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羅斯政治發展的趨勢,分點概述 123
個人之見啊...
1.梅德韋傑夫—普京體製得以強化,也就是中央集權。但是絕對不會變成蘇聯的中央集權。在葉利欽時代俄國幾乎大部分時間處於癱瘓狀態,普京的強硬使俄國恢復了秩序,再加上梅普的政治勢力強大,俄國不會發生大變化。
2.新時代青年開始崛起,這個是80、90後的原因。原來俄國的政客大多是蘇聯留下的權貴階層或者靠搞垮蘇聯大發政治財的人。他們的腦海里還是有蘇聯的遺傳的。但是新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在俄國和西方最親密的時代長大,喝的是可樂,吃的是漢堡,玩的是臉譜社交網,他們規則,思維又是另一個套路。
3.隨著俄國的強大以及隨之而來對利益、地位的渴求。俄國與西方的沖突加強。戰略沖突肯定越來越多。
4.經濟問題對俄國很關鍵,俄國的經濟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於能源原材料出口。
拙見...不妥望諒解...自己的,望採納~~~~
㈡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政治、經濟狀況發展如何
俄羅斯是蘇聯解體後存在的最大國家實體,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也無疑遭到了重創。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經歷短暫的資本重組之後,蘇聯經濟發展逐步復甦,但是長遠來看想要維持超級大國的發展地位堪憂。
政治上仍然承襲者蘇聯的強大軍事實力加上核武器的加持,雖然在國際舞台上仍占據著較高的地位,但是軍事力量的發展畢竟還是要以經濟實力為支撐,全方位發展經濟才是基礎。
㈢ 俄羅斯當今的政治制度是怎麼產生的,及政府是怎麼運作的
產生的原因及經過, 當今的政治制度是從蘇聯解體時形成的。 在俄羅斯政治體制走向何處上昔日民主派發生了嚴重分歧。以葉利欽為首的總統派認為當前的俄羅斯需要一個強力的總統帶領國家渡過社會經濟危機,所以應建立總統制的模式。而以哈斯布拉托夫為首的議會派認為應該建立議會至上的民主政治,通過議會監督制約總統。隨著分歧加深,俄羅斯陷入了深刻的政治和憲法危機。一時間,總統和議會雙方紛紛拋出新的憲法草案,試圖以基本法的形式承認和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1993年9 月就在雙方已經不可調和之時,葉利欽果斷採取措施用武力之舉鎮壓和解散議會。接著再次利用全民公決的方式通過新的總統制憲法。1995年5 月俄羅斯議會通過了新的《俄羅斯聯邦總統選舉法》,規定了俄羅斯總統選舉的組織、程序和方法。至此,俄羅斯現行的政治制度架構基本完成。 俄羅斯聯邦目前是按照三權分立的原則來調整其國家的政治生活的。《俄羅斯聯邦憲法》規定,俄羅斯聯邦是共和制的民主聯邦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原則和總統制。 第一,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是憲法、人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的保障。總統按照憲法和法律履行職責。經國家杜馬同意任命。 第二,議會。俄羅斯聯邦議會,由聯邦委員會(上院)和國家杜馬(下院)組成。是俄聯邦國家權力機關的獨立組成部分,是俄羅斯聯邦的代表與立法機關。 俄羅斯聯邦議會的主要權力是通過聯邦憲法和法律。根據俄聯邦憲法的規定,所有的法律草案都要提交國家杜馬。聯邦法律由國家杜馬通過。聯邦委員會審議批准國家杜馬通過的法律。對總統、政府和司法機關具有監督權。議會的上院即聯邦委員會可以罷免俄羅斯聯邦總統的職務,議會的下院即國家杜馬可以提出罷免俄羅斯聯邦總統的指控,決定對俄羅斯聯邦政府的信任問題。 第三,憲法法院。俄羅斯憲法法院是法院系統用以制約總統和議會,平衡行政、立法、司法權力關系的一個機構。它有權對政府首腦頒布的行政命令和議會制定的法律作違憲性審查,即看它是否符合憲法,並有權宣布違反憲法的行政命令和法律無效。參考資料: 網路,歷史課本
㈣ 俄羅斯現在的政治制度
請參考下列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綜觀俄羅斯政治轉型迭宕起伏的十年,俄羅斯人在國家政治制度建設上完成了兩大歷史任務:強力總統制的確立和新型聯邦制的重構。
一、強力總統制的確立蘇聯解體之前,包括葉利欽在內的許多民主派人士希望以最高蘇維埃為基礎建立議會民主制度,防止個人專制獨裁。他們以此為旗幟號召蘇聯社會和人民否定和推翻現行的共產黨一黨執政地位。當屹立了74年之久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崩潰之際,其「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政治架構並未隨之消失。民主改革派掌握國家政權後,以人民代表大會為基礎建立了新的國家政治體制,並於1991年通過全民公決設置了總統一職。在相互關繫上,俄羅斯聯邦人民代表大會高居於總統之上,總統被置於俄羅斯聯邦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之下。俄羅斯聯邦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罷免俄羅斯聯邦總統的職務,撤銷俄羅斯總統的命令,反之,俄羅斯總統沒有權力解散俄羅斯聯邦人民代表大會和最高蘇維埃,或停止它們的活動。應當指出,設立總統職位,在國家權力結構上改變了傳統的立法與執行權力相統一的蘇維埃體制,在俄羅斯從一黨制走向多黨制的情況下有利於加強執行權力,但是,很顯然,仍然是蘇維埃制度或議會制居主導地位,它沒有改變「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實質。
因此,在俄羅斯政治體制走向何處上昔日民主派發生了嚴重分歧。以葉利欽為首的總統派認為當前的俄羅斯需要一個強力的總統帶領國家渡過社會經濟危機,所以應建立總統制的模式。而以哈斯布拉托夫為首的議會派認為應該建立議會至上的民主政治,通過議會監督制約總統。隨著分歧加深,俄羅斯陷入了深刻的政治和憲法危機。一時間,總統和議會雙方紛紛拋出新的憲法草案,試圖以基本法的形式承認和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1993年9 月就在雙方已經不可調和之時,葉利欽果斷採取措施用武力之舉鎮壓和解散議會。接著再次利用全民公決的方式通過新的總統制憲法。1995年5 月俄羅斯議會通過了新的《俄羅斯聯邦總統選舉法》,規定了俄羅斯總統選舉的組織、程序和方法。至此,俄羅斯現行的政治制度架構基本完成。
