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俄羅斯的憂郁」是如何得來的
歐亞大陸不同的文化,遼闊的大自然,漫長寒冷的冬季,苦難深重的歷史,造就了俄羅斯人憂郁、熱情、開放、富於幻想、情感化、藝術化的民族性格,培育了俄羅斯文化中獨特的藝術氣質,一種審美的烏托邦精神,其民族文化就多了一種精神性。「
俄羅斯的民族性格,與此有關。「我們祖國多麼遼闊廣大,它有無數田野和森林」,然而冬天寒冷漫長,白晝苦短,雪景單調,罹患「冬季憂鬱症」的可能性難免偏高。俄羅斯的文學、藝術,也嚴重沾染了這一民族性的憂郁特質,音樂尤其如是。從格林卡開始,俄羅斯作曲家無不在揮霍著廣闊大自然、豐富民間曲調與東正教傳統給他們的素材和啟發,以及彌漫於它們之上的宿命而深沉的悲哀。
⑵ 俄羅斯文學,為什麼能夠在世界文學中獨樹一幟
俄羅斯文學這一概念在廣義上指所有俄語國家的文學,不僅包括俄羅斯,也包括前蘇聯諸加盟共和國的文學。在蘇聯解體後,這一概念的范圍縮小,僅指俄羅斯一國的文學。
這在世界文學對社會人物關系的表現描寫中是比較少見的;而且,俄羅斯社會等級觀念十分強烈,上下層社會幾乎不來往,表現出農奴社會的層級特點,可是在上層社會又由於受西歐的影響,經常有沙龍、舞會等現代社會的標志,這些都構成了俄羅斯社會的特點。
4、表現了俄羅斯深厚的文學傳統,俄羅斯民族是一個文學傳統非常深厚的民族,其民族傳說、神話、童話很多,以至於普洛普研究敘事學就從俄羅斯民間故事、童話入手,這些民間文學既孕育了俄羅斯大量的文學大師,又使他們的文學作品飽含俄羅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比如俄文學對冰雪的描繪就不像亞熱帶地區文學那樣充滿恐懼,而是有著豐富的詩情畫意。
⑶ 有喜歡俄羅斯文學的嗎
我這個90後的少女
和我那50後的爸爸
都熱愛俄羅斯文學 藝術
那是一個憂郁的民族
哀傷是他生存的氣息
冰雪籠罩的俄羅斯,有自己的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氣質:對苦難的堅忍承受,對精神生活的關注以及對凈化靈魂的嚮往……這一切也造就了俄羅斯文學特有的憂郁和高貴的品質。
遲子健 和 朴樹 受其影響巨大
狂熱的愛著普希金
其他的網路上圖書館隨處可見
如果真的喜歡
用你的雙手
尋找你的熱愛!
⑷ 俄羅斯文學有哪些特點
具有鮮明的政論色彩、帶有民主主義傾向、嘲諷性的寓言詩和喜劇先後再現、出現了唯美派詩歌和小說等
17世紀:帶有民主主義傾向
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開展,俄羅斯文學漸漸豐富起來。司祭長阿瓦庫姆和宮廷詩人西密翁·波洛茨基的創作,顯示了宗教文學的新發展。17世紀初葉由波蘭、瑞典的武裝干涉和王朝的更迭等造成的混亂局勢,阻礙了俄羅斯文學的發展。
到20年代,有關「混亂時期」的政論著作一度興盛。17世紀下半葉,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開展,文學開始突破中世紀的格局,題材和體裁都有所增加,出現了大量描述社會生活、帶有民主主義傾向的世俗故事,或反映對新生活的朦朧憧憬與對舊傳統的背叛,或揭露和諷刺社會弊端。
同時,宗教文學也有了新的特色。
18世紀:嘲諷性的寓言詩和喜劇先後再現
彼得一世時期的文學仍然是新舊雜陳,具有過渡性質。30年代在彼得改革的基礎上興起的古典主義,是此後將近半個世紀中俄羅斯文學的基本流派,表現了啟蒙主義同中世紀思想原則之間的斗爭。
羅蒙諾索夫使文學體裁和語體規范化,並將音節體詩改為更適合俄語特性的音節和重音並重體詩,對統一的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詩歌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在古典主義文學中,諷刺作品成長較快。50年代,嘲諷性的寓言詩和喜劇先後再現。
19世紀中後期:出現了唯美派詩歌和小說等
俄羅斯文學中,較著名的還有托爾斯泰的浪漫主義詩歌和小說,費特(1820-1892)和德魯日寧(1824-1864)的唯美派詩歌和小說等,但其成就和影響都遠不能與現實主義相比。
(4)俄羅斯文學為什麼憂郁擴展閱讀
現代文學的特點
1917年十月革命後直到80年代末,俄國實行社會主義的蘇維埃制度,因此其文學又通稱蘇維埃俄羅斯文學;因為俄國是當時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這個階段俄羅斯文學又是整個蘇聯文學的一部分。
蘇維埃俄國初期,文學界存在許多作家團體,派別之爭激烈,創作不多。代表當局主管文藝的盧納察爾斯基為團結作家隊伍做了大量工作。不久,執政的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加強了對文藝事業的領導,提倡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基本創作方法。
⑸ 為什麼俄羅斯文化具有一種深沉憂郁的氣質
什麼是憂郁氣質
很多人對憂郁氣質的涵義不甚了了,或認為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情結,其實不然。 那麼,什麼是憂郁氣質呢?
