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坎貝爾侏儒倉鼠主要生活在俄羅斯的那個部分
坎貝爾倉鼠是W.C.坎貝爾在1902年於蒙古的圖瓦共和國內發現的,這物種也可以在中國北部、中亞和俄羅斯的某些地方上發現。它們與近親物種短尾倉鼠曾在分類上有所爭議,但現在已分成兩種獨立的物種。
坎貝爾侏儒倉鼠生活於東亞和中亞的草原,挖掘洞穴達地下三英尺深。這些洞穴會以羊毛及乾草包圍,以維持洞內平均溫度在62℉。
坎貝爾侏儒倉鼠
坎貝爾侏儒倉鼠(7張)
他們是曙暮性動物,所以他們大多在破曉和黃昏時最活躍。它們的天敵包括有貓頭鷹、狐、隼和黃鼠狼等。
不像敘利亞倉鼠,坎貝爾侏儒倉鼠有著社交互動,可以以群落聚集的方式來飼養。如果倉鼠是在年輕時(通常是八周前)聚集,他們能夠以同性或雌雄混居的形式共存(因倉鼠是會不斷繁殖,所以必須注意避免混居)。
❷ 切爾諾貝利巨鼠的傳聞詳情
1996年春天.美、俄、烏三國派出了一個聯合考察團共9名科學家來到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廢墟上,同行的還有2名烏克蘭國家安全部人員,研究1986年那場震驚世界的核原料泄漏事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自從事故發生後,電站周圍1000多平方公里內無人敢入,這個禁區被當地人稱之為「核地獄」。9名科學家全副武裝,頭戴防核輻射頭罩,身穿防核輻射衣,手上戴的和腳上穿的是防核輻射手套和靴子。他乘坐4輛汽車進入核泄露地區,並立即開始工作。當科學家們正在認真地按程序進行探測取樣時,驀地一陣刺耳的尖叫聲從附近傳來,只見一頭像海狸鼠般大小的動物突然竄了出來。
「怪事,這里居然還會有動物」美國著名環保專家、考察團美方團長蓋克喊道。
「快抓住它,這是活樣本!」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方團長扎加洛夫接著說。
兩名烏克蘭科學家連忙撲了上去,經過一番折騰,那隻動物被活捉了。人們驚異地發現,它竟是一隻變形的大老鼠!體長50多厘米,暗灰色的毛皮,牙齒像鯊魚一樣又長又銳利,爪子畸形卻很鋒利,露出的尖足足有2厘米長。它沒有尾巴,眼睛像兩顆紅寶石,發出幽幽的紅光。它被科學家抓住並關進籠子後,—邊叫,一邊拚命用尖牙咬籠子的細鐵絲。但隔了—會,它就突然安靜不動了。
傍晚時分,當科學家們正忙著點燃篝火准備晚餐時,籠里的巨鼠又開始拚命扯咬鐵條圍欄,並發出一陣陣像狼嚎一樣的嘯叫聲。「大家當心,前面還有怪鼠!」烏克蘭考察團團長莫林斯基喊道。
眾人一起朝著他手指的片向看去,只見不遠處的亂石堆上,蹲著兩只與籠內老鼠一樣巨大的動物,眼睛裡發出兩道紅光,似乎正盯視著科學家們。
扎加洛夫的助手伊凡手持一根金屬帳篷桿走向亂石堆,想驅走老鼠。當他走到離老鼠約1米遠時,兩只巨鼠突然一躍而起,向他猛撲,一下便把他撲倒在地。隨後,巨鼠選中伊凡頭盔與防護衣之間露出的頸脖處兇殘地又撕又咬,與此同時從四面八方又竄出來十幾只巨鼠,一擁而上,用它們鋒利的前爪撕破了伊凡的防護衣,用尖銳的牙齒扯咬伊凡的身體。很快又有好幾只巨鼠加入了撕食伊凡的行列中,啃骨頭的聲音清晰可聞,讓人不寒而慄……
伊凡慘叫著在地上亂滾,就像是被獅群掀倒的斑馬一般,他再也沒能站起來。與此同時,鼠群瞪著血紅的雙眼向考察隊員們逼了過來……
「快上汽車逃命!」蓋克搶先拉著3名隊員爬上了近處的那輛軍用運輸卡車,扎加洛夫和另外3名隊員則爬上了另輛軍用吉普車。立刻,數十隻眼冒紅光的巨鼠向兩輛已經開動的汽車追去,不顧一切的巨鼠竄上去便啃咬橡膠輪胎,但滾動的車輪一下子就把它們壓得稀巴爛,不一會,輪胎就粘滿了巨鼠的血肉漿,車速自然減慢了。開出幾十米後,巨鼠把輪胎咬得漏氣了,汽車動彈不得。巨鼠越聚越多,黑壓壓一大片團團圍住汽車。
「各位,我們今天看來跑不掉了,非得進行場人鼠大戰不可了。」扎加洛夫沉著地指揮大家布置車上的防禦工事,卡車里堆放著的給養物資、科學儀器、—箱修車工具、兩桶汽油,加上兩支手槍,全都派上了用場。
蓋克車上的兩名坐在車廂兩側的科學家把車上的窗開了一道縫,吸引巨鼠將頭鑽入車內,然後用鐵釺狠敲巨鼠的頭;扎加洛夫車上的兩名「勇士」則冒險沖下車去,用僅有的兩支手槍向巨鼠射擊,幾乎百發百中,使許多巨鼠橫屍車下。巨鼠的第一輪進攻終於被打退了。半小時後,巨鼠發動第二輪進攻,這次它們使用的是車輪大戰,一次約5隻巨鼠齜牙咧嘴咆哮著撲向汽車尾部,想咬穿車身鑽進來。
車上的人只聽到巨鼠的啃咬聲,但後門的窗無法打開.他們只好把一個個酒瓶灌滿汽油點燃後扔在汽車四周.形成了一道火牆。巨鼠見到火後便全部退下了。
黎明時,汽油用盡,火勢漸滅,巨鼠又發動了第三輪攻擊。此時,車上的工具、瓶子全部用盡了,子彈也打完了。鮑羅廷冷不防被只從他後面竄上來的巨鼠緊緊咬住腳踝,並把他拖下車,很快就被蜂擁而上的一群巨鼠圍住吞食,車上的人眼睜睜看著他被巨鼠啃得只剩一堆白骨,但誰都無能為力.如果下車的話,也會遭到同樣的命運。
扎加洛夫是這個科學考察小組的組長,這時他果斷作出決定:「蓋克先生,我和他們兩位向南猛跑,吸引其他幾只老鼠,這時你相對是安全的,你必須全速搞到我們的汽車,然後開車來救我們!」
扎加洛夫第一個跳出車外猛跑,另外兩個烏克蘭英雄也跟了出來。鼠群朝他們猛撲了過去。塵土飛揚,血肉橫飛,等蓋克開車沖過去的時候,他們三個已經被惡鼠撕啃得面目全非,體無完膚了。
半個多月後,俄、烏、美科學考察團由倖存的蓋克帶領再次進入該地區,這次動用了一個連的部隊,攜帶輕重武器,捕殺消滅了所有能發現的全部巨鼠群。科學檢測表明,這些怪鼠內的RNA和DNA物質經放射線輻射之後,發生突變,已成為地球上一個全新的鼠種
蓋克回到美國之後,詳盡地披露了他所經歷的一切。同時,他將研究結果告知世人:一旦核大戰爆發,原子彈可以消滅人,但消滅不了老鼠。有朝一日,人類會讓出主宰地位,老鼠將取而代之。這不是危言聳聽,在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廢墟上,這一切不是可怕的發生了嗎?
