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吃東西為什麼要使勁聞一下

俄羅斯吃東西為什麼要使勁聞一下

發布時間:2022-06-20 14:24:39

❶ 俄羅斯風俗有什麼

(1)他們好喝甜茶,即在茶里放糖、果醬或蜂蜜,還要吃一些甜食,如自製的蛋糕、甜點心、餅干糖果等。

(2)喜歡用茶炊煮茶。茶炊是俄羅斯特有的燒開水用的水壺,傳統的由銅製成,現在常見的則是不銹鋼的,結構類似於中國北方燒木炭的銅火鍋。

(3)喜歡喝濃茶,現代人還常在茶中放些羅姆酒。

(4)俄羅斯人是比較注重禮貌的。「您好」、「你好」、「早安」、「日安」、「晚安」、「萬事如意」、「謝謝」、「請原諒」、「再見」、「請」等等禮貌語言,人們不但在外面經常掛在嘴上,就是在家裡親人間也離不開口。

展資料

俄羅斯歷史起源於東歐草原上的東斯拉夫人,混血的羅斯人是俄羅斯人和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的共同祖先。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

988年開始,東正教(基督教的東部分支)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並最終形成了占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

13世紀初,基輔羅斯被蒙古人佔領後,最終分裂成莫斯科公國等多個國家,白俄羅斯、烏克蘭受波蘭立陶宛王國統治。東斯拉夫三國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都自稱是羅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統繼承人。

❷ 俄羅斯人喝酒後,為什麼聞一下食物

俄羅斯人喝酒後會聞一下食物,有這樣的習俗為了壓住酒氣,也是因為窮。

俄羅斯人愛喝酒,有很多的習慣,這樣習俗可以壓一下酒氣。

俄羅斯人真是超級愛喝酒,特別是愛喝高純度的酒。俄羅斯的年輕人喜歡喝威士忌,而中年人特別喜歡喝伏特加。因為天氣太冷,俄羅斯人可能一整天都在那裡喝酒,自然也形成了一定的風氣。

俄羅斯人喝酒如命,寧願沒東西吃也不願意沒有酒喝。不管這個習俗是不是每個人都會遵守,但俄羅斯人對酒的熱愛是毋庸置疑的。不管男女老少都是越喝越多。

❸ 俄羅斯的風俗

俄羅斯民族飲食習慣有以下幾大特點:

酸:俄羅斯人喜歡吃酸的食品。麵包、牛奶是酸的、菜、湯也多以酸為 冷:午餐多數是冷盤。以紅黑魚子、各種香腸、火腿、紅魚、咸魚、酸蘑菇、酸黃瓜、涼拌菜、乳酪等為主。
湯:俄羅斯人午餐、晚餐喜歡喝湯。有各種肉湯、魚湯、酸菜湯、紅菜湯、白菜湯等。
酒:俄羅斯人喜歡喝烈性酒,而且一般酒量都大。
茶:俄羅斯人喜歡喝紅茶,在茶中加檸檬片和糖。倒茶時,先從茶炊里倒出一些釅茶,然後用水沖淡。
主食:主食大多數是以黑麥、小麥麵粉製成的麵包。黑麵包是俄羅斯人愛吃之物,並常用來作為待客的食品。
副食:主要是魚、蝦、羊肉、青菜和水果。如羊肉串、羊肉湯、烤羊肉、炸羊排、炸羊腸等。蔬菜有黃瓜、西紅柿、土豆、蘿卜、生菜和圓蔥。但俄羅斯人不吃某些海物(烏賊、海蜇、海參)和木耳。

吃的規矩

在服務性場所,一般給小費,也叫茶錢。付帳的時候酌情多付一點兒,然後說"不用找",就行了。
應邀做客時,進屋應先脫衣帽,向主人及其他人間好。在主人家裡,應先向女主人鞠躬問好,然後坐在主人讓給的位置上。
吃西餐時,應左手持叉,右手持刀,麵包通常用手拿。飲酒時用右手拿杯;嚼東西時應把嘴閉上,不能嚼出聲來。吃水果一般削皮。在宴會上須"紳士"一些,照顧好身旁的婦女。

衛生習慣

俄公共場所禁止吸煙,不許隨地吐痰。在街上,即使你離人群很遠吸煙,也會有人走過來"關照你"。俄羅斯人這方面公德意識很強。
俄羅斯人有"泡澡堂"的習慣。他們的澡堂很獨特一蒸汽澡堂。澡堂里有爐子、上面放有燒熱的石頭,把水潑到石頭上,立即出現蒸氣,然後用白樺樹條編成的"小掃帚"拍打身子。

打招呼

俄羅斯人對稱呼相當有講究。在大街、商店、公共汽車等場所,你可稱對方"您"或"同志"。如果進一步交談,你可以按對方性別、年齡,分別稱先生、小姐、女士、朋友、小夥子。
假如你與俄羅斯人在一個較正式的場合互相認識和交談,應該努力記住對方的全名,既要稱呼他的名字還要加上

父姓,以示尊敬和客氣。而且千萬要記住:稱"您"不能稱"你"。

交際禁忌

讓煙時,一般要遞上煙盒讓其自取,不能只合一支。特別應注意不要用一根火柴替三個人點煙。男人吸煙時,應先問問身邊的婦女介不介意。出門進門,男子應幫助同行婦女穿大衣、開門。

談話時應看著對方,不插話,以示尊敬。上廁所的代語是"對不起,請等一下",或說"對不起,我去打個電話,請等一等"。握手時要摘下手套,不能搖對方的手。如果關系一般,輕輕地握;關系很好時可以用力。對年長者的婦女,不應先伸手;對初次見面的婦女,可先鞠躬。假如你是女子,切忌用裙子當扇子扇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對他人不得用手指指點點,交談時不要大聲嚷嚷。俄羅斯人在公共場合要麼不說話,要麼低聲交談,很文明。 (夜鷹)

俄羅斯社會風尚之女士優先(遠東經貿導報2003-29-1)

俄羅斯人一向把尊重婦女當作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修養好的標志。雖然"女土優先"並不掛在口上,但男士們卻很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否文明,在婦女面前,他們不僅注意儀表,而且還談吐文雅、禮貌謙恭。
俄羅斯人尊重婦女反映在日常瑣事的一舉一動之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社會所特有的公德和風尚,這種風尚幾乎隨處可見。比如,在公共場所的出入口常常見到男人們主動為婦女拉門,公共汽車上為婦女讓座位,街道擁擠的路邊讓婦女先行等等,體現出整個社會對婦女的關心、愛護和體貼。

俄羅斯婦女在這種環境中,自然享有不少的好處,進而也形成了一些不大不小的習慣,如習慣了坐小汽車不自己開門,習慣了出門時別人給披上外衣,習慣了下公交車有人攙扶,總之,習慣了一切文明禮貌性的服務。就連七八歲的小男孩都不乏紳士舉動,每當公共汽車停站時,他們會首先跳下車,然後轉身遞去一隻手給自己的母親或長輩,幫助她們下車,全然一副大男子的風度。

如果說平時這些點滴行動還不足以體現出社會對婦女的關愛的話,那麼,俄羅斯婦女在外旅行時受到的周到服務則更為明顯。坐飛機、乘火車途中,女性有時要手提沉重的行李,行走困難,這時,素不相識的人會走過來,熱情地伸出雙手為她幫忙。幫助婦女在俄羅斯似乎已成為極其自然而普通的事情。同宿一個包廂的男女旅客彼此非常照顧,列車起動後,男旅客自動離位,騰出地方和時間給女旅客,這時婦女們便能更換旅行時所穿的舒適的衣服。夜晚入睡前,男人們也讓出包廂,等婦女合衣而卧後自己才歸來。這些過程大家不用任何語言,彷彿成為一種慣例。

俄羅斯有不少吸煙者,當婦女在場時,他們吸煙首先要徵得她們同意,獲得同意後,才抽煙。當然,也有對婦女視而不見在公共場合"噴雲吐霧"的人,對這種旁若無人的不自覺表現,婦女們,則敢於提出抗議,直至其收斂自己的行為。事情雖小,但尊重婦女的確成為俄羅斯男人一種優雅的風范。

