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中,還有特種保鏢以及現實黑幫用的槍,都是什麼手槍沙漠之鷹還是…………
無圖無真相,沙鷹基本不可能,又大又重,開槍一隻手都握不住。
B. 俄羅斯有什麼手槍
經過近十年的選型、試驗、測評,俄羅斯研製新式軍用手槍的「格拉奇」計劃(Γpaч的音譯,意為白嘴鴨)終於塵埃落定,伊熱夫斯克機械廠研製的雅利金手槍、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Gsh (ΓⅢ)-15手槍)和中央精密機械科學技術研究所研製的謝爾久科夫自動手槍正式列入俄軍裝備體系。其中,雅利金手槍用於取代1951年列裝蘇聯軍隊、主要供校級軍官使用的9毫米馬卡洛夫手槍,Gsh-18手槍將部分換裝1976年裝備將級軍官、高級領導人和內務部、國家安全委員會的PSM (ΠCM) 5.45毫米手槍,謝爾久科夫自動手槍裝備於內務部和特種部隊。
這不僅標志著長達半個世紀的馬卡洛夫手槍時代的終結,也將PSM手槍曾經輝煌的一頁翻了過去,更為不同尋常的是,同時列裝三支手槍,這在俄羅斯乃至世界手槍裝備史上都是罕見的.
最大的贏家——雅利金手槍
在同時列裝的三支手槍里,雅利金手槍威力不及謝爾久科夫手槍,輕巧靈便不如GSh-18手槍,但在軍方2000年最後的選型試驗中,綜合測評得分最高的卻是它,而且在三支新制式手槍中裝備數量最大,因此堪稱為最大的贏家。
雅利金手槍的研製工作始於1993年。俄羅斯國內最大的手槍生產廠家——伊熱夫斯克兵工廠為參加「格拉奇」選型計劃,組建了新式軍用手槍研製小組,由弗•阿•雅利金主持設計工作。此前他一直從事運動手槍的研製工作,因此在該槍的個別零部件上,還能夠找到些許運動手槍的影子,比如裝有細小彈簧、結構復雜的彈匣卡筍,像是直接從運動手槍上復制下來的擊錘等,但這並不妨礙雅利金手槍成為一支優秀的軍用手槍。該槍在研製階段的工廠編號為「MP - 443」,參與「格拉奇」計劃選型試驗時被編號為6P35, 2003年列裝部隊時被正式命名為雅利金手槍。
雅利金手槍採用了極為傳統的設計,除了配用結構較為特殊的彈葯之外,幾乎沒有其它的新異之處。它採用常規的槍管短後坐式自動原理和槍管偏移式閉鎖方式,可以雙動擊發。由於外露式擊錘直接暴露在套筒外面,容易出現故障,因此加長了套筒兩側的尺寸,從側面護住了擊錘。扳機護圈前部有弧形的手指槽,便於雙手持槍射擊。套筒和套筒座為鋼制,只有握把護板為塑料件。
首發射擊時,既可以利用雙動機構令擊錘自動扳起並擊發——這種發射方式有利於節省時間,便於快速出擊。也可以先手動扳起擊錘再扣動扳機——這種擊發方式的扳機力比較小,有利於提高射擊精度。採用了非自動的保險裝置,在套筒座的兩側均設有轉換手柄。在保險狀態下,扳機、擊錘和擊針均被鎖定。供彈系統為雙排雙進彈匣供彈,容彈量17發。彈匣解脫鈕位於握把的左側,也可以換裝到握把右側,方便左撇子射手單手操作。彈匣解脫鈕周圍被設計成凹面,防止因意外磕碰導致彈匣松脫。此外還設有空倉掛機。
該槍的瞄準裝置由普通的矩形照門和片狀準星組成,上面嵌有簡易的小發光管,供夜間射擊使用。為了滿足在實戰中快速瞄準運動目標的需要,還可以配裝激光指示器,最佳使用距離在25米內,此時基本上是指哪打哪。在更遠的距離上,就需要考慮彈道降(在標准射擊條件下,在50米距離上的彈道降是3-4厘米)的影晌了。
