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羅斯到底是哪種國家
俄羅斯是個聯邦制的國家。
俄羅斯的行政體系:
【國名】 俄羅斯聯邦,或俄羅斯(The Russian Federation, The Russia;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Россия)
由89個聯邦主體組成:
(1)21個共和國:阿迪格共和國(阿迪格)、阿爾泰共和國、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達吉斯坦共和國、印古什共和國、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哈利姆格坦格奇、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卡累利阿共和國、科米共和國、馬里埃爾共和國、摩爾達維亞共和國、薩哈共和國(雅庫特)、北奧塞梯共和國、靼韃斯坦共和國(靼韃斯坦)、圖瓦共和國、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哈卡斯共和國、車臣共和國、楚瓦什共和國-恰瓦什共和國;
(2)6個邊疆區:阿爾泰邊疆區、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濱海邊疆區、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
(3)49個州:阿穆爾州、阿爾漢格爾斯克州、阿斯特拉罕州、別爾哥羅德州、布良斯克州、弗拉基米爾州、伏爾加格勒州、沃洛格達州、沃羅涅日州、伊萬諾沃州、伊爾庫茨克州、加里寧格勒州、卡盧加州、堪察加州、克麥羅沃州、基洛夫州、科斯特羅馬州、庫爾干州、庫爾斯克州、列寧格勒州、利佩茨克州、馬加丹州、莫斯科州、摩爾曼斯克州、下諾夫哥羅德州、諾夫哥羅德州、新西伯利亞州、鄂木斯克州、奧倫堡州、奧廖爾州、奔薩州、彼爾姆州、普斯科夫州、 羅斯托夫州、梁贊州、薩馬拉州、薩拉托夫州、薩哈林州、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斯摩棱斯克州、坦波夫州、特維爾州、托木斯克州、圖拉州、秋明州、烏里揚諾夫斯克州、車里雅賓斯克州、赤塔州、雅羅斯拉夫爾州;
(4)2個聯邦直轄市:莫斯科、聖彼得堡 ;
(5)1個自治州:猶太自治州;
(6)10個民族自治區:阿加布里亞特民族自治區、科米彼爾米亞克民族自治區、克里亞克民族自治區、涅涅茨民族自治區、泰梅爾(多爾干-涅涅茨)民族自治區、烏斯季-奧爾登斯基布里亞特民族自治區、漢特曼西斯克民族自治區、楚科奇民族自治區、埃文基民族自治區、亞馬爾-涅涅茨民族自治區。
俄羅斯是個聯邦制的國家。所以這些共和國就是隸屬於它管轄的獨立政治體系!這就猶如中國的香港,澳門一樣!不過,就是說明這些政治實體有自身的政治權利。比如:首相任命權,獨立選舉權,首相出訪權,一定的軍事權力,立法權(是在俄聯邦憲法的前提下,就是不得違背聯邦憲法)等等。
俄羅斯政府當然不願意它們以後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了!從俄羅斯政府對車臣共和國的處理上就可以看出來這一點!但是,最近的幾年中俄車臣地區的獨立運動十分的頻繁!俄羅斯是個聯邦制的國家,就是各個邦國,以及各個州等的集合體!所以說它們日後是否可以獨立成為主權國家也不是隨便可以說得!這要看日後俄羅斯的政治走向,俄羅斯國內的穩定程度,俄羅斯與歐美等大國之間的政治聯系等等這些不確定的因素!不過,從目前看來這個可能性很小!