尊重婦女不是一朝一夕人們心血來潮的表現,它是俄羅斯民族長期形成的傳統美德。在中小學生的課本中,有專門講如何尊重婦女的課文供學生閱讀。從小的正規教育、家長的正面傳授以及社會的耳濡目染,培養了俄羅斯人文明、禮貌、懂得尊重別人的良好習慣。 (珊珊)

傳統婚俗:古羅斯和封建時代,俄羅斯人的婚姻嚴格受社會等級門第的限制,主張門當戶對,貴族不與平民、農奴通婚。男女婚姻須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沒有婚姻自由。19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發展後,婚姻自主的風氣逐漸流傳,但傳統的婚俗影響仍長期存在,尤其是在農村。

古老的俄羅斯婚俗很具民族特色,但結婚儀式十分復雜隆重,其過程大致分為五個部分。

首先是說媒。十月革命前,每個村莊和城鎮都有職業媒婆,以說媒為生,多是能說會道的中老年婦女。她們對周圍各家未婚男女的情況及其家庭財產情況了如指掌,專為男方出主意,舉薦未婚妻,並受男方的委託,到女方家庭去提親。媒婆去的時間一般是逢單的日子(決不能在每月13號或星期三)的晚上。媒人進房後不能說出自己的身份和來訪目的,而是稱自己是獵人、朝聖者或商人等等,過一會才花言巧語地說明來意:"你家有個小鴿,我家有隻小鷹,你家有隻小貂,我家有個獵人,你家有個姑娘,我家有個小伙,咱們來結個親。姑娘是支花,為何耽誤在家。"一番說服後,若女方父母同意考慮這門親事,他們便與媒人繞桌三圈,然後商定相親日期。相親之日,未婚夫與父母、媒人來到女方中,與女方見面。男方父母出面提出婚姻要求。女方父母在相看了未婚夫之後,如初步同意,就把男方帶來的麵包切成相等的兩塊或四塊與男方家人吃掉。隨後男女方家長和媒人一邊喝酒一邊商談雙方各自應該付的聘禮和嫁妝及婚期等問題。俄羅斯人很看重聘禮,也看重嫁妝。聘禮少或者嫁妝不夠就難以締結良緣。
接下來就是訂婚。男方父母和未婚夫在媒人的陪同下擇日再次來到女方家中,正式向女方求婚。女方表示正式同意,並接過男方父母獻上的麵包和鹽。雙手接過後要吻一下麵包,表示感謝,然後把它放在擺滿佳餚的宴席上。雙方父母祝福未婚夫婦,未婚夫婦交換禮物。一般未婚夫送給心上人訂婚戒指或珠寶首飾,有的還在禮盒裡裝一根短鞭以示丈夫的權利。未婚妻回贈情郎的則是她親手綉制的圍巾、手套等女紅。儀式之後,宴會開始,未婚妻給客人們敬酒並回贈每人一塊絲綢手帕。

婚禮前夕或當天早晨,待嫁的準新娘把閨中好友請來舉行"哭嫁"儀式,向少女時代告別。她解開發辮,把發帶分贈給女友,跟她們一起唱有關出嫁後悲慘命運的歌曲,這些歌曲都是描寫新娘婚後的不幸生活: 啊呀,水是那麼涼,又是那麼黃/ 他們打發我這姑娘去挑水/ 我光著兩只腳,沒有鞋穿/ 我赤身露體,沒有衣衫……。

接著是洗澡和與家神告別。未婚夫婦在婚禮前都要進行沐浴凈身,在傳統的浴室里洗個蒸汽浴。結婚時新婚夫婦還要交換樺樹枝製成的浴帚。

婚前的一項重要活動是送嫁妝。送嫁妝的車隊通常由五輛馬車組成,第一輛上裝著神像和茶炊,載著一個捧著茶葉和方糖的男孩;第二輛坐著新娘的教母,捧著瓷器和銀鹽碟;第三輛馬車上放著厚薄被各2床,大小枕頭各2對,床單床罩各6條,床幃2條,鵝毛褥子1個,還有新娘的衣服什物;第四輛載傢具地毯;第五輛上坐著新娘的姨母和抱著一隻母火雞的媒人。新娘家如果富裕,嫁妝多,車隊就更長。

高潮是結婚的日子。當天早晨,新娘換上白紗做的結婚禮服,梳上已婚婦女的發型,戴上基奇加帽(已婚婦女才戴的帽子),坐在神像下等待迎親車隊。這時,新郎、伴郎、媒人及親朋好友分坐四輛馬車而來,馬車都用綵帶、鮮花、樹枝裝飾得格外華麗。迎親隊伍要經過一番周折(用錢買路、尋新娘等)和逗趣哄鬧之後方能進入新娘房內。伴郎向女方家人敬酒三杯,然後把一條手帕塞到新郎手裡,把他領到新娘跟前,讓新娘握住手帕的另一端。然後,新郎新娘坐在一起接受新娘父母的祝福。此後,新娘與伴娘及女方媒人隨迎親隊伍去教堂。動身之前新娘及其家屬照例要痛哭一場,這時為整個婚禮的轉折點。按照風俗,新娘離家後不應再哭泣。

宗教結婚儀式由神甫主持。神甫給新婚夫婦戴上婚冠,詢問雙方是否願意與對方結合,為新人祈福。然後,新郎新娘交換結婚戒指。按照習俗,只有在教堂舉行過婚禮儀式、接受過上帝祝福的婚姻才是幸福的、牢固的。
教堂婚禮後,新婚夫婦到新郎家。賓客們在門前用麵包和鹽迎接新人,往他們身上撒麥粒、啤酒花、花瓣等,祝福新人婚後生活富裕、幸福。隨後,盛大的婚宴開始了。婚宴上除了各種美味佳餚以外,特製的大圓麵包是必備食品。上面飾有太陽、月亮、星星、鴿子,表示新人如日月相隨,相親相愛。按照傳統習俗,婚宴中有一位扮作農家廚娘的婦女端上一瓦罐麥粥,請新人將粥喝盡,並且口中念念有詞:"要是樹林里的樹墩多,你們就多生幾個兒子,要是草地上的樹墩多,你們就多生幾個閨女"。席間,賓客頻頻舉杯向新人祝福,並高喊"苦哇,苦哇",讓新人接吻。在這喜慶的宴會上,坐在最顯著位置的新人卻不能走動,也不能隨意吃喝。

狂歡至深夜,新人入洞房。洞房的牆角或床上一定懸掛著箭,箭象徵愛情。在俄羅斯的傳說中,婚姻是由鐵匠錘定的,而鐵匠和箭都代表雷神。有雷才能下雨,有雨才能豐收,因而箭也象徵多子多福。箭還象徵威力,守護新人的幸福。洞房花燭夜,新娘必須為新郎脫鞋,以示順從。

婚禮的最後一步是回娘家。婚後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到女方家中去。岳母請女婿吃的頭道菜是煎蛋,吃後女婿要把一枚硬幣投入盛著葡萄酒的高腳杯里,並遞給岳母,表示承認新娘的貞潔。

這是傳統的結婚禮儀,禮節繁瑣,以前通常只有富裕家庭才能做到。

蘇維埃時候婚俗:十月革命後,城市居民的訂婚儀式很簡單。通常是由女方在家中設茶點款待客人,時間一般選在婚前三個月內的某一天。這天未婚夫婦的親朋好友歡聚一堂,首先由女方父親宣布為女兒訂婚,然後未婚夫向未婚妻贈送訂婚戒指。未來的女主人給客人們斟上香茶,端出覆盆子果醬,請客人們品嘗自己親手烤制的甜點。而客人們照例一邊品嘗,一邊對未婚妻的手藝給予評價。

城市裡婚禮也很簡單:未婚夫婦先到市、區的民政機關登記,然後在親友的陪同下分乘兩輛汽車來到專為新婚夫婦舉行婚禮而設的"幸福宮"。,新郎攜新娘在門德爾松的結婚進行曲中走進大廳。新郎一般身著深色禮服,白色襯衫,站在新娘的右側。新娘則一般穿白色婚紗,頭帶花環,手持花束。傳統的花環由香橙花編成,或為蓓蕾,或半開。花束通常用玫瑰、鬱金香、康乃馨和牡丹編成,或是白色,或是玫瑰色。白色象徵純潔、溫柔;玫瑰色象徵青春。

