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有幾個核電站 都在哪裡
中國大陸目前6座建成和在建的核電站分別為: 1.浙江省秦山(一期)核電站:1985年開工建設,1991年首次並網發電,1994年投入商業運行,其建成投產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歷史,並使中國成為繼美、英、法、蘇聯、加拿大和瑞典之後世界上第七個能自行設計、建造國內首座核電站的國家。 2.秦山核電二期工程:於1996年6月2日開工建設,1號機組於2002年2月實現首次並網,2002年4月投入商業運行。秦山核電二期工程是中國首座自主設計、自主建造和自主運行的商用核電站。 3.秦山核電三期工程:是中國和加拿大合作建造的我國第一座重水堆核電站。於1998年6月開工建設。1號機組於2002年11月實現首次並網,2002年12月投入商業運行。2號機組於2003年投入商業運行。 4.廣東省大亞灣核電站:是我國引進國外資金、設備和技術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兩套機組分別在1994年2月和5月投入商業運行,20年合營期內上網電量的70%送往香港。 5.廣東省嶺澳核電站:由法國引進,於2003年1月全面建成投入商業運行。 6.江蘇省田灣核電站:位於江蘇連雲港市,於1999年10月開工建設,是由俄羅斯引進的壓水堆核電站,該站兩套機組預計分別在2004年和2005年投入商業運行.
2. 哪些國家可以獨立建造核電站中國的核電站分別是和哪些國家一起建的
中國、法國、美國、日本、俄羅斯。
中國的核電站分別是和俄羅斯、法國、美國建造的
3. 國和一號核電站在哪裡
截至2018年,中國建成投產的核電站有11個、共44台核電機組(不含中國台灣地區核電信息),裝機容量達到44645.16 MWe(額定裝機容量)。
1、秦山核電站(地址: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秦山鎮)
共有7台機組在運行,(秦山一期1台、秦山二期 2台、秦山三期2台、秦山二期擴建2台)。秦山核電站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營管理的第一座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地處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由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100%控股,秦山核電公司負責運行管理。
2、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地址: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半島)
大亞灣核電站(Daya Bay Nuclear Power Plant)位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半島離香港尖沙咀直線距離51公里,由廣東核電投資有限公司和香港核電投資有限公司合資建設與運營,隸屬中國廣核集團管轄,擁有兩台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機組,所生產電力80%供應香港,20%供應廣東。
大亞灣核電站,從1987年開工建設,1994年2月,1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5月份2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此後,在大亞灣核電站之側又建設了嶺澳核電站,兩者共同組成一個大型核電基地。大亞灣核電站是中國大陸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也是大陸首座使用國外技術和資金建設的核電站。
3、嶺澳核電站(地址: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
嶺澳核電站是1994年2月大亞灣核電站第一台機組勝利投產時,國務院決定興建的廣東第二座大型商用核電站。嶺澳核電站規劃建設4台百萬千瓦級壓水堆發電機組。
4、田灣核電站一期(地址: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區田灣)
廠區按8台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規劃,並留有再建4台的餘地。一期工程建設2台單機容量106萬千瓦的俄羅斯AES-91型壓水堆核電機組,設計壽命40年,年平均負荷因子不低於80%,年發電量達140億千瓦時。
4. 俄羅斯確認控制位於烏克蘭的歐洲最大核電站,這意味著什麼
俄羅斯確認控制位於烏克蘭的歐洲最大核電站,這意味著:
俄羅斯已經控制歐洲最大的核電廠,位於烏克蘭東南方、歐洲最大的扎波羅熱核電廠今晨外圍遭俄軍攻擊後起火。稍早烏克蘭政府表示,俄軍已經控制了這座核電廠,現在運作一切正常。不管誰控制核電廠,都要避免不要核泄漏,如果核泄漏對人類危害就大了。扎波羅熱核電站是歐洲最大的核電站,占烏克蘭發電量的四分之一,該工廠位於第聶伯河畔的埃內霍達爾市,該核電站有6個蘇聯時期設計的反應堆,歐洲最大核電站火災“虛驚一場”。
這個消息應該說,是俄軍取得的一個重大勝利,因為在爭奪核電站過程中,不可能使用重火力,比打擊城市會更加小心,因為一旦引起爆炸,或者發生其他意外,後果將是難以想像的;對於俄羅斯和整個歐洲,都會是一場災難,而目前烏克蘭國內局勢太復雜,既有亞速營這樣的極端組織,也有歐美國家的僱傭軍,還有俄烏兩國的軍隊。
以上是我個人看法。
5. 中國核電站有幾個,分別在哪,叫什麼名字
中國建成投產的核電站
秦山核電站(中核 6台機組)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秦山鎮
廣東大亞灣核電站(中廣核 2台機組)中國廣東省深圳市
嶺澳核電站(中廣核 4台機組)廣東
田灣核電站一期(中核 3台機組)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區田灣
遼寧紅沿河核電站(中廣核,國投4台機組)瓦房店市紅沿河鎮
寧德核電站(中廣核 1、2、3號機組)中國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秦嶼鎮備灣村
陽江核電站(中廣核 1、2、3、4號機組)粵西沿海的陽江市
福清核電站(中核 6台機組)福州福清市三山鎮前薛村
方家山核電站(中核 2台機組)浙江海鹽
海南昌江核電站(中核2台機組)昌江縣海尾鎮塘興村
廣西防城港核電站(中廣核 6台機組)廣西自治區防城港市
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有37座核電站投入商業運營,裝機容量為35,807.16 MWe(額定裝機容量)。 截至2018年底,中國共有56個核電機組,其中38個在運行,18個在建。
此外,2011年7月21日,中國實驗快堆(CEFR)成功實現了40%功率的並網發電。 2014年12月15日17:00,在國家核安全局的監督下,CEFR首次達到100%。 功率。 寧德1號機組和紅沿河1號機組分別於2012年12月28日和2013年1月17日成功連接到發電電網。
正在建設中的核電站:
陽江核電站一期(中廣核 5、6號2台機組)
三門核電站(中核1.2號台機組)
台山核電站一期(中廣核2台機組)
海陽核電站(國電投 2台機組)
田灣核電站二期(中核4.5.6號機組)
石島灣核電站(華能集團)
遼寧紅沿河核電站(中廣核5.6號機組)
福清核電站(中核 5.6號機組)
防城港核電站一期 (中廣核 3.4號機組)
陸豐核電站(中廣核6台機組)
彭澤核電站(中電投4台機組)
6. 中國兩大核電基地在什麼地方
樓主是指中核的海鹽秦山和中廣核的深圳大亞灣嗎?
能不能說得更詳細一些?
實際上,大陸核電技術已有以下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核電基地(按首台機組投產日期為序):
一、海鹽秦山核電基地,有中核的CRP堆型和CANDU堆型;
二、深圳大亞灣核電基地,有中廣核的CPR1000堆型M310堆型;
三、連雲港田灣核電基地,俄羅斯AES-91堆型;
四、即將投產的三門核電站,美國AP1000堆型;
五、尚在建設當中的台山核電站,法國EPR堆型。
7.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1986年4月26日當地時間1點24分,蘇聯的烏克蘭共和國切爾諾貝利(Чорнобиль,Chernobyl)核能發電廠(原本以列寧的名字來命名)發生嚴重泄漏及爆炸事故。事故導致31人當場死亡,上萬人由於放射性物質遠期影響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線影響而導致畸形胎兒的出生。這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核事故。外泄的輻射塵隨著大氣飄散到前蘇聯的西部地區、東歐地區、北歐的斯堪地維亞半島。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受污染最為嚴重,由於風向的關系,據估計約有60%的放射性物質落在白俄羅斯的土地。此事故引起大眾對於前蘇聯的核電廠安全性的關注,事故也間接導致了蘇聯的瓦解。蘇聯瓦解後獨立的國家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等每年仍然投入經費與人力致力於災難的善後以及居民健康保健。因事故而直接或間接死亡的人數難以估算,且事故後的長期影響到目前為止仍是個未知數。