❸ 世界上最大的老鼠在哪裡
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7月6日從廣州引進六隻體長六十至八十厘米、體重達五至九公斤的「老鼠王」。據悉,當貓鼠相遇時,貓嚇得胡須和全身的毛發都豎了起來,歇斯底里地狂叫。
據澳洲的傳媒報道,澳洲考古學家在東帝汶發現世界上最大老鼠的遺骨。估計這頭巨大老鼠重六公斤,較現時最大的老鼠品種大三倍,重量相當於一隻小狗。
澳洲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團隊在一個山洞裡發現了一頭巨型老鼠的遺骨,還有科學家以前不知道的十二個老鼠品種。有八頭老鼠重量估計超過一公斤,最大的老鼠約在1000至2000年前仍存活。在東帝汶這個不是很大的小島上,老鼠的品種之多令人難以相信。
Ken Aplin博士稱,最新的發現顯示老鼠在500萬年前稱霸東帝汶的動物王國。團隊現在計劃探索濕軟的雨林,相信有罕見的食草老鼠品種可能仍然存活。
Aplin博士希望找到一些較小的品種及可能一或兩個較大的食草老鼠品種,這樣才可以表明它們沒有絕種。
❹ 考察小組在哪裡發現了巨鼠
一
由幾名科學家組成的考察小組,風風火火地到因核泄漏而關閉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考察。
為了安全起見,烏克蘭國家安全部還派了幾個特工跟隨。
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開始了。
有一天,他們正在野外取樣,突然一聲尖銳的怪叫,從草叢中躥出一隻比貓還大的動物。
一看,天呀!那竟是只老鼠!
傍晚,科學家們在大火旁睡覺。在幾聲尖叫聲之後,一群大得如同小豬似的老鼠撲了過來。
一不注意,科學家伊凡竟被撲倒在地,不大工夫,他就變成了一堆白骨……
「快上汽車!」哎!他們能逃走嗎……
1993年的春天,以美國科學家蓋克和俄羅斯科學家扎加洛夫為首共同組成的科學考察小組,一路辛勞地來到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廢墟上,研究七年前的核原料泄漏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他們開著三輛汽車進入切爾諾貝利地區,與他們同行的還有兩名烏克蘭國家安全部人員。
到達目的地之後,俄美科學家們按部就班地進行探測和取樣。突然,一陣十分尖銳的怪叫聲從草叢里傳來,順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一隻比貓還大的動物從草叢中躥了出來。蓋克覺得非常親切,在這片土地上,看到活的動物這還是第一次。管它是什麼,光是這一點就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扎加洛夫也發現了它:「天啊,這是只老鼠,怎麼有這么大!快抓住它!」幾個科學家動作神速地包抄過去,經過一番折騰,終於活捉了這只碩大無比的老鼠。蓋克將它裝進一個的籠子里,極有興趣地觀察著這只獵物。
傍晚時分,科學家小組正忙碌地點燃篝火准備晚餐。籠子里的大老鼠此時顯得焦躁不安,不停地跳上跳下,拚命撕咬著鐵絲圍欄,並且發出奇怪而尖銳的嘯叫聲。「是不是餓了?」蓋克順手扔給它一塊新鮮的奶酥餅。然後繼續圍著火堆和一席人員就餐。突然扎加洛夫的助手滿臉驚異地望著離他們沒多遠的一塊岩石,在那上面又出現了兩只肥胖的大老鼠,體長估計有40厘米,它們正虎視眈眈地望著他們。
伊凡手持一根金屬帳篷桿,不慌不忙地走近老鼠。出人意料的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兩只大老鼠一躍而起,猛地撲向伊凡,兇狠地朝他的脖頸處咬去,然後用鋒利的前爪撕裂伊凡的襯衣,用尖銳的牙齒撕咬伊凡的身體。這一切發生得那麼突然,以至於大家都驚呆了。當大家還在驚愕之中,伊凡慘叫一聲,在毫無防範的情況下命喪鼠口。令人更加恐怖的是,又有幾只像小豬般大小的老鼠不知從哪裡突然冒出來,一同加入撕食人肉的獵殺中。「快,快!快上汽車!」蓋克一把拉起扎加洛夫和他另外一個助手,爬上了軍用運輸卡車,烏克蘭方面兩位特工人員也快速地跟了上來。這時,伊凡只剩下一堆白骨了。十幾隻眼冒紅光、體大如豬的老鼠開始向人猛撲過來,籠中的老鼠發出陣陣歡悅的長嘯,似乎在慶祝勝利。「快,發動汽車!離開這個鬼地方。」扎加洛夫向助手吼道。但是已經來不及了,瘋狂而狡猾的老鼠好像識破了人的計謀,在汽車剛剛發動時,就有幾只大傢伙猛烈地啃咬著車輪橡膠,汽車沒開出去幾十米車胎就泄氣了,車上的五個人被團團圍住。老鼠越聚越多,在篝火的光影里,黑壓壓的一大片,讓人看了不禁打哆嗦。它們尖銳的嘯叫聲在四野里回盪。「各位,我們得和這些小畜牲狠狠地打一架了!」扎加洛夫此時反倒冷靜下來,沉著地指揮著大家布置防禦工事,准備戰斗。
二
人鼠對峙了半個多小時之後,老鼠開始小心翼翼地發起了進攻。起先它們是想從車頭踏板處爬上去偷襲,但是只要剛一冒頭,就被蓋克用重磅鐵錘狠狠地砸碎了腦袋,砸斷了脊樑,或者被鐵釺扎破了肚皮。兩位特工人員彈無虛發,大口徑手槍只要一開火,必定有一隻老鼠喪命。不一會兒,便有十來具鼠屍伏倒在汽車旁。老鼠在第一次沖擊受挫之後停止了進攻,飛快地圍攏在一起,可能是在商量對策。