婚禮主持人先詢問未婚夫婦是否自願結合,得到肯定的答復之後,請新郎新娘和證婚人在結婚證書上簽字。接著新人交換戒指,接受雙方父母的祝福。婚禮儀式結束後,新人會去一些有意義的地方,如初次見面的地方、經常同游的地方,或者去烈士墓、紀念碑等地方獻花,或在結婚林中植樹。然後再回家或到餐廳舉行婚宴和晚會與來賓歡慶。整個過程一般一天就結束了。農村婚禮保留了較多的傳統禮節形式。

當代東正教婚禮:蘇聯解體後,宗教的地位在俄國逐漸上升,教堂婚禮也增多了。正教會禁止與不同信仰的人結婚,因此來教堂舉行婚禮的人必須是經洗禮入教者,而且必須持有公民證和在官方民政部門辦理的結婚證件。

未婚夫婦在婚禮前須齋戒7-10天。新娘須穿著白色婚紗,也可著蘭色、玫瑰紅或淡褐黃色婚紗,但忌穿紫色或深色服裝。頭上要有帽、蓋頭等物。新郎穿深色西裝,不能戴帽。

新郎新娘由男女儐相陪同走進教堂。進入教堂後,新郎立於右側,新娘立於左側。神父問明他們確實同意結合之後,向新郎新娘各祝福三次,祈禱上帝賜福,把點燃的蠟燭遞到他們手中,把置於聖壇上的戒指戴在他們手上,之後新人相互三次交換戒指,各喝三小口紅酒。然後新人親吻耶酥和聖母像,接受在場者的祝福。儀式結束後,新人男右女左攜手走出教堂。

按照東正教的習俗,在齋戒期間、某些宗教節日、星期二、星期四、星期六不舉行婚禮。

左右方位觀:古希臘和古羅馬都有右吉左凶的觀念。受這些文化的影響,俄羅斯民族中形成了右為尊、為貴、為吉,左為卑、為賤、為凶這一觀念,並將右與男、左與女聯系起來。在俄語中,"右"這個詞同時又是"正確的,正義的"意思;而"左"則有"反面的"意思。心情不好可能是起床時左腳先著地的原因;穿衣時,俄羅斯人必定先穿右袖,先穿左袖是不吉利的;右頰長痣是吉痣,左頰長痣是凶痣。俄羅斯人至今還有向左肩後吐三次唾沫消災的習俗。

吉凶觀念:徵兆觀念是傳統文化的遺留下來的,世界上各民族都有,俄羅斯民族也不例外。

在俄羅斯下列現象被視為吉兆:小孩出生時被羊膜包著全身,預兆終生幸福;兒子像母親,女兒像父親,也預兆孩子會終生幸福;兩人交談時,突然同時說出一個詞,預兆未來兩人的某一個願望定能實現;坐在兩個同名的人之間時,心中想一個願望,此願望定能實現;喬遷時先放一隻貓進屋,日後生活必定順意;在俄式澡堂洗澡時,用白樺枝條抽打上身,身體會健康;姑娘試穿新衣時被針刺,預示她穿這件衣服時定會有人,特別是小夥子的喜歡;蜘蛛落到人手上,預示此人將收到信或好消息;杯中茶葉垂直浮在水中,預示喝茶的人將會獲得好消息。

下列徵兆被視為凶兆:用毒眼看人,對方不吉;烏鴉在屋頂叫,預示死亡;途中遇到貓(尤其是黑貓),或看到兔子穿過道路,或遇到提空桶的人,預示此行不吉;出門時,忘記帶某種物品而又回家取,不吉。避凶的辦法是返回後照照鏡子;看到衣著與自己完全相同的人,不吉;鹽倒灑出來,不吉,預示會與人吵架;杯中茶水突然潑掉,不吉,預示有突發事件。

禁 忌:俄羅斯傳統習俗中還有一些禁忌,如:不能送他人尖利的東西,如刀、別針等物,如一定要送,則應討回一枚硬幣,或用要送的尖東西扎對方一下;不能送別人手帕,因為送手帕預示著分離;兩個用同一手帕擦汗,預示終會分離;忌在家裡和公共場所吹口哨,口哨聲會招鬼魂;忌讓姑娘對著桌角坐,坐在這地方預示姑娘三年嫁不出去。

❹ 俄羅斯喝酒為什麼吹口氣

其實俄羅斯人在喝酒之前呼出一口氣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俄羅斯人一般喝的都是高度白酒,而高度白酒有個特點,那就是喝起來非常刺激,比較辣,普通人可能根本就喝不下去。

對於常喝高度白酒的俄羅斯人來講,高度白酒盡管常喝,但喝起來口感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所以說他們往往就會呼出一口氣,用來增加一下喝高度白酒的勇氣。就像很多人干一件比較有挑戰的事情之前,往往會呼出一口氣,給自己打氣。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俄羅斯人喝酒非常豪爽,他們往往都是一口悶,不會說一口一口地抿。而喝之前呼出一口氣,自然也就能夠保證喝酒的時候不換氣,因為喝酒的時候如果換氣,很容易嗆到。

(4)俄羅斯吃東西為什麼要使勁聞一下擴展閱讀:

禮儀:俄羅斯人一般的見面禮是握手,但握手時要脫下手套。久別的親朋好友常用親吻擁抱禮,男士一般吻女士的手背。在隆重的場合,俄羅斯人用「麵包加鹽」的方式迎接貴賓表示最高的敬意和最熱烈的歡迎。

應邀到俄羅斯人家做客,進屋後應脫衣帽,先向女主人問好,再向男主人和其他人問好。男士吸煙,要先徵得女士們的同意。 服飾 在俄民間,已婚婦女必須戴頭巾,並以白色的為主;未婚姑娘則不戴頭巾,但常戴帽子。

飲食 :紅腸、魚子醬、羅宋湯,還有傳統小煎餅,都是非常有民族特色的。通常在俄羅斯餐桌上最常見的就是各種各樣的肉類食品,幾乎每餐都會有牛肉、羊肉、牛排、香腸等。俄羅斯人常飲用的飲料有蜂蜜、格瓦斯等。俄羅斯人愛喝酒是世界聞名的,其中最重要的酒類當屬伏特加。俄羅斯人有喝茶的習慣,主要飲用紅茶。

❺ 俄羅期有哪些習俗

1.宗教:俄羅斯約63%的居民自稱信奉東正教,其中大多數屬於俄羅斯正教會,該教會在俄羅斯民族感形成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2.服飾:俄羅斯的民族服裝色彩鮮艷,寬大,這和俄羅斯民族的生產,生活有關,也體現了俄羅斯人豪邁的性格。

3.交際:在交際場合,俄羅斯人慣於和初次會面的人行握手禮,但對於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別重逢時,他們則大多要與對方熱情擁抱。

4.飲食:除飲酒喝茶之外,俄羅斯人夏日的傳統飲料是克瓦斯,這是一種有薄荷,麵粉或黑麵包干,葡萄乾,漿果和其他水果加上白糖發酵製成的清涼飲料。

5.居住:民宅俄羅斯的森林資源豐富,所以傳統的俄式民宅以木材為建築材料,主要有兩種樣式:一種是由圓木搭建的,這種木屋十分堅固;另一種是由木板蓋成的,這種木屋精緻美觀。


(5)俄羅斯吃東西為什麼要使勁聞一下擴展閱讀:

俄羅斯人把馬視為能驅除邪惡,給人帶來好運氣的動物。

他們認為馬掌有降妖的魔力,要是在地上發現一塊馬掌,他們一定會把它拾起帶回家,釘在大門口或牆上。

俄羅斯人把兔子看成是膽小無能的動物,如兔子從面前跑過是不祥之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俄羅斯人

