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習俗的社交習俗
白俄羅斯社交習俗
白俄羅斯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白俄羅斯人直率, 喜歡開誠不藏埋;
樂於相互搞交往, 通情達理不見外;
民族傳統有特色, 對於白色很崇拜;
忌諱黃色薔薇花, 絕交才用其相待;
「十三」之數受厭惡, 黑色沮喪沒人愛。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白俄羅斯人性格豪邁,心地實在,通情達理,善於同外界禮尚往來,並且非常重視禮貌待客,文明用語時常「掛在嘴邊」。他們表示高興時,往往愛開懷大笑,而表示輕蔑時,又總習慣微微地一笑。因此,中國人的禮貌微笑,對他們來說,往往會使他們感到莫名其妙。他們有「女士優先」的良好傳統,習慣在各種場合照顧優待婦女。他們對「7」數倍加喜歡。認為「7」是個吉祥的數字。因此,他們無論做什麼事情,總樂於同「7」數打交道。白俄羅斯民族崇尚偏愛白色,認為白色純真、潔凈;也喜歡紅色,認為紅色象徵著勇敢,並會給人以鼓舞。
2. 俄羅斯的風土人情
1、俄羅斯人是非常注重禮儀的,比如:見面他們通常是用握手來表達的,但是如果帶了手套的話,在握手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先把手套脫下,這一點是非常重要。
俄羅斯的禮儀習俗中從很多方面都能看出對女性的尊重,比如:如果到俄羅斯當地的居民家中做客的時候,應先向女主人問好,然後才是向男主人及其他人問好。而且,男士如果要想吸煙的話,也要先徵求女士的意見。
2、俄羅斯人對自己的儀表以及服飾也是非常注重的。在俄羅斯的民間,結過婚的婦女必須要戴以白色為主的頭巾,而沒有結婚的姑娘大都喜歡戴一頂漂亮的帽子。
在城市中生活的俄羅斯人都是穿西裝、套裙。但要去拜訪俄羅斯人的時候,進門後為了表達禮貌我們應該自覺的摘下墨鏡,脫下帽子、手套以及外套。
3、到俄羅斯遊玩的人們一定要記住俄羅斯人對「13」這個數字非常的忌諱,因為他們認為「13」象徵著凶險和死亡。反而,他們十分喜歡「7」這個數字,因為在俄羅斯人的嚴重數字「7」所代表的是幸福和成功。
俄羅斯人認為黑貓會帶來不好的事情,所以他們很不喜歡。鏡子在俄羅斯是神聖的物品,打碎它象徵著靈魂的破碎。同樣是破碎,但對於杯盤的破碎所帶來的寓意卻是富貴與幸福。
4、俄羅斯人對飲食也是非常講究的,他們有許多品種的菜餚,在世界上「俄式大餐」都是非常有名的。到俄羅斯遊玩的朋友們,一定要去品嘗一下俄餐里最為美味的魚子醬,再搭配上正宗的羅宋湯,還有俄羅斯傳統的小煎餅,在體驗美味的同時也體會了當地美食的民族特色。
在俄羅斯餐桌上會見到各種各樣的肉類食品,對於愛吃肉的朋友們俄羅斯是你們不得不去的好地方,因為像牛肉、羊肉、牛排、香腸等幾乎每餐都會有。
(2)白俄羅斯有什麼習俗擴展閱讀: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以莫斯科大公國為中心,逐漸形成多民族的封建國家。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改大公稱號為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
1917年2月,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專制制度。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擴至15個加盟共和國)。
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發表《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聯邦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1991年8月,蘇聯發生「8.19」事件。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
