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攜帶型防空導彈有哪些

俄羅斯攜帶型防空導彈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5 10:32:14

❶ 俄羅斯導彈的代號和名稱和基本數據,如SS-N-25 等等是什麼

(1)早期空空導彈
RS-2US,西方則把K-5和K-51統稱為AA-1「鹼」。
K-8空空導彈,西方稱其為AA-3「阿納布」。
K-13,西方稱為AA-2「環礁」。
K-80(R-4)空空導彈,其改進型有K-80M(包括R-4TM和R-4RM)。西方則統稱其為AA-5「灰」。
K-40(R-40),西方稱之為AA-6「毒辣」。
K-23(R-23)中距空空彈,西方稱之為AA-7「尖頂」。

(2)現代空空導彈
K-60(R-60),改進的型號為R-60M,出口型為R-60MK。西方統稱為AA-8「蚜蟲」。
K-33(R-33),西方稱其為AA-9「阿摩司」。
K-27(R-27)。西方稱之為AA-10「楊樹」。
K-73(R-73)。西方稱之為AA-11「弓箭手」。
R-77導彈。西方稱之為AA-12。

(3)戰略導彈
SS-18導彈,北約稱為「撒旦」。
ss-19,西方稱為「匕首」
ss-24,西方稱為「手術刀」
ss-25,西方稱為「鐮刀」
ss-27,西方稱為「白楊」

(4)地空導彈
主要由薩姆系列組成。(註:「薩姆」-×× SA-×× 都是西方稱呼,其它的是俄的代號和綽號)
「薩姆」-2,S-75「德維納河」,西方稱SA-2。
「薩姆」-3,S-125,西方稱SA-3。
「薩姆」-5,「甘蒙」SA-5,S-200「伏爾加河」,西方稱SA-5
「根弗」SA-6(2K12「立方體」),美國代號SA-6,即「薩姆」-6,北約稱「有利」。
「壁虎」OSA(SA-8)
「箭」2M,北約稱之為SA-7「聖杯」。
「薩姆」-8(「黃蜂」)
「薩姆」-9(「箭」-1)
「薩姆」-10,S-300P,西方稱SA-10
「薩姆」-11(S-400「山毛櫸」)、「2K12「立方體」防空導彈的改進型,美國代號SA-11),北約稱「牛虻」。
S-300V地空導彈武器系統,西方稱SA-12。
「薩姆」-13(箭-10M3)
「薩姆」-14(箭-3),北約稱之為SA-14「小妖精」。
「薩姆」-15,「圓環胎」、「道爾」(TOR)地空導彈系統(9K330),北約稱SA-15。
「薩姆」-16(針-1)
「薩姆」-17,「山毛櫸」-M1-2防空導彈系統,美國代號SA-17,北約稱「灰熊」。
SA-18攜帶型地空導彈(針-M)9K38「針」,西方稱SA-18。
「薩姆」-19,2S6M「通古斯卡」-M1,西方稱SA-19。
"安泰"-2500防空導彈系統

(5)反艦導彈
「白蛉-E」反艦導彈系統
「白蛉-E」是超音速反艦導彈系統,北約稱為「日炙」,美國的代號是SS-N-22。
「天王星-E」反艦導彈系統
「花崗岩」反艦導彈 北約代號SS-N-19
「天王星-E」反艦導彈是亞音速多用途反艦導彈,20世紀90年代正式服役,美國代 號SS-N-25。
「俱樂部」反艦導彈系統,北約代號SS-N-27「炎熱天」
「寶石」反艦導彈系統。「寶石」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岸防型被稱為「堡壘」,美國稱其為路SSC—X—5。

(6)空地導彈
俄羅斯РКЕ-500А型空地導彈系統,西方稱該系統為AS-15 KENT(「撐桿」)。
X-29式空地導彈。X-29是導彈本身的型號,對應的英文型號為Kh-29 ,北約稱之為AS-14 小錨,
Kh-55/RKV-500/Kh-65 「肯特」巡航導彈。北約代號AS-15「肯特」Kent
X-15 式巡航導彈,屬於第四代戰略空地導彈 , 北約稱之為 AS-16 反沖。 對應的英文型號為 Kh-15 。
Kh-101空射巡航導彈。北約稱AS-19

