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歷史有多少錢

俄羅斯歷史有多少錢

發布時間:2022-07-02 22:03:36

① 俄羅斯有多少年歷史

截止2019年12月,有1100多年的歷史。

俄國作為一個國家出現,只有1100多年的歷史。公元9世紀前,在東歐平原上,居住著一些斯拉夫人的部落。

到公元9世紀,這些部落以基輔為中心,結成一個大公國,稱「基輔羅斯」,這是最早的俄羅斯國家。當時它只是一個南自基輔、北到拉多加湖、西從普斯科夫、東到木羅姆的一個東歐內陸小國。

(1)俄羅斯歷史有多少錢擴展閱讀

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葉卡捷琳娜二世與俄羅斯留里克王朝有血緣關系,為留里克王朝的後裔,原名索非亞·弗雷德里卡·奧古斯塔,

1729年4月21日出生於普魯士斯特丁,是德國安哈爾特-采爾布斯特公爵的女兒。1744年被挑選為皇位繼承人彼得三世的未婚妻。1745年與彼得結婚並皈依東正教,改名葉卡捷琳娜。1762年率領禁衛軍發動政變而即位。

1767年召集新法典起草委員會會議,宣布女皇的訓令,主張開明專制、嚴厲的法治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她雖然想改善農奴制度,但是因貴族的反對而沒有成功。

此外她還修改地方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貴族勢力得到加強,農民和農奴的生存狀況更加惡化。1773年至1775年發生普加喬夫起義。1796年11月6日逝世於沙皇村(今普希金城),俄羅斯帝國女皇,1762年至1796年在位。