憂郁的人經常無端心情低落,很想離開集體一個人去彷徨。有些人似乎更願意去沉浸在這這感受中,去體會那種心裡低落。
與一般人的庸常認識相反,憂郁其實是一種高貴的精神品性,是一個良知者應有的文化基調,故在美學和哲學上都具有不可估的意義與價值。從美學上看,憂郁情結同浪漫的悲劇感休戚相關。朱光潛說:「浪漫主義作家突出的特點之一是熱衷於憂郁的情調,叔本華和尼採的悲觀哲學可以說就是為這種傾向解說和辯護。」
⑹ 為什麼俄羅斯文學作品那麼難讀
俄國文學作品大多偏重於剖析人物內心,反復思索人生的意義。
個人覺得值得推薦的就是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還有《安娜卡列尼娜》很不錯,當然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和《上尉的女兒》也可以,不過像肖洛霍夫 ,車爾尼雪夫斯基,果戈里還有高爾基等人的作品是相當不錯的.最具可讀性的應該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名著了.除此以外,俄國作家寫的詩很好,其實很多我沒有讀懂,但讀起來能有一些感受也算有收獲的.
至於做筆記的話就難說了,個人不喜歡做筆記.但是很有感悟,因為當你把一本書多讀幾遍是自然而然的就會有新的體會,這樣會比做筆記更強.
不過,如果是讀書筆記要當做作業上教的另當別論,誰也惹不起我們那可敬有可畏的老師……
⑺ 為什麼很少有人喜歡俄羅斯文學
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文壇雖然看似繁華,實質上商業化氣息越來越重,大大小小的文學獎項有數百種之多。有個別作家創作水平有限,但因能掏錢為自己賺吆喝,因此居然也接連得獎,名聲大噪。老作家邦達連科說這個時代是「轟轟烈烈、糟蹋毀壞俄羅斯文化的年代」,認為「近十年的俄羅斯文學,就其主體而言,缺乏一種祖國的情感。因此無論文學還是文化,整體上變得貧乏、卑微。實際上沒幾個人需要這樣的文學。」在這種背景下,像拉斯普京那樣恪守傳統寫作的作家自然逐漸淡出了公眾視野,盡管他的一些作品偶爾還會被人記起。筆者在2012年底曾在莫斯科一個小劇場觀看過根據他作品改編的話劇《最後的期限》,感覺觀眾似乎反響不大。
曾幾何時,蘇聯文學是中國現代文學學習的榜樣,建國初期,很多蘇聯文學的二三流作品都被譯成中文,印數極大。那時對於中國革命作家來說,文學界的最高榮譽獎不是諾貝爾文學獎,而是斯大林文學獎。丁玲、周立波、賀敬之等人都是斯大林文學獎的得主。但到80年代後,西方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學一股腦地被介紹到國內,魔幻現實主義、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等思潮令人目不暇接。過於強調意識形態性的蘇聯文學便逐漸退居二線了。
總的來說,當前俄蘇文學在中國閱讀界並不算特別熱門,尤其是與一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相比。但由於俄蘇文學是「為人生的文學」,它本身所包含的社會反思、道德批判這些主題並不隨著社會變遷而發生太多的變化,因此無論何時,俄蘇文學在中國總能找到一批閱讀它、理解它、熱愛它的知音。這也許就是一種外國文學在譯介過程中正常的遭遇吧。
望採納~
⑻ 俄國文學很厚重,基調真的很悲傷嗎
俄國最偉大的文學都存在於19世紀,那時候俄羅斯正處於風雲巨變的邊緣,還處於一種農奴制社會,這個國家很掙扎也正在無比悲傷的前行,像是上天掉下的眼淚,俄羅斯的文學家如雨後春筍一般從屠格涅夫一個接著一個的冒了出來。
