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坦克
德國的豹式坦克不錯,中國的99式不錯,俄羅斯的T-90不錯
70年代以來,現代光學、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成就,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坦克的設計和製造,使坦克的總體性能有了顯著提高,更加適應現代戰爭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戰坦克有:蘇T-72、T-80、德國「豹」Ⅱ、美M1A2,英「挑戰者」2型,法AMX「勒克萊爾」,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韓國88式、巴西「奧索里奧」、義大利「公羊」、印度「阿瓊」。這些坦克仍優先增強火力,同時較均衡地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70年代以來的主戰坦克,其火力性能、機動性能、防護性能雖有顯著提高,但重量和車寬已接近鐵路運輸和橋梁承載的允許極限,且受地形條件限制大,使之對工程、技術、後勤保障的依賴性增大。由於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結構日趨復雜,成本和保障費用也大幅度提高。為了更好地發揮坦克的戰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製中越來越重視採用系統工程方法進行設計,努力控制坦克重量,並提高整車的可靠性、有效性、維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些局部戰爭大量使用坦克的戰例和許多國家的軍事演習表明,坦克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於50年代後期開始生產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並投產了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70年代以來研製和生產了69式、80式和88式主戰坦克。88式坦克戰斗全重 38噸,安裝有口徑為105毫米的線膛炮,火炮雙向穩定器、火控計算機、激光測距和晝夜合一觀瞄裝置組成的新型火控系統,滅火抑爆裝置,三防和潛渡裝置及新型電台,採用了復合裝甲和功率為537千瓦的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單位功率14.1千瓦/噸,最大速度55千米/時,最大行程500千米。今年研製的ZTZ-99式更是威力無比,擠入世界先進主戰坦克之列。
目前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主要是80年代以後研製的,其代表有:蘇聯/俄羅斯的T-72 / T—80、美國的MIAI / M1A2、德國的豹2、英國的挑戰者、法國的勒克萊爾、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90式等。
這些坦克的戰斗全重一般為40-60噸,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時,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時,載有2-4名乘員。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105-125毫米口徑火炮,直射距離一般在1800-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鍾6-9發,彈葯基數為39-60發。通常採用復合裝甲或貧鈾裝甲,部分還可以披掛外掛式反應裝甲,並多數裝備了導航系統、敵我識別系統、夜戰系統,以及三防系統(防核/防化學/防生物)。
早期坦克結構形式多樣,有固定的頂置炮塔或側置炮座,也有旋轉式炮塔或無炮塔結構,裝有37~75毫米口徑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數挺機槍,或僅裝機槍。坦克轉向,有的靠離合器和制動器系統,有的靠與兩條履帶分別聯動的輔助變速箱或電動機,有的由兩套發動機變速箱組分別驅動兩條履帶,靠變換兩履帶速比轉向。坦克戰斗全重7~28噸,單位功率2.6~4.8千瓦/噸,最大行程35~64千米,裝甲厚度5~30毫米。