② 俄羅斯歷史的俄羅斯帝國

改革與擴張 到十七世紀彼得大帝執政後,俄羅斯首次定為俄羅斯帝國。1698年當幾位大臣來問候遠途歸來,引進國外新式武器和戰略技術,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在經濟方面,彼得大力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批准外國人在俄國開辦工廠。為了鼓勵西方工藝和技術的引進,他把許多西方技術人員帶入俄國,還派遣許多年輕的俄國人到東歐去學習 。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權統治,加強工作效率。完全剝奪貴族領主縉紳會議的殘余名義職能,代之以參政院,下設11個委員會(實際上相當於西方國家的「部」)負責具體工作;罷黜大教長,代之以宗教院,使教會成為國家政權的一部分;劃分行政區域,將全國分為50個省。彼得還頒布了一個「職能表」,將文武官員分成14個不同的等級,所有的官員不管門第出身,都要從最低一級做起,靠功績晉升。 在社會問題上,彼得也主張實行西方化。他頒布法令,規定人人都不得蓄鬍子(雖然他後來對此項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宮廷人員必須穿西裝,鼓勵吸煙和喝咖啡。雖然他制訂的政策有許多在當時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這些政策帶來了長期的影響:俄國這個由貴族階級統治的國家最終在很多方面都實行了西方的風俗和文化。
為了增加與西歐海洋國家交流和貿易的機會並尋找俄國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在1700年與奧斯曼帝國停戰,並對當時的北歐強國瑞典王國宣戰。在芬蘭灣的納爾瓦,瑞典軍證明了俄軍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幸運的是,瑞典在這時陷入了波蘭王位的爭奪當中。在這喘息的時間,彼得建立了一支新式現代化的軍隊;當兩支軍隊在1709年在波爾塔瓦再度相遇時,俄國軍擊敗了瑞典軍。大北方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721年,瑞典簽署了《尼斯塔德條約》,彼得一世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以及與西歐海洋國家交流的窗口。
在1712年,彼得大帝從莫斯科遷都到聖彼得堡。使之成為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和以後的皇帝的繼續下還在彼得堡建立了大批俄羅斯最早的大學。其中有俄羅斯的第一所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1724年),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1797年)等 。 農奴制的形成 俄國農奴制創立於16世紀,在17世紀中期(1647年)成為了法律條文。從農奴變成的農民得到了分配的耕地。但這些土地只是被分給了農村公社,一個管理這些耕地所有權和稅款的組織。如果想切實的擁有耕地,農民需要交付附有稅率的「贖金」。而在那時候,沒有土地的農民只能去給別人干短工來賺取「贖回」土地的錢。不過在向沙皇交了這筆錢之後,新生的農民也就正式的成為了農民,不受地主的任何限制。但是這筆錢很高,因為是先由沙皇付給地主贖金,所以農民直接把錢還給沙皇,而後者要求的年利率是6%,支付期限是49年。另外,對地主經濟上的補償理由並不是土地,而是他們損失了應該為其義務勞動的農奴。不僅如此,很多地主還盤算著如何減少以前自己地上的農奴可以分得的已經少得可憐的土地,比如剝奪他們最需要的部分:農奴小屋周邊的牧草地。其結果就是自由身的農民依然需要為以前的主人幹活,藉此來償還贖回土地的費用。 葉卡捷琳娜時期 葉卡捷琳娜原是德意志小國安哈爾特—澤伯斯特的公主,原名索菲婭·奧古斯特·弗雷德里克。1745年,她與17歲的皇儲彼得(即位後稱「彼得三世」)成親。此前,她皈依了東正教,並取教名葉卡捷琳娜。彼得三世即位後不得人心,1762年6月28日清晨,葉卡捷琳娜在她的情人和近衛軍軍官格里高利·奧洛夫的擁護下發動政變,廢黜了彼得三世。9月22日,葉卡捷琳娜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聖母大教堂加冕,史稱「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與彼得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雄心勃勃,著眼於將俄羅斯建成一個對外開放的世界強國。至35年後她逝世時為止,俄羅斯已經向西歐的政治和社會新潮流邁進了一大步 。
葉卡捷琳娜大帝時代,帝國在南方和西方得到相當大的新疆土。1768年,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俄土戰爭爆發,在1774年以《凱納甲湖條約》的簽訂而結束。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亞韃靼人則終止與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關系,而葉卡捷琳娜大帝在1783年吞並了克里米亞。1787年,第二次俄土戰爭爆發,1792年戰爭結束後,俄國將其勢力伸入巴爾干半島;雖然奧斯曼帝國沒有被俄國完全趕出歐洲,但已不再是俄國的嚴重威脅了。在西部,俄國則趁著波蘭立陶宛聯邦衰敗日虛之際,與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三次瓜分波蘭。 拿破崙戰爭 1814年3月31日,打敗了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親率反法同盟軍隊進入巴黎。但是,這次勝利也給俄羅斯帝國帶來了隱患,許多參加戰爭的貴族軍官受到美國和法國大革命的啟發。