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同樣作為大國,為何俄羅斯和美國美食就不如中國豐富
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每個地區氣候不同相對的就會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因此中國美食豐富多樣。氣候帶差異導致的人文差異,比如濕熱氣候的廣州形成一套粵菜體系,煲湯去濕熱,不吃辣。而四川湖南則不一樣。
可以說人們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一個「吃」字,如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對於吃的講究也就更高了,其實現在好多經典的傳統美食都是古人無意間發現的。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每一種宗教在其傳播的初始階段,除了宣傳其既定的教理之外,還要通過一定的建築、服飾、儀式及飲食將人們從日常狀態下標識出來。
② 俄羅斯人飲食習慣
對於俄羅斯人說,正餐分:冷盤(前餐)、熱菜(第二道)、湯、甜點.主食是麵包、土豆泥、通心粉.一般以白麵包為主,也有人偏愛蕎麥的黑麵包.冷盤以色拉為主.還有香腸、熏肉、咸魚.熱菜有烤肉餅、燉肉塊、烤雞等等.了解一點俄餐的人一定知道紅菜湯,這是俄羅斯很著名的湯.以甜菜為主,配洋蔥、橄欖果,切碎的圓白菜、肉丁、土豆丁,上桌的時候澆上一勺酸奶油.甜點是配合咖啡或茶的小點心.俄羅斯只喝加糖紅茶.喝咖啡有很講究的,把咖啡豆磨碎了以後煮著喝.滿屋飄香的咖啡味兒讓你有醉酒的眩暈.在溫暖潔凈的廚房裡,望著窗外飛舞的雪花,慢慢品味著來自南美的咖啡,吃著小圓餅,和三兩個知心朋友聊天是很多俄羅斯家庭主婦最開心的事情.俄羅斯人家的煤氣爐或電爐都帶有大烤箱,能做一手美味小點心的妻子是丈夫驕傲的資本.
俄羅斯人很注重晚餐.早餐喝牛奶,烤麵包.中午多數人都不能回家吃,就在單位食堂解決或從家帶來夾著香腸的麵包,喝杯茶,都很簡單.晚餐花費很長時間,是一家人交流的機會.俄餐里幾乎沒有煎炒烹炸,所以盡管沒有抽油煙機,廚房還是很乾凈,窗簾和桌布是全棉的.有的人家還會在廚房裡擺一個小電視或錄音機.廚房裡的文化氣氛也很濃,切菜板不大,反面會有一些鮮艷的圖案,不用的時候掛在牆上很別致.根據主人的品位牆上會掛些別致的工藝品,窗檯上養些花草.一家人在柔和暖意的環境中邊吃邊聊好幾個小時.
逢節假日,俄羅斯人喜歡在大自然里放鬆身心、享受生活.風和日麗的時候,朋友們三五成群到郊外吃烤肉是很愜意的事情.事先要把肉腌好,切成土豆大的塊兒. 帶上啤酒飲料、番茄醬、麵包和烤肉叉,在郊外找一個有林子的空地,撿一些乾柴,有的支個架子,有的挖個小坑,就可以開始烤肉了.高興時又唱又跳.沒有時間准備的話,也可以開車到郊外的療養院附近,買腌好的生肉,租借當地人烤肉的用具.到俄羅斯要是沒有吃過烤肉就算白來了,
對於俄羅斯人,吃在氣氛,至於有多少佳餚並不重要.在餐廳里就要有品位,環境和服務是餐廳最重要的環節.像中國沿街以吃味道為主的大排檔是沒有的.人們在餐廳里說話都是低聲細語,絕對不能高聲叫"嗨!結賬!".餐具也很講究,中低檔的餐廳也會擺上擦得亮晶晶的刀叉.桌布是棉布的,從來沒有塑料的,或一次性的.桌上都會擺好裝鹽和胡椒的小料盒,進餐的次序很重要,端上一道菜時,就把前面的一道菜撤掉,無論吃完了沒有.客人用公共刀叉把菜夾到自己的盤子里再吃,不能直接夾菜進口.大塊一點的肉,要用刀切成小塊,不能叉起一大塊咬著吃.喝湯也要用勺,不能抱著碗喝.俄羅斯吃飯很小心,客人離桌的時候,都不會把桌布弄臟.結賬時有時會留點小費,服務生絕大多數是男性.因為他們認為女人為男人服務是對女性的不尊重.餐廳或酒吧在門廳都有存衣間,外衣要脫在那裡,在餐廳使用手機是不禮貌的.一般會接到電話後及時走向門口,或者用很低的聲音回電.俄羅斯餐廳的廁所很講究,設施一應齊全,干凈整潔,有"廁所是餐廳的臉" 一說.