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生產設備簡陋,坦克性能較低,其火力主要用於殲滅有生力量,裝甲只能防禦槍彈和炮彈破片,沒有無線電通信設備和光學觀察瞄準儀器,行駛顛簸、速度緩慢,機械故障頻繁,乘員工作條件惡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於引導步兵完成戰術突破,不能向縱深擴張戰果。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坦克技術的提升,並伴隨著坦克作戰思路的改變,世界陸軍開始了機械化的新時期,對軍隊作戰行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以德國、蘇聯、英國、美國為主要代表,德國將軍古德里安更是機械化作戰思想及戰術的創始人。
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是現代坦克戰鬥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坦克的觀瞄系統、火炮威力和彈葯的威力。現代坦克一般採用先進的計算機、紅外、微光、夜視、熱成像等設備對目標進行觀察、瞄準和射擊。坦克炮可以發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彈等多種類型的炮彈,還可發射炮射導彈。不同類型的穿甲彈對目標的破壞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離上能夠穿透400毫米厚的裝甲,在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裝甲,破甲厚度可達700毫米。除具有較大的破壞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對固定目標射擊可達80%,1500米行進間對活動目標射擊能達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生動制導炮彈,命中精度還會大大提高。不難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導彈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優於導彈,所以各國主戰坦克仍以火炮為主要攻擊武器。
B. 感覺蘇聯的坦克履帶都是松垮垮的,而西方坦克履帶都蹦的很緊,為什麼
你的感覺不對。
1、靜態展示和動態演示下,眼睛看到的履帶松緊度,在感覺上是不一樣的。
2、履帶的松緊度,也可以由乘員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以便適應不同路面行駛的要求。
3、在坦克總體布置上,蘇聯坦克習慣採用發動機+變速箱後置的布局(動力部分緊湊,節省車內空間),也因此較多採用主動輪後置,因此上支履帶在一些情況下看起來可能顯得松垮。
而西方坦克則較多採用發動機後置+變速箱前置的布局(車身前後重量平衡較好),主動輪往往就在前面,因此上支履帶就顯得比較緊綳(下支履帶松垮也貼在地面上,看不太出來)
4、最後,也最不重要的一條是:
受到工藝和成本的限制,蘇聯的履帶通常是鑄造的,壽命較短,長途拉動後,履帶可能會因為磨損而顯得松垮(但一般會在途中進行調整,真正松垮的機會不多)。
而西方發達國家的工藝較好,資金充沛,所以大多採用高強度鍛造履帶,壽命相對較長,平時使用中,調整的間隔就比較長了,也不大會有機會讓人看出「松垮」來(不過實際上,開動中的履帶的那麼一點「松垮」也很難看出來)。
C. 在顛簸中的坦克為何還能擊中目標
在二戰場上,威風凜凜的主戰坦克風馳電掣,一往無前,揚起陣陣飛塵……。突然,瞄
准鏡里發現了敵坦克的目標,調炮,跟蹤、瞄準、裝彈、射擊,「轟」的一聲巨響,敵
人的坦克傾刻間就被報銷了。這一切。都是發生在幾秒鍾內的事。坦克炮彈能直接命中
2000米以外的敵人坦克,這比百步穿楊還要神奇得多。坦克炮能有這樣高超的本領
靠的就是坦克的火控系統。
1.坦克戰「四字經」
「坦克是最好的反坦克武器」,這一近乎格言的論斷,時至今日仍然有效。可以說,坦
克火控系統的產生,主要是為了對付敵坦克的,這可以從坦克戰的特點上看得清清楚楚
。
現代坦克戰的特點,可以用「點、動、夜、快」四個字來加以概括。
點,指的是點目標。在瞄準鏡里所見到的2000米以外的敵坦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
畫面,若想直接命中,談何容易!解決「打得准」的問題,是坦克火控系統的首要任務
。
動,指的是運動中的坦克對付運動中的敵坦克(行話叫「動對動」)。行駛中的坦克顛
簸劇烈,使瞄準鏡很難精確瞄準。解決「動對動」的射擊問題,是現代坦克火控系統的
拿手好戲。
