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奧運會俄羅斯的旗手是誰
北京2008年奧運會俄羅斯代表團旗手:基里連科
基里連科是俄羅斯著名的籃球運動員。他出生於俄聯邦烏德穆爾特自治共和國首府伊熱夫斯克,在聖彼德堡長大,開始學習職業籃球。不滿16歲就代表當地球隊聖彼德堡斯巴達隊參加俄羅斯聯賽,成為聯賽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球員。兩年後離開彼德堡,進入莫斯科CSKA隊。第一年幫助球隊奪得聯賽冠軍,並且入選了當年俄聯賽的全明星陣容。1999年首輪第二十四位被尤它爵士隊選中,當時只有18歲4個月,成為NBA選秀有史以來選中的最年輕的外籍球員。基里連科在莫斯科CSKA隊又效力了兩年,參加了歐洲聯賽,並且成為歐洲聯賽中第一個拿下三雙的球員,13分,11板,10次搶斷。2001年加入尤它爵士,2001-2002賽季NBA新秀第一隊,04年入選LA全明星賽,2003-2004賽季 2004-2005賽季入選NBA防守第二隊,2004-2005賽季NBA蓋帽王,在2003-2004賽季中,基里連科的搶斷列全聯盟第四位,蓋帽列第五位,成為NBA有史以來第一位在這兩項技術統計中都進入前五名的球員。
個人資料
姓名:基里連科
英文名:Andrei Kirilenko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81.02.18
身高:206cm
體重:95.3kg
國籍:俄羅斯
位置:前鋒
俱樂部:猶他爵士
俱樂部號碼:47
B. 2008年奧運會俄羅斯的旗手是不是NBA球員基里連科
是的~~這屆奧運會有很多NBA球星當旗手的~~如德國的諾維斯基,中國的姚明,阿根廷的吉若比利等~~
C. 20世紀歐洲軍官的職位名稱和大小
不是的,歐洲中世紀的軍隊體系是模仿基督神職體系建立的。
軍事等級分為--聖殿騎士,聖約翰騎士,條頓騎士。
之後不同的劍帶與靴刺又再次區分「聖殿騎士,聖約翰騎士,條頓騎士」中的階級。
中世紀沒有你說的那種軍銜,軍銜最早出現在 15—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職業軍隊建立的時期
我幫你轉點網上的資料你看慢慢研究吧 哈哈
PS:
軍銜產生於15—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職業軍隊建立的時期,軍銜一詞最早出現於1578年的法文當中,意為「等級的台階,不同頭銜的階梯或職銜的等級」。我國古代從春秋時期就陸續出現了元帥、將軍、校尉的稱號,這比西歐國家早了十幾個世紀。中國古代軍隊的武官階品體制,與西歐軍銜體制職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獨立,兩者沒有承襲關系。1894年,清朝==決定依照西歐國家軍隊編練新軍。到1904年建立了新軍的階位、品級,中國人民解放軍從1955實行軍銜制,1966年被取消。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新兵役法規定,恢復實行軍銜制。1988年7月1曰,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批准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中斷了23年之後,我軍又開始實行新的軍銜制度。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隊都實行軍銜制。各國對軍銜等級的設置,大都採用西歐式軍銜體制。
大元帥 大元帥源於拉丁文「最大的」、「最主要的」。最早大元帥是作為榮譽稱號授予本國或盟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有時也授予皇家成員和國務活動家。 1569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將大元帥稱號授予其弟昂茹公爵。以後,世界各國被授予大元帥軍銜的共約30人。1719年俄國陸軍條令正式規定:大元帥為俄軍最高軍銜。蘇聯衛國戰爭勝利後,1945年6月22曰,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設蘇聯大元帥軍銜,次曰將這一軍銜授予斯大林。
元帥 元帥一詞源自上古德意志文「馬」和「僕人」。據說,最早的時候,元帥是宮廷里管理皇帝馬廄的官。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國家,它是職務名稱,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的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到16世紀,元帥一詞在法國表示最高軍銜,在16世紀下半葉先後授於立有卓著戰功的18名將領以元帥軍銜。現在,元帥銜仍是一些國家的最高軍銜。
將軍 將軍源於拉丁文「總的」、「主要的」。將軍作為軍銜,最先出現在 16世紀的法國。在德國,15世紀人們就用該詞稱呼騎士集團的首領,到16世紀才作為軍銜使用。隨著戰爭規模和軍隊編制的擴大,將軍遂分為若乾等,以指揮不同規模的軍隊。准將一般指揮旅,少將指揮師,中將指揮軍,上將指揮集團軍。現在,除少、中、上將銜為世界多數國家所設以外,西方國家一般還設有準將銜。俄羅斯和東歐一些國家還設有大將銜。美國在戰時還設有五星上將銜。此銜前蘇聯認為相當於大將,而西方國家則將其同別國的元帥劃為一級。
大校 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級銜稱,始設於朝鮮==義人民共和國。20世紀50年代中國實行軍銜制時亦設此銜。還有的國家稱上校為大校,如現在越南和舊曰軍的校官,均分為3等,第一等稱大校,實際是上校。現在世界上設大校銜的只有朝鮮==義人民共和國和中國。
