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羅斯族簡介
俄羅斯族,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之一,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中國境內俄羅斯族使用俄文,一般兼通俄、漢、維吾爾、哈薩克等多種語言,在社會上,俄羅斯族講漢語,使用漢文,在家庭內,在與本民族交往時講俄語,使用俄文。
中國的俄羅斯族是古代俄羅斯移民的後裔,經過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長相、風俗和習慣等,已與俄羅斯的俄羅斯人完全不同。而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俄羅斯族散居在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北京等地,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黑龍江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市下轄額爾古納市等地,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俄羅斯族總人口數為15393人。
習俗
1、節日
俄羅斯族的節日主要有聖誕節和復活節。聖誕節在公歷1月7日,屆時,家家都裝飾聖誕樹,享用豐美的食品,由扮演的聖誕老人分發禮物,唱歌跳舞,歡度聖誕夜。復活節在每年4月間,節前49天為齋戒期,過節第一天即復活節。
此外,還有「報喜節」(節期在每年3月上旬)、「成年節」(節期在每年6-7月間)等,也過元旦、春節、國慶等全國性的節日。
2、家庭
俄羅斯家庭為一夫一妻制小家庭。父親掌管家中經濟子女長大結婚後,即另立門戶,獨立生活。與漢族通婚所生子女,一般都有漢族和俄羅斯族姓名。
俄羅斯族的家庭關系,夫妻地位比較平等,尊重婦女,尊老愛幼,家庭和睦,在家庭中老人具有無上的權威,子女與父母的關系融洽。婚姻比較穩固,離婚者少。
3、喪葬
俄羅斯族實行土葬,葬禮在墓地舉行,由死者的男性親友將棺材抬至墓地,將棺蓋揭開,親友們向死者作最後告別。神父誦讀有關的聖經,為死者進行祈禱。
② 適合牧民的掙錢項目
現在計劃做生意或者創業的話,就應該要做一些准備工作,要找個好的項目,可以看看自己喜歡什麼行業,喜歡什麼產品,或者市場上面有什麼新的產品或者新的項目,要找到一個新穎的,競爭小的產品,因為競爭大的生意是不適合創業的,競爭大的,風險就大了。
③ 誰知道俄羅斯族的簡介
俄羅斯族eluosi zu
Russi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15609人。
民族概況
俄羅斯族是俄羅斯移民的後裔。主要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匿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等地。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俄羅斯族人口數為15609。使用俄羅斯語,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通用俄文。
「俄羅斯」一詞起源於一個東斯拉夫部落之名「羅斯」或「魯斯」。在種族分類上,俄羅斯人屬於歐羅巴人種(皂種人)。中國的俄羅斯族由於與周圍民族通婚,體質逐漸變化,具有黃種人特徵。早在18世紀,但主要是19世紀以及俄國十月革命前後,俄羅斯族從沙皇俄國遷到我國新疆。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的時期,他們被稱「歸化族」。他們聚居的村落被稱為「歸化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俄歲斯族。
由於俄羅斯族遷來我國的時間不長,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在前蘇聯還有自己的親友。新中國成立後,他們之間又恢復了關系,不少人要求返回家鄉與親人團聚。50年代,經中蘇兩國政府協商同意、並幫助他們陸續遷回家鄉。此外,也有部分俄羅斯族遷往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地,因為那裡也有他們的親族,因此,我國現有俄羅斯族的人數已經不多了。
社會經濟
1949年前,居住在城鎮的俄羅斯族人民大多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的還兼營農業。有些人專門經營園藝、飼養家畜及養蜂等。在農村的俄羅斯族人民大多數十戶聚居在一起,獨自成為一個村莊。他們在伊犁河、特克斯河兩岸荒蕪的草原上,墾荒種地。居住在靠近牧區地方的,也從事畜牧業。他們深受歷代反動政府的壓迫。如特克斯縣的俄羅斯村,是俄羅斯人民經過多年辛勤勞動建設起來的.但後來國民黨軍閥強佔了他們的土地,迫使他們另遷居所,墾種生息。
