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俄羅斯哈吧越南人做的豬肉糯米飯怎麼做
主料 豬肉 糯米 胡蘿卜 輔料 桃酥 郫縣豆瓣醬 糖 料酒
1、豬肉切條,用料酒,郫縣豆瓣腌制。2、擦入一根胡蘿卜。3、加入泡(最好泡4小時以上)好的糯米。4、把桃酥碾碎放入,然後拌勻,上鍋蒸1個小時。5、蒸好的豬肉糯米飯扣入盤中,西蘭花用加了鹽和油的水汆熟後擺在四周即可。
② 俄羅斯人一日三餐吃什麼那裡的人都有哪些餐桌禮儀
引言:對於當地人來說,他們在早餐的時候可能會喜歡吃一些麵包類的食物。因為麵包在製作起來的時候是非常簡單的,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可以搭配雞蛋或者是香腸等等。他們在午餐的時候,可能非常喜歡吃一些沙拉或者是烤肉類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在吃起來的時候是非常美味的,而且製作的方法也比較簡單。跟當地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大家會覺得他們非常的熱情。
可能大家會發現,在中國吃飯的時候也有很多的講究,而且在吃飯的過程當中也要講究一定的禮儀。從這里也能夠讓大家看出來每個地方的文化是不同的,而且每個地方的餐桌里也是不同的。那如果說大家去俄羅斯用餐的情況下,一定不要用左手傳遞食物。如果說大家想要去某個國家旅行的情況下,可以在網路上了解一下當地的社交禮儀以及餐桌禮儀。
③ 特色家常俄羅斯抓飯怎麼做
1. 洋蔥切絲。
2. 胡蘿卜切丁。
3. 肉切成小段。
4. 倒入適量油,燒熱後放洋蔥煎炒至金黃色(炒出香味即可)。
5. 放肉一起煎炒。
6. 加入胡蘿卜,燉5-7分鍾(不要蓋上鍋蓋)。
7. 放入孜然,барбарис,姜黃粉/咖喱粉,鹽,撒入黑胡椒粉和辣椒粉,翻炒。
8. 加水,至剛剛沒過肉,蓋上鍋蓋,用中火(俄羅斯電爐灶的5檔)燉35-40分鍾(注意別糊鍋)。
9. 在燉的同時把米淘凈,並放入冷水中備用(米浸泡過之後再煮更容易熟)。
10. 燉好之後(鍋中還剩留少許湯汁時)放入淘好的米(冷水倒掉),把米平鋪在燉好的肉上(注意不要攪拌),小心的倒入開水或溫水至沒過米以上2厘米左右,再次加入少許鹽,蓋上鍋蓋,燉至水分全部被米吸收。
11. 然後把蒜壓入米中,再用筷子在周圍戳幾個孔,為的是讓水蒸汽排出(注意此時仍不要攪拌),蓋蓋兒悶燉至米熟(大概20-25分鍾)。
12. 攪拌後端桌即可。
④ 俄羅斯人怎麼吃中餐
在俄羅斯俄國人會尋找中餐館吃午餐,在他們的意識里中餐不過是一種概念,不是一種完美的追求,所以如果你打算宴請俄國人吃午餐,只要找個環境相對好些的餐館即可。俄國人喜歡吃中餐的海鮮,帶有辣椒的食品,記住一定要有中國的白酒和啤酒,但不需要是多麼好的檔次。還有給他們准備一雙筷子,不然他們不會從心裡感覺是在吃中餐,哪怕筷子用的再爛,他們也很開心。
⑤ 俄羅斯人日常飲食
俄羅斯被人們稱為是戰斗民族,居然是戰斗民族,那麼他們不管幹什麼都相當的豪放,在吃的方面也絲毫不例外,俄羅斯人,他如同其他民族一樣,有著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特點,歸納起來主要就有三點,第一是食肉,第二次喝酒,第三是食糖,並且都食之過量。他們在餐飲中,那就是無肉不叫飯,茶里沒糖那就不叫茶,不喝酒那就一定吃得不痛快。
在俄羅斯喝酒可以說是隨處都不允許的一個習俗,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瘦的都隨時能拿著一壺酒喝,當然這里真有不同度數的酒,因為年紀大點的都特別喜歡喝高度數的伏特加,而小孩或青年這些都比較傾向於喝格瓦斯。他們喝起酒來也是相當的豪放,一口乾完一瓶伏特加都不在話下,特別是在冬天,它們就特別喜歡喝伏特加,因為這樣可以溫暖身體。