雅利金手槍的主用彈種為9×19毫米7N21手槍穿甲彈,由中央精密機械科學技術研究所研製。全彈長33毫米,重10克,彈頭重量5.4克,初速450米/秒。穿甲彈頭裝有經過熱處理的鋼芯,半裸於被甲表面,擊中硬目標後彈芯與被甲分離穿過目標。由於彈頭動能高達550焦耳,加之鋼芯硬度較高,不易變形,因而具有較強的穿透能力,可殺傷40米以內、有基本防護裝備的生動目標。此外,該槍也可以發射西方較為通用的巴拉貝魯姆手槍彈和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7N31穿甲手槍彈。
並不落後的後來者——GSh-18手槍
圖拉儀器設計局於1998年夏天,在9毫米P96式手槍的基礎上,啟動了GSh-18手槍的研製工作,由戈里亞捷夫和什浦諾夫主持設計。GSh-18中的字母「G」和「Sh」就分別代表兩位主設計師的名字,18則表示彈匣容彈量。同年秋季,俄羅斯聯邦軍隊軍械部同意新研製的GSh-18手槍及9×19毫米PBP穿甲手槍彈系統參加「格拉奇」選型計劃,當時該計劃已進行過數輪試驗了。
2000年1月,GSh-18手槍在國家靶場的選型試驗中通過了各項考核,隨後即被俄羅斯的內務部、特種作戰部隊和警察部隊試裝,作為執法武器和反恐裝備使用,並在2001年開始出口國外。2002年,製造商又改進了套筒座的表面設計,使握持更為舒適。
GSh-18手槍頗具特色之處是其閉鎖結構:10個閉鎖凸筍成環狀均勻分布於槍管外表面。在自動機復進時,槍管作軸向運動的同時產生回轉,閉鎖凸筍與套筒上的閉鎖槽扣合,完成閉鎖動作,回轉角度為18°。另一值得稱道之處是該槍設有扳機保險、不到位保險、阻鐵-擊針聯鎖裝置和防早發保險。
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原理,發射方式為特殊的雙動模式,即首發射擊時,扣動扳機使擊針後移並打開保險,擊發機構待擊,繼續扣動扳機就可以擊發槍彈。通常的雙動式發射機構也是扣動一次扳機就能完成待擊和擊發兩個動作,但扣動扳機需要使擊錘簧儲存擊發能量,扳機力往往高達50牛以上,導致發射精度較差。相比之下,Gsh-18手槍扳機力小(僅為15牛左右)且流暢,更易於進行精確射擊。
該槍的套筒座採用玻璃纖維增強聚酚胺材料注塑成型,內嵌有鋼板沖壓成型件,增加了連接部位的強度。套筒座前端可以安裝激光指示器。為了方便抽取彈匣,在握把兩側的底部還增加了缺口。供彈系統也為雙排彈匣供彈,彈匣的側面和後面都開設了尺寸寬大的觀察窗口並刻有數字,憑目視和手指觸摸均可判定彈匣內余彈的數目。全槍也設有空倉掛機,解脫手柄位於套筒座左側。該手柄同時也是槍身結合銷。在拆卸手槍的時候,可以藉助彈匣底蓋的突出部分將其抽出。在拋殼窗口後部有一個小型的膛內有彈指示器,與抽殼鉤零件的中部相連,在槍彈進膛並完全閉鎖之後,抽殼鉤與彈殼底緣嚙合,帶動膛內有彈指示器上抬,突出套筒表面。它的準星和缺口的尺寸較寬,有利於快速瞄準,照門的兩側還設有側翼結構以避免產生虛光。為了保證射手在低照度下瞄準射擊,還增加了簡易夜視瞄具。
GSh-18手槍配用的槍彈是圖拉儀器設計局專門開發的、侵徹力較高的9×19毫米7N31式穿甲手槍彈。彈頭結構與7N21槍彈略有不同,採用經過熱處理的蘑菇形鋼芯,鋼芯頭部鈍平並半裸在被甲外面,兩者之間是鋁合金材料的襯套,擊中硬目標後彈心與被甲分離。由於該彈彈心的長徑較大,在軟目標內的翻滾比較大,殺傷效果更好。雖然該彈的彈頭很輕(只有4.2克,而同樣是9×19毫米的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的彈頭重量則將近8克),但初速很高,最高達到了600米/秒。高初速和特殊的彈頭結構有效地提高了彈頭的穿甲能力,在20米以內能夠擊穿含三級防護以下的防彈背心或者8毫米厚的鋼板,絲毫不亞於使用沖鋒槍發射的7.62×25毫米TT式手槍彈,其侵徹威力是PSM手槍遠不能企及的。此外它還可以發射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和穿甲威力介於前兩種槍彈之間的7N21手槍彈。