俄羅斯主婦是很辛苦的,不僅要把家裡打點得很乾凈舒適,而且因為家家都有別墅,還要操勞別墅的事情.很多人都在別墅種黃瓜、土豆、西紅柿、草莓等,收獲以後,把黃瓜做成酸黃瓜罐頭,草莓做果醬.每家都有做罐頭的封蓋和壓蓋器.
提到吃,不能不說說響當當的大馬哈魚子醬,根據魚的品種不同,分紅魚子醬和黑魚子醬,黑魚子醬是最名貴的,但它太濃的魚腥味中國人不習慣,魚子醬是和黃油一起抹在麵包上吃.俄羅斯很崇拜黑魚子醬的營養成分,推為孕產婦的首要補品.但是隨著市場的開放,今天俄羅斯市場也出現了很多假魚子醬.而長期以來,俄羅斯魚子醬的出口像煙酒一樣都是受到嚴格的限制.
無論怎麼說,俄羅斯人沒有"民以食為天"的概念,請客吃飯不是俄羅斯人常用的社交手段.俄羅斯人也不習慣"海陸空"全吃的原則.松花蛋就讓他們望而生畏.狗肉和鴿子也是絕對不吃的.鳳爪、腰花、肥腸、百葉是不可能出現在俄羅斯人的餐桌上的.
遺憾的是俄羅斯人對豆製品還很陌生,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嘗試過黃豆製品的美味.能彌補缺憾的是極豐富的奶製品,有很多奶製品根本就沒有中文名稱,無法對譯.像酸乳酪、酸奶油、奶渣等等都是一般沒有去過俄羅斯的中國人想像不出來的.
俄羅斯飲食的營養成分明顯高於中國.這也是俄羅斯人體質好的一個重要原因.
③ 中國的飲食和西方國家相比有什麼不同呢
1、高油高鹽。
例如韓國飲食較為清淡,而中餐往往又油又咸,讓他吃不習慣。很多韓國人剛開始吃中餐時覺得自己一定會長胖,因為不管在餐館還是學校食堂,很多菜上都漂著一層油,吃起來有點油膩。
2、環境吵鬧。
中餐館就餐環境大部分都很吵鬧,很多食客都在大吼大叫,簡直跟打架一樣。另外,很多中餐館沒有禁煙,煙霧繚繞,讓人呼吸困難。相比之下的韓國,大家雖喝酒暢聊,但不會大聲喧嘩,如打擾到他人用餐,店家就會過來警告。
3、中國食材更豐富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復雜多樣,不像一些小國只有一種氣候,因此各地動植物類食材非常豐富。多種原因造就了我國菜餚的豐富口味。比如,各地氣候不同,導致南甜、北咸、東酸、西辣,基於這些飲食偏好,漸漸形成京菜、魯菜、川菜、粵菜等八大菜系。
4、口味多樣。
中餐最大的特點是口味多樣。即使是同樣的食材,在不同地域,味道一定不同。中國還擁有燉、燜、煨等28種烹飪方法,人們還會根據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於是口味變得更豐富。
5、廚房形式不同。
相比國外常見的開放式廚房,國內大部分餐館都是封閉式廚房,操作不透明,就餐者無法看到後廚作業情況,少了大家的監督,在一定程度上為違規操作提供了空間。而街邊小餐館,人流量大,這桌客人吃完,下桌就接上了,來不及收拾,很難保證干凈的用餐環境。
④ 俄羅斯的人和中國人有什麼區別
俄羅斯人屬於印歐人種,白種人,身材高大,男子平均身高大約177厘米,女子166厘米。俄羅斯民族善於學習,是個富於智慧的民族,別看他們表面上粗粗拉拉,但是內心很細致,俄羅斯人工於心計,愛憎分明,辦事講求實際利益,他們愛分析。他們身上富有勇氣和毅力,敢於回擊挑釁。俄羅斯人的性格呈現兩極化,思維方式非此即彼。這是和我們中國人不一樣的,中國人講求中庸之道,講求調和。俄羅斯人非得揪出個對錯來。俄羅斯人愛任死理,愛記仇,得罪了他們可是處處要算計你的。俄羅斯人不能被糊弄,糊弄他們會遭到嚴厲的報復的。俄羅斯人有著比較強烈的擴張慾望,自尊心和優越感,他們會欺負弱者的。