說到吃肉,那麼在俄羅斯國家絕對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們那裡吃的烤肉串,跟我們國家平時吃的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別估計他們那裡面的每一塊肉都足夠撐起正常燒烤攤的一整串,而且他們一般吃烤肉也不會這么秀氣的,用盤子放個兩串,這樣就太不過癮了,俄羅斯人都喜歡自己獨自駕車去郊外的小別墅,院子里或者湖邊海邊,還有公園等地方,然後自己烤。
所以在俄羅斯的超市裡面,那些燒烤架,燒烤簽,燒烤調料,燒烤木炭,甚至腌好的肉都是非常常見的。光是看到上圖就知道,吃起來是可以說是相當的爽。
還有俄羅斯的烤肉卷,顧名思義,就是把烤肉加上一些配菜,然後卷在一張麵皮裡面,可以說他們的烤肉卷餅可以堪稱我們大天朝的煎餅果子。在俄羅斯的大街小巷,到處都可以看見賣烤肉卷餅的,他們那裡的卷餅就相當於烤肉的一種衍生品,不過味道感覺可能還是有些差異。雖然烤肉很好吃,但是對身體還是不大好的,因此偶爾吃一下就好了。
還有這道罐悶牛肉,據說這是上過國宴的經典俄羅斯菜,其實俄羅斯有很多關門菜,用陶土製作的小罐子裡面悶上牛肉、土豆、胡蘿卜,或者再加一些綠色蔬菜,一掀開蓋子就香氣撲鼻,雖然這道菜看起來分量不太大,但是它的熱量,碳水化合物含量都不低,再配上一點特色的麵包,吃完一份再加點沙拉,也就足夠在俄羅斯過冬了。
前面說到了吃麵包,俄羅斯的麵包,在當地也是特別受歡迎的,他們的麵包種類也是多種多樣,除了平時的一日三餐之外,他們還會附加很多下午茶,下午茶裡面就包括了甜點心,甜果茶以及咖啡等,因為俄羅斯人是很愛吃甜的。並且不管是在俄羅斯的餐廳裡面,還是自己在家裡面,他們的每頓飯都搭配有主食麵包。
⑥ 俄羅斯人一日三餐吃什麼那邊的人都有哪些餐桌禮儀
俄羅斯的美食其實也是比較多的,而且比較多樣化,因為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受到了中亞,東亞,還有北歐其他地區的影響,美食比較多。俄羅斯人平時也吃餃子,只不過餃子和中國的形狀不太一樣,餡料也不太一樣,餃子有土豆餡,櫻桃餡,乳酪餡的。俄羅斯人一般早餐會吃的簡單一些,吃一些麵包,中午的時候經常吃沙拉或者是烤肉,晚上的時候一般吃肉類。俄羅斯人的餐桌禮和大多數的西方人差不多都是用刀叉進餐的。
晚上的時候俄羅斯人的飲食其實和中午差不多,只不過在中午的基礎上多增加一些肉類,例如會增加一些燉雞肉或者是番茄醬燉肉,也會加一些牛肉條或者是義大利面,土豆泥米飯。俄羅斯的飲食風格屬於歐洲的風格,所以在餐桌禮儀上也和歐洲的差不多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子。俄羅斯人在招待客人的時候也非常熱情,會盡量讓客人多吃,不過客人最好在吃完之後稍微留一些,這樣別人才能夠知道你已經吃飽了。
⑦ 俄羅斯好吃的
俄羅斯的剛吃有很多,下面和大家說那麼幾樣。分享一下俄羅斯的美食。
首先說下魚子醬是俄羅斯菜種的精品,也是「西方三大珍味」之一。其中又屬俄羅斯的黑魚子醬最為著名。不知道題主是否能吃得慣。普通的紅魚子醬也不錯。
克瓦斯堪稱俄羅斯國家飲料。它是一種低度酒精的飲料,口感酸甜,有少量二氧化碳,以麵包發酵而成。由於酒精含量低 ,通常最多1.2%甚至無酒精,飲用克瓦斯對身體還很有好處。
開菲爾一種發酵乳,是發祥於世界第一長壽地區的高加索,它與普通酸奶不一樣,因它是由數10種的乳酸菌及酵母菌所形成的復合型發酵乳。富含多種維生素,很濃稠。味道酸甜,不過有些人喝不習慣。
來俄羅斯不能不說伏特加,俄羅斯的標志。以穀物或馬鈴薯為原料,經過蒸餾製成高達95度的酒精,再用蒸餾水淡化至40度到60度,並經過活性炭過濾,使酒質更加晶瑩澄澈,無色且清淡爽口,使人感到不甜、不苦、不澀,只有烈焰般的刺激。