俄羅斯的強力總統制既不同於美國式的總統制又與法國的半總統制有所區別。作為聯邦元首的總統擁有眾多權力,其權力范圍大於前兩國總統,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當今俄羅斯政治生活中「強總統,弱議會」的現象。立法,總統,政府,司法相互制衡的嚴重不對稱也使有人稱這一體制為「超級總統制」. 「葉利欽時代」向「普京時代」的平穩過渡使這一體制有了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和時間。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即今天俄羅斯的制度框架及其運行機制總的來說是民主的。普京上台後,旨在加強中央權威提升國家崇拜意識的種種舉動並不能對十年來俄羅斯民主成果造成根本損傷,相反,以民主機制為基礎的強力總統制,對於政治整合、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新型聯邦制的重構前蘇聯的解體使深埋多年的民族矛盾和中央地方矛盾激化,直接阻礙了俄羅斯的國家現代化。因此,如何有效整合中央與地方特別是各民族主體利益便成為重構國家政治制度首要價值目標。
前蘇聯時期,盡管按照列寧的民族自治和自決權理論,由各民族在自由自願基礎上建立聯邦制國家,使它們享有充分的自治權利。實際上俄羅斯實行的是聯邦制、單一制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混合型的國家結構形式,而且在高度集權的行政命令體制下,各民族自治形式所享有的自治權利又是極其有限的。
1991年底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同樣面臨分崩離析的危機。嚴重的經濟危機,總統與議會之間曠日持久的權力斗爭更增加了各民族共和國和地區的離心傾向。因此,有必要通過簽署聯邦條約,阻止各種獨立和分化運動。經過各方妥協,最後達成一致意見,聯邦國家權力機關為一方,組成聯邦的共和國、邊疆區和州、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市、自治州和自治專區為另一方,就劃分管轄對象和職權問題簽署條約。 1992 年3 月31日,各方簽署了聯邦條約。聯邦條約的簽署首先改變了過去在聯邦制的形式下高度集權的體制,實行分權制度,其實質是聯邦中央與聯邦各主體之間劃分許可權的條約。其次,條約規定了由共和國,邊疆區、州、莫斯科市和聖彼得堡市,自治州和自治專區三種主體形式構成的新型聯邦關系。聯邦條約對於維護俄羅斯聯邦的統一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實踐上它不僅遇到了挑戰,也暴露了本身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首先,車臣共和國和韃靼斯坦共和國拒絕在聯邦條約上簽字,試圖獨立。其次, 一些邊疆和州不滿於實際上的不平等地位,紛紛提出建立共和國的要求。1993年10月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蘇維埃會議決定將該州改名為烏拉爾共和國。其它一些州也准備宣布成為共和國。這種共和國化潮流不是要謀求獨立或半獨立,而是反映了邊疆區和州爭取平等的聯邦主體權利的要求。
總之,俄羅斯新的聯邦制度已初見端倪。但地方和中央等各利益主體博弈結果使聯邦條約終未在1993年12月憲法中明確規定。憲法僅僅突出了各主體平等的原則。這主要表現為俄羅斯聯邦議會聯邦委員會(上院)由每個主體來自立法和執行機關的2 名代表組成。但是,這也隨著普京上台以來的改革而發生變化。2000年5 月13日普京簽發命令決定按地域原則在俄羅斯建立由共和國、邊疆區和州組成的7 大聯邦區(中部聯邦區,西北聯邦區,北高加索聯邦區,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烏拉爾聯邦區,西伯利亞聯邦區,遠東聯邦區)。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每個聯邦區任命一位總統全權代表。全權代表要使國家元首能在相應的聯邦區范圍內履行憲法職能。接著,普京提出修改議會上院——聯邦委員會組成原則等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改革措施。普京的舉措和影響意味著俄羅斯在經過長達10年之久的中央權威流失後開始尋找適合國情的政治制度發展方向,即強調中央集權和總統權威的民主制。
盡管,俄羅斯的國家政治制度已經成型,但我們必須看到俄羅斯目前的制度也是經過十年轉型艱難探索曲折演進而成,其國家政治制度有著許多漏洞甚至還有理論上被顛覆的可能,因此若要真正實現普京所稱的「國家現代化」,必須實現市場經濟的自由和公共理性精神的培養,唯其如此,才能相得益彰,揚制度所長避制度之短。對此,我們將拭目以待。
㈤ 俄羅斯的政治
1993年12月12日,俄羅斯聯邦舉行全體公民投票,通過了俄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同年12月25日,新憲法正式生效。這部憲法確立了俄實行法國式的半總統制的聯邦國家體制。
俄羅斯聯邦實行的是聯邦民主制。以俄羅斯聯邦憲法和法律為基礎,根據資產階級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又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的原則行使職能。
總統是國家元首,任期4年。2008年修憲改為6年,由人民直選產生。總統擁有相當大的行政權力,有權任命包括了總理在內的高級官員,但必須經議會批准。總統同時也是武裝部隊的首領以及國家安全會議的主席,並可以不經議會通過直接頒布法令。總統不可以連任超過2屆。 俄議會正式名稱為俄羅斯聯邦會議。根據俄憲法,俄羅斯聯邦會議是俄羅斯聯邦的代表與立法機關。聯邦會議採用兩院制,上議院稱聯邦委員會(Federal Council),下議院稱國家杜馬(State Duma)。
聯邦委員會(上議院)由俄羅斯聯邦諸聯邦主體各派兩名代表組成:一名來自國家代表權力機關,一名來自國家執行權力機關,主要的職能是批准聯邦法律、聯邦主體邊界變更、總統關於戰爭狀態和緊急狀態的命令,決定境外駐軍、總統選舉及彈劾,中央同地方的關系問題等。
國家杜馬(下議院)的職權是同意總統對總理的任命;決定對總統的信任問題;任免審計院主席及半數檢查員;實行大赦;提出罷免俄羅斯聯邦總統的指控;通過聯邦法律。 司法機關主要有聯邦憲法法院、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最高仲裁法院及聯邦總檢察院。不允許設立特別法庭。