空對艦導彈
KH31「投球手」反輻射/反艦導彈 。 X-31 為導彈型號 , 對應英文名稱為 Kh-31

❷ 俄羅斯的防空導彈系統

遠程導彈S-400最好,中國早期的防空導彈都是受蘇聯的仿製改進產品。
俄羅斯防空以導彈為主,小型高炮為輔。特別是導彈部分,形成了從低到高、從近到遠的防空體系,是世界上防空力量最強、防空導彈發展最快的國家。

目前,俄防空軍正在改進現役防空導彈的跟蹤制導系統、提高攻擊多目標和電子戰性能,全面提高防空作戰能力。到21世紀初,俄陸軍野戰防空武器將以防空導彈為主,高炮為輔,配以各種情報保障和射擊指揮系統,構成遠、中、近程和中高空、低空相結合的防空火力配系。

(1)C-300地空/反導系統

俄羅斯C-300地空/反導系統是一種先進的機動式多頻道全天候防空武器系統,西方稱之為SA-10,既能對付高性能的作戰飛機,又能射擊巡航導彈和其他空中目標,對戰斗機的攻擊高度為25~27千米,對導彈的有效攻擊距離為40千米。目前,俄羅斯戰略防空導彈部隊中有65%以上是C-300,而且隨著老式系統的不斷退役,這一比例還將會增大。

C-300地空/反導系統可以說一直是前蘇聯和俄羅斯的戰略守護神。作為一種全天候防空導彈系統,它可以同時攻擊多個目標,能夠對付從超低空到高空各種高度的密集空襲。另外,C-300P還能攔截近程戰術彈道導彈,其作戰性能與美國的MIM-104"愛國者"PAC-2導彈系統相仿。但兩者所擔負的任務不同:C-300P是為了實現前蘇聯戰略防空網的現代化,而"愛國者"卻是為陸軍野戰部隊提供保護。

近年來,俄又在C-300PMU1的基礎上研製出新型反導系統C-300PMU2。該系統裝備了新型(48N6E),射程由C-300PMU-1的150千米增加到200千米,彈片摧毀能力提高1倍。該系統提高了對付遠程巡航導彈的能力,1枚導彈攔截低空飛行巡航導彈的成功率為80%~86%。對低空的目標,導彈會像鷹一樣從上向下攻擊。殺傷各種戰術、戰略航空兵飛機的命中率為80%~93%,殺傷低空的巡航導彈的命中率為80%~98%。其主要作戰性能特點如下:

一是具有較強的快速機動和快速反應能力。導彈能在公路、鐵路上運輸,能自動對指示目標實施戰斗行動,能自動地發現、跟蹤和攔截目標。

二是具有全天候作戰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能在任何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防空任務,能在敵方實施有源和無源干擾的條件下作戰。

三是採用先進的垂直發射技術,具有全方位攔截目標的能力。

四是性能優良,維護費用低,實用性強。

(2)C-400防空導彈

C-400"凱旋"新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是在改進C-300PMU1系列地空導彈系統的基礎上而研製成功的,屬於第四代防空導彈系統,是現役和在研防空導彈中最先進的一種,可以對付當今多種空中威脅,包括各種作戰飛機、空中預警機、戰役戰術導彈以及其他精確制導武器。它不僅能攻擊高、遠目標,不能對付低空飛行目標。無論是殺傷范圍、殺傷效能,還是在殺傷目標的多樣性方面都址分突出。

C-400攔截飛機的最大距離為400千米,為世界之最;攔截彈道導彈的最大距離是50~60千米,比美國的"愛國者"和俄羅斯的"驕子"C-300PMU2的最大距離遠10~20千米;其攔截率極高,可確保摧毀空中400千米范圍內的飛機目標。