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在別洛韋日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2月21日,除波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和《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
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規定國家名稱為「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意義相同。
3. 俄羅斯風俗有什麼
(1)他們好喝甜茶,即在茶里放糖、果醬或蜂蜜,還要吃一些甜食,如自製的蛋糕、甜點心、餅干糖果等。
(2)喜歡用茶炊煮茶。茶炊是俄羅斯特有的燒開水用的水壺,傳統的由銅製成,現在常見的則是不銹鋼的,結構類似於中國北方燒木炭的銅火鍋。
(3)喜歡喝濃茶,現代人還常在茶中放些羅姆酒。
(4)俄羅斯人是比較注重禮貌的。「您好」、「你好」、「早安」、「日安」、「晚安」、「萬事如意」、「謝謝」、「請原諒」、「再見」、「請」等等禮貌語言,人們不但在外面經常掛在嘴上,就是在家裡親人間也離不開口。
擴展資料
俄羅斯歷史起源於東歐草原上的東斯拉夫人,混血的羅斯人是俄羅斯人和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的共同祖先。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
988年開始,東正教(基督教的東部分支)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並最終形成了占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
13世紀初,基輔羅斯被蒙古人佔領後,最終分裂成莫斯科公國等多個國家,白俄羅斯、烏克蘭受波蘭立陶宛王國統治。東斯拉夫三國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都自稱是羅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統繼承人。
4. 誰了解白俄羅斯的風土人情
「白俄羅斯」意為「純的羅斯人」。因其喜穿白色服裝和用白布綁腿,族名故稱「白俄羅斯」。主要居民為白俄羅斯人,有部分俄羅斯人和波蘭人等。白俄羅斯下設自治共和國、自治州和民族區。首都明斯克。貨幣為「盧布」。官方語言為俄語,通用白俄羅斯語。
白俄羅斯的風土人情:
白俄羅斯人直率,喜歡開誠不藏埋;
樂於相互搞交往,通情達理不見外;
民族傳統有特色,對於白色很崇拜;
忌諱薔薇花,絕交才用其相待;
「十三」之數受厭惡,黑色沮喪沒人愛。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白俄羅斯人性格豪邁,心地實在,通情達理,善於同外界禮尚往來,並且非常重視禮貌待客,文明用語時常「掛在嘴邊」。他們表示高興時,往往愛開懷大笑,而表示輕蔑時,又總習慣微微地一笑。因此,中國人的禮貌微笑,對他們來說,往往會使他們感到莫名其妙。他們有「女士優先」的良好傳統,習慣在各種場合照顧優待婦女。他們對「7」數倍加喜歡。認為「7」是個吉祥的數字。因此,他們無論做什麼事情,總樂於同「7」數打交道。白俄羅斯民族崇尚偏愛白色,認為白色純真、潔凈;也喜歡紅色,認為紅色象徵著勇敢,並會給人以鼓舞。
禮節禮儀
白俄羅斯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大多慣以握手為禮;也習慣以擁抱禮會見客人。
白俄羅斯人對親朋好友問的相見,一般慣施親吻禮:長輩對晚輩,一般以吻額為最親切;朋友之間,一般都吻面頰;男子對尊敬的婦女,多施吻手禮;夫婦或情侶之間施吻唇禮。
信仰忌諱
白俄羅斯人多信俄羅斯正教,西北地區的人則多信天主教。他們對鹽十分崇拜,認為鹽能驅邪除災,故又對把鹽碰撒比較忌諱,認為其為不祥的預兆。他們忌諱以**的薔薇花為贈禮。認為這是斷絕友誼的象徵,是一種令人沮喪的花。他們對「13」數字很討厭。認為「13」是個凶數,會給人以大禍臨頭的印象或給人帶來災難。他們對以左手搞社交活動的人很反感。認為使用左手為不禮貌的舉止。他們忌諱黑色。尤其見到黑貓,更會使他們感到沮喪。他們一般不愛吃蘑菇和茄子;
