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柴克夫斯基的簡介
柴可夫斯基簡介
名人姓名:柴可夫斯基
出生年代:1840-1893
名人職稱:俄國著名的作曲家
名人國家:俄國
相關介紹:
提到俄國作曲家,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應該就是柴科夫斯基。事實上,柴科夫斯基在西洋音樂史上的確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在俄國有所謂「五人組」的音樂家,以發展俄國民族音樂為創作目標。另外與之相對的則是安東及尼可來.魯賓斯坦(Anton & Nikolai Rubinstein)兄弟成立的學院派,強調西歐扎實的音樂訓練。柴科夫斯基出身於學院派的訓練,自然與純國民樂派人士的創作方向不同,但是由於他個人十分俄國式的天性,在他獨特的抒情表現下,而使原來對立的音樂發展方向,從他開始逐漸匯整到同一條路上。
從許多資料中我們可以似乎了解到,柴科夫斯基給人的印象是憂郁、有點神經質且有同性戀傾向,這些都與他的出身背景有很大關系。他曾遇到一位他很想追求的女子,但由於個性害羞內向使然,因此錯失良機而遭受嚴重挫折。後來則是在不懂得如何拒絕的情況下,造成了一段凄慘的婚姻生活。
五人團始終不知道該如何為柴可夫斯基做最正確的歸類。柴可夫斯基是音樂院的畢業生,所寫的交響曲也多少遵循著古典格式。這本無可厚非,但是他另一方面又以民歌為題材作曲,其作品也一望即知是俄羅斯音樂。柴可夫斯基在本質上相當保守,因此絕對不可能妥協於穆索斯基的「真理」,或者五人團筆下結構鬆散的音樂。
這並不是說柴可夫斯基本人在形式掌握上已臻化境,只不過他與歐洲傳統有著更深遠的淵源,另外他也擁有五人團所無法兼擅的優點——酣暢、滔滔不絕、纖美異常的旋律。就是這種與眾不同的旋律,使得柴可夫斯基先則在俄羅斯家喻戶曉,繼而又享譽國際。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純屬俄羅斯風格,凄絕美艷,雖然難免與人以窠臼的感覺,但是卻帶著一抹悲傷的感情,就好像寡婦夜半的哀哀啼泣。這種悲愴音樂正反映作者其人。彌漫於其中的悲愴感,往往藉著幾種方式傳輸給聽眾。大多數聽眾在乍聽之下,先是沐浴在作曲者營造的緩緩情緒中,其他較能自持的聽眾,若非即時斷然拒絕柴可夫斯基所欲傳遞的訊息,就是為這些訊息所染,而對自己的行為感到不恥。
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柴可夫斯基就生活在既為愛樂的大眾激賞,另一方面卻又被學者與音樂界鄙夷為「哭泣的機器」矛盾中。近幾年來,世人重新評估柴可夫斯基,對他的評價有顯著上揚之勢。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法是世人交相贊譽的對象——他的作曲雖然色調陰郁,但聽來卻明亮暢快,而且正確非常。柴可夫斯基最後三首交響曲的結構經過分析,證明是巧妙結合了古典樂派對交響曲的要求,以及後期浪漫主義中理想的格式,汰蕪存菁所得的結果。無論如何,不管滿腹經綸的音樂家贊同也好,反對也好,都對柴可夫斯基無傷。四處飄揚的樂聲,莫不是出自柴可夫斯基的三首交響曲、三首芭蕾舞曲、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羅密歐與茱麗葉序曲』,以及他的兩出歌劇『尤琴.奧尼金』與『黑桃皇後』。另外他的『曼富雷德交響曲』、『佛蘭徹斯卡.達.里密尼』、『義大利隨想曲』、『哈姆雷特幻想序曲』與弦樂小夜曲,三首弦樂四重奏及A小調鋼琴三重奏都是精美之作。如今的演奏家仍喜歡把他的樂曲納入自己的演出曲目中,總也少不了『斯拉夫進行曲』、『1812序曲』。
到了1875年,柴可夫斯基已然完成以烏克蘭旋律為主題的第二交響曲『小俄羅斯』、交響詩『災難』、三出歌劇、第三交響曲『波蘭』,以及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他原意要把這首協奏曲提呈給尼可拉斯.魯賓斯坦,但是卻遭這位先生批評得一文不名,柴可夫斯基念頭一轉,反把它提獻給漢斯.范.畢羅。畢羅在驚為天才之餘,便於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頓舉行全世界初演。果然不出所料,執波士頓批評界牛耳的約翰.杜威特深為這首樂曲所震驚,因為他不能了解這首「極端艱澀、怪誕、狂野、過度俄羅斯化的協奏曲」。杜威特承認這首協奏曲明快流暢、振奮人心,但是他還是以一句意味深長的修辭疑問作為其樂評的總結:「這種音樂真的會有人喜歡嗎?」杜威特自認辦不到,但是其他人確實做到了,柴可夫斯基的樂曲在歐洲傳布開來。雖然反對之聲持續不斷,尤其是維也納的漢斯里克反對尤力,但是卻無損於柴可夫斯基穩健成長中的聲譽。