GSh-18手槍空槍僅重580克,因此總讓人懷疑它的射擊穩定性,尤其是在發射初速較高的穿甲手槍彈時。事實上,使用GSh-18手槍射擊非常舒適,射擊穩定性和精度也不錯,在25米距離射擊,散布圓半徑R50值不超過4厘米。這歸因於全槍布局合理,握把外形設計得非常合理,因此射擊平衡性比較好。GSh-18手槍也是新一代軍用手槍中最受俄羅斯警察特別是車輛檢查人員歡迎的手槍。
神似沖鋒槍的手槍——謝爾久科夫手槍
謝爾久科夫手槍是中央精密機械科學技術研究所著名設計師彼得•謝爾久科夫主持設計的大威力半自動手槍。研製階段的試驗樣槍和早期產品曾經用過RG055、「斑蝰蛇」(也可音譯做「吉烏爾扎」)、SP-1等名稱,2003年正式列裝特種部隊和內務部時,被命名為謝爾久科夫自動裝填手槍。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該槍實際上替換的是蘇軍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撤裝的斯捷奇金沖鋒手槍。斯捷奇金沖鋒手槍被撤裝並不是因為軍隊不需要高射速、大威力的手槍,而是因為它連發射擊時跳動太大,射擊效果不佳。在斯捷奇金沖鋒手槍被撤裝之後,聯邦特種部隊一直在尋找類似的武器。謝爾久科夫手槍以與斯捷奇金近似的有效射程和火力密度,超出其右的侵徹效果和射擊精度而成為理想的替代武器。
1995年,配用9×21毫米大威力手槍彈的「斑蝰蛇」手槍開始出現在「格拉奇」選型試驗的靶場上。在試驗中,該槍顯示出一般手槍難以達到的巨大威力和侵徹力,能夠穿透防彈背心和諸如汽車、艦艇廂板一類的裝甲目標。雖然當時軍方對該方案持否定態度,但特種部隊卻看到了它的戰術價值。
1996年,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總統衛隊率先裝備了部分「斑蝰蛇」手槍,俄軍特種部隊與軍事情報部門也開始試裝備,並將之命名為SP1式手槍。1997年,俄羅斯國防部開始考慮接受9×21毫米手槍/彈系統。研製方又對方案進一步改進,形成了由謝爾久科夫手槍與7N28、7N29大威力手槍彈組成的武器系統。由於謝爾久科夫手槍的威力更接近沖鋒槍,而結構又有別於沖鋒槍,因此有的媒體稱之為「突擊手槍」。
謝爾久科夫手槍的自動機原理為槍管短後坐式。閉鎖機構類似於德國的P38式手槍,閉鎖卡鐵位於槍管下方。復進簧直接環繞在槍管上。發射機構為雙動式,持槍者用大拇指就可扳動半外露的擊錘使其待擊。扳機力一般情況下為15牛,在雙動射擊時,由於需要扣扳機使擊錘待擊,導致扳機力高達65牛。
該槍的套筒座為組合式結構:上方是鋼制的套筒架座部件,下方的握把和扳機護圈部分由強化工程塑料澆鑄而成。為配合雙手握槍射擊,扳機護圈前方做成弧形握把與槍管軸線的夾角為100°。雙排彈匣供彈,容彈量為18發。彈匣兩側各開有兩排孔,既減輕了彈匣重量,又能觀察余彈。握把的左右兩側均設有彈匣解脫鈕,便於任一持槍單手操作。彈匣解脫鈕周圍的握把側面與雅利金手槍類似,也設有空倉掛機。該槍沒有手動保險裝置,而是設有兩道自動保險,一道是握把保險,用手握緊握把時開啟。另一道是與GSh-18手槍類似的扳機保險。它能夠在射手自然據槍射擊時自動打開保險,既保證了武器攜行安全,又縮短了應急射擊時的准備時間。