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能夠滿意。
⑧ 俄羅斯族的飲食習慣
俄羅斯族人的飲食,在許多方面保留著早期在俄國生活的傳統習俗,同時又深受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影響,主食是自己烤制的麵包,紅菜湯副食多為列巴俄式煎菜。俄羅斯族人的一日三餐是:早上喝牛奶,吃抹上黃油的麵包; 午飯是麵包,菜;晚餐較豐盛,多是米飯、炒菜,或是抓飯、面條等。
俄羅斯族人的飲食不僅繼承了傳統的煎、烤、燉、炸、煮等烹飪習慣,又吸收了漢族以及其他民族飲食文化的長處蘇波(湯菜)和經驗,俄羅斯族的飲食依然保持著傳統風味,他們製作的麵包、糕點品種繁多,味道鮮美。他們特別喜歡吃黃瓜、西紅柿等營養豐富的蔬菜。他們製作的拌有牛奶、雞蛋、黃油、果醬的點心為當地其他民族所仿效。俄羅斯族牧民家庭生產的熏腸、熏火腿和小香腸深受各族人民的歡迎。
俄羅斯族人喜愛飲酒,善於製做各種食品和飲料。 著名的是烤制麵包和製做啤酒。俄羅斯人稱啤酒為「畢紅菜湯瓦」,自製的味甜,不象一般啤酒味苦。
俄羅斯族人的主食主要是自己烤制的列巴(一種較硬的麵包)和煎餅,副食有肉、雞蛋列巴(麵包)、灌腸、牛奶、黃油等,他們喜歡吃俄式夾餡麵包和無餡麵包及各種糕點,喜歡吃烤鵝、烤牛肉片、牛肉煮土豆、雞蛋腌豬肉片等俄式熱菜,喜歡吃黃瓜、西紅柿、土豆、胡蘿卜、圓白菜等蔬菜。愛喝加有牛肉和土豆的各種菜蘇波湯、白酒(伏特加)和自己釀制的醇香甜美的啤酒。他們的日常飯菜主要有俄羅斯風味的黑列巴、布拉其尕、魯列特、古力其、比羅哥、蘇波、尕德列得、土豆燒牛肉、比羅什給、布里內、阿拉嘰等。
黑列巴是一種麵包,是俄羅斯族最古老、最尊貴的食物。它的作法不同於一般麵包的烤制,製作時先將酵母在溫水盆中化開,然後加糖鹽各一勺,再加入適量的乾麵粉攪拌成糊狀,放置在較暖和的地方使其發酵,待盆里的麵糊成泡沫狀時,再加入乾麵粉和成團繼續讓其發酵。等面再次發酵後,取出來揉成圓形或長圓條,放進烤盤蓋上蓋布再使之發酵,然後才放入烤爐或烤箱中烤熟,等其冷卻後食用。
布拉其尕也是一種麵包,是用麵粉、奶油、砂糖和雞蛋等原料攪拌發酵後烤制而成的,酥軟香甜,營養價值很高,是俄羅斯族人常吃的一種早點。
「比羅什給」在俄語中是「餡餅」之意。作法是:先將米飯蒸熟,牛肉切碎炒,放蔥頭及花椒、大料等調料。然後把炒熟的牛肉與米飯混在一塊攪拌成餡,和好面,用手拍成很薄的皮,包上餡,又拍成扁形的餡餅,烘烤至熟。
「蘇波」在俄語中是「湯」或「湯菜」之意。是俄羅斯族人最普通、最常吃的一道湯菜,分葷素兩種。
尕德列得,又叫紅燜肉餅,是用牛肉或羊肉、土豆、雞蛋、乾麵包等原料製作而成,略帶酸味,香而不膩,色澤亮麗,深受俄羅斯族人喜歡。
⑨ 有誰可以告訴我關於俄羅斯的飲食
在飲食習慣上,俄羅斯人講究量大實惠,油大味厚。他們喜歡酸、辣、鹹味,偏愛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愛吃冷盤。總的講起來,他們的食物在製作上較為粗糙一些。
一般而論,俄羅斯以麵食為主,他們很愛吃用黑麥烤制的黑麵包(Хлеб)黑麵包是用麵粉、蕎麥、燕麥等原料烤制而成的,顏色很深,是俄羅斯人的主食,就像我國北方人的麵食和南方人的米飯一樣。初嘗黑列巴有一點酸酸的味道,還有點刺嗓子,但越嚼越能品出淳淳的麥香。黑列巴的形狀象一個小枕頭,外殼烤得很是堅硬。如果放了兩天不吃,它就會硬得根本嚼不動,這倒保證了它不會變質。黑列巴在俄羅斯很便宜,是政府能控制價格的不多商品之一。除黑麵包之外,俄羅斯人大名遠揚的特色食品還有魚子醬、酸黃瓜、酸牛奶,等等。吃水果時,他們多不削皮。