上校 上校一詞源於義大利「(軍隊之)縱隊」。在法國古代的步兵部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18世紀末法國人往往把團長和上校混為一談。在俄國,上校一詞首先見於16世紀,當時人們稱呼指揮團隊的軍官為上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中一般均設有上校銜。除朝鮮和中國外,上校是校官中最高的一級銜稱,一般是團長的編制軍銜。
中校 在17世紀的俄國,中校最初為副團長的職稱,後來成為副團長的銜稱。1713年開始,彼得一世在俄國海軍中設海軍中校銜,對應的職務為二級軍艦艦長。1935年前蘇聯紅軍實行軍銜制時,校官只設上校和少校兩級,到1939年才補充設置中校銜。現在世界各國的軍銜中多數均設此銜,一般為副團長或營長的編制軍銜。
少校 少校一詞源於拉丁文「職位較高的」、「年長的」。400年以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使用。16世紀少校這一術語傳入德國,開始只作為一定職務的稱呼。德國在建立常備軍時,少校便用於軍銜稱謂。18世紀至19世紀,俄國軍隊一度將少校分為一級少校和二級少校兩個銜級。現在各國軍銜中均設有少校銜,一般為營長的編制軍銜。
大尉 大尉源於拉丁文「首領」一詞派生出的「軍事長官」。這個稱號最早出現於中世紀的法國,是獨立軍區長官的頭銜,當時一度高於元帥。後來,大尉一詞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從1558年起,連長開始稱為大尉,軍區長官則稱總大尉。目前世界上設有大尉軍銜的有10來個國家。舊曰軍尉官中的最高一級銜亦稱大尉,但它不設上尉,故作為上尉看待。現在西方國家亦將前蘇聯等國的大尉譯為上尉,在軍銜對照表裡,同西方的上尉列入一格。
上尉 上尉一詞源於拉丁文「首領」。早期的連由一個上尉指揮,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連長是同一詞。該詞由「頭」和「人」兩片語成,即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這在過去一般是首領和司令官的稱呼。現在世界各國軍銜中均有此銜,一般作為連長的編制軍銜。
中尉 中尉一詞源於法文「代理人」、「副職」。中尉作為軍隊的職務名稱,最早出現在法國。1444年,法軍將擔任副隊長的人稱為中尉。到15世紀末,中尉成為副連長的代稱。從17世紀下半葉起,中尉成為法國等國的陸海空軍軍銜。現在世界各國軍銜中均設有此銜,一般與副連長職務相對應,也有的國家將中尉規定為排長的編制軍銜。
少尉 在古代,法國稱步兵和騎兵部隊中掌權的軍官為少尉。從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起,少尉被定為法軍最低一級軍官的軍銜。在德國,少尉一詞是1500年前後由法語「代表」一詞演變而來。開始,人們用該詞稱呼某軍事長官的代表和其他公務人員,約18世紀以後,則稱軍隊中最低一級的軍官為少尉。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銜體系中均設有少尉這一銜級,但也有少數國家例外。如波蘭尉官的最低軍銜是中尉;羅馬尼亞的少尉銜是專為女軍官所設,男軍官的尉官最低一級軍銜為中尉。
准尉 准尉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軍首次將「旗手」稱為准尉。旗手通常是從最勇敢、健壯,並經過戰斗考驗的軍人中任命。彼得一世建立正規軍時,於1712年正式設准尉軍銜。目前世界絕大多數軍隊都設有準尉軍銜,多數作為軍士與軍官之間的過渡,但也有少數國家將准尉列入軍官或軍士范圍。中國於1909年在清軍中設置此銜,時稱「額外軍官」。現在許多國家都很重視准尉的作用,將其分為若乾等,最多的達6等,以解決他們合理報酬和待遇問題。
軍士 軍士一詞源自拉丁語「職員」,常用於軍事人員。法國首先於15世紀把軍士作為軍銜,授於業務熟練的有經驗的士兵。後來這一銜稱傳入德國。1716 年彼得一世將其移植到俄軍,其地位介於班長和司務長之間,使用70多年後,於 1789年廢除。
上士 上士是由德文「野戰」和「差役」兩片語合而成。「差役」一詞是由動詞「不停地運動」演變而來,表示那些為主人跑腿的人。在僱傭軍中,差役是中隊最高長官上尉和士兵的中間人,負責溝通上下聯系。差役分為野戰差役和普通差役兩種。野戰差役由上級指定,而普通差役每月從士兵中推選。
中士 中士源於拉丁語「服務者」。它作為軍銜稱謂,最初於15世紀在法軍中設置,後來在德國和英國軍隊中出現。1716年俄國正規軍中開始增設此銜。以後中士被許多國家的軍隊所採用,成為軍隊初級指揮人員的一級銜稱。
下士 下士來源於義大利語「班長」。在俄國1647年的軍隊條令《步兵習武概則與謀略》中,首次提到下士這個稱號,1722年列入《官級表》的第17級。下士在德文中由「旗幟」和「貴族子弟」兩片語合而成。過去貴族為把自己的子弟培養為軍官,從小就將他們送入軍隊。由於他們出生豪門,在軍隊中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權利,即掌旗,因此被稱為「掌旗的貴族子弟」。1806年普軍被拿破崙打敗後廢除了這一稱呼。1899年威廉二世重新把它定為軍銜中的一級稱號。
上等兵 上等兵一詞源於法語。法軍曾規定,騎士如在戰斗中失去馬匹,則暫歸步兵指揮,執行步兵勤務,但仍保留他們的騎士稱號和薪餉,並免於干粗活。後來把這些免於干粗活的騎士叫上等兵。17世紀初,德國將上等兵作為一級軍銜設置於連隊。上等兵從有經驗而可靠的士兵中選出,負責執行哨兵派班、押解俘虜等較重的任務,有時班長缺勤時,還可代理班長。
二等兵 二等兵一詞是由德語「自由」和「解脫」兩詞演變而來,即「被解脫者」之意。在17世紀的僱傭軍中,一些年紀較大的可靠士兵被免除低級、繁重的勤務,二等兵便是對這些略享優待的士兵的稱呼。1859年,在普魯士炮兵中還曾出現過一等兵的銜稱,位於上等兵與二等兵之間。在二戰中,德國士兵的服役年限長達12年之久,因此,士兵中便需要增加等級層次,於是又增設了三等兵銜,使士兵的軍銜增加到了4等。