1825年12月26日,3000名士兵在聖彼得堡議會廣場彼得大帝青銅雕像前,要求廢除農奴制度,但遭到沙皇政府的殘酷鎮壓,有1000多名士兵被打死或打傷 。 遠東擴張 早於17世紀,俄國已積極向西伯利亞擴張,並與清朝發生沖突。清俄分別於1689年和1727年簽署《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確立邊界,但這並未阻止俄國的野心。1858年5月,俄國乘英法聯軍與清政府開戰之際,俄國以武力威脅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簽署《璦琿條約》,以黑龍江為邊界。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俄國更把整個外滿洲(包括庫頁島)吞並,並獲得海參崴這個不凍港,以擴展其於西太平洋的影響。另一方面,俄國亦企圖將勢力染指庫頁島及千島群島,與日本展開爭奪。1875年5月7日,時日本與俄國簽訂《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俄國把千島列島北部給予日本,換取庫頁島的主權。19世紀末期,俄國向清政府租借大連,成立關東州。俄國亦藉得到了東清鐵路的建築權對內滿洲進一步侵略,意圖建立「黃俄羅斯」。
俄羅斯帝國在北美洲亦曾經於1648年派遣探索隊成功的探索了阿拉斯加,並於1733年佔有俄屬北美,但在1867年10月將其以720萬美元(摺合2009年的90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州。 進入中亞 1838年,英國入侵阿富汗。同年8月英軍攻陷喀布爾。在俄國的暗中支持下,阿富汗人展開游擊戰爭,迫使英國於1841年12月簽訂撤軍條約;1842年英軍復克喀布爾,再遭重創後徹底退出阿富汗。1873年,沙皇大舉進攻並佔領希瓦汗國。英國則立即跟近,於1878年11月,第二次出兵阿富汗。在俄國暗中支持下,阿富汗人民起義並開展游擊戰爭,迫使英軍於1881年退出阿富汗。俄國針鋒相對,於1884年佔領阿富汗邊境很近的莫夫,1885年佔領旁吉德村,與阿富汗發生軍事沖突,俄英戰爭一觸即發。英國首相格萊斯頓向議會提出撥款1100萬英鎊的要求,並計劃由黑海進攻俄國。俄國政府聞訊迅速做出反應並獲得了德奧及法國的支持,迫使英國妥協。1885年5月,英國佔領朝鮮巨文島,准備一旦俄國向印度洋突進並由此引發英俄在中亞的沖突,英國就在遠東地區牽制俄國——這一策略後來為1902年1月30日英國和日本簽訂的同盟條約所代替。1885年9月,俄國和英國妥協,雙方簽訂《倫敦議定書》,在犧牲阿富汗的基礎上達成了劃分阿富汗邊界的原則。1887年俄國與阿富汗簽訂條約,確定俄國和阿富汗的邊界,暫時緩和了英俄兩國在中亞的矛盾。 克里米亞戰爭 1855年,亞歷山大二世繼位,他認識到俄軍在克里木戰爭中暴露出的問題,實質上是俄羅斯工業和政治體制落後於西方的問題。基於這個判斷,改革俄羅斯陳舊的政治經濟體制已經勢在必行。首當其沖需要廢除的就是農奴制。當時俄國90%的人口是農奴,被完全束縛在土地上,生產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也嚴重妨礙了以自由僱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數百年來農奴制與沙皇俄國的統治基礎緊密結合,以至於歷代多少高瞻遠矚的雄主,包括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去打開這個潘多拉的盒子。但歷史已經將責任無可推卻地放到了亞歷山大二世面前。 改革之路 實際上,亞歷山大從繼位那一天起就已經決心實行改革。1861年3月,終於下詔進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兩點:一是宣布廢除農奴制,農奴全部獲得人身自由,包括遷徙、婚姻、改變職業、擁有財產、訂立契約等;二是規定全部土地為地主所有,農民按照規定贖買一小塊土地,贖金數額為土地實際價格的兩三倍,農民支付一部分,其餘由政府以有償債券的方式代付,農民必須在49年內還清本息。
亞歷山大想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貴族和農奴都滿意,在巨變的同時維持國內局勢安定,讓農奴以贖買的方式獲得土地或許已是最佳的選擇。許多農奴解放之後由於土地減少等原因在經濟上仍然不能自立,必須以封建地租的方式接受地主的剝削,改革是不徹底的,但畢竟已邁過了最艱難的一步。
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農奴制改革觸動了俄羅斯廣大地主貴族的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對。面對重重阻力,亞歷山大二世仍將改革推行到底。通過改革,農奴成為自由耕種的農民。盡管一無所有,沒有自己的土地,在經濟關繫上必須依附原來的地主老爺才能生存下去,但在政治上的意義卻非同小可──農民們獲得了平等的政治權利,成為自由人,可以自由遷徙,也就意味著可以通過新開墾的土地致富,從而在經濟上也獲得完全的獨立。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影響之大,被人稱為法國大革命後最偉大的社會運動。因此亞歷山大二世獲得了「解放者」的名號。
1881年3月13日,亞歷山大二世准備簽署法令,宣布改組國家委員會,啟動俄羅斯君主立憲的政改進程,但在這一天他再次遇刺,醫治無效逝世。亞歷山大二世遇刺,打斷了此前的改革進程。 日俄戰爭和1905年革命 20世紀初,俄羅斯在日俄戰爭失敗,使國內危機發展。1905年工人和平請願被鎮壓,全國抗議浪潮此起彼伏,埋下了革命的種子。這次革命被列寧稱作是「十月革命的一次預演」。 一戰與二月革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無法支應來自德意志帝國的猛烈攻擊,民生物資極其貧乏。俄羅斯帝國出現內外危機 。終於在1917年1月俄羅斯沙皇被推翻。 1917年3月,尼古拉二世在退位,俄羅斯君主專制政體結束。