柴可夫斯基由於希望學習莫札特與古典作曲家的音樂,又嘗試為自己的音樂加上恰如其分的形式,因此註定要終其一生為結構的問題掙扎不休。他非常注重形式,迥異於五人團對形式漠不關心的態度。然而他腦中的邏輯推理與想像能力卻不足以讓他將各種不同的物質熔鑄為一有機的整體。其早期交響曲的展開部里都是東拼西湊的補綴,目的只求樂曲正常進行,不致停滯。直到第四交響曲,總算才發展成能與其激越、翩然舞動、渾化自然、又帶著抒情風韻的音樂內容貼合形式。
那些以莫札特與貝多芬德意志交響曲形式為批評標準的人,在柴可夫斯基完成交響曲的同時,即開始攻擊其中的「失誤」。但是這種拘泥於形式的批評實在有欠公允,無法抓住要點。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即便是最初完成的三首)均由於其中的個性與旋律太過引人入勝,因此能夠歷久而彌新。盡管『波蘭』『小俄羅斯』這些作品經常出現幼稚的敗筆,但是它們仍屬於色彩鮮明、清新可喜的佳構,宛若娓娓傾訴著什麼。
柴可夫斯基生平最後三首交響曲更是打破了所有教科書上所制定的教條藩籬,由於他的用心經營而臻至化境,在結構上的說服力不下於布拉姆斯的任何交響曲——包括華爾滋、進行曲與自由發揮的形式,這是由於其中情緒的發展連綿不絕,技巧表現穩健,樂念發展確鑿而自然。柴可夫斯基在與交響曲形式奮斗過程中,先後完成其他三首交響曲,對於形式的問題則以「組曲」的名目搪塞。
芭蕾舞潛藏在柴可夫斯基為數龐大的作品裡,盡管他的一生中只寫了三首真正的芭蕾舞曲。在他之前,許多芭蕾舞曲都是濫竽充數之作,唯獨德利伯例外,因為他充份發揮了真正的作曲技巧。柴可夫斯基非常仰慕德利伯的音樂,其獲益在『天鵝湖』中突顯易見。柴可夫斯基的三首芭蕾舞曲都近似於歌劇,唯一殊異之處是歌劇中的聲樂部份現以舞者取代歌手。每份樂譜仍少不了相當於詠嘆調、二重唱、大合唱的部份。
古典芭蕾是一種理想化的舞蹈形式,芭蕾舞是以足尖點地的跳舞方式,各個都表現的好似要抗拒重力,在空中飛天漫舞。連芭蕾舞星也是理想化的產物。柴可夫斯基自己也認同於芭蕾舞曲至善至美的特質。世上有同性戀傾向者唾棄婦人女子,卻也有偏愛女性的同性戀者,並以女人自視。柴可夫斯基屬於後者,這正解釋了為什麼他所給予芭蕾舞星的音樂旋律竟是那麼的昂揚、驕傲,有血有肉,簡直就是少女的心聲——『睡美人』中的「玫瑰的慢板」、『胡桃鉗』中的雙人舞均屬此類。柴可夫斯基與芭蕾舞星儼然已經融合為一體。芭蕾舞的世界——浪漫、神話色彩,有著金碧輝煌的布景,美女如雲,璀璨的光芒,曖昧的同性戀傾向,榮耀與財富的感覺,機巧計謀與皇室密不可分的關系,舞台背後的紛雲謠傳,以及陰柔的旋律——這個世界在在出現於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中。
柴可夫斯基以大半生的時間創制歌劇。每當有適當的劇本,劇中的女主角又恰好可以博得他的認同,所創作的必定是至美的音樂。『尤琴.奧尼金』的女主角頗能讓他心有戚戚焉,因此創作了歌劇中的傑作。有些論者認為『黑桃皇後』的成就更高。不錯,它比『尤琴.奧尼金』更強而有力,造成更大的震撼,予人極大的恐怖感及無法從命運中脫逃的宿命感。但『黑桃皇後』的旋律卻不及抒情高雅的『尤琴.奧尼金』。『尤琴.奧尼金』這出以靜謐見長的歌劇,結尾與現實生活不謀而合——這種結尾必定讓威爾第,或者信奉所謂「真實主義」的人士產生劇本未竟發揮就嘎然而止的感覺,因為作者竟然讓先前對塔提雅娜嗤之以鼻的愛人安然離去,幕落時觀眾感受到的是寧靜的記憶與憧憬,而不是讓合唱團聲嘶力竭的狂喊復仇雪恥,也不是要在場的每個角色都遭亂劍砍斃,以悲劇收場。
柴可夫斯基對歌劇的態度,就類似保守的維多利亞人士對性所持的態度一般。它熱衷於斯,卻又不能免除心中的罪惡感,而認為自己正在作一件有欠正大光明的事。柴可夫斯基心滿意足的悠遊於歌劇中種種相沿成習的條例,因為他向來不是愛好改革之士。柴可夫斯基與時下許多作曲家不同的地方是,他主要的興趣在於角色,而非聲樂效果,其實他對各種效果都不甚有興趣。他衷心期盼能得到可把人類喜怒哀樂等諸般情緒刻劃地淋漓盡致的腳本歌詞,如此他所要作的不過是配上足以詮釋闡發的音樂而已。