解放後,俄羅斯族與各族人民一樣,享有充分的民主權利。在全國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歷屆人民代表大會中均有俄羅斯族代表。俄羅斯族人民積極參加了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城鎮居民通過勞動就業,大多成為工交、財貿、衛生各條戰線上的職工。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的一些俄羅斯族群眾參加了當地的國營農場,成為農業職工。他們的生活水平均有顯著提高。
文化藝術
俄羅斯文學在世界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源泉是俄羅斯人的祖先為後輩留下來的口頭文學遺產,如歌頌勇士的長篇史詩、童謠、諺語等。特別在19世紀初,俄羅斯的文學遺產對我國的俄羅斯族的文化有一定的影響。
風俗習慣
中國的俄羅斯族的生活習俗基本與前蘇聯的俄羅斯人相同。俄羅斯族婦女,上身穿粗布上衣,外面罩一件無袖、高腰身、對襟長袍,下身穿毛織長裙。男子的內衣是斜領襯衫(長及膝蓋)和細腿褲,頭戴呢帽或帶耳罩的毛皮帽。逢年過節,花色鮮艷一些。春秋季節穿粗呢長袍,冬季穿羊皮短外套或皮大衣。夏季,農民還穿一種用樺樹或柳樹皮條編成的簡易鞋子(類似草鞋),冬天著氈靴或毛皮鞋。未婚少女梳發辮,喜戴色澤艷麗的四方頭巾,戴耳環等飾品。現在的俄羅斯男女大都喜歡穿現代服裝。
住宅多為土木結構,屋頂用麥秸覆蓋,土牆圍院,前院種植樹木花草,後院架設畜圈,建有庫房,挖有地窖。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屋內很整潔。
在飲食上,俄羅斯人以麵食為主。麵包、饢、各種餡餅等為主食。一般一日三餐,中餐豐盛,早晚簡單。他們還愛吃黃瓜、西紅柿等新鮮而營養豐富的生蔬菜,愛喝白酒、啤酒。另外有種叫「克瓦斯」的低度飲料也是俄羅斯人喜歡的。禁食驢、馬肉,有的還不吃豬、狗肉。
在婚俗上,俄羅斯族崇尚自由戀愛、婚姻自由,但講究門當戶對,結婚要徵得父母同意。與其他民族都可以通婚。婚禮儀式隆重、繁瑣。婚禮要在教堂舉行,由神父為他們念禱文、唱贊美詩,互換結婚戒指。然後接回新郎家,舉宴慶賀。現在中國的俄羅斯族婚禮形式多樣化了,並且朝著簡單而有意義的方式發展。
過去俄羅斯族人死後,要停放在凳子上,頭朝聖像,腳對大門,一兩天後埋葬。出殯時,棺木不能從大門出去,而要從後門或窗戶抬出去。多行土葬,墓上立十字架,親人在其去世後的第12天、20天、40天和周年都要舉行悼念儀式。現在俄羅斯族人死後,一般要為他開追悼會。城鎮居民多改為火葬。
俄羅斯族很講究禮節,見面時要打招呼。或鞠躬行禮、握手。在社交中,接吻禮節也比較盛行。到俄羅斯族家作客時,要先敲門,進了屋子要摘帽,坐在主人讓給的座位上,不能坐床。在給人遞煙時,不得單獨遞一支,而要遞煙盒,點煙時,不能一根火柴點三個人的煙:吸煙借火時,不能拿對方的煙。婦女在長輩或客人面前,必須戴頭巾,以示尊重。最隆重的傳統禮節是用麵包和鹽迎接客人,象徵善意和友誼。來客須用刀子切下塊麵包沾少許鹽吃下後才可進屋,過去是用於迎新娘和貴賓,現在也用於一般社交場合。吃飯用過的刀、又、勺不得放在桌布上,要搭在盤沿上。俄羅斯人忌送黃色禮品,認為黃色表示不忠誠,藍色代表友誼。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俄羅斯族最初信奉多神教(萬物有靈),近代,他們改信東正教。解放後,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中國的俄羅斯族大都信仰東正教,有信仰基督教的,不信教的人越來越多。東正教與天主教不同的是不承認羅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教的地位和權力。主張主教以外的其他教士均可婚娶。主要節日有復活節、聖誕節、洗禮節等。東正教的聖誕節開始於1月7日,為時共3天。
④ 世界邊緣的西伯利亞牧民生活是什麼樣的
【環球網綜合報道】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17日報道,2016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天下為家》紀錄片的攝影師蒂莫西·艾倫(Timothy Allen)走進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用鏡頭記錄下當地游牧民族在冰天雪地中的艱難生活。
蒂莫西於2016年12月抵達嚴冬中的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正好趕上當地游牧民族帶著馴鹿遷徙。他在那裡駐扎了16天之久,長途跋涉達800公里,其間還穿越了冰封的鄂畢河。據悉,亞馬爾-涅涅茨區位於西伯利亞最北部,被稱為「世界邊緣」。當地游牧民族被稱作涅涅茨人,長期生活在北極地區。他們馴養馴鹿,並在冬夏牧場之間來回長途遷徙。