列兵 1722午1月24曰彼得一世頒布的《官級表》在俄軍中首次設置此銜。前蘇聯紅軍1935年實行軍銜制時,始設「紅軍戰士」銜,1940年11月2曰改設列兵軍銜,為士兵銜中的最低一等。20世紀50年代中國軍隊實行軍銜制時亦設有此銜。
D. 歐洲中世紀軍隊的官職是什麼
不是的,歐洲中世紀的軍隊體系是模仿基督神職體系建立的。
軍事等級分為--聖殿騎士,聖約翰騎士,條頓騎士。
之後不同的劍帶與靴刺又再次區分「聖殿騎士,聖約翰騎士,條頓騎士」中的階級。
中世紀沒有你說的那種軍銜,軍銜最早出現在 15—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職業軍隊建立的時期
我幫你轉點網上的資料你看慢慢研究吧 哈哈
PS:
軍銜產生於15—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職業軍隊建立的時期,軍銜一詞最早出現於1578年的法文當中,意為「等級的台階,不同頭銜的階梯或職銜的等級」。我國古代從春秋時期就陸續出現了元帥、將軍、校尉的稱號,這比西歐國家早了十幾個世紀。中國古代軍隊的武官階品體制,與西歐軍銜體制職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獨立,兩者沒有承襲關系。1894年,清朝==決定依照西歐國家軍隊編練新軍。到1904年建立了新軍的階位、品級,中國人民解放軍從1955實行軍銜制,1966年被取消。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新兵役法規定,恢復實行軍銜制。1988年7月1曰,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批准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中斷了23年之後,我軍又開始實行新的軍銜制度。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隊都實行軍銜制。各國對軍銜等級的設置,大都採用西歐式軍銜體制。
大元帥 大元帥源於拉丁文「最大的」、「最主要的」。最早大元帥是作為榮譽稱號授予本國或盟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有時也授予皇家成員和國務活動家。 1569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將大元帥稱號授予其弟昂茹公爵。以後,世界各國被授予大元帥軍銜的共約30人。1719年俄國陸軍條令正式規定:大元帥為俄軍最高軍銜。蘇聯衛國戰爭勝利後,1945年6月22曰,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設蘇聯大元帥軍銜,次曰將這一軍銜授予斯大林。
元帥 元帥一詞源自上古德意志文「馬」和「僕人」。據說,最早的時候,元帥是宮廷里管理皇帝馬廄的官。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國家,它是職務名稱,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的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到16世紀,元帥一詞在法國表示最高軍銜,在16世紀下半葉先後授於立有卓著戰功的18名將領以元帥軍銜。現在,元帥銜仍是一些國家的最高軍銜。
將軍 將軍源於拉丁文「總的」、「主要的」。將軍作為軍銜,最先出現在 16世紀的法國。在德國,15世紀人們就用該詞稱呼騎士集團的首領,到16世紀才作為軍銜使用。隨著戰爭規模和軍隊編制的擴大,將軍遂分為若乾等,以指揮不同規模的軍隊。准將一般指揮旅,少將指揮師,中將指揮軍,上將指揮集團軍。現在,除少、中、上將銜為世界多數國家所設以外,西方國家一般還設有準將銜。俄羅斯和東歐一些國家還設有大將銜。美國在戰時還設有五星上將銜。此銜前蘇聯認為相當於大將,而西方國家則將其同別國的元帥劃為一級。
大校 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級銜稱,始設於朝鮮==義人民共和國。20世紀50年代中國實行軍銜制時亦設此銜。還有的國家稱上校為大校,如現在越南和舊曰軍的校官,均分為3等,第一等稱大校,實際是上校。現在世界上設大校銜的只有朝鮮==義人民共和國和中國。
上校 上校一詞源於義大利「(軍隊之)縱隊」。在法國古代的步兵部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18世紀末法國人往往把團長和上校混為一談。在俄國,上校一詞首先見於16世紀,當時人們稱呼指揮團隊的軍官為上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中一般均設有上校銜。除朝鮮和中國外,上校是校官中最高的一級銜稱,一般是團長的編制軍銜。
中校 在17世紀的俄國,中校最初為副團長的職稱,後來成為副團長的銜稱。1713年開始,彼得一世在俄國海軍中設海軍中校銜,對應的職務為二級軍艦艦長。1935年前蘇聯紅軍實行軍銜制時,校官只設上校和少校兩級,到1939年才補充設置中校銜。現在世界各國的軍銜中多數均設此銜,一般為副團長或營長的編制軍銜。
少校 少校一詞源於拉丁文「職位較高的」、「年長的」。400年以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使用。16世紀少校這一術語傳入德國,開始只作為一定職務的稱呼。德國在建立常備軍時,少校便用於軍銜稱謂。18世紀至19世紀,俄國軍隊一度將少校分為一級少校和二級少校兩個銜級。現在各國軍銜中均設有少校銜,一般為營長的編制軍銜。
大尉 大尉源於拉丁文「首領」一詞派生出的「軍事長官」。這個稱號最早出現於中世紀的法國,是獨立軍區長官的頭銜,當時一度高於元帥。後來,大尉一詞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從1558年起,連長開始稱為大尉,軍區長官則稱總大尉。目前世界上設有大尉軍銜的有10來個國家。舊曰軍尉官中的最高一級銜亦稱大尉,但它不設上尉,故作為上尉看待。現在西方國家亦將前蘇聯等國的大尉譯為上尉,在軍銜對照表裡,同西方的上尉列入一格。