夜,指的是夜戰。現代戰爭中,夜戰已成為經常運用的一種作戰方式。利用夜視儀,坦
克可以在黑夜裡照常戰斗。現代坦克火控系統中都裝備了夜視儀,具有良好的夜戰能力
。
快,指的是反應要快,先敵開火。上面提到的「幾秒鍾內」的戰斗,便是這個意思。反
應速度快,是現代坦克火控系統的特點。
通俗點說,沒有火控系統,坦克炮就只能「碰運氣」,而有了火控系統,坦克炮幾乎可
以「指哪打哪」。
2.從簡單到復雜
坦克火控系統是用於搜索、發現目標和操縱坦克武器完成跟蹤、瞄準和發射等一整套動
作的自動化或半自動化裝置。
它通常由觀察瞄準儀器、火控計算機、測距儀、感測器、坦克炮穩定器和車長、炮長操
縱裝置等組成。
和任何事物一樣,坦克火控系統的發展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從第二次世界大
戰末期到現在,其發展共經歷了4個階段。
第一代的坦克火控系統只配有一個簡單的光學瞄準鏡,目測距離,手動裝定瞄準角,命
中率較低。
50年代,在第二代坦克火控系統上增裝了光學測距儀和機械式彈道計算機,使首發命
中率有所提高。
60年代,國外裝備的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統採用了機電模擬式彈道計算機及一些修正彈
道的感測器。在1400米的距離上,坦克「靜對靜」(靜止的坦克對靜止不動的敵坦
克)射擊時的首發命中率達50%。
上述三類坦克火控系統都是初級的火控系統,不能預測對運動目標的射擊提前角,坦克
在短停和行進間都不能准確射擊運動目標。
到了60年代後期,美國首先研製成功有激光測距儀、混合式火控計算機的綜合火控系
統,使坦克在2000米的距離上「靜對靜」射擊時的首發命中率提高到90%。
3.高新技術的產物
現代坦克的綜合火控系統是高、新技術的產物,它和自動控制理論、計算機技術、激光
技術、紅外技術等有密切的聯系。
綜合火控系統以火控計算機為核心,綜合了晝夜觀瞄儀器、測距儀和各種感測器傳來的
信息,計算出火炮的高低瞄準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長、車長通過操縱機構控制穩定器對
火炮進行實時控制,完成精確的瞄準、射擊。
綜合火控系統按瞄準控制方式可分為擾動式、非擾動式和指揮儀式3種。
在擾動式火控系統中,瞄準鏡與火炮剛性連接,瞄準線與炮身軸線平行。火控計算機算
出的射擊提前角信息僅傳輸給瞄準鏡分劃板傳動裝置,使瞄準線(十字線或光點)偏移
,偏移量的大小對應於火炮的高低射角和方位提前量。炮長操
縱火炮使瞄準線重新對准目標,便可以射擊。上述的瞄準線從偏移到重新對準的過程叫
擾動過程。所以,這種瞄準控制方式稱為擾動式。採用擾動式火控系統的坦克有英國的
「酋長」、「挑戰者」,美國的M60A3,日本的74式坦克等。
非擾動式火控系統,是在擾動式火控系統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增加了一個介面裝置——
調炮電路。火控計算機將射擊提前角的信息同時傳輸給瞄準線和火炮穩定器,使火炮自
動調轉到提前位置上,而瞄準線向相反方向運動,看起來瞄
准線幾乎不動,始終對准目標。由於看不出擾動過程,因此稱作非擾動式。因為這種火
控系統沒有明顯的擾動過程,其反應速度要快得多。採用非擾動式火控系統的坦克有法
國的AMX30B2、美國的一些改進型坦克等。
上述兩種火控系統結構簡單,價格便宜,適於現裝備的老式坦克的改裝。有的國家也把
它稱作簡易火控系統,如英國的SECS-600型火控系統就是典型一例。這兩種火控系統的
共同缺點是射擊反應時間仍較長,約10~15秒;同時,坦克行進間的火炮穩定精度
也不算高,只適於坦克「靜對靜」或「靜對動」時射擊。
指揮儀式火控系統也叫穩像式火控系統,其最大特點是瞄準鏡和火炮都有獨立的穩定裝
置。瞄準鏡體積小,重量輕,具有更高的穩定精度。車長或炮長控制瞄準線始終對准目
標,火控計算機輸出的信息控制火炮穩定器,使火炮隨動於瞄準線,自動賦予火炮射角
和方位提前量。這種各自獨立的雙向穩定火控系統可以使坦克實現「動對動」射擊,反
應時間縮短到4~8秒,是現代最先進的坦克火控系統。「豹」2、M1、日本的90
式、「勒克萊爾」、「梅卡瓦」2型坦克等,都是這種類型。
從坦克火控系統部件的發展水平看,目前多採用數字式計算機,彈道計算精度達0.1
毫弧度;觀瞄儀器採用晝、夜、測距三合一瞄準鏡,熱像儀的夜視識別距離達3000
米,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測距儀的測距距離為200~10000米,誤差為士5米,
並將進一步採用二氧化碳激光測距儀;瞄準鏡和火
炮都有獨立的雙向穩定裝置,穩定精度達0.2毫弧度;配有目標角速度、炮耳軸傾斜
、橫風、車體傾斜、身管磨損量等多種感測器。現代坦克火控系統的成本已佔坦克總成
本的25~30%。
4.哪一種最先進?