2005年一份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認為直到當時有56人喪生—47名核電站工人及9名兒童患上甲狀腺癌——並估計大約4000人最終將會因這次意外所帶來的疾病而死亡。綠色和平組織及其他人都對研究結果作出爭論。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簡介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北緯51度23分14秒 東經30度6分41秒)是位於烏克蘭普里皮亞季(Прип'ять,Pripyat),切爾諾貝利市西北11英里(18千米),離烏克蘭與白俄羅斯邊界10英里(16千米),及烏克蘭首都基輔(Київ,Kiev)以北70英里(110千米)。核電站由四個反應堆組成,每個能產生1千兆瓦特的電能(3千2百兆瓦特的熱功率),核事故時四個反應堆共提供了烏克蘭10%的電力。廠房的工程始於1970年代,1號反應堆於1977年啟用,接著2號(1978年)、3號(1981年)、4號(1983年)亦相繼啟用。還有兩個反應堆(5號及6號,每個能產生10億瓦特)在事故發生時仍在建造中。廠房的四個反應堆都是屬於同一類型,稱為RBMK-1000。
事件起因
關於事故的起因,官方有兩個互相矛盾的理論。第一個是在1986年8月公布,有效地令事故的指責只歸於核電站操作員。第二個則是發布於1991年,認為事故由於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堆(簡稱RMBK)的設計缺陷引致,尤其是控制棒的設計。雙方的調查團都被多方面游說,包括反應堆設計者、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職員及政府。現在一些獨立的專家相信兩個理論都並非完全正確。
另一個促成事故發生的重要因素是職員並沒有收到反應堆問題報告的事實。根據Anatoli·Dyatlov---一名職員所述,設計者知道反應堆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危險,但將其蓄意隱瞞。(造成這情況是因為廠房主管廣泛地吹噓未有RMBK資格員工:廠長V.P. Bryukhanov,具有燃煤發電廠的訓練和經驗。他的總工程師Nikolai Fomin亦是來自一個常規能源廠。Anatoli Dyatlov, 3號和4號反應堆的副總工程師只有「一些小反應堆的經驗」,VVER反應堆的小版本即蘇聯海軍的核潛艇的設計。
在細節中,
⊕反應器有一個危險高正面空系數。簡單地說,這意味著如果蒸汽氣泡形成在反應器冷卻劑中,核反應加速,如果沒有其它干預,將會導致逃亡反應。更壞的話,在低功率輸出,這個其它因素未補償正面空系數,會使反應器不穩定和危險。反應器在低功率的危險對工作人員是與預計相反和未知數。
⊕反應器的一個更加重大的缺陷是在控制棒的設計。在一個核反應堆,控制棒被插入反應堆以減慢核反應。但是,在RBMK反應堆設計,控制棒部分是空心的;當控制標尺被插入時,最初的數秒鍾冷卻劑被控制棒的空心外殼偏移了。因為冷卻劑(水)是中子吸收體,反應堆的輸出功率實際上上升。這情況也是與預計相反,而反應堆操作員亦不知情。
⊕操作員粗心大意並違犯了規程,部分是由於他們未察覺反應堆的設計缺陷。一些程序的不規則促成了事故發生。另一原因是安全乾事和負責該夜實驗操作員之間的通訊不足。
重要注意的一點,是操作員關上了許多反應堆的安全系統,除非安全系統發生故障,否則這是技術指南所禁止的。1986年8月出版的政府調查委員會報告,操作員從反應堆核心至少拿去了204支控制棒(這類型的反應堆共需要211支),留下七支。同樣指南(上文提及)是禁止RBMK-1000操作時在核心區域使用少於15支控制棒。
時間經過
1986年4月25日,4號反應器預定關閉以作定期維修。並決定在這場合作為測試反應堆的渦輪發電機能力的機會,在電力損失情形下發充足的電供給反應堆的安全系統動力(特別是水泵)。像切爾諾貝利,反應堆有一對柴油發電器可利用作為待命,但並不能瞬間地起動—反應堆將因此被使用轉動渦輪,到時渦輪會從反應堆分離和在自己的慣性之下力量轉動,而測試的目標是確定當發電器起動時,渦輪是否在減少階段能充足地供給泵浦動力。測試早先在其它單位執行成功(所有安全供應起動)而結果是失敗的(那是渦輪產生了不足的力量在減少階段供給泵浦動力),但另外的改進提示了對其它測試的需要。
為了在更安全、更低功率地進行測試,切爾諾貝利4號反應器的能量輸出從正常功率的3.2千兆瓦特減少至700百萬瓦特。但是,由於實驗開始的延遲時,反應堆控制員太快地減低能量水平,實際功率輸出落到只30百萬瓦特。結果,中子吸引而成的裂變產品氙-135增加了(這產品典型地在更大的功率情況下,在一台反應堆中消耗)。力量下落的標度雖是接近由安全章程允許的最大限制,但員工組的管理者選擇不關閉反應堆並繼續實驗。後來,實驗決定「抄捷徑」和只上升功率輸出到200 百萬瓦特。為了克服剩餘氙-135的中子吸收,遠多於安全章程數量的控制棒由反應堆拔出。在4月26日上午1點05分,作為實驗一部分,被渦輪發電機推動的水泵起動了;水的流量由於這行動而超出了安全章程的指定。水流量在上午1點19分增加了—因為水也會吸收中子,在水流量的進一步增加需要手工撤除控制棒,導致一個極不穩定和危險操作條件。