附;
俄羅斯政治:1993年12月12日,俄羅斯聯邦舉行全體公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同年12月25日,新憲法正式生效。這部憲法確立了俄羅斯實行總統制的聯邦國家體制。憲法規定,俄羅斯聯邦總統是國家元首,是俄羅斯聯邦憲法、人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的保障;總統按俄羅斯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決定國家對內對外政策;總統任命聯邦政府總理、副總理和各部部長,主持聯邦政府會議;總統是國家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並領導國家安全會議;總統有權解散議會,而議會只有指控總統犯有叛國罪或其他十分嚴重罪行並經最高法院確認後才能彈劾總統。根據憲法,俄羅斯聯邦會議是俄羅斯聯邦的代表與立法機關。聯邦會議由聯邦委員會(上院)和國家杜馬(下院)兩院組成。聯邦委員會由俄羅斯聯邦每個主體各派兩名代表組成:一名來自國家代表權力機關,一名來自國家執行權力機關,主要職能是批准聯邦法律、聯邦主體邊界變更、總統關於戰爭狀態和緊急狀態的命令,決定境外駐軍、總統選舉及彈劾,中央同地方的關系問題等。國家杜馬是俄羅斯的立法機構,由450名代表組成,每4年選舉一次,其中半數席位由全國225個大選區各選一名代表產生,另半數席位則由在選舉中得票率超過5%的競選黨派按得票多少分配產生。根據俄憲法規定,任何沒有跨越5%得票率「大關」的黨派不僅不能參與黨派競選席位的分配,而且該黨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在地方選區當選的代表也無權在國家杜馬中單獨組成議員團。國家杜馬的主要職責是負責起草和制定國家法律、審議總統對政府總理的任命以及決定對總統的信任等。國家杜馬下設國際事務委員會、安全委員會、國防委員會、立法委員會、經濟政策委員會、民族事務委員會等20多個委員會。(國家杜馬最早成立於1906年,是沙俄時代經選舉產生的立法機構,1917年3月被解散。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於1993年12月選舉產生了第一屆國家杜馬。)但國家杜馬關於提起訴訟的決定和聯邦委員會關於解除總統職務的決定,必須經過議會兩院全體議員三分之二票通過,而且須由國家杜馬不少於三分之一的議員提出建議。憲法規定,俄羅斯聯邦政府是俄羅斯聯邦的執行權力機構。聯邦政府由聯邦政府總理、副總理和聯邦部長組成。憲法還規定,各聯邦主體(共和國、邊疆區、州、自治州和自治區)的權利、地位平等。俄羅斯聯邦主體的地位只有在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聯邦主體根據聯邦憲法進行相互協商後才能改變。
具體的內容可以瀏覽以下網頁:
參考資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01/content_418805.htm
http://ke..com/view/2403.htm
② 俄羅斯現在已經是資本主義國家了,那可不可以認為它跟美國在意識形態上是站在一邊的
什麼是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系統的思想觀念,代表了某一階級或社會集團(包括國家和國家集團)的利益,又反過來指導這一階級或集團的行動,
依據這個定義,可以說意識形態就是一種思想觀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觀念,
它有三個特徵:
第一是群體性,即不是個別人的思想觀念,而是已經被某個群體(階級或社會集團)所接受的思想觀念,代表這個群體的利益並指導其行動;
第二是系統性,即不是支離破碎的想法和觀念,而是形成了體系;
第三是歷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
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是價值觀.
從上面對意識形態的解釋,我個人認為是這樣的。只是這個雖然說到兩者已經站在一邊了,但是兩者的價值觀,還是存在區別的。
北極熊天生的傲慢和美國佬的自以為是,決定了一個地球不可能有兩只相互和睦的老虎。
二者20世紀中期是兩個唯一的世界超級大國,地位相同,陣營不同,一個是老虎,一個是獅子,現在獅子只是把頭發剔了、把JJ修剪了一下,認為自己已經變老虎了,但是,老虎和他的同夥們都知道,丫現在變性手術技術還不成熟,到底是不是真變成老虎了,還有待時間的考證,就算是老虎了,丫也是來搶食的,不是一路的,所以咱不可能站在一起思考問題。
我的觀點,最好的實踐證據就是,俄羅斯是G8成員之一,中國不是,雖然中國說過不結盟什麼的。但是本人以為,就算中國開始結盟了,G8會不會接受中國,還是個未知數,意識形態的不同存在,必將對中國21世紀的崛起提出更多的挑戰。
