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史無前例的「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的構型很有意思,也非常特別,它與目前已發射到太空的衛星、飛船、空間站的樣子都不一樣,它由用高科技材料製成的各種桿子組合搭建而成,也有人稱它為雙龍骨結構。建造完成後,整個空間站由12個艙組成,容積達1200立方米,總重量在450噸左右。在這個龐大的桁架上裝有各種艙段和設備。其中包括了由美國負責製造的1個居住艙、1個試驗艙、桁架本體、氣閘艙、資源艙以及電源發動機等設備,另外還提供1個極軌平台。美國作為國際空間站的發起人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充當領導者的角色,為空間站提供的設備最多。
由於俄羅斯人的加盟,國際空間站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原計劃的「自由」號空間站,而另一部分是俄羅斯計劃發展的「和平2」號空間站。兩者之間用多功能艙進行連接,組成一個整體,這就使國際空間站的構型從桁架式變成了桁架加模塊式結構。俄羅斯人作為空間站技術的先驅者,其加盟無疑會發揮重要的作用,俄羅斯負責提供1個服務艙、1個對接艙、1個存儲艙、1個生命保障艙,另外還有3個研究艙等。
下面對國際空間站的內部構造進行簡單的介紹:
居住艙。居住艙是宇航員生活和休息的地方,包括廚房、會議室、衛生間、卧室、醫療設備、鍛煉設備等。廚房裡烤爐、電冰箱、垃圾處理機、洗手池一應俱全。居住艙由美國承擔研製並發射到太空。
服務艙。它內含科學儀器設備等服務設施,也包含部分居住功能,由俄羅斯研製並已由俄羅斯「質子」號運載火箭於2000年7月12日發射升空。
功能貨艙。它內設有宇航員生命保障設施,具有一部分居住功能,以及電源、燃料暫存地等,艙體外部設有多向對介面,由俄羅斯研製並由俄羅斯於1998年11月20日發射升空。
多個試驗艙。試驗艙是進行各種科學試驗的場所,它是指揮和控制空間站的中心。試驗艙是世界上最高的試驗室。在這里,可以進行生物、化學、物理、生態學和葯物學等方面的研究。其中美國1個、歐空局1個、日本1個、俄羅斯3個。美國、日本和歐空局的3個試驗艙將提供總計為33個國際標準的有效載荷機櫃;俄羅斯試驗艙中也有20個試驗機櫃。另外,日本的試驗艙還連有站外暴露平台,用於對空間環境直接接觸試驗。據目前所知,由歐空局研製的「哥倫布」實驗艙已由「亞特蘭蒂斯」號於2008年2月11日發射升空;而由日本研製的一個實驗艙已於2008年5月11日由「發現」號運載火箭將之發射升空。
節點艙。它們由美國和歐空局研製,是連接各艙段的通道和宇航員進行艙外活動的出口。節點艙比較小,在空間站組建時期,它是宇航員進行艙外活動的出入口。空間站建成後,除用於連接各艙外,節點艙可以用做存儲倉庫,或安裝電力調節機櫃,提供電能。此外,「節點1」號艙還可作為倉庫,用於存儲;「節點2」號艙內有電路調節機櫃,用於轉換電能,供國際合作者使用;「節點3」號艙為空間站的擴展留有餘地。由美國研製的「團結」號節點艙已由「奮進」號太空梭於1998年12月4日發射升空。而由義大利太空總署研製的「和諧」號節點艙已由「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於2007年10月23日發射升空。
服務系統。空間站的服務系統包括俄羅斯功能貨艙、加拿大移動服務系統和俄羅斯服務艙。加拿大移動服務系統的遙控機臂長16.8米,能運125噸貨物,可沿主桁架移動,進行空間站硬體的裝配、維修和更換。俄羅斯服務艙擁有生命保障系統、推力器和居住功能(含洗手間和衛生設施),重20噸。空間站的運輸系統包括「聯盟」號載人飛船和「奮進」號貨運飛船等,其中後者每年為空間站運送4次推進劑。空間站的指令和控制由美、俄雙方分擔,美國約翰遜航天中心主要負責空間站和太空梭,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航天中心主要負責載人飛船和運貨飛船飛向空間站,以及飛船飛離空間站,它也是空間站運行的後備控制中心。
能源系統和太陽能電池帆板。它們由美國和俄羅斯兩國提供,均已發射升空。
最終的國際空間站由6個試驗艙(美國1個、歐空局1個、日本1個、俄羅斯3個)、1個美國居住艙(有洗手間、卧室、廚房和醫務設備)、2個節點艙和服務系統及運輸系統所組成。
在美、日、歐的試驗艙中,共有33個國際空間站有效載荷標准機架,其中美國試驗艙內有13個,日本艙內有10個,歐空局艙內有10個。空間站在約350千米高的軌道上組裝完成後,將慢慢推移到約460千米的軌道上。
國際空間站是由十幾個國家參與的國際合作項目,它又是一個史無前例的龐大航天工程,可以想像它的建設需要人們的長期努力與合作,各個參與國都在積極研究建設。國際空間站近年發展步履維艱,用「好事多磨」這句話來形容國際空間站的進展一點也不誇張。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於政治和經濟的原因,使得國際空間站的方案改動了幾次,它的幾次改名也說明了這一點,最早想採用全部桁架式,但經分析技術太復雜,耗費經費太高,而且風險也大,再加上當時美國的經濟不太景氣,有人反對這個計劃,認為研製這個龐然大物的價值遠遠抵不上它所需的費用,因此幾乎被取消。美國人不得不重新考慮簡化方案,減少研製經費。但就是這樣總研製經費也得500多億美元,可見它的規模。另外是吸收了俄羅斯人參加。不可否認,俄羅斯人在航天技術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在航天技術領域好幾個第一都是俄羅斯人創造的,但怎奈俄羅斯人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前蘇聯解體,俄羅斯經濟不景氣,沒錢研製空間站,因此不能按時交貨,使得整個計劃不得不推遲了一年多。
而另一方面就是技術的原因,可以想像,這么一個復雜的龐大系統,由這么多國家參與,從組織到技術是何等的復雜!只要有一個國家拖了後腿,整個工程就受影響。在技術方面,這么一個龐大的系統,採用桁架式的模塊太空組裝結構,這在世界航天史上還是第一次。而且它的系統多,要求高。我們前面介紹的只是國際空間站本體的、在第一期工程里的主要的結構和設備,而組成空間站的系統、設備、構件則更多。