如果知道了坦克火控系統的類型,便可以做出大致的判斷。綜合火控系統優於初級火控
系統。在綜合火控系統中,一般說,非擾動式優於擾動式,指揮儀式又優於非擾動式。
若兩種坦克的火控系統都是指揮儀式,又該如何
拿「豹」2和M1坦克的火控系統來說吧,二者都是指揮儀式的,但「豹」2坦克的火
控系統中,炮長瞄準鏡和車長瞄準鏡都有獨立的雙向穩定裝置。帶有雙向穩定器的火炮
,既可隨動於炮長瞄準鏡,也可隨動於車長瞄準鏡。而M1坦克的炮長瞄準鏡只在高低
向上獨立穩定,車長瞄準鏡不帶穩定裝置。在加拿大「銀杯獎」射擊大賽中,「豹」2
坦克獨占鰲頭,而M1坦克則戰績平平。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豹」2坦克的火控系統
要略勝一籌。
至於「勒克萊爾」坦克,其指揮儀式火控系統中,炮長和車長的瞄準鏡都能獨立雙向穩
定,炮長瞄準鏡的穩定精度高達0.05毫弧度,再加上它採用數字式多路傳輸系統、
自動裝彈機、全電式炮控系統,可以說,「勒克萊爾」坦克火控系統是世界上相當先進
的一種火控系統。而日本的90式坦克除了和「豹」2坦克的火控系統相當以外,還有
自動跟蹤目標的能力,有人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坦克火控系統。
5.未來的發展
坦克火控系統的發展方向主要有:
發展大閉環火控系統,能對發射的彈丸進行跟蹤,自動修正彈著點的偏差,確保下一發
彈能直接命中目標。
積極研製坦克炮自動跟蹤系統。這種系統能完成對目標的自動捕獲、自動跟蹤、圖像識
別、彈道計算、瞄準、射擊等一系列動作,進一步縮短射擊反應時間,提高首發命中率
。
坦克火炮系統與全車的戰場管理系統綜合到一起,構成全車的計算機網路。在這方面「
勒克萊爾」坦克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D. 為什麼坦克火炮在顛簸中能打得准
新型坦克身上都裝有火炮雙向穩定器,用來保證坦克車體在顛簸中依然可以准確地打擊目標。 火炮雙向穩定器由感測器和執行機構組成,能在運動中將火炮和機槍自動穩定在原來給定的方向角和高低角上,以保證火炮不受車體震動和轉向的影響。當計算機給定火炮射擊高低角後,高低向穩定器就將炮管穩定在給定位置上。然而坦克在運動中會隨地形的起伏發生顛簸震動,炮管也會隨車體上仰下俯,高低角發生變化。此時高低向穩定器中的陀螺感測器立刻感受到了炮管高低角發生了變化。於是將感受到的變化量轉換成電信號,經放大後通過執行機構對火炮加上修正力,使之迅速恢復到原定位置。此時感測器便沒有信號輸出,修正力也隨之消失,炮管不再轉動。如果車體在避開障礙物時發生轉向,則方向穩定器也會把感受器感受到的變化量變成電信號輸出放大,通過執行機構給炮管加上方向修正力。這樣,盡管車體可能是尾朝前,頭朝後,但炮管始終指向目標方向,從而提高了坦克在運動中的射擊精度和首發命中率。
E. 【軍盲求教育】誰能挑重點給我講講二戰時蘇聯的坦克總體水平
T-34簡介
T-34坦克無論在裝甲、火力還是動力方面都堪稱均衡。車身裝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國的3、4型坦克相當,但正面裝甲有32度的斜角,側面也有49度。炮塔是鑄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裝甲厚度60毫米,側面也是45毫米,車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從正面看幾乎是一個直角三角形。斜面裝甲有兩點好處,首先炮彈擊中後容易彈開(即"跳彈"),威力大減;其次根據三角原理,一枚水平射來的炮彈,擊中斜面裝甲以後,需要穿過的鋼板厚度相當於三角型的斜邊,因此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裝甲,防護能力相當於70毫米,而49度斜角的側面裝甲也相當於54毫米。這樣的正面裝甲,直接導致1941年德國坦克裝備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離上都無法穿透。