該槍配用的9×21毫米7N29式大威力手槍彈全長33毫米,由中央精密機械科學技術研究所研製,初速高達410米/秒,彈頭的侵徹力和有效射程都較大。為了進一步提高穿甲能力,彈頭採用了類似7N21手槍彈的鋼芯結構。彈頭頂部略為鈍平,停止作用也不錯,是俄羅斯生產的其它同口徑彈葯的1.3-1.8倍。該彈在100米距離內能夠擊穿由l-2層1.4毫米厚的鈦鋼板或30層凱夫拉材料製成的防彈背心,在50米距離內能夠擊穿普通汽車的側板和三級防護以下的防彈背心。該槍還可以配用採用鉛芯、覆銅鋼被甲的7N28式手槍彈,僅穿甲能力比7N29式手槍彈低得多。
謝爾久科夫手槍的射擊精度遠優於一般的手槍
三槍鼎立背後的思考
俄羅斯聯邦政府2003年第166號決議的頒布,使三支手槍和五種彈葯同時躋身於制式裝備的行列,其中包括9×19 毫米和9×21毫米兩種規格的手槍/彈,而且每一支槍都配有侵徹能力較強的穿甲彈和停止作用較好的普通彈葯。這種復雜的裝備方案與當今普遍提倡的統一彈葯裝備,簡化後勤供給、保障工作的原則明顯不符。俄羅斯軍方究竟是別有深意呢還是另有隱情?
在一個國家的軍隊里同時使用多支手槍的情況並不陌生。在「格拉奇」選型計劃之前,蘇軍裝備的手槍就有馬卡洛夫、PSM和斯捷奇金三種。但「格拉奇」選型計劃之初並未打算為俄軍列裝三種手槍,最後的決定卻是三種手槍同時列裝了,這與其說是基於裝備建設系列化的考慮,不如說是決策部門不得已的選擇。
鍋巴炒米,各有所喜
對中級軍官而言,他們很少有時間進行射擊訓練,因此配用高精度的手槍幾乎沒有必要。另外,他們在野戰中輾轉的時候,雖然隨身攜帶手槍,但使用機會很少,對手槍很少或幾乎不給予保養,因此手槍的簡單和可靠性是第一位的。
對高級將領而言,手槍與其看作是貼身自衛武器,不如看作是職務和權威的象徵。他們使用的手槍應該具有「傻瓜相機」一樣的方便性,無需訓練,拿起來就會用,在必要的時候,扣扳機就能打得響。只是等到將軍親自扣扳機的時候,恐怕敵人已經打到家門口了,估計最後的結局就是把槍口對准自己,所以有人把過去裝備的PSM手槍稱為「自殺手槍」(當然,這個稱謂同時也是針對它的小威力而提出的)。
對反恐部隊和特種部隊而言,他們的職責主要包括人質營救行動、保鏢任務以及暗殺行劫等。這些人攜帶手槍,要麼是作為備用武器,要麼是作為近戰的主要武器。還有一線作戰的各種車輛駕駛員和重型武器的操作人員,他們也需要一支便於攜帶的近距離作戰武器。不能否認,在這種情況下微型沖鋒槍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沖鋒槍畢竟是沖鋒槍,再微型也很難「微」過手槍。比如俄羅斯最新研製的PP-2000式沖鋒槍,雖然力求緊湊,但長度也足有300毫米,空槍重量達1.4千克,遠超過了現代手槍。而戰斗手槍應該比自衛手槍具有更高的威力和火力密度,准確度高且便於快速出槍射擊。
這些要求想在一支槍上全都實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俄羅斯軍方為了滿足不同裝備對象的使用需要和喜好,只好將可靠耐用的雅利金手槍、小巧輕便的GSh-18手槍以及威力更大的謝爾久科夫手槍同時裝備。
停止作用和穿甲能力,一個都不能少
眾所周知,手槍作為一種近戰或自衛武器,配備兩種彈葯基本上沒什麼意義:50米以內與敵交戰,能快速出擊才是唯一的道理,哪有時間換彈葯呢?