③ 俄羅斯歷史有多少年

俄羅斯歷史有400多年。從1547年,莫斯科大公國變成沙俄開始,正式開啟了俄羅斯的歷史,到現在也就是400多年的歷史。俄羅斯聯邦,又稱俄羅斯、俄聯邦、俄國。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

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東面與日本和美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3807公里。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以大陸性氣候為主。

俄羅斯的特點

俄羅斯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種類多,儲量大,自給程度高。森林覆蓋面積廣泛,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積量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氣已探明蘊藏量佔世界探明儲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

石油探明儲量佔世界探明儲量的9%。煤蘊藏量居世界第五位。鐵、鎳、錫蘊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黃金儲量居世界第三位。鈾蘊藏量居世界第七位。

④ 俄國多少年歷史

俄羅斯國家形成於9世紀末。862年,留里克統治諾夫格羅德。882年,留里克的親屬、諾夫格羅德公國的奧列格大公征服基輔公國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輔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國家(史稱基輔羅斯),取得基輔大公稱號。伊戈爾(912-945年);奧麗加(伊戈爾之妻945-962年);斯維亞托斯拉夫(965-972年);弗拉基米爾(978-1015年在位)。從專制統治(862-1132年)到采邑統治貴族時期。13世紀初,基輔羅斯衰落,封建制度與諸侯分立。
俄國歷史上的幾個時代。留里克王朝(862-1598年);大動亂時期(1598-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1613-1917年);蘇維埃時期(1917-1991年);新俄羅斯(1991年以後)

⑤ 俄羅斯歷史

一、留里克王朝

西元六世紀時,居住在第聶伯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以波利安人為中心形成部落聯盟,因其居住在德聶伯支流羅斯河兩岸,被稱為羅斯人。蒙古人將羅斯轉音稱為「俄羅斯」。
九世紀時,來自北歐的瓦良基人首領留里克征服了羅斯人,建立了俄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882年,留里克王朝定都基輔,稱為基輔羅斯。此時階級與貧富雖已出現,但農村公社制依舊根深蒂固存在了近八百年,成為俄羅斯民族的一個顯著特色。
王朝初期,對內實行索貢制。每年春夏兩季,俄羅斯大公率領親兵向平民商人徵收手工業品、蜂蜜、蜂蠟等物品。到十一世紀,羅斯人才從原始生產力轉變為封建制度。
隨著經濟文化發展,基輔羅斯不斷通過戰爭擴張。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讓全體羅斯人受洗,改信東正教,拋棄多神教信仰。
改信東正教的羅斯加強了與西歐、拜占庭的文化融合。基輔成為連接東方西歐之間的交通要道,隨著商業的發展,手工業開始在羅斯發展進來,基輔城內開設了鍛造刀劍的作坊。
基輔羅斯成為中世紀歐洲最大的國家,城內建築了輝煌的皇宮、威嚴的教堂、牢固的城牆,著名的蘇菲亞教堂。