上尉 上尉一詞源於拉丁文「首領」。早期的連由一個上尉指揮,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連長是同一詞。該詞由「頭」和「人」兩片語成,即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這在過去一般是首領和司令官的稱呼。現在世界各國軍銜中均有此銜,一般作為連長的編制軍銜。
中尉 中尉一詞源於法文「代理人」、「副職」。中尉作為軍隊的職務名稱,最早出現在法國。1444年,法軍將擔任副隊長的人稱為中尉。到15世紀末,中尉成為副連長的代稱。從17世紀下半葉起,中尉成為法國等國的陸海空軍軍銜。現在世界各國軍銜中均設有此銜,一般與副連長職務相對應,也有的國家將中尉規定為排長的編制軍銜。
少尉 在古代,法國稱步兵和騎兵部隊中掌權的軍官為少尉。從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起,少尉被定為法軍最低一級軍官的軍銜。在德國,少尉一詞是1500年前後由法語「代表」一詞演變而來。開始,人們用該詞稱呼某軍事長官的代表和其他公務人員,約18世紀以後,則稱軍隊中最低一級的軍官為少尉。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銜體系中均設有少尉這一銜級,但也有少數國家例外。如波蘭尉官的最低軍銜是中尉;羅馬尼亞的少尉銜是專為女軍官所設,男軍官的尉官最低一級軍銜為中尉。
准尉 准尉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軍首次將「旗手」稱為准尉。旗手通常是從最勇敢、健壯,並經過戰斗考驗的軍人中任命。彼得一世建立正規軍時,於1712年正式設准尉軍銜。目前世界絕大多數軍隊都設有準尉軍銜,多數作為軍士與軍官之間的過渡,但也有少數國家將准尉列入軍官或軍士范圍。中國於1909年在清軍中設置此銜,時稱「額外軍官」。現在許多國家都很重視准尉的作用,將其分為若乾等,最多的達6等,以解決他們合理報酬和待遇問題。
軍士 軍士一詞源自拉丁語「職員」,常用於軍事人員。法國首先於15世紀把軍士作為軍銜,授於業務熟練的有經驗的士兵。後來這一銜稱傳入德國。1716 年彼得一世將其移植到俄軍,其地位介於班長和司務長之間,使用70多年後,於 1789年廢除。
上士 上士是由德文「野戰」和「差役」兩片語合而成。「差役」一詞是由動詞「不停地運動」演變而來,表示那些為主人跑腿的人。在僱傭軍中,差役是中隊最高長官上尉和士兵的中間人,負責溝通上下聯系。差役分為野戰差役和普通差役兩種。野戰差役由上級指定,而普通差役每月從士兵中推選。
中士 中士源於拉丁語「服務者」。它作為軍銜稱謂,最初於15世紀在法軍中設置,後來在德國和英國軍隊中出現。1716年俄國正規軍中開始增設此銜。以後中士被許多國家的軍隊所採用,成為軍隊初級指揮人員的一級銜稱。
下士 下士來源於義大利語「班長」。在俄國1647年的軍隊條令《步兵習武概則與謀略》中,首次提到下士這個稱號,1722年列入《官級表》的第17級。下士在德文中由「旗幟」和「貴族子弟」兩片語合而成。過去貴族為把自己的子弟培養為軍官,從小就將他們送入軍隊。由於他們出生豪門,在軍隊中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權利,即掌旗,因此被稱為「掌旗的貴族子弟」。1806年普軍被拿破崙打敗後廢除了這一稱呼。1899年威廉二世重新把它定為軍銜中的一級稱號。
上等兵 上等兵一詞源於法語。法軍曾規定,騎士如在戰斗中失去馬匹,則暫歸步兵指揮,執行步兵勤務,但仍保留他們的騎士稱號和薪餉,並免於干粗活。後來把這些免於干粗活的騎士叫上等兵。17世紀初,德國將上等兵作為一級軍銜設置於連隊。上等兵從有經驗而可靠的士兵中選出,負責執行哨兵派班、押解俘虜等較重的任務,有時班長缺勤時,還可代理班長。
二等兵 二等兵一詞是由德語「自由」和「解脫」兩詞演變而來,即「被解脫者」之意。在17世紀的僱傭軍中,一些年紀較大的可靠士兵被免除低級、繁重的勤務,二等兵便是對這些略享優待的士兵的稱呼。1859年,在普魯士炮兵中還曾出現過一等兵的銜稱,位於上等兵與二等兵之間。在二戰中,德國士兵的服役年限長達12年之久,因此,士兵中便需要增加等級層次,於是又增設了三等兵銜,使士兵的軍銜增加到了4等。
列兵 1722午1月24曰彼得一世頒布的《官級表》在俄軍中首次設置此銜。前蘇聯紅軍1935年實行軍銜制時,始設「紅軍戰士」銜,1940年11月2曰改設列兵軍銜,為士兵銜中的最低一等。20世紀50年代中國軍隊實行軍銜制時亦設有此銜。
E. 升旗手一般有幾名,各自的職責是什麼
升旗手一般有3名。一名旗手,兩名護旗手。旗手的主要任務是升國旗,護旗手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國旗。
各自職責:
(1)擎旗手做到擎旗,撒旗,收旗動作優美。
(2)護旗手需要做到扶旗動作勻稱有力度,精神飽滿。
(3)旗手:國歌演奏一遍標准時間為46秒-47秒,在這恆定的時間內,要確保國旗勻速與國歌同步升起。
全體升旗手的職責
1、要按時到場。
2、升旗隊隊員要服從學校的一切安排,嚴格遵守校規校紀,在學校起模範帶頭作用。
3、周一升旗,周五收旗。
4、升旗時升旗手要穿校服。
5、升旗時避免拉繩纏繞。
6、固定旗幟要迅速、牢固。
7、升旗速度要用力均勻,避免急快急慢,音樂停止國旗升到頂。
8、遇到下雨天,要及時降下國旗並保存好,直到雨停再把國旗升起。
9、有事要及早請假。
(5)俄羅斯旗手是什麼職位擴展閱讀:
擎旗動作(擎旗俗稱扛旗,是旗手的基本功。)
要領: 上體正直,頭要正,兩肩放平。右手把旗桿抓緊在食指和中指間,右手小臂自然伸直,把國旗扛於右肩。右手抓握在國旗捆接處,旗桿與身體成45°,行進時旗桿不得左右、上下晃動。
升旗儀式展旗
要領: 當聽到國歌響起時,護旗手手動升旗,當國旗升至適當高度時,旗手抓住旗角向斜上方將國旗展開,手臂略停後,迅速恢復成立正姿勢。