所以大多數人都佩服,中國共產黨搞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也為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處理相關問題,帶來了很多可變、可操作的理論依據,不必拘泥於社會主義那一套條條框框。
③ 俄羅斯屬於歐洲嗎
1、俄羅斯是歐洲國家。
2、雖然俄羅斯四分之三的領土在亞洲,但是它的首都莫斯科卻是在歐洲,從國際法上來說和習慣上來說都是歐洲國家。
(3)在國際事務中俄羅斯是什麼的國家擴展閱讀
俄羅斯簡況
俄羅斯聯邦(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英語:Russian Federation),簡稱俄羅斯(俄:Россия,英:Russia)[1]。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國旗為白、藍、紅三色旗。國徽主體為雙頭鷹圖案。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由194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俄羅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7.7%。
④ 俄羅斯是資本主義嗎那美國為什麼和它對立又沒社會制度的差異。
美國的目的是全球霸權,不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俄羅斯有強大的實力,所以美國在一步一步削弱他,俄羅斯忍無可忍,所以有了這場軍事沖突。
1、美國
有人會覺得這場紛爭美國並不是最先出手的國家,其實這場賭局最先出牌的恰恰是美國。從策動一場一場的顏色革命,將俄羅斯周邊的國家一一變換顏色,美國一直在連續不斷地出牌,與原先的冷戰不同,這個過程其實與意識形態無關,只不過是美國所領導的北約在地緣政治軍事問題上的全球性攻勢的一部分。而顏色革命不過是個手段而已。美國在喬治亞策動顏色革命,使得俄羅斯徹底喪失了戰略安全感,最終導致俄格沖突的爆發。
美國的訴求很簡單,將在政治軍事上對俄羅斯的封鎖線最後完善起來,徹底鉗制住俄羅斯的手腳,使得俄羅斯喪失所有的戰略主動權。這個訴求十分龐大,但是目前美國已經將這個訴求進行到了最後一步,這一步完成,整個戰略構想便成為現實。值得著重說明的是,美國的這個訴求並不表明美國對俄羅斯有著領土野心和侵略性意圖,美國的目的是要阻止遏制俄羅斯的發展勢頭,只要阻止俄羅斯復興成為前蘇聯那樣的龐然大物,美國就能保持其全球霸主的地位。
目前的態勢對美國而言有利有弊,俄格沖突的爆發使得美國重新團結了西方大多數,形成了針對俄羅斯的潛在聯盟;但是同時惡化了俄美關系,使得美國不得不調整其全球戰略的重心,對俄羅斯傾注更多的精力和國力。從眼前講,美國和西方其他國家的關系恢復迅速,甚至對東歐國家的影響力空前擴大,俄羅斯被孤立,美國收獲了頗為豐厚的眼前利益;從長遠講,美國的領導人明白,對於美國而言目前在全世界最具競爭潛力的國家並不是俄羅斯,而是正在強勢崛起的中國,俄格沖突的爆發將使美國不得不暫時削減對中國方面的關注和投入,而這對於長遠來講是絕對得不嘗失的。這場沖突的爆發使得中國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更為微妙,更加具備自由度。如果美國長期陷於與俄羅斯的爭端,則必然導致中美之間潛在競爭的局面開始向中國大幅度傾斜。
2、俄羅斯
俄羅斯對喬治亞問題作出反應是十分正常的,這是一個被逐漸套上絞索的昔日帝國必然會做出的反應。拋開意識形態和國家主權,俄羅斯的做法是可以理解
俄羅斯的訴求也不大,北約必須停止這種咄咄逼人的擴張態勢,否則今天的喬治亞就是未來的東歐各國。或許在全球軍力部署上俄國現在已經遠遠落後於美國,但是在東歐一隅,俄羅斯仍然是個空前龐大的存在,即使不考慮其承襲自前蘇聯的龐大核武庫,僅僅是常規武備也是目前在北約的幫助下正在逐步武裝起來的東歐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就像中俄之間始終保持外蒙古這塊緩沖之地的默契一樣,俄羅斯最終的目的應該是與西方之間達成這樣一種默契,兩大軍事集團之間達成一種相對的共贏的默契,保持足夠的緩沖,這才是和平發展的基礎。
這場地區性沖突對於俄國來講同樣有利有弊,俄羅斯因此與西方徹底決裂,俄國內民眾從此與西方決裂,上下兩院的投票結果表明,西方國家已經將自己在冷戰期間花在前蘇聯身上的和平演變籌碼輸了個精光,俄羅斯自由之父索爾尼仁琴不待見戈爾巴喬夫,不待見葉利欽,卻對普大帝情有獨鍾,充分說明了這位俄國自由派代表人物的政治立場,西方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在俄羅斯境內已經徹底破產,這一點對於俄羅斯是個很大的收獲,未來五十年內,俄羅斯將始終與西方保持距離。但是在眼前,俄羅斯卻面臨幾近絕望的孤立,西方世界絕不會支持俄國,東方以中國為代表的第三方勢力也會謹慎地看待這一事態,不會自己將頭套進絞索,不會有其他的國家犧牲自己的國家利益來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俄羅斯面臨空前的孤立!
