瓦:1991年8月27日
亞塞拜然:1991年8月30日
烏茲別克:1991年8月31日
吉爾吉斯斯坦:1991年8月31日
塔吉克:1991年9月9日
土庫曼:1991年10月27日
哈薩克:1991年12月16日
俄羅斯:1991年12月25日宣布國名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更名為「俄羅斯聯邦」(1990年6月宣布收復主權)
捷克斯洛伐克的議會(聯邦大會) 在1992 11月25 日, 投票分裂國家,於1993 年1月1 日分裂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
『貳』 簡述俄羅斯的東西差異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俄羅斯這樣發展嚴重失衡。俄羅斯居民生活水平研究中心主任波波夫強調:「我們國家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了世界的貧富差距。」俄羅斯伊萬諾夫州與聖彼得堡的生活質量截然不同,就像富裕的歐洲國家與拉丁美洲相比一樣。要知道,後者是世界兩大洲之比,而前者是俄羅斯統一的國家兩個州之比。
俄羅斯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俄羅斯邊遠地區與中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在擴大,因此也使各個地區貧困人口數量的差距加大。西北地區:科米自治共和國指標不錯,沃洛格達州差距也不大。南部地區情況相同:羅斯托夫州和伏爾加格勒州生活好一些,印古什和卡爾梅克州比較落後。沿海邊疆區:薩馬拉州和韃靼州比較好,而馬里自治共和國情況惡劣。最好的是俄羅斯烏拉爾地區,但也是兩極分化:亞馬爾—涅涅茨州和漢特—曼西自治區生活富裕,而庫爾干州情況較差。西伯利亞地區:克麥羅沃和奧姆斯克州處在上游,埃爾基和烏斯季奧爾登斯基州處在下游,差別很大。遠東地區:雅庫茨克和馬加丹生活富裕,猶太自治州、阿穆爾自治州和科里雅克自治區比較貧窮。
據俄官方統計,俄羅斯近幾年經濟發展比較平穩,貨幣收入低於貧困線的人口占居民總數的18.9%(1992年為33.5%,1995年為25%)。但貧困人口分布地區不均勻:在烏斯季奧爾登斯基自治區貧困人口佔83%、印古什佔78%,是絕對的多數。在伊萬諾夫州和卡爾梅克自治區,陷於絕境的貧困人口超過一半。這種岌岌可危的情況在俄羅斯8個地區表現得較為嚴重。首都莫斯科的生活水平在俄羅斯連第二位都沒排上,低生活水平的居民佔17.1%。最好的地區是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貧困人口數量在俄羅斯各地區差距達 11.2倍。
一般來說,最貧困的人是生活在最偏遠地區。但俄羅斯並不完全是這樣。例如:涅涅茨自治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29000美元,領先俄羅斯,相當於德國的經濟水平。在楚科奇自治區為19000美元,當地人並不滿足這樣的生活水平。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以給這些地區的居民提供高水平的生活保障,他們有機會成為富翁。但不是所有地區都能達到這項水平,國家資源還要再次分配。因此出現了資源豐富的有保障地區的居民生活並不好,他們腳下到處是億萬財富,卻沒有他們生活所需要的。
2004年,俄羅斯人均 GDP已接近4000美元,但俄羅斯一些地區這項指標沒有達到或者說僅達到400美元,地區間的差距大概在80倍左右。差距不僅反映在原料和非原料產地,而且反映在聯邦自治區內部。雅拉斯拉夫州不是首都所在地,不是俄羅斯的中心,也沒有自然資源,然而,按俄羅斯標准,人民生活得非常好:人均收入是俄羅斯最低生活標準的2百倍,貧困人口只佔17.9%。鄰近的是伊萬諾夫州——人均收入勉強達到基本生活標准。一大半居民生活在貧困中。地圖上這兩個鄰近的州,反差如此之大。
俄羅斯居民普遍認為,我們在一個國度里生活,但就好像在不同的星球一樣:一些人可以買宮殿、豪華快艇、足球俱樂部,而另一些人連香腸都買不起。政府官員置若罔聞,工作按部就班。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振振有辭地說,在所有地區貧困人口越來越少。俄羅斯陷入了困境,居民感到生活越來越窮。出路只有一個——逐漸均衡發展經濟。
