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故宮的詳細講解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北京故宮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的名稱考義
故宮又稱紫禁城。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紫微、紫垣、紫宮等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由於封建皇宮在古代屬於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統稱「皇城」,大約明朝中晚期,與外禁垣區分開來,即宮城叫「紫禁城」,外禁垣為「皇城」。
㈡ 故宮是干什麼的
北京故宮古代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這里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故宮解釋: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故宮全部建築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牆圍繞。四面由筒子河環抱。城四角有角樓。四面各有一門,正南是午門,為故宮的正門。
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㈢ 北京故宮是什麼樣子的。
北京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
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徵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3)俄羅斯故宮怎麼畫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內部介紹:翊坤宮是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是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地方,慈禧為貴妃時居住於此。後來慈禧住儲秀宮時,每逢節日就在這里接受妃嬪們的朝拜。
保和殿是紫禁城三大殿之一,是舉行「殿試」及盛大宴會的場所。乾清門是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大清門,在天安門正前方,因為明清時期認為最主要的敵人是來自於南方,因此大清門建造的氣勢恢宏,民國時期改名為中華門,但遺憾的,五十年代擴建天安門廣場的時候,將其拆除。午門是紫禁城正門,只有皇帝出入正門,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
㈣ 北京故宮的簡略地圖
北京故宮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
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
(4)俄羅斯故宮怎麼畫擴展閱讀
2017年10月2日,故宮博物院首次實現全網售票。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宣布全網售票進入正式實施階段。
2019年3月29日,故宮博物院宣布新成立玉文化研究所、文物保護科技研究所、古書畫鑒藏研究所、建築與規劃研究所、知識產權研究所共五個研究所。2019年故宮研究院形成共二十八個機構的學科布局。
2019年4月8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退休,王旭東接任。2019年10月,故宮博物院與中國中醫科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開展清代宮廷中醫葯文物的科學研究,揭示其文化內涵,挖掘其科學價值。
2019年11月12日,北京故宮博物院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㈤ 故宮的詳細資料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宮殿型建築。故宮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朱棣於西元1406年開始建設,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曾有24位皇帝在此住過。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傳說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一條中軸貫通故宮,這條中軸又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在中軸宮殿兩旁,對稱分布著許多殿宇。
故宮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殿為兩翼。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布局嚴謹有序。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建造精巧美觀。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0米,長3400米的宮牆,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
現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鍾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佔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和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㈥ 有關故宮的簡介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天安門廣場北1公里、景山南門對面。
建築布局故宮的建築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故宮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㈦ 故宮的造型,材質,外形,色彩分別是什麼
造型:房子造型。
材質:木頭石頭。
外形;宏偉。
色彩:色彩繽紛,主打外牆紅色。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這里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庄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傳說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是平面布局,立體效果,還是形式上的雄偉堂皇,都堪稱無與倫比的傑作。
(7)俄羅斯故宮怎麼畫擴展閱讀:
故宮建築主要特點:
故宮的建築十分注意屋頂的裝飾,不但在屋角處做出翹角飛檐,飾以各種雕刻彩繪,還常常在屋脊上增加華麗的走獸裝飾。甚至故宮內各種門上九九排列的門釘,作為裝飾也具有十分濃郁的民族文化內涵。通過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多種因素的協調統一。
才形成了故宮建築藝術特有的空間造型美。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故宮的建築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經典之作。故宮的建築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系、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鋪陳展開的空間序列。
故宮總體分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後寢兩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須彌座式三層平台上。
四周環繞著石雕欄桿,氣勢磅礴,為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築群,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築,也是我國現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結構殿宇。
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殿、皇極殿等,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與後妃、皇子和公主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
㈧ 故宮各個建築的詳細介紹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堪稱當今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建築傑作,比起法國的凡爾賽宮、英國的白金漢宮、美國的白宮以及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更勝一籌,被稱為「世界五大宮之首」。
除去這些「宮」與「殿」之外,紫禁城內還有許多服務單位如上駟院、御膳房和各種庫房及值班守衛之處。但威名煊赫的「南書房」和「軍機處」等宰相大臣辦公的地方,實際上只是乾清門旁邊的幾間廊廡房舍。軍機處還不如上駟院里的一排馬廄!封建帝王殘酷地驅役勞動人民為他建造宮殿,養尊處優,享樂排場無所不至,而即使是對待他的軍機大臣也仍如奴隸。這類事實可由故宮的建築和布局反映出來。紫禁城全部建築也就是最豐富的歷史材料。
㈨ 給我紫禁城的平面圖和詳細資料。
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紫禁城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佔地面積達720,000㎡。有房屋980座,共計8704間。四面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游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間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此外還有齋宮、毓慶宮,重華宮等等,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封建帝制時代,普通的人民群眾是不能也不敢靠近一步的。
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現稱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和古建築群。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此舉行盛大儀式。內廷中最著名的是養心殿。明朝所建紫禁城有兩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
㈩ 故宮怎麼描寫