除了空間站本體外,還要有一系列的配套設施和保障設施。比如空間站的發射場、運載火箭、跟蹤測軌、後勤保障及空間站的管理、維護和故障排除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得跟上。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空間站及軌道平台上的試驗裝置和試驗樣品,在正常的情況下至少每半年就要更換一次,宇航員要進入這些飛行器中,把試驗完成的裝置或者樣品取出來,然後送回地面;再把從地面帶上去的裝置或樣品安放好。再比如,空間站上的消耗品如各種氣體、各種液體以及備件都需要定期輸送,尤其上面宇航員所需的生活用品更是如此。據介紹,每年要從地面為一個宇航員送去650多千克的食品、200多千克的衣服以及其他的生活用品,如果包括發射費用,算起來1年的維持費要高達10多億美元。
另外一個技術問題就是,這么龐大的空間站的組裝問題,也是極其復雜、前所未有的。
盡管工作步履艱難,好事多磨,可還是向前推進著。在前幾年,有關國家的一些飛行試驗工作就是在為國際空間站的發射、組裝、維護以及管理做准備,訓練宇航員的工作實踐能力。例如目前世界上的兩個航天大國俄羅斯和美國,1994~1998年,美國的太空梭與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就進行了9次對接,直到1998年6月才結束工作,大大訓練了宇航員的心理素質和提高了他們在故障情況下空間作業、排除故障的能力,這些在國際空間站上是極其有用的。據報道,1998年11月20日,由俄羅斯用「質子-K」號運載火箭發射一個名為「曙光」號的多功能貨艙,它能夠提供關於控制、燃料的存儲以及供電服務;1998年12月3日,由美國用太空梭發射一個名為「團結」號的節點艙和一個對接器,1998年12月6日宇航員乘坐「奮進」號太空梭經過兩天追趕,成功地捕捉到「曙光」號功能貨物艙,並在同一天把國際空間站的頭兩個組件——「曙光」號貨物艙和「團結」號節點艙對接起來。目前,國際空間站正在緊張有序的組建中。
⑵ 俄羅斯人的電腦用的是什麼系統
windows俄文版。
系統特點:
集中備份:通過使用Single Instance Store技術允許備份多達10台PC,可以防止對同一文件的多份拷貝,即使該文件存放在多台PC上。
電腦健康監察:可以集中跟蹤網路中所有個人電腦的健康狀況,包括殺毒軟體和防火牆狀態。
(2)俄羅斯空間站用什麼操作系統擴展閱讀:
停止開發:
在公開的Windows Server 2012說明文件中證實,微軟將不再開發Windows Home Server的新版本。
Windows Home Server為微軟在2008年發布的伺服器操作系統,主要針對家庭網路的伺服器應用,可連接家中多台個人計算機、游戲主機,或其他數碼設備,並可集中管理文件,支持實時備份與復原等功能,該產品主要與硬體搭售,現階段最新的版本為Windows Home Server 2011。
微軟在文件中表示,Windows Home Server不會再有新版本,它曾於SOHO環境與熱愛技術的社群取得認同。
因此將會把Windows Home Server中對DLNA設備的支持以及流媒體等功能整合到Windows Server 2012Essentials中,並讓Windows Server 2012 Essentials成為家庭及小型企業首選的伺服器操作系統。
⑶ 國際空間站的建設情況
五大航天機構承諾:空間站竣工時間鎖定2010年 本報多倫多1月26日電(記者 王心見) 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和加拿大等五大航天機構的主管今天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商討後承諾,他們將在2010年完成國際空間站的建設。 由於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2003年2月1日發生爆炸,美國停止了所有的太空梭飛行任務,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也受到嚴重影響,人們甚至擔心它能不能最終建成。 主持今天活動的美國宇航局局長肖恩.奧基夫表示,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將繼續進行。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美國宇航局將讓太空梭重新飛行,在完成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後再令其退役。奧基夫表示,為了讓太空梭重新飛行,美國宇航局已經花費了15億美元。該局將在今年春天和夏天進行兩次太空梭的試飛,如果一切順利,將在今天秋天進行正式的飛行任務,重新開始國際空間站的建設。為了安全起見,美國宇航局將減少太空梭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和建設部件的次數。 歐空局總裁多丹表示,國際空間站在2010年建成後,將至少有5年的使用壽命。歐洲國家已經准備好在國際空間站的基礎上,同美國繼續合作,進行月球、火星及更遠太空的探索。 兩名宇航員成功給空間站安上了機械臂 本報華盛頓1月26日電(記者 張孟軍) 國際空間站上的2名宇航員今天成功地進行了近5個半小時的太空行走,在空間站外面安裝了1個德國製造的機械臂,以及3個用於盛放各種菌類的盒子,並檢查了3個通風口。 美國華裔宇航員焦中立和俄羅斯宇航員沙里波夫於美國東部時間1月26日14■43分走出空間站,於20■13分完成太空行走。曾進行過4次太空行走的焦中立走出空間站後首先幽默地和蒼天打招呼:「哈羅太空,我的老朋友。」接著沙里波夫也走出空間站。在太空行走期間,兩名宇航員來到俄「星辰」號服務艙,在該服務艙的外面安裝了1個德國製造的機械臂。