C-400防空導彈系統是一種具有防空和反導能力的武器系統,因其性能優於第四代地空導彈系統,所以俄羅斯軍方稱其為"四代半"地空導彈系統。

C-400防空導彈主要由照射和制導雷達、發射裝備、指揮控制系統、保障系統、導彈及發射裝置組成。這些分系統安裝在重型卡車上,從而可以保證整個導彈系統快速機動和快速反應。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可以打擊多種目標包括隱身目標。它攔截200千米以高空到超低空直至幾十米的空中飛行目標,包括彈道導彈和掠地飛行的"戰斧",而且它高性能的雷達可以發現隱蔽性很好的目標,隱身飛機F-117也在所難免。

二是具有很強的識別力與判斷力。它能同時攻擊6~10個目標,而且具有目標優先選擇的能力。發射幾秒鍾後,即能判明哪進偵察機、哪些是轟炸機或戰斗機,然後加以選擇,並同時對不同方向的6個目標實施打擊。

三是射程遠。可在400千米的范圍內發現並摧毀當今世界上一切空中入性目標。

四是反應快。具有相當強的機動與瓜能力,接到作戰命令5分鍾之後就可進入作戰狀態,比西方同類系統快6~7倍。

五是採用垂直發射方式,具有全方位攔截目標的能力。

六是可使用多種型號導彈,抗干擾能力強。

(3)"安泰"-2500防空導彈系統

"安泰"-2500是一種機動式多用途反導彈和反飛機防空系統,屬於俄羅斯新一代防空武器系統,為C-300B系統的改進型。其任務是保衛國家的重要工業和軍事目標、軍隊部署,使之免遭敵方彈道導彈和氣動導彈的中攻擊,是當今世界上惟一一種反導彈、反飛機多用途導彈系統。

該導彈能有效地殺傷2500千米距離以內的彈道導彈,也能對付各種類型的氣動彈道目標。"安泰"-2500系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區的各種形式的軍事沖突中自主作戰,必要時也可以與國家的軍隊和武器自動化指揮系統聯合作戰。

"安泰"-2500系統能夠同時攻擊24個氣動目標,或者同時攻擊16枚有效雷達反射面積為0.02米sup2以下、飛行速度為4500米/秒以內的導彈。此時,扇掃雷達發現目標的距離為175千米,保衛區域面積可達2500千米sup2。

系統配置有圓周掃描雷達和相控陣雷達,發射車分為四聯裝和兩聯裝發射車。每個"安泰"-2500防空導彈營的火力配備包括1部9C15M2型圓周掃描目標搜索雷達,1部9C19M扇面掃描目標搜索雷達,1部9C457M型指揮車,4部9C32M型多通道導彈制導站,24部9A83M型發射車,24部導彈發射裝填車,48枚9M82M型導彈,96枚9M83M型導彈。

"安泰"-2500防空導彈系統的作戰方式完全自動化。具有導彈系統操作人員少、且不要求較長時間的射前准備等優勢。

(4)SA-11近程地空導彈

SA-11地空導彈又稱"牛虻"地空導彈,在前蘇聯從未公開展出過。據西方推測,它是一種機動式全天候型近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採用半主動單脈沖雷達制導;導彈彈長5.56米,彈徑為400毫米,翼展860毫米,彈重為690千克;最大作戰半徑20000米,最小3000米;最大飛行速度為3倍聲速,最大徑向速度為50米/秒;最大過載為20g;作戰高度最大140千米,最小30千米;在值班狀態下,導彈武器系統的反應時間為(16~19)秒,系統從冷狀態進入臨戰狀態的准備時間不超過3分鍾;高能破片殺傷戰斗部重70千克,配有經過改進的無線電-電子近炸引信,殺傷距離為17米。主要用於對付中低空高速飛機,適於野戰防空,也可擔負要地防空。

SA-11地空導彈實際上是俄羅斯9M38艦空導彈的陸用型,美國稱為SA-11,"牛虻"是北約的稱法。9M38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在俄羅斯還被命名為9K37"山毛櫸"-1或"恆河"。西方國家認為,該導彈的性能介西方的"響尾蛇"和"霍克"之間,用來代替SA-4和SA-6導彈,此外,SA-11導彈還大量向國外出口。