對於低收入群體的正式統計還沒考慮到無收入群體。對俄羅斯中產階級和富裕階層國家統計局還沒有引起注意。政府的主要任務是降低貧困人口。在俄羅斯對中等收入的界定始終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1998年經濟危機後,俄官方規定的最低生活標准為 1054盧布(3盧布約合人民幣1元);2001年低收入定義為每人每月低於1524盧布。2005年俄羅斯居民生活水平研究中心認為,達到最低生活標准2.5倍為中等收入。目前定為5500盧布。在這個生活水平上,佔俄羅斯居民 38.8%。這只是平均情況。然而,有37個州明顯落後。那裡居民的平均收入是其他地區的1/3。按照中產階級家庭數量,地區差距比按照貧困家庭的數量距離更大,大約在70倍。例如秋明州這個比例達66%,莫斯科63%,聖彼得堡57%。在薄弱地區,還沒達到 2%。
如果按照俄羅斯統計局評價的貧困人口越來越少,那麼,富裕居民的數量也不會增長很快。實際上與去年相比,中產階級的數量增加了1.8%。國家居民生活水平研究中心認定中產階級收入為5500盧布,也就是少於200美元。這是多麼可笑!哪有這樣的中產階級。按照這樣的邏輯,其餘居民就應該是貧困階層。如果按國際標准看,中產階級的財富應該更多一些。俄羅斯的實際情況是在1.2—2.7萬盧布/月。對於莫斯科人來說,應該在3.5—7萬盧布/月之間。這樣的家庭應該有相匹配的住房、汽車、大筆銀行存款,可以到舒適的環境中度假療養,其中包括到國外旅遊。這才是真正的中產階級的生活!按照官方統計,這樣的人在俄羅斯只有1300萬人(9%)。而富豪有220萬人(1.5%)。
這種貧富分化比較集中地表現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經濟部門之間貧富差距的擴大。貧困地區就業人員的收入比富裕地區就業人員的收入低1/3;貧困地區領取慶恤金的居民比富裕地區的多30%。不同經濟部門之間的收入差距也持續拉大,特別是石油能源部門、金融部門的職工收入遠遠高於其他部門的職工收入。公職人員的工資水平相對較低。一般公務員月工資收入只有幾百美元,與私營部門職工平均收入相比相差幾倍到幾十倍。因此,公務執行中違規收費和公開的勒索行為是常見的現象。
面對這種情況,俄政府今年已投入了成百億盧布的資金用以脫貧。財政撥了款,但22個地區不僅沒達到中等水平,而且仍然落後於其他地區。地方政府投入很少,他們習慣坐享其成,他們忘記了自己的職責。例如,最近4年。財政主要投入在俄羅斯南部,資金幾乎增長了3.5倍,而北高加索地區與國家平均水平的差距實際上並沒有縮小。由於國家投入的不均衡,人們生活在一個國度,實際上好像生活在不同的國家。
在俄羅斯,各項社會改革仍然在繼續,教育和醫療改革逐漸向貨幣化過渡。也就是說,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費用。住房和公共設施改革也在進行,100%的貨幣化是大勢所趨。在不久的將來,社會福利優惠政策會越來越少,隨之,貧困人口的數量會越來越大。兩極分化不僅不會消失,而且差別會越來越大。
俄羅斯橫跨歐亞兩洲,領土總面積為1708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700萬平方公里。領土總面積比美國大 1.8倍,比中國大 1.6倍,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陸地邊界總長 20139公里,其中與中國東北邊界3605公里,與中國西北邊界40公里。海岸線總長 37653公里。它東瀕太平洋,西臨波羅的海,西南連裏海,北靠北冰洋。東西長9000多公里,南北寬4000多公里。東西兩端的時差11個小時。 俄羅斯西部主要是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東部是中西伯利亞高原和遠東丘陵,南部為大高加索山脈,最高峰是海拔5642米的鄂爾布魯士峰,是全俄羅斯的最高點。 烏拉爾山和烏拉爾河是俄羅斯也是歐亞大陸的分界線。烏拉爾山脈以東是西伯利亞平原,它由葉尼塞河分為西西伯利亞和東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以東是俄羅斯的遠東地區。俄羅斯瀕臨12個海,波羅的海、黑海和亞速海、巴論支海、東西伯利亞海、喀拉海、拉普帖大海、楚克奇海、白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還有一個內海--裏海。流經俄羅斯境內的河流主要有最長鄂畢河(總長度為5410公里);阿穆爾河(黑龍江)、西伯利亞的勒拿河和葉尼塞河以及著名的被譽為俄羅斯的"母親河"伏爾加河。俄羅斯境內的湖泊有20多萬個,其中貝加爾湖是俄羅斯最大的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
俄羅斯的行政區劃
俄羅斯國家的全稱是俄羅斯聯邦,是聯邦制的國家,首都是莫斯科。 俄羅斯由21個自治共和國(如阿巴什克斯坦、車臣、韃靼斯坦等)、49個州(如阿穆爾州、赤塔州、伊爾庫茨克州、新西伯利亞州、聖彼得堡州及莫斯科州等)、 6個邊區(如哈巴羅夫斯克邊區、濱海邊區等)、10個自治區和一個自治州。
俄羅斯的交通、通信