F. 中國儀仗隊女兵驚艷俄羅斯旗手是誰
中國儀仗隊女兵驚艷俄羅斯旗手並不是一個女兵,二是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的女兵方隊集體。
2015年9月5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舉行盛大活動,慶祝建城868周年,其中一年一度的「斯帕斯卡亞塔樓」國際軍樂節是最大的亮點。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與女子儀仗隊方陣應邀參加本屆城市日開幕式表演,這是三軍儀仗隊女兵首次海外亮相,女兵們訓練有素,英姿颯爽,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演出中,儀仗隊女兵手持1.2米長(連刺刀)禮賓用槍表演的槍操更是引爆全場,掌聲和尖叫持續整個表演過程。
G. 俄羅斯歷屆奧運開幕式旗手是誰有霍爾金娜或涅莫夫嗎
他倆已經退役啦恩。。。。。旗手是籃球明星。。基里連科。。
H. 俄羅斯代表隊的旗手是誰啊謝謝了
俄國家男籃隊長、綽號「AK47」的NBA球星基里連科擔任。
I. 北京奧運會公布的各國旗手
以下是204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團的旗手一覽:
順序 國家(和地區) 旗手 旗手參與項目
1 希臘 伊利亞迪斯 柔道
2 幾內亞 佛范納赫 田徑
3 幾內亞比索 米丹納 摔跤
4 土耳其 奧扎爾 摔跤
5 土庫曼 努爾姆漢梅多夫 柔道
6 葉門 阿爾-亞費 田徑
7 馬爾地夫 羅亞-海珊 游泳
8 馬爾他 貝茲納 柔道
9 馬達加斯加 拉贊納德拉科托 拳擊
10 馬來西亞 阿旺 自行車
11 馬里 巴巴-莫迪博-凱塔 跆拳道
12 馬拉維 恩伊倫達 游泳
13 馬其頓 尼科洛夫斯基 皮劃艇
14 馬紹爾群島 韋隆-穆勒 官員
15 開曼群島 福貝斯 田徑
16 不丹 佩爾約爾 射箭
17 厄瓜多 埃斯科巴爾 舉重
18 厄利垂亞 蘇爾坦-赫布雷米歇爾 田徑
19 牙買加 坎貝爾-布朗 田徑
20 比利時 戈德弗羅伊德 帆船
21 萬那杜 托米 乒乓球
22 以色列 科爾岡諾夫 皮劃艇
23 日本 福原愛 乒乓球
24 中華台北 賴聖蓉 壘球
25 中非 德雷博納 田徑
26 中國香港 黃金寶 自行車
27 甘比亞 傑克 拳擊
28 貝南 費拉伊斯 田徑
29 模里西斯 巴克蘭 田徑
30 茅利塔尼亞 莫克塔爾 田徑
31 丹麥 喬基姆-奧爾森 田徑
32 烏干達 塞魯戈 拳擊
33 烏克蘭 克洛奇科娃 游泳
34 烏拉圭 佛格利亞 帆船
35 烏茲別克 馬克姆多夫 拳擊
36 巴貝多 亞利 游泳
37 巴布亞紐幾內亞 皮尼 游泳
38 巴西 舍伊德 帆船
39 巴拉圭 法特查 田徑
40 巴林 阿爾-加斯拉 田徑
41 巴哈馬 黛比-弗格森 田徑
42 巴拿馬 薩拉迪諾 田徑
43 巴基斯坦 阿什拉夫 曲棍球
44 巴勒斯坦 阿爾馬斯里 田徑
45 古巴 米賈爾-洛佩斯 摔跤
46 布吉納法索 蘇拉馬 田徑
47 蒲隆地 尼約尼茲吉耶 田徑
48 東帝汶 希梅內斯 田徑
49 卡達 阿爾-亞蒂亞 射擊
50 盧安達 魯加比拉 游泳
51 盧森堡 斯塔克奇奧蒂 游泳
52 查德 恩迪克特 田徑
53 白俄羅斯 羅曼科夫 擊劍
54 印度 辛格-拉索雷 射擊
55 印度尼西亞 蘇拉克桑納 帆船
56 立陶宛 賈斯科維休斯 籃球
57 尼日 阿爾侯塞尼 游泳
58 奈及利亞 卡佛 乒乓球
59 尼加拉瓜 阿古埃羅 拳擊
60 尼泊爾 比斯塔 跆拳道
61 迦納 阿尼姆 田徑
62 加拿大 范科埃韋登 皮劃艇
63 加彭 恩戈昂 柔道
64 聖馬利諾 德爾汀 射擊
65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亞歷山大 田徑
66 聖露西亞 斯彭塞 田徑
67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邦菲姆 田徑
68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霍奇 田徑
69 蓋亞那 羅伯茨 游泳
70 吉布地 艾哈邁德 馬拉松
71 吉爾吉斯斯坦 德扎納古洛夫 柔道
72 寮國 湯薩克瑟瓦 田徑
73 亞美尼亞 阿扎揚 體操(教練)
74 西班牙 菲戈羅亞 皮劃艇
75 百慕大 特爾塞拉 馬術
76 列支敦斯登 特紹普 田徑
77 剛果(布) 姆布西 田徑
78 民主剛果 馬加利 田徑
79 伊拉克 阿爾-希爾費 賽艇
80 伊朗 霍馬-海珊 賽艇
81 瓜地馬拉 布埃佐 羽毛球
82 匈牙利 卡梅雷爾 皮劃艇
83 多明尼加 菲利克斯-桑切斯 田徑
84 多米尼克 羅曼因 田徑
85 多哥 布克佩蒂 皮劃艇
86 冰島 阿納森 游泳
87 關島 里卡多-布拉斯 柔道
88 安哥拉 恩蒂亞姆巴 田徑
89 安地卡及巴布達 格羅伊蒙 田徑
90 安道爾 里貝雷瓜 皮劃艇
91 湯加 波尤希拉 田徑
92 約旦 沙班 乒乓球
93 赤道幾內亞 昂多 田徑
94 芬蘭 西爾維 射擊
95 克羅埃西亞 巴里奇 手球
96 蘇丹 卡基 田徑
97 蘇利南 內斯蒂 游泳
98 利比亞 本-薩萊赫 柔道
99 賴比瑞亞 阿迪 田徑
100 貝里斯 喬納森-威廉姆斯 田徑
101 維德角 蒙泰羅 體操
102 庫克群島 山姆-佩拉 舉重
103 沙烏地阿拉伯 阿爾-庫瓦伊爾迪 田徑
104 阿爾及利亞 伊萊斯 游泳
105 阿爾巴尼亞 普里茲倫尼 摔跤
106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馬克圖姆 跆拳道
107 阿根廷 吉諾比利 籃球
108 阿曼 阿爾-巴盧什 射擊
109 阿魯巴 韋斯 柔道
110 阿富汗 巴哈維 跆拳道
111 亞塞拜然 曼蘇洛夫 摔跤
112 納米比亞 海曼斯 自行車
113 坦尚尼亞 納阿西 田徑
114 拉脫維亞 瓦西萊夫斯基斯 田徑
115 英國 馬克-福斯特 游泳