(5)SA-15近程地空導彈

SA-15近也空導彈又叫"道爾"、"圓環胎"導彈,是一種機動型全天候近程防空武器,用於為野戰部隊或各種軍事目標提供近距離對空防禦。採用9M331型"法克爾"單級導彈,即SA-N-9型艦空導彈的改進型。導彈長2.9米,直徑0.232米,戰斗部重15千克,發射重量165千克。導彈採用鴨式氣動布局,配備一台大功率的雙推力(即一台發動機同時起到助推器和巡航發動機的作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為850米/秒,機動過載為30g。對於作戰飛機和直升機,導彈射程(1.5~12)千米,射高(10~6000)米;對於巡航導彈,導彈最大射程為6千米,最大射高4千米。每輛戰斗車配備8枚導彈,它們裝在炮塔前部垂直並置的2個密封發射箱中,在全使用期內無需進行任何維護。

"道爾"是世界上第一種專用於防禦精確制導武器的近程地空導彈系統。它採用了三坐標搜索雷達,並具有垂直發射和同時攻擊2個目標的能力,可在任何復雜氣象條件下充當防空作戰的"多面手",能有效攔截低空突防的作戰飛機和巡航導彈等空襲目標。

"道爾"導彈系統的核心是戰斗。由於將眾多的作戰和保障系統一輛車上,"道爾"戰斗車可單獨構成一個火力單元,獨立完成從搜索、發現直至攻擊目標的所有作戰任務。除導彈發射和制導需短暫停車外,全部作戰程度可在行進間完成。一個"道爾"導彈連編配4輛戰斗車和1輛履帶式自動化指揮車,構成獨立遂行戰斗任務的最小戰術單位。

"道爾"導彈系統的反應時間很短,約為(3.4~10.6)秒,由行進間停車發射導彈只需2秒鍾,並可同時發射2枚導彈攻擊2個不同目標。整個作戰程序高度自動化,系統可在無人工干預的情況下自動執行全部操作。由於"道爾"導彈系統和了先進的垂直發射技術,可以同時實施全方位攔截,加上系統反應時間短,火力和抗飽的攻擊能力大為增強。

"道爾"導彈系統的火控系統採用了多種先進的感測器,具有較強的目標探測和攻擊能力。它能在敵方實施有源干擾和無源干擾的條件下作戰,抗干擾能力較強。一旦搜索雷達遭到干擾,"道爾"導彈系統還能依靠Csup3I系統提供目標數據,對目標實施跟蹤和攔截。

"道爾"導彈系統在國際同類防空導彈系統中堪稱一流水平。俄羅斯於1991年開始少量列裝,1993年大批量換裝。目前,先進的"道爾"地空導彈系統是俄軍野防空的主戰兵器。

(6)SA-17防空導彈

SA-17"灰熊"(俄代號"山毛櫸"-2M)是俄羅斯的一種新型防空導彈系統,1995年進入俄陸軍服役。導彈長5.5米,彈徑0.4米,發射重量710~720千克,高爆破片戰斗部重50~70千克,採用雷達近炸和觸發引信。該彈的最大機動過載為30g,最大有效射程50千米,最小有效射程2.5千米,最大有效高度24千米,最小有效高度10米,最大目標速度為1200米/秒(臨近目標)或300~400米/秒(離去目標)。

該系統的作戰目標為戰略和戰術飛機、戰術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戰術空射型導彈、直升機和無人駕駛。SA-17導彈看起來好象是R-37空空導彈的加大型。它採用半主動雷達末段尋的導引頭,可進行慣性中段制導和數據傳輸彈道修正。動力裝置為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速度可達1200米/秒。另外,俄羅斯還在研製一種帶三角翼的導彈,以在攻擊目標時提高導彈的機動性。