聯邦憲法法院對聯邦委員會和國家杜馬的法律、決定,聯邦總統的命令,其他聯邦機構的文件,各共和國的憲法,聯邦主體的法律、章程和其他法規,聯邦內部條約和國際條約是否符合聯邦憲法,以及社會團體的成立和活動是否符合憲法的案件作出裁決。聯邦憲法法院還對聯邦國家權力機關之間、聯邦國家權力機關和聯邦主體國家權力機關之間以及聯邦各主體國家機關之間的許可權糾紛作出裁決。
聯邦最高法院是民事、刑事、行政和其他案件的最高司法機關。根據聯邦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對法院的活動實行司法監督,並對審判實踐問題作出解釋。聯邦最高仲裁法院是對經濟糾紛和仲裁法院審理的其他案件進行裁決的最高司法機關。根據聯邦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對仲裁法院的活動實行司法監督,並對審判實踐問題作出解釋。
聯邦總檢察院對犯罪案件偵查的合法性進行監督,支持在法院的公訴,為維護國家利益、公民的權利和自由而向法院提起訴訟,就國家機關、地方自治機關和公職人員的違法行為向法院提出異議。檢察院系統實行集中統一領導體制。聯邦委員會根據總統提名任命聯邦憲法法院、聯邦最高法院和聯邦最高仲裁法院法官以及聯邦總檢察長。 總統: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2012年5月7日就職,第三次當選總統)
總理:德米特里·阿納托利耶維奇·梅德韋傑夫(2012年5月8日獲得任命)
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主席:瓦蓮京娜·馬特維延科(2011年9月就職)
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主席:謝爾蓋·納雷什金(2011年12月就職)
㈥ 現在俄羅斯政治經濟情況。誰可以分析一下,800到1000字
樓主您好!
政治:
憲法
1993年12月12日,俄羅斯聯邦舉行全體公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同年12月25日,新憲法正式生效。這部憲法確立了俄羅斯實行總統制的聯邦國家體制。 俄羅斯聯邦實行的是聯邦民主制。以俄羅斯聯邦憲法和法律為基礎,根據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又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的原則行使職能。總統是國家元首,任期4年,08年修憲改為6年,由人民直選產生。總統擁有相當大的行政權力,有權任命包括了總理在內的高級官員,但必須經議會批准。總統同時也是武裝部隊的首領以及國家安全會議的主席。並可以不經議會通過直接頒布法令。總統不可以連任超過2屆。
政黨
俄羅斯實行多黨制,主要有以下政黨:統一俄羅斯黨、俄羅斯共產黨、俄羅斯自由民主黨、公正俄羅斯黨、亞博盧」聯盟、右翼力量聯盟;
議會
俄羅斯議會正式名稱為俄羅斯聯邦會議。
根據俄憲法,俄羅斯聯邦會議是俄羅斯聯邦的代表與立法機關。聯邦會議採用兩院制,下議院稱國家杜馬(State Duma,代表聯邦各主體),上議院稱聯邦委員會(Federal Council,代表聯邦)。
聯邦委員會(上議院)由俄羅斯聯邦諸聯邦主體各派兩名代表組成:一名來自國家代表權力機關,一名來自國家執行權力機關,主要的職能是批准聯邦法律、聯邦主體邊界變更、總統關於戰爭狀態和緊急狀態的命令,決定境外駐軍、總統選舉及彈劾,中央同地方的關系問題等。 國家杜馬(下議院)的職權是同意總統對總理的任命;決定對總統的信任問題;任免審計院主席及半數檢查員;實行大赦;提出罷免俄羅斯聯邦總統的指控;通過聯邦法律。
政要
現任總統: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2012年5月7日就職)
現任總理:德米特里·阿納托利耶維奇·梅德韋傑夫(2012年5月8日獲得任命)[2]
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議長瓦蓮京娜·馬特維延科(2011年9月就職)
國家杜馬:(議會下院)議長謝爾蓋·納雷什金(2011年12月就職)
經濟:
經濟總量
俄羅斯2010年按匯率計算,GDP總量為1.4769萬億美元,人均GDP1萬美元左右。俄的經濟結構非常不合理,絕大部分收入來自於資源行業,包括石油、天然氣、礦石和木材等,受這類商品價格的波動影響非常大。俄經濟在2009年遭到重創,自2000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下滑幅度超過了二十國集團及金磚四國。2009年1月至10月,GDP同比下降9.6%,2009年按照美元匯率計算的GDP,下降了25%左右;梅德韋傑夫估計,2009年降幅為7.5%;世界銀行認為降幅可達8. 7%。 俄羅斯是世界經濟大國。蘇聯時期它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蘇聯解體後其經濟一度嚴重衰退。2000年之後俄羅斯的經濟在大量出售資源的情況下得以迅速發展。2006年俄羅斯的經濟總量超過1990年解體前。2007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35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位。
出口
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產品、金屬及其製品、化工產品、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寶石及其製品、木材及紙漿等;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食品和農業原料產品、化工品及橡膠、金屬及其製品、紡織服裝類商品等。
工業
俄羅斯工業發達,核工業和航空航天業佔世界重要地位。2004 年工業產值為112090億盧布 ,同比增長6.1%。工業從業人口2055.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30.5%。工業基礎雄厚,部門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業也較發達。俄工業結構不合理,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緩慢,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俄羅斯重工業發達。主要工業區有:中央工業區,西北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等。