故宮,即在封建王朝統治結束的時候前王朝皇帝所居住工作的宮殿建築群,現多指北京故宮博物院。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故宮平面圖故宮始建於明永樂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
7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5間,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房間9999.5間,有人做過形象
比喻,說一個人從出生就開始住,每一天住一間房,不重復,要住到27歲才可以出來。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
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
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
故宮四門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其平面為凹形,宏偉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錯,是結構奇麗的建築。
故宮的正門叫「午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有1組建築。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
右伸出兩闕城牆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種形狀的門樓稱為「闕門」,是
中國古代大門中最高級的形式。這組城上的建築,形勢巍峨壯麗,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聖旨,頒發年歷
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午門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後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
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
後門「神武門」,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
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
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台,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台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
在午門以內,有廣闊的大庭院,當中有弧形的內金水河橫亘東西,北面就是外朝宮殿大門——太和門,左右各有朝房 廊廡。金水河上有5座橋梁,裝有白色漢白玉欄桿,隨河宛轉,形似玉帶。
[編輯本段]三大殿
三大殿簡介
太和門內,在3萬多平方米開闊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明朝稱: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嘉靖時改名:皇極殿、
中極殿、建極殿。現名為清朝時名稱)。這3座大殿是故宮中的主要建築,它們高矮造型不同,屋頂形式也不同,顯得豐富多樣而不呆板。
太和殿和中
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基台三層重迭,每層台上邊緣都裝飾有漢
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三台當中有三層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檯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雲龍翔鳳
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台,造型重迭起伏,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
是檯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龍頭流出,千龍噴水,蔚為
壯觀。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
太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明朝稱奉天殿、皇極殿),俗稱「金鑾殿」,
太和殿高35.05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面積約2380多平方米。面積是紫禁城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規格,最富麗堂皇的建築。太和
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後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築術語上叫廡殿式。檐角有10個走獸(分別為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大約從14世紀明代起,重檐廡殿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太和殿
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徵——金漆雕龍寶座,設在
殿內高2米的台上,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背後是雕龍屏。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
最大的木構殿宇。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庄嚴絢麗。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元旦等都在這里慶祝。
中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明朝稱華蓋殿、中極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後。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築面積
580㎡。黃琉璃瓦單檐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築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
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後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
要先在這里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里審視一下耕具。
保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明朝稱謹身殿、建極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長方形,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240㎡。黃琉璃瓦重
檐歇山式屋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
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
[編輯本段]內廷
乾清宮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
——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里是後三宮。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後妃居住
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
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
乾清門廣場西側的隆宗門
隆宗門匾額(注意左下方的箭頭)
清代在隆宗門曾發生過一場
激烈的戰斗。嘉慶十八年(1813年),中原一帶發生「天理教」農民起義,農民領袖林清策劃並領導京畿一支隊伍直接攻打紫禁城。九月十四日,起義軍喬裝打
扮,兵分兩路,計劃從東、西華門進入宮城。西華門一支在內應太監劉得才、劉金等人引領下迅速攻打到隆宗門,並在此展開激戰。此次紫禁城之變,「釀成漢、
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皇帝破例向天下發了「罪己詔」。至今隆宗門匾額上留有箭頭,相傳即這次戰斗的遺跡。箭頭位於匾額的左下側。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乾清宮是內廷正殿,高20米。重檐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內有「正大光明」匾。兩頭有暖閣。乾清宮是封建皇帝的寢宮。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後面。重檐廡殿頂。坤寧宮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後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雍正後,西暖閣為薩滿的祭祀地。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
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後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清代皇後所謂親蠶典禮,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准備情況。清代的「寶璽」(印章)也收藏在這里。
清朝自雍正之後養心殿成為皇帝在故宮內的實際居所。清同治年間慈禧、慈安二太後垂簾聽政就在養心殿東暖閣。
在後三宮東西廡,還有為皇帝存儲冠、袍、帶、履的端凝殿,放置圖書翰墨的懋勤殿。南廡有皇子讀書的上書房,有翰林學士承值的南書房,以及管理宮廷日常生
活的處所。此外還有左右對稱的日精門、月華門、龍光門、鳳彩門、基化門、端則門、隆福門、景和門,通妃子居住的東西六宮。這種左右對稱的平面布局,也是中
國古代建築的特徵之一。
內廷東側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後當太上皇養老皇宮,花費一百一十萬兩銀修建。
在坤寧宮北面的是
御花園。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御花園原名宮後苑,佔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築20餘處。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
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迭砌而成,上築御景亭,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
為華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