不過俄羅斯的困境在於眼前,其出路卻在於堅持。因為中國等國家出於國家利益攸關不會支持俄羅斯是一會事,但是這些國家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會與俄羅斯有著在相同方向上的利益契合點。作為同樣正在崛起的大國,中俄面對美國是有共同語言的。這種局面只要美國還是唯一的世界霸主就不會因為其他因素改變,中國或許不會支持南奧獨立,但也絕不會坐視俄羅斯倒下,未來的國際格局如果發生變化,安理會當中的中俄兩張否決票仍然是懸在美國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應該說,這兩張票比起英法那兩張,含金量高的太多了。俄羅斯只要能夠熬過眼前的難關,未來在國際事務中西方必然會主動尋求與俄羅斯的合作。美俄關系的未來發展,或許可以參考老布希政府任期內中美關系發展的前車之鑒。
3、中國
中國到目前為止貌似沒有對俄格沖突進行明確表態,上合會議上中國發出的聲音主要有兩層含義,一個是不支持但也不明確反對俄羅斯在南奧塞梯的軍事行動,另一個是反對將共同安全性條款加進上合組織成員國的義務條款當中。考量中國的這一表態,同樣要從中國自己的國家利益出發,同時還要兼顧上合組織成員國的歷史和立場。
中國的訴求其實也不復雜,其一是絕不能在法理上給自己統一上的麻煩,台灣問題是中國最根本的國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必須謹慎,此刻張嘴仗義表態容易。付出的確是自家的根本利益,因此絕不能妄言;其二,中國在上合組織當中的地位與俄國完全不同,上合組織除去中俄之外其餘絕大多數都是當年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原本屬於俄羅斯的勢力范圍,蘇聯解體之後,中國通過經濟上的聯系逐漸加強了和這些國家之間的互信和聯盟關系;應該指出,這些國家至今對於前蘇聯半個多世紀的覆蓋性統治還心有餘悸,對俄羅斯抱有很高的戒意,此次俄格沖突的爆發,讓這些國家更加的膽戰心驚,因此他們就算公開站到喬治亞一邊去也不稀奇,如今能夠兩不相幫,普大帝和小梅已經可以慶幸了,中國在這中間扮演的角色是很微妙的,這些中亞小國由於對於俄羅斯的畏懼會很自然的親近中國,這些年在這幾個國家中國經濟力量的快速擴展和生根其實很能說明問題,上合組織絕不是簡簡單單給中國帶來一個軍事上的聯盟,而是有著切實的經濟利益的,如果上合組織加入了安全性條款,那麼就變成了一個隨時可能會給中國帶來麻煩的地區性組織,對此,發展中的中國自然敬謝不敏。
中國在此事上的利弊得失相對比較淺,俄羅斯的影響力每在上合內部下降一分,中國的影響力就相應上升一分,俄羅斯現在就算再對中國的態度不滿,不管是眼前還是日後都不太可能和中國翻臉,實際上,俄中關系的摁鈕在美國手中,只要美國仍然採取這種圍一個堵一個的國策,中俄想分手會很困難。美國要麼放棄北約東擴,反過來到太平洋建立針對中國的封鎖和擴張,要麼便只能眼看著中俄聯盟的現實存在。俄國未來與中國合作的地方很多,需要中國支持的地方同樣很多,比如車臣問題,因此中國目前的中立俄羅斯不會過於記恨,人都是利益動物,何況國家。至於安全性條款的問題,只要中國對上合組織的訴求主要還是經濟性的,就不會同意這樣的動議,一旦有一天中國覺得經濟利益已經足夠,需要上合組織來承擔一些安全性利益,中國才會同意這樣的動議,不過到時候俄國的態度要根據當時情況而定,但是這個條款的意義將是非凡的,東西方的對峙與競爭將集中表現在這個條款之上。
目前的中國,還是一方面盡可能擴大自己在中亞地區的影響,盡管這一地區同樣是俄羅斯的後院,但是中國以經濟為手段進行介入比起北約以軍事手段進行介入要溫柔許多,俄羅斯也更加能夠接受一些。一旦簽訂了安全條款,那麼難免中俄會在中亞五國的軍事領域發生某些碰撞,這是一件絕對得不嘗失的事情,清醒過來的俄羅斯會十分懊惱自己在這一問題上的草率。基本上,如果沒有西方非常直接的軍事威脅,上合組織轉變成軍事防衛共同體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是以目前中俄兩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而言,在上合組織內部中國能夠獲得的實際利益要大一些。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絕不會讓俄羅斯單獨面對西方的火力,那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任何試圖制裁或者是孤立俄羅斯的行動沒有中國的配合都將是一句空話。在這一點上,連西方國家都沒有報啥幻想,中國能夠中立,西方已經很高興了。目前中國對抵制冬奧會的表態就很說明問題。什麼事情現在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中國分得很清楚。
結語:在這里我沒有把歐洲列進去,因為歐盟此次的表現是十分有失水準的,歐盟作為一個鬆散聯盟,其反應力實在令人難以恭維。在事件爆發之前,北約的東擴雖然也有歐洲的利益在裡面,但是東擴並不能給歐洲帶來直觀的利益和安全,俄羅斯就算再衰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軍事能力仍然不是沒有了美國的歐洲所能夠制約的,北約的東擴雖然讓美國又多了一層戰略緩沖,但是歐盟卻因此受到俄國的敵視,這種效應不是短期的,而是將在相當長時間內長期存在,這對於一個獨立的歐洲是十分不利的,歐盟在今後若干年內將很難逃脫美國跳下戰車。從歐盟的反應和法國的調停來看歐盟此次十分希望能夠擔當主要角色,然而無奈的是強硬的歐洲議會得不到美國主導的北約的軍事響應,而傲慢的俄羅斯則乾脆將辛苦奔走的法國人當猴耍,歐盟要制裁、要孤立、要冷戰,卻既不明白美國的態度也不知道中國的立場,除了痛快痛快嘴皮子,歐洲此次啥也得不到,如果事態升級,首先損失的就是歐洲諸國的利益,如果事態僵持下去,歐洲將重新變成美國的小弟,除非俄羅斯妥協,否則歐洲總是要吃虧的,即便俄國妥協,得到利益的也是美國,而不會是歐洲。
⑤ 俄羅斯的國際地位 有追加分
它現在不是發達國家,卻和以前一樣有擴張領土的野心。俄羅斯周圍的領國無論是獨聯體國家還是蘇聯時期東歐的所謂「盟友」都對俄羅斯懷有戒心,因為他們過去受到俄羅斯的侵略,現在的俄羅斯又不願意承認過去不光彩的歷史。所以,俄羅斯真正的朋友只有中東的伊朗和敘利亞。
俄羅斯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所以對國際事務還是有一定話語權的。
⑥ 俄羅斯之前叫什麼國家
俄羅斯以前叫:基輔羅斯、莫斯科大公國、俄羅斯帝國、蘇聯時期等等。
