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約有哪幾個國家組成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是歐洲和北美國家為實現防衛合作而建立的國際組織,現擁有30個成員國。成員國在集體防務和維持和平與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北大西洋地區的穩定和繁榮。
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西方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以德國和法國為首的歐盟防務體系(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21個都是北約成員),是美國實現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志。
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長、國防部長組成。總部設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
軍委會主席由軍委會成員推選,任期3年。其日常事務由各國總參謀長任命的常駐軍事代表組成軍事代表委員會負責辦理。
軍委會下設國際軍事參謀部,負責實施軍委會的政策和計劃,此外還設有3個軍事指揮機構: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軍最高司令部、美國-加拿大地區計劃小組。
❷ 俄羅斯加入哪個組織,中國呢,美國呢,北約都有哪些國家,
俄羅斯主要加入華約,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等,正在申請加入WTO,我看眼下是不可能了! 中國主要加入聯合國,世貿,世衛,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 美國主要加入聯合國,世貿,世衛,上海合作組織北約等。 關於北約: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於1949年4月4日在美國華盛頓成立。旨在和二戰後的蘇聯對抗。當時的條約規定,締約國實行「集體防禦」,任何締約國同它國發生戰爭時,成員國必須給予幫助,包括使用武力。北約最初的成員國包括: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義大利。 在過去的50多年裡,北約經歷了四次擴充,成員國由成立時的12個發展到現在的19個。四次擴大分別為: 第一次:1952年2月18日,土耳其和希臘加入北約。 第二次:1955年5月5日,聯邦德國加入北約,這次擴大促使蘇聯和波蘭、捷克、民主德國、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東歐7國於同年5月14日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從此,兩大軍事集團開始了在冷戰狀態下幾十年的軍事對抗,直至1991年華約解散。 第三次:1982年5月30日,西班牙加入北約。 第四次:1999年3月12日,原華沙條約成員國波蘭、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約。 北約的第四次擴大是實現其東擴計劃邁出的實質性的一步。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華約解散和蘇聯解體,美國即乘機調整它在歐洲的戰略,提出北約東擴主張,意在將西方在歐洲的勢力范圍東移,以填補蘇聯解體後中東歐地區出現的「真空」,確立北約在未來歐洲安全格局中的主導地位。 據軍事專家統計,北約在波捷匈三國加盟東擴後,其地面部隊增加了近13個師,坦克、空軍和海軍兵力將各增強百分之十五,其前沿地區向俄羅斯邊境推進了650至750公里。北約的戰術航空兵從波蘭境內已能威脅到俄羅斯的聖彼得堡、摩爾曼斯克、庫爾斯克和沃羅涅日等重要城市。這次在布拉格舉行的北約首腦會議上,將接納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斯洛維尼亞和斯洛伐克國家為新成員。這將是北約最大的一次擴大,其成員將由現在的19個,增加到26個。 1994年通過的北約「和平夥伴關系計劃」 北約「和平夥伴關系計劃」是在美國建議下,於1994年1月在北約布魯塞爾首腦會議上獲得通過。 「和平夥伴關系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一、北約正式邀請前華沙條約組織國家和歐洲中立國家參加「和平夥伴關系計劃」,在軍事演習、維和、危機控制等方面進行合作和政治磋商;二、夥伴國可向北約總部派出聯絡員;三、夥伴國必須承認西方的民主、人權標准,並尊重現有邊界。 這是北約成立45年來首次提出向東擴展的舉措。共有30個中、東歐國家和俄羅斯以及歐洲中立國家簽署加入這一計劃。它們是:波蘭、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立陶宛、愛沙尼亞、烏克蘭、斯洛伐克、保加利亞、拉脫維亞、阿爾巴尼亞、摩爾多瓦、喬治亞、斯洛維尼亞、亞塞拜然、芬蘭、瑞典、土庫曼、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烏茲別克、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奧地利、馬爾他、馬其頓、瑞士、愛爾蘭和克羅埃西亞。其中波蘭、匈牙利和捷克1999年3月正式加入北約後退出該計劃。目前,北約和平夥伴關系國有27個。
❸ 俄羅斯周邊有哪些國家