這個機械臂長約50厘米,具有兩個關節、一個金屬手指和兩個內置照相機。按照設計,德國的地面控制中心和空間「星辰」號服務艙內的電腦,可以近乎實時地操縱機械臂,讓其在空間站進行了一些危險、繁重的安裝和維修,以減輕宇航員的部分工作負擔。 此外,焦中立和沙里波夫還檢查了由站上氧發生器、空氣清潔器和顆粒過濾器使用的三個通風口。沙里波夫在通風口周圍的絕緣層上發現了油狀白色殘留物,並將有關情況拍了照片,這些照片將傳送至地面工程師。在這之後,兩名宇航員返回「碼頭」號對接艙外面,安裝了3個盛有各種真菌和多種桿菌的試驗用盒子,這些菌類微生物在普通溫度條件下,能夠分解金屬和聚合物等各種化合材料。實驗盒子裡面還有各種航天材料。安裝這些實驗盒子的目的是進行名為「生物風險」的試驗,該實驗將持續1年半。研究人員通過該實驗,可以了解這些菌類在零下100攝氏度與零上100攝氏度的溫度范圍里,對航天材料分解的情況,以開發能夠在星際飛行中防止菌類破壞的航天材料,為未來的星際飛行做准備。 按照原計劃,在太空行走之前,國際空間站上一個美國製造的Ku波段電視天線應該提前展開,以向地面發送太空行走的電視轉播信號,供地面飛行控制中心專家觀看。但在太空行走開始之前的1個半小時,電視天線處於背對太陽的陰影之中,因溫度過低而未能全部展開,因而太空行走最初在沒有電視轉播畫面的狀態下進行。在太空行走約進行一半時,該天線完全展開,地面飛行控制中心才收到空間站發來的電視信號。據悉,兩名宇航員今年3月份還將進行一次太空行走。
⑷ 國際空間站的結構功能
國際空間站總體設計採用桁架掛艙式結構,即以桁架為基本結構,增壓艙和其它各種服務實施掛靠在桁架上,形成桁架掛艙式空間站。其總體布局如圖所示。大體上看,國際空間站可視為由兩大部分立體交叉組合而成:一部分是以俄羅斯的多功能艙為基礎,通過對接艙段及節點艙,與俄羅斯服務艙、實驗艙、生命保障艙、美國實驗艙、日本實驗艙、歐空局的「哥倫布」軌道設施。
等對接,形成空間站的核心部分;另一部分是在美國的桁架結構上,裝有加拿大的遙操作機械臂服務系統和空間站艙外設備,在桁架的兩端安裝四對大型太陽能電池帆板。這兩大部分垂直交叉構成「龍骨架」,不僅加強了空間站的剛度,而且有利於各分系統和科學實驗設備、儀器工作性能的正常發揮,有利於宇航員出艙裝配與維修等。國際空間站的各種部件是由合作各國家分別研製,其中美國和俄羅斯提供的部件最多,其次是歐空局、日本、加拿大和義大利。這些部件中核心的部件包括多功能艙、服務艙、實驗艙和遙操作機械臂等。俄羅斯研製的多功能艙(FGB)具有推進、導航、通信、發電、防熱、居住、貯存燃料和對接等多種功能,在國際空間站的初期裝配過程中提供電力、軌道高度控制及計算機指令;在國際空間站運行期間,可提供軌道機動能力和貯存推進劑。俄羅斯服務艙作為國際空間站組裝期間的控制中心,用於整個國際空間站的姿態控制和再推進;它帶有衛生間、睡袋、冰箱等生保設施,可容納3名宇航員居住;它還帶有一對太陽能電池板,可向俄羅斯部件提供電源。實驗艙是國際空間站進行科學研究的主要場所,包括美國的實驗艙和離心機艙、俄羅斯的研究艙、歐空局的「哥倫布」軌道設施和日本實驗艙。艙內的實驗設備和儀器大部分都是放在國際標准機櫃內,以便於維護和更換。加拿大研製的遙操作機械臂長17.6米,能搬動重量為20噸左右、尺寸為18.3米×4.6米的有效載荷,可用於空間站的裝配與維修、軌道器的對接與分離、有效載荷操作以及協助出艙活動等,在國際空間站的裝配和維護中將發揮關鍵作用。 國際空間站由下列部分組成:俄羅斯進步-M45、聯盟-TM23、進步-M-C01飛船,俄羅斯的晨星號服務艙、曙光號工作艙,美國的團結號連接艙和女神號實驗艙、俄黎明號小型實驗艙等。
空間站共有俄羅斯、美國、歐盟和日本發射的13個艙,重量400噸。
曙光號工作艙
曙光工作艙是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由俄羅斯赫魯尼切夫空間中心和美國波音公司共同研製而成。根據1995年8月簽訂的合同,赫魯尼切夫中心負責貨運艙的設計、生產和試驗。赫魯尼切夫中心於1996年11月27日,即比預定發射時間提前一年完成曙光號工作艙的組裝工作。但由於國際空間站的其他一些部件沒有完工,曙光號被兩度推遲發射。
曙光號重量為24.2噸(其中包括4.5噸燃料),長13米,內部容積約72立方米(可用面積為40平方米)。它可以在不補充燃料的情況下連續飛行430晝夜。
曙光號一個與和平號空間站類似的大型艙體,用作空間站的基礎,能提供電源、推進、導航、通信、姿控、溫控、充壓的小氣候環境等多種功能。它由和平號空間站上的晶體艙演變而來,設計壽命13年,電源最大功率為6千瓦,裝有可接4個航天器的對接件。
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質子-K號火箭把曙光號送入預定軌道。
團結號節點艙 (unity node mole)
團結號節點艙是美國為國際空間站建造的第一個組件,也是國際空間站的第二個組件。
團結號節點艙耗資3億美元,直徑5米、長6米,設有6個艙門。它的作用是充當對介面,連接未來升空的其它艙。
1998年12月4日,團結號隨美國奮進號太空梭升空。12月6日,團結號與曙光號對接。
星辰號服務艙 (zvezda (star) service mole)
星辰號服務艙由俄羅斯承建,是國際空間站的核心艙。星辰號長13米,寬30米,重19噸,造價為3.2億美元。
服務艙由過度艙、生活艙和工作艙等3個密封艙和一個用來放置燃料桶、發動機和通信天線的非密封艙組成。生活艙中設有供宇航員洗澡和睡眠的單獨房間,艙內有帶冰箱的廚房、餐桌、供宇航員鍛煉身體的運動器械。艙體上設計的14個舷窗,可供宇航員眺望浩瀚的星空。
星辰號配有定位和電視聯系系統,可保障服務艙與俄羅斯科羅廖夫地面飛行控制中心和美國休斯敦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的直接聯系。
星辰號共有4個對介面,可用於接待載人飛船或貨運飛船。
2000年7月12日,星辰號由質子-K火箭送入太空;26日,星辰號服務艙與國際空間站聯合體對接。
命運號實驗艙 (destiny laboratory mole)