116 英屬維爾京群島 哈利根 田徑
117 肯亞 邦哥 田徑
118 羅馬尼亞 貝塞 手球
119 帛琉 埃爾瓦伊斯 摔跤
120 吐瓦魯 厄撒烏 舉重
121 委內瑞拉 索托 壘球
122 索羅門群島 霍爾 舉重
123 法國 埃斯坦蓋 皮劃艇
124 波蘭 特瓦爾多夫斯基 皮劃艇
125 波多黎各 阿羅約 柔道
126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梅基奇 柔道
127 孟加拉國 拉納 游泳
128 玻利維亞 塞薩爾 射擊
129 挪威 卡西爾耶 舉重
130 南非共和國 杜托伊特 游泳
131 柬埔寨 邦汀 田徑
132 哈薩克 阿克梅托夫 舉重
133 科威特 阿爾拉西迪 射擊
134 象牙海岸 阿盧 田徑
135 葛摩 費塔 田徑
136 保加利亞 斯托伊切夫 游泳
137 俄羅斯 安德烈-基利連科 籃球
138 敘利亞 柔戈西利 舉重
139 美國 洛佩茲-朗蒙 田徑
140 美屬維爾京群島 拉班 游泳
141 美屬薩摩亞 亞耶托努 柔道
142 宏都拉斯 米蓋爾-費雷拉 跆拳道
143 辛巴威 德津加伊 田徑
144 突尼西亞 查德利 柔道
145 泰國 布恩尤姆儂 拳擊
146 埃及 加貝爾 柔道
147 衣索比亞 耶弗特 教練
148 賴索托 梅因 田徑
149 莫三比克 庫托 田徑
150 荷蘭 德爾梅 曲棍球
151 荷屬安的列斯 馬蒂娜 田徑
152 格瑞那達 弗朗奇克 田徑
153 喬治亞 諾扎德澤 摔跤
154 索馬里 法拉赫 賽艇
155 哥倫比亞 路易薩-卡列 自行車
156 哥斯大黎加 塞古拉 田徑
157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伯維爾-利 游泳
158 秘魯 巴雷拉 摔跤
159 愛爾蘭 佩耶洛 帆船
160 愛沙尼亞 帕達爾 柔道
161 海地 布盧圖斯 柔道
162 捷克 西爾格托娃 皮劃艇
163 吉里巴斯 卡托亞塔烏 舉重
164 菲律賓 帕克奎奧 拳擊
165 薩爾瓦多 迪馬斯 舉重
166 薩摩亞 奧佩洛格 舉重
167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明津費爾 舉重
168 塔吉克 納扎羅夫 田徑
169 越南 阮廷強 田徑
170 波札那 帕克辛諾斯 游泳
171 斯里蘭卡 賈雅辛格 田徑
172 史瓦濟蘭 德拉米尼 田徑
173 斯洛維尼亞 佐爾尼爾 柔道
174 斯洛伐克 卡利斯卡 皮劃艇
175 葡萄牙 埃沃拉 田徑
176 韓國 張盛皓 柔道
177 斐濟 布利基奧博 田徑
178 喀麥隆 姆西馬 柔道
179 黑山 尤斯科科維奇 水球
180 朝鮮 彭文日 田徑
181 智利 岡薩雷斯 網球
182 奧地利 斯泰因納切爾 帆船
183 緬甸 泰扎爾 皮劃艇
184 瑞士 費德勒 網球
185 瑞典 奧爾松 田徑
186 諾魯 德滕納默 舉重
187 蒙古 巴亞爾賈韋赫蘭 柔道
188 新加坡 李佳薇 乒乓球
189 紐西蘭 德里斯戴爾 賽艇
190 義大利 安東尼奧-羅西 皮劃艇
191 塞內加爾 迭德西奧 跆拳道
192 塞爾維亞 賽卡里奇 射擊
193 塞席爾 庫比登 羽毛球
194 獅子山 巴約赫 田徑
195 塞普勒斯 阿奇萊奧斯 射擊
196 墨西哥 埃斯皮諾薩 跳水
197 黎巴嫩 里查 射擊
198 德國 諾維茨基 籃球
199 摩爾多瓦 塞班 摔跤
200 摩納哥 雷蒙 賽艇
201 摩洛哥 卡達 田徑
202 澳大利亞 湯姆金斯 賽艇
203 尚比亞 布瓦爾亞 拳擊
204 中國 姚明 籃球
J. 軍隊、軍銜之最都有哪些
最早使用軍旗的國家
人類歷史上最早使用軍旗的是中國和印度等東方國家。西方最早使用軍旗的是古希臘和羅馬軍隊。軍旗最初比較簡單,在一塊方布上繪制貓頭鷹、獅身人面像、狼等動物圖案,以區分不同的部隊單位。15世紀,法軍正式規定軍旗為部隊的榮譽象徵,在隊列中有固定的位置。後來,其他國家的軍隊也都作了類似的規定。
西歐國家的軍旗,多以國旗加鑲絲穗,旗桿頂端掛有註明部隊番號的彩色綢帶製成。如英、法、義大利等國的軍旗基本上就是這樣。
最早的三軍建制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後期,中國已經出現了常備軍,分「左、中、右」三營屯駐,這是後世三軍的起源。
最早出現兵種的軍隊
世界上最早出現兵種的軍隊是位於兩河流域的古代亞述帝國,公元前727年前就編有:輕裝步兵、重裝步兵、騎兵、戰車兵、工兵以及輔助部隊,還有運輸奴隸等。
最早的海軍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產生的舟師,堪稱世界上最早的海軍。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吳國、齊國、越國都具有一支頗具規模的舟師。吳國東靠大海,「不可一日而廢舟楫之用」,其舟的戰艦有大翼、小翼、突昌、樓船和橋船等種類,堪稱「混合艦隊」。越國擁有一支由300艘戰艦組成的海上艦隊,齊國更擁有一支強大的舟師。吳國和齊國之間、越國和吳國之間曾進行過幾次大的海戰、水戰。當時中國古代海軍使用的是風帆戰艦,只能在近海范圍內進行較大規模的海戰,但它是近代開始使用動力機械和鋼鐵護甲的「新式海軍」的先驅。
最早的空軍
1793年,法國首次組織了一支空軍,飛行裝備是系繩氣球,氣球中充入燃木炭產生的煙和熱空氣,依賴熱空氣的浮力上升到空中,控制和返回地面都依賴繩索牽引。大氣球下吊著一隻大籮筐,空軍士兵蹲於其中進行觀察。這支部隊稱為氣球兵團,是世界上最早的空軍。
第一支正式的航空部隊
世界上第一支正式的航空部隊,是1912年4月13日成立的英國皇家飛行隊。
第一個重型轟炸機部隊
1914年12月,俄國由「伊里亞·穆羅梅茨」號飛機編成了重型飛機大隊,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重型轟炸機部隊。作為重型轟炸機的「伊里亞·穆羅梅茨」號飛機,在載彈量武器裝備和航程方面,多年內均未有任何飛機與之相匹敵。武器裝備多達8挺機槍,載彈量達400千克(超載時可達700~800千克)。機身內能掛航空炸彈,並且首次採用了電動投彈器。