聖彼得堡工業區:以石油化工、造紙造船、航空航天、電子為主。
莫斯科工業區:以汽車、飛機、火箭、鋼鐵、電子、為主。
烏拉爾工業區:以石油、鋼鐵、機械為主。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以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電力為主。
俄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聖彼得堡工業區
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莫斯科工業區。
莫斯科工業區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區,以其生產的大量工業品供應全國。
農業
2004 年農業產值為13663億盧布 ,同比增長1.6%。農業人口668.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9.9%。農牧業並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和豆類。經濟作物以亞麻、向日葵和甜菜為主。畜牧業主要為養牛、養羊、養豬業、規范化。
服務業
2004 年服務業產值 42035 萬億盧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5%。2004 年服務業從業人口4008.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59.6%。
交通運輸
俄羅斯的交通部門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海洋,管道運輸均發達。 以鐵路、管道為主。鐵路在歐洲部分比較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西伯利亞大鐵路橫跨亞歐大陸,被稱為亞歐大陸橋。管道主要運輸石油、天然氣。 鐵路 至2010 年底鐵路總里程為87,157 km,客運量1571 億人公里,貨運量18016 億噸公里(2004 年)。 公路 至2010 年底公路總里程982,000 km,客運量1681 億人公里,貨運量1821 億噸公里(2004 年)。 水運 2010年總水程:102,000 km。2003 年海運商船3900 艘,總噸位 830 萬噸。2004 年,海運貨運量 589 億噸公里,內河貨運量878 億噸公里。主要海港位於波羅的海、黑海、太平洋、巴倫支海、白海等,包括摩爾曼斯克、聖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納霍德卡、新羅西斯克等。 空運 全國總機場數量:1,213 (2010)。直升機場:50 (2010)。[3]2001 年民用飛機有7 萬多架,國際航線總長約8 萬公里。2003 年客運量52 億人公里,貨運量 30 億噸公里(2004)。主要機場有莫斯科謝列梅傑沃2號國際機場、謝列梅傑沃 1號國際機場、伏努科沃1號國際機場、多莫傑多沃機場、聖彼得堡國際機場、葉卡捷琳堡克爾索沃國際機場、 新西伯利亞機場、哈巴羅夫斯克機場。 管道運輸 至 2000 年底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總長 21.3萬公里,2004 年輸油氣總量 24133 億噸公里。
金融
主要銀行有: 1.俄羅斯儲蓄銀行,1991年成立,注冊資本 241 億盧布。 2.俄羅斯外貿銀行,1990年成立,注冊資本 65.5 億盧布。 3.工商銀行,1988年成立,注冊資本 22.9 億盧布。 4.首都儲蓄銀行-農工銀行,1988年成立,注冊資本 21.6 億盧布。 5.國際工業銀行,1992年成立,注冊資本18.5 億盧布。 6.天然氣工業銀行,1990年成立,注冊資本 18.5 億盧布。 此外俄大銀行還包括最大的私人銀行阿爾法銀行、古打銀行、羅斯銀行、外經銀行等。
對外貿易
據俄海關委員會統計,2009年貨物貿易進出口3891.4億美元,較上年(下同)減少37.6%。其中,出口2339.4億美元,減少36.4%;進口1552.1億美元,減少39.3%;順差787.3億美元,減少29.7%。 2009年俄羅斯對荷蘭、義大利、中國、德國和土耳其的出口額分別佔俄出口總額的15.1%、8.5%、6.9%、4.9%和4.6%,為353.2億美元、198.0億美元、161.8億美元、114.9億美元和107.8億美元;自中國、德國、美國、烏克蘭和法國的進口額分別佔俄進口總額的14.2%、12.3%、5.7%、5.5%和5.1%,為219.6億美元、190.5億美元、89.0億美元、85.9億美元和79.4億美元。俄前五大順差來源地依次是荷蘭、義大利、土耳其、波蘭和哈薩克,順差分別為323.3億美元、127.2億美元、77.0億美元、60.3億美元和53.0億美元,減少36.1%、41.1%、30.5%、41.8%和21.5%;逆差主要來自德國、中國和法國等,其中對德國和中國逆差減少40.7%和59.5%,但對法國逆差增長12.9%。 對外投資 截止2004 年底,俄累計對外投資 69 .73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佔60%,協議投資佔6.2%,其他投資佔33.8%。主要投資對象國有:英國(18.6%)、塞普勒斯(10.9%)、荷蘭(8.8%)。 截止2003年底,俄對華投資項目1542個,實際投資額3.38億美元。 外國資本 截止2004年底,俄累計吸引外資820億美元,同比增長43.8%,其中直接投資佔44.1%,協議投資佔1.9%,其他投資佔54%。 2004年吸引外資405億美元,同比增長36.4%,其中直接投資佔23.3%,協議投資佔0.8%,其他投資佔75.9%。外國對俄投資主要分布在:批發、零售業及日用品修理業130.37億美元,加工業102.36億美元,采礦業99.34億美元,不動產25.72億美元,交通、通訊業20.33億美元,國家管理和軍事安全、社會保障10.59億美元,金融業10.01億美元,建築業2.34億美元,農業、林業1.21億美元,公用事業1.07億美元。 2004年主要對俄投資國:德國(佔11.4%)、英國(10.6%)、美國(8.1%)、法國(4.7%)、維京群島(2.3%)、瑞士(2.1%)、奧地利(1.7%)。 2011年12月16日加入世貿組織。
人民生活
2004 年俄人均月收入 6296 盧布(約218美元),同比實際增長7.8%。2004年俄職工人均月工資6828盧布(約237美元),同比實際增長10.8%。2004年12月消費品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11.7%。