2001年2月7日,命運號實驗艙隨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升空。命運號實驗艙價值14億美元,是國際空間站中最昂貴的組件。它由美國波音公司製造,形似圓筒,長9.3米、直徑4.3米,重13.6噸,上有41.5萬個零件。它不僅是未來空間站成員在接近零重力的狀態下執行科學研究任務的基地,也將作為國際空間站的指揮和控制中心,是國際空間站6個實驗室中最重要的實驗艙之一。
萊奧納爾多號多功能後勤艙 (leonardo multipurpose logistics mole)
萊奧納爾多號多功能後勤艙由義大利研製,價值1.6億美元。它是一個由金屬鋁製成,長21英尺(約為6.4米)、直徑為15英尺(約4.6米)的圓筒,分為16個貨箱,能攜帶9.1噸貨物。後勤艙可重復使用,其功能是為國際空間站運送必需的物資,再將空間站上的廢棄物帶回地面。
空氣阻隔艙 (airlock)
空氣阻隔艙又稱壓力艙,由金屬鋁製造,重約6噸,造價1.64億美元。空氣阻隔艙共有兩個艙室,一個供宇航員執行太空行走任務之前更換宇航服,另一個為宇航員減壓和漂浮到太空的介面。艙內有4個氣罐,各重540千克,用於給空氣阻隔艙加壓。
2001年7月15日,空氣阻隔艙由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和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聯合安裝到空間站。空氣阻隔艙是國際空間站與太空間的通道,是航天器有壓空間與太空真空環境間的緩沖地帶,它的安裝使空間站內的宇航員不必再等太空梭的到來就可以進行太空行走。
加拿大第二臂 (Canadarm2)
加拿大第二臂又被稱為大臂,由高強度的金屬鋁、不銹鋼和環氧石墨製成,長19米,重量為1.63噸。
這只長約17米的巨型機械臂的設計概念是1984年美國前總統里根提議建設自由空間站時產生的,其最初研製目的是,在太空梭不能自行與空間站對接時依靠機械臂將太空梭拉到空間站旁。加拿大第二臂由加拿大研製,並由美國奮進號太空梭於2001年4月19日攜帶升空,22日被安裝到國際空間站上。與多次隨太空梭升空執行任務的小機械臂相比,它不僅比多次隨太空梭升空執行任務的小臂更長,也更結實、更靈活。
碼頭多功能對接艙 (mooring compartment mole)
碼頭多功能對接艙由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研製,重約4噸,體積為13立方米。對接艙一端與星辰號服務艙連接,另一端的對接裝置能與進步系列貨運飛船和聯盟系列載人飛船對接。對接艙的一側還有一個隔艙,當宇航員穿上宇航服,調節好隔艙中的氣壓後,就可以打開隔艙門進行太空行走。多功能艙對接艙有助於增加國際空間站與地面間的貨物、人員運輸。
碼頭多功能對接艙於2001年9月17日安裝到國際空間站。
黎明號小型實驗艙
俄黎明號小型實驗艙在2010年5月由美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運送至國際空間站。黎明號實驗艙長約7米,重約7.8噸,主要用於科學實驗。 整個空間站由眾多組件構成: 組件 航次 運載者 發射時間 長度
(m) 直徑
(m) 質量
(kg) 曙光號功能貨艙 1 AR 質子號 1998年11月20日 12.56 4.11 (加註燃料)19,323(空)7983 團結號節點艙(1號節點艙) 2A - STS-88 奮進號 1998年12月4日 5.49(含2個PAM)10.4 4.57 11,612 星辰號服務艙 1R 質子號 2000年7月12日 13.1 4.15 19,050 國際空間站Z1 衍架 3A - STS-92 發現號 2000年10月11日 4.9 4.2 9,978 國際空間站P6 衍架及太陽能電池板 4A - STS-97 奮進號 2000年11月30日 73.2 11.6 15,815 命運號實驗艙 5A - STS-98 亞特蘭蒂斯號 2001年2月7日 8.53(含通用對接機構)9.2 4.27 (空)13,547(滿載)24,023 外部裝載平台1(ESP-1) 5A.1 - STS-102 亞特蘭蒂斯號 2001年3月13日 2.44 0.46 未知 移動維修系統- 空間站遙控機械臂(加拿大臂2) 6A - STS-100 奮進號 2001年4月19日 17.6 0.35 1,796 尋求號氣閘艙(聯合氣閘艙) 7A - STS-104 亞特蘭蒂斯號 2001年7月12日 5.64 4 6,064 碼頭號對接艙- 碼頭號氣密及對接艙 4R - 進步-M-SO1 進步號 2001年9月14日 4.91 2.56 (發射時)4,350(軌道中)3,580 國際空間站 S0衍架 8A - STS-110 亞特蘭蒂斯號 2002年4月8日 13.4 4.6 12,623 移動維修系統- 機械臂移動平台 UF-2 - STS-111 奮進號 2002年6月5日 5.7 2.9 1,450 國際空間站S1衍架 9A - STS-112 亞特蘭蒂斯號 2002年10月7日 (與P1組合)13.7 4.6 12,554 國際空間站 P1衍架 11A - STS-113 奮進號 2002年11月23日 (與S1組合)13.7 4.6 14,003 外部裝載平台2(ESP-2) LF1 - STS-114 發現號 2005年7月26日 4.00 2.4 未知 國際空間站 P3、P4衍架及太陽能電池板 12A - STS-115 亞特蘭蒂斯號 2006年9月9日 13.8 4.9 15,824 國際空間站 P5衍架 12A.1 - STS-116 發現號 2006年12月9日 3.4 4.5 1,864 國際空間站 S3、S4衍架及太陽能電池板 13A - STS-117 亞特蘭蒂斯號 2007年6月8日 13.66 4.96 16,183 國際空間站 S5衍架 13A.1 - STS-118 奮進號 2007年8月8日 3.4 4.5 1,818 外部裝載平台3(ESP-3) 13A.1 - STS-118 奮進號 2007年8月8日 4.9 3.65 3,400 和諧號節點艙(2號節點艙) 10A - STS-120 亞特蘭蒂斯號 2007年10月23日 7.2 4.4 14,288 哥倫布實驗艙 