傍晚來臨,月光皎潔如水。一方是兩條腿的人,另一方是四條腿的鼠,雙方在月光下相持了一個多小時之後又開始了生死搏鬥。這次老鼠是從汽車的正後方進行集團化進攻。它們分成梯隊,每一梯隊三到五隻,齜牙咧嘴咆哮著沖上來。車上的五個人拚命抵抗,把沖上車廂邊的老鼠一隻只砸死。為了節省子彈,他們用罐頭和酒瓶來對付老鼠,他們從高處往下砸,每聽罐頭和每瓶酒都很有效地擊中老鼠。金屬的鏗鏘聲,玻璃的碎裂聲,人的吶喊聲,鼠的嘶叫聲,在這片荒野上回盪。鼠群大約有50隻老鼠,兩個回合下來,死了一半多,而人卻累得精疲力竭了。所有的人都被咬得傷痕累累。這種老鼠的牙齒特別發達,強勁有力。真不知道在核事故之後怎麼會衍生出這些畜生!扎加洛夫一點也不敢懈怠,他把汽油灌進酒瓶里,點燃以後扔在汽車周圍,形成一道火障,以防止老鼠再度襲擊。火光熊熊,畢竟是走獸,天性怕火,不敢貿然前進。剩下的二十幾只老鼠,三五成群,蹲在火圈外面,不戰不和地和人僵持不下。辰光差不多到了黎明,汽油漸漸燃盡,火漸漸熄滅下去,老鼠又開始了一輪新的攻勢。這一次是全方位出擊,從四面八方襲來。扎加洛夫知道這也許是最後的決戰了。於是,你死我活的搏鬥開始了。蓋克依然守在車頭,扎加洛夫和助手守在車尾,兩位特工趴在頂篷上對付從兩側爬上來的老鼠。現在的形勢實際上對人來說顯得很不利,車上可利用的武器所剩不多,子彈也用一顆少一顆,而且人人都處於極度緊張狀態,體力消耗過大,而每隻老鼠足有20多公斤重,只只都顯得兇猛異常,拚死強攻。終因扎加洛夫的助手手骨被咬斷,無力抵擋,被一隻大老鼠拖了下去,一直拖出很遠,然後很快就被一擁而上的七八隻老鼠瓜分了。車上的人望著這慘不忍睹的場面,誰都無能為力,他們知道,一旦跳下去,無疑就是去送死,因為在汽車周圍至少還有七人只窮凶極惡的老鼠。
扎加洛夫是這個科學考察小組的組長,此時他毫不猶豫地做出突圍的決定:「蓋克先生,我和他們兩位向南猛跑,吸引其他幾只老鼠,這時你相對是安全的,你必須全速跑到我們的汽車,然後開車來救我們。」誰都沒有說話,事到如今,只有這樣辦了。
扎加洛夫第一個跳出車外猛跑,另外兩個烏克蘭英雄也跟了出來。鼠群朝他們猛撲了過去。塵土飛揚,血肉橫飛,等蓋克開車沖過去的時候,他們三個已被惡鼠撕啃得體無完膚面目全非了。
半個多月以後,俄美科學家再次組織人員進入該地區。這一次動用了一個連的部隊,攜帶輕重武器,徹底消滅了變異的超大鼠群。科學化驗表明,在切爾諾貝利附近的老鼠,它們的RNA和DNA物質經放射線輻射之後,發生了激變,成了一個全新的鼠種,變得碩大無比
蓋克回美國之後,詳盡地匯報了他所經歷的一切。同時,他將研究結果告知世人:一旦核大戰爆發,原子彈可以消滅人,但沒辦法把老鼠消滅干凈。有朝一日,人類會讓出主宰地位,老鼠將取而代之。這不是危言聳聽的預測,在烏克蘭核電站廢墟地上,發生的這一切便是很好的證明。
❺ 城市裡得老鼠主要出沒於哪裡,攜帶那些病毒
鼠疫 plague
郭卜樂 CPO生理健康網 http://www.zgxl.net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痛、出血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本病遠在2000年前即有記載。世界上曾發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發生在公元6世紀,從地中海地區傳入歐洲,死亡近1億人;第二次發生在14世紀,波及歐、亞、非;第三次是18世紀,傳播32個國家。14世紀大流行時波及我國。1793年雲南師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當時「鼠死不幾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說明那時在我國流行十分猖獗。解放後,我國國內人間鼠疫已基本消滅,但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霸權主義者把鼠疫桿菌列為生物戰劑之一,故防治鼠疫對我軍國防和建設事業仍有非常重要意義。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疾病。嚙齒類動物(特別是野鼠和家鼠)和它們的蚤類攜帶該病菌,並傳播給人或其他動物。在美國很少發生,但在西南諸州,新墨西哥、亞利桑那、科羅拉多、內華達和加利福尼亞仍有鼠疫的報告。
最常見的是淋巴腺鼠疫,淋巴結受染。當感染侵襲肺部,稱肺鼠疫。
[病原學]
鼠疫桿菌屬耶爾森氏菌屬。為革蘭染色陰性短小桿菌,長約1~1.5μm寬約0.5~0.7μm,兩端染色較深。無鞭毛,不能活動,不形成芽胞。在動物體內和早期培養中有莢膜。可在變通培養基上生長。在陳舊培養基及化膿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莢膜FI(fraction I)抗原,分為兩種,一種是多糖蛋白質(F--I),另一種為蛋白質(F--IB)。抗原性較強,特異性較高,有白細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補體結合或間接血凝檢測;②毒力V/W抗原,在細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質,可使機體產生保護性抗體,W抗原為脂蛋白,不能使機體產生保護力。V/W抗原結合物有促使產生莢膜,抑制吞噬作用,並有在細胞內保護細菌生長繁殖的能力,故與細菌的侵襲力有關。
鼠疫桿菌產生二種毒素,一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質),對小鼠和大鼠有很強毒性,另一為內毒素(脂多糖),較其它革蘭氏陰性菌內毒素毒性強,能引起發熱、Dic、組織器官內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應。
鼠疫桿菌在低溫及有機體生存時間較長,在膿痰中存活10~20天,屍體內可活數周至數月,蚤糞中能存活1個月以上;對光、熱、乾燥及一般消毒劑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時即死,加熱55℃15分鍾或100℃1分鍾、5%石炭酸、5%來蘇,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將病菌殺死。
[流行病學]
被攜帶病菌的跳蚤叮咬或處理感染動物時被抓傷或咬傷都會感染鼠疫。吸入肺部受感染者或攜帶病菌的寵物呼出的液滴也會感染。