俄式大菜膾炙人口,口味濃郁,用油較重,酸甜咸辣俱全,是享譽世界的美食。而紅菜湯和土豆是俄式大菜中的兩款特色。俄羅斯菜是十分豐富的,在北部、中部和西伯利亞地區,最普遍的第一道菜是用牛肉或別的肉類、新鮮的或經酸漬的白菜和別的蔬菜所做成的菜湯。新西伯利亞市面上、伊爾庫芡克州的居民喜歡吃紅菜湯。紅菜湯在俄羅斯久負盛名。做法是先用甜菜、戈瓦斯放在罐中燜煮,煮開後放入白菜、甜蘿卜,煮爛後放入蔥、蒜、油、鹽、肉,這是最基本的程序。真正的俄式紅菜湯做法程序嚴格。煮湯時用文火並適當加檸檬、西紅柿醬和香菜,放置要合理。也有的用酸模(一種野生草本植物,葉酸辣,嫩葉可用作制色拉)做成的、放置一夜後的冷青菜湯。菜湯中往往加入一種稱為"香料"的樹葉,增強湯香味、鮮味。在眾多的湯品中,魚湯也是很受歡迎的一種。還有用鴨塊、母雞塊或者腰花和腌黃瓜熬煮的肉湯,味道很鮮美。
在夏季,人們喜歡制備冷雜拌湯。這是用格瓦斯和切成碎塊的肉、新鮮蔬菜或加煮雞蛋做成。吃時澆上一層酸奶油,有清暑除煩、提神醒胃的作用。以中國的腐竹、香菇、粉絲和俄式的雞塊煮湯,味道也十分鮮美。在餐廳,較為普遍的菜湯是牛肉塊、土豆塊或土豆絲、胡蘿卜塊、紅甜菜等一起熬成的大雜燴湯。或者是加入雞塊,一般肉塊都切得較大。一餐多半一大盤湯,加麵包、奶油就足夠了。除了黑麵包外,麵粉烤制的食品也多種多樣,如大餡餅、油炸餅、牛肉煎包、奶渣餅、軟圓麵包等。
第二道菜中最普通的還是燉牛肉,或是與土豆或其他配菜一塊炒的牛肉,有時吃土豆泥、色拉、大紅腸、魚塊。但當地居民一般不吃鯽魚,很便宜的大鯽魚大多是華僑買了吃。而俄羅斯人都喜歡吃生魚塊、腌成紅肉色的,味道挺好。
土豆是俄羅斯人喜歡的食品。做法很多,煎土豆條配餐是俄羅斯烹飪的一大特點。土豆燒牛肉做法是將土豆塊與青椒、牛肉煮,然後放些黑胡椒、蔥、蒜、醋等,起鍋時撒點香菜。此菜有肉有菜,營養豐富,是最普及的一道菜。
一般地說,根據工作時間決定進餐的早遲,但大多數情況是這樣,8點10點間吃早餐,有蒸蛋、煎蛋、紅腸,喝紅茶或咖啡、牛奶,吃麵包。下午1點到4點進午餐,有菜湯、牛肉、雞塊、土豆或土豆泥、甜點心、薄餅、水果。到下午5點到6點間喝紅茶、吃點麵包。傍晚7點晚飯,有色拉、肉塊等,就是不喝湯。
夏季日照長時一日四餐,冬季夜長,一日三餐已足夠了。盡管俄羅斯人與歐美居民一樣,以奶油,肉類等高脂、高熱量葷食為主體的飲食內容。但是,他們同時飲用大量牛奶及其製品,並且每天均要喝茶,這對降低血脂、減肥、防止心腦血管硬化是十分有利的。
說到俄羅斯的飲食,就不能不提到俄式的傳統麵食之一—— 餡餅(пирог),小些的叫пирожок。它在俄餐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每逢重要節日、新年、洗禮、生日、命名日、婚禮以及葬禮,餡餅作為一道重要的菜餚,都是必不可少的。
俄式餡餅有著"太陽"、" 偉大節日"、"豐收"、"孩子健康"和"婚姻幸福"等多種涵義,俄國古諺語中有"俄國人的一生都伴隨著餡餅"的說法。
在俄羅斯,餡餅不僅製作方法多樣,更有在餡餅用料、形狀等多方面的差異。 俄式餡餅屬於酵母發酵類餡餅,並依據使用原料的不同,將餡餅分為:黃米類、蕎麥米類和面類餡餅。俄式餡餅的形狀也有很多種,除了常見的圓形餡餅外還有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比薩式露餡形、半露餡形、封閉形等等。餡餅的命名也很有趣,如:以人名命名的有"古里耶夫斯基餅";以用途命名的有"婚禮餡餅";還有以餡心命名的"捲心菜大餡餅"、"果醬大餡餅"、"奶渣餅"......在飲用Водка或饋贈親友時,餡餅都是理想的佐餐食品或禮物。當家中的小孩吵架時,媽媽就要做一個大餡餅讓大家分吃,這意味著"和好如初"。俄羅斯還有一種餡餅名為" 婚禮餡餅",它有著非常有趣的製作方法,並代表了一個特殊的俄羅斯風俗。當一對俄羅斯青年准備結婚時,在婚禮當天除了要製作各種佳餚宴請賓客外,男女雙方還要做一種傳統的餡餅——由薄煎餅加幾種餡層層壘疊而成。在製作餡餅蓋時,夫妻兩家製作的花紋會有所不同:丈夫家的餡餅花紋要製成小人形,表示"人丁興旺",而妻子一方的花紋要以鮮花為主,象徵美麗、忠誠。看似簡單的餡餅卻飽含了深深的祝福和對新生活的無限希望與憧憬!