或許正由於其中流過的悲愁太多,以及缺乏明顯的輪廓,才使得『尤琴.奧尼金』不能達到明顯而立即的成功。柴可夫斯基力足以撰寫最能表現聲樂之美的作品,但是他卻從來不隨意提供歌手錶現花腔的作品,在他的觀念里,歌曲是為了表達角色與情緒而存在,並不是要極盡聲帶之能事。威爾第深知如何令觀眾陷入痴狂狀態,但是柴可夫斯基卻寧願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威爾第、華格納的音樂滿是揚剛之氣,柴可夫斯基卻一逕的表現陰柔婉美,自然給人的印象也不如前者深刻。然而柴可夫斯基滔滔不絕的旋律,以及對於管弦樂的精邃知識,卻足以傲視任何人。『尤琴.奧尼金』就是他以靜謐的方式對聽眾的心靈產生無與倫比的沖擊。它的旋律有如泉涌,一個樂念結束,即有另一個樂念接踵而至;幕起時雅緻二重唱,以及連斯基與奧爾加情感洋溢的二重唱之後,連斯基所唱的堪稱所有歌劇中最偉大的愛情詠嘆調。愛樂人士對塔提雅娜情書訴衷曲的一景最為熟悉,越是浸淫其中,就越能領略柴可夫斯基鬼斧神工的偉大。
他在創作時筆鋒很少沾染上前人的墨跡,他在仔細琢磨過華格納的歌劇後,卻不願拾人牙慧,只輕描淡寫的引用幾個主導動機而已,其他的都是他個人的獨創發明。『尤琴.奧尼金』沒有受到半點華格納風的影響,與威爾第的風格更是天差地遠。這出根據普希金詩句鋪陳而成的歌劇,除了藝術價值斐然外,也是一出以寫實手法描繪而成的俄羅斯社會剖析圖。『尤琴.奧尼金』在歌劇界的意義,無異於『櫻桃園』在舞台劇界的重要性。
柴可夫斯基畢生的遺作是b小調第六號交響曲,也就是『悲愴交響曲』。他對創作的進度相當滿意,也對樂曲創作過程中享有的權威感竊喜不已。「你很難想像知道自己的時代尚未過去是一件多值得寬慰的事情。」他自稱已經把「自己的靈魂」完全入樂了。『悲愴』是他最傑出的交響曲,尤其是終樂章,以吶喊始,以哀鳴終,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怪異又最悲觀的一首。
姑且不論他是否為最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家,他身為最受大眾激賞的作曲家則無庸置疑。君子不器,同理,也沒有任何名目可以囿限他。他由早年具有民族風的音樂,日臻無國族疆界的世界性音樂;然而,他所創作的音樂卻唯有俄羅斯子民始有能力為之。漸入中年,他的民族樂風也收斂了不少。
他從開始就傾向於西方音樂,遠離五人團樂風,這一點自不待言。然而盡管他的方式迥異於穆索斯基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就據此斷然摒拒柴可夫斯基於國民樂派作曲家之林,難免要遭見樹不見林之譏。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張開雙臂,熱情的擁抱俄羅斯古文物與古民歌,穆索斯基舒展胸襟容納所有的俄羅斯人民時,卻見柴可夫斯基也伸展雙臂——擁抱的卻是他自己。
柴科夫斯基遺留下來的作品為數龐大,而且內容、種類繁多,目前大家仍然常可欣賞到的樂曲如:十一出歌劇中的二出,六首交響曲其中後三首,三首協奏曲(鋼琴、小提琴及為大提琴作的「羅可可主題變奏曲」),三出芭蕾舞劇以及六、七首如序曲、幻想曲之類的管弦樂作品。室內樂曲則包括三首弦樂四重奏曲中的一首,一首鋼琴三重奏曲,一首弦樂六重奏曲。這份成就除了少數德奧的大師之外可說是無人能及。
② 俄羅斯強力集團與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創作理念和風格有何異同
在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音樂界,以巴拉基列夫和評論家斯塔索夫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有共同見解和目標的小組,被稱為「強力集團」或「五人團」。成員有居伊、鮑羅廷、穆索爾斯基、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和中心人物巴拉基列夫。他們視格林卡為旗幟,致力於發展民族音樂文化而走上專業創造道路,從事搜集、整理和改編俄羅斯民歌,創作取材於祖國歷史、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的歌劇、交響音樂、器樂樂曲和歌曲。由此可見,強力集團的作品起點高,風格上較大氣。五人中穆索爾斯基的評價最高,他的作品有根據普希金戲劇而創作的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霍凡斯基之亂》。以他為例來說,他的音樂創作深受民主主義思想影響,認為藝術的目標是表現人民,而不是為其自身。對於主導動機也有自己的處理方式,總的來說,他的音樂語言和表現手法都是他那一時代俄羅斯音樂中最為獨創的。