(一)傳染源 鼠疫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間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間流行。鼠間鼠疫傳染源(儲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貓、豹等,其中黃鼠屬和旱獺屬最重要。家鼠中的黃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間鼠疫重要傳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為傳染源,以肺型鼠疫最為重要。敗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傳染性。腺鼠疫僅在膿腫破潰後或被蚤吸血時才起傳染源作用。
(二)傳播途徑 動物和人間鼠疫的傳播主要以鼠蚤為媒介。當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後,細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當蚤再吸入血時,病菌隨吸進之血反吐,注入動物或人體內。蚤糞也含有鼠疫桿菌,可因搔癢進入皮內。此種「鼠→蚤→人」的傳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傳播方式。
少數可因直播接觸病人的痰液、膿液或病獸的皮、血、肉經破損皮膚或粘膜受染。
肺鼠疫患者可借飛沫傳播,造成人間肺鼠疫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對鼠疫普遍易感,無性別年齡差別。病後可獲持久免疫力。預防接種可獲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徵
1.鼠疫自然疫源性 世界各地存在許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長期持續存在。人間鼠疫多由野鼠傳至家鼠,由家鼠傳染於人引起。偶因狩獵(捕捉旱獺)、考查、施工、軍事活動進入疫區而被感染。
2.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區籍交通工具向外傳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節性 與鼠類活動和鼠蚤繁殖情況有關。人間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後流行。
4.隱性感染 在疫區已發現有無症狀的咽部攜帶者。
[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鼠疫桿菌侵入皮膚後,靠莢膜、V/W抗原吞噬細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隨後又靠透明質酸及溶纖維素等作用,迅速經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結繁殖,引起原發性淋巴結炎(腺鼠疫)。淋巴結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敗血症和嚴重中毒症狀。脾、肝、肺、中樞神經系統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發生繼發性肺鼠疫。病菌如直接經呼吸道吸入,則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組織繁殖。繼而播及肺部,引起原發性肺鼠疫。
在原發性肺鼠疫基礎上,病菌侵入血流,又形成敗血症,稱繼發性敗血型鼠疫。少數感染極嚴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並在其中繁殖,稱原發性敗血型鼠疫,病死率極高。
鼠疫基本病變是血管和淋巴管內皮細胞損害及急性出血性、壞死性病變。淋巴結腫常與周圍組織融合,形成大小腫塊,呈暗紅或灰黃色;脾、骨髓有廣泛出血;皮膚粘膜有出血點,漿膜腔發生血性積液;心、肝、腎可見出血性炎症。肺鼠疫呈支氣管或大葉性肺炎,支氣管及肺泡有出血性漿液性滲出以及散在細菌栓塞引起的壞死性結節。
[臨床表現]
被帶菌跳蚤叮咬1-7天後出現症狀。
淋巴腺鼠疫的最初症狀包括淋巴結疼痛、腫大、發燒。這時最靠近叮咬處的淋巴結疼痛,可有寒戰、肌痛、虛弱、疲勞、嘔吐、頭痛。如果肺部受染,發生極嚴重的肺炎,甚至致死。肺鼠疫的典型症狀是發燒、淋巴結腫大、咳嗽、胸痛、唾液含血。
潛伏期一般為2~5日。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2~7天;原發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僅數小時;曾預防接種者,可長至12天。
臨床上有腺型、肺型、敗血型及輕型等四型,除輕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狀大致相同。
(一)腺鼠疫 佔85~90%。除全身中毒症狀外,以急性淋巴結炎為特徵。因下肢被蚤咬機會較多,故腹股溝淋巴結炎最多見,約佔70%;其次為腋下,頸及頜下。也可幾個部位淋巴結同時受累。局部淋巴結起病即腫痛,病後第2~3天症狀迅速加劇,紅、腫、熱、痛並與周圍組織粘連成塊,劇烈觸痛,病人處於強迫體位。4~5日後淋巴結化膿潰破,隨之病情緩解。部分可發展成敗血症、嚴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用抗生素治療後,病死率可降至5~10%。