俄羅斯聯邦,又稱俄羅斯、簡稱俄聯邦、俄國。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半總統制共和國。
俄羅斯歷史始於東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988年開始,東正教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並最終形成了占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13世紀初,基輔羅斯被蒙古人佔領後,最終分裂成多個國家,這些國家都自稱為是俄羅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統繼承人。
13世紀以後,莫斯科逐漸成為原先基輔羅斯文化的中心。16世紀中葉伊凡四世時代,莫斯科大公國改稱沙皇俄國。到18世紀彼得一世稱帝,改稱俄羅斯帝國,橫跨從波蘭到太平洋的廣袤地域。1861年,俄羅斯廢除農奴制。隨後農民不斷增加,對土地的需求也不斷增長,急劇加大了革命的壓力。從廢除農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推出了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憲法和國家杜馬,極大地改變了其經濟和政治狀況,只是沙皇尼古拉二世依然沒有意願放棄獨裁統治。
軍事戰敗和食物短缺引發了1917年俄國(10月)革命,此後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無產階級)登上權力的舞台,建立了蘇聯。從1922年至1991年,蘇聯逐漸成長為一個超級大國。但隨著經濟和政治體制的缺點所引發的矛盾越來越尖銳,1991年蘇聯解體。
1991年後,俄羅斯聯邦成立並繼承了蘇聯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然而,俄羅斯已不再是超級大國。直至今日,俄羅斯的政治經濟結構依然帶有沙俄和蘇聯的特點。
⑦ 俄羅斯到底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啊
俄羅斯是發達國家, 俄羅斯是世界經濟大國。蘇聯時期它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蘇聯解體後其經濟一度嚴重衰退。2000年之後俄羅斯的經濟迅速恢復發展。2006年俄羅斯的經濟全面超過1990年解體前。2007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35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位。豐富的資源為俄羅斯工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後盾。俄重工業基礎雄厚,部門齊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部門發達。近年來俄羅斯的電子計算機工業、宇航航空工業、高科技產業迅速崛起。特別提出的是俄羅斯的國防工業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獨特的地位,實力雄厚,其武器產品出口到全球各地。俄農牧業並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和豆類,畜牧業主要為養牛、養羊、養豬業。
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產品、金屬及其製品、化工產品、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寶石及其製品、木材及紙漿等;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食品和農業原料產品、化工品及橡膠、金屬及其製品、紡織服裝類商品等
發達國家,又稱已發展國家,是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技術較為先進,生活水平較高的國家,又稱作工業化國家、高經濟開發國家(MEDC)。已開發國家大多具有較高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per capita GDP),不過,通過開發自然資源也可以達到較高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而這樣的國家未必有較先進的技術(比如沙烏地阿拉伯開發石油,諾魯開發磷肥等)。
其他常常用來表示發達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又稱發展中國家)這兩個團體的詞語有:第一世界/第三世界、北方國家/南方國家、工業化國家/非工業化國家、發達國家/落後國家、富裕國家/貧窮國家。西方國家雖然有類似的涵義,但是並不等同於發達國家。
在聯合國的運作中,目前並沒有建立出一套傳統來指出哪些國家或地區是屬於已開發或開發中。普遍觀念認為,亞洲的日本、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以及歐洲是屬於已開發的區域或地區。在國際貿易統計學上,南部非洲關稅同盟被視為是一個已開發區域,而以色列是一個發達國家;東歐國家以及歐洲的前蘇聯解體的國家既不被認為是發達國家,也不被認為是開發中國家。有些人認為,成為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成員(不過屬於發展中國家的墨西哥和土耳其也是成員國),就是獲得國際承認,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標志。
[編輯本段]目前的發達國家
普遍而言,根據各種資料(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CIA發布的《世界概況》、聯合國)的顯示來看,已開發的國家或地區有以下這些(依照其拉丁字母順序排列):
安道爾
澳大利亞
奧地利
比利時
百慕大
加拿大
丹麥
法羅群島
芬蘭
法國
德國
中國澳門
希臘
冰島
愛爾蘭
以色列
義大利
日本
列支敦斯登
盧森堡
摩納哥
荷蘭
紐西蘭
挪威
葡萄牙
聖馬利諾
西班牙
瑞士
瑞典
英國
美國
梵蒂岡
匈牙利
捷克
巴哈馬