飲食習慣
白俄羅斯人愛吃黑麥糊和用麵粉、土豆做成的薄餅;喜歡酸奶、奶渣、乾酪;特別愛喝湯類;象涼雜拌甜湯、白菜湯每天都離不開。他們平時以俄式西餐為主,愛吃黑麵包,慣於用刀叉作餐具。他們對中國的飯菜倍加喜歡,認為中國的菜餚獨具特色、味美適口。
尊重女子是俄羅斯人的社會風尚。
問候時,男子應先向女子問候;年輕者應先向長者問候;進屋的人應先向主人和其他的人問好。當婦女走進客廳時,男子應站起來表宗眾挽,而男子走進客時,婦女可以不站起來,但必須面向來人,以示禮貌。
在介紹人們相識時,總是把婦女先介紹給男子,婦女在回答時應主動伸出手去握手並說出自己的姓名。非因公結識時,青年男女要說出自己的名字,成年男女則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和父名。要向婦女介紹某個人時,應先徵求她同意後再介紹。上公共汽車、進房間、上樓梯時,男子一般都讓女子先行,並為其開門,即使對不認識的女子也需這樣做。出門時男子幫助同行女子穿大衣、拉大門;在影劇院里,男子應先找座位讓女子坐下後,自己再坐。請女子跳舞後,應送她回原來位置,致謝後再離去。照像時,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在室外,如果女子站著,男子不應坐著照。跟女子在一起時,吸煙前一定要徵得對方的同意。
謝肉節 (Масленица) :
在每年的二月末三月初,是俄羅斯一個古老的節日。在十四世紀之前,俄羅斯人的祖先們是在三月份慶祝新年,在二月末慶祝謝肉節-送冬去,辭舊歲。過謝肉節的風俗一直保留至今。
謝肉節一般持續一周,每一天都有一個名字。星期一稱作「迎接」,因為在這一天開始迎接節日,婦女們一早即開始烤制象徵春天的面餅。成年人走上街頭,唱著歌,跳起舞,用銅鈴和綵帶將樹木裝飾起來,然後歡送象徵冬天的草人,給草人穿上女人的裙子,用十匹或更多的馬拉著塗彩的雪橇,載著草人遠去。每匹馬上都騎著一位騎士,騎士手舉一把掃帚,以示驅除寒冷。星期二稱作「游戲」,因為這一天開始謝肉節的游戲。星期三稱作「美食者」,星期四稱作「狂歡」,在這些天,孩子們築起雪城堡,玩「打仗」的游戲。人們還在坡道上滑雪橇,與冬日告別。星期五和星期六是出門做客,探親訪友的日子,在每家的餐桌上都會有面餅。星期日稱作「告別」,在這一天,人們與謝肉節告別,與冬天告別,然後將草人點燃,期望舊的一切都將隨冬日而去。
5. 俄羅斯民族的特點是什麼,俄羅斯人有哪些愛好和習俗。
俄羅斯共有民族130多個。其中俄羅斯人佔82.95%
。主要少數民族有德意志、韃靼、烏克蘭、楚瓦什、巴什基爾、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烏德穆爾特、亞美尼亞、阿瓦爾、馬里、哈薩克、奧塞梯、布里亞特、雅庫特、卡巴爾達、猶太、科米、列茲根、庫梅克、蒙古、印古什、圖瓦等。
謝肉節又名「狂歡節」,是俄羅斯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之一.舉辦謝肉節的時間在復活節過後的第八周,一共有七天,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名稱:第一天為迎節日,第二天為始歡日,第三天為大宴狂歡日,第四天為拳賽日,第五天為岳母晚會日,第六天為小姑子聚會日,第七天為送別日.人們會在謝肉節期間舉行各種娛樂活動,比如舉辦化裝晚會,跳假面舞等等.
公歷新年:1月1日;東正教聖誕節:1月7日;俄歷新年:1月13日;祖國保衛者日:2月23日(原蘇聯建軍節);國際婦女節:3月8日;勞動者團結日:5月1日(原國際勞動節);勝利日:5月9日(偉大衛國戰爭勝利日);國家主權宣言通過日(國慶日):6月12日;人民團結日:11月4日,系2004年新設立。
6. 白俄羅斯慶祝「城市日」舉辦穿高跟鞋賽跑活動,這跟當地風俗習慣有多大關系
在當地時間2019年9月14日,白俄羅斯為慶祝「城市日」,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跑步比賽——穿高跟鞋賽跑活動。這是一項獨特又很具有挑戰性的賽跑運動,這與白俄羅斯的風俗習慣有著很大的聯系。
對於白俄羅斯人的高跟鞋賽跑活動,直接表現出白俄羅斯人的特立獨行,追尋挑戰感,對於這背後的當地風俗你有什麼看法呢?