(二)肺鼠疫 是最嚴重的一型,病死率極高。該型起病急驟,發展迅速,除嚴重中毒症狀外,在起病24~36小時內出現劇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鮮紅色痰;呼吸急促,並迅速呈現呼吸困難和紫紺;肺部可聞及少量散在濕羅音、可出現胸膜摩擦音;胸部X線呈支氣管炎表現,與病情嚴重程度極不一致。如搶救不及時,多於2-3日內,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三)敗血型鼠疫 又稱暴發型鼠疫。可原發或繼發。原發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強,所以發展極速。常突然高熱或體溫不升,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無淋巴結腫。皮膚粘膜出血、鼻衄、嘔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發病後24小時內死亡,很少超過3天。病死率高達100%。因皮膚廣泛出血、瘀斑、紫紺、壞死,故死後屍體呈紫黑色,俗稱「黑死病」。
繼發性敗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發展而來,症狀輕重不一。
(四)輕型鼠疫 又稱小鼠疫,發熱輕,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結腫大,輕度壓痛,偶見化膿。血培養可陽性。多見於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
(五)其他少見類型
1.皮膚鼠疫 病菌侵入局部皮膚出現痛疼性紅斑點,數小時後發展成水泡,形成膿皰,表面復有黑色痂皮,周圍有暗紅色浸潤,基底為堅硬潰瘍,頗似皮膚炭疽。偶見全身性膿皰,類似天花,有天花樣鼠疫之稱。
2.腦膜腦炎型 多繼發於腺型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現腦膜腦炎症狀、體征時、腦脊液為膿性,塗片或培養可檢出鼠疫桿菌。
3.眼型 病菌侵入眼結膜,致化膿性結膜炎。
4.腸炎型 除全身中毒症狀外,有腹瀉及粘液血樣便,並有嘔吐、腹痛、里急後重,糞便可檢出病菌。
5.咽喉型 為隱性感染。無症狀,但從鼻咽部可分離出鼠疫桿菌。見於預防接種者。
[診斷]
對第一例病人及時發現與確診,對本病的控制與預防極為重要。
(一)流行病學資料 當地曾有鼠間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區史;有接觸可疑動物或類似患者。
(二)臨床資料 根據各型臨床特點。
(三)實驗室診斷 是確定本病最重要依據。對一切可疑病人均需作細菌學檢查,對疑似鼠疫屍體,應爭取病解或穿刺取材進行細菌學檢查。血清學應以雙份血清升高4倍以上作為診斷依據。
1.常規檢查
(1)血象 白細胞總數大多升高,常達20~30×109/L以上。初為淋巴細胞增高,以後中性粒細胞顯著增高,紅細胞、血紅蛋白與血小板減少。
(2)尿 尿量減少,有蛋白尿及血尿。
(3)大便 腸炎型者呈血性或粘液血便,培養常陽性。
2.細菌學檢查 采淋巴結穿刺液、膿、痰、血、腦脊液進行檢查。
(1)塗片檢查 用上述材料作塗片或印片,革蘭氏染色,可找到G-兩端濃染的短桿菌。約50~80%陽性。
(2)細菌培養 檢材接種於普通瓊脂或肉湯培養基。血培養在腺鼠疫早期陽性率為70%,晚期可達90%左右。敗血症時可達100%陽性。
(3)動物接種 將標本製成生理鹽水乳劑,注射於豚鼠或小白鼠皮下或腹腔內,動物於24~72小時死亡,取其內臟作細菌檢查。
(4)噬菌體裂解試驗 用鼠疫噬菌體加入已檢出的可疑細菌中,可看到裂體及溶菌現象。
3.血清學檢查
(1)間接血凝 用F1抗原檢測患者或動物血清中F1抗體。F1抗體持續1~4年,故常用於流行病學調查及回顧性診斷。
(2)熒光抗體染色檢查 用熒游標記的特異性抗血清檢測可疑標本。特異性、靈敏性較高。
(3)其它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放射免疫沉澱試驗可測定F1抗體,靈敏性高,適合天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
[鑒別診斷]
(一)腺鼠疫 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急性淋巴結炎 此病有明顯的外傷,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症狀輕。
2.絲蟲病的淋巴結腫 本病急性期,淋巴結炎與淋巴管炎常同時發生,數天後可自行消退,全身症狀輕微,晚上血片檢查可找到微絲蚴。
3.兔熱病 由免熱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症狀輕,腺腫境界明顯,可移動,皮色正常,無痛,無被迫體姿,預後較好。
(二)敗血型鼠疫 需與其它原因所致敗血症、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相鑒別。應及時檢測相應疾病的病原或抗體,並根據流行病學、症狀體征鑒別。
(三)肺鼠疫 須與大葉性肺炎、支原體肺炎、肺型炭疽等鑒別。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及痰的病原學檢查鑒別。
(四)皮膚鼠疫 應與皮膚炭疽相鑒別。
[治療]
就醫,並給予抗菌素治療。及早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如未治療,有一半淋巴腺鼠疫患者將致死。及時治療可將死亡率降到5%以下。肺鼠疫患者在治療的頭三天應嚴密隔離。
凡確診或疑似鼠疫患者,均應迅速組織嚴密的隔離,就地治療,不宜轉送。隔離到症狀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養(每3日1次)3次陰性,肺鼠疫6次陰性。
(一)一般治療及護理