俄式的餡餅從一個特殊的角度顯示著俄羅斯的文化,由此不僅看出俄式面點歷史發展淵遠的一面,還會使人聯想到粗獷豪放的俄羅斯人民細膩深情的一面。
二、俄羅斯的酒文化
伏特加(Водка)是俄國羅斯的國酒,又稱俄得克、俄斯克。日本、中國也有生產。它是極寒之地的產物。12世紀,沙皇俄國釀制出一種以稞麥釀制的啤酒和蜂蜜酒蒸餾而成的"生命之水" 可以認為它是現今的伏特加酒的原型。之後不久,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引進俄國,成了伏特加酒新的原料。18世紀,確立了用白樺木炭炭層過濾伏特加原酒的方法。19世紀,隨著連續式蒸餾機的應用,造就了今天的無臭無味、清澄透明的伏特加酒。正牌伏特加酒,沒有其他蒸餾酒的風味和香氣,因此作雞尾酒的基酒最合適。冰鎮後干飲也妙不可言,彷彿冰溶化於口中,進而轉化為一股火焰般的清熱。伏特加是俄羅斯的名酒,在世界上也小有名氣。有些西方人乾脆把伏特加當成了俄羅斯的代名詞。
在俄羅斯人看來,不喝酒的男人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俄羅斯男人則說,不讓喝伏特加還不如讓我死了。有些俄羅斯人見面時也會問候一下喝了沒有,就像我們中國人見面時常問"吃了沒有"一樣,只不過他們不是說出來,而是用形體語言表達:右手拇指和食指合成一個圓,然後食指彈出,彈到下巴。難怪常駐俄羅斯的外國人把伏特加比喻成俄羅斯男人的"第一妻子"。
嚴格地說,伏特加酒大體相當於中國所說的白酒,因為它並不是特指一個牌子的酒而是泛指一類酒。在俄羅斯幾乎所有的白酒都叫伏特加,國產的伏特加酒有幾十個牌子,由歐洲進口的也有十個牌子。伏特加酒的釀制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酒精進行活性炭處理,除去不純氣味然後加水勾兌。市面上出售的伏特加酒大都是這樣勾兌而成的,度數有38度、40度和42度三種。我個人覺得這種伏特加口感較差,味同假酒。在國內時,一位朋友從蘇聯帶回伏特加酒請我們幾位同學品嘗。我們喝了第一杯後,覺得與我們想像中的味道相差甚遠,便一致斷定朋友帶回的伏特加是假酒。這位朋友堅持說"老毛子"喝的就是這種口味的伏特加。到了俄羅斯之後,我發現朋友說的是對的。不過他只說對了一半.因為伏特加還有一種是用糧食釀制而成的。這種伏特加口味比用酒精勾兌的那種好多了,清冽凈爽,餘味悠長,基本屬於我們想像中的那種口味。只可惜這種伏特加酒在商店裡賣的不多。
俄羅斯人喝酒對酒杯比較講究,普通老百姓家裡都備有飲用啤酒、葡萄酒、白蘭地、伏特加酒的各式專用酒杯。伏特加酒杯大多是200-300毫升的大杯子,飲伏特加之前需把它放進冰箱冷卻一下,據說這樣口感更好。俄羅斯人喝伏特加喜歡一口喝乾,很是豪爽,當然一般情況下酒只倒到酒杯的三分之二左右。第一杯通常是一齊干下,以後各人按自己的酒量隨意酌飲。不過,俄羅斯人喝酒從不耍滑,都極為誠實,一般不勸酒,有多少喝多少,直到喝倒。
俄羅斯人喝酒不太注重地點,只要想喝,不必在家,也不必到飯店,再說那樣還用花錢。每天下午五六點鍾的時候,大街上盡是可愛的酒民:姑娘們一隻手牽著愛犬,一手提著啤酒瓶,她們堅信啤酒就是麵包;男人們手裡拿的一準兒是伏特加,邊走邊喝。冬天雪地上常有凍死的酒鬼,大街上隨處可見踉踉蹌蹌找不著家門的醉漢。
俄羅斯人喝酒也不大講究菜,喝口酒,吃口麵包,再來一小口乳酪就成了。不少俄羅斯人人外出時,隨身總帶著伏特加,下酒菜不一定總備著。如果同車或同機上有哪位酒友早已打開了味道鮮美的熏制鱘魚或者香腸、乳酪、腌黃瓜什麼的,那他們的旅途就會更愉快了。據說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有的窮人喝酒買不起菜,就在酒店裡干喝白酒,喝一口酒,就把油膩的袖口貼近鼻子聞一聞,權當吃菜。
俄羅斯民族能歌善舞,男人們大都談鋒很健,極富幽默感,喝起酒來會把這一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幾杯伏特加下肚,遂雅興大發,或翩翩起舞或盡展歌喉。接下來便是各色故事、笑話、繞口令脫口而出,妙趣橫生。朋友間聚會喝酒一般要持續三四個小時,每隔1小時休息10分鍾,煙民們可出去過會兒煙癮。俄羅斯人的祝酒詞也很有意思,第一杯為相聚,第二杯祝願健康,第三杯為愛,對祖國的愛,對家庭的愛,對妻子的愛,總而言之,為所有的愛乾杯。接下來便是祝願和平、祝願友誼等等。如果是在朋友家聚會或做客,最後一杯要獻給女主人,表示對她高超廚藝的贊賞和辛勤勞動的感謝。