㈦ 俄羅斯在地域政治和地域經濟中的利益與經濟發展模式
俄羅斯作為一個橫跨歐亞的聯邦國家,在外資、進口商品及其現代工藝密集湧入的浪潮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沖擊下,要快速完成結構調整和實現民族經濟現代化是不現實的。
據1995年的統計,沒有一個獨聯體國家在經濟改革過程中形成了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這里「成熟的市場經濟」是以世界上市場經濟發展得較好的國家為標准,世界銀行按照這個標准把28個實行經濟轉型的國家分成四組,其中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摩爾多瓦、亞美尼亞、喬治亞、哈薩克屬於第三組(屬於第二組的有波蘭、埃斯尼亞、拉脫維亞、保加利亞、魯梅尼亞、蒙古和阿爾巴尼亞),而烏克蘭、白俄羅斯、亞塞拜然、烏茲別克、土庫曼和塔吉克則屬於最後的第四組。也就是說,所有友好國家在改革過程中都沒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經濟轉型任務。獨聯體國家應採取統一行動,協調國民經濟結構轉型的步伐,並在此基礎上集中或分階段地形成統一的市場。因此,獨聯體國家現階段提高生產效率的主要途徑是努力恢復已中斷的國家間生產與技術合作,首先應在礦物原料領域協調政策,進一步發展生產協作並實行聯合設計、聯合規劃,以形成自由貿易區和海關聯盟。
俄羅斯的內外政策應主要著眼於恢復在地理空間上的統一經濟聯盟(指獨聯體——譯者注),以形成世界地域政治的一個軸心;努力擴大並多方面發展與獨聯體其他國家的關系,以形成一個穩定的極。為了執行這個內外政策,首先應在俄羅斯聯邦的領土上從西到東重新配製基本能源的流向。不要向東方國家出口能源,而應把這些能源用於遠東地區和東西伯利亞地區的發展。計算表明,如果把石油、天然氣能源用於國內企業,其單位能源的收入和對國內總產值的貢獻是按國際價格把能源賣給其他國家的10倍。而購買這些能源的國家,如果它在加工業和能源利用方面擁有新技術,那麼它獲得的收入將是購買這些資源費用的20倍。
有的俄羅斯專家指出,出售能源將給我國造成隱性的雙重損害:一是影響了我國的生產穩定,擴大了我國的失業率;二是促進了能源進口國的生產穩定,增加了他們的就業崗位。這將導致降低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劇國內社會的矛盾,同時增強我國能源購買國在國際舞台的競爭實力,最終仍將削弱我國對外的政治力量,有損於國家安全。
在資源開采總量下降的前提下,過分增加出口不僅將加劇生產和需求之間的比例失調,而且會破壞宏觀經濟結構,使我國的經濟模式走向原料出口型。例如,俄羅斯有60%~80%的銅、鎳、金、鉑、金剛石、鋅、鈾、鋁、鉬和稀有元素用於出口,這個問題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出口可維持企業的生產規模,增加國家的收入;另一方面又將干擾經濟結構轉型的任務,並加深我國經濟對世界市場的依賴性。
我們應適當調整俄羅斯的礦物原料政策,在礦物原料能完全滿足國內需求又不損害當代人民和子孫後代利益的前提下,把礦物原料的剩餘部分用於出口。但出口的數量應精確地與我國地下資源的規模相適應,應遵循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優先的原則。
必須看到,一個文明國家在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應檢查自身的方針與戰略是否適應於變化著的世界。在新的世紀里,世界的格局將出現巨大的變化,全球經濟體系的結構正面臨大的調整。蘇聯的解體使一些原加盟共和國陷入了深刻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使得企業之間大量的協作體制和技術合作中斷了。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水平的下降已造成整個地區的衰退。對俄羅斯而言,最迫切的問題是喪失世界大國的地位。
讓我們按世界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指標把獨聯體和當前世界上其他地區性聯合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進行一下比較:獨聯體在世界國內總產值中(按等值購買力計)所佔的份額為3%,歐盟為24%,北美自由貿易區為26%,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不含北美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為29%;獨聯體在國家支出方面佔1.5%,而歐盟為40%,北美自由貿易區為21%,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21%;獨聯體在出口方面佔2%,歐盟為43%,北美自由貿易區為17%,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25%;獨聯體在投資方面佔3%,歐盟為19%,北美自由貿易區為19%,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36%;獨聯體在軍事開支方面佔3%,歐盟為22%,北美自由貿易區為37%,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18%。
上述數字與獨聯體各國在原料、能源、工業和新技術方面的巨大潛力很不相稱。加強獨聯體地域范圍內的一體化,肯定可明顯加強俄羅斯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中的作用。改革後的獨聯體國家在世界指標中所佔的份額到2015年可達到4%,到2030年可達7%~8%。當然,還低於另外三個主要經濟組織的水平,但這已經是單兵作戰的俄羅斯聯邦指標的1.5倍左右。
對於俄羅斯來說,首先應盡快在實力雄厚的部門,即能向國際市場出口礦物原料、金屬、木材和軍工產品換取外匯的那些部門中形成強大的跨國組織。跨國組織形成的過程不僅可促進獨聯體內部的一體化,而且有助於東歐、東南亞和亞太地區國家的一體化趨勢。必須看到,在前蘇聯時期,如果當時建立跨國組織,繁榮地域經濟的可能性比現在的俄羅斯大得多。