1.嚴格的隔離消毒 患者應嚴格隔離於隔離病院或隔離病區,病區內必須做到無鼠無蚤。入院時對病人做好衛生處理(更衣、滅蚤及消毒)。病區、室內定期進行消毒,病人排泄物和分泌物應用漂白粉或來蘇液徹底消毒。工作人員在護理和診治病人時應穿連衣褲的「五緊」防護服,戴棉花沙布口罩,穿第筒膠鞋,戴薄膠手套及防護眼鏡。
2.飲食與補液 急性期應給患者流質飲食,並供應充分液體,或予葡萄糖,生理鹽水靜脈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3.護理 嚴格遵守隔離制度,做好護理工作,消除病人顧慮,達到安靜休息目的。
(二)病原治療 治療原則是早期、聯合、足量、應用敏感的抗菌葯物。
1.鏈黴素 為治療各型鼠疫特效葯。成人首劑量1g,以後每次0.5g,每4小時1次,肌注,1~2天後改為每6小時1次。小兒20~40mg/kg/日,新生兒10~20mg/kg/日,分2~4次肌注。對嚴重病例應加大劑量,最初二日,每日4g,繼以每日2g,分4次肌注。鏈黴素可與磺胺類或四環素等聯合應用,以提高療效。療程一般7~10天,甚者用至15天。
2.慶大黴素 每日24~32萬μ,分次稀釋後靜脈滴入,持續7~10天。
3.四環素 對鏈黴素耐葯時可使用。輕症者初二日,每日2~4g,分次口服,以後每日2g;嚴重者宜靜脈滴注,第1次0.75~1g,每日2~3g,病情好轉後改為口服。療程7~10天。
4.氯黴素 每日3~4g,分次靜脈滴入或口服,退熱後減半,療程5~6天。對小兒及孕婦慎用。
5.磺胺嘧啶 首劑5g,4小時後2g,以後每4小時1g,與等量碳酸氫鈉同服,用至體溫正常3日為止。不能口服者,可靜脈注射。磺胺只對腺鼠疫有效,嚴重病例不宜單獨使用。
(三)對症治療 煩躁不安或疼痛者用鎮靜止痛劑。注意保護心肺功能,有心衰或休克者,及時強心和抗休克治療;有Dic者採用肝素抗凝療法;中毒症狀嚴重者可適當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腺鼠疫淋巴結腫,可用濕熱敷或紅外線照射,未化膿切勿切開,以免引起全身播散。結膜炎可用0.25%氯黴素滴眼,一日數次。
[預後]
[預防]
(一)嚴格控制傳染源
1.管理患者 發現疑似或確診患者,應立即按緊急疫情上報,同時將患者嚴密隔離,禁止探視及病人互相往來。病人排泄物應徹底消毒,病人死亡應火葬或深埋。接觸者應檢疫9天,對曾接受預防接種者,檢疫期應延至12天。
2.消滅動物傳染源 對自然疫源地進行疫情監測,控制鼠間鼠疫。廣泛開展滅鼠愛國衛生運動。旱獺在某些地區是重要傳染源,也應大力捕殺。
3.切斷傳播途徑
1.滅蚤 滅蚤必須徹底,對貓、狗,家畜等也要噴葯。
2.加強交通及國鏡檢疫 對來自疫源地的外國船隻、車輛、飛機等均應進行嚴格的國境衛生檢疫,實施滅鼠、滅蚤消毒,對乘客進行隔離留檢。
(三)保護易感者
1.預防接種 自鼠間開始流行時,對疫區及其周圍的居民、進入疫區的工作人員,均應進行預防接種。常用為EV無毒株乾燥活菌苗,皮膚劃痕法接種,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後可獲免疫。一般每年接種一次,必要時6個月後再接種一次。我國新研製的06173菌苗免疫動物後產生F1抗體較EV株效果高1倍。
2.個人防護 進入疫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接種菌苗,兩周後方能進入疫區。工作時必須著防護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鏡、穿膠鞋及隔離衣。接觸患者後可服下列一種葯物預防,四環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鏈黴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連續6天。
避免去鼠類滋生地。如去鼠疫流行地區,採取對嚙齒類動物和跳蚤的防護措施。
避免接觸在路邊或林中發現的有病或死去的動物。當大量嚙齒類動物死於鼠疫,蚤類叮咬的危險就很高。攜帶病菌飢餓的蚤類必急於尋找新的宿主。在森林或野外有許多嚙齒類動物生活地方,要仔細照看兒童和寵物。
到鼠疫流行地區的國際旅行者被感染鼠疫的危險性不大。
如要去鼠疫流行地區,可向醫生或健康部門咨詢有關情況。
向醫生或健康部門及時報告所有疑似病例。
參考資料:
怎樣預防和治療鼠疫
鼠疫是一種病情極為凶險的傳染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原來在鼠類和其他野生嚙齒動物中流行。跳蚤叮咬病鼠或其他患病動物後又咬人,就可能將病原體棗鼠疫桿菌傳播給人。肺鼠疫病人的痰里含有大量鼠疫桿菌,可以借飛沫傳播,這樣便造成人間鼠疫的流行。鼠疫的潛伏期2~7天。發病急,病情凶險,傳染性強,如果得不到適當治療病死率極高。如果在自然疫源地內發生自然災害,由於災民的居住條件和衛生條件惡化,嚙齒動物集中於災民臨時居住區域並大量死亡,導致跳蚤游離侵襲人類,這些都是造成人間鼠疫,甚至鼠疫大流行的因素。
主要症狀:鼠疫發病急,表現為突然寒戰、高燒、劇烈頭痛、嘔吐、面部發紅、眼紅、皮膚有出血點等。鼠疫可分幾個類型。腺鼠疫最常見,特徵為腹股溝部、腋下、頸部淋巴結迅速腫大,極度疼痛,堅硬,推之不易移動,晚期可化膿、潰破,未經適當治療者終將轉化為敗血症或肺鼠疫,多於1周內死亡。肺鼠疫多見於冬季或流行高峰,表現為咳嗽、血痰等肺部炎症體征,有較強的傳染性。敗血症型最為凶險,表現循環衰竭或休克。這兩型病人多於發病後1~3天內死亡。
預防措施:為預防鼠疫,應滅鼠、滅蚤、搞好環境衛生,做好個人防護。滅鼠時,人切忌誤服滅鼠葯,尤其是兒童。發現疫情後疫區應予封鎖,立即上報,進行消毒、滅鼠、滅蚤、檢疫等緊急防疫處理。病人應隔離。接觸者要檢疫9~l2天。疫區人員和來疫區工作的人員都要進行預防接種鼠疫菌苗。
治療措施:發病後1天內開始治療療效很好,治療過晚後果極差。鏈黴素、四環素、氯黴素療效佳,首選措施為鏈黴素、四環素聯合應用。備用葯為磺胺類。要特別注意保護心臟和抗休克、抗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治療。