第一支坦克部隊
1916年6月英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坦克部隊——乘車機槍部隊。它編有6個連,每連25輛坦克,由斯文頓上校指揮。1916年9月以2個連,共49輛坦克到法國前線支援英軍在松姆河對德軍的進攻。
最早的炮兵團
中國明朝的神機營是世界上第一支炮兵團部隊,它由皇帝親自統御。神機營裝備的火炮有「神機」、「火龍」、「威遠」、「無敵」等各種名稱和型號的火炮。到了明代中期,又配備有紅衣大炮,該炮「長二十餘丈,重三千斤,發之洞裂石城,震數十里」。到了清代,清軍又利用繳獲的明君大批火炮建立了一支龐大的炮兵部隊。
最早的空降兵
空降兵是依靠飛機輸送,以空降(傘降、機降)方式投入戰斗的特殊兵種。20世紀30年代,隨著運輸和跳傘運動的發展,歐洲一些國家開始組建空降兵。1930年蘇聯組建了摩托化空降支隊,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空降兵的國家,1932年組成了獨立空降旅,1939年發展到6個旅。
最早的噴火兵
1448年,在匈牙利與土耳其的戰爭中,出現了一種專門縱火的兵器叫管狀容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又相繼出現了背囊式、戰壕式和堡壘式縱火武器。與此同時,噴火兵就出現了。首先,德軍中出現了由48人組成的噴火分隊。1915年2月在凡爾賽戰線上,德軍使用這支噴火分隊對英法聯軍進行突然襲擊,使聯軍的800米陣地頓時變成一片火海,許多國家都為此而震驚。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噴火器的使用已很普遍,噴火坦克也出現了。世界各國軍隊大都編制了噴火兵。
最早建立裝甲部隊的國家
世界上最早建立裝甲部隊的國家是德國。德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建立了由坦克摩托化步兵和工兵等組成的裝甲師。
最早有師編制的國家
師表示正規軍的一個編制,1873年法國軍隊即有師的編制,並明確規定每個師下屬兩個步兵旅,一個騎兵旅和兩個炮兵連,後來被俄國和其他各國軍隊所沿用至今了。
最早實行軍銜制的國家
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隊都實行了軍銜制度。各個國家對軍銜等級的設置,大都採用西歐式均線體制。
其實,世界上最早實行軍銜制的國家是中國。據史料記載,中國從春秋時期就陸續出現了元帥、將軍、校尉等稱號。這比西歐國家早了十幾個世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於1955年實行了軍銜制度,所用體制大體與世界通行的均線體制相同。
最早的元帥軍銜
法文元帥一詞源自上古德意志文「馬」和「僕人」。據說,最早的時候,元帥是宮廷里管理皇帝馬廄的官兒。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國家它是職務名稱,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的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到16世紀,元帥一詞在法國表示最高軍銜,在16世紀下半葉先後授予立有卓著戰功的18名將領以元帥軍銜。16世紀設元帥銜的還有德國。17世紀以後在奧地利和俄羅斯等國也相繼設立此銜。現在,元帥銜仍是一些國家的最高軍銜。在蘇聯,元帥分為蘇聯元帥,蘇聯海軍元帥,軍兵種元帥;軍兵種元帥同合成軍隊的大將銜相當。
最早的將軍軍銜
將軍源於拉丁文「總的」、「主要的」。將軍開始是一種顯貴的職務,元首有時授權將軍在戰場上代替自己行使指揮軍隊的職責。將軍作為軍銜,最先出現在16世紀的法國。在德國,15世紀人們就用該詞稱呼騎士集團的首領,到16世紀才作為軍銜使用。1657年俄國開始採用此銜,隨著戰爭規模和軍隊編制的擴大,將軍分為若乾等,以指揮不等規模的軍隊。准將一般指揮旅,少將指揮師,中將一般指揮軍,上將一般指揮集團軍。現在,除少、中、上將銜為世界多數國家所設以外,西方國家一般還設有準將銜。蘇聯和東歐等國家還設有大將銜。美國在戰時還設有五星上將銜,此銜蘇聯認為相當於大將,而西方國家則將其同別國的元帥劃為一格。
最早的大校軍銜
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級銜稱,始設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20世紀50年代中國實行軍銜制時亦設此銜。還有的國家稱上校為大校,如現在越南和舊日軍的校官,均區分為三等,第一等稱大校,實際是上校。現在世界設大校銜的只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其對應職務是副師長。
最早的上校軍銜
上校一詞源於義大利「(軍隊之)縱隊」。在法國古代均步兵部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18世紀末法國人往往把團長和上校混為一談。在俄國,上校一詞首先見於16世紀,當時人們稱呼指揮團隊的軍官為上校。1631年,上校代替了「督軍」和「團首領」的稱號,把擔任團長職務的僱傭軍官叫做上校。從1632年起,上校作為軍銜開始授予所有。新制團指揮員。1681年射擊衙門改為團制後,其團長亦稱上校,烏克蘭哥薩克軍隊和「扎波羅熱切」的團長也稱上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中一般均設有上校銜。除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外,上校是校官中最高的一級銜稱,一般是團長的編制軍銜。
最早的中校軍銜