柴可夫斯基與他們不同,雖然處於同一時代,也是19世紀歐洲民族樂派代表人物,他因為經歷和性格的不同,在作品上與他們有較多的出處。
無論是在戲劇音樂和聲樂音樂方面的發展,還是在器樂方面的成就,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之所以成為西方音樂文庫中的精品,部分原因在於作者個性和情感的率直流露和音樂表達手段的成熟。他的標題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交響幻想曲《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及標題交響曲《曼弗雷德》均與文學經典名著相聯系。鋼琴作品又都是標題小品組成德套曲,代表作《四季》最為著名。可見柴可夫斯基本人對於浪漫精緻的音樂語言的追求。
柴可夫斯基是俄國最早接受學院教育的專業作曲家,較多地學得西歐的作曲手法,與他對俄國社會的動盪感受,個人心理氣質以及對本國音樂傳統的繼承和對民間音樂的熱愛相結合,顯示出其特有的個性和悲劇性風格。他的旋律極其豐富,有長呼吸的抒情旋律,以適應其強烈的感情宣洩。
最後要補充的是,柴可夫斯基其實是個很內向和孤僻的人,不單因為他的同性戀身份在當時社會不被得到的認可,俄國當時的社會情況對這位大作曲家的性情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自己從筆記上給歸納總結了些,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參考資料:上海音樂學院西方音樂史課程筆記
③ 求問為什麼柴可夫斯基被稱為"俄羅斯音樂之魂"
柴可夫斯基(1840-1839)是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國維亞特斯基'省的一個貴族家庭,10歲在彼得堡法律學校讀書時,便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23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後到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1877年,他辭去音樂學院的教授職務,在梅克夫人的資助下,從事專業音樂創作,很多優秀作品便是這一時期所作的。柴可夫斯基作品繁多,最著名的有《黑桃皇後》、《天鵝湖》、《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他的音樂真摯、執著,注重對人的心理的細致刻畫,充滿感人的抒情性,同時又帶有強烈的、震撼人心的戲劇性,具有俄羅斯民族特有的風格。濃重、豐富的和聲,顯示出作曲家本人的個性氣質,富有難以言傳的魅力,因而柴可夫斯基被譽為俄羅斯音樂之魂。
④ 請問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哪國人並且他的作品有哪些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嗎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俄羅斯作曲家,作品有《葉甫蓋尼·奧涅⾦》和《⿊桃皇後》 《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後》,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羅科主題變奏曲》《紀念偉大的藝術家》等等。
1、其生平的簡介。