俄羅斯周邊的國家有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中國等國家。介紹如下:
1、挪威, 意為「通往北方之路」,是北歐五國之一,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挪威領土南北狹長,海岸線漫長曲折,沿海島嶼很多,被稱為「萬島之國」,領土與瑞典、芬蘭、俄羅斯接壤,屬地還包括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首都為奧斯陸。
2、芬蘭,位於歐洲北部,北歐五國之一,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國土總面積33.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00公里,內陸水域面積佔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
3、愛沙尼亞共和國,簡稱愛沙尼亞,與南方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位於波羅的海東岸,芬蘭灣南岸,西南瀕臨里加灣,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脫維亞和俄羅斯接壤。
4、拉脫維亞共和國,簡稱拉脫維亞。國名源自民族語,意為「鎧甲」,「金屬制的服裝」,是一個位於歐洲東北部的議會共和制國家。西鄰波羅的海,與在其北方的愛沙尼亞及在其南方的立陶宛共同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東與俄羅斯、白俄羅斯二國相鄰,全國總面積64589平方公里。
5、白俄羅斯共和國,簡稱白俄羅斯,是位於東歐的內陸國家。東及北部與俄羅斯為鄰,南部與烏克蘭接壤,西部同波蘭,立陶宛和拉脫維亞毗鄰。
❹ 北約是有哪些國家組成的俄羅斯為什麼沒有加入北約呢
北約成員國具體有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加拿大、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希臘、土耳其、德國、西班牙、波蘭、捷克、匈牙利、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阿爾巴尼亞、黑山、北馬其頓這30個國家。下面帶來北約成員國加入時間分析如下:
1.第一批加入北約成員國名單: 1949年4月4日,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加拿大、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12國在華盛頓簽訂北大西洋公約。
2.第二批加入北約成員國名單: 1952年2月18日,希臘、土耳其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3.第三批加入北約成員國名單: 1955年5月6日,聯邦德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4.第四批加入北約成員國名單: 1982年,西班牙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5.第五批加入北約成員國名單: 1999年3月12日,北約在美國密蘇里州舉行儀式,正式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入盟。
6.第六批加入北約成員國名單: 2004年3月29日,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達成了第二波的東擴決定,決定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七國正式遞交各自國家加入北約的法律文本,從而成為北約的新成員。
因為俄羅斯有可以和美國抗衡的軍事力量,如果俄羅斯加入北約,是對美國在北約絕對權力的分散,俄羅斯是要和美國分享北約的領導權的,美國苦心經營的北約,美國一手遮天的北約,豈能讓俄羅斯來染指北約,和美國瓜分北約的領導權?俄羅斯是美國在歐洲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是北約最大的敵人,美國讓俄羅斯加入北約,無異於引北極熊入室,俄羅斯加入北約,就會瓦解分裂北約,蘇聯解體後,美國在歐洲一統天下的格局,就會再次打破,俄羅斯加入北約,不是加強北約軍事力量的,而是要搶奪美國北約的領導權的。
❺ 北約包括哪些國家
截止到2009年底,北約共有28個成員國。他們是:比利時、冰島、丹麥、德國、法國、荷蘭、加拿大、盧森堡、美國、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臘、義大利、英國、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兩國於2009年4月加入)。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英語: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法語:organisation traité de l' atlantique nord),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或音譯為那圖,是美利堅合眾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