上午1點23分04秒,實驗開始了。反應堆的不穩定狀態在控制板沒有顯示任何情況,並且看起來所有反應堆員工並未充分地意識到危險。水泵的電力關閉了,並且被渦輪發電機的慣性推動,水流的速度減低了。渦輪從反應堆分離,反應器核心的蒸汽水平增加。因為冷卻劑被加熱,個別的蒸汽在冷卻劑管道形成。在切爾諾貝利的RBMK石墨緩和反應器的特殊設計有一個高正面空系數,意味著在沒有水時的中子吸收的作用使反應堆的力量迅速地增加,並且在這種情況下,反應堆操作變得逐漸變得不穩定和更加危險。上午1點23分40秒操作員按下了命令「緊急停堆」的AZ-5(「迅速緊急防禦5」)按鈕—所有控制棒的充分的插入,包括之前不小心地拿走的控制棒。這是否作為緊急措施,或只是簡單地在實驗完成時作為關閉反應堆定期方法,並不清楚(反應堆預定被關閉作為定期維修)。這通常意味著緊急停堆的命令是因為意想不到的迅速力量增量的一個反應。另一方面,總工程師Anatoly·Dyatlov,在事故時身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他寫在他的書上:
「在1點23分40秒,集中化控制系統之前……沒有登記能辯解緊急停堆的任何參量變動。依照陳述委任……會集和分析很多材料,在它的報告,沒確定原因為什麼命令了緊急停堆。並沒有需要尋找原因。反應堆簡單地在實驗完成時被關閉。」
由於控制棒插入機制(18至20秒的慢速完成),棒的空心部份和冷卻劑的臨時移位,逃走導致反應率增加。增加的能量產品導致了控制棒管道的變形。棒在被插入以後被卡住,只能進入管道的三分之一,因此無法停止反應。在1點23分47秒,反應堆產量急升至大約30 千兆瓦特,是十倍正常操作的產品。燃料棒開始熔化而蒸汽壓力迅速地增加,導致一場大蒸汽爆炸,使反應器頂部移位和受破壞,冷卻劑管道爆裂並在屋頂炸開一個洞。為了減少費用,和它的體積太大,反應堆以單一保護層方式興建。這令放射性污染物在主要壓力容器發生蒸汽爆炸而破裂之後進入了大氣。在一部分的屋頂炸毀了之後,氧氣流入---與極端高溫的反應堆燃料和石墨慢化劑被結合—引起了石墨火。這火災令放射性物質擴散和污染更廣的區域。
由於目擊者的報告和站內紀錄不一致,有一些爭論認為確實的事件是發生在當地時間1點22分30。最後共同同意的版本被描述在上面。根據這種理論,第一次爆炸發生了在大約1點23分47秒,操作員在七秒以後命令了「緊急停堆」。
事故共造成31名工作人員死亡,數千人受到強核輻射,數萬人撤離。對環境的破壞無法估量。 直到今天,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還存有100公斤鈈,每一毫克鈈就足以使人喪命,鈈的半衰期是24萬5000年,這對於人類而言其實就是永遠。在86年事故後的處理中,蘇聯採用建造「石棺」的方式用鋼筋混凝土將核電站整體罩住,當時「石棺」的設計壽命是30年。而今,「石棺」已出現了明顯老化,現在的烏克蘭又缺乏經費,致使新「石棺」的建造時間晚了10年,用現在的科技,相信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新「石棺」安裝時的風險。從整體上說,此次事故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及影響是永久性的,也值得所有人永遠對其關注。
1986年4月26日,世界上最嚴重的核事故在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烏克蘭基輔市以北130公里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災難性大火造成的放射性物質泄漏,污染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國際社會廣泛批評了蘇聯對核事故消息的封鎖和應急反應的遲緩。在瑞典境內發現放射物質含量過高後,該事故才被曝光於天下。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是前蘇聯最大的核電站,共有4台機組。4月,在按計劃對第4機組進行停機檢查時,由於電站人員多次違反操作規程,導致反應堆能量增加。26日凌晨,反應堆熔化燃燒,引起爆炸,沖破保護殼,廠房起火,放射性物質源源泄出。用水和化學劑滅火,瞬間即被蒸發,消防員的靴子陷沒在熔化的瀝青中。1、2、3號機組暫停運轉,電站周圍30公里宣布為危險區,撤走居民。事故發生時當場死2人,遭輻射受傷204人。5月8日,反應堆停止燃燒,溫度仍達300℃;當地輻射強度最高為每小時15毫倫琴,基輔市為0.2毫倫琴,而正常值允許量是0.01毫倫琴。瑞典檢測到放射性塵埃,超過正常數的100倍。西方各國趕忙從基輔地區撤出各自的僑民和遊客,拒絕接受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進口食品。原蘇聯官方4個月後公布,共死亡31人,主要是搶險人員,其中包括一名少將;得放射病的203人;從危險區撤出13.5萬人。1992年烏克蘭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亡於本事故的核污染。