①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和「旋律大師」。柴可夫斯基住在一個工廠主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工廠老闆,因此柴可夫斯基的家族非常富有。柴可夫斯基從小生活環境優越,因此接觸到了音樂。柴可夫斯基的父母經常帶著柴可夫斯基去聽音樂會。柴可夫斯基在音樂會期間愛上了音樂。
⑤ 柴可夫斯基在俄羅斯作曲屆有著怎樣的地位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也是最早獲得廣泛世界聲譽的俄國作曲家。他的光輝藝術生涯和成就,在俄羅斯文化史和世界音樂史上,佔有著十分突出的地位。
⑥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人物評價
柴科夫斯基的創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下半葉處在腐朽的沙皇專制制度下,俄國知識分子對光明的嚮往,對黑暗現實的苦悶壓抑的感受。
他善於在矛盾沖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內心體驗。他繼承了格林卡以來俄國音樂發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歐音樂文化發展的經驗,重視向民間音樂學習,他把高度的專業創作技巧和俄羅斯民族音樂傳統很好地結合起來,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強烈的戲劇性沖突和濃郁的民族風格富於獨創性地有機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為俄國音樂文化和世界音樂文化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柴科夫斯基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古典」作曲家之一。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時而熱情奔放,時而細膩婉轉。他的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充滿激情,樂章抒情又華麗,並帶有強烈的管弦樂風格。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極端情緒化、憂郁敏感的性格特徵——會突然萎靡不振,又會在突然之間充滿了樂觀精神。
柴科夫斯基對過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與他的同性戀天性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充滿了痛苦的掙扎,這亦反映在他的音樂里,尤其是晚期的交響樂作品中。
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樂里,我們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他將民族文化與西方交響樂傳統成功地融合在一起。盡管柴科夫斯基結識了「強力集團」,但是他始終沒有加入任何一個民族主義團體。
柴科夫斯基曾寫道:「至於我對音樂里俄羅斯元素的關注,是由於我常年生活在異國。在我年幼的時候,俄羅斯民族音樂無法描述的美麗就已經充滿了我的生命。」
⑦ 名人對於柴可夫斯基有怎樣的評價,盡量詳細點
名人的評價,作家楊大俠指出長嘆之時,我尤其懷想梅克夫人。年輕的音樂家柴可夫斯基貧困潦倒,有時連最起碼的生活費也籌措不到。在這位高傲而敏感的音樂家最孤獨、最失意的時候,家財萬貫的梅克夫人不但對他經濟援助,而且在心靈上給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勵,從而促成其在音樂創作上卓有建樹,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的頂峰。柴可夫斯基為梅克夫人所作的《第四交響曲》和《悲愴交響曲》享譽世界,成為流芳百世的名曲。
