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歌曲《喀秋莎》為什麼廣為流傳
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著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
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她還藏著愛人的書信。
啊這歌聲姑娘的歌聲,跟著光明的太陽飛去吧;
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
這首二戰時期,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又火了!中國三軍儀仗隊,在俄羅斯紅場綵排時,再一次唱起了《喀秋莎》,燃爆全場。
駐守邊疆年輕的戰士,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勇敢戰斗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來,細細品讀歌詞,是不是很有味道?
在那個艱難的年代,正是因為這首歌曲,令許多蘇聯的士兵,忘記痛苦,英勇向前,不僅趕走了侵略者,保衛了國家,還直搗柏林。
時至今日,這首歌曲,在俄羅斯,仍然廣為流傳,有些老人聽到這首歌,仍然會情不自禁,潸然淚下。
多少歷史的記憶,多少家國的情懷,都藏在這首老歌中!
⑵ 喀秋莎對於俄羅斯人意味著什麼
勝利和鼓舞。
歌詞寫出春天到來的時節,本該萬物復甦享受生命,名為喀秋莎的女孩送別自己的男友的事。這首歌雖然是首愛情歌曲,但是卻沒有一般愛情歌曲的纏綿和委婉,整首歌節奏簡潔明快,旋律簡單流暢易學。
《喀秋莎》這首歌的歌詞大致描寫了一個女孩對保家衛國的戰士男友的思念。歌聲伴著戰爭的硝煙一路飛揚,整個蘇聯無論前線還是後方都在飄盪著這首歌。它激烈和鼓舞著俄羅斯的人們和軍隊,之後的戰爭接連勝利。
故事: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了,德軍分成三路軍隊包圍蘇聯。在德國的強勢進攻下,蘇聯軍隊節節敗退,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德國的中央軍隊就要攻打進莫斯科了。此時,在莫斯科城內,新成立了一支紅軍近衛軍第三師就要匆忙趕赴前線。
全城的人在為這支軍隊送別,在這支軍隊路過一所學校的時候,裡面的女學生們紛紛唱起了這首《喀秋莎》「正當梨花開遍了山崖......」姑娘們用這首送別愛人的情歌為戰士們送別。這一下子激起了戰士們內心波濤洶涌的情感。
在歌聲中,近衛軍的戰士們向唱歌的姑娘們庄嚴敬禮。他們懷著沉重又復雜的心情,帶著全城百姓們的期盼走上了前線。幾天後,這個師的官兵在慘烈的戰爭中幾乎全軍覆沒。
⑶ 《喀秋莎》對俄羅斯人意味著什麼
原蘇聯衛國戰爭,激勵戰斗勇氣歌曲。喀秋莎大炮可連續發射,衛國戰爭主要武器之一,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喀秋莎這首歌曲對於俄羅斯來說意義十分重大,因為這首成名於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的歌曲。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里,堅定了無數蘇聯兒女抗擊法西斯侵略者的決心,並鼓舞了他們的士氣。蘇聯紅軍戰士們甚至將另敵人聞風喪膽的火箭炮取名為喀秋莎。足見戰士們對這首歌曲的喜愛。
作曲家簡介
馬特維·伊薩科維奇·布蘭特。布蘭特是蘇聯作曲家,蘇聯人民藝術家。2級斯大林獎獲得者和社會主義勞動英雄。
這首喀秋莎是布蘭特於1938年創作的,起初並不是怎麼流行,真正讓它走紅是在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
這首歌從後方到前線,從城市到鄉村,在蘇聯遼闊的土地上廣為傳唱,成為蘇聯人民保家衛國和戰勝德國法西斯的一個有力象徵和見證,並且成為了許多歌唱家,例如烏焦索夫,涅恰耶夫,維諾戈拉多夫,列緬舍夫,柯布松,別爾涅斯,魯斯蘭諾娃和奧庫扎瓦等人在音樂會上演唱的保留曲目。
⑷ 求問,《喀秋莎》這首歌對俄羅斯人的影響大嘛俄羅斯人聽起來普遍會有有感受
《喀秋莎》這首歌對俄羅斯人的影響很大。
這首歌曲創作於1939年,但當時並沒有流行,是兩年後發生的蘇聯衛國戰爭使這首歌曲脫穎而出,並伴著隆隆的炮火流傳了開來。如此說來,恰恰是戰爭使《喀秋莎》這首歌曲體現出了它那不同尋常的價值,而經過戰火的洗禮,這首歌曲更是獲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恆的生命。
這首愛情歌曲竟在戰爭中得以流傳,其原因就在於,這歌聲使美好的音樂和正義的戰爭相融合,這歌聲把姑娘的情愛和士兵們的英勇報國聯系在了一起,這飽含著少女純情的歌聲,使得抱著冰冷的武器、卧在寒冷的戰壕里的戰士們,在難熬的硝煙與寂寞中,心靈得到了情與愛的溫存和慰藉。
戰後,蘇聯當局為了表彰《喀秋莎》這首歌在戰爭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專為它建立了一座紀念館,這在人類的戰爭史和音樂史上,應該是首例。
(4)俄羅斯人為什麼這么喜歡喀秋莎歌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喀秋莎》是作者勃蘭切爾用詩人伊薩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詩寫成的。