當歐洲各國的坦克炮還停留在40-50毫米口徑的水平時,T-34從一開始就裝備了一門76毫米L/30.5加農炮L-11,到1941年又換裝了76毫米F-34型L/42加農炮。F-34型加農炮使用普通穿甲彈時,500米距離上可穿透69毫米均質鋼板,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1毫米鋼板,當時的德國坦克沒有一樣能夠抵擋這樣猛烈的火力。F-34加農炮還可發射高爆和破片彈攻擊軟目標,因此具備支援步兵進攻的能力。一輛T-34坦克通常備彈77發,包括19發穿甲彈,53發高爆彈,和5發破甲彈。1943年改進型T-34的容彈量增至108發。
蘇聯設計師莫羅佐夫特地為T-34研製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發動機,功率500馬力,使其公路最高時速達到55公里。V2柴油發動機的另一個優點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60升,車身兩邊各掛一個容量39升的後備油箱,行程可達540公里。相比之下,德國4型坦克才160公里,而虎式坦克跑100公里就得加油。但柴油發動機的缺點就是廢氣排放濃煙滾滾,坦克無法隱蔽。和先前的BT-7一樣,T-34使用美國專利的克里斯蒂底盤,這種底盤的負重輪軸上面裝有巨型減震彈簧,可承受劇烈的上下顛簸。T-34的履帶將近50公分寬,而德國坦克的履帶通常只有30公分寬。以上優點使T-34具有超強的越野機動能力,這是蘇軍裝甲部隊大縱深攻擊戰術的硬體基礎。在冰天雪地的東線戰場,T-34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馳騁,被德軍稱為「雪地之王」。
以上的簡介還是早期型號,後來的T-34/85:
1942年虎式坦克出現後,蘇軍發現現役坦克中無一可在正常作戰距離對虎式坦克構成正面威脅,因此作為主力坦克的T-34的改裝計劃立即提上日程。1943年年中,准備了四種不同型號的85mm火炮參加測試,分別是D5-T,S-53, S-50和LB-85。兩輪冗長的評測後,S-53測試勝出。但最早的要求是將S-53安裝在標準的T-34/76炮塔(座圈直徑1420mm)。嘗試顯然失敗了。隨之產生了對新炮塔的需要,112廠,183廠都參與設計。新炮塔參考而非抄襲了T-43的炮塔。112廠首先做好了准備,但是緊接著發現要將S-53裝入,要做大的修改。在此期間安裝D5-T作為臨時解決辦法。新的型號採用了源於52K M1939 85毫米高射炮的D5-T型85毫米坦克炮,倍徑51.5(最早在第112廠生產的裝備此種火炮的型號被稱為T-34/85 M1943,其實1944年1月才走下生產線),同期S-53炮後來進一步改進,改良了制退機,身管壁更薄,稱為ZIS-S-53,倍徑54.6(T-34/85 M1944,同樣是52K 高炮的衍生型號,根據資料來源的不同,ZIS-S-53的批產時間有說是1944年的3月,有說是夏季,有說是10月),大大加強了火力,從而得以對虎式坦克構成一定威脅(但仍處於劣勢)。T-34/85對裝甲也有一定的改進,上部車體全向45毫米(原來T-34上車體側部,後部為40毫米)。 T-34/85的另一項重要改進便是那重新設計的新型炮塔(源於流產的T-43,座圈直徑1600mm),炮塔空間大增,並根據戰斗中得到的經驗增加了裝填手從而將車長從指揮-裝填的雙重任務中解放出來,極大提高了作戰效率。由於加大的炮塔,德軍常把T-34/85稱為「大腦袋T-34」。
對T-34/85進行總裝的工廠是位於高爾基的112廠,位於下塔吉爾的183廠,位於鄂木斯克的174廠,投產時間分別是1944年的1月,3月,6月。T-34/85是T-34系列中產量最大者,戰後仍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役。各型T-34戰時產量逾5萬,是蘇德戰爭期間產量最大的坦克類型。遠遠超過德國所有坦克的總和,成為偉大衛國戰爭勝利的保證。
二戰後,蘇軍中T-34坦克直到50年代才被T-55取代。此外T-34也裝備很多國家的軍隊,曾在解放戰爭、朝鮮、越南、中東等戰場參戰,甚至在波黑內戰之中,仍出現了T-34的身影。