⑤ 我國是有俄羅斯族吧,誰知道他的由來
俄羅斯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共有13504人。主要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市等地,其餘分散於黑龍江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一帶。
俄羅斯族是18世紀前後由俄國遷入我國的。起初的成份主要是戰俘、逃亡士兵、謀生的農民和東正教傳教士等。19世紀的俄國十月革命前後,更多的俄羅斯人進入我國,直到20世紀30年代還有陸續遷入者。當時,他們被稱為「歸純族」。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獲得了民族平等的權利,正式改稱為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使用俄文。在家庭之外的社會交往中,他們普遍使用漢語、漢文。
東正教(亦稱希臘正教)是俄羅斯族的傳統信仰。但由於與其他民族的密切交往、通婚,宗教信仰已日漸淡漠。
居住在城鎮的俄羅斯族,知識分子有相當大的比重,教師、醫生、工程師、技術工人以及幹部,是他們主要從事的職業。在農村和牧區的俄羅斯族也大都是知識型的農牧民,普遍擅長園藝栽培、家畜家禽飼養和養蜂等。
⑥ 土爾扈特人東歸後被迫留在俄羅斯的4萬人後裔目前狀況怎樣
國內的土爾扈特人大部分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部分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青海省,零星居住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甘肅省、雲南省、台灣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土爾扈特人,他們是和鄂爾勒克所領牧民的後代,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其餘居住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專區和塔城專區,還有的零星居住南疆北疆各地。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居住著原渥巴錫汗所領南路舊土爾扈特盟牧民的後代,主要分布在和靜縣、博湖縣、焉耆回族自治縣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庫爾勒市,其它居住在州內各縣。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土爾扈特人有4萬多人(金向宏主編《巴音郭楞古自治州志》第236頁,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版。),其中和靜縣近3萬人,焉耆3千多人。博湖縣2千多人,庫爾勒市有2千多人,和靜縣的百分之八十的土爾扈特人從事畜牧業,其餘從事農業、服務業等,焉耆回族自治縣和博湖縣的土爾扈特人主要是從事農業或半農半牧業,庫爾勒市的主要是政府公務員及他們的家屬子女。農牧民仍然信仰藏傳佛教,巴州的土爾扈特人仍然保持著注重子女教育的遺風,他們無論窮富都讓子女達到國家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標准,如果子女考上高中、大學,都力爭供其上學,有的農牧民實在家貧沒有能力供子女上學,部落的人就互相幫助供其子女完成學業。他們的子女一般受教育程度都較高,如果那一個人不送子女上學,就要受到眾人的譴責,甚至告到喇嘛和行政領導那兒,直至勸說命令勸說、命令送其子女士上學為止,巴州的土扈特人的女很少有文盲。
生活在塔城地區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土爾扈特人是原策伯克多爾濟所領北路舊土爾扈特盟牧民的後裔。主要居住在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其餘居住在額敏縣、裕民縣和伊寧市,人口20000多人,大部從事畜牧業,少部分人從事出口貿易加工工業,主要以織毯、製革為主。由於離邊境較近,比較注重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知識,對畜群注意引種改良,發揮雜交優勢,使部落的畜牧業發展較快,並經常主動地和其它土爾扈特部落進行良種交流。1871年沙俄政府趁阿古柏入侵新疆之時,入侵伊犁達10年之久,1881年2月24日中俄政府簽訂了《伊犁條約》。「其中第五條規定伊犁居民可攜帶財產一年期限自由遷居俄國,前後據此款項7萬伊犁居民脅迫遷入俄境。其不願遷移者,鞭撻之至,哀號之聲徹於四野。(《清廷外交史料》第15頁,光緒朝,第三十二卷。)」其中北路土爾扈特盟居民被脅迫遷入俄境達千餘人,後又多方設法全部返歸了伊犁。