蒙古人統治時期
十一世紀後半期,由於王位之爭和各地原始農奴制生產力的發展不平衡,波蘭、北歐、西歐民族的入侵,基輔羅斯造成分裂。
十二世紀時,在蒙古草原上崛起的蒙古人,憑藉他們驃悍的騎兵,靈活多變的包抄、圍堵戰術、鐵血紀律、縱橫歐亞大陸。他們每個騎兵擁有兩匹馬,飢食馬肉,渴飲馬血,日夜行程二、三百公里。蒙古人所到之處,城市化為灰燼,人民血流成河。他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大帝國。中國本部(含蒙古)是大汗直轄之地,是為元朝。伊兒汗國包括伊朗、阿富汗、大部分阿拉伯國家。察哈台汗國包含中亞大部分地區,金帳汗國統領北亞、東歐。印度汗國涵蓋南亞。蒙古帝國勢力一度達到亞平寧半島、希臘半島、波羅的海、德意志、波蘭、印尼群島。除了日本、英國、西歐和一些偏遠島嶼,整個歐亞大陸都在蒙古人的鐵蹄之下。1240年起,羅斯王公和教會成了金帳汗國的奴僕。羅斯各城最豪華的房子里住著大汗的代表,他們催取稅收,發布命令,王公和神甫各個低聲下氣,唯恐侍奉不周,每年各個王公定期朝拜大汗,領取浩命,作為自己統治的憑證。
蒙古人二百四十年的統治,使俄羅斯經濟、文化、發展停滯不前。十三、四世紀時,被毀的城市開始重建,手工業、農業開始恢復,商業的發展也加強了羅斯各地的聯系。
蒙古人的統治越來越不能為羅斯人民忍受,隨著各地王公勢力的興起,他們迫切需要取得獨立地位。教會勢力和商人、農奴主想從大汗手中獲取收稅權力,平民百姓也把自己的苦難原因歸結為蒙古人。
十四世紀蒙古人從中國退出後,又在中亞、印度等地遭到重大失敗,加上各王公之間內哄,導致金帳汗國開始衰落。
十四世紀時,莫斯科公國興起。莫斯科地處歐洲,遠離金帳汗國統治中心,又有森林沼澤掩護,大批羅斯人在那裡找到避難之所,莫斯大公運用權謀從金帳汗國大汗那裡取得了淩駕其他大公之上的權利,以大汗之名大大加強了自己的威望。
1480年,伊凡三世打敗蒙古人。羅斯脫離蒙古統治。

羅斯受蒙古統治,學到了優良的軍事技術,繼承了金帳汗國廣大領土以及殘酷的專制制度。從此羅斯人幾百年都無法明白,什麼是"自由"、"平等"、"民主"。西歐重現個體價值的啟蒙思想無法被羅斯人了解,他們將"自由"當做無法無天,"平等"當做"均貧富",而民主不過是"人民當家作主"。羅斯走向了既非西歐又非東方三大文明(中國、伊斯蘭、印度)的方向,他們自稱是"歐亞人"。
長期的戰爭形成了俄國人的流動性格。貴族打仗、農民種地,

"民族的流動性格"、"專制"、"農村公社"成了俄羅斯的三大痼疾。軍役貴族階層的相對擴大,使農村勞動力缺乏,羅斯走向了"農奴制"的道路。
伊凡雷帝(1533-1544)進一步加深了封建制度,打擊、削弱貴族勢力,連年征戰,擴大版圖。
1598年,留里克王朝絕嗣,波蘭人大規模入侵。俄羅斯人紛紛起義,打擊波蘭侵略軍,恢復了國家的獨立。

1605年,戈都諾夫突然死亡,羅斯,進入「混亂時代」。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才終告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舉伊凡四世的親戚,即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

二、羅曼諾夫王朝

羅曼諾夫王朝始於1613年,第一位沙皇為米哈伊爾,他的皇位不是傳來的,不是搶來的,也不是偷來的,可以說是撿來的或請來的。米哈伊爾的姑婆是沙皇伊凡的皇後,米哈伊爾的父親雖然曾得過沙皇重用,但早已遭惡運,雙親被強迫分開,皆被貶入寺院為僧為尼,米哈伊爾因此在寺院中長大。父親重去投軍又被德軍俘虜。沙皇伊凡之子無後,死後俄國陷入混亂15年。從伊凡苛政到亂世,羅斯人的日子並不好過。但羅曼諾夫家族最後卻終於時來運轉,一些東正教會和俗世人士請尼姑母子出廟,立米哈伊爾為沙皇。16歲的米哈伊爾的皇位據說是眾權貴感念他的姑婆-伊凡皇後-的德行而來。米哈伊爾掌政之後,於1619年將父親從德國俘虜營贖回,把治國實權交給父親。當時俄國皇室想與歐洲其他王族攀親,卻到處碰壁,有些王室連米哈伊爾的父親派來的求親者都不接見。歐洲王室看不起的不只是新沙皇。當時歐洲國家以自我為中心,鄙視俄國,將之排斥在歐洲之外,視俄國為亞細亞國家。羅曼諾夫家族成員雖然為皇權有過不人道的爭斗,可是在富國強兵,和「歐洲化」(彼時俄國「現代化」的代名詞)的過程中卻是一致的。其中以彼得大帝和凱薩琳二世影響最大。