❻ 有誰可以告訴我關於俄羅斯的飲食

在飲食習慣上,俄羅斯人講究量大實惠,油大味厚。他們喜歡酸、辣、鹹味,偏愛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愛吃冷盤。總的講起來,他們的食物在製作上較為粗糙一些。
一般而論,俄羅斯以麵食為主,他們很愛吃用黑麥烤制的黑麵包(Хлеб)黑麵包是用麵粉、蕎麥、燕麥等原料烤制而成的,顏色很深,是俄羅斯人的主食,就像我國北方人的麵食和南方人的米飯一樣。初嘗黑列巴有一點酸酸的味道,還有點刺嗓子,但越嚼越能品出淳淳的麥香。黑列巴的形狀象一個小枕頭,外殼烤得很是堅硬。如果放了兩天不吃,它就會硬得根本嚼不動,這倒保證了它不會變質。黑列巴在俄羅斯很便宜,是政府能控制價格的不多商品之一。除黑麵包之外,俄羅斯人大名遠揚的特色食品還有魚子醬、酸黃瓜、酸牛奶,等等。吃水果時,他們多不削皮。
俄式大菜膾炙人口,口味濃郁,用油較重,酸甜咸辣俱全,是享譽世界的美食。而紅菜湯和土豆是俄式大菜中的兩款特色。俄羅斯菜是十分豐富的,在北部、中部和西伯利亞地區,最普遍的第一道菜是用牛肉或別的肉類、新鮮的或經酸漬的白菜和別的蔬菜所做成的菜湯。新西伯利亞市面上、伊爾庫芡克州的居民喜歡吃紅菜湯。紅菜湯在俄羅斯久負盛名。做法是先用甜菜、戈瓦斯放在罐中燜煮,煮開後放入白菜、甜蘿卜,煮爛後放入蔥、蒜、油、鹽、肉,這是最基本的程序。真正的俄式紅菜湯做法程序嚴格。煮湯時用文火並適當加檸檬、西紅柿醬和香菜,放置要合理。也有的用酸模(一種野生草本植物,葉酸辣,嫩葉可用作制色拉)做成的、放置一夜後的冷青菜湯。菜湯中往往加入一種稱為"香料"的樹葉,增強湯香味、鮮味。在眾多的湯品中,魚湯也是很受歡迎的一種。還有用鴨塊、母雞塊或者腰花和腌黃瓜熬煮的肉湯,味道很鮮美。
在夏季,人們喜歡制備冷雜拌湯。這是用格瓦斯和切成碎塊的肉、新鮮蔬菜或加煮雞蛋做成。吃時澆上一層酸奶油,有清暑除煩、提神醒胃的作用。以中國的腐竹、香菇、粉絲和俄式的雞塊煮湯,味道也十分鮮美。在餐廳,較為普遍的菜湯是牛肉塊、土豆塊或土豆絲、胡蘿卜塊、紅甜菜等一起熬成的大雜燴湯。或者是加入雞塊,一般肉塊都切得較大。一餐多半一大盤湯,加麵包、奶油就足夠了。除了黑麵包外,麵粉烤制的食品也多種多樣,如大餡餅、油炸餅、牛肉煎包、奶渣餅、軟圓麵包等。
第二道菜中最普通的還是燉牛肉,或是與土豆或其他配菜一塊炒的牛肉,有時吃土豆泥、色拉、大紅腸、魚塊。但當地居民一般不吃鯽魚,很便宜的大鯽魚大多是華僑買了吃。而俄羅斯人都喜歡吃生魚塊、腌成紅肉色的,味道挺好。
土豆是俄羅斯人喜歡的食品。做法很多,煎土豆條配餐是俄羅斯烹飪的一大特點。土豆燒牛肉做法是將土豆塊與青椒、牛肉煮,然後放些黑胡椒、蔥、蒜、醋等,起鍋時撒點香菜。此菜有肉有菜,營養豐富,是最普及的一道菜。
一般地說,根據工作時間決定進餐的早遲,但大多數情況是這樣,8點10點間吃早餐,有蒸蛋、煎蛋、紅腸,喝紅茶或咖啡、牛奶,吃麵包。下午1點到4點進午餐,有菜湯、牛肉、雞塊、土豆或土豆泥、甜點心、薄餅、水果。到下午5點到6點間喝紅茶、吃點麵包。傍晚7點晚飯,有色拉、肉塊等,就是不喝湯。
夏季日照長時一日四餐,冬季夜長,一日三餐已足夠了。盡管俄羅斯人與歐美居民一樣,以奶油,肉類等高脂、高熱量葷食為主體的飲食內容。但是,他們同時飲用大量牛奶及其製品,並且每天均要喝茶,這對降低血脂、減肥、防止心腦血管硬化是十分有利的。
說到俄羅斯的飲食,就不能不提到俄式的傳統麵食之一—— 餡餅(пирог),小些的叫пирожок。它在俄餐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每逢重要節日、新年、洗禮、生日、命名日、婚禮以及葬禮,餡餅作為一道重要的菜餚,都是必不可少的。
俄式餡餅有著"太陽"、" 偉大節日"、"豐收"、"孩子健康"和"婚姻幸福"等多種涵義,俄國古諺語中有"俄國人的一生都伴隨著餡餅"的說法。
在俄羅斯,餡餅不僅製作方法多樣,更有在餡餅用料、形狀等多方面的差異。 俄式餡餅屬於酵母發酵類餡餅,並依據使用原料的不同,將餡餅分為:黃米類、蕎麥米類和面類餡餅。俄式餡餅的形狀也有很多種,除了常見的圓形餡餅外還有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比薩式露餡形、半露餡形、封閉形等等。餡餅的命名也很有趣,如:以人名命名的有"古里耶夫斯基餅";以用途命名的有"婚禮餡餅";還有以餡心命名的"捲心菜大餡餅"、"果醬大餡餅"、"奶渣餅"......在飲用Водка或饋贈親友時,餡餅都是理想的佐餐食品或禮物。當家中的小孩吵架時,媽媽就要做一個大餡餅讓大家分吃,這意味著"和好如初"。俄羅斯還有一種餡餅名為" 婚禮餡餅",它有著非常有趣的製作方法,並代表了一個特殊的俄羅斯風俗。當一對俄羅斯青年准備結婚時,在婚禮當天除了要製作各種佳餚宴請賓客外,男女雙方還要做一種傳統的餡餅——由薄煎餅加幾種餡層層壘疊而成。在製作餡餅蓋時,夫妻兩家製作的花紋會有所不同:丈夫家的餡餅花紋要製成小人形,表示"人丁興旺",而妻子一方的花紋要以鮮花為主,象徵美麗、忠誠。看似簡單的餡餅卻飽含了深深的祝福和對新生活的無限希望與憧憬!
俄式的餡餅從一個特殊的角度顯示著俄羅斯的文化,由此不僅看出俄式面點歷史發展淵遠的一面,還會使人聯想到粗獷豪放的俄羅斯人民細膩深情的一面。
二、俄羅斯的酒文化
伏特加(Водка)是俄國羅斯的國酒,又稱俄得克、俄斯克。日本、中國也有生產。它是極寒之地的產物。12世紀,沙皇俄國釀制出一種以稞麥釀制的啤酒和蜂蜜酒蒸餾而成的"生命之水" 可以認為它是現今的伏特加酒的原型。之後不久,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引進俄國,成了伏特加酒新的原料。18世紀,確立了用白樺木炭炭層過濾伏特加原酒的方法。19世紀,隨著連續式蒸餾機的應用,造就了今天的無臭無味、清澄透明的伏特加酒。正牌伏特加酒,沒有其他蒸餾酒的風味和香氣,因此作雞尾酒的基酒最合適。冰鎮後干飲也妙不可言,彷彿冰溶化於口中,進而轉化為一股火焰般的清熱。伏特加是俄羅斯的名酒,在世界上也小有名氣。有些西方人乾脆把伏特加當成了俄羅斯的代名詞。
在俄羅斯人看來,不喝酒的男人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俄羅斯男人則說,不讓喝伏特加還不如讓我死了。有些俄羅斯人見面時也會問候一下喝了沒有,就像我們中國人見面時常問"吃了沒有"一樣,只不過他們不是說出來,而是用形體語言表達:右手拇指和食指合成一個圓,然後食指彈出,彈到下巴。難怪常駐俄羅斯的外國人把伏特加比喻成俄羅斯男人的"第一妻子"。
嚴格地說,伏特加酒大體相當於中國所說的白酒,因為它並不是特指一個牌子的酒而是泛指一類酒。在俄羅斯幾乎所有的白酒都叫伏特加,國產的伏特加酒有幾十個牌子,由歐洲進口的也有十個牌子。伏特加酒的釀制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酒精進行活性炭處理,除去不純氣味然後加水勾兌。市面上出售的伏特加酒大都是這樣勾兌而成的,度數有38度、40度和42度三種。我個人覺得這種伏特加口感較差,味同假酒。在國內時,一位朋友從蘇聯帶回伏特加酒請我們幾位同學品嘗。我們喝了第一杯後,覺得與我們想像中的味道相差甚遠,便一致斷定朋友帶回的伏特加是假酒。這位朋友堅持說"老毛子"喝的就是這種口味的伏特加。到了俄羅斯之後,我發現朋友說的是對的。不過他只說對了一半.因為伏特加還有一種是用糧食釀制而成的。這種伏特加口味比用酒精勾兌的那種好多了,清冽凈爽,餘味悠長,基本屬於我們想像中的那種口味。只可惜這種伏特加酒在商店裡賣的不多。