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西方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發展。
❻ 俄羅斯附近有哪些國家地理圖
俄羅斯及周邊國家圖如下
❼ 俄羅斯周邊都有哪些國家
白俄羅斯;2.芬蘭;3.烏克蘭。
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位於東歐平原的內陸國家,全稱是白俄羅斯共和國,俄羅斯和其接壤。白俄羅斯水資源豐富,坐擁「萬湖之國」美譽。景點有別洛韋日叢林國家公園、布拉斯拉夫湖區國家公園等;還有俄式松餅等可口的美食。
芬蘭
芬蘭共和國位於歐洲北部,是歐洲第七大國,東面是俄羅斯。被稱為是「千湖之國」,但是境內湖泊約18.8萬個。是一個市場經濟體自由化,高度工業化國家。世界上最清廉國家,國民生活品質也極高。
烏克蘭
位於歐洲東部的一個國家,是歐洲面積第二大國家(俄羅斯第一)俄羅斯在東面接壤。享有「歐洲糧倉」的美譽,因為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旅遊資源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古跡、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天然公園。
❽ 俄羅斯與他們周邊的國家關系怎麼樣詳細說一下。
俄羅斯近年來東歐國家(原蘇聯加盟共和國)關系惡化,主要是因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冷戰時以美國為首成立的對付蘇聯的軍事組織)向東發展,嚴重威脅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普京總統曾不止一次的強調蘇聯解體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表示俄羅斯的底線是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不加入北約,但是現在如立陶宛等原蘇聯國家加入了北約,使俄羅斯非常憤怒,前一段時間俄羅斯與喬治亞直接發生軍事沖突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北約的問題。加之美國曾計劃在歐洲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嚴重威脅俄羅斯本土安全,俄羅斯與歐洲國家的關系日益緊張。而且,車臣問題一直是俄羅斯非常頭疼的問題,車臣地區極不穩定,恐怖主義肆虐,支持國家分裂的現象極為嚴重,普京總統曾經多次派大軍圍剿,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戰果,但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今年來,俄羅斯與中國的關系比較好,在軍事上給予了中國一些幫助,兩國的合作也日益緊密。
❾ 俄羅斯附近的14個國家是哪個
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
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
西南面是烏克蘭,
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
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的加里寧格勒州接壤
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到,http://www.gogocn.com/admin/map/map_eluosi.jpg
❿ 俄羅斯周邊國家有哪些呢
俄羅斯周邊國家: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海岸線長37653公里。同時,俄還與日本、加拿大、格陵蘭、冰島、瑞典和美國隔海相望。
俄羅斯的外交政策:
俄羅斯對外戰略體現為多方位外交。多方位外交基於兩點,一是國家利益原則,這與俄羅斯作為一個歐亞大國的地緣因素有關;二是對世界多極化的認識,這與俄羅斯自身在當今世界中的定位構想有關。俄羅斯自1990年6月12日宣告獨立以來,其外交經歷了從「一邊倒」向多方位轉變的過程。
普京執政後,將多方位外交進一步提升到「平衡性」原則的高度加以運作。其結構態勢大致為:
1、俄羅斯與獨聯體其他成員國的關系在其外交藍圖中的地位最為凸顯,俄羅斯將其看作是「外交中的內政,內政中的外交」。
2、在對美國和西歐的關系中,排序作了調整,將西歐放在了美國前頭。
3、對亞太地區國家的關系,特別是與中國、印度、日本、朝鮮半島和東盟國家的關系,重視程度大為提升。
4、對非洲和拉美國家的外交也有重點地擴大,手段更趨靈活。
進一步說,平衡性本身還分為若干層次。在全球實行歐亞平衡,在西方實行歐美平衡,在亞洲實行中國印度平衡,在朝鮮半島實行韓國朝鮮平衡,等等。不過,從具體運作來看,這種平衡的某些環節仍有相對性。例如歐亞相比,歐洲排序在前,這也就是普京所說的俄羅斯作為一個歐亞大國,首先是一個歐洲文明國家的緣故。但後來亞洲的分量加重了。
外交政策平衡性是由俄羅斯進入新轉折時期的國家利益決定的。利益平衡性決定了政策平衡性。俄羅斯力圖振興,首先需要把經濟搞上去,要求有一個可靠的安全環境,為此其外交必須面向世界,著眼全局,而不能再像以往那樣僅僅瞄準某些國家。
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俄羅斯面對外來壓力,出於平衡性的需要,既要斗爭又得妥協。這種矛盾狀況和復雜心理,決定了普京在同美國等西方大國打交道時,一直採取硬軟結合的兩手對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