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巴以沖突如何關乎俄羅斯

巴以沖突如何關乎俄羅斯

發布時間:2022-06-28 06:26:31

A. 巴以沖突

巴以沖突涉及整個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的矛盾,其核心是巴勒斯坦建國問題。
巴勒斯坦建國: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2012年11月29日,第67屆聯合國大會給予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國地位。
目前,聯合國安理會15國承認巴勒斯坦的有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黎巴嫩,奈及利亞,加彭8國
棄權:法國,英國、哥倫比亞,波黑,葡萄牙,德國。
反對:美國
國土面積:巴勒斯坦實際控制約2500平方公里,以色列約1.49萬平方公里。
巴以問題一直是中東地區的火葯桶。巴以沖突是中東地區沖突的熱點之一,沖突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歷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國干預等外部因素,各種因素互相影響、激化,使得巴以沖突的復雜性非同一般。其中,兩個民族對同一塊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權要求是根本原因。猶太移民定居點問題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則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嚴重障礙。這些問題若不解決。巴以沖突就不會停止。中東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和平。

B. 巴以沖突的淵源和解決方法

巴以沖突的淵源:

1、猶太復國主義的興起

公元135年,現在的巴勒斯坦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鎮壓了猶太人的叛亂。在鎮壓叛亂後,哈德良將猶太人驅逐出了巴勒斯坦。在之後的1700年裡,大部分猶太人並沒有生活在巴勒斯坦,他們在歐洲、中東、非洲過著群居生活。

這些猶太人在不同的社會中繁衍生息,但不幸的是,他們的歷史滿是被迫害、被歧視、成為他人替罪羊的悲慘遭遇。尤其在歐洲,基督教教會因為宗教原因經常指責他們,他們總是在困難時期成為一切災禍的替罪羊,例如:猶太人遭到種族清洗和屠殺,猶太人長期遭受迫害。

2、貝爾福宣言

當今中東地區的許多紛爭,實際上都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5年10月,英國已經和奧斯曼開戰,但英國想拉攏其他協約國成員一起向奧斯曼發動進攻,尤其是渴望得到阿拉伯人的幫助,而奧斯曼已經統治阿拉伯人長達幾個世紀。

為了拉攏阿拉伯人,英國駐埃及的高級專員麥克馬洪向志在成為獨立的阿拉伯國家領袖的麥加謝里夫海珊·伊本·阿里承諾,如果海珊幫助他們盡快發起反對奧斯曼帝國的起義,他們將幫助他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

然而英國人在說服阿拉伯人幫助抵抗奧斯曼的同時,還與法國人和俄國人進行秘密協商:如果他們打敗奧斯曼,將如何瓜分中東地區。1916年5月,英、法、俄三國達成秘密協議,即《賽克斯—皮科協定》,此協定規定英國人可以在打敗奧斯曼後得到巴勒斯坦。

3、聯合國分治決議與五次中東戰爭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對巴勒斯坦實行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181號決議》。分治決議的主要內容是:第一,結束英國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最遲不得超過1948年8月1日;第二,在委任統治結束後兩個月內成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猶太國領土面積約為1.5萬平方公里。

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阿拉伯國領土面積約為1.12萬平方公里,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第三,耶路撒冷及其附近郊區村鎮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由聯合國管理。

解決方法:

1、中東和平進程

美國一向在中東和平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中東戰爭期間,美國開始在阿以停火談判中以調停者身份出現,聯合國242號和338號決議、日內瓦和會、戴維營協議以及埃以和約基本上都是在美國的策動之下達成的。

冷戰結束後,馬德里和會的召開標志著中東和平進程全面啟動,巴以奧斯陸協議、約以和約等都是這一階段的成果。中東和平進程同美國的參與密不可分,但美國的作用始終具有兩面性,在談判立場上持雙重標准。

2、和平談判是解決巴以沖突的唯一出路

巴以沖突不是對等的國家戰爭,而是民族沖突。並且這不僅僅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沖突,還涉及美國和俄羅斯,以及埃及、黎巴嫩、伊朗、沙特、敘利亞等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利益,沖突的背後是各種勢力的博弈。

巴以之間的這些問題出現在英國託管時期,但這並不是無休止的戰爭,也不是不能解決的。通過競爭的民族主義視角來理解巴以沖突的內部邏輯是很重要的,而且要明白,巴以雙方都有存在的合法性。