1938年,張鼓峰事件發生時,正值琿春地區的夏秋季節,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就是從這得到了創作的靈感,寫出了詩歌《喀秋莎》。蘇聯著名作曲家勃朗特爾看到這首詩歌後,馬上便把它譜成了歌曲,迅速唱遍了蘇聯,在蘇維埃共和國聯盟中頓時掀起了一次愛國主義的熱潮。
⑸ 俄或在奧運會上用《喀秋莎》代替俄羅斯國歌,這首歌對俄羅斯有什麼意義
要說說《喀秋莎》這首歌對俄羅斯有什麼意義,我們就要先了解一下這首歌,這首歌由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首次演唱,馬特維·勃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是一首二戰時蘇聯經典歌曲 。
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蘇聯有個武器也被稱為《喀秋莎》, 這個武器的全名是BM-13“喀秋莎” 火箭炮。這是由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取共產國際俄文第一個字母K命名並印在炮車上, 而k則是俄文單詞共產國際的第一個字母。在戰爭時期需要對新型武器進行保密。當時使用的蘇聯紅軍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字。根據k這個字母,被士兵們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 而這個名稱也迅速在蘇聯紅軍里傳播開來,有趣的是在對立方德國納粹這邊這將其稱之為斯大林的管風琴。這是因為這種武器發射時像管風琴發射的聲音。
總的來說這首歌在俄羅斯的歷史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⑹ 喀秋莎是什麼意思喀秋莎對於俄羅斯人意味著什麼
在冬奧會女子冰球比賽中,俄羅斯隊對陣美國隊的女子冰球比賽的休息時段,賽場上響起了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有網友認為這首歌曲不但提現了比賽隊伍的特色,裡面的寓意也恰到好處。
喀秋莎在俄羅斯人民心中代表著希望、光明、英勇、必勝的信念 不服輸的精神,「喀秋莎」還升華為一個深愛著前線戰士的女孩,她執著地等待著那位心上人早日歸來。同時「喀秋莎」還代表著蘇聯母親般的國土,呼喚著男兒們去呵護。俄羅斯軍隊也把《喀秋莎》作為指定隊列行進歌曲而被戰士廣為傳唱!
⑺ 為什麼喀秋莎唱哭俄兵
因為喀秋莎在俄羅斯太出名了,號稱第二國歌,俄羅斯人對這首歌的感情很深。
喀秋莎(俄文:Катюша),作於1938年,由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首次演唱,馬特維·勃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是一首二戰時蘇聯經典歌曲。2020年6月24日,我國三軍儀仗隊在俄羅斯閱兵上再次唱響此歌。
詳細介紹:
1939年諾門罕戰役,蘇聯桂冠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寫了一首抒情詩《喀秋莎》。作曲家勃朗特爾看了之後,立即把它譜成了歌曲,但在當時並未流行。兩年之後的衛國戰爭之中,它才伴隨炮火硝煙流傳到了整個蘇聯。
戰後,蘇聯當局為了表彰《喀秋莎》這首歌在戰爭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專為它建立了一座紀念館,這在人類的戰爭史和音樂史上都是首例。
⑻ 《喀秋莎》為什麼是俄羅斯第二國歌
《喀秋莎》是俄羅斯第二國歌是因為俄羅斯方面最終接受了因「興奮劑風波」導致的在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被禁賽兩年的處罰,這也導致了在賽場上不能播放俄羅斯國歌。
俄羅斯將確定缺席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所幸,俄羅斯籍運動員可以尋求以個人名義參賽,只是他們不能踏著國歌的節奏走進奧運賽場了。
俄羅斯反興奮劑機構的一名負責人布克哈諾夫表示,雖然他們對禁賽兩年的裁決並不完全滿意,但允許運動員以個人名義參賽是公正的。他說:「能夠自證清白的運動員可以參賽是一種保護,是公正的。同時也保證了全世界體育人的權益。」
《喀秋莎》的創作背景:
《喀秋莎》是作者勃蘭切爾用詩人伊薩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詩寫成的 。
1938年,張鼓峰事件發生時,正值琿春地區的夏秋季節,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就是從這得到了創作的靈感,寫出了詩歌《喀秋莎》。蘇聯著名作曲家勃蘭切爾看到這首詩歌後,馬上便把它譜成了歌曲,迅速唱遍了蘇聯,在蘇維埃共和國聯盟中頓時掀起了一次愛國主義的熱潮。
⑼ 前蘇聯歌曲"喀秋莎"是什麼意思
喀秋莎》這首歌,描繪的是俄羅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和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家在外的情郎的思念。這當然是一首愛情歌曲。這首歌曲,沒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纏綿,而是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朴實、流暢,因而多年來被廣泛傳唱,深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