為了使俄羅斯國民經濟能順利向地域經濟模式過渡,必須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認真分析國際戰略形勢,首先是我們面臨的一系列現實威脅和挑戰,同時要認真分析國家現有資源的潛力。在威脅當中,首當其沖的是西方後工業化文明對前蘇聯范圍內新發現礦產資源的企圖。例如,最近在土庫曼、哈薩克、亞塞拜然和俄羅斯發現了一批油氣田。為了合作開發新油氣田,世界經濟力量出現了重組。相關的信貸金融資源、生產資源、智力資源走向聯合,出現了擁有最新工藝技術和地面永久設施的跨國財團。二是要關注俄羅斯在地域政治和地域經濟中的利益,著重尋找能促使俄羅斯經濟增長的基本突破口。進行理論研究時,必須考慮影響世界地域經濟發展的所有因素——全球化、區域化、世界地域經濟的轉化條件、威脅和挑戰等特徵,保證我們在戰略上的靈活性。
在制訂俄羅斯21世紀發展戰略時,必須考慮到地域政治因素、地域經濟因素和意識形態因素。所謂地域經濟因素指的是,俄羅斯作為世界上唯一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國,在制訂發展戰略時必須盡量反映其在該地區的重大經濟利益。遺憾的是,俄羅斯錯過了曾籠罩在歐洲大陸的一體化進程。冷戰之後,建設歐洲一體化大家庭的過程沒有讓俄羅斯參加。歐洲在歐盟的旗幟下團結起來了。現在「歐洲」和「歐盟」實質上已成了同義詞。
我們看到,一方面歐盟加強了自身的功能,進入了一個質變的發展新階段。在通過了建立統一貨幣(歐元)的決議之後,共同的稅收政策已獲得巨大成功。歐盟的預算大約已達到1000億美元。另一方面,近年來歐洲實現了歷史上最大的擴張,幾乎絕大多數歐洲國家都成了歐盟的成員。而在亞洲出現的情況是,東亞國家正按7+3的模式(東南亞國家聯盟,加上中國、日本和韓國)開始相互配合協同行動。這些國家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32%,國民生產總值的19%,出口總量的25%和進口總量的18%,還擁有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15%。
俄羅斯「未來研究小組」提交的報告中稱,歐亞對話的第二個階段已經來臨,亞歐高峰會將在所有全球性的團體中發揮作用,因此亞洲和歐洲將成為世界上兩個最有影響的地區。報告中還提到,必須更好地促成北美—歐洲—亞洲這個三角形地區的平衡。亞歐高峰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適於21世紀共同發展的世界,為2025年最終實現自由貿易創造條件。該報告的核心內容是制定建立亞—歐共同市場的方案。
而俄羅斯能幹什麼呢?俄羅斯可以利用自己難得的地理位置在服務業的全球化市場中爭取主導位置,首先是交通運輸方面。因為,在世界市場中,服務業幾乎佔了世界商品流通總額的四分之一,發達國家僅運輸服務業的產值已超過2500億美元。在交通運輸服務業中發揮的僅是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的地理優勢,而俄羅斯最大的地域優勢是地下埋藏著極其豐富的礦物原料,號稱世界頭號礦業大國。
2000年9月,俄羅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韓國的代表簽署了關於建設從科威克靜斯克氣田(位於伊爾庫茨克州)到中、韓的輸氣管並共同開發的三國協議。該氣田的潛在儲量估計為15000億~20000億立方米。設計每年開采300億~350億立方米天然氣。這只是一個例子,其實在礦物原料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的潛力還大得很。如果我們能把友好國家的力量聯合起來,用聯合取代過去的競爭,創造跨洲際的能源-運輸軸線,則俄羅斯更容易進入全球經濟一體化。2000年10月簽署的建立歐亞經濟共同體協議可能成為蘇聯解體後發展俄羅斯和其他前蘇維埃共和國合作關系的轉折點。歐亞經濟共同體實質上就是拓展各國的共同市場。
如果我們不理睬亞歐高峰會,就意味著把俄羅斯聯邦排除在歐洲和亞太地區的一體化進程之外,等於在我們邁向全球化經濟的過程中設置了一個非常不利的壁壘。而俄羅斯加入亞歐高峰會必然是利遠大於弊。通過高峰會可以在互利的基礎上吸引大量外資,以便加速運輸業、通訊業的發展,恢復西伯利亞干線、貝加爾—阿穆爾干線、北方海上通道和航空網的建設;同時可加大燃料-能源部門的投入。這樣一來,俄羅斯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將發生變化,從過去的單一原料供應國,發展為具有現代交通運輸技術與服務體系的合作夥伴。
總之,世界發展到今天,新的國際秩序正在形成。俄羅斯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不僅取決於其歷史形成的地域政治意義,還取決於她的地域經濟地位。俄羅斯仍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具有豐富能源、礦產、高素質人口和其他資源的大國,具有自己的地域政治利益、地域戰略和經濟利益。盡管近年來社會出現了巨大的振盪,但俄羅斯仍將在新的戰略平衡當中扮演一個營造世界新秩序的積極參加者。
俄羅斯科學院宏觀經濟分析與短期預測中心的報告指出,我們需要的不是簡單地適應地域政治的經濟政策調整,而是要從客觀需要和主觀能動性兩方面促使經濟發展模式產生質的變化。各個分階段的任務如下。
第一階段(2000~2002年),維持從1998~1999年開始的經濟上升勢頭,使國內總產值的年增長率不低於3.5%~4%。要點是加強出口(包括某些商品、半成品的出口),強化促進商品生產的財政基礎(取締欠債、易貨的交易方式,使資金周轉正常化)。總之,這個階段俄羅斯國民經濟只能以比較適中的速度增長,三年裡增長11%~12%。同時,應注重克服地方分離主義,使經濟環境明顯好轉。最近國家的金融儲備總量增長是好消息,至2002年可能達國內總產值的30%~31%。
第二階段(2003~2006年),盡可能加速俄羅斯經濟物質基礎的恢復,提高生產效率和競爭能力。在這個階段末使國家的總儲備額增長為國內總產值的32%~33%,而使基金的積累(同時限制資金出境)從國內總產值的16%增到20%~21%。這樣就可使經濟領域的投資增長率維持在每年13%~14%左右的水平,並使本金投入總量在4年中增加三分之二。這個階段的經濟總增長率可達4.7%~5.1%。在這個階段的初期(2003~2004年)人口可能恢復到金融危機之前的平均總量。這時通貨膨脹應穩定在年均7%~8%的水平。在2005~2006年間俄羅斯經濟將遇到更嚴格的資金限制,這樣一來,生產部門必然努力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此後,「能力因素」就形成了進一步加速增長的支撐點。
第三階段(2007~2010年),在嚴格的資金限制條件下維持工業生產的增長勢頭,並使重心從投資轉向消費。在這個階段,經濟增長必然會有所降低。必須指出,這個階段的重要任務是調整需求結構,引導社會朝著非能耗型和非資金密集型消費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與我國的自然資源供給狀況相適應,從而保持經濟增長的動平衡。此外,應加快社會改革的步伐,減輕預算的負擔,使生活水平達到較高的水平(在這個階段初期比1999年增長20%)。可以預計,因為減緩了投資力度,主要資金的投資增長約為6.6%~6.8%,國內總產值的平均增長率將下降至4.4%~4.7%,而居民生活水平將以每年4.9%~5.1%的速率提高。