SA-17主要由指揮車、目標搜索雷達、照射和導彈制導雷達、自行式火力單元、自行式裝填發射車、導彈等幾部分組成。

一個典型的SA-17導彈團包括一個配備指揮車和目標搜索雷達車的指揮班,兩個Ⅱ型連隊(每個連隊有1輛照射和導彈制導雷達車、2輛發射裝填車)和4個Ⅰ型連隊(每個連隊有1輛自行式火力單元車和1輛發射裝填車)。一個SA-17導彈團一般可同時攻擊12~24個目標。導彈團的最大行軍速度為70千米/小時,Ⅰ型連隊在進行自主作戰時,可同時攻擊4個目標,發射方向的地形容許高度為2米,反應時間為4秒,單車發射速率1枚/4秒,准備時間在行軍狀態為5分鍾,位置移動後為20秒。Ⅱ型連隊在進行自主作戰時,可同時攻擊4個目標,發射方向的地形容許高度為20米,反應時間為8~10秒,單車發射速率為1枚/4秒,從行軍狀態展開的准備時間為10~15分鍾。

(7)SA-18攜帶型地空導彈

SA-18"松雞"(俄代號9K38"針")是繼SA-7("箭"-2)、SA-14("箭"-3)和SA-16("針"-1)事俄析型的攜帶型地空導彈系統,於1983年進入部隊服役,用於取代SA-7,攻擊低空機動和非機動目標以及懸停直升機等。

SA-18是在SA-14和SA-16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一代攜帶型地空導彈,它吸收了兩者性能和技術上的優勢,同時又注入和新技術,性能更為優越。它是俄羅斯現役最先進的使攜式地空導彈系統,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抗紅外干擾能力強。SA-18採用雙通道紅外導引頭,導引頭內的目標選擇邏輯裝置能夠識別由超聲速目標發射的各種紅外假目標,抗紅外干擾能力很強,可以對付信號彈、閃光彈和調制式紅外干擾等多種干擾。

二是殺傷力強。SA-18導彈除了戰斗部外,依據目標狀況的不同,還可剩餘0.6~1.3千克固體推進劑,與戰斗部同時引爆。除此之外,在引爆戰斗部之前的瞬間,導引頭邏輯裝置能裝導彈瞄準點從目標的發動機尾焰區轉向機體中部,確保對目標的最大殺傷。

三是自動化程度高。作戰時,射手只需探測到目標並通過瞄準裝置瞄準,激活電池,將扳機向後扳到底,後續發射程度、敵我識別詢問、彈上系統激活和導彈發射都是自動進行的。

四是可攻擊目標種類多,方式靈活。該系統可攻擊低空機動和非機動目標,包括固定翼飛機、懸停直升機、巡航導彈等。不僅能尾追攻擊目標,而且還能從下面和側面攻擊目標,實現了全向攻擊。

五是速度快、作戰空域大。導彈採用起飛和主航二級發機,能以超聲速攻擊目標。

六是可靠性高。整個導彈系統中包括一套維修設備,每小時可對12枚導彈或12部發射裝置進行技術檢查,確保戰場作戰和訓練和正常進行。

迄今為止,導彈武器系統已經發展成一個武器家庭,共有3種改型,它們是"針"-D、"針"-N、"針"-S。"針"系統在俄海軍的艦船和潛艇上服役時的代號為"針"-M。另外,"針"系統還有一種空空改型"針"-V,用於裝備米格-24、米格-25、米格-35戰斗機和米格-28以及卡-50和卡-52等直升機。

❸ 俄羅斯SA-8防空導彈有什麼特點

蘇聯發展SA-8是為了取代S-6057毫米反飛機高炮,填補肩射型SA-7導彈系統和SA-2中高空導彈系統之間的空隙。它的設計思想和用途與法國、聯邦德國聯合研製的「羅蘭特」地對空導彈相似,但射程超過了後者。

薩姆-8防空導彈系統裝備於蘇聯陸軍摩托化步兵師和坦克師屬防空導彈團。全團下轄5個發射連,每個發射連由連部、4個發射排和一個射擊指揮班及一個裝彈班組成,每個連裝備一部「地滾」射擊指揮系統,4部發射車。全團裝備5部「地滾」射擊指揮系統、兩部「長軌跡」搜索雷達和一部「薄皮」測高雷達、20部發射車。

薩姆-8防空導彈是一種實施跟進掩護用的防空導