俄羅斯的鐵路總長154000公里,其中 87000公里用於公共運輸( 49000公里為柴油機車鐵路、 38000公里為電力機車鐵路);公路總長934000公里,其中非柏油路209000公里;內河航運線總長101000公里;原油運輸管線 48000公里、石油產品運輸管線 15000公里,天然氣運輸管線140000公里(1993年 6月統計);港口21個,千噸以上船舶 800艘;飛機場2517座。 電話共2440萬部,其中城市2090萬部,鄉村 350萬部;電視廣播站7183座,電視機5420萬台。
俄羅斯民俗習慣
俄羅斯優美的自然環境給她的人民提供了很好的休息環境。在夏季,空閑時人們常在公園或路邊小憩,或是在郊外燒烤和游泳。當假期來臨,他們就去自己的別墅去種種菜,休息休息,是一個極會享受的民族。
俄羅斯極富民族特色的紀念品--木娃娃(瑪特廖什卡)。它幾乎是俄羅斯傳統工藝品的象徵。
茶炊是俄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溫馨家庭的獨特象徵和支柱。 俄羅斯有獨特的飲食習慣。一日三餐,早餐比較簡單,麵包夾火腿,喝茶,咖啡或牛奶。午餐則豐富的多,通常都有三道菜。第一道菜之前是冷盤。第一道菜是湯,俄式湯類比較營養,有土豆丁、各類蔬菜,還有肉或魚片。第二道菜肉類或是魚類加一些配菜。第三道菜是甜點和茶、咖啡之類。按照俄羅斯的習慣,菜的順序不能顛倒。
俄羅斯人善飲伏特加酒。麵包和鹽則是他們用來招待貴賓的。 在冰天雪地,腳蹬長統靴,腿穿單絲襪,身著超短裙,外套一件銀狐或蘭狐段大衣,是莫斯科冬天一景。不過莫斯科的風硬,必須帶帽子。
俄羅斯人很注重儀表,很愛干凈,衣著整潔。出門旅行總要帶熨斗。參加晚會、觀看演出,俄羅斯人習慣穿晚禮服,尤其是看芭蕾舞劇,顯得特別高貴。
俄羅斯人特別喜歡花。逢年過節或是去朋友那裡作客都要買花,家中還種一些。他們也特別愛小動物,象貓、狗等。
俄羅斯人用麵包加鹽的方式迎接貴賓,這是因為在古俄羅斯鹽很珍貴,只有款待賓客時才用。麵包在當時代表著富裕和地位。一般將麵包放在鋪有精緻刺綉方巾的托盤上。由主人獻給尊貴的客人。客人先對麵包示以親吻,然後掰一小塊,撒上點鹽,品嘗一下,表示感謝。
俄羅斯人喜喝紅茶加糖、蜂蜜或果醬。俄羅斯的飲茶文化淵遠流長。早在十八世紀,俄羅斯的一些城市就開始生產茶具,其中圖拉被公認為真正的茶炊之都。茶炊是俄羅斯傳統飲茶文化的象徵。在今天的俄羅斯,茶炊已經成為了溫馨家庭的獨特標志。
俄羅斯人喜歡飲酒,但不太講究菜餚,有酒喝就行。女士們一般喝香擯和果酒,而男士們則偏愛伏特加。伏特加是一種用糧食釀造的燒酒。好的伏特加雖然度數高,但喝後不容易上頭。
俄羅斯人喜歡文學,酷愛讀書。在汽車上、地鐵里,隨處可見看報、讀書的人。很多俄羅斯人的家裡都有豐富的藏書,有的甚至有自己的家庭圖書館。
飲食
吃的內容
俄羅斯民族吃的東西幾大特點:
酸:麵包、牛奶是酸的,菜湯也是酸的。
冷:午餐時多數是冷盤。紅黑魚子、各種香腸、火腿、紅魚、咸魚、酸 蘑菇、酸黃瓜、涼拌菜、乳酪等,都涼吃。
冷飲吃得很多,零下30多度照吃冰淇淋。
湯:午餐必喝湯。有各種肉湯、魚湯、酸菜湯、白菜湯等,夏天還有冰湯。「紅菜湯「是一道有名的風味。
酒:烈性酒,而且一般酒量都大。
茶:喝紅茶,加檸檬片和糖。倒茶時,先從茶壺里倒出一些釅茶,然後用水沖淡。
主食:以黑麥、小麥麵粉製成的麵包,黑麵包是俄羅斯人愛吃之物,並常以此為待客的食品。粥是各種麥子煮的,或者用蕎麥煮。蕎麥粥里往往放有雞蛋、洋蔥、蘑菇、原汗湯、雞肉或別的肉類。
副食主要愛吃魚、蝦、羊肉、青菜和水果。如羊肉串、羊肉湯、烤羊肉,炸羊排、炸羊腸等。
蔬菜是黃瓜、西紅柿、土豆、蘿卜、生菜和洋蔥。但俄羅斯人不吃某些海物(烏賊、海蜇、海參)和木耳。
吃的規矩
在服務性場所,如飯館里,一般給小費,也叫荼錢。可以付的時候酌量多付一點兒,然後說「不用找」,就行了。
應邀做客時,進屋先脫衣帽,向主人及其他人問好。在主人家裡,先向女主人鞠躬問好,坐在主人讓給的位置上。
吃西餐,請左手持叉,右手持刀,麵包用手拿,一般只有在使用久時才把刀放下。舉杯飲酒請用右手。嚼東西時把嘴閉上,不能嚼出聲來。吃水果一般削皮。在宴會上須「紳士」一些,照顧身旁的旁的婦女。
衛生習慣
公共場所不許吸煙,不許隨地吐痰。在很空曠的大街上,離人家很遠抽煙,也會有人走過來「關照你」。俄羅斯人這方面公德意識是很強的。
俄羅斯人有「泡澡塘」的習慣。他們的澡堂很獨特——蒸汽澡堂,澡堂里有爐子、有燒熱的石頭,把水潑到石頭上,立即出現蒸氣,然後用白樺樹條編成的掃帚拍打身子。
打招呼
俄羅斯人相當講究稱呼,不過如果你和他們只是一般打打交道,就不用清楚所有的章法了。
在大街、商店、公共汽車等平常場合,你可稱對方「您」(威),或「同志」(達瓦里西)。
如果進一步交談,你可以按對方性別年齡,分別稱「先生」(嘎斯巴季尼)、「小姐」「捷烏什嘎」、「女士」(達姆)、「朋友」(得路克)、「小夥子」(馬拉多依)。
與俄羅斯人在一個較正式的場合互相認識和交談,要努力記住對方的全名,既要稱呼他的名字還要加上父姓,以示尊敬和客氣,而且記住:稱「您」不稱「你」。