(2)巴以沖突如何關乎俄羅斯擴展閱讀

巴以沖突,以色列持續向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發起多次空襲,造成318人死亡、1400餘人受傷。哈馬斯向以色列南部地區發射了大約300枚火箭彈。

空襲發生後,哈馬斯即向距加沙30公里的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杜德發射兩枚長程「冰雹型」火箭炮,為歷來哈馬斯攻擊的最遠射程,已造成1名以色列人死亡,另有7人受傷。

「夠了,夠了,血和淚已經夠了,給和平一次機會吧」,經歷過「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以色列前總理拉賓的話語猶在耳邊,但對陷入戰爭的人來說,流血本身就是流血的理由。

29日,以色列坦克在加沙邊界集結,醞釀發起地面行動,以色列國防部長巴拉克表示,他不排除對加沙擴大軍事行動,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則對巴勒斯坦人說:「遍地染血、到處都是烈士。可能還會有更多人受傷、犧牲,但是加沙絕不會投降。」

C. 各國對巴以沖突立場是什麼

美國:支持以色列。北約諸國:以色列。俄羅斯:一次中東戰爭之前是支持,打完後完全倒向阿盟,蘇聯解體後呼籲雙方上談判桌。阿盟:支持巴勒斯坦(不惜一切代價)中國:同俄羅斯一致。

D. 巴以沖突的背景內容及未來發展

白岩松:巴以沖突未來局勢關鍵在美國新老兩位總統

巴以局勢升級,在七天的連續空襲後,以色列發動了對加沙地帶的地面進攻,愈演愈烈的軍事沖突會否導致第六次中東戰爭?昨日央視新聞評論員白岩松在《新聞1+1》中表示:「對於巴以局勢未來的發展,真正起作用恐怕只有美國,不管是歐洲還是俄羅斯,想要真正地發揮它巨大的影響力,甚至使這場戰事出現扭轉都是很難的,因此美國的態度非常地重要。」

布希沉默五天默許戰爭升級

白岩松評論說:「 其實剛一開始打,頭五天,布希基本上沒怎麼找人去談話,五天的時候才找了奧爾默特,那你看這五天就是你打吧,從某種程度上是默許的角度。那麼後來態度有所轉變,不僅僅來自於它本身就發自內心的轉變,世界各國的反戰的意願,再一個你將來戰事到了這一步,進一步不可控,在倫敦都有大范圍的示威等等。如果要換一個老百姓,我們聊天的方式就說,其實以色列跟巴勒斯坦哈馬斯之間的戰爭非常像拳王泰森和一個你我中間的一個,我們如果要正面跟他打,沒得打。因此在這兩者如果出現交火的時候,想讓這兩者理性是很難的。泰森可能就會覺得,你干嗎總騷擾我,一會兒砸我們家玻璃,一會兒砸我腳面子,一會兒向我吐口痰的。可是另一方在想,你是泰森,我如果正面打根本打不過你,我就要超限戰,不斷地騷擾你,我要去發泄我心中的憤怒,很難有理性,這個時候就需要國際社會的理性的趕緊恢復和重建,並且起到約束作用。

在談到目前美國政府態度的轉變時,白岩松表示:「這種轉變就是曖昧的態度,比如說從人道主義的關切等等,跟開始的時候不說話的方式是不太一樣的,起碼它也意識到這給平民,包括給整個國際局勢帶來一種非常不好的影響。」

期待戰爭在奧巴馬上任後結束

1月20日是布希政府和奧巴馬政府交接的日子,對於美國新老兩位總統在這場戰爭中的影響力,白岩松分析表示:「從布希的角度來說,他馬上就要卸任了,這是國際上的一些評論,默認以色列來打一下哈馬斯,這是在他們公認的恐怖組織,但是接下來1月20日的時候,奧巴馬就要上台了,其實全世界對奧巴馬會有很多的期待,包括中東地區也會有很多的期待,認為他會不會用一種更和緩的方式去解決這種非理性之間的沖突,會不會用對話等等方式。所以我覺得可能進入倒計時,也許不會持續到1月20日之後。」