俄羅斯人喝酒對酒杯比較講究,普通老百姓家裡都備有飲用啤酒、葡萄酒、白蘭地、伏特加酒的各式專用酒杯。伏特加酒杯大多是200-300毫升的大杯子,飲伏特加之前需把它放進冰箱冷卻一下,據說這樣口感更好。俄羅斯人喝伏特加喜歡一口喝乾,很是豪爽,當然一般情況下酒只倒到酒杯的三分之二左右。第一杯通常是一齊干下,以後各人按自己的酒量隨意酌飲。不過,俄羅斯人喝酒從不耍滑,都極為誠實,一般不勸酒,有多少喝多少,直到喝倒。
俄羅斯人喝酒不太注重地點,只要想喝,不必在家,也不必到飯店,再說那樣還用花錢。每天下午五六點鍾的時候,大街上盡是可愛的酒民:姑娘們一隻手牽著愛犬,一手提著啤酒瓶,她們堅信啤酒就是麵包;男人們手裡拿的一準兒是伏特加,邊走邊喝。冬天雪地上常有凍死的酒鬼,大街上隨處可見踉踉蹌蹌找不著家門的醉漢。
俄羅斯人喝酒也不大講究菜,喝口酒,吃口麵包,再來一小口乳酪就成了。不少俄羅斯人人外出時,隨身總帶著伏特加,下酒菜不一定總備著。如果同車或同機上有哪位酒友早已打開了味道鮮美的熏制鱘魚或者香腸、乳酪、腌黃瓜什麼的,那他們的旅途就會更愉快了。據說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有的窮人喝酒買不起菜,就在酒店裡干喝白酒,喝一口酒,就把油膩的袖口貼近鼻子聞一聞,權當吃菜。
俄羅斯民族能歌善舞,男人們大都談鋒很健,極富幽默感,喝起酒來會把這一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幾杯伏特加下肚,遂雅興大發,或翩翩起舞或盡展歌喉。接下來便是各色故事、笑話、繞口令脫口而出,妙趣橫生。朋友間聚會喝酒一般要持續三四個小時,每隔1小時休息10分鍾,煙民們可出去過會兒煙癮。俄羅斯人的祝酒詞也很有意思,第一杯為相聚,第二杯祝願健康,第三杯為愛,對祖國的愛,對家庭的愛,對妻子的愛,總而言之,為所有的愛乾杯。接下來便是祝願和平、祝願友誼等等。如果是在朋友家聚會或做客,最後一杯要獻給女主人,表示對她高超廚藝的贊賞和辛勤勞動的感謝。
據說俄羅斯總統普京並不是伏特加愛好者,這在俄羅斯政壇實屬罕見。他喜愛喝啤酒,只是在正式場合或在朋友執意勸說下才喝伏特加。前總統葉利欽可以說是伏特加酒最忠實的捍衛者。他不僅喜歡喝伏特加,而且常喝,並且海量,一次可喝一升。上議院議長斯特羅耶夫很少喝酒,而且只認准一種牌子得伏特加。他喝酒很講究,酒具必須精緻,下酒菜必須可口,因而被封以"酒仙"得雅號。下議院議長謝列茲尼奧夫則剛好相反,他善飲,但只要是國產伏特加就行,下酒菜也不挑剔,生嚼圓白菜足矣。
俄羅斯人寵愛的另一種酒精飲料是啤酒。在俄羅斯,啤酒是作為一種普通飲料出售的。也就是說,它不作為酒類飲料在政府控制下銷售。因此,啤酒在任何一個出售軟飲料的商店、商亭里你都可以方便地買到,但卻未必能買到伏特加。由於其兼具軟飲料和酒類飲品的特點,成為俄羅斯人每日生活的必選。無論是在酷暑還是在嚴冬,無論是在清晨還是在深夜,你都可以在大街小巷、車站地鐵,看到數量不菲的俄羅斯男女公民或步履匆匆,或悠閑自得地手持啤酒瓶開懷暢飲的情景。這已經成為俄羅斯街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景。在街頭設置的保潔箱里,街邊的牙石上,隨時都可以看到被人丟棄的啤酒瓶。有一次筆者在路邊候車,無意間發現路邊的街燈上竟有一隻啤酒瓶,看來俄羅斯人飲酒之餘也沒忘了幽默一下。
在俄羅斯,上年紀的人還是鍾情於一種叫格瓦斯的飲料,但年輕人已經被可口可樂等西式飲品的特殊口感和聲勢浩大的廣告宣傳所俘虜。
葡萄酒在俄羅斯好像沒有像在歐洲大陸那樣占據崇高的地位,也許是伏特加在俄羅斯人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要了,以至於再好的東西也難以取而代之。
三、俄羅斯的茶文化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人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俄國人飲茶的歷史雖不算太長,但茶在俄羅斯民族文化中卻佔有重要位置。俄國人不但喜歡飲茶,而且逐步創造並擁有了自己獨特的茶文化。
歷史上,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直接傳入俄羅斯。1616年,俄國人出使中國,使他們得到了認識茶葉的機會。在招待宴會上,俄國特使彼得羅夫十分驚異地看到,端上來的熱牛奶里放著一種不知叫什麼的葉子,這種彼得羅夫從未見過的葉子就是茶葉。這是俄國人了解茶葉的開端。二年後,明朝政府派人攜帶茶葉數箱前往俄國,贈送沙皇,企圖打開華茶在俄國的銷售市場,未果。1638——1640年,瓦西里·斯塔爾科夫出使阿勒坦汗庭,受到達音諾彥的宴請,席間他們喝的是茶。臨別前,阿勒坦汗贈給沙皇許多禮品,有皮貨、綢緞以及按蒙古人估價相當於一百張貂皮價格的茶葉二百包。斯塔爾科夫對茶葉一項提出了異議,說在俄國,這是一種不知名的、沒有人想要的東西,因此,莫斯科宮廷寧願請汗贈以相等價值的貂皮。但是結果仍按原來方案處理。此項茶葉約248公斤多一點,價值約合舊盧布30個,這是華茶輸俄的開端。比華茶輸入荷蘭晚了30多年。可見在17世紀中葉之前,茶葉對俄羅斯人來說還是新奇的東西。在品嘗之後,沙皇即喜歡上了這種飲品,從此茶便堂爾皇之地登上皇宮寶殿,隨後進入貴族家庭。從17世紀70年代開始,莫斯科的商人們就做起了從中國進口茶葉的生意。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兩國簽訂了關於俄國從中國長期進口茶葉的協定。但是,從中國進口茶葉,路途遙遠,運輸困難,數量也有限。因此,茶在17、18世紀的俄羅斯成了典型的"城市奢侈飲品",其飲用者的范圍局限在上層社會的貴族、有錢人,喝茶則一度成了身份和財富的象徵。直到18世紀末,茶葉市場才由莫斯科擴大到少數外省地區,如當時的馬卡里葉夫,如今的下諾夫哥羅德地區。到19世紀初飲茶之風在俄國各階層始盛行。
然而,事實上,有關史料證明,俄羅斯人第一次接觸茶的時間還要早些,是在1567年。當年到過中國的兩位哥薩克首領彼得羅夫和亞雷舍夫曾經描述過一種不知名的稀奇的中國飲品,這種飲品在當時的西伯利亞東南部及中亞地區已經比較普及。但可能因為哥薩克首領的描述沒有引起沙皇貴族的注意,因此,這段歷史也就鮮為人知了。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飲茶習俗。從飲茶形式上來看,中國人飲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細品慢飲;俄國人喝茶,則伴以大盤小碟的蛋糕、烤餅、餡餅、甜麵包、餅干、糖塊、果醬、蜂蜜等等"茶點"。從功能上看,中國人飲茶多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國人喝茶則常常為三餐外的墊補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當然,喝茶之際談天說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羅斯人把飲茶當成一種交際方式,飲茶之際達到一種最好的溝通效果,而獨自飲茶則可以給自己一個沉思默想的機會,進行一種"我"與"我"的交流。