交談禁忌
讓煙時,一般要遞上煙盒讓其自取,不能只給一支。特別注意不要一根火柴點三個人的煙。
男人吸煙時,先問問你身旁婦女介意不介意。出門時,男子幫助同行婦女穿大衣,拉大門。
談話時請看著對方,不插話,以示尊敬。
上廁所的代語是「對不起,請等一下」或說「對不起,我去打個電話,請等一等」。
握手時要脫手套,不搖對方的手,一般的關系,輕輕地握;關系很好時可用力。
對年長者的婦女,別先伸手。對初見面的婦女,可先鞠躬。
你是女子,請切忌以裙子當扇子扇風,否則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還有,對他人不得用手指指點點,交談時不要大聲嚷嚷。俄羅斯人在公共場合要麼不說話,要麼低聲交談,很文明。
『叄』 幾月份去俄羅斯最好
一般在每年的五月份到十月份這段時間,俄羅斯的氣溫會相對偏高一些比較涼爽舒適,適合人們戶外遊玩和觀賞美景。
2.聖彼得堡:全國第二大城市,被譽為「北方之都」,西北聯邦區首府。地處波羅的海沿岸的綜合性工業中心。著名的艾爾米他日博物館,又名 「冬宮」。
3.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遠東第二大城市,俄東部地區經濟貿易中心及遠東第一港,世界知名旅遊城市。
4.葉卡捷琳堡:全國經濟第三大、人口第五大城市,烏拉爾聯邦區首府。地處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俄羅斯聯邦憲法
5.下諾夫哥羅德:人口第四大城市,伏爾加沿岸聯邦區首府。位於奧卡河和伏爾加河交匯處的重工業城市。
6.新西伯利亞:人口第三大城市,西伯利亞聯邦區的中心城市。位於西伯利亞大鐵路和鄂畢河的交匯處。
7.羅斯托夫:南方聯邦區首府,位於頓河的入海口。
8.烏蘭烏德、伊爾庫茨克:緊靠著世界知名淡水湖——貝加爾湖的兩座城市。
9.摩爾曼斯克:世界上最北的城市及北冰洋沿岸終年不凍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
10.索契:俄羅斯最大的濱海溫泉療養地和氣候性療養地,每年有250萬國內外遊客來此度假休養。
『肆』 俄國的發展歷程
15世紀末,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
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建立了沙皇俄國,並在1721年由彼得一世改稱俄羅斯帝國,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俄羅斯帝國曾吞並歐亞多個國家,領土不斷擴張。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蘇聯的最大加盟國俄羅斯聯邦繼承了其絕大部分軍事力量,軍事實力居世界第二,而且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
(4)俄羅斯什麼時候脫貧擴展閱讀
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歐洲各國游歷和學習。歸來後,他用強硬手段推行了一場社會變革。從穿衣、吃飯,到科學教育、商業活動、軍隊建設,彼得用野蠻的方式推進了俄羅斯的文明進程,他甚至親自審訊反對改革的太子。
在打敗了強敵瑞典之後,彼得下令建造起一個面向歐洲的新首都聖彼得堡。繼承彼得改革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重視教育,並試圖起草法律,但改革無法觸動農奴制。
女皇的業績最終只能表現在領土擴張上,在18世紀後期,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美的大國,並成為歐洲事務中的重要角色。
但是,農奴制使俄羅斯很快在經濟、技術領域落後於完成了工業化的英法等國。在戰爭—革命—改革的多次反復中,這個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徘徊的民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伍』 中國脫貧攻堅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有哪些國家借鑒
巴基斯坦、非洲、蘇丹、奈及利亞、尚比亞、巴基斯坦、緬甸、尼迫爾、錫金、不丹、越南、柬埔寨、朝鮮、海地、印度尼西亞國家,都借鑒中國脫貧攻堅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為促進全球范圍內的減貧領域知識分享,亞洲開發銀行、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和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於2018年5月聯合發起,面向全球關心扶貧的組織和個人徵集原創優秀減貧案例。