傳統的中國人大多數能做到不欺負弱者。但是如果你足夠強大,他們會敬畏你。如果你最強大,他們在敬畏的同時會嫉妒你。俄羅斯民族有時看上去不怎麼強大,這點跟中國人很像,但是如果你想征服俄羅斯人就不容易了。俄羅斯是個讓所有侵略者止步的國家。而中國人即便暫時被外族征服,但是強大的同化力。會讓異族溶化。俄羅斯人剛中帶柔,中國人柔里代剛。俄羅斯人的弱點是比較散漫,不太守時,有時一些人不講誠信。這點和我們比較像。中國和俄羅斯都是官本位社會,民主法治建設比較差一些,腐敗現象比較嚴重。俄羅斯人比中國人要懶一些,比較好喝酒。中國人愛吃飯,俄羅斯是酗酒。俄羅斯人性格中有狂野暴烈的種子,憤怒了比較粗暴。中國人好像罵街的嘴把式多一些。但是如果俄國人把中國人打急了,中國人會拚命的。
⑤ 中國人請客吃飯和西方人有什麼不同
西方人在飯店吃飯往往都是AA制,而中國人卻慷慨地把別人的也一起給付了。西方人不常款待客人,而中國人卻經常邀請朋友吃飯。
為什麼存在這樣的差別呢?表面上的原因是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首先,西方國家和中國的進餐方式不同。中國人實行的是「集體共享制」;西方人實行的是「個人分餐制」。中國人吃飯時每個人都可以共享桌上的每一種鮮美食品,但西方人只是吃自己盤子里的食物。
其次,西方人接待客人「吃飯」很簡單,不像中國人接待客人那樣帶有意圖。在美國人的心目中,,「吃飯」無非就是給身體增加營養,保持身體健康和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以抵禦疾病的侵擾。換句話說,這裡面根本沒有任何附加的價值。西方人倡導個人主義,獨立性很強。因此西方人通過各自付賬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彼此獨立性的贊賞。而在中國人的頭腦中,「吃飯」不僅僅是保持身體健康,還是一種生活的享受,甚至是增進友誼的助推劑。中國有很多諺語,比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多了好辦事!」。一般來說,在中國總是有一方來付賬。但他們的目的有所不同。中國人不各自付賬不僅僅是一種社會風俗和習慣,它還是一種手段,一種方式,一種報答的方式,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甚至可能是一種計謀……
另外,中國人有時候吃喝排場之鋪張、浪費之巨大、席間之喧嘩嘈雜,令外人咋舌。而相對於美國人對請客吃飯就比較隨便比較注意節省時間;英國人講究「少而精」;法國的食文化與中國齊名,文化人對於美食的愛好,也跟中國有共通之處,然而說話聲都很輕微,餐廳不見大聲喧嘩者,更從不暴飲暴食。德國更將浪費列為當地法律,按章處罰。
事實說明:現代發達社會是節約型社會,歐美公民的節約意識都很高;歐美公民都自覺遵守法律,並且互相監督和幫助。
⑥ 中國、韓國、俄羅斯、瑞典,這些國家的午餐都有什麼側重點
讓我看到國外的那些學校午餐後,才感覺到我的童年雖然不是最幸福的,但也比一些國家的孩子幸福,不信我們來看看世界各國的學校午餐吧。
馬拉維的學生午餐:盤子讓人看起來就很有進食的慾望,煮胡蘿卜辣椒香菇之類的大燴菜居然放了那麼多花生,我們的飲食習慣肯定難以理解
中國的學生午餐:魚、番茄炒蛋、白飯、波菜、白花菜、湯,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我覺得還不錯了,我是中國人我愛吃中國學生午餐,大家說呢?