人類歷史上的鼠疫大流行 李廣容
在人類歷史上,曾有過多次烈性傳染病的嚴重流行,其中包括3次鼠疫(居烈性傳染病之首)的世界性大流行,重翻歷史,至今令人觸目驚心。鼠疫首次大流行發生於6世紀(520-565),起源於中東自然疫源地,流行中心在中近東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持續了50-60年,流行極期每天死亡5000-10000人,死亡總數近1億人。時值衣索比亞的查士丁尼王朝,此次流行便以查士丁尼瘟疫之名載入醫學史冊。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退。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14世紀(1346-1665),其起源眾說不一。有人認為起源於美索布達米亞,因十字軍遠征,波及其它國家和地區。不少醫學史家認為此次流行可能起源於中國、印度、中亞和俄羅斯南部,上述國家和地區存在著古老的鼠疫疫源地。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人2千5百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義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據記載,當時倫敦的人行道上到處是腐爛發臭的死貓死狗,人們把它們當作傳播瘟疫的禍首打死了;然而,沒有了貓,鼠疫的真正傳染源——老鼠,就越發橫行無忌了。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2000人,1個月後竟達8000人。著名文學家佩皮斯在1665年10月16日的日記中寫道:「我的天哪!大街上沒有人走動,景象一片凄慘。許多人病倒在街頭......我遇到的每個人都對我說,某某病了,某某死了......」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大流行在醫學史上稱為「黑死病」。第三次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棲及半家棲動物中也有猛烈流行。其另一個特點是控制流行比前兩次迅速、徹底,原因是當時已發現了鼠疫的病原體——鼠疫桿菌(耶爾森菌),初步弄清了鼠疫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並加強了國際檢疫措施,使人類與鼠疫的斗爭進入了科學階段。(原載《傳染病信息》1998年第11卷第3期)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經鼠類及旱獺等其他野生嚙齒動物傳播的一種烈性傳染病,病死率高。
鼠類感染了鼠疫桿菌後,病原菌通過蚤類侵入人體,亦有少數是通過直接接觸病人的分泌物(如唾液等)或病獸的皮、血、肉經皮膚或粘膜等處而感染。
鼠疫的潛伏期很短,一般為3~5天,有的不到1天就發病。臨床上主要有腺型、肺型、敗血型及輕型等類型。除輕型及咽喉部帶菌者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狀大致相似:即起病急驟,以畏寒或寒顫、發熱開始,體溫迅速上升至39~40℃,頭痛及四肢劇痛,有時有惡心、嘔吐,且有煩燥不安、意識模糊、病情驚惶、言語不清、走路不穩、顏面及眼結膜充血,如酒醉狀。此時病人極度衰竭,脈搏與呼吸加快,心律不齊,血壓下降,呈虛脫狀態。肝、脾腫大,腋下、腹股溝或頸部淋巴結腫大。皮膚、粘膜先有瘀斑,繼而發展成大片出血,且有鼻衄、嘔吐、黑大便與血尿等。
鼠疫雖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及生命,但是可以防治的。首先要嚴格控制傳染源,洪水退到哪裡,環境治理和消毒、滅鼠、滅蚤工作就做到哪裡,特別是鼠畜排泄物及死鼠要及時作無害化處理;其次要早期發現病人或疑似病人,並作為「緊急疫情」上報,同時做好病人的隔離、疫區的消毒;此外,對與鼠類有接觸的高危人群,有條件者應進行鼠疫菌苗注射,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鼠疫的治療主要是注射慶大黴素或鏈黴素(若同時口服磺胺咪啶或磺胺二甲基咪啶療效更佳),亦可用涼血、解毒、瀉熱為主這中醫中葯治療。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所致的烈性傳染病,病死率30%~100%,《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列為甲類傳染病。歷史上記載過三次鼠疫的世界性大流行,第一次發生在公元6世紀,幾乎遍及全世界。第二次發生於14世紀,當時稱為「黑死病」,波及整個歐洲、亞洲和非洲北部。第三次發生於1894年,於1900年流傳到32個國家。自1940年後,較小范圍的流行仍在世界上不斷發生。
臨床表現
臨床以腺鼠疫最多見,肺鼠疫病死率最高,其他還有敗血症型、皮膚型、腸炎型、眼型等。
①潛伏期:腺鼠疫1~12天,一般3~4天。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數小時~3天。
②全身中毒症狀:各型早期的全身中毒症狀大致相似,有急起的高熱、衰竭、出血傾向、意識模糊、頭痛及四肢劇痛、局部淋巴結腫大等。
治療
①一般治療與護理:患者絕對卧床休息,急性期給予高熱望量高維生素流質,補液,保護心肺功能。