雖是米哈伊爾的孫子,彼得大帝的皇位卻得來不易。他的父親阿列克賽,1645年米哈伊爾去世後也在16歲時即位為沙皇。阿列克賽與第一任皇後生的多個子女中只有兩子一女存活,兩個兒子體弱多病,小兒子先天痴呆。彼得的母親與沙皇所生的子女中只有彼得活到成年,且身體強壯。彼得的父親去世之後,他的異母長兄繼位。6年後去世,無子嗣。權貴們決定立10歲的彼得為沙皇。但是,彼得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婭靠寵臣和宮庭衛隊逼權貴們增立比彼得年長的痴呆為共同沙皇,以年齡為排序標准,其目的是為了要立索菲婭為攝政王。索菲婭也推行過一些歐化措施,也讓自己的寵臣帶兵打仗,但成效不大。少年彼得喜好西方文化。常到莫斯科的外國使館區,耳聞目睹了西歐文化。他身材高大,脾氣暴燥,喜玩軍事游戲,自組兩個團,從使館區招來外國「軍事顧問」,從國庫中領取槍炮。1689年,17歲的彼得靠著已有一千官兵的這兩個團逼索菲婭退位,進尼姑庵。

彼得掌權後,於1697年派一使團一起出訪西歐,(剛開始假裝為一小軍官),一年半中親眼目睹西歐各方面實情,醫院,博物館,天文台和各式工廠,包括制幣廠、軍工廠,彼得最愛看的是造船廠,包括荷蘭和英國的,在當時最好的一個英國造船廠待了六個星期。彼得回國後,推行「全盤西化」。衣服款式改穿西歐式的,臣民須剃須(這在當時為勢力強大的教會所反對的),設立第一個俄國解剖博物館。

彼得推行政治改革、鼓勵工業化、安內攘外,陸軍越戰越勇,海軍也從無到有,先在陸地上,後以第一個波羅的海艦隊在海上,打敗當時的強國瑞典,也戰勝過奧斯曼帝國。俄國從瑞典這個以前大不在意自己的國家手中奪得一片靠波羅的海的土地,成了俄國西部。在這片土地上,彼得大帝下令設計建造聖彼得堡。其後多半時間,俄國首都也被移到聖彼得堡,而不是莫斯科。

彼得大帝在位期間,以嚴刑治貪官污吏,但是腐敗問題還是愈演愈烈。他遇到了皇位繼承的問題。他與第一任皇後的關系在婚後幾周內就生變,雖有一子,但彼得從西歐回來不久就將她趕進尼姑庵。後來他從親信大將門切尼可夫那裡轉來一位出身低微的立陶宛女子,對她大加寵愛,以至她成為有子女參加婚禮的人的榜樣,即是先生育子女而後結婚。第二任皇後生的四子和六女多半早逝,最後剩下兩女。第一任皇後所生之子後來以企圖謀反父皇之罪,被判決死刑。直到彼得大帝於1725年駕崩,第一任皇後所生之子留給彼得的一個孫子只有9歲。最後,在彼得大帝沒有明確遺囑的情況下,有權貴翻到了一紙彼得大帝贊揚其皇後輔帝有方的信件,作為皇位傳給彼得的第二任皇後的理論依據。第二任皇後繼位後就是凱薩琳一世。她靠門切尼可夫的輔佐在位2年。因無子嗣,死後傳給彼得大帝第一任皇後所生之子留下的這時已11歲的孫子(彼得二世)。但他在位不到3年即去世。此後皇位繼承陷入一片混亂。

凱薩琳一世與彼得大帝所生的次女伊莉莎白想繼位,未果。因為彼得大帝痴呆的哥哥(伊凡五世)的後代女兒中有一位嫁到中歐小公國因為守寡而回俄國的安娜,最上層的權貴立她為女皇,附帶要她在一個秘密協議上簽字,即所有的大事都要經這幾個人的同意。安娜女皇先是答應,但很快就撕毀了協議。可惜她攬權有術,治國無方,她請了許多她所嫁去的德國小公國的外國人出任多個要職。她有的是外觀的歐化而缺乏對國力的推進。