1E - STS-122 亞特蘭蒂斯號 2008年2月7日 6.9 4.5 (空)10,300(發射)12,077 希望號日本實驗艙- 實驗儲藏艙 1J/A - STS-123 奮進號 2008年3月11日 4.2 4.4 4,200 移動維修系統- 特殊微動作機械手 1J/A - STS-123 奮進號 2008年3月11日 3.67 2.30 1,560 希望號日本實驗艙 1J - STS-124 發現號 2008年5月31日 11.19 4.39 14,787 希望號日本實驗艙- 日本機械臂 1J - STS-124 發現號 2008年5月31日 10.0 0.35 780 國際空間站 S6衍架及太陽能電池板 15A - STS-119 發現號 2009年3月15日 13.84 4.97 14,089 希望號日本實驗艙- 暴露實驗平台 2J/A - STS-127 奮進號 2009年7月15日 5.20 5.00 4,082 迷你研究艙2 (探索號迷你研究艙) 5R - 進步-M-MIM2 進步號 2009年11月10日 4,00 2.6 3,670 寧靜號節點艙(3號節點艙) 20A - STS-130 奮進號 2010年2月8日 6.706 4.480 19,000 穹頂艙 20A - STS-130 奮進號 2010年2月8日 1.500 2.955 1,880 微型研究艙1 (晨曦號微型研究艙) ULF4 - STS-132 亞特蘭蒂斯號 2010年5月14日 6.00 2.35 (發射時)8,056
5,075 萊昂納多永久補給艙 ULF5 - STS-133 發現號 2011年2月24日 6.4 4.6 (發射時)12,816(空)9,896 組裝成功後的國際空間站將作為科學研究和開發太空資源的手段,為人類提供一個長期在太空軌道上進行對地觀測和天文觀測的機會。
在對地觀測方面,國際空間站比遙感衛星要優越。首先它是有人參與到遙感任務之中,因而當地球上發生地震、海嘯或火山噴發等事件時,在站上的航天員可以及時調整遙感器的各種參數,以獲得最佳觀測效果;當遙感器等儀器設備發生故障時,又可隨時維修到正常工作狀態;它還可以通過太空梭或飛船更換遙感儀器設備,使新技術及時得到應用而又節省經費。用它對地球大氣質量進行監測,可長期預報氣候變化。在陸地資源開發,海洋資源利用等方面,也都會從中受益。國際空間站在天文觀測上要比其他航天器優越得多,是了解宇宙天體位置、分布、運動結構、物理狀態、化學組成及其演變規律的重要手段。因為有人參於觀測,再加上空間站在太空的活動位置和多方向性,以及機動的觀察測定方法,因而可充分發揮儀器設備的作用。通過國際空間站,天文學家不僅能獲得宇宙射線,亞原子粒子等重要信息,了解宇宙奧秘,而且還能對影響地球環境的天文事件(如太陽耀斑、暗條爆發等)作出快速反應,及時保護地球,保護在太空飛行的航天器及其成員。
國際空間站上的生命科學研究,可分為人體生命與重力生物學兩方面: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可直接促進航天醫學的發展,例如,通過多種參數來判斷重力對航天員身體的影響,可提高對人的大腦、神經和骨骼及肌肉等方面的研究水平。重力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與應用有廣闊的前景,而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條件要比和平號空間站和太空梭優越得多,特別是在材料發展上可能起到一次革命性的進展。
僅就太空微重力這一特殊因素來說,國際空間站就能給研究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航天醫學、材料科學、流體物理、燃燒科學等提供比地球上好得多、甚至在地球無法提供的優越條件,直接促進這些科學的進步。同時,國際空間站的建成和應用,也是向著建造太空工廠、太空發電站,進行太空旅遊,建立永久性居住區(太空城堡)向太空其他星球移民等載人航天的遠期目標接近了一步, 2014年從5月開始,國際空間站就開始了種植蔬菜的實驗,如果成功了,那麼美國宇航局可能創造歷史,因為宇航員從來沒吃過自己的太空種植的蔬菜,那些太空轉基因的蔬果只提供給地面的科研機構。
空間站上的宇航員飲食問題目前已經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但仍然需要地面發射飛船進行補給,俄羅斯的貨運飛船定期給空間站輸送補給品,如果貨運飛船沒能進入軌道,那麼宇航員的餐飲就要拮據了。現在,宇航員嘗試自己在空間站上種植蔬菜,甚至可發展出自製的太空沙拉。
目前宇航員種植的蔬菜包括了西紅柿、草莓等,但他們還將拓展自己的種植范圍,可以種植各種各樣的蔬果,之所以要在空間站上種植蔬菜,一來是因為這樣可以解決自己的飲食問題,同時也可以研究太空種植蔬菜的方法,這可以不是單純的科研產品,種植出來後需要自己消化掉。但是在微重力環境下種植蔬果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空間輻射可造成蔬菜變異,而且種植出來的蔬菜可能使其中的微生物變異,對人體構成危害。
通過此前的空間站蔬菜實驗結果,美國宇航局禁止該機構的宇航員吃生菜,那些從空間站返回地面的蔬果出現不同程度的不可食用特徵,最主要的還是空間輻射的問題,微重力環境使得蔬果長得不同地面種植。但是到今年年底,科學家開始測試新的空間站蔬果,目前宇航員已經開始了種植蔬菜行為。
宇航員在太空中的免疫力會出現下降,因此需要蔬菜來補充營養物質,如果不新鮮的蔬菜無法起到類似的效果。種植蔬菜時也會改善空間站的二氧化碳水平,可以幫助空氣凈化器過濾空間站上的異味,如果現在開始著手種植,那麼等到生菜實驗完全成功並製作成沙拉,可能還需要等上好幾年的時間,這項實驗也可以為未來登陸火星提供幫助。 2014年6月17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一張國際空間站內的照片,兩名來自美國的宇航員與一名德國宇航員通過筆記本觀看巴西世界盃的比賽。而美國與德國將在小組賽中遭遇。