由於曾經有過罪犯身中數槍仍能持槍反擊警察的實例,各國都把提高手槍彈的停止作用放在首位,俄羅斯也不例外。二戰剛結束,蘇聯就迫不及待地展開手槍換裝計劃,其原因就是當時裝備的TT式手槍穿透能力有餘而停止作用不足。西方國家為提高手槍彈的殺傷效能做了一些探索,比如:空尖彈或可膨脹全金屬被甲彈以及速散彈頭彈(在擊中目標時可以分成三塊、各自形成創傷彈道),基本上都是圍繞提高停止作用而進行的。但俄羅斯沒有盲從西方國家的思路,而是看到了手槍單純的停止作用與現代戰場需求的差距,把目光再次投到了侵徹力的提高上,應用「脫殼」穿甲技術,發展了性能獨特的手槍穿甲彈,不僅能夠有效地穿透防彈衣,對汽車內的目標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手槍穿甲彈的列裝,可以看作是現代手槍性能的一次飛躍。過去有人形容防彈背心的作用經常說「可以檔得住手槍彈,但擋不住步槍彈」,現在得說「手槍彈也不一定防得住了」。
列裝兩種不同效果的彈葯,並不意味著使用者必須同時攜帶。例如,同樣是配給警察部隊使用的GSh-18手槍,在公路設卡檢查時,使用者會選擇能打擊車內目標的7N31手槍穿甲彈,以應對強行闖關或憑借車輛負隅頑抗的罪犯;而在監獄守衛和巡邏時,特別是在目標穿著厚衣服的冬季,使用者會更傾向於使用停止作用較好的巴拉貝魯姆手槍彈。
最後還要說明一下,同時列裝三支手槍的決策雖比較罕見,但並不是絕無僅有。這同樣體現了裝備建設系列化的指導思想和不同作戰的需求對裝備發展的牽引作用。
C. 美國總統保鏢分3層,他們分別攜帶的都是什麼武器
對於美國總統的保鏢,通常來講會分為內,中,外三層。而這內中外三層的界定,其實是根據保鏢們距離總統的遠近來界定呢。首先對於外層的保鏢,他們是離總統最遠的保鏢。而對於中層的保鏢,他們通常是在總統的周圍進行分散式的保護。而位於最內層的保鏢,他們通常是跟總統挨著最近的,屬於貼身保鏢。
而對於內層保鏢,他們所使用的武器種類就比較多了,但是他們所使用的武器都有一個最明顯的特徵,那就是隱蔽性非常好,因為這些槍械不易暴露在公眾面前,所以說一般都使用一些袖珍手槍,或者說有所偽裝的武器,例如說偽裝成雨傘的,或者說在公文包以及手提包里,這些隱蔽性非常高的武器。
D. 普京的保鏢什麼來頭,確保他20年毫發無傷,有多大本事
佐洛托夫,保護普京安全的第一保鏢,佐洛托夫和普京有著深厚的友誼,並且一起加入了克格勃,普京對他非常的信任。1994年,普京在擔任聖彼得堡市的副市長時,佐洛托夫便成了普京保鏢。普京在擔任俄羅斯總理時,佐洛托夫成為普京的衛隊長。在普京當了俄羅斯總統後,佐洛托夫接手內政部的內衛部隊,並於2016年成為內務部第一副部長,國家近衛軍總司令。普京每次外出,佐洛托夫都會檢查和清理道路、封鎖交通,多次化險為夷,很好地保護了普京的安全。佐洛托夫在保衛的細節上做的很好,他給總統衛隊提出的口號是:我們連總統呼吸的空氣也要檢查。他認為亡命殺手無處不在,總統衛隊的職責就是不給殺手任何機會。對於佐洛托夫的評價,普京充滿感情的說:只有佐洛托夫在身邊,我心裡才能踏實。
第三組為便衣組。這部分保鏢通常會隱藏在人群中,仔細觀察試圖接近總統的每一個人,迅速個別出每一個可疑分子,一旦發現可疑情況,立即需要上前判明情況,並立即解決問題。第四組為狙擊組。這部分保鏢穿著黑衣服、黑風衣、黑皮鞋,帶著黑墨鏡,都是黑衣人,他們隱藏在總統要經過的每個建築物和制高點上,他們都是特等狙擊手,一旦發現可疑分子,直接狙殺。目前佐洛托夫已卸任俄羅斯國民警衛隊的總司令,成了俄聯邦安全會議常任成員,但他依然是普京身邊負責軍事和安全工作的重要助手。而他建立的國民警衛隊,始終保護著普京的安全。
E. 現在俄羅斯軍隊用的是什麼槍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最著名的槍支是ak槍系,當然,現在的俄羅斯並沒有使用ak47,而是使用ak47的「升級版」--ak74!