⑦ 俄羅斯人的飲食特點
俄羅斯人一日三餐中的主食除麵包、土豆外,還有牛肉、豬肉、羊肉、牛奶、蔬菜、黃油、乳酪等。俄羅斯人用餐的特點是肉、奶量多,蔬菜量少。俄羅斯人的進餐方式是一道一道地吃。
自古以來,俄羅斯就以麵包為主食。但俄羅斯人也愛食黑麵包,甚至超過白麵包。黑麵包的主要原料是黑麥粉,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營養價值很高。黑麵包有一股麥香,入口時略帶酸味,咀嚼一會後,又有一股甜味。
俄羅斯還有一種食物,它被稱為俄羅斯人的「第二麵包」,這就是土豆。俄羅斯人十分愛吃土豆。
(7)中國人吃飯跟俄羅斯人吃飯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俄羅斯人一般指俄羅斯194個民族中的主體民族俄羅斯民族,屬歐羅巴人種,具有這一人種的基本特徵:淺色皮肢,柔軟的波狀發,男子胡須和體毛發達,鼻窄且高高隆起,唇薄,直頜,面部輪廓清晰,身材中等或中等以上。
俄羅斯人是歐洲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約有1.4億人。其中約1.16億生活在俄羅斯,約2000萬人生活在俄羅斯的鄰國。
⑧ 俄羅斯飲食有什麼特點
通常在俄羅斯餐桌上最常見的就是各種各樣的肉類食品,幾乎每餐都會有牛肉、羊肉、牛排、香腸等。
俄羅斯人常飲用的飲料有蜂蜜、格瓦斯等。俄羅斯人愛喝酒是世界聞名的,其中最重要的酒類當屬伏特加。俄羅斯人有喝茶的習慣,主要飲用紅茶。
俄羅斯人特別忌諱「13」這個數字,認為它是凶險和死亡的象徵。相反,認為「7」意味著幸福和成功。俄羅斯人不喜歡黑貓,認為它不會帶來好運氣。
俄羅斯人認為鏡子是神聖的物品,打碎鏡子意味著靈魂的毀滅。但是如果打碎杯、碟、盤則意味著富貴和幸福,因此在喜筵、壽筵和其它隆重的場合,會特意打碎一些碟盤表示慶賀。
(8)中國人吃飯跟俄羅斯人吃飯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俄羅斯國旗採用傳統的泛斯拉夫色,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白、藍、紅三色。
國旗中的白色代表寒帶一年四季的白雪茫茫,藍色代表亞寒帶,又象徵俄羅斯豐富的地下礦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資源,紅色是溫帶的標志,也象徵俄羅斯歷史的悠久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三色的排列顯示了俄羅斯幅員的遼闊。但另一方面,白色又是真理的象徵,藍色代表了純潔與忠誠,紅色則是美好和勇敢的標志。
⑨ 誰知道中國人請客吃飯與西方人有什麼不同
首先,西方國家和中國的進餐方式不同。中國人實行的是「集體共享制」;西方人實行的是「個人分餐制」。中國人吃飯時每個人都可以共享桌上的每一種鮮美食品,請注意是「共享」;但西方人只是吃自己盤子里的食物,假如你吃牛肉,他吃雞肉,你就不可能品嘗他的雞肉。「個人分餐制」的結果就是你只能吃自己盤子里的,不可能共享食品。哈哈,我說的不錯吧!