活動共收到全球減貧案例820個,涉及旅遊扶貧、金融扶貧、特殊群體扶貧、就業扶貧、創業扶貧等多個領域,涉及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本次研討會上,很多減貧案例得以分享。
(5)俄羅斯什麼時候脫貧擴展閱讀
經驗分享:
1、堅持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中國立足國情,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運用「黨的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將脫貧攻堅納入國家整體戰略。
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全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脫貧攻堅體系,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智力,勠力同心,上下同行,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形成立足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貧困治理實踐創新成果。
2、堅持改革開放:
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是脫貧攻堅取得成功的基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也是脫貧攻堅之路。中國的改革開放煥發出了巨大紅利,使得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逐年雄厚,為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方面政府擴大了貧困地區的投資,大大改善了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為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政府有財力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增加貧困地區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為脫貧攻堅提供了保障。
3、堅持精準方略:
中國脫貧攻堅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堅持了「扶貧對象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六個精準」的脫貧攻堅基本方略,建立起了精準的脫貧攻堅工作體系,解決了「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等一系列問題。
『陸』 俄羅斯的建國時間
俄羅斯(歐亞大陸地跨歐、亞兩洲的國家)
簡介: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建立沙皇俄國,並在1721年由彼得大帝改稱俄羅斯帝國,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曾侵略歐亞多個國家,領土不斷擴張,18世紀通過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北方庫頁島、海參崴等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二戰時期促使外蒙古從中國獨立,導致中國再度失去173萬平方公里領土,給中華民族造成了巨大傷害。1917年十月革命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冷戰期間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柒』 蘇聯各個成員國宣布退出的時間
1990年3月11日
立陶宛獨立
1991年8月30日
亞塞拜然獨立
1991年4月9日
喬治亞獨立
1991年8月31日
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同時獨立
1991年8月20日
愛沙尼亞獨立
1991年9月9日
塔吉克獨立
1991年8月22日