從飲茶的品種來看,中國人喜喝綠茶,俄羅斯人則酷愛紅茶。有趣的是紅茶在俄語是"чёрный чай",直譯為"黑茶"。之所以稱之為"黑茶",似乎有合乎邏輯的道理:一來紅茶在沒泡入水中時呈黑色,二來俄羅斯人喜喝釅茶,濃濃的釅紅茶也呈黑色。從飲茶的味道看,俄國人更喜歡喝甜茶,喝紅茶時習慣於加糖、檸檬片,有時也加牛奶。因而,在俄羅斯的茶文化中糖和茶密不可分,人們用Спасибо за чай-сахар (直譯謝謝糖茶)來表示對主人熱情款待的謝意。從飲茶的具體方式看,俄羅斯人喝甜茶有三種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裡,用勺攪拌後喝;二是將糖咬下一小塊含在嘴裡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擱到茶水裡,也不含在嘴裡,而是看著或想著糖喝茶。第一種方式最為普遍,第二種方式多為老年人和農民接受,第三種方式其實常常是指在沒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當中想著糖,一邊品著茶,結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人還喜歡喝一種不是加糖而是加蜜的甜茶—— чай с мёдом。在俄國的鄉村,人們喜歡把茶水倒進小茶碟,而不是倒人茶碗或茶杯,手掌平放,托著茶碟,用茶勺送進嘴裡一口蜜後含著,接著將嘴貼著茶碟邊,帶著響聲一口一口地吮茶。喝茶人的臉被茶的熱氣烘得紅撲撲的,透著無比的幸福與滿足。這種喝茶的方式俄語中叫"用茶碟喝茶"。有時代替蜜的是自製果醬,喝法與伴蜜茶一樣。在18、19世紀的俄國鄉村這是人們比較推崇的一種飲茶方式。
俄羅斯人重視飲茶,也就常常賦予飲茶以更多的文化內涵,從而使俄語里的"茶"(чай)一詞有了更多的意義。俄羅斯人中常以пригласить (звать) на чай(на чашку чая)(請來喝杯茶)向友人發出作客的邀請,同時也是向對方表示友好誠意的一種最佳方式。另外,舊時俄國人有喝茶給小費的習慣,俄語里稱之為"давать на чай",後來俄語這一表達方式轉義表示指在任何場合的"付小費"。
中國的茶文化講究茶具,談到俄羅斯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到有名的俄羅斯茶炊(самовар)。俄國有"Какой же чай без самовара"(無茶炊便不能算飲茶)的說法。在民間,人們還把"самавар"(音譯"薩馬瓦爾")親切地稱作"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Самовар"(伊萬·伊萬諾維奇·薩馬瓦爾),或是"Золотой 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金子般的伊萬·伊萬諾維奇),以表示對茶炊的鍾愛和尊崇。在古代俄羅斯,從皇室貴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同時常常也是人們外出旅行郊遊攜帶之物。俄羅斯人喜愛擺上茶炊喝茶,這樣的場合很多:當親人朋友歡聚一堂時,當熟人或路人突然造訪時;清晨早餐時,傍晚蒸浴後;炎炎夏日農忙季節的田頭,大雪紛飛人馬攢動的驛站;在幸福快樂欲與人分享時,在失落悲傷需要慰藉時;在平平常常的日子,在全民喜慶的佳節......在不少俄國人家中有兩個茶炊,一個在平常日子裡用,另一個只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啟用。後者一般放在客廳一角處專門用來擱置茶炊的小桌上,還有些人家專門辟出一間"茶室",茶室中的主角非茶炊莫屬。茶炊通常為銅制的,為了保持銅製品的光澤,在用完後主人會給茶炊罩上專門用絲絨布縫制的套或蒙上罩布。
俄羅斯茶炊出現於18世紀,是隨著茶落戶俄羅斯並逐漸盛行而出現的。茶炊的製作與金屬的打造工藝不斷完善密切相關。何時打造出的第一把茶炊已無從查考,但據記載,早在1730年在烏拉爾地區出產的銅制器皿中就有外形類似於茶炊的葡萄酒煮壺。直到18世紀中下期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俄羅斯茶炊。在當時,有兩種不同用途的茶炊:茶壺型茶炊和爐灶型茶炊。茶壺型茶炊的主要功能在於煮茶,也經常被賣熱蜜水的小商販用來裝熱蜜水,以便於走街串巷叫賣且能保溫。原理在於茶炊中部豎一空心直筒,盛熱木炭,茶水或蜜水則環繞在直筒周圍,從而達到保溫的功效。爐灶型茶炊的內部除了豎直筒外還被隔成幾個小的部分,用途更加廣泛:燒水煮茶可同時進行。這種"微型廚房"式的功能使它的使用范圍不僅僅局限於家庭,而且深受旅遊、旅行者青睞。無論在森林還是草場,在能找到作燃料的松果或木片的地方,人們都可以就地擺上爐灶型茶炊,做一頓野外午餐並享受午後茶飲的愜意。到19世紀中期,茶炊基本定型為三種:茶壺型(或也稱咖啡壺型)茶炊、爐灶型茶炊,燒水型茶炊(只用來燒開水的茶炊)。
茶炊的外形也多樣化。有球形、桶形、花瓶狀、小酒杯形、罐形,以及一些呈不規則形狀的茶炊。
談到茶炊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產地。19世紀初,莫斯科州的彼得·西林先生的工廠主要生產茶炊,年產量約3000個。到19世紀20年代,離莫斯科不遠的圖拉市則一躍成為生產茶炊的基地,僅在圖拉及圖拉州就有幾百家加工銅製品的工廠,主要生產茶炊和茶壺。到1912、1913年,俄羅斯的茶炊生產達到了頂峰階段,當時圖拉的茶炊年產量已達66萬只,可見茶炊市場的需求量之大。
俄羅斯作家和藝術家的作品裡也多有對俄羅斯茶炊的描述。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有這樣的詩句:
天色轉黑,晚茶的茶炊
閃閃發亮,在桌上噝噝響,
它燙著瓷壺里的茶水;
薄薄的水霧在四周盪漾。
這時已經從奧爾加的手下
斟出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
濃釅的茶葉在不停地流淌
詩人筆下的茶炊既烘托出時空的意境,又體現著俄羅斯茶文化所特有的氛圍。
俄羅斯著名的畫家巴·庫斯托季耶夫以飲茶為題材作有油畫《商婦品茗》,畫面左側靠邊就是一把高高立在餐桌上的銅制茶炊。通過人的視覺,傳遞俄羅斯茶文化的信息。
在現代俄羅斯人的家庭生活中仍離不開茶炊,只是人們更習慣於使用電茶炊。電茶炊的中心部分已沒有了盛木炭的直筒,也沒有其它隔片,茶炊的主要用途變得單一燒開水。人們用瓷茶壺泡茶葉,茶葉量根據喝茶人數而定,一般一人一茶勺。茶被泡3一5分鍾之後,給每人杯中倒入適量泡好的濃茶葉,再從茶炊里接煮開的水入杯。在現代俄羅斯的城市家庭中流行趨勢是,用茶壺代替了茶炊,茶炊更多時候只起裝飾品、工藝品的作用。但每逢隆重的節日,現代俄羅斯人一定會把茶炊擺上餐桌,家人、親朋好友則圍坐在茶炊旁飲茶,只有這樣,節日的氣氛、人間的親情才得以盡情喧染。而傳統意義上的пить чай за самоваром(圍著茶炊飲茶)在俄羅斯鄉村的木屋裡一直流傳至今。