有些資料也將下列國家或地區視為已開發:
塞普勒斯
馬爾他
中國香港
中國台灣
韓國
新加坡
斯洛維尼亞
土耳其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
與發展中國家相對的經濟上比較發達的國家。通常指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24個成員國,其中以美、日、德、英、法、意和加拿大7國最為發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下,一些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資本主義國家,率先採用最新的科學技術,使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增長,成為經濟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在世界上占據重要地位,對世界經濟、政治有較大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經歷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被稱為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70年代初期~80年代出現了經濟滯脹,之後便是經濟低速增長。這些國家隨著生產的發展,資本的集中,壟斷也有很大發展,並且壟斷資本國際化達到了空前的規模。這些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與合作有所發展,但矛盾也隨之發展和趨向激化。
發達國家又分為超級大國和第二世界。超級大國是謀求世界霸權的具有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的大國,其特點是依靠自己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在世界范圍內推行霸權主義,對其他國家進行經濟剝削、政治壓迫和軍事侵略或控制,企圖獨霸整個世界。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第二世界是處於超級大國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達國家。這是毛澤東將世界各國劃分為三個世界時提出來的。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不如超級大國,不同程度地受超級大國的控制和威脅。但是,它們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比發展中國家雄厚,不少國家還保留著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不同形式的殖民統治。
從世界經濟政治地理的角度看,發達國家大致位於北半球,所以又常被稱為北方國家;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大致位於南半球,因此被稱為南方國家。長期以來,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舊秩序,以侵略、擴張戰爭、以超經濟的和經濟的手段,始終維護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對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統治和掠奪,使被壓迫民族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完全處於任人宰割的附庸地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以後,隨著亞非拉美地區一系列國家的獨立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帝國主義在國際政治事務中為所欲為的時代基本結束。但是,國際經濟舊秩序依然存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主要由以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生產體系、以不平等交換為基礎的國際貿易體系和以壟斷資本為基礎的國際金融體系三部分組成。其核心就是發達國家居於壟斷地位,控制和剝削發展中國家。美國作為國際經濟舊秩序的主體,同發達國家一道,以「分工貿易」、「等價交換」為名,利用早已存在的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繼續對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控制和剝削,嚴重阻礙了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的發展,是第三世界國家貧窮落後的根本原因。
發達國家的概念是經合組織提出來的。
1995年6月,經合組織發展援助委員會曾經宣布,從1996年起,將新加坡劃為「發達國家」,根據是新加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2.4萬美元。但新加坡認為自己國內的工業基礎還比較弱,要求經合組織對發達國家的標准再作研究和明確。1996年1月,經合組織改變了原來的決定,將新加坡改劃為「較發達的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是按照人均國民產值來劃分的,但是不完全,比如中東石油國的人均國民產值比許多發達國家但是仍然不是發達國家。
狹義的發達國家就是七國集團成員更是胡說。在任何發達國家的定義中都包括北歐各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瑞士、奧地利等國。還有澳大利亞、紐西蘭。
狹義的發達國家:包括北歐,廣義的西歐各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 日本。
廣義的發達國家:包括北歐,廣義的西歐各國,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新加坡、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