KV-1是衛國戰爭初期和T-34齊名的坦克。KV-1於二戰前夕由列寧格勒的基洛夫製造廠設計師科京帶領下研製,KV坦克的名字即取自科京的岳父K·伏羅希洛夫元帥。當時的基洛夫製造廠共試驗了三種車型,其中兩種過時的多炮塔設計SMK型和T-100型被淘汰。1939年4月,單炮塔的KV坦克樣車定型,次年2月開始生產。KV原型車(包括多炮塔原型車)投入蘇芬戰場進行試驗,在突破芬蘭軍隊防禦陣地的戰斗中表現了優異的防護力,無一遭到損失。
KV-1坦克至蘇德戰爭爆發,共生產636輛。衛國戰爭初期,新型坦克KV-1和T-34在戰場上的出現,使德國坦克相形見拙,甚至於德國坦克在41年對這兩種坦克的威脅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這種坦克無疑是德軍士兵的噩夢。戰爭爆發3天以後,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就開始遭遇這些龐然大物。8月13日,一個加強了100輛坦克的德軍步兵團遭遇一隊KV-1坦克,德軍坦克根本無法阻攔KV的沖擊,數十輛坦克被擊毀,其中幾輛捷克38t坦克直接被KV-1壓扁了。一門150毫米榴彈炮朝著沖過來的KV坦克不斷開炮,直到被撞翻,而發射的炮彈無一命中。最後仍然是88高炮前來救駕,迫使蘇軍坦克後撤。戰爭初期只有88毫米高炮和斯圖卡攻擊機能夠摧毀KV-1坦克。
KV坦克有多種型號,主要包括早期的1939年型,以及1940年型、1941年型、1942年型,還包括KV-2、KV-85等發展型號。從總體性能上講,除防禦外KV-1的各項指標均不及T-34,其結構設計落後,可靠性差,尤其是火力不夠強大,無法對付1942年後出現的德國新式坦克。43年出現了裝備85mm炮的改進型KV坦克——KV85,但與T-34/85相比毫無出色之處,而且性能不及德國的「虎」式,因此蘇聯重型坦克的位置逐漸讓給了斯大林(JS)系列。
IS系列 「斯大林」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准備用於對付當時德軍重型坦克的。該坦克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IS-1和IS-2坦克的前身就是KV-1重型坦克以及KV-13坦克。KV-13坦克(晚期型設計項目編號是223)是1942年3月蘇聯決定在車爾亞賓斯克實驗工廠獨立設計的重要工程,蘇聯2號N.V.Tseits設計局被指定為主設計局。
設計組其他成員有負責車體設計的K.I.庫茲明、炮塔設計的N.M.舍內夫、底盤設計的S.V.米斯科維奇以及負責總裝配的G.N.莫斯科萬。KV-13坦克是作為中型坦克來設計的,不過其裝甲卻是重型坦克所具備的。這個項目因其採用大量鑄造部件而非常有名,它不僅在炮塔採用了鑄件還在其車體以及炮塔座圈上也使用了鑄造部件。雖說限制了內部空間,但是卻換來了良好的裝甲防護(同時也在重量上得到減輕)。而且KV-13設計方案也符合蘇聯衛國委員會在1942年頒布的關於減少裝甲所消耗金屬資源的指示。第一輛從設計到被製造只用了很短的時間,1942年5月便被交付測試。這種坦克全重31.7噸,安裝一門76.2mm ZIS-5火炮以及一架DT型同軸機槍。其車體前部最大裝甲厚度為120mm,而炮塔則為85mm。600馬力的V-2K引擎使它的最大速度達到55 km/h。採用了T-34坦克底盤上的一些部件,包括履帶,負重輪則是取自KV坦克的。KV-13還採用了改進的冷卻裝置,對於增加空氣導入效果很好。測試中也暴露出KV-13坦克的一些缺點:由於傳動裝置的問題導致其加速性能很差、履帶很容易受損、在做轉向的時候履帶會產生脫落現象等等。1942年7月,就在測試進行時,主設計師N.V.切茲死了,N.F.沙姆舒林取代了他的位置。剛接手的時候,KV-13坦克採用了由F.A.馬里沙金為KV-1S坦克設計的轉動裝置和底盤上其他一些部件。經過這些改進,KV-13依然沒有通過測試,蘇聯軍方很快便對它失去了興趣。盡管最初的設計失敗了,不過在1942年12月實驗工廠又拿出兩種新型的KV-13設計。這兩種車型僅在車體、懸掛扭桿以及底盤上和上一個KV-13型坦克一致。炮塔和很多其他部件都完全是重新設計的。尤其其轉向機構採用了A.I.巴拉格納拉沃夫設計的「二級行星轉向機」,蘇聯後來的T-54/55和T-62也都採用這種轉向機構。