②抗菌治療:鏈黴素可治療各型鼠疫,療效快,不易復發,使用時應同磺胺、四環素等聯合使用,以防產生耐葯。成人每日2~4g,每4~6小時肌注1次,對危重病例應加大劑量。療程10~15日,或痰檢連續6次陰性後停止。慶大黴素,據報道療效優於鏈黴素和氯黴素。腺鼠疫用慶大黴素每日16~32萬u,分2~4次肌注,或混入5%葡萄糖液500ml內分次靜脈滴注。四環素,在開始48小時內用大劑量(4~6g/日),嚴重病例在頭1~2日必須靜脈滴注,如病人情況允許可輔以口服,2~4g/日。退熱後減量繼續使用,療程7~10日。磺胺葯,可用於嚴重病例時與鏈黴素,慶大黴素、四環素等聯合用葯。
③局部治療:淋巴結腫可用5%一10%魚石脂酒精或0.1%雷佛奴爾外敷,周圍注射鏈黴菌0.5~1.0g,已軟化不能吸收時可切開排膿。眼鼠疫可用金黴素、四環素眼葯水滴眼,每次3~5滴,然後用生理鹽水沖洗。
防疫措施
①鼠疫是甲類傳染病,疫情發生後,應以最快通訊方式向衛生主管部門和衛生防疫站報告疫情。
②劃定疫區范圍,嚴密封鎖疫區。
③隔離治療病人:病人入、出院都應進行衛生處理,更衣、滅蚤,用1%來蘇或0.1%升汞水擦澡。肺鼠疫單獨隔離,疑似病例與確診病例分別隔離。隔離期限:腺跟疫患者症狀消失後一個月,分泌物細菌學檢查3次(每次間隔3天),陰性時解除隔離。肺鼠疫及敗血型叛疫患者臨床症狀消失,痰菌檢查6次(每次間隔3天)陰性。
④徹底消毒、滅蚤、滅鼠,對病家應實行從外到里的雨淋樣噴霧消毒,連續2次,每次噴霧後關閉一晝夜,死者屍體應消毒並立即火化或深埋。病人用具或排泄物隨時消毒。
⑤實行鼠疫活菌苗的應急接種。
黑死病
京報稱北京高校發現鼠疫純系誤傳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06月16日15:39 中新社
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五日電:北京市衛生防疫站人士稱,近日有關北京高校發現「鼠疫」病例的說法純系誤傳,在北京某大學發病的病人系感染鼠傳播疾病--流行性出血熱,而非鼠疫。
此間《中國青年報》今天對此作了報道。據衛生防疫站人士介紹,流行性出血熱是國家二類傳染病,是一種由鼠類帶毒傳播,以發熱、出血、腎臟損害為基本特徵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也叫作腎綜合征出血熱。雖然同是傳染病,但流行性出血熱與鼠疫不同。鼠疫是以鼠疫桿菌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它是由跳蚤為媒介,將細菌從野生鼠類身上傳染給人,再通過感染者的呼吸飛沫傳染他人。
據介紹,由於中國對鼠疫等烈性傳染病嚴格控制,多年來國內已經極少出現這種病例,在北京就更不可能出現。而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出現的傳染病,近年來,在北京呈高度散發狀,沒有形成流行。去年的感染率不超過十萬分之零點五。
防疫站官員說,這兩年北京的流行性出血熱雖然發病率並不高於以往,但有一種讓人感覺多發的表象。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這一兩年北京老城區有許多地方拆遷,而拆遷後一些地方不能及時建設,致使廢墟里鼠害滋生;再就是外來人口聚集地的環境衛生差,老鼠也很多;還有就是流動人口帶來的病毒。
防疫站官員表示,發生了流行性出血熱也不必驚慌。這種病的傳染途徑很清楚,不會通過蚊蠅傳染,一旦發病,只要及時確診、對症治療,療效
❻ 黃老鼠學名叫什麼
黃鼬(學名:Mustela sibirica)俗名黃鼠狼,因為它周身棕黃或橙黃,所以動物學上稱它為黃鼬。主要生活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西藏、泰國等地,中國很多地區都有分布。是小型的食肉動物。與很多鼬科動物一樣,它們體內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氣,在遇到威脅時,起到麻痹敵人的作用。主要以嚙齒類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民間諺語說「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實際上黃鼬很少以雞為食。黃鼬的皮毛適合製作水彩或油畫的畫筆,中國人稱為狼毫。
❼ 北極鼠生活在哪裡,是北極嗎
朋友你好!顧名思義,北極鼠生活在北極。它們把家安在北冰洋周圍的島嶼上,還有相鄰大陸的海岸線附近,基本呈環極分布。它們一般不會深入到更北端的地方,因為那裡沒有食物,北極鼠自然不會去冒險。生活在那裡的北極熊鼠被我們分為六大種群:俄羅斯弗蘭格爾島-阿拉斯加西部種群;阿拉斯加北部種群;加拿大北極群島種群;格陵蘭種群;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俄羅斯法蘭茲約瑟夫群島種群以及西伯利亞北部至中部種群。
❽ 倉鼠的原產地是哪裡
原產於貝加爾湖東部、蒙古、黑龍江省、河北省、內蒙古;加卡利亞倉鼠也叫楓葉鼠 、短尾鼠、趴趴鼠、三線鼠,原產於哈薩克東部、西伯利亞西南部;羅伯羅夫斯基倉鼠,有人叫老公公,原產於俄羅斯、哈薩克、新疆、蒙古西南部等地。
倉鼠(學名:Cricetidae)是倉鼠亞科動物的總稱。倉鼠共七屬十八種,主要分布於亞洲,少數分布於歐洲,其中中國有三屬八種。
倉鼠體長5-12厘米,除分布在中亞的小倉鼠外,其他種類的倉鼠兩頰皆有頰囊,從臼齒側延伸到肩部,因此得名為倉鼠。這種動物非常迷你和可愛,是一種很強勢的獨居動物,同時也是一種很受歡迎的寵物。
❾ 俄羅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後據說附近的老鼠都變得像豬一樣大,是真的么
有過那樣的報道,那是老鼠受核輻射後,產生了變異的結果。
❿ 俄羅斯核電站有老鼠像豬那大
誤解,是切爾諾貝利核電事故之後,原來核電站的地方沒人去,加上有輻射,導致老鼠變異,出現像貓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