F. 使命召喚8 當總統保鏢的那一關,最後打開直升機的門看到的,開槍殺死保鏢劫走總統的那個人是誰介紹一
馬克洛夫
介紹: 姓名:弗拉基米爾·馬卡洛夫 (Владимир Макаров)性別:男 出生日期:1970年10月4日 (未驗證) 國籍 俄國狀態:死亡喜歡使用大口徑的手槍,蘇制式武器簡介:現任俄羅斯激進組織領袖,前恐怖分子頭目扎卡耶夫的追隨者後被俄國,英國,美國,等大國通緝。生性極其的狡猾心狠手辣而且很細心對身邊的人凡是有可能威脅或者潛在威脅的人格殺勿論,善於利用他人。現代戰爭3中最大的反派,劫持了美國副總統和俄羅斯總統會談的專機,綁架了俄羅斯總統和總統的女兒,殺死了肥皂和尤里。最後被普萊斯勒死在迪拜某個豪華飯店內。《使命召喚6:現代戰爭2》中作為反派的2號主角登場《使命召喚8:現代戰爭3》中絕對的反派最後死於迪拜,結束了罪惡的一生。影響性事件:《使命召喚4:現代戰爭》美軍游騎兵8 Aftermath 余燼/核彈餘波/浩劫之後 (8代中介紹是由馬克洛夫一手策劃)造成3萬多名美軍死於核爆《使命召喚6:現代戰爭2》第4關卡No Russian:俄語禁止/不準說俄語 俄國機場屠殺造成3000多人死傷(CID、141特戰隊特工艾倫身份暴露死於其槍下,從而引發俄美大戰)《使命召喚6:現代戰爭2》第15關卡Loose Ends:收場 馬克洛夫和謝菲爾德將軍(General Shepherd)設下陷阱,間接的殺死了141特戰隊 幽靈」西蒙·萊利(Lt.Simon Riley)和「小強」加里·桑德森(Sgt. Gary Sanderson)《使命召喚8:現代戰爭3》第4關卡.氣旋(Turbulence)收買了俄羅斯聯邦警衛局 的成員(總統衛隊)在俄總統飛往德國漢堡進行和平談判結束戰爭時,發動政變劫持了飛機綁架了總統槍殺了周圍的警衛局特工並要求手下找到總統女兒進而脅迫總統交出核彈發射密碼《使命召喚8:現代戰爭3》第12關卡鐵血兄弟情(Blood Brothers)141特戰隊3人+卧底刺殺馬克洛夫失敗反被馬克洛夫伏擊「肥皂」重傷身亡。主角之一「尤里」回憶出以前跟在馬克洛夫身邊的事情《使命召喚8:現代戰爭3》第16.關卡塵埃落定(Dust to Dust)在迪拜某豪華飯店與141特戰隊決戰,殺死主角之一尤里(Yuri)重傷約翰·普萊斯(Cpt.John Price)
G. 俄羅斯二戰用的什麼槍
更正一下您的問題,您可能問的是前蘇聯,跟您列舉一些主要陸軍槍械
前蘇聯PPSh-41沖鋒槍
PPSh-41(PPSh,英文:Pistolet-Pulemyot Shpagina,俄文: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 Шпагина,意為:Shpagin沖鋒槍(Shpagin Machine Pistol),綽號:「波波沙」(Pah-Pah-sha),Shpagin和「飽嗝槍」(Burp Gun)),是一枝蘇聯在二戰期間製造的沖鋒槍。發射7.62 x 25 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它是蘇聯在二戰最大規模生產的武器。其設計者以一種較廉價的沖鋒槍取代原來的PPD-40沖鋒槍,而後者需要大量時間和金錢來製造的。PPSh-41採用簡單和容易大量生產的後座作用操作,彈匣或彈鼓供彈。採用了金屬沖壓件,以減輕生產,槍膛內的鉻線和小孔有助於使此槍在戰斗狀態下無需經常進行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