巴西世界盃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全世界的球迷都在關注著這項4年一度的足壇盛事。其實在距離地面250英里的太空中,宇航員們也在關心著世界盃,三名「來自星星的球迷」還在國際空間站里觀看了比賽直播。NASA在社交網路上曬出了一張照片,圖片中三名宇航員觀看了10分鍾的世界盃直播。不過在這三名球迷之間有一個小小的尷尬,他們來自兩個國家,分別是德國和美國,而這兩支球隊又被分在了同一小組,將為小組出線而展開爭奪。
⑸ 看了電影《Gravity》,天宮空間站真的會採用中文操作系統嗎
如果不想讓外國人進來當然有個中文系統就好了。不過考慮到再過十幾年國際空間站無人維護中國空間站變成獨一份之後,還是得留點餘地
記得採納啊
⑹ 中國和俄羅斯的電腦操作系統是什麼
目前有多種操作系統共存與市場,每種操作系統都有各國語言版本(中國大多為簡體中文版,俄羅斯的當然是俄文版咯),當前,全球應用最廣泛的莫過於微軟的windows了,下面介紹一下常見的幾種操作系統:
DOS操作系統:DOS似乎只有現在的老鳥有過接觸,新學電腦的人對DOS只是一知半解。它曾經佔領了個人電腦操作系統領域的大部分,全球絕大多數電腦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由於DOS系統並不需要十分強勁的硬體系統來支持,所以從商業用戶到家庭用戶都能使用。雖然用現在的眼光看它不是出色的操作系統,但微軟軟體向下兼容的特點,決定了Windows出問題的時候,很多時候需要在DOS下才能得到解決,因此了解與學習DOS還是很有必要的。為支持中文,還衍生出了UCDOS、CCDOS等。
Windows 操作系統:從微軟1985年推出Windows 1.0以來,Windows系統經歷了三十年風風雨雨。從最初運行在DOS下的Windows 3.x,到曾經風靡全球的Windows 9x、Windows 2000,及至當下的windows7、windows8、windows10,Windows已經完全代替了DOS曾經擔當的位子,成為了新一帶的操作系統大亨。其市場佔有率最高。
Linux操作系統 :Linux是目前十分火爆的操作系統。它是由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一個大學生Linus B. Torvolds在1991年首次編寫的。標志性圖標是一個可愛的小企鵝。由於其源代碼的免費開放,使其在很多高級應用中佔有很大市場。這也被業界視為打破微軟Windows壟斷的希望。
FreeBSD操作系統:FreeBSD是一種運行在x86平台下的類Unix系統。它以一個神話中的小精靈作為標志,由BSD Unix系統發展而來,加州伯克利學校(Berkeley)編寫,第一個版本由1993年正式推出。BSD Unix和Unix System V是Unix操作系統的兩大主流,以後的Unix系統都是這兩種系統的衍生產品。這款操作系統主要應用於網路伺服器端,不太適合個人用戶。
BeOS 操作系統:如果說Windows是現代辦公軟體的世界,Unix是網路的天下,那BeOS就稱得上是多媒體大師的天堂了。BeOS以其出色的多媒體功能而聞名,它在多媒體製作、編輯、播放方面都得心應手,因此吸引了不少多媒體愛好者加入到BeOS陣營。由於BeOS的設計十分適合進行多媒體開發,所以不少製作人都採用BeOS作為他們的操作平台。
⑺ 請問俄羅斯國際空間站使用什麼操作系統
這絕對不是普通咱們用的PC機或伺服器的操作系統是專門為管理空間站開發的一種系統就像你大型企業管理他的人事你說那個系統是什麼?就是專門的軟體公司量身定做的
⑻ 俄羅斯有空間站嗎
俄羅斯有空間站。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是前蘇聯建造的一個軌道空間站,蘇聯解體後歸俄羅斯。它是人類首個可長期居住的空間研究中心,同時也是首個第三代空間站。
「和平」號空間站採用積木式構造,由多艙段空間交會對接後組成。其核心艙有6個對介面,用來與實驗艙和「聯盟」號飛船及「進步」號貨艙對接。它是一個艙段式結構,總長13.13米,最大直徑4.2米,總重20.4噸。
⑼ 國際空間站是干什麼的
國際空間站是科學研究的空間實驗室。
國際空間站在軌運行最大的空間平台,是一個擁有現代化科研設備、可開展大規模、多學科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的空間實驗室,為在微重力環境下開展科學實驗研究提供了大量實驗載荷和資源,支持人在地球軌道長期駐留。
國際空間站項目由16個國家共同建造、運行和使用,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時最長且涉及國家最多的空間國際合作項目。
國際空間站的研究領域:
1、生物學與生物技術
微重力環境下,細胞核組織生長方式與形狀可能與地面不同。該領域的實驗重點研究空間飛行狀態下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生物組織破壞過程,器官和組織再生特性,細胞間相互作用,生物技術產品試驗性開發,獲取關於生命科學基本問題的新認識。
2、地球與空間科學
國際空間站運行的近地軌道為收集地球空間科學數據提供了獨特優勢。該領域的實驗旨在研究地球表面、大氣層和電離層的物理過程。收集地球冰川、農田、城市和珊瑚礁等信息,並與軌道衛星數據互補,獲得全面的地球信息。
⑽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
2001年3月24日 中新社
中新網北京3月23日消息:空間站是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適於人類長期工作、生活的大型航天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是歷史上的第9座空間站,也是迄今為止體積最大、應用技術最先進、設施最完善、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空間站。