我們認為,上述方案考慮了俄羅斯的經濟現狀和財政可能性,以「穩定發展」和「為人民謀福利」放在首位,是合理的方案。
㈧ 俄羅斯具有怎樣的政治文化它是怎樣影響俄羅斯政治制度的
大集權的獨才,森嚴的官僚主義,普里馬科夫當年退出大選就是說俄羅斯還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
在獨才之下還能修改憲法繼續執正,那麼多資源國家卻那麼窮,科技二十年停滯不前。這種垃圾國家除了天天叫嚷著,賣原料加賣軍火加賣淫,還能幹什麼。
㈨ 詳細講述一下俄羅斯的經濟體系
經濟俄羅斯現在的經濟狀況人均GDP應該在6000美圓.但是含金量非常高,都是靠工業和科技的,不像有些國家都是靠炒股炒樓的.但不管怎麼說和蘇聯時期比起來還差的遠,俄羅斯現在的綜合國力估計相當於蘇聯70年代的水平. 發展 俄羅斯是世界經濟大國。蘇聯時期它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蘇聯解體後其經濟一度嚴重衰退。2000年之後俄羅斯的經濟迅速恢復發展。2006年俄羅斯的經濟全面超過1990年解體前。2007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35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位。豐富的資源為俄羅斯工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後盾。俄重工業基礎雄厚,部門齊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部門發達。近年來俄羅斯的電子計算機工業、宇航航空工業、高科技產業迅速崛起。特別提出的是俄羅斯的國防工業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獨特的地位,實力雄厚,其武器產品出口到全球各地。俄農牧業並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和豆類,畜牧業主要為養牛、養羊、養豬業。 出口 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產品、金屬及其製品、化工產品、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寶石及其製品、木材及紙漿等;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食品和農業原料產品、化工品及橡膠、金屬及其製品、紡織服裝類商品等。 資源 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種類多,儲量大,自給程度高。森林覆蓋面積8.67億公頃,占國土面積50.7%,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積量807億立方米。天然氣已探明蘊藏量為4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3,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探明儲量65億噸,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2-13%。煤蘊藏量2000億噸,居世界第二位。鐵蘊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鋁蘊藏量居世界第二位。水力資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鈾蘊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黃金儲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 最大的煤礦:庫茲巴斯 最大的鐵礦:庫爾斯克 最大的油田:第二巴庫、秋明 工業 俄羅斯工業發達,核工業和航空航天業佔世界重要地位。2004 年工業產值為112090億盧布 ,同比增長6.1% 。 工業從業人口2055.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30.5%。 工業基礎雄厚,部門齊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業也較發達。俄工業結構不合理,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俄羅斯重工業發達。主要工業區有:中央工業區,西北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西西伯利亞工業區等。 聖彼得堡工業區:以石油化工、造紙造船、航空航天、電子為主。 莫斯科工業區:以汽車、飛機、火箭、鋼鐵、電子、為主。 烏拉爾工業區:以石油、鋼鐵、機械為主。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以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電力為主。 俄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聖彼得堡工業區 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莫斯科工業區。 中央工業區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區,以其生產的大量工業品供應全國。 農業 2004 年農業產值為13663億盧布 ,同比增長1.6% 。 農業人口668.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9.9%。 農牧業並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和豆類。經濟作物以亞麻、向日葵和甜菜為主。畜牧業主要為養牛、養羊、養豬業。 服務業 2004 年服務業產值 42035 萬億盧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 25% 。 2004 年服務 業從業人口4008.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59.6%。 