據說俄羅斯總統普京並不是伏特加愛好者,這在俄羅斯政壇實屬罕見。他喜愛喝啤酒,只是在正式場合或在朋友執意勸說下才喝伏特加。前總統葉利欽可以說是伏特加酒最忠實的捍衛者。他不僅喜歡喝伏特加,而且常喝,並且海量,一次可喝一升。上議院議長斯特羅耶夫很少喝酒,而且只認准一種牌子得伏特加。他喝酒很講究,酒具必須精緻,下酒菜必須可口,因而被封以"酒仙"得雅號。下議院議長謝列茲尼奧夫則剛好相反,他善飲,但只要是國產伏特加就行,下酒菜也不挑剔,生嚼圓白菜足矣。
俄羅斯人寵愛的另一種酒精飲料是啤酒。在俄羅斯,啤酒是作為一種普通飲料出售的。也就是說,它不作為酒類飲料在政府控制下銷售。因此,啤酒在任何一個出售軟飲料的商店、商亭里你都可以方便地買到,但卻未必能買到伏特加。由於其兼具軟飲料和酒類飲品的特點,成為俄羅斯人每日生活的必選。無論是在酷暑還是在嚴冬,無論是在清晨還是在深夜,你都可以在大街小巷、車站地鐵,看到數量不菲的俄羅斯男女公民或步履匆匆,或悠閑自得地手持啤酒瓶開懷暢飲的情景。這已經成為俄羅斯街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景。在街頭設置的保潔箱里,街邊的牙石上,隨時都可以看到被人丟棄的啤酒瓶。有一次筆者在路邊候車,無意間發現路邊的街燈上竟有一隻啤酒瓶,看來俄羅斯人飲酒之餘也沒忘了幽默一下。
在俄羅斯,上年紀的人還是鍾情於一種叫格瓦斯的飲料,但年輕人已經被可口可樂等西式飲品的特殊口感和聲勢浩大的廣告宣傳所俘虜。
葡萄酒在俄羅斯好像沒有像在歐洲大陸那樣占據崇高的地位,也許是伏特加在俄羅斯人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要了,以至於再好的東西也難以取而代之。
三、俄羅斯的茶文化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人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俄國人飲茶的歷史雖不算太長,但茶在俄羅斯民族文化中卻佔有重要位置。俄國人不但喜歡飲茶,而且逐步創造並擁有了自己獨特的茶文化。
歷史上,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直接傳入俄羅斯。1616年,俄國人出使中國,使他們得到了認識茶葉的機會。在招待宴會上,俄國特使彼得羅夫十分驚異地看到,端上來的熱牛奶里放著一種不知叫什麼的葉子,這種彼得羅夫從未見過的葉子就是茶葉。這是俄國人了解茶葉的開端。二年後,明朝政府派人攜帶茶葉數箱前往俄國,贈送沙皇,企圖打開華茶在俄國的銷售市場,未果。1638——1640年,瓦西里·斯塔爾科夫出使阿勒坦汗庭,受到達音諾彥的宴請,席間他們喝的是茶。臨別前,阿勒坦汗贈給沙皇許多禮品,有皮貨、綢緞以及按蒙古人估價相當於一百張貂皮價格的茶葉二百包。斯塔爾科夫對茶葉一項提出了異議,說在俄國,這是一種不知名的、沒有人想要的東西,因此,莫斯科宮廷寧願請汗贈以相等價值的貂皮。但是結果仍按原來方案處理。此項茶葉約248公斤多一點,價值約合舊盧布30個,這是華茶輸俄的開端。比華茶輸入荷蘭晚了30多年。可見在17世紀中葉之前,茶葉對俄羅斯人來說還是新奇的東西。在品嘗之後,沙皇即喜歡上了這種飲品,從此茶便堂爾皇之地登上皇宮寶殿,隨後進入貴族家庭。從17世紀70年代開始,莫斯科的商人們就做起了從中國進口茶葉的生意。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兩國簽訂了關於俄國從中國長期進口茶葉的協定。但是,從中國進口茶葉,路途遙遠,運輸困難,數量也有限。因此,茶在17、18世紀的俄羅斯成了典型的"城市奢侈飲品",其飲用者的范圍局限在上層社會的貴族、有錢人,喝茶則一度成了身份和財富的象徵。直到18世紀末,茶葉市場才由莫斯科擴大到少數外省地區,如當時的馬卡里葉夫,如今的下諾夫哥羅德地區。到19世紀初飲茶之風在俄國各階層始盛行。
然而,事實上,有關史料證明,俄羅斯人第一次接觸茶的時間還要早些,是在1567年。當年到過中國的兩位哥薩克首領彼得羅夫和亞雷舍夫曾經描述過一種不知名的稀奇的中國飲品,這種飲品在當時的西伯利亞東南部及中亞地區已經比較普及。但可能因為哥薩克首領的描述沒有引起沙皇貴族的注意,因此,這段歷史也就鮮為人知了。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飲茶習俗。從飲茶形式上來看,中國人飲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細品慢飲;俄國人喝茶,則伴以大盤小碟的蛋糕、烤餅、餡餅、甜麵包、餅干、糖塊、果醬、蜂蜜等等"茶點"。從功能上看,中國人飲茶多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國人喝茶則常常為三餐外的墊補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當然,喝茶之際談天說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羅斯人把飲茶當成一種交際方式,飲茶之際達到一種最好的溝通效果,而獨自飲茶則可以給自己一個沉思默想的機會,進行一種"我"與"我"的交流。