1986年2月,由工作艙、過渡艙、服務艙組成的「和平號」空間站基礎構件進入太空。此後,基礎構件先後與5個太空艙成功對接。1987年,「和平」號空間站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建成後的「和平」號體積約400立方米,重約137噸,其中科研儀器重11.5噸。
「和平」號空間站採用積木式構造,由多艙段空間交會對接後組成。其核心艙有6個對介面,用來與實驗艙和「聯盟」號飛船及「進步」號貨艙對接。它是一個艙段式結構,總長13.13米,最大直徑4.2米,總重20.4噸,由4個基本部分組成:球形增壓轉移艙,直徑2.2米,上面裝5個直均為0.8米的對接窗口,徑向1個,側部對稱安裝;增壓工作艙,這是空間站的主體總米,長為7.67米,兩個柱形段的直徑分別為2.9和4.2米;不增壓服務動力艙,位於空間站尾部,長2.26米,直徑4.2米,除裝有主動機(推力2乘2940牛)和推進劑外,還裝有對接天線、探照燈、無線電通信天線等;增壓轉移對接器,它長1.67米,直徑2米,位於服務動力艙中央,提供第6個對接通道。
15年來,「和平」號先後接待了包括阿富汗、奧地利、保加利亞、法國、德國、日本、敘利亞、英國和美國等十幾個國家24個乘務組的62位科學家,取得了一大批空間科研成果。特別是俄羅斯宇航員瓦列里·波利雅科夫博士從1994年1月8日至1995年3月在「和平」號上從事研究,一舉創造了在宇宙空間連續停留14個月的世界航天紀錄。
「和平號」空間站大事記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5日23:21 新浪科技
1996年2月20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升空10周年。10年來,空間站繞地球飛行57157圈,行程近25億公里,先後接待了各種飛船78艘。進入空間站的有59人次,其中,航天員波利亞科夫累計在太空飛行679天,最長的一次是438天。
2月21日,俄羅斯聯盟TM23號飛船載著奧努夫連科和烏薩切夫飛往和平號,以接替在那裡的吉真科、阿夫傑耶夫和賴特。5名航天員在站上工作一周後,原在站上的3名航天員於2
9日乘聯盟TM22號飛船返回地面。
3月22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6人升空,6人中有2名是女性,其中一名為53歲的香農·露西德。23日實現了與和平號的第三次對接。對接後,露西德前往和平號,成為美國第一位進駐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女航天員。另外,太空梭將1噸重的水、科學設備運進和平號,美國、俄羅斯航天員還交換了紀念品。3月29日,太空梭與和平號脫離,31日返回地面。這是美國太空梭的第76次飛行。
4月23日,俄羅斯用質子號火箭將和平號空間站最後一個艙段-自然艙發射入軌。26日與和平號對接成功,從而完成了和平號的全部建造工作,該艙主要任務是對地觀測。至此,和平號上已對接了量子1號、量子2號、晶體號、光譜號、自然號等艙段,另有聯盟TM23號飛船與之對接,總重量為120多噸,可用空間近400立方米。
8月17日,俄羅斯首次用聯盟Y火箭發射聯盟TM24號載人飛船成功。19日飛船與和平號對接,俄羅斯航天員科爾尊、卡列里及法國女航天員安德烈-德埃進入和平號,與奧努夫連科、烏薩切夫和露西德會合。9月2日,奧、烏和安乘聯盟TM23號返回。
9月16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6人上天。18日實現了與和平號第四次對接,把美國的布萊赫送往和平號,同時,把女航天員露西德接回。23日太空梭同和平號脫離對接。26日,太空梭返回地面。露西德在太空生活了188天,打破了俄羅斯康達科娃創造的女性在太空飛行的最高記錄。這是美國太空梭的第79次飛行。
1997年1月12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6人升空。其中一人為布來赫的替換者利寧格爾。15日太空梭與和平號實現第五次對接,19日太空梭脫離和平號返回,同時接回在太空飛行了128天的布萊赫。22日太空梭返回。這是美國太空梭第81次飛行。
2月10日,俄羅斯聯盟TM25號飛船載兩名俄羅斯航天員齊布列耶夫和拉佐特金及一名美國航天員利寧格爾升空。12日因自動對接系統出現故障,航天員採用手動方式與和平號對接。
2月23日,和平號上的兩台基本電解生氧裝置連續出現故障,站上的3名航天員改為使用高氯酸鋰裝置來生產氧。航天員拉佐特金在量子1號艙內制氧時,制氧設備突然破裂,引起火災,明火燃燒了90秒,煙霧彌漫到整個空間站,航天員們都帶上了防毒面具,濃煙持續了5-7分鍾。幸好站上的空氣過濾系統性能良好,沒有給航天員造成更大危害。
4月6日,俄羅斯進步M34號貨船升空。8日與和平號對接,為和平號送去了3個滅火器、電解生氧備件、燃料和生活用品。6月25日,進行了進步M34號例行的重新對接試驗,俄航天員齊布利耶夫用遙控方式引導飛船與和平號對接時,飛船與和平號光譜艙發生了碰撞事故,把艙體靠近散熱器處撞了一個300平方毫米的孔,並使兩塊太陽能帆板偏轉了角度,造成空間站電力減少一半。
4月29日,俄羅斯的齊布利耶夫和美國的利寧格爾進行了首次俄、美航天員聯合太空行走,兩人在和平號艙外工作了4小時57分,進行空間站組裝與操作演練。
5月15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7人升空。16日與和平號實現第六次對接,把美國航天員福爾勒送上和平號替換利寧格爾,並為和平號帶去了1.8噸補給,包括一台氧氣發生器和修理工具。21日與和平號分離,24日利寧格爾隨機返回地面。這是美國太空梭第84次飛行。
7月18日,俄羅斯和平號上的一航天員意外地損壞了和平號上的制導系統,致使太陽帆板偏離太陽,再次造成斷電事故。為此,地面人員決定停止此次的出艙修復光譜艙的工作,這項工作改由下一批航天員完成。
8月5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的一台供氧電子系統又發生故障。和平號上共有兩個供氧電子系統,其中的一個早已因電能不夠而關閉。