So to eat Chinese food is happier than to eat Western-style food. And I want to ask you a question. Do you like the free thing? I think nobody don』t like the free thing. Ok! Suppose I invite you to eat the delicious Chinese food, then I pay the bill. This is equivalent to that you have enjoyed a delicious Chinese food free. So you will be very glad. Have strengthened the relation between us in the happy atmosphere.
因此,吃中餐比吃西餐更能讓人愉悅。我想問你個問題:你喜歡免費的東西嗎?我想沒有人會說不喜歡。Ok!假如我請你吃鮮美的中國食品,並且我來付賬。這就等於是讓你免費享用了中國美食,因此你會非常開心。這種愉快的氣氛便加強了你我之間的聯系。
Secondly, Occidentals eat for the health; Chinese eat for the friendship. Occidental advocate indivialism and independence is strong. So Occidental express that respect for each other』s independence through the way go Dutch. Chinese like making friends and solidarity. Chinese valu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friendship very much. There are a lot of folk adages in China, for example 「Depend on parents at home, leave home and depend on the friend!」,「Handle affairs is easy if you have many friends!」, another sentence is the more violent: 「Insert the knife into both sides of the rib for friend!!!」.
其次,西方人聚餐是身體的需要;中國人聚餐是為了友誼。西方人倡導個人主義,獨立性很強。因此西方人通過各自付賬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彼此獨立性的贊賞。而中國人卻非常看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友誼。中國有很多諺語,比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多了好辦事!」,還有一句更猛的:「為朋友兩肋插刀!!!」
Therefore, friend』s position is important in Chinese』s mind. The purpose that Chinese don』t go Dutch is doesn』t want to destroy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friends. Dutch treatment is the stingy behavior in China, is unfavorable to the friends』 solidarity and is unfavorable to keeping the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因此,在中國人的頭腦中把朋友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中國人不採用各自付賬的方式不會損害朋友間的友誼。相反,各付己賬被認為是小氣的行為,這不利於朋友的團結,也不利於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
Third, it is only simple 「Have a meal!」 that Occidental entertain guests. It is not purpose that Chinese entertain guests, but it is the means. In Americans』 idea, 「Have a meal」 definition is to add fuel to the body for keeping health and normal life activity. Thus resist the attack of disease. That is to say, there is no any additional value.
第三,西方人接待客人「吃飯」很簡單,不像中國人接待客人那樣帶有意圖。在美國人的心目中,「吃飯」無非就是給身體增加營養,保持身體健康和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以抵禦疾病的侵擾。換句話說,這裡面根本沒有任何附加的價值。
In the Chinese idea, 「Have a meal」 not only is for maintaining the health of the body, but also is a kind of life enjoyment, even is the means to promot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friends. After enjoying the sumptuous delicious food, you are glad, I am glad too, everybody is glad.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friends has been strengthened in this kind of atmosphere.
而在中國人的頭腦中,「吃飯」不僅僅是保持身體健康,還是一種生活的享受,甚至是增進友誼的助推劑。在享用完美味的盛宴之後,你開心,我也開心,每個人都很開心。朋友間的友誼就在這樣的氛圍中加深了。
Chinese are a nation liking treat very much. Generally speaking, one party who propose treat will pay the bill in China. But purposes are different. For example you help me to do a thing, I will invite you to dinner in order to express thankfulness to you, certainly, I will pay the bill. Suppose I am a company manager, you are another company manager. I talk about the business with you, and I will say: 「Let』s have a meal together!」. Certainly, I will pay the bill. My purpose is that congratulates business』 success, promote the friendship between us, even the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wo companies.