❼ 俄羅斯的人體味真的非常重,為何會發生這種情況

俄羅斯人的體味之所以很嚴重,其實是因為俄羅斯人身處的環境以及飲食習慣造成的。

1、人種的不同

全球總共分為三大人種,分別是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其中,白種人和黑種人的體味都是比較嚴重的,並且如果距離比較近的話,那麼味道是比較大的,特別是在夏天的時候,即便相隔不遠,那麼也是可以聞到的。

不過,即便俄羅斯美女身上的體味比較嚴重,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也是沒什麼影響的。畢竟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市面上有很多可以遮蓋體味的東西,比如香水。如果在身上噴一些香水的話,一般都是可以遮蓋住體味的。因此,即便和俄羅斯美女距離很近,也不會聞到對方身上的體味。

而黃種人之所以沒什麼體味,其實是因為主食是米飯之類的,肉類比較少吃,所以並不會產生什麼體味,但還是避免不了有些人因為飲食習慣的問題,從而導致身體產生體味。

❽ 俄羅斯的飲食習俗怎樣

俄羅斯飲食文化趣談 「五大領袖」和「四大金剛」、三劍客 俄羅斯人吃啥?擇其要者,有麵包、牛奶、土豆、乳酪和香腸——「五大領袖」,圓白菜、蔥頭、胡蘿卜和甜菜——「四大金剛」,以及黑麵包、伏特加、魚子醬——「三劍客」。 早在解放前,上海人就把紡錘形的咸麵包叫做「羅宋(俄羅斯)麵包」。到了俄羅斯,才知道味道多樣、外形花哨的甜麵包是當茶點的,只有微鹹的「羅宋麵包」才是當地餐餐不離、百吃不膩的「主食」。用這里出產的「硬小麥」和「強小麥」做出的麵包非常筋道,幹了也不掉渣。至於牛奶,更是俄羅斯人的最愛。俄羅斯的牛奶消費量接近人均每天1升,早在上上世紀,這里就把用白水而不是牛奶熬粥視為赤貧的標志。 赫魯曉夫曾把共產主義簡化為「土豆燒牛肉」,可見俄羅斯人對土豆的鍾愛。蘇聯時期的外交部發言人曾引用過一句俗話:發言越短越好,香腸越長越好。足見他們對香腸的深情。俄羅斯作家克雷洛夫有一則寓言,說的是狐狸誘烏鴉張嘴,騙走了烏鴉口中的乳酪。由此可見,俄國人把乳酪當做美食的代名詞。 黑麵包、伏特加和魚子醬 從某種程度上說,飲食是民族特性的反映。俄羅斯民族粗獷豪放,樸素實誠,其傳統飲食簡單粗豪。俄羅斯人早先在飲食上要求不高——量大、油重、熱乎就行,黑麵包加白菜湯符合這三項標准。干體力活的壯漢一頓要吃掉兩三磅麵包,而干硬粗糲的麵包要就著大量油乎乎的白菜湯才能下咽。 俄羅斯的黑麵包外皮粗硬、口味酸咸、色如高梁面窩頭。不了解情況的人以為這是粗劣食品,一度曾把它看做蘇聯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有力證據。 其實,黑麵包既頂飽又有營養,還易於消化,對腸胃極有益,尤其適於配魚肉等葷菜。這是因為,黑麵包發酵用的酒母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生物酶。數百年前的俄羅斯人是憑經驗悟得這一道理的。從13世紀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公到現在,俄軍士兵的主要食糧一直是黑麵包。 最好吃的是農村裡用老祖宗傳下的方法烤成的麵包,足有小臉盆大的麵包坯送進溫度均勻的俄式爐炕里文火燜烤,出爐時敲敲麵包底部,梆梆響的才是上品。舊時俄國農村裡一次就做出夠吃一星期的麵包,這是因為做麵包挺費事,光和面和發酵就要近兩天。一大缸面,用手和不得勁,乾脆把腳丫子洗凈了,跳進去踹。 伏特加酒是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又一寫照。伏特加的直接詞義是「可愛的水」,俄羅斯人對它情有獨鍾。兒童婦女也統計在內,這里人均每天消費100克。伏特加一般是40度,與白蘭地和威士忌一起,同為世界三大烈酒。不過,同威士忌在飯前加冰塊蘇打水淺嘗輒止、白蘭地在餐後細品慢啜相比,俄羅斯人喝伏特加要豪放得多,哪怕是滿滿一大杯也「一口悶」。伏特加在冰鎮後口味更佳,就著咸鯡魚或黑魚子醬喝當然好,但貪杯者無需任何下酒菜,喝一杯酒聞一下黑麵包足矣。 歐洲人視魚子醬為上等美食,其中又以俄羅斯產的為上品。魚子醬有灰(明太魚)、紅(鮭魚)和黑(鱘魚)三種。灰的口味重,紅的太腥,黑的最妙。即使在50年代,黑魚子醬產量比現在高10倍的時候,對俄羅斯人來說,吃一片抹黑魚子醬油和黃油的麵包也是難得的享受。 俄國人對朋友十分熱情實在,不論家境貧富,烹飪技藝高低,都要像俄諺所說,「爐子里有啥,往桌上端啥」。俄羅斯人待客禮數周到,提前一周預約,熟客進門握手擁抱,換上舒適的毛氈拖鞋;餐桌上必鋪桌布,並備餐巾,刀叉、瓷盤一定擦得無半點水漬。俄國知識分子講究「主隨客便」,喝不喝,喝什麼,喝多少,悉聽尊便,決不勸酒;愛吃的菜,你吃個盤底朝天,主人反倒高興。席間頻頻祝酒,因為俄國人不說祝酒詞是不端酒杯的。千萬別忘了為女主人祝酒,俄國爺兒們一般是不下廚房的,為了請客,女主人也許忙了一兩天。 俄菜的豐富多樣特別體現在冷盤上,酸黃瓜之類的腌漬菜、色拉、香腸、乳酪、魚凍……一次家宴往往要上近十個品種的冷盤。晚餐通常不上湯,冷盤後就是正菜,一般是燒烤的雞鴨魚肉。 俄菜本來很簡單,俗話說,白菜湯,燕麥粥,俄國人的家常菜。但是,俄國人「從善如流」,不論是中國餃子、德國香腸、英國牛排,還是韃靼羊肉趾、烏克蘭紅菜湯、汽車奧利維耶色拉……不斷引進的外國菜點,最後都成了俄菜一族。俄羅斯的餐具原先也很簡單,每人右手握一把大木勺,左手拿一大片麵包兼作餐盤。從西歐傳來的杯盤刀叉是19世紀才進入普通家庭的。早先農家吃飯,家長坐在長餐桌的一端,主婦端上一大盆白菜湯和加黃油的燕麥粥放在中間,坐在長桌另一端,老人和子女坐在長桌兩旁。每個人舀湯後用麵包接著送到口中。只有一家之主舀湯後,家庭其餘成員才可輪流動手,要是有個孩子「越位」或是連舀兩勺湯,老爸就用木勺在他腦門上敲一下,以儆效尤。 上個世紀80年代,麥當勞等洋快餐隨著戈爾巴喬夫的「公開性」進入俄羅斯,莫斯科第一家麥當勞門前慕名而來的顧客排起數百米的長龍……如今,北京烤鴨、日本料理、韓國燒烤、土耳其大餅卷肉都在莫斯科安家落戶。當然,價格最合理、口味最純正的還是俄菜。 盡管俄羅斯人與歐美居民一樣,以奶油,肉類等高脂、高熱量葷食為主體的飲食內容,但是,他們同時飲用大量牛奶及其製品,並且每天均要喝茶,這對降低血脂、減肥、防止心腦血管硬化是十分有利的。我們國家盡管以素為主,便腦血管、高血脂者比例甚高。可能與少吃奶類製品,喝茶也不普遍有關。俄式飲食,菜餚還是比較豐富,而且製作簡便,用在吃飯上的時間不長,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日,也可供我們借鑒。 俄式餡餅伴隨俄羅斯人一生 餡餅,在俄餐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每逢重要節日、新年、洗禮、生日、命名日、婚禮以及葬禮,餡餅作為一道重要的菜餚,都是必不可少的。 俄式餡餅有著「太陽」、「偉大節日」、「豐收」、「孩子健康」和「婚姻幸福」等多種含義,俄國古諺語中說道:俄國人的一生都伴隨著餡餅。 在俄羅斯,餡餅不僅製作方法多樣,更有在餡餅用料、形狀等多方面的差異。 俄式餡餅屬於酵母發酵類餡餅,並依據使用原料的不同,將餡餅分為:黃米類、蕎麥米類和面類餡餅。俄式餡餅的形狀有很多種,除了常見的圓形餡餅外還有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比薩式露餡形、半露餡形、封閉形等等。餡餅的命名也很有趣,如:以人名命名的有「古里耶夫斯基餅」;以用途命名的有「婚禮餡餅」;還有以餡心命名的「捲心菜大餡餅」、「果醬大餡餅」、「奶渣餅」……多數薄煎餅在食用時配以蜂蜜、草莓甜醬等,還有的餡餅可配西紅柿、黃瓜一起食用。 在飲用VODKA或饋贈親友時,餡餅都是理想的佐餐食品或禮物。當家中的小孩吵架時,媽媽就要做一個大餡餅讓大家分吃,這意味著「和好如初」。俄羅斯還有一種餡餅名為「婚禮餡餅」,它有著非常有趣的製作方法,並代表了一個特殊的俄羅斯風俗。 當一對俄羅斯青年准備結婚時,在婚禮當天除了要製作各種佳餚宴請賓客外,男女雙方還要做一種傳統的餡餅——由薄煎餅加幾種餡層層壘疊而成。而最特別的是這種餡餅的蓋。在製作餡餅蓋時,夫妻兩家製作的花紋會有所不同:丈夫家的餡餅花紋要製成小人形,表示「人丁興旺」,而妻子一方的花紋要以鮮花為主,象徵美麗、忠誠。