德軍在東線投入的虎式重型坦克更加迫使蘇聯盡管發展相應的坦克。根據GKO在1943年2月24日的2243號指示,車爾亞賓斯克的基洛夫工廠和NKTP的第100號工廠(就是原來的實驗工廠)要在KV-13最後一種型號的基礎上開發出兩種坦克,命名為「約瑟夫.斯大林」(就是IS坦克或者稱為JS坦克)型並准備接受測試。安裝76.2mm火炮的稱為IS-1(工廠設計編號依然是第233號工程)。而裝備122mm的U-11坦克榴彈炮(原來是為KV-9試驗坦克設計的)的則被命名為IS-2(第234工程)。
兩個型號都在1943年3月22日至4月19日接受測試,測試結果都很不錯。兩種坦克都比KV-1S重型坦克要輕,所以有更好的機動性,同時又具備了良好的裝甲防護以及強大的火力。測試中也出現幾個嚴重的缺陷,尤其是底盤和引擎/傳動轉向裝置。當行駛到松軟地形時,由於負重輪間距出現扭曲而導致產生大的旋轉阻力。蘇聯有關部門建議增加負重輪的數量以通過測試。不過當時車爾亞賓斯克拖拉機廠、第100號工廠以及他們的合夥工廠UZTM工廠、第200號工廠都已經開始准備生產工具這種新型坦克了。4月初,蘇聯獲得了德軍虎式首份裝甲防護數據。1943年4月15日,GKO發布第3187號指示開發研製可以摧毀德軍新式裝甲戰斗車輛(就是指虎)的大威力反坦克炮。
4月底,一輛繳獲的虎式坦克被送到庫賓卡測試場進行火力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對付虎式坦克最佳的武器就是85mm的52-K 1939型AA炮,這種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虎式坦克的前部100mm裝甲。1943年5月5日,GKO又發布指示委派設計局留意該炮。這道命令下達之後,由V.G.格拉賓領導的中央炮兵設計局和F.F.彼得洛夫領導的9號工廠設計局受命在兩輛KV-1S以及兩輛試驗型IS坦克上安裝85mm火炮。
6月上半月,TzAKB的兩門S-31,9號工廠的兩門D-5T型炮都准備完畢。S-31型炮是基於76.2mm的ZIS-5坦克炮的85mm火炮,非常便於製造。而D-5T型炮則是安裝在SU-85自行火炮上的D-5S型炮的變種,它的特點就是重量輕以及後座力小。很快發現在IS原來的炮塔上安裝85mm炮會導致乘員空間的急劇縮小。最後決定增大其炮塔尺寸,乘員室被擴大了,車體也相應增長到420mm。
由於車體變長使的其第二和第三負重輪之間的距離也被增加,這要通過加裝一個負重輪來解決。新的炮塔由第200號工廠生產。這些改動使得坦克的全重增加到44噸,造成了機動性能的下降,不過換來的卻是更強大的火力。裝備85mm火炮的IS坦克被定為「第237號項目」。1943年7月初,兩輛試驗型的IS坦克被製造出來(一兩安裝的是S-31火炮,另一輛則是D5-T火炮)。
同時,ChKZ工廠也准備了兩輛在KV-1S上安裝85mm火炮的車型。一輛是「第238號項目」(在KV-1S上安裝S-31火炮,炮塔沒有改進),另外一輛是「第239項目」(和第237號項目一樣,安裝的是D-5T火炮)。1943年7月,所有的四輛坦克都參與了比較測試。D-5T火炮的型號,第237號和第239號項目贏得了競爭最後勝利。這兩個項目被分別命名為IS-85和KV-85。由於乘員室空間實在太小,第238號項目則被取消。
7月31日,KV-85和IS-85被交付庫賓卡試驗場進行測試,測試由第100號工廠的負責工程師N.M.施內夫帶隊的28名工程師組成。測試從8月2日開始,整個測試負責人是紅軍技術管理部門的S.A.阿伏寧少將。火炮測試是在高洛霍夫特斯基試驗場進行。測試的成功使蘇聯決定兩種坦克都在8月8開始投入生產,一隊試驗車型則沿著莫斯科大街開進了克里姆寧宮,在這里它們將接受斯大林的親自視察,一起參加視察的還有莫羅托夫、沃洛舍洛夫以及貝利亞等高層人員。有趣的是,除了駕駛員其他所有的參加視察的乘員都換成了NKVD的官員。由於採用了新的傳動裝置和轉向結構,機動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裝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強。1943年9月4日,IS-85重型坦克正式進入紅軍裝備序列。