中國是個非常好客的國家。一般來說,在中國總是有一方來付賬。但他們的目的有所不同。比如你幫我做了一件事情,我會請你吃飯以便表達我對你的謝意,這當然是我來付賬。假如我是一個公司經理,你是另一家公司經理,我想和你討論生意上的事,我會說:「我們一起吃頓飯吧!」這當然也是我來付賬。我的目的就是祝賀生意成功,增進我們之間的友誼,增進我們兩個公司之間的合作和友誼。
事實上,中國的人際關系很復雜。
⑩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於西方人有什麼不同
略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這里簡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葯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飩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在品嘗菜餚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裡,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二、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的模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衛生與營養了。尤其是在經歷了非典以後。還有,人們因為越來越繁忙的工作,覺得中餐做起來太麻煩,不如來個漢堡方便等。這樣一來在飲食上差異也就不太分明了。 結構營養方面的差異中國人的飲食習俗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萬式。但在不同階層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盡相同。因此古代有稱在位者為"肉食者"。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燥除檀"(《呂氏春秋·本味》)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 史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嘆。 在飲食方式上,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民掘中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至後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著,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禮記》中曾說:"飯黍無以著。"可見至少在殷商時代,己經使用筷子進食。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即簡單經濟,又很方便。許多歐美人看到東方人使用筷子,嘆為觀止,贊為一種藝術創造。實際上,東方各國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國。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筷子,確實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西式餐飲 法國,法國是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墟上逐漸建立起來的國家。在此以前它是古羅馬省,稱為外高盧。當時就有一些典雅和羅馬的有名廚師來到這里,奠定了法國菜的基礎。到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盛行的燴牛他核、煎嫩牛排及各種少司的製作方法等傳到了法國,使法國菜更加豐富起來。由於歷代法國國王崇尚美食,使得當時的法國名廚輩出,烹怔菱也很我,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法餐卻趨於保守,發展較為緩慢。 義大利,義大利地處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優越的地理條件使義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業都很發達,其以面條,乳酪,色拉米肉腸著稱於世。 公元前2世紀後期,古羅馬宮廷的膳房已形成龐大的隊伍,並有很細的分工。廚師總管的身份與貴族大臣相同,烹調方法日臻完善,並發明了數十種少目的製作方法。時至今日,義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英國,英國的農業有發達,糧食每年主要靠進口,英國人也不像法國人那樣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英國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調。但英式菜的早餐卻很豐盛,受到西方各國的普遍歡迎。另外,在國人喜歡喝茶,刀慣在下午3點左右吃茶點,一般是一杯紅茶或咖啡再加一份點心。如遇朋友有傷心事,遞上一杯好茶,是對朋友最好的安慰。 美國,由於在美國的英國移民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外,由於美國的歷史短,傳統、保守思想較少,在生活習慣上也不墨守成規,美國人得當地豐富的農牧產品,結合歐洲其他移民和當地印第安人的生活習慣,形成了獨特的美國飲食文化。" 俄羅斯,俄式菜受法式菜影響較大,奧地利、匈牙利等國菜式的一些特點,結合自己的飲食習慣,逐漸形成顧具特色的俄式菜。 德國,德國是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由日爾曼諸部落逐漸建立起來的國家,中世紀時期一直處於分裂狀態,直到1870年才真正統一。在生活上,德國人喜愛運動,所以食量較大,他們保留了以肉食為主的日爾曼遺風,德式菜看以豐盛實惠、朴實無華而著稱。 五、討論和建設。 通過以上的論述,大家應該對中西方飲食文化有著一定的了解,因此,在面對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飲食文化的時候,能夠根據自身的情況有所取捨,不可一味追求味覺上的享受,從而攝入過多高熱量的食品,對身體產生不良的影響,也不可對這些新鮮事物盲目排斥,西方的飲食的確值得一嘗,絕對會有一種全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