他們足以代表俄羅斯文學點高峰,反映出當時的痛苦,自然也是悲傷的,基調也是濃厚的。
⑼ 不知現代的俄蘇文學怎麼樣
在此要提到的是蘇聯的集體文學,當初基於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文學必須供大於求,這樣開始了文學的集體生產。任何不同尋常的,獨創的,飽含真相的成分,在它那裡都成了社會不穩定甚至破壞顛覆的因素,作家也會因此遭殃(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是很常見的)。歐洲古典文學來自偉大作家狄更斯、托爾斯泰、果戈理他們的鑽石一般寶貴和耀眼的文學遺產從此盪然無存。蘇聯的作家會每隔一周或者一個月開一次作家大會或私下聚會,互相交流,指責,修改那些生硬的作品,使他們變得成熟,更符合主流,更能滋養國家和民族的胃口。那些愚蠢的文學工作者永遠不知道,成熟和迎合恰恰是文學書寫的大敵,生硬和獨立才是文學語言最重要而且必須保留的部分。在那裡,作家不厭其煩地變換技巧或語言方式,但是必須符合文學界大佬們如編輯、審查者和評論家的胃口——讓那些愚蠢的文盲們心滿意足。於是,我們可以總結出蘇聯文學工作者的奮斗路線:去掉政府不喜歡的部分、大眾不喜歡的部分、文學界大佬們不喜歡的部分、同伴不喜歡的部分,盡量符合國家學說、民族學說、大眾共識,寫作技巧共識,把作品弄得光滑可口,圓潤小巧如鵪鶉蛋,並且每一隻鵪鶉蛋的大小和形狀都彼此相似,所有的蛋都像是同一隻鵪鶉生出來的,甚至蛋皮上的花紋和生出來的熱度也基本一致。蘇聯的文學報刊就是這些可笑的鵪鶉蛋集體篩選和展示的場所。他們的荒唐、愚蠢和可笑令人難以想像。——納博科夫《給薇拉的信》季木爾·普拉托夫談蘇聯官方文學
「蘇聯官方文學成立的文學工廠聘請了20餘萬文學工人為「作家」,在1930—1943年間,人數超過了全球作家人數的總和,設置了各種程序復雜的文學生產車間——作家協會、出版社和文學報刊叢書等。工人們迎合著政治熱情,生產出衛國文學、工人文學、農村文學、自由潮等一系列的所謂文學流派,他們除了給蘇聯政權作為花絮和點綴,別無所為。這些工人只有依靠官方文學這個生產體系,安插在固定的生產流水線中才能寫出產品,真正脫離這個體系,他們都盲無所從。1991年蘇聯作家協會解散後不少高級工人陷入精神崩潰,自殺和憂郁往往有之。蘇聯幾十年對俄羅斯古典文學傳統斬草除根式的歪解,使工人們錯誤地認為自己比托爾斯泰甚至普希金也差不了多少。蘇聯長期的曲解式文學教育截斷了下一代人繼承俄羅斯文學的傳統精神。蘇聯官方文學的建立宣告古典俄羅斯文學的徹底終結,以後的復興不是一兩代人的事。」《白樺葉文集序》——季木爾·普拉托夫(前蘇聯作協主席)
蘇聯官方文學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文學工廠,裡面充斥了大量奴化和高度機器化的文學工人,他們集體覆滅了俄羅斯文學的優良傳統。——艾特瑪托夫
⑽ 俄羅斯文學評論家( )認為,19世紀的俄羅斯作品在散布一種「銷魂而廣漠的哀愁」
俄羅斯文學評論家( 別林斯基)認為,19世紀的俄羅斯作品在散布一種「銷魂而廣漠的哀愁」
俄羅斯文學主調是深沉、憂郁,用別林斯基的話說,俄羅斯文學始終散布著一種「銷魂而廣漠的哀愁」。是俄羅斯人民的辛酸、苦難、掙扎、抗爭孕育了世界文學中這朵奇葩。文學生命力源於現實生活,它一旦離開時代,離開人民,註定要枯萎。俄羅斯文學的偉大和魅力正在於它同時代、同人民血肉聯系。受沙皇專政壓迫的俄羅斯人民災難深重,沒有任何民主自由可言,於是文學就成為人民表達思想感情的唯一場所,文學藝術家自然成為人民代言人。在某種意義上說,俄羅斯文學成了社會氣門,憋足了氣的所有社會激情都通過這個氣門直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