5月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布利克斯應蘇聯政府邀請,乘直升飛機從800米高空察看核電站的情況,他認為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核事故。
災後兩年之中,26萬人參加了事故處理,為4號核反應堆澆了一層層混凝土,當成「棺材」埋葬起來。清洗了2100萬平方米「臟土」,為核電站職工另建了斯拉烏捷奇新城,為撤離的居民另建2.1萬幢住宅。這一切,包括發電減少的損失,共達80億盧布(約合120億美元)。烏克蘭政府已作出永遠關閉該電站的決定。
白俄羅斯共和國損失了20%的農業用地,220萬人居住的土地遭到污染,成百個村鎮人去屋空。烏克蘭被遺棄的禁區成了盜賊的樂園和野馬的天堂,所有珍貴物品均被盜走,也因此將污染擴散到區外。*近核電站7公里內的松樹、雲杉凋萎,1000公頃森林逐漸死亡。30公里以外的「安全區」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兒童甲狀腺患者和畸型家畜急劇增加;即使80公里外的集體農庄,20%的小豬生下來也發現眼睛不正常。上述怪症都被稱為「切爾諾貝利綜合症」。
土地、水源被嚴重污染,成千上萬的人被迫離開家園。切爾諾貝利成了荒涼的不毛之地。10年後,放射性仍在繼續危脅著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俄羅斯約800萬人的生命和健康。專家們說,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後果將延續一百年。
8. 俄羅斯發生泄漏的核電站在地圖哪個附近
20世紀80年代前蘇聯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露事件,給當地人們的生命健康和生產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位於現烏克蘭境內南部地區。
9. 田灣核電站坐落在哪裡
田灣核電站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高公島鄉柳河村田灣境內。
該核電站是中國與俄羅斯迄今為止最大的技術經濟合作項目。1號至4號機組採用俄羅斯VVER-1000型核電機組,5、6號機組採用中核集團自主M310+改進機型,7、8號機組擬採用俄羅斯先進的VVER-1200三代核電機組。
江蘇田灣核電站是中俄兩國在加深政治互信、發展經濟貿易、加強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系方針推動下,在核能領域開展的高科技合作,是兩國間迄今最大的技術經濟合作項目,也是我國「九五」計劃開工的重點核電建設工程之一。
10.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具體位置在哪裡。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位於烏克蘭普里皮亞季鎮附近,距切爾諾貝利市西北18公里,距離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邊境16公里,距烏克蘭首都基輔以北110公里。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是前蘇聯最大的核電站,與1977年開始啟動使用,總有4台機組。1986年4月26日四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是當時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核事故。
(10)與俄羅斯合租的兩個核電站在哪裡擴展閱讀:
1986年4月25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4號動力站開始按計劃進行定期維修。然而由於連續的操作失誤,4號站反應堆狀態十分不穩定。
1986年4月26日對於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來說是悲劇開始的日子。凌晨1點23分,兩聲沉悶的爆炸聲打破了周圍的寧靜。隨著爆炸聲,一條30多米高的火柱掀開了反應堆的外殼,沖向天空。反應堆的防護結構和各種設備整個被掀起,高達2000℃的烈焰吞噬著機房,熔化了粗大的鋼架。
攜帶著高放射性物質的水蒸氣和塵埃隨著濃煙升騰、彌漫,遮天蔽日。雖然事故發生6分鍾後消防人員就趕到了現場,但強烈的熱輻射使人難以靠近,只能靠直升飛機從空中向下投放含鉛和硼的沙袋,以封住反應堆,阻止放射性物質的外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