⑧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是怎麼樣的代表作是什麼呢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簡單的講一講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及其他的代表作。
柴可夫斯基於1840年5月7日生於普通的家庭,在1895年他就畢業於聖彼得堡法律學校,並在司法部任職,而在1861年,他就加入了俄羅斯音樂協會音樂學習班,兩年之後他就辭去了司法的職務獻身於音樂事業。
終於在1869年,他寫了有名的管弦樂序曲《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自此之後,他的作風就偏向於這種類型的,隨後,他就創作了舞劇《天鵝湖》,《睡美人》等。
⑨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風格
柴可夫斯基的鋼琴音樂作品有其獨特的性格,主要體現為強烈的民族性、深刻的悲劇性和熱烈的抒情性;
這些風格形成的原因在於柴氏深受當時俄羅斯藝術氛圍、民族氣質的熏陶,且和其自身的精神羸弱有關。搞清楚柴可夫斯基鋼琴作品的風格及其成因,有助於准確把握其鋼琴作品的意韻,演奏好這些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將歐式華麗和優雅的風格與俄羅斯樸素的鄉土色彩融為一體,充滿了神奇的藝術力量。其鋼琴曲創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下半葉俄國知識分子對光明的嚮往,表現了俄國知識分子處在腐朽的沙皇專制制度下;
對黑暗現實苦悶壓抑的感受。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強烈的戲劇性沖突和濃郁的民族風格,富於獨創性地有機地融合在鋼琴作品中,為俄國音樂文化和世界音樂文化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其鋼琴作品因而體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9)俄羅斯怎麼評價柴可夫斯基擴展閱讀
作品特點
柴可夫斯基的鋼琴音樂作品是19世紀俄國沙皇專制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俄國人民特別是俄國知識分子階層的精神面貌,在藝術上除了繼承和借鑒西歐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的優良傳統及創作成果外;
尤其強調採用俄羅斯民族的音樂素材,反映俄羅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描寫其風土人情和民間傳說,表現俄羅斯民族的心理、願望、性格和喜好。因此,柴氏鋼琴曲作品風格具有復合性,其中的民族性、抒情性和悲劇性也就特別顯著。
⑩ 柴可夫斯基是哪個國家的
柴可夫斯基是俄羅斯的。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出生於俄羅斯維亞特斯基省伏特金斯克市的一個貴族家庭。柴可夫斯基作為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22歲時柴科夫斯基放棄工作,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創作,畢業後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在音樂創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風格做了一部《弦樂小夜曲》。
評價:
柴可夫斯基具備一種巨大的創造旋律的力量,這種力量構成了他的交響曲、歌劇和芭蕾舞曲的重心。至於說他的旋律質量有時還不夠均衡,卻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他是旋律的創造者,而這正是一種罕見而寶貴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