7. 各國的聖誕節習俗有哪些
美國:聖誕派對、聖誕大餐(聖誕節火雞是例牌主菜)、聖誕帽、聖誕襪、聖誕卡、報佳音(教會組織一些聖詩班(或由信徒自發地組成)挨門挨戶地在門口或窗下唱聖誕頌歌,叫作「報佳音」,意思是再現當年天使向伯利恆郊外的牧羊人報告耶穌降生的喜訊。)
其他各國大同小異,把一些特殊的介紹一下:
奧地利:12月4日那天,在裝滿清水的瓶中插一根櫻花枝,如果櫻花枝在平安夜前綻放花朵,意味著好運氣和好姻緣就要來了。
葡萄牙:聖誕節早上吃豐盛大餐,會在桌旁多擺一張空椅子,這樣逝去親人的靈魂也可以來共享佳節。
白俄羅斯:在未婚女子腳下各擺一堆玉米粒,然後放了公雞去啄。公雞先吃誰腳下的,那麼那個姑娘將最先出嫁。
瑞典:誰要是吃到大米布丁里的杏仁,誰就將在一年內結婚。
芬蘭:新年第一天,人們會把熔化的錫液倒入一桶冷水中,錫液在水中凝固成的形狀能夠預測未來。
墨西哥:12月23日,家家戶戶都會聚到一起用小蘿卜雕出耶穌降生的雕像,雕刻得最好的將被放在市鎮廣場上展覽。
波蘭:在准備聖誕前夜的晚餐時,人們會把稻草放在桌布下面,象徵著耶穌誕生於馬槽中。用餐時,人們會挨個從桌布下抽出一根稻草,如果抽到綠色稻草象徵著好運或婚事將近,如果抽到黃色稻草象徵著又將單身一年。
8. 白俄羅斯族(中國的民族!),的資料,如人數,民族英雄,生活習俗等等···謝謝了,最好多點!
中國的56個民族中,沒有白俄羅斯族
請查認一下,只有俄羅斯族
中國的俄羅斯族早在18世紀初從沙皇俄國遷來的,18世紀後期,由於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殘酷統治,大批俄羅斯人遷來中國,尤其是在19世紀末和俄國十月革命前後,更多的俄羅斯人從西伯利亞等地湧入我國新疆北部地區、東北各地和內蒙古東北地區。俄國十月革命後,又有一些人為躲避戰爭,進入中國。那時他們被稱為「歸化族」,他們聚居的村落被稱為「歸化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俄羅斯族,被確認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利。我國俄羅斯族的生活習俗、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基本上與俄羅斯的俄羅斯人相同。 由於俄羅斯族遷來我國的時間不長,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在前蘇聯國家還有自己的親友。新中國成立後,他們之間又恢復了關系,不少人要求返回家鄉與親人團聚。50年代,經中蘇兩國政府協商同意、並幫助他們陸續遷回家鄉。此外,也有部分俄羅斯族遷往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地,因為那裡也有他們的親族,因此,中國現有俄羅斯族的人口數量已經不多了。
解放後,俄羅斯族與各族人民一樣,享有充分的民主權利。在全國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歷屆人民代表大會中均有俄羅斯族代表。俄羅斯族人民積極參加了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城鎮居民通過勞動就業,大多成為工交、財貿、衛生各條戰線上的職工。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一些俄羅斯族群眾參加了當地的國營農場,成為農業職工。
俄羅斯族多信仰東正教,與國外的俄羅斯人的一樣
俄羅斯族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文學藝術,其中書面文學主要有詩歌、小說等,如加入中國籍的俄羅斯移民伊萬寫了一部名叫《逃亡記》的小說,主要描述了他們從俄羅斯逃到中國的經歷,俄羅斯族女教師曾寫過《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成員》一詩,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融洽和團結。另外俄羅斯族還有大量的民間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格言、諺語、謎語、說唱等多種形式,其內容大多是歌頌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善良,富於創造,勇於克服困難的高貴品質。