同日,俄羅斯發射聯盟TM26號載人飛船升空。7日,以手動方式與和平號對接,進站的索洛維約夫和維諾格拉多夫同站上的3名航天員會合,他們將替換齊布利耶夫和拉佐特金。9月6日,索洛維約夫和福爾勒進入太空工作了6個小時,他們發現被進步號貨船撞過的光譜艙雖表面撞擊嚴重,但整個光譜艙殼體完好無損。為確保光譜艙的能源,他們還調整了太陽帆板的朝向。此次是世界第200次載人航天飛行。
9月26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7人升空,將美國航天員沃爾夫送上和平號,替換在和平號上的福爾勒。27日與和平號實現第七次對接,並送去一台計算機和4噸用於修補和平號的材料。10月3日,太空梭與和平號分離,在和平號上工作了4個半月的福爾勒也同機返回。這是美國太空梭第87次飛行。
11月6日,俄羅斯索洛維約夫和維格拉多夫再次到和平號艙外行走,安裝一塊新的太陽能帆板,以代替被進步號貨船撞壞的帆板,他們在太空先後用去了6小時17分鍾。入艙時,又發現量子2號過渡艙漏氣。
12月20日,俄羅斯進步M37號貨運飛船升空,22日與和平號空間上對接,為和平號運去給養、9條蠑螈和120隻蝸牛,用來做太空失重試驗。
1998年1月23日,美國奮進號太空梭載7人升空,執行第八次太空梭與和平號對接任務。同機到達的托馬斯進站替換了沃爾夫,沃爾夫隨奮進號返回。這是美國太空梭第89次飛行。
3月14日,俄羅斯進步M38號貨運飛船升空,17日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除送去給養外,還有一台新的外置發動機,以替換已超期服役的舊發動機。
5月15日,俄羅斯進步M39號貨運飛船升空,17日與和平號對接。
6月2日,美國發現號太空梭載6人升空,其中一名為俄羅斯航天員柳明。4日與和平號對接,這是美國太空梭與和平號的第九次對接。主要任務是接回在和平號上工作的美國航天員托馬斯,同時還試驗阿爾法空間站新燃料箱,施放有中國人參加的阿爾法頻譜儀,在太空第一次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這是美國太空梭的第91次飛行。
8月13日,俄羅斯聯盟TM28號飛船載3人升空,15日飛船與和平號對接。航天員為巴塔卡爾,阿夫傑耶夫和巴圖林,巴圖林是俄羅斯首位進入太空的政府官員,他曾擔任過葉利欽總統的國防助理。25日巴圖林同已在站上的馬薩巴耶夫、布林達一同乘TM28號飛船返回。
10月25日,俄羅斯進步M40號貨運飛船升空。
1999年2月22日,「和平」號空間站27號機組人員成功接駁「和平」號空間站。此前,2月20日,「和平」號空間站27號機組人員成功地發射了「聯盟」TM-29號宇宙飛船並抵達「和平」號空間站。27號機組人員計劃在空間站上停留六個月,機組人員包括俄羅斯的阿凡納西耶夫(Afannassiyev)、法國的海格納(Haignere)以及貝拉和帕達卡,後兩人將於3月初返回地面。
1999年2月27日,一半的「和平」號空間站26號機組人員與貝拉一起乘「聯盟TM-28」號飛船脫離空間站,並於1999年2月28日在哈薩克著陸。阿維代耶夫與「和平」號的27號機組人員阿凡納西耶夫和海格奈爾一起仍留在空間站。
1999年8月27日,「和平」號27號機組的阿凡納西耶夫、阿維代耶夫和法國人海格奈爾乘「聯盟TM-29」號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脫離,並於8月28日格林尼治時間0時35分在哈薩克的Baikonur市60公里遠的Chapayenka附近著陸。「進步M-42」號貨運飛船仍與「和平」號空間站前端軸向對接。2000年2月2日,「進步M-42」號飛船脫離空間站,重返大氣層自毀。
2000年2月1日,俄羅斯發射了「進步M1-1」號貨運飛船為「和平」號機組人員提供支援,這些宇航員將在「聯盟TM」號上執行一次為期45至72天的任務。「進步」號於2月3日與「和平」號對接。這艘送貨飛船的裝載的主要物資是氮/氧和燃料供應。俄羅斯將「和平」號重新推進到350公里的高空軌道上。已經與「和平」號進行軸向對接的「進步M-42」號飛船於2月2日與空間站脫開,然後重返大氣層自毀。
2000年4月6日,「聯盟」TM-30號宇宙飛船將「和平」號空間站28組組員送至空間站,並與「和平」號空間站手動對接。
2000年4月25日,「進步」M1-2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對「和平」號空間站28組組員進行支援,該組人員將在空間站上生活45-72天。「進步」M1-2號貨運飛船於4月28日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它主要提供油料、氮氣/氧氣補給和食物。此前,「進步」M1-1號貨運飛船已經於4月26日與「和平」號空間站脫離,並於三小時後重返大氣層自毀。
2000年4月28日,「進步」M1-2號貨運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並於10月15日脫離空間站,在紐西蘭上空重返大氣層自毀,該船主要負責為「進步」M-43號貨運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作準備。
2000年6月16日,「和平」號空間站28組組員安全降落在哈薩克阿卡利克東南四十五公里處。
2000年10月16日,「進步」M-43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准備提升「和平」號空間站的軌道高度;10月21日,貨運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尾端接駁埠相接。
2001年1月24日,「進步」M1-5號油船發射升空,並於1月27日從尾端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該船將在3月初協助「和平」號空間站墜落。
2001年1月25日,「進步」M-43號貨運飛船從尾端與「和平」號空間站脫離,並於1月29日重返大氣層自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