布希不在乎也不要對奧巴馬期待太高

關於奧巴馬上台將如何結束這場沖突,白岩松表示:「我們還是要去分析一下奧巴馬,其實對於布希來說,他一切都不在乎了,因為馬上就要離開了。但是對於奧巴馬的期待很多,首先我們看一個奧巴馬去年7月份的時候當時對以色列說的話,可能跟大家想像到的奧巴馬不太一樣。「當有人向我女人正在熟睡的房子發射火箭炮,我將傾盡全力制止他,我希望以色列也那麼做。」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強硬的站在以色列一方的表態,當然那個時候它只是侯選總統,他當了總統之後會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那是下一個事情。

可是現在大家有很多的期待,甚至認為奧巴馬會改變美國所有的方式,但是國際上也有很多的一些冷靜的分析人士認為,也許美國的目標不會改變,但是為了實現目標的方法,奧巴馬會急於改變比如說更多的聆聽,更多的採用對話的方式。但是請注意,他的目標是不會改變的,會因為奧巴馬上台就站在了巴勒斯坦一方嗎?不會,柯林頓也曾經想盡過辦法,使巴勒斯坦的建國或者說和平路線圖等等,但是最後依然是它的目標,那種方式也沒有成功。文章來源: 央視《新聞1+1》

E. 俄羅斯會不會為了中東穩定介入巴以沖突,為什麼

省省吧,你以為俄羅斯還是昔日那個強大的蘇聯帝國啊,當年蘇聯支持埃及、約旦和敘利亞懟了以色列幾十年,結果還被人給狠狠抽嘴巴子,那些扶不上牆的爛泥都被以色列按在地上使勁摩擦。
現在,就俄羅斯這經濟狀況,就是敘利亞都很難扶持下去,國際油價持續低迷,軍火貿易額又節節下降,而這兩樣又是俄羅斯經濟支柱

F. 巴以沖突中俄羅斯的立場、作用

表面上做和事佬
實際上隔岸觀火,看準時機撿便宜

G. 巴以沖突的原因及其現狀,分析難以遏制的原因

歷史
巴以沖突是從19世紀80年代後的巴以沖突開始而持續至今的。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起沖突進一步激化,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盛行,俄籍猶太醫生平斯克爾《自我解放》提出並興起了猶太建國思想,同時,猶太人開始向巴勒斯坦遷徙,初期猶太人作為少數民族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相處相對融洽,沒有大規模沖突。一戰期間英國獲得對巴勒斯坦的統治權,同時國際聯盟忽視阿拉伯世界的反對聲音,強行將巴勒斯坦的領土劃分給猶太人,作為猶太建國的根本。不能忽視的是猶太人也用恐怖主義手段襲擊英國駐外機構,逼迫英國退出對巴勒斯坦境內的統治。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國第二天,英國退出對巴勒斯坦地區委任統治權,阿拉伯聯盟向以色列宣戰,自此以後,共發生了5次中東戰爭。

[編輯] 阿克薩群眾起義
主條目:阿克薩群眾起義
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反對黨領袖沙龍拜訪了聖地-聖殿山( 也被稱為Haram Ash-Sharif),這是全球宗教爭奪最激烈的地點之一。這一地點對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維持宗教的重要性是相似的。沙龍的行動被許多巴勒斯坦人團體認為是故意的挑釁的行為並且在那裡引起了暴亂。雖然雙方對此後事件的動機有爭論,這個事件即 阿克薩群眾起義。

根據2004年5月18日中東政策政務會資料,超過3,867人在2000年9月29日以後的沖突中被殺。892個以色列人(非戰斗者公民和以色列防衛軍人)被巴勒斯坦戰斗者或自殺炸彈客殺死,2975個巴勒斯坦人(所有的巴勒斯坦人除了自殺炸彈客和被以色列暗殺的目標)被以色列軍隊或以色列人殺死。

[編輯] 以軍士兵被綁架事件
2006年6月25日凌晨,8名巴武裝人員通過地下通道潛入位於加沙地帶南部附近的以軍哨所,向坦克和碉堡發射火箭彈,並炸毀一輛裝甲車。以軍發言人證實,2名士兵被炸身亡,4名士兵受傷。遭綁架的以軍士兵是19歲的吉拉德·沙利特(Gilad Shalit)。當晚,以色列內閣舉行特別會議,決定同意國防軍著手營救這名士兵。[1]

6月26日,以軍在加沙地帶南部邊境附近大規模集結。[2]哈馬斯下屬軍事派別卡桑旅、人民抵抗委員會和伊斯蘭軍當天發表的聲明,要求將其所劫持的以色列士兵交換在以色列監獄內關押的所有巴勒斯坦女囚犯和未滿18歲的少年囚犯。[3]