拉脫維亞獨立
1991年9月23日
亞美尼亞獨立
1991年8月24日
烏克蘭獨立
1991年10月27日
土庫曼獨立
1991年8月25日
白俄羅斯獨立
1991年12月16日
哈薩克獨立
1991年8月27日
摩爾多瓦獨立
『捌』 俄羅斯冬天大概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大約維持幾個月 俄羅斯夏天的時候中國是什麼季節呢
冬天11月到4月一直是冬季,俄羅斯夏天中國也是夏天,在俄羅斯全境,年溫差較大,1月平均氣溫為-1到-50度。首都莫斯科1月份最冷,平均溫度最高零下5度,平均最低零下9度。 最冷是西伯利亞特別是東西伯利亞,例如:東西伯利亞的雅庫茨克一月份常能降至-60度左右。
從西到東大陸性氣候逐漸加強;北冰洋沿岸屬苔原氣候(寒帶氣候)或稱(極地氣候),太平洋沿岸屬溫帶季風氣候。從北到南依次為極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帶和半荒漠帶。
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但北極圈以北屬於寒帶氣候。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8℃~-10℃,7月平均溫度為11-27℃。
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冬季嚴寒而漫長,但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和濕度適宜,利於針葉林生長。
『玖』 蘇聯計劃經濟的具體時間
蘇聯曾經有過三大經濟政策。
1918年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21年的新經濟政策,1928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直到1936年斯大林式高度集中經濟政治體制形成。
直到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即1928年,計劃經濟才算開始真正實施。而在193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農業集約化形成,重工業已經上馬,這時候才算是計劃經濟形式基本建立了。
蘇聯計劃經濟解體發生在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開始逐步實施新思維。計劃經濟開始解體到1991年蘇聯解體,計劃經濟徹底完結。
現在的俄羅斯既不是計劃經濟,也不是市場經濟,原因在於市場不透明,法規不健全。現在的俄羅斯是一種金融寡頭壟斷體制。
(9)俄羅斯什麼時候脫貧擴展閱讀
蘇聯在冷戰期間,長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是經濟強國,80年代後期被日本超過。但與實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不同,其經濟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的,國家壟斷生產資料。
國家通過五年計劃的方式對經濟實行控制和調整。在1928~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後,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
但是蘇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和航空太空工業非常發達,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和農業則相對落後。這也導致了解體後俄羅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國輕工業的嚴重不足。
蘇聯解體後,分裂為十五個國家,且大部分經濟及軍事力量由最大加盟國俄羅斯聯邦繼承。
『拾』 俄羅斯人現在富裕嗎
據俄官方統計,俄羅斯近幾年經濟發展比較平穩,貨幣收入低於貧困線的人口占居民總數的18.9%(1992年為33.5%,1995年為25%)。但貧困人口分布地區不均勻:在烏斯季奧爾登斯基自治區貧困人口佔83%、印古什佔78%,是絕對的多數。在伊萬諾夫州和卡爾梅克自治區,陷於絕境的貧困人口超過一半。這種岌岌可危的情況在俄羅斯8個地區表現得較為嚴重。首都莫斯科的生活水平在俄羅斯連第二位都沒排上,低生活水平的居民佔17.1%。最好的地區是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貧困人口數量在俄羅斯各地區差距達 11.2倍。