從飲茶的品種來看,中國人喜喝綠茶,俄羅斯人則酷愛紅茶。有趣的是紅茶在俄語是"чёрный чай",直譯為"黑茶"。之所以稱之為"黑茶",似乎有合乎邏輯的道理:一來紅茶在沒泡入水中時呈黑色,二來俄羅斯人喜喝釅茶,濃濃的釅紅茶也呈黑色。從飲茶的味道看,俄國人更喜歡喝甜茶,喝紅茶時習慣於加糖、檸檬片,有時也加牛奶。因而,在俄羅斯的茶文化中糖和茶密不可分,人們用Спасибо за чай-сахар (直譯謝謝糖茶)來表示對主人熱情款待的謝意。從飲茶的具體方式看,俄羅斯人喝甜茶有三種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裡,用勺攪拌後喝;二是將糖咬下一小塊含在嘴裡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擱到茶水裡,也不含在嘴裡,而是看著或想著糖喝茶。第一種方式最為普遍,第二種方式多為老年人和農民接受,第三種方式其實常常是指在沒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當中想著糖,一邊品著茶,結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人還喜歡喝一種不是加糖而是加蜜的甜茶—— чай с мёдом。在俄國的鄉村,人們喜歡把茶水倒進小茶碟,而不是倒人茶碗或茶杯,手掌平放,托著茶碟,用茶勺送進嘴裡一口蜜後含著,接著將嘴貼著茶碟邊,帶著響聲一口一口地吮茶。喝茶人的臉被茶的熱氣烘得紅撲撲的,透著無比的幸福與滿足。這種喝茶的方式俄語中叫"用茶碟喝茶"。有時代替蜜的是自製果醬,喝法與伴蜜茶一樣。在18、19世紀的俄國鄉村這是人們比較推崇的一種飲茶方式。
俄羅斯人重視飲茶,也就常常賦予飲茶以更多的文化內涵,從而使俄語里的"茶"(чай)一詞有了更多的意義。俄羅斯人中常以пригласить (звать) на чай(на чашку чая)(請來喝杯茶)向友人發出作客的邀請,同時也是向對方表示友好誠意的一種最佳方式。另外,舊時俄國人有喝茶給小費的習慣,俄語里稱之為"давать на чай",後來俄語這一表達方式轉義表示指在任何場合的"付小費"。
中國的茶文化講究茶具,談到俄羅斯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到有名的俄羅斯茶炊(самовар)。俄國有"Какой же чай без самовара"(無茶炊便不能算飲茶)的說法。在民間,人們還把"самавар"(音譯"薩馬瓦爾")親切地稱作"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Самовар"(伊萬·伊萬諾維奇·薩馬瓦爾),或是"Золотой 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金子般的伊萬·伊萬諾維奇),以表示對茶炊的鍾愛和尊崇。在古代俄羅斯,從皇室貴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同時常常也是人們外出旅行郊遊攜帶之物。俄羅斯人喜愛擺上茶炊喝茶,這樣的場合很多:當親人朋友歡聚一堂時,當熟人或路人突然造訪時;清晨早餐時,傍晚蒸浴後;炎炎夏日農忙季節的田頭,大雪紛飛人馬攢動的驛站;在幸福快樂欲與人分享時,在失落悲傷需要慰藉時;在平平常常的日子,在全民喜慶的佳節......在不少俄國人家中有兩個茶炊,一個在平常日子裡用,另一個只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啟用。後者一般放在客廳一角處專門用來擱置茶炊的小桌上,還有些人家專門辟出一間"茶室",茶室中的主角非茶炊莫屬。茶炊通常為銅制的,為了保持銅製品的光澤,在用完後主人會給茶炊罩上專門用絲絨布縫制的套或蒙上罩布。