6月28日,以色列開始對加沙發動代號為「夏雨」的軍事襲擊行動。[4]6月29日,以色列軍隊在約旦河西岸城市展開大規模抓捕行動,逮捕了64名哈馬斯官員,其中包括自治政府副總理納賽爾丁·沙伊爾、7名自治政府部長、20多名立法委員會委員。[5]6月30日,以色列軍隊出動戰機,襲擊了巴勒斯坦政府位於加沙的內政部大樓。[6]7月2日,以色列武裝直升機向位於加沙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理府發射導彈,造成大樓部分受損。[7]8月6日,巴立法委員會主席杜韋克在約旦河西岸的家中被以色列安全部隊抓走。[8]

[編輯] 以色列封鎖加沙地帶
2007年6月,哈馬斯控制了加沙地帶,並使用火箭彈對以色列進行攻擊。以色列除了以軍事行動還擊哈馬斯之外,同時也對加沙進行經濟封鎖。 而從2008年1月18日開始,以色列更完全關閉了加沙邊界,使加沙地區150萬人民立刻陷入缺乏食物,飲水,燃料,電力的人道危機。[9]哈馬斯在1月23日爆破了與埃及間的拉法邊界圍牆,數十萬加沙居民湧入埃及搶購民生物資。[10]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利比亞代表形容被封鎖的加沙地區如同集中營。[11]

[編輯] 和平進程
參見奧斯陸協議
在1991年,就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之後,當美國總統喬治·H·W·布希在西班牙的馬德里召開了一次被稱作1991年馬德里和平會議之後,突破性發展發生了。在主辦國挪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舉行了一系列的秘密會談。會後,巴解組織主席亞西爾·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還有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在白宮草坪上簽署了1993年巴以奧斯陸和平協定。對於他們的努力,拉賓、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外交部長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被授以199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編輯] 以色列對和平進程的觀點
參見以色列人 對和平進程的觀點

[編輯] 巴勒斯坦人對和平進程的觀點
參見巴勒斯坦人對和平進程的觀點

[編輯] 2000年戴維營政府首腦高峰會晤
參見2000年戴維營政府首腦高峰會晤

在1995年拉賓被暗殺之後,和平進程減慢到幾乎停止的地步。巴勒斯坦人在被佔領土上看不見他們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另外,被巴勒斯坦人看作對和平的最大障礙之一的以色列定居點,沒有得到拆除。相反的,西岸地區幾乎兩倍於以色列人的巴勒斯坦人遭受到了來自巴勒斯坦軍事組織的自殺式炸彈襲擊,以及後來招致的以色列人的相關行動使他們感覺無法支撐下去了。

2000年,柯林頓召集了一次巴勒斯坦總統亞西爾·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之間的和平高峰會。以色列總理巴拉克稱已經提供了巴勒斯坦人大約 95%的有爭執的領土,連同在東耶路撒冷上的巴勒斯坦主權。

但很多人說,被巴拉克提起的那69個猶太人的定居點(包括 85% 的西岸猶太人)被劃分給以色列,共計是10% 的西岸區領土,巴拉克也提議「以色列臨時控制」的另外的10% 的西岸區是有爭議的領土,這一個地區包括許多其他的猶太部落。剩餘的 80% 的被提議的屬於巴勒斯坦的西岸地區被以色列公路旁的檢查站所瓦解,因為這讓巴勒斯坦人削弱他們自由地旅行在領土上旅行而且減少吸收巴勒斯坦難民的能力,盡管柯林頓總統先生努力,阿拉法特仍抵制了這個提議並且和談破裂。

在2001年一月在Taba的協議稍後,以色列談判者呈現了一個新的地図。建議移走「臨時受以色列人管制的」地區,巴勒斯坦方面接受了這個提議。不幸地,巴拉克沒有一個有利的位置來把這呈現給以色列的民眾因為他的支持率很低還有西岸的公共暴行攻擊,他沒有作更多是要求。和談並沒有任何協議簽署。之後,右翼聯合黨候選人沙龍在2001年二月被人民選舉為以色列總理。

[編輯] 和平「路線圖」
參見和平路線圖

在2002年7月,在美國的「四方」斡旋下,向歐盟、聯合國和俄羅斯概略的說明了一個稱作「和平路線圖」的原理,它包括了一個中立的巴勒斯坦國。路線圖在2003年四月會見首任被指定的巴勒斯坦當局總理阿巴斯後(Abu Mazen)發布。美國和以色列為這個首任新總理上台高興,他們兩者都拒絕與阿拉法特進行和談。