交通運輸 俄羅斯的交通部門齊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海洋、,管道運輸均很發達。 以鐵路、管道為主。鐵路在歐洲部分比較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西伯利亞大鐵路橫跨亞歐大陸,被稱為亞歐大陸橋。管道主要運輸石油、天然氣。 鐵路 至2003 年底鐵路總里程為13.9萬公里,客運量1571 億人公里,貨運量18016 億噸公里(2004 年)。 公路 至2003 年底公路總里程90 萬公里,客運量1681 億人公里,貨運量1821 億噸公里(2004 年)。 水運 2003 年海運商船3900 艘,總噸位 830 萬噸。 2004 年,海運貨運量 589 億噸公里,內河貨運量878 億噸公里。主要海港位於波羅的海、黑海、太平洋、巴倫支海、白海等,包括摩爾曼斯克、聖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納霍德卡、新羅西斯克等。 空運 2001 年民用飛機有7 萬多架,國際航線總長約8 萬公里 。 2003 年客運量52 億人公里,貨運量 30 億噸公里(2004)。主要機場有莫斯科的謝列梅傑沃2號國際機場、謝列梅傑沃 1號國際機場、伏努科沃1號國際機場、多莫傑多沃機場、聖彼得堡國際機場、新西伯利亞機場、葉卡捷琳堡機場,哈巴羅夫斯克機場等。 管道運輸 至 2000 年底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總長 21.3萬公里,2004 年輸油氣總量 24133 億噸公里。 金融銀行 主要銀行有: 1 、俄羅斯儲蓄銀行, 1991年成立,注冊資本 241 億盧布。 2 、俄羅斯外貿銀行, 1990年成立,注冊資本 65.5 億盧布。 3 、工商銀行, 1988年成立,注冊資本 22.9 億盧布。 4 、首都儲蓄銀行-農工銀行, 1988年成立,注冊資本 21.6 億盧布。 5 、國際工業銀行, 1992年成立,注冊資本 18.5 億盧布。 6 、天然氣工業銀行, 1990年成立,注冊資本 18.5 億盧布。 此外俄大銀行還包括外經銀行、阿爾法銀行和古打銀行等。 對外貿易 據俄羅斯海關委員會統計,2009年俄羅斯貨物貿易進出口3891.4億美元,較上年(下同)減少37.6%。其中,出口2339.4億美元,減少36.4%;進口1552.1億美元,減少39.3%;順差787.3億美元,減少29.7%。 2009年俄羅斯對荷蘭、義大利、中國、德國和土耳其的出口額分別佔俄羅斯出口總額的15.1%、8.5%、6.9%、4.9%和4.6%,為353.2億美元、198.0億美元、161.8億美元、114.9億美元和107.8億美元;自中國、德國、美國、烏克蘭和法國的進口額分別佔俄羅斯進口總額的14.2%、12.3%、5.7%、5.5%和5.1%,為219.6億美元、190.5億美元、89.0億美元、85.9億美元和79.4億美元。俄羅斯前五大順差來源地依次是荷蘭、義大利、土耳其、波蘭和哈薩克,順差分別為323.3億美元、127.2億美元、77.0億美元、60.3億美元和53.0億美元,減少36.1%、41.1%、30.5%、41.8%和21.5%;逆差主要來自德國、中國和法國等,其中對德國和中國逆差減少40.7%和59.5%,但對法國逆差增長12.9%。 對外投資 截止2004 年底,俄累計對外投資 69 .73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佔60%,協議投資佔6.2%,其他投資佔33.8%。主要投資對象國有:英國(18.6%)、塞普勒斯(10.9%)、荷蘭(8.8%)。 截止2003年底,俄對華投資項目1542個,實際投資額3.38億美元。 外國資本 截止2004年底,俄累計吸引外資820億美元,同比增長43.8%,其中直接投資佔44.1%,協議投資佔1.9%,其他投資佔54%。 2004年吸引外資405億美元,同比增長36.4%,其中直接投資佔23.3%,協議投資佔0.8%,其他投資佔75.9%。外國對俄投資主要分布在:批發、零售業及日用品修理業130.37億美元,加工業102.36億美元,采礦業99.34億美元,不動產25.72億美元,交通、通訊業20.33億美元,國家管理和軍事安全、社會保障10.59億美元,金融業10.01億美元,建築業2.34億美元,農業、林業1.21億美元,公用事業1.07億美元。 2004年主要對俄投資國:德國(佔11.4%)、英國(10.6%)、美國(8.1%)、法國(4.7%)、維京群島(2.3%)、瑞士(2.1%)、奧地利(1.7%)。 生活水平 2004 年俄人均月收入 6296 盧布(約218美元),同比實際增長7.8%。2004年俄職工人均月工資6828盧布(約237美元),同比實際增長10.8%。2004年12月消費品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11.7%。</SPAN></p>
㈩ 俄羅斯現在的政治體制是怎樣的具體介紹下~~~~
1993年12月12日,俄羅斯聯邦舉行全體公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新憲法。同年1 2月25日,新憲法正式生效。這部憲法確立了俄羅斯實行總統制的聯邦國家體制。
憲法規定,俄羅斯聯邦總統是國家元首,是俄羅斯聯邦憲法、人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的保障;總統按俄羅斯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決定國家對內對外政策;總統任命聯邦政府總理、副總理和各部部長,主持聯邦政府會議;總統是國家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並領導國家安全會議;總統有權解散議會,而議會只有指控總統犯有叛國罪或其他十分嚴重罪行並經最高法院確認後才能彈劾總統。
根據憲法,俄羅斯聯邦會議是俄羅斯聯邦的代表與立法機關。聯邦會議由聯邦委員會(上院)和國家杜馬(下院)兩院組成。聯邦委員會由俄羅斯聯邦每個主體各派兩名代表組成:一名來自國家代表權力機關,一名來自國家執行權力機關。國家杜馬由450名代表組成,每4年選舉一次。
憲法規定,俄羅斯聯邦政府是俄羅斯聯邦的執行權力機構。聯邦政府由聯邦政府總理、副總理和聯邦部長組成。憲法還規定,各聯邦主體(共和國、邊疆區、州、自治州和自治區)的權利、地位平等。俄羅斯聯邦主體的地位只有在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聯邦主體根據聯邦憲法進行相互協商後才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