17世紀在俄國,中校最初為副團長的職稱,後來成為副團長的銜稱。1713年開始,彼得一世在俄國海軍中設海軍中校銜,對應的職務為二級軍艦艦長。在1722年的《官級表》中,中校成為校官的第二級銜稱固定下來。1935年蘇聯紅軍實行軍銜制時,校官只設上校和少校兩級,到1939年才補充設置中校銜。現在世界各國的軍銜中多數均設此銜,一般為副團長或營長的編制軍銜。
最早的少校軍銜
少校,該詞源於拉丁文「職位較高的」、「年長的」。400年以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使用。16世紀少校這一術語傳入德國,開始只作為一定職務的稱呼。德國在建立常備軍時,少校便用於軍銜稱謂。1698年,俄國為「新制」團的指揮人員和在俄軍服役的外國人設置了少校軍銜,13世紀後在彼得一世建立的正規軍中開始設此銜。18世紀至19世紀,俄國軍隊一度將少校分為一級少校和二級少校兩個官級。在軍銜外,還設有專門的少校職務,如「基地少校」、「門衛少校」,集團軍司令部里的「旅少校」等。現在各國軍銜中均設有少校銜,一般為營長的編制軍銜。
最早的大尉軍銜
大尉,源於拉丁文「首領」一詞派生出的「軍事長官」。大尉稱號首先出現於中世紀的法國,是獨立軍區長官的頭銜,當時大尉銜一度高於元帥。後來大尉一詞逐漸地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從1558年起,開始稱連長為大尉,軍區長官則稱總大尉。在俄國,大尉稱號最早出現在16世紀鮑里斯·戈杜諾夫時期,人們稱外國僱傭軍的隊長為大尉,從1647年起,大尉作為一級軍銜授予「新制」團的連長,到18世紀初,則所有正規軍的連長都享有大尉稱號。目前世界上設有大尉軍銜的有蘇聯和東歐等十來個國家。舊日軍尉官中的最高一級銜亦稱大尉,但它不設上尉,故作為上尉看待。現在西方國家亦將蘇聯等國的大尉譯為上尉,在軍銜對照表裡,同西方的上尉列入一格。
最早的上尉軍銜
上尉,該詞源於拉丁文「首領」。「連」是西方最古老的陸軍組織形式,早期的連由一個上尉指揮。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連長是同一詞,該詞由「頭」和「人」二片語成,即表示一個位置顯赫的人,過去一般是首領和司令官的稱呼。現在世界各軍銜中均有此銜,一般作為連長的編制軍銜。上尉在西方國家和絕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中的軍隊中是尉官中的最高一級銜稱;而在東方某些設有大尉軍銜的國家,上尉則是尉官中的第二級銜稱,往往被譯為「上級中尉」,視同西方中尉的地位。
最早的中尉軍銜
中尉,該詞源自法文「代理人」、「副職」。中尉作為軍隊的職務名稱,最早出現在法國。1444年,法軍將擔任副隊長的首長稱為中尉,到15世紀末中尉成為副連長的代稱。從17世紀下半葉起,中尉成為法國等國的陸海空軍軍銜。俄軍在17世紀中葉設中尉銜於「新制」團,起初通常授給步兵連和騎兵連的副連長,後來中尉被任命擔任連長。現在世界各國軍銜中均設有此銜,一般與副連長職務相對應,也有的國家將中尉規定為排長的編制軍銜。
最早的少尉軍銜
法國古代稱步兵和騎兵部隊中掌權的軍官為少尉。從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起,少尉被定為法軍最低一級軍官的軍銜。在德國,少尉一詞是1500年前後由法語「代表」一詞演變而來。開始,人們用該詞稱呼某軍事長官的代表或其他公務人員,約18世紀後,稱軍隊中最低一級的軍官為少尉。在俄軍,少尉軍銜設於1703年彼得一世期間。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銜體系中均設有少尉這一銜級,但也有少數國家例外。如波蘭尉官的最低軍銜是中尉,羅馬尼亞的少尉銜是專為女軍官所設,男軍官的尉官最低一級軍銜亦為中尉。
最早的准尉軍銜
准尉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軍首次將「旗手」稱為准尉,旗手通常是從最勇敢、健壯,並經過戰斗考驗的軍人中任命。彼得一世建立正規軍時,於1712年正式設准尉軍銜,作為步兵和騎兵最低官銜。目前世界絕大多數軍隊都沒有準尉軍銜。多數作為軍官與軍士之間的一等,但也有少數國家將准尉列入軍官或軍士范圍。中國1909年在清朝陸軍中設置此銜,時稱「額外軍官」。現在許多國家很重視准尉在軍隊建設中所起的作用,為了鼓勵他們長期服役,將尉區分為若乾等,最多的已達六等,以解決准尉們合理報酬和待遇問題。
最早的軍士軍銜
軍士,該詞源自拉丁語「職員」,常用於軍事人員。法國首先於15世紀將軍士作為軍銜,授於業務熟練的有經驗的兵。後來這一銜稱傳入德國。1716年彼得一世將其移植到了俄軍,其地位於班長和司務長之間,使用60多年後,於1789年廢除,由班長級(下士)士官所取代。
最早的上士軍銜
上士是德文「野戰」和「差役」二片語合而成的。「差役」一次是由動詞「不停地運動」演變而來,表示那些為主人跑腿兒的人。在僱傭軍中,差役是中隊最高長官上尉和士兵中間的人,負責溝通上下聯系。差役分為野戰差役和普通差役兩種。野戰差役由官兵制定,而普通差役每月從士兵中推選。隨著時間的推移,野戰差役又負擔了中隊中的文字工作,還負責管理士兵,並兼任中隊的教官,這樣,上士就逐漸成為中隊里的重要人物。
最早的中士軍銜
中士源於拉丁語「服務者」。中士作為軍銜稱謂,最初於15世紀的法軍中設置的,爾後出現於德國和英國的軍隊里。17世紀30年代在俄國「新制」團設此銜,1716年開始在俄國正規軍中亦增設此銜。以後中士被許多國家的軍隊所採用,成為軍隊初級指揮人員的一級銜稱。
最早的下士軍銜
下士來源於義大利語「班長」。在俄國,1647年的軍隊條令《步兵習武概則與謀略》中,首次提到下士這個稱號,1722年列入《官級表》的第十七級。下士在德文中由「旗幟」和「貴族子弟」二片語合而成。過去貴族為把自己的子弟培養為軍官,從小就將他們送入軍隊。由於他們出生豪門,在軍隊中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權利,即掌旗,因此稱為「掌旗的貴族子弟」。1806年普軍被拿破崙打敗後,廢除了這一稱呼,1899年威廉二世重新把它定為軍銜中的一級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