南非:之所以是發達國家因為他的經濟結構和發達國家一樣。
南非2001年的人均GNP為3060美元,好像不足以評為發達國家。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它是該地區最富裕的國家,而且發展背景也和其他黑非洲國家不同。南非基本上是一種開放型經濟,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南非的貿易夥伴主要為歐洲國家,近年來南非同亞洲和非洲國家的貿易發展也十分迅速。作為非洲的領頭羊,評為發達國家就是理所應當了。
同樣的道理:中東石油國的人均國民產值非常高在80-90年代甚至排世界前幾名,但是從來沒有被認為是發達國家,同樣的還有汶萊。原因是他們的經濟結構和發展中國家一樣。
2007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發達經濟體(Advanced economies)為29個,和經合組織有差異,分別為: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奧地利、芬蘭、希臘、葡萄牙、愛爾蘭、盧森堡、日本、英國、加拿大、韓國、澳大利亞、中國台灣省、瑞典、瑞士、香港(特別行政區)、丹麥、挪威、以色列、新加坡、紐西蘭、塞普勒斯、冰島 。
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瑞士、比利時、荷蘭、芬蘭、挪威、丹麥、瑞典、希臘、冰島、葡萄牙、西班牙、盧森堡、奧地利、澳大利亞、紐西蘭、愛爾蘭、南非等。(聯合國公認)
俄羅斯2001年的人均GNP只有1690美元,不及巴西的一半(3610美元)。俄羅斯早已失去昔日經濟大國的風采。
2005年世界發達國家新名單(括弧裡面的是按名義匯率計算的人均GDP):
原有的發達國家(共24國):
歐洲(18國): 盧森堡(69,056) 挪威(53,465) 瑞士 (49,246) 愛爾蘭 (46,335) 丹麥(45,015) 冰島 (44,133) 瑞典 (38,451) 英國 (36,977) 奧地利 (35,861) 荷蘭(35,393) 芬蘭 (35,242) 比利時 (34,081) 法國 (33,126) 德國 (33,099) 義大利 (29,648) 西班牙 (24,627) 希臘 (18,995) 葡萄牙 (16,658)
美洲(2國):美國(42,076) 加拿大 (32,073)
亞洲(2國): 日本 (36,486) 新加坡 (25,176)
大洋洲(2國):澳大利亞(29,761) 紐西蘭(23,276)
新增的發達國家(8國):
塞普勒斯 (19,008) 巴哈馬 (18,190) 斯洛維尼亞 (17,660) 以色列(16,987) 韓國 (14,649) 馬爾他(13,144) 匈牙利 (10,896) 捷克(10,708)
⑧ 俄羅斯是哪個洲的
一般認為是歐洲國家
其實是這樣的:她的國土大部分在亞洲,可是其人口大部分生活在屬於歐洲的那部分,而且她的民族及文化特徵都更像歐洲,國家起源同樣在歐洲,亞洲部分的領土主要是侵佔中國得到,歷史上也更多地以歐洲國家的身份參加各種國際事務,所以普遍認為她是歐洲國家。
不過有趣的是,蘇聯解體之後盡管俄羅斯極力向西方靠攏,可是歐洲國家對她並不認同,一般認為她並不是西方國家。
⑨ 俄羅斯在屬於哪個洲
俄羅斯屬於歐洲。
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9.8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由194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
俄羅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國旗為白、藍、紅三色旗。
(9)在國際事務中俄羅斯是什麼的國家擴展閱讀:
俄羅斯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的黑龍江省、蒙古和朝鮮(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的加里寧格勒州接壤)。海岸線長37653公里。
面積1709.82萬平方公里(占原蘇聯領土面積的76.3%,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1.4%),水域面積佔13%,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為9000公里,橫跨11個時區;南北寬為4000公里,跨越4個氣候帶。
⑩ 俄羅斯外交政策與中俄關系
6.俄羅斯對外政策的目標
通過振興經濟,重振俄羅斯的大國雄風。
7.俄羅斯外交的整體框架
獨立自主和建設性的外交政策。
對外政策建立在國家利益的基礎之上,而不再是某種意識形態。
致力於建立符合於當今世界現實及利益多樣性的多極國際關系體系,聯合國應當是調解國際關系的主要中心。
力求平衡、全方位的對外政策,既側重發展同西方國家的關系,又重視發展同東方國家的關系。俄羅斯歐亞大國的地緣政治地位,決定了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既面向西方又朝向東方的「雙頭鷹」外交。
同世界各國建立夥伴關系的順序是:外交的優先方面是繼續發展與獨聯體國家的關系;傳統的優先方面是發展與歐洲國家的關系;同美國的關系是外交的一個重要方面;發展同亞洲國家關系,特別是同中國、印度和日本的關系是俄羅斯外交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向;發展同傳統盟友朝鮮、古巴和中東等國家的關系對俄羅斯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俄羅斯周邊建立睦鄰地帶,努力消除和防止緊張和沖突的策源地。
在解決優先任務時,特別是處理同美國和西方國家關系時,既堅決捍衛國家利益,又努力通過對話與合作的途徑解決分歧;努力尋求共識和共同利益,避免對抗。
俄羅斯總統普京批准了由外交部制訂的《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概論》。俄羅斯總統是在2006年6月27日召開的俄羅斯大使及常駐代表大會上,責成外交部對外交政策進行這樣的綜合性分析的。這一概論及其中的建議將作為俄羅斯領導層在各個相應方向上,執行外交方針時採取行動的參考。公布這一概論是俄羅斯外交政策公開性的又一個例證,同時也表明俄羅斯運用理論依據探討國際現實問題中的所有實質性領域的意願。