❾ 俄羅斯的習俗

1、俄羅斯人信奉東正教,並以此為國教。

2、俄羅斯人見面一般行握手禮,見面或告別時,最好不要隔著門檻握手,俄羅斯人認為,門檻會把友誼隔斷,所以,見面或告別時,一定要走進屋門或走出門檻後再握手。

3、初次見面稱呼俄羅斯人時要稱其名和父名,不能稱其姓。俄羅斯人非常看重社會地位,對有職務、學銜、軍銜的人,最好在姓名後加上其職務、學銜、軍銜。

4、在迎接貴賓時,俄羅斯人通常會向對方獻上麵包和鹽,這是給予對方的一種極高禮遇,來賓必須欣然接受。

5、與俄羅斯人談話避免談及政治矛盾、經濟難題、宗教矛盾、民族糾紛、前蘇聯解體、阿富汗戰爭以及大國地位等話題。

6、在鄉間,已婚女子必須戴頭巾,並以白色的為主,未婚女子則不戴頭巾,但常戴帽子。在城市,女子多穿西裝或套裙。

7、俄羅斯人將手放在喉部,一般表示已經吃飽。

8、向日葵是俄羅斯的國花,俄羅斯人非常喜歡用它做圖標,非常崇拜鹽和馬,喜歡貓和狗,忌食狗肉。

9、俄羅斯人不願意看到鏡子被打碎,因為鏡子在他們看來是神聖的物品,打碎鏡子就意味著靈魂的毀滅。

❿ 有誰了解俄羅斯人用餐禮儀,以及俄羅斯的食物特點請詳細說明一下,越細越好.....

1首先他們的傳統飲食方面,就是 列巴,是種很大塊的麵包,很硬,個人認為不是很好吃,至於酒,現在基本酒都世界流行了,已經沒有局限性了,有個俄羅斯的哥們,跟我喝酒 2鍋頭照樣干。、
現在俄羅斯人的忌諱很少了,但是也有,就是不吃內臟,反正我朋友我勸他吃 他都不吃。暈了。
多接觸接觸就知道了。。而且告訴你小秘密,俄羅斯小姑娘很漂亮,但是不知道為什麼 一結婚,就發胖,張丑。暈了。
身邊很多都這樣。。
2 俄羅斯人的主食有:以黑麥、小麥等麵粉製成的麵包、各種麥子煮成的粥以及養麥粥。養麥粥的標准烹調法是在粥中加人雞蛋或各種肉類。養麥面經發酵後摻人乳酪、果品烤成薄餅。這種餅薄而松軟,呈半透明狀,營養豐富。俄羅斯人以麵包為主食,肉、魚、禽、蛋和蔬菜為副食,喜歡吃炯、煮、燴的菜,炸、烤也可。喜歡酸、甜、咸和微辣食品。他們不吃某些海味 (墨魚、海蜇、海參)和木耳。

俄羅斯人吃飯時不用碗而用盤子,盛湯用深盤。吃飯時,左手持叉、右手持勺或刀子。如果只用叉子,可用右手。吃飯時不許刀又亂響,也不許嚼出聲來。湯剩不多時,左手向外抬起盤子,右手用勺子向外盛湯而不是向里。喝茶時,茶勺用完後應放在茶碟上,不能把勺留在茶杯里喝茶。俄羅斯人多數愛吃魚、蝦、羊肉、羊肉串、羊肉湯、烤羊肉、炸羊排、炸羊腸、牛肉、萬牛排、紅燒牛肉,不太愛吃豬肉。愛吃烤雞、油炸馬鈴薯,也喜歡吃中國的糖醋魚和北京烤鴨。蔬菜有黃瓜、西紅柿、土豆、蘿卜 生菜、洋蔥等。俄羅斯人一般對早餐和午餐比較重視,晚餐則較為簡單。其飲食特點為:愛吃帶酸味的食品,麵包、牛奶甚至萊湯都要吃酸的。喜食冷盤,在進午餐時,必須有冷盤,冷盤的種類很多.如紅黑魚子、各種香腸、火腿、紅魚、咸魚、酸蘑菇等。

俄羅斯人愛喝酒,特別愛喝烈性酒,其中最愛喝伏特加。一般會喝酒的人酒量都很大。他們愛喝紅茶。茶里一般放檸檬片和糖 。喝茶時吃果醬、麵包、 黃油、點心等。水火壺是俄羅斯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家家戶戶都離不開它。自古以來,用水火壺煮茶喝一直為俄羅斯人所喜愛。俄羅斯人常說:「水火壺一開,就把客人留下來了」。

在飲食習慣上,俄羅斯人講究量大實惠,油大味厚。他們喜歡酸、辣、鹹味,偏愛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愛吃冷盤。總的講起來,他們的食物在製作上較為粗糙一些。

一般而論,俄羅斯以麵食為主,他們很愛吃用黑麥烤制的黑麵包。除黑麵包之外,俄羅斯人大名遠揚的特色食品還有魚子醬、酸黃瓜、酸牛奶,等等。吃水果時,他們多不削皮。

在飲料方面,俄羅斯人很能喝冷飲。具有該國特色的烈酒伏特加,是他們最愛喝的酒。

此外,他們還喜歡喝一種叫「格瓦斯」的飲料。

用餐之時,俄羅斯人多用刀叉。他們忌諱用餐發出聲響,並且不能用匙直接飲茶,或讓其直立於杯中。通常,他們吃飯時只用盤子,而不用碗。

參加俄羅斯人的宴請時,宜對其菜餚加以稱道,並且盡量多吃一些,俄羅斯人將手放在喉部,一般表示已經吃飽。

吃西餐,請左手持叉,右手持刀,麵包用手拿,一般只有在使用好久時才把刀放下。舉杯飲酒請用右手。嚼東西時把嘴閉上,不能嚼出聲來。吃水果一般不削皮。在宴會上男士要照顧身旁的女士。注意,習慣是照顧坐在自己右邊的那位!散宴後,按禮節應主動問右邊的女士是否需要送她回家。俄國人喝茶與其說是為了解渴,不如說是為了充飢。一般是早餐時或在午飯與晚飯之間喝茶。茶里可以放牛奶、鮮奶油和糖。喝茶時還端上果醬、麵包、黃油、點心等。用完茶勺後,應放在茶碟上,不能把勺留在茶杯里,帶著勺喝茶。老人喜歡用茶炊煮茶喝,他們用小菜碟喝茶,單獨吃糖。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吃東西為什麼要使勁聞一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