一般來說,最貧困的人是生活在最偏遠地區。但俄羅斯並不完全是這樣。例如:涅涅茨自治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29000美元,領先俄羅斯,相當於德國的經濟水平。在楚科奇自治區為19000美元,當地人並不滿足這樣的生活水平。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以給這些地區的居民提供高水平的生活保障,他們有機會成為富翁。但不是所有地區都能達到這項水平,國家資源還要再次分配。因此出現了資源豐富的有保障地區的居民生活並不好,他們腳下到處是億萬財富,卻沒有他們生活所需要的。
2004年,俄羅斯人均 GDP已接近4000美元,但俄羅斯一些地區這項指標沒有達到或者說僅達到400美元,地區間的差距大概在80倍左右。差距不僅反映在原料和非原料產地,而且反映在聯邦自治區內部。雅拉斯拉夫州不是首都所在地,不是俄羅斯的中心,也沒有自然資源,然而,按俄羅斯標准,人民生活得非常好:人均收入是俄羅斯最低生活標準的2百倍,貧困人口只佔17.9%。鄰近的是伊萬諾夫州——人均收入勉強達到基本生活標准。一大半居民生活在貧困中。地圖上這兩個鄰近的州,反差如此之大。
俄羅斯居民普遍認為,我們在一個國度里生活,但就好像在不同的星球一樣:一些人可以買宮殿、豪華快艇、足球俱樂部,而另一些人連香腸都買不起。政府官員置若罔聞,工作按部就班。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振振有辭地說,在所有地區貧困人口越來越少。俄羅斯陷入了困境,居民感到生活越來越窮。出路只有一個——逐漸均衡發展經濟。
對於低收入群體的正式統計還沒考慮到無收入群體。對俄羅斯中產階級和富裕階層國家統計局還沒有引起注意。政府的主要任務是降低貧困人口。在俄羅斯對中等收入的界定始終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1998年經濟危機後,俄官方規定的最低生活標准為 1054盧布(3盧布約合人民幣1元);2001年低收入定義為每人每月低於1524盧布。2005年俄羅斯居民生活水平研究中心認為,達到最低生活標准2.5倍為中等收入。目前定為5500盧布。在這個生活水平上,佔俄羅斯居民 38.8%。這只是平均情況。然而,有37個州明顯落後。那裡居民的平均收入是其他地區的1/3。按照中產階級家庭數量,地區差距比按照貧困家庭的數量距離更大,大約在70倍。例如秋明州這個比例達66%,莫斯科63%,聖彼得堡57%。在薄弱地區,還沒達到 2%。
如果按照俄羅斯統計局評價的貧困人口越來越少,那麼,富裕居民的數量也不會增長很快。實際上與去年相比,中產階級的數量增加了1.8%。國家居民生活水平研究中心認定中產階級收入為5500盧布,也就是少於200美元。這是多麼可笑!哪有這樣的中產階級。按照這樣的邏輯,其餘居民就應該是貧困階層。如果按國際標准看,中產階級的財富應該更多一些。俄羅斯的實際情況是在1.2—2.7萬盧布/月。對於莫斯科人來說,應該在3.5—7萬盧布/月之間。這樣的家庭應該有相匹配的住房、汽車、大筆銀行存款,可以到舒適的環境中度假療養,其中包括到國外旅遊。這才是真正的中產階級的生活!按照官方統計,這樣的人在俄羅斯只有1300萬人(9%)。而富豪有220萬人(1.5%)。
這種貧富分化比較集中地表現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經濟部門之間貧富差距的擴大。貧困地區就業人員的收入比富裕地區就業人員的收入低1/3;貧困地區領取慶恤金的居民比富裕地區的多30%。不同經濟部門之間的收入差距也持續拉大,特別是石油能源部門、金融部門的職工收入遠遠高於其他部門的職工收入。公職人員的工資水平相對較低。一般公務員月工資收入只有幾百美元,與私營部門職工平均收入相比相差幾倍到幾十倍。因此,公務執行中違規收費和公開的勒索行為是常見的現象。
面對這種情況,俄政府今年已投入了成百億盧布的資金用以脫貧。財政撥了款,但22個地區不僅沒達到中等水平,而且仍然落後於其他地區。地方政府投入很少,他們習慣坐享其成,他們忘記了自己的職責。例如,最近4年。財政主要投入在俄羅斯南部,資金幾乎增長了3.5倍,而北高加索地區與國家平均水平的差距實際上並沒有縮小。由於國家投入的不均衡,人們生活在一個國度,實際上好像生活在不同的國家。
在俄羅斯,各項社會改革仍然在繼續,教育和醫療改革逐漸向貨幣化過渡。也就是說,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費用。住房和公共設施改革也在進行,100%的貨幣化是大勢所趨。在不久的將來,社會福利優惠政策會越來越少,隨之,貧困人口的數量會越來越大。兩極分化不僅不會消失,而且差別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