安娜在位十年(1730-1740),死後傳位給親姐姐的三個月的孫子(伊凡六世)。剛滿一年,凱薩琳一世與彼得大帝的女兒伊莉莎白在寵幸和宮庭衛隊支持下推翻了攝政王,廢小沙皇並將他終生囚禁,伊莉莎白遂自任為女皇。

伊莉莎白女皇在位二十年(1741-1761),重新推動其父彼得大帝政策。在「七年戰爭」中打敗了普魯士,在文化上發展了俄國文化新時期。羅曼諾索夫和蘇馬羅科夫都是出身於伊莉莎白女皇時代。出身漁夫的羅曼諾索夫被公認為俄國第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在化學物理各領域中都有傑出表現,他多才多藝,普希金稱之為歷史學家、力學家、化學家、礦物學家、藝術家和詩人。出身貴族的蘇馬羅科夫在文學和戲劇方面為俄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伊莉莎白女皇接受羅曼諾索夫建議,在1755年設立了俄國第一所大學,這就是久負盛名的莫斯科大學。經過伊莉莎白時代,彼得大帝開創的文化上的西化在俄國貴族階層被普遍接受,甚至是造成「崇洋媚外」,也加大了貴族階層與平民之間的差異。在傳宗接代上,伊莉莎白把自己的親姐姐的兒子彼得從外國接回,幫他娶了中歐另一小公國的妻子凱薩琳。伊莉莎白死後,彼得三世繼位不到半年,凱薩琳在寵幸和宮庭衛隊支持下逼自己的丈夫放棄皇位,自立為女皇,是為凱薩琳二世。她的寵臣們找藉口挑釁已經被關的彼得三世,將他殺害。正式宣布他的死因是「急性腸痙攣盡力醫治無效」。

凱薩琳二世與羅曼諾夫家族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為一德國人,不放心已被關了近二十一年的十五個月起就被伊莉莎白廢了皇位的伊凡六世。他從小就為親姨婆和母親背罪,被表姨婆關起來的青年,最後被表姨指使的人殺了,做了生於皇族之家而歹命的例子。

凱薩琳二世也稱為凱薩琳大帝,在位三十四年(1762-1796),雖是德國人,卻使俄國人長了民族氣慨。繼位初期先整頓軍隊和國家,寵臣波登金建造新城市,協力建造黑海艦隊。稍後鎮壓了農民起義,以後戰過奧圖曼帝國,瓜分了波蘭,擴大了俄國版圖。在「西化路線」上,熟悉西歐文化的她更新法律,送貴族青年留學,引進西歐文學、哲學。凱薩琳大帝以金錢和權力來支持外國和本國的「知識份子」,讓他們出版圖書。她喜歡法國的伏爾泰,西歐的藝術品。此時西化風氣在俄國盛行的程度也更家普遍,而不再局限於大城市了。

在以農民利益為代價的情況下,凱薩琳二世給了貴族庄園主較多優待,想鞏固他們對外國來的女皇的忠誠或支持。她也利用自己的眾多寵幸中的一些人來輔政。其中以波登金最有成效,而最後一位小她近四十歲的朱波夫,大誤她的國事卻不為察覺。凱薩琳二世後期在面臨自己起初大力提倡的西化思想帶來「持不同政見」的情況時,卻不能容忍。拉基謝夫、諾威科夫等一些出身貴族但卻不滿現實的作家,因為在作品中敢於描繪俄國農村現狀、討論不同意見,或被流放西伯利亞,或關監獄。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凱薩琳二世更是下令停止翻譯包括一些以前她自己提出要翻譯成俄文的西方著作,禁止出版包括以前她提倡引進的書。從此,一場最初由沙皇開始的自上而下的西化過程,在政治和思想方面民間開始超前,而且開始了與沙皇政權有了利益沖突。在沙皇政權最得意之時,埋下了最終被推翻的種子,雖然這個過程又經歷了一百多年。十九世紀的俄國沙皇,最令人難忘的是亞歷山大一世與拿破崙的戰爭(「第一次衛國戰爭」,1812年先失莫斯科,1814年攻下巴黎)。十九世紀的俄國在民間也活躍起來。大批才子,包括:詩人普希金,作家卡拉姆金、萊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評論家別林斯基,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等。