這個計劃要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當局各自獨立行動,暫時擱置爭議直到一個親善的關系能被建立為止。

第一步,巴勒斯坦當局必須 「立刻在其土地上以可見的效果努力拘捕,打亂,抑制個人和團體引導和計劃的在若何地方針對以色列人的暴力攻擊」並且,「重建並重新集中巴勒斯坦當局的安全設施『必須』開始維持,對准,而且有效的運用以對抗所有那些專注於恐怖的人並且毀壞恐怖份子製造恐怖活動的能力和基礎設施」。
以色列要拆除在2001年3月份之後建立的定居點,停止所有那些定居點的活動,把軍隊從在2000年9月28日之後佔領的巴勒斯坦地區移開,結束宵禁而且減輕對人和物在行動方面的限制。[12]
在成功當選之後,阿巴斯說他無法不挑起內戰的反對哈馬斯。很清楚的是阿巴斯只控制了巴勒斯坦安全設施的一小部份,大部分依然由阿拉法特牢牢控制著。在 2003年6月29日,哈馬斯和回教討伐異教徒組織同意了3個月的「hudna」(臨時停火), 附加條件是以色列停止暗殺巴勒斯坦領袖和停止處死被以色列管理拘留處釋放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則答應撤回在巴勒斯坦地區的一些軍隊但是不答應撤銷它的暗殺行為。

大約6個星期之久,暴行行為真正的減少了:除了在邊界。在hudna在8月12日快速地被闡明之後。以色列暗殺了二名哈馬斯戰士和另外二個進入那布盧斯的人。隔天來自那不勒斯的一架哈馬斯自殺式炸彈襲擊者和一個回教討伐異教徒組織的自殺式炸彈襲擊者各殺了一個以色列人,並打傷數人。8月14日,以色列暗殺了穆罕默德播種者-回教討伐異教徒組織領袖軍事執行官希布倫。8月19日一個哈馬斯自殺式炸彈襲擊者殺死了34個剛剛在哭牆祈禱後坐公共汽車回來的猶太人。二天之後,以色列直升飛機殺了一個第4級別的哈馬斯領袖分子,Ismail Abu Shanab。哈馬斯和回教討伐異教徒組織申明在現階段與hudna脫離關系,雖然它實際上早已停止。接下來的幾天,以色列直升飛機發射導彈攻擊了哈馬斯領導所在的加薩走廊。以色列突擊隊也在希布倫對尋找哈馬斯頭目Abbedalla Quwassama, Ahmed Bader和那不勒斯的Mohammed Hanabli目標。很多行動造成了附近(無辜)人士的傷亡意外。

武裝法塔赫活躍份子公然地威脅要殺死阿巴斯。阿巴斯沒有從阿拉法特那得到權利去執行和平路線圖的任何一個方面。在他的下台演講中,阿巴斯把他的失敗歸咎於同時缺乏來自巴勒斯坦的當局和民眾的政治支持。

[編輯] 更變的和平提議
藉由困難的路線圖計畫,壓力促使去找尋一個替代方案代替。 在2003年12月7日,以色列的代理總理 艾胡德·奧爾默特 提議單方面的大規模從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撤出,放棄一些猶太人的定居點和一些領土。 這行為被解釋為沙龍的試驗行為,他在12月18日對巴勒斯坦當局的演講中給巴勒斯坦當局在以色列採取 「單方面行動」之前 「幾個月」時間去落實路線圖計畫。演講被美國政府強烈批評,美國警告說反對先發制人的奪取路線圖成果。為了以色列人的利益,這応是以以色列人民對安全的關心和達成互惠讓步的需要應當作為交換的。

另外的一組兩年半的談判是由前以色列前司法部長Yossi Beilin和前巴勒斯坦新聞局部長Yasser Abed Rabbo秘密舉行的。12月1日,二個當事人在日內瓦(被稱為日內瓦協定)為和平簽署發表了一個非正式的藍圖,它為解決沖突制定了基本的架構。它的最終目標與路線圖計畫沒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它解決問題採取了「大爆炸」的方法而不願採取一個按部就班的方法。它被以色列政府和許多巴勒斯坦人譴責發對,巴勒斯坦的當局對其不置可否,但是它被許多歐洲政府和布希政府的重要成員包括國務卿鮑維爾所歡迎。