對外交政策概論是為了鞏固在俄社會中業已形成的對國家外交政策基本問題的廣泛共識。俄羅斯聯邦議會兩院的下屬專門委員會、俄羅斯社科問題研究機構和政策研究中心、非政府組織、企業家協會參加了外交概論的起草工作。概論還參考了外國專家的意見。
俄羅斯的對外政策是建立於保障國家穩定、安全發展和促進加強國際關系的原則基礎上。這些宗旨都源於《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構想》,並在《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中明確地體現出來。國家對外政策的基礎是《憲法》和聯邦法律。國際法准則和俄羅斯簽署的國際條約也是俄羅斯法律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俄羅斯對外政策的主要方向由俄羅斯聯邦總統來制定。外交部負責具體制定和實施對外政策。相關的職能根據總統令賦予外交部。近年來俄羅斯對外政策變得比較靈活。靈活的對外政策可以避免沖突、與所有國家探尋共同利益和採取互利的解決辦法。俄羅斯對外政策是反對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民族分離主義,也反對任何破壞國際穩定、妨礙國際合作的挑釁行為和計劃。俄羅斯聯邦在國際關繫上主張防止包括核武器對抗在內的任何性質的軍事對峙。因此在2003年俄羅斯與美國簽署並批准了《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在八國集團范圍內俄羅斯與世界發達國家保持著互利關系,這對國際社會所有國家間的發展、友好、及保護全球文化和自然遺產創造了實實在在的機會。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和經濟結構一體化(例如加入巴黎俱樂部、倫敦俱樂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以及正在申請加入世貿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使俄羅斯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了新的角色。
俄羅斯對外政策的重點之一是它和獨聯體國家的關系。在這方面俄羅斯努力爭取最大限度地考慮所有獨聯體國家自主發展的利益,同時也顧全到所有獨聯體國家的民眾希望共同解決現實問題的願望。俄羅斯並沒有推卸在蘇聯版圖內和平調解沖突的責任。
俄羅斯對外政策的一個重要方向是發展和歐洲關系。俄羅斯遵循1999年簽署的《歐洲安全憲章》,參與在歐洲大陸建立新的關系體系的工作。作為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黑海經濟合作組織的成員,俄羅斯積極參與這些組織的活動。
俄羅斯遵守所有歐洲國家努力構建的沒有界線、避免集團內部封閉和相互猜疑的共處方式。所以俄羅斯反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向東擴張。1997年俄羅斯和北約簽署了《俄羅斯與北約關系、合作和安全基本文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北約—俄羅斯常設聯合委員會(現在名稱是20國委員會),該委員會的出現增強雙方對維護國際關系穩定的責任感。
俄羅斯和美國的關系發展潛力很大。兩國定期的政治接觸有利於加強戰略上的穩定和全球安全。
俄羅斯對外政策也同樣重視亞洲地區。加入上海合作組織(SCO,2001年)是俄羅斯邁出的最重要的一步。此類合作加強了各國在軍事和安全領域的相互信任,也促進了政治、經貿和文化領域的合作。參與東南亞國家聯盟和東盟論壇的活動也加強了俄羅斯在東南亞地區的合作夥伴關系。
傳統上與中東國家的關系在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佔有重要地位。2003年俄羅斯與美國、聯合國和歐盟共同制定了旨在逐步解決巴以沖突的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並提交給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領導人。俄羅斯認為,聯合國安理會應在解決伊拉克和其他沖突中起主要的調解作用。俄羅斯還對阿富汗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並參與支援非洲的人道主義活動。
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關系也是俄羅斯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21世紀初國際形勢呈現尖銳化復雜化的特徵。俄羅斯的目標是鞏固在20世紀國際事務中所取得的積極成果,這對於俄羅斯的國內發展,以及在國際事務中取得進一步的成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俄羅斯和178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駐外機構包括140個大使館和12個駐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處、74個總領館和4個領事館。俄羅斯聯邦外交部總部有3300名工作人員,在全俄境內有36個辦事機構。在莫斯科有包括歐盟委員會和馬爾他騎士團代表處在內的140個國家駐俄使館。用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話說,2006年,「俄羅斯因素」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明顯增強。《美國思想者》等西方媒體的評論或許更直接,「北極熊終於睡醒了!」12月20日,拉夫羅夫舉行年度記者招待會,總結今年俄的外交成果,展望來年俄的外交計劃。這已經是他短短兩周內,第3次就俄外交政策發表總結性看法。縱觀今年的俄羅斯外交,可以說是收獲頗豐,鋒芒再現。
8.中俄友好城市
見表1-1。
表1-1 中國俄羅斯友好城市
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