雖然保羅一世解決了羅曼諾夫家族內部傳位的問題,但是沙皇家族「小團體」與覺醒中的廣大民眾的關系卻一直沒有解決。亞歷山大一世曾試圖創立憲法,行政改革,卻放不下絕對權力。有些參與協助謀劃的知識份子後來遭到流放。亞歷山大一世後期因對宗教狂熱,神秘死於外地。尼古拉一世繼位,「十二月黨人」起義。起義的青年軍官最後被沙皇以武力鎮壓。尼古拉一世在軍事和政治上精治俄國,建立一套刊物審查制度,親自招來普希金給他的作品「提建議」。他一面「平反」和起用被流放的人士,一面建立專門機構來監視全國的可能政見異議者。他也讓自己的「精英」(包括一個前流放分子)提改革建議。雖然這些措施在西歐都沒有阻止皇權倒台,沙皇總是相信俄國有俄國的國情,這個國情當然也是沙皇自己的版本。尼古拉一世對兒子亞歷山大二世聘請老師教導,讓他年青時游歷俄國許多地方,到歐洲各個國家,並直接參政。

亞歷山大二世繼位後,推行重大改革。他在米留丁協助之下推出解放農奴法,收買庄園主土地歸農民集體所有。他也由米留丁兄弟等協助連續推出行政、法律和兵役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法案。亞歷山大二世是唯一在位時被革命黨人殺害的沙皇。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三世繼位後在經濟發展上蕭規曹隨,而在政治上卻全面倒退,革命黨人和自由派人士,學生,職員,農民一概嚴厲打壓,得到了表面上的穩定。亞歷山大三世最後死於腎炎。

亞歷山大三世高壓下得到的穩定,至兒子尼古拉二世終於維持不了。1905年俄國暴發大罷工、罷市、罷課,尼古拉二世靠武力鎮壓後竟然認為俄國民眾應該覺得對不起他們的沙皇。一些上層人士建議的改革,他不採納或改革太慢、太少,沙皇聽信皇後。在國家形勢巨變的時代卻感覺遲鈍,熱衷於皇後形成的小圈子,這個小圈子包括庸才和怪人(如「農民聖人」拉斯普丁)。等到1917年二月革命暴發時,下層上層一齊造反,尼古拉二世在外地連家都回不去,在火車上被逼棄位。

⑥ 從歷史上的角度來看,為什麼俄羅斯一直都很窮

首先我們從戰爭角度分析:
俄羅斯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歷史,從建立開始就一直在打仗,幾乎沒有停過。而戰爭是破壞力最大的人類活動,而且戰爭打的就是錢財。因此,不斷戰爭的俄羅斯很難積攢財富,沒有和平時期,也就沒有發展的穩定環境。而且戰爭使得大量的勞動力死亡,更加無法推動經濟的發展。從沙俄時代開始,到現在依舊是如此,光是在敘利亞,俄羅斯就花費了幾十億美元,簡直是在燒錢。
其次,歷史遺留問題:俄羅斯從古代開始,最發達的工業就是服務於軍隊和戰爭的工業,到了蘇聯時代依舊是如此。而俗話說沒有民用工業,很難富裕,俄羅斯長期以來只是發展軍事重工業,無法聚集財富,所以百姓一直生活就不太好,這也是一種常態。而且更加關鍵的是,歷來俄羅斯的統治者,包括沙皇時期,很少有關注經濟發展的,也就是彼得大帝關注了一下,還是因為沒有軍費打仗了,才開始意識到沒錢。
最後所處的環境問題:俄羅斯經濟發展還有一點非常的關鍵,那就是人口少,俄羅斯1700多萬平方公里,只有1億多人。廣大資源豐富的西伯利亞地區,基本是荒無人煙,沒人開發,資源也沒辦法利用,因此,影響了工業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人少也使得消費市場很小,無法形成美國一樣的消費推動經濟的循環,這也是軟肋之一。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歷史有多少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