另外一個被以色列內外人士所提議的方案:「兩國的溶和」。這個方案准備以色列先正式地並吞巴勒斯坦領土,然後建立一個不可分割的單一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州。它被紐約教授Tony Judt所支持,對這個建議既有表示贊同的也有表示指責的。實際上它並不是一個新主意,它早在1920年代就存在,但是因為阿拉伯人口數量在以色列領土的突飛猛進而受到越來越多到重視。有些令人驚訝地,一些以色列定居者支持這個方案,他們希望以色列可以永遠地合法擁有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 考慮到大量的人口和政治問題可能升級,無論如何,它似乎對問題未必會有真正的解決。

[編輯] 和平提議列表
參見中東和平提議列表

[編輯] 調解和和談
參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和平談判工作

盡管以色列和阿拉伯人之間有如此長時間的矛盾, 仍然有很多人致力與在考慮到雙方面利益的前提下, 和平解決問題的人.

[編輯] 沖突
人們對解決巴以沖突的方式並沒有一致看法。 有人認為消滅以色列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因為他們認為以色列是猶太人以不正當的建國手段所產生。

H. 巴以沖突 俄羅斯的立場

不同意一樓和三樓的意見,俄羅斯是站在巴勒斯坦一邊的,很難想像除了美國會有誰完全站在以色列一邊,即使是美國也有自由加沙組織,更不要去提美國的幾個歐洲盟國了,以色列幾乎佔了巴勒斯坦一般的國土而且拒絕歸還,也拒絕被趕走的難民回到原來的土地上,並聲稱要和平就是承認現狀。。。這種要求也能提得出來。。。

俄羅斯的影響的確無法與蘇聯相提並論,但是解決巴以問題俄羅斯任然是必要的一部分,無論是四方還是幾方,俄羅斯都在其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就像中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作用一樣。。。

其作用個人認為主要有兩個:一是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增加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而是獲取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的支持,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另外也能增加在東地區的威望和影響力。。。

能力有限,只能分析這么點

I. 參加模聯 求問巴以沖突問題上俄羅斯的立場 以及所有的bloc利益集團都是怎樣分配的

一、美國中東政策的演變
第一階段:冷戰期間的中東政策———與蘇聯對抗冷戰期間,美國對外戰略的核心是與蘇聯對抗。在冷戰的格局下,美國透過抗蘇這個棱鏡來觀察和處理中東事務,其中東政策主要是服從和服務於同蘇聯爭霸的戰略需要
第二階段:冷戰後的中東政策———「穩中求變」冷戰結束後,美國的全球戰略核心就是謀求全球霸權。與中東的關系及對中東的政策,皆圍繞此核心展開。
第三階段:9・11事件後的中東政策———擴展「民主」

二、俄羅斯中東政策演變

第一階段:俄羅斯「一邊倒」時期的中東政策(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這個時期俄羅斯中東政策的特點是:不僅出現了政策「真空」,而且成為西方中東政策的旁觀者。

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對中東地區的政策
俄羅斯與西方「蜜月」關系結束後對本國在中東地區利益的重新界定
對中東事務的有限參與為了挑戰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主導地位,俄羅斯首先以公正的姿態介入中東和平進程。俄羅斯並不滿足於在中東和平進程中只扮演「嘉賓主持」的角色,積極發揮建設性的作用。與主要中東國家的經貿關系,俄羅斯想要在中東既發揮一種政治作用,也發揮經濟上的作用。在經濟領域,這個地區具有重要意義,為俄羅斯的技術、武器及其零部件提供了一個市場。

第三階段:普京時期對中東政策
作為俄羅斯傳統戰略利益區,中東不僅是俄羅斯恢復大國地位的重要舞台,而且對它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經濟利益,而不僅僅是傳統安全領域中的挑戰和威脅成為俄國家利益的重要選擇。在這一外交思想原則下,中東被普京列為重點關注地區。普京上台後,俄羅斯在該地區的活動日趨活躍。俄羅斯努力加強同中東國家的雙邊合作,特別是經貿和軍事合作。普京不顧美國反對,堅持與伊朗發展核能合作,幫助伊朗建造核電站。

對待中東的政策就相當於對待巴以問題的,靈活變通一下

閱讀全文

與巴以沖突如何關乎俄羅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