生活在烏蘇周圍各縣市的土爾扈特人,是原巴木巴爾所領的舊土爾扈特東路盟牧民的子孫。人口12000多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少數人從事農業種植業,比較注意虛心向其他民族學習先進的農業科學知識,並積極推廣機械化,他們種的地一般產量都較高。他們將莊稼的桿葉喂牛羊,使畜牧業又得到了發展,他們這種半農半牧的多種經營,促進了農牧業的共同發展。
生活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土爾扈特人,是達什敦多克—默門圖父子所領的舊土爾扈特西路盟牧民的後裔。人口6000多人,大部分人生活在精河縣,主要從事畜牧業。博爾塔拉的土爾扈特人比較注重體育活動,每年春、夏、秋三季都要舉行體育運動會,進行賽馬、摔跤、射箭、舞劍比賽。他們的祖先在東歸祖國前曾經是專門負責土爾扈特部落製造器具和武器的工匠,後代延延不絕,有許多能工巧匠。打造的土爾扈特蒙古小刀十分精美;製作的首飾、胸飾、手飾非常典雅;製造的馬鞍、馬蹬、寶劍既牢固又別致。
生活在阿爾泰、塔城地區的土爾扈特人,主要是新土爾扈特盟郡王舍楞所領牧民的後代,人口約1萬餘人,以牧業為主,但捕魚業有所發展。他們不但善於叉捕、撈捕、冰捕,而且還在賽里木湖、額爾齊斯河上駕船網捕。對於魚類,不僅善捕,而且善養,往往一年幾次定期撒食料,促使魚類生長繁殖。採集業別有特點,他們採拾的香菇國內外聞名,是新疆香菇的集散地。
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土爾扈特人,1698年徙牧於阿拉克山等處,以後定牧額濟納河兩岸,歸陝甘總督管轄,在額濟納草原游牧。抗日戰爭初期,阿拉善盟和碩特蒙古親王達理札雅因是宣統皇帝溥儀叔叔載濤的女婿(烏蘭少布著《從寧夏與阿拉善盟看近代內蒙古的省旗矛盾》第9頁),國民黨政府恐其投靠日本人,派寧夏省主席馬鴻逵將達理札雅親王關押軟禁達6年之久(1938年2月—1944年3月)。「放回阿拉善盟之後,達理札雅親王堅決不同意阿拉善盟歸寧夏省管轄,而國民黨政府卻堅決支持馬鴻逵,壓迫蒙古人民(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檔,代號一四一,檔號1788。)」在內蒙古人民政權——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後,根據達理札雅親王和盟內人民的自願,願意歸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在阿拉善盟西北方,現屬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一個旗,有土爾扈特部落人2000多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少部分人從事農業和手工業,仍然信仰藏傳佛教。
生活在青海的土爾扈特人,現僅4000餘人,大部分人從事畜牧業生產,少部分人從事農業,大部分人講漢語、蒙語、藏語3種語言,信仰藏傳佛教。
國內分布的土爾扈特人,約10萬餘人,大部分仍然從事畜牧業,但接近農區的,已多半從事農業,人口文化素質普遍較高。
⑦ 中國的俄羅斯族可以回到俄羅斯居住嗎
可以在俄羅斯居住,俄羅斯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回到俄羅斯居住等於出國,俄羅斯族在俄羅斯並沒有任何特殊待遇。
⑧ 介紹一下草原牧民日常的生活
把住房搬到哪裡,由於需要頻繁地搬家,住房就必須是能夠隨意移動的活動房,古代稱這種住房為」穹廬」,」氈帳」等,俗稱」氈房」,」帳房」等。
帳篷,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牧民使用的主要居舍之一。通常有生活帳篷和娛樂、休閑帳篷兩種。生活帳篷是多用牛毛製成的黑色帳篷,用數根支架支住頂棚,外邊四周用牛毛繩索拉緊栓在木撅上,再把木撅釘入土中,十分牢固。牛毛帳篷不怕雨雪的浸透,任憑外邊下多麼大的雨,帳篷里不會漏雨,非常適合高原變化無常的天氣。帳篷里中間是爐灶。過去一般是三塊石頭架起的鍋灶,如今多用鐵皮爐子,煙筒從帳頂中央伸出去。四周多堆放糧食袋子和日用雜物,進門正對面擺放佛龕、懸掛「唐卡」(佛像絹軸畫)等。兩邊鋪牛、羊皮或羊毛氈子,再在上邊鋪用羊毛編織成的「卡墊」(地毯)。藏族貴右,尊貴的客人通常被讓到右邊坐或睡。
⑨ 世界邊緣的西伯利亞牧民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英國廣播公司(BBC)《天下為家》紀錄片的攝影師蒂莫西?艾倫(Timothy Allen)走進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用鏡頭記錄下當地游牧民族在冰天雪地中的艱難生活。
盡管生活條件艱苦,涅涅茨人仍然樂觀開朗,待人熱情,蒂莫西還在拍攝途中受邀與他們一起飲熱茶來驅散嚴寒。蒂莫西的旅行見聞將會被錄製成時長8分鍾的紀錄片《動物星球》,於近期在美國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