擁有深厚音樂文化傳統的俄羅斯人視音樂、舞蹈為生命,無論是宗教儀式還是日常喜慶娛樂場合都有歌舞和樂器相伴。 我國流傳的俄羅斯族音樂可分為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兩類,以風格、體裁多樣的民間音樂為主體;其音樂屬典型的歐洲樂系,調式音階採用歐洲大小調式,織體以多聲為主,帶有縱向的、和聲的音樂思維特點,在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
俄羅斯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經常舉行各種家庭宴會、晚會,跳交誼舞、俄羅斯舞、天鵝湖舞、烏克蘭舞、俄羅斯的集體舞,以及踢踏舞、頭巾舞、馬車舞等,舞姿優美,參加的人多,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俄羅斯族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元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 。紀念耶穌降生。這一天俄羅斯人到教堂祈禱後,家人們聚在一起慶賀。每年3月21日是東正教徒紀念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復活的復活節。復活節前40天,教徒們要齋戒、素 食。復活節那天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每年復活節後50天為降靈節。降靈節亦稱聖靈降臨節 ,是東正教紀念耶穌門徒領受聖靈的節日。主要有「復活節」、「聖誕節」、「舊歷年」、「清明節」、「主領洗節」等。
傑出人物
柯爾波娃·娜佳
(?—1985),女,全國人大代表,新疆伊犁地區紅旗農業機械廠醫生。
李莎
(1914—),女,生於蘇聯薩拉托夫州,1964年加入中國籍,教授,俄語語言學家。1941年畢業於莫斯科外語師范學院法語系,曾任莫斯科地質勘探出版社、莫斯科外文出版社技術編輯。1945年被授予「衛國戰爭期間英勇勞動獎章」。1946年隨其夫李立三來到中國,任哈爾濱俄語專科學校教員。新中國成立後,李莎即在北京外語學院任教授,並擔任人民文學出版社俄語編輯部顧問。
戈沙
(1931—),黑龍江人,高級編輯、畫家。195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西北畫報社創作室主任,《長春畫報》編輯,吉林日報社美術組主任、高級編輯。主要從事報刊插圖、油畫、版畫的創作。曾有許多作品獲獎。如版畫《古老的歌》獲日中藝術交流金獎,《山村女教師》獲全國少數民族美術展覽佳作獎,《布達拉官》獲全國第十屆版畫展銅牌獎。戈沙還出版有《戈沙版畫選》、《戈沙絲綢之路版畫選》、《蘇聯藏書票選》等。
9. 白俄羅斯有什麼習俗
白俄羅斯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大多慣以握手為禮,握手時要脫下手套,禁忌隔著門檻握手。
也習慣以擁抱禮會見客人。特別好的朋友久別重逢,會用擁抱和親吻。一般是擁抱後互相親吻臉頰三次,先右再左再右。
白俄羅斯人對親朋好友問的相見,一般慣施親吻禮:長輩對晚輩,一般以吻額為最親切;朋友之間,一般都吻面頰;男子對尊敬的婦女,多施吻手禮;夫婦或情侶之間施吻唇禮。
與陌生女士相見,不要主動握手,更不能過分親熱。除非對方主動跟你握手,可以說兩句贊美女士年輕漂亮的話,一定會得到對方的好感。
他們對鹽十分崇拜,認為鹽能驅邪除災,故又對把鹽碰撒比較忌諱,認為其為不祥的預兆。按古老習俗,就是喜歡用麵包和鹽招待客人。因為在古俄羅斯鹽很珍貴,只有款待貴賓時才能在宴席上見到,而麵包在當時則是富裕和地位的象徵。通常,主人手捧麵包,客人躬身接過麵包,先對麵包示以親吻,然後掰一小塊,撒上一點鹽,品嘗一下,表示感謝。流傳至今,俄羅斯人用麵包和鹽招待客人以示善意和友好,已成為俄羅斯人與人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應邀做客,進屋後應脫衣帽,先向女主人問好,再向男主人和其他人問好。迎接客人的儀式有一定之規,重要的客人由主人在過道屋迎接,一般的客人由主人在房間里等待。此外,在家門口迎客的是家裡地位最低的人,在門廊迎賓的則是一家之主。
會客時賓主坐次也有講究,最尊貴的座位是家裡聖像的下面,主人坐在貴賓的右手。告別時,客人要先向聖像祈禱,然後與主人行吻禮,視客人的尊貴程度,主人決定將客人送至房間門口或送至屋門檻。
10. 白俄羅斯人的長相、性格和習俗
白俄羅斯人從起源上說是東斯拉夫人的一支,白種人,長相/頭發的顏色和眼睛各有不同,和俄羅斯人相近
性格比較溫和,絕大多數溫文爾雅
習俗也和俄羅斯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