在IS-1坦克投入生產時,德軍就已經裝備了「虎」式重型坦克。該坦克配用的88mm火炮可以發射的穿甲彈初速為930m/s,在1000m距離上的垂直穿甲厚度為140mm。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mm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於「虎」式坦克。根據這一情況,蘇軍給IS-1重型坦克裝上100mm火炮,並稱之為IS-100坦克,但這種坦克沒有批准投產,因為蘇軍已經研製出裝有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後的IS-2重型坦克。IS-1坦克的最終產量大約是107輛。其中有102輛後來被換裝122mm的D-25型火炮。總的來說,IS-1坦克是一種過渡型的坦克,雖說設計的初衷是用來對付德軍重型坦克,但是進入製造後卻發現其與蘇聯當時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只生產了很少的一些。而之後安裝122mm火炮的IS-2坦克卻成為二戰中德軍最可怕的對手。
F. 為什麼坦克火炮在顛簸行進中也能打得准
現代坦克火炮的火控系統相對比較先進,計算機會根據顛簸程度計算彈道差距,所以看起來打得還是比較准,實際上肯定是有影響的。而且一般顛簸對於動不動重達幾十噸的坦克而言,還真影響不大。
G. 坦克火炮在顛簸中為什麼還能打得准
坦克雖然具有高效的越野性,但是,車體在行進中也是非常顛簸的。這樣一來,坦克上的火炮要想擊中目標,就好比跑馬射箭,實在是不容易。
如果車體在避開障礙物時發生轉動,則方向穩定器也會把感受器感受到的變化量變成電信號輸出放大,通過執行機構使炮管始終指向瞄準的方向。這樣,盡管車體可能是尾朝前,頭朝後,但炮管始終指向目標方向,從而提高了坦克在運動中的射擊精度和命中率。
H. 俄羅斯的坦克性能怎麼樣
俄羅斯坦克的代表應該是T-90主戰坦克
T-90主戰坦克,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蘇聯/俄羅斯研製的一型第三代主戰坦克。
I. 坦克的有關知識
坦克是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之一,具有直射火力、越野能力和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是陸地武器中重要性唯一高於輪式裝甲車的存在,主要用來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陸上力量。
坦克一般裝備數挺防空(高射)或同軸(並列)機槍和一門中口徑或大口徑火炮(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防空導彈),是憑火力進行作戰的經典體現。
坦克大多使用旋轉式炮塔,但也有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瞄準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式車體等系統組成。
坦克全身披著很厚的復合裝甲,厚度有幾十至幾百甚至最厚處上千毫米,一般槍彈無法穿透。目前主戰坦克大部分的行駛速度約60千米/小時,最遠行程可達650千米,最大爬坡約30°,可越寬3米的壕溝,過高1.2米垂直牆,涉水深1.5米,還可潛水5米深。
它火力強大,除裝有一門火炮外,還有高射機槍、並列機槍和航向機槍,攜帶炮彈40發~60發。這是主戰坦克具有的一些戰術性能,而每種特種坦克還有自己的特殊之處。主戰坦克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坦克分類方法,從此坦克的分類開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具有其他用途的特種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