俄羅斯茶炊出現於18世紀,是隨著茶落戶俄羅斯並逐漸盛行而出現的。茶炊的製作與金屬的打造工藝不斷完善密切相關。何時打造出的第一把茶炊已無從查考,但據記載,早在1730年在烏拉爾地區出產的銅制器皿中就有外形類似於茶炊的葡萄酒煮壺。直到18世紀中下期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俄羅斯茶炊。在當時,有兩種不同用途的茶炊:茶壺型茶炊和爐灶型茶炊。茶壺型茶炊的主要功能在於煮茶,也經常被賣熱蜜水的小商販用來裝熱蜜水,以便於走街串巷叫賣且能保溫。原理在於茶炊中部豎一空心直筒,盛熱木炭,茶水或蜜水則環繞在直筒周圍,從而達到保溫的功效。爐灶型茶炊的內部除了豎直筒外還被隔成幾個小的部分,用途更加廣泛:燒水煮茶可同時進行。這種"微型廚房"式的功能使它的使用范圍不僅僅局限於家庭,而且深受旅遊、旅行者青睞。無論在森林還是草場,在能找到作燃料的松果或木片的地方,人們都可以就地擺上爐灶型茶炊,做一頓野外午餐並享受午後茶飲的愜意。到19世紀中期,茶炊基本定型為三種:茶壺型(或也稱咖啡壺型)茶炊、爐灶型茶炊,燒水型茶炊(只用來燒開水的茶炊)。
茶炊的外形也多樣化。有球形、桶形、花瓶狀、小酒杯形、罐形,以及一些呈不規則形狀的茶炊。
談到茶炊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產地。19世紀初,莫斯科州的彼得·西林先生的工廠主要生產茶炊,年產量約3000個。到19世紀20年代,離莫斯科不遠的圖拉市則一躍成為生產茶炊的基地,僅在圖拉及圖拉州就有幾百家加工銅製品的工廠,主要生產茶炊和茶壺。到1912、1913年,俄羅斯的茶炊生產達到了頂峰階段,當時圖拉的茶炊年產量已達66萬只,可見茶炊市場的需求量之大。
俄羅斯作家和藝術家的作品裡也多有對俄羅斯茶炊的描述。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有這樣的詩句:
天色轉黑,晚茶的茶炊
閃閃發亮,在桌上噝噝響,
它燙著瓷壺里的茶水;
薄薄的水霧在四周盪漾。
這時已經從奧爾加的手下
斟出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
濃釅的茶葉在不停地流淌
詩人筆下的茶炊既烘托出時空的意境,又體現著俄羅斯茶文化所特有的氛圍。
俄羅斯著名的畫家巴·庫斯托季耶夫以飲茶為題材作有油畫《商婦品茗》,畫面左側靠邊就是一把高高立在餐桌上的銅制茶炊。通過人的視覺,傳遞俄羅斯茶文化的信息。
在現代俄羅斯人的家庭生活中仍離不開茶炊,只是人們更習慣於使用電茶炊。電茶炊的中心部分已沒有了盛木炭的直筒,也沒有其它隔片,茶炊的主要用途變得單一燒開水。人們用瓷茶壺泡茶葉,茶葉量根據喝茶人數而定,一般一人一茶勺。茶被泡3一5分鍾之後,給每人杯中倒入適量泡好的濃茶葉,再從茶炊里接煮開的水入杯。在現代俄羅斯的城市家庭中流行趨勢是,用茶壺代替了茶炊,茶炊更多時候只起裝飾品、工藝品的作用。但每逢隆重的節日,現代俄羅斯人一定會把茶炊擺上餐桌,家人、親朋好友則圍坐在茶炊旁飲茶,只有這樣,節日的氣氛、人間的親情才得以盡情喧染。而傳統意義上的пить чай за самоваром(圍著茶炊飲茶)在俄羅斯鄉村的木屋裡一直流傳至今。
⑩ 俄羅斯人的主食是什麼
麵包是俄羅斯重要的主食。俄羅斯麵包分黑麵包(ржаной)與白麵包(белый)兩種。麵包種類不僅很多,且風味俱全。形狀有長的、扁的、方的、圓的各式各樣,最普通的麵包被稱為「巴頓」,銷售量最大,其次是黑麵包。
大列巴也是俄羅斯麵包。俄羅斯每個農庄只有一個麵包爐,各個家庭到麵包爐定期烤麵包。平時只在家裡吃儲存的麵包,因此麵包製作的特別大,吃時切下一片。久而久之,形成了特有的技藝和風俗。這種大麵包香味濃郁,口味微酸,比較適宜儲存。圓形,直徑可達33厘米,四五斤重。
(10)俄羅斯人吃的米飯怎麼做擴展閱讀:
古往今來,他們將俄羅斯麵包和鹽作為迎接客人的最高禮儀,以表示自己的善良慷概。作為迎客的象徵,他們將麵包和鹽放在餐桌最顯著的位置上,以此表示對來客的歡迎。這一風俗習慣,在俄羅斯人的迎賓禮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隨便拜訪哪一位俄羅斯人家,只要一進門,主人便邀請你去廚房吃點兒什麼,而幾乎每家的餐桌上總要放些麵包。最有趣的是,這種傳統待客的風俗已經作為俄羅斯國家的迎賓禮。每當外國首腦來訪,俄羅斯姑娘便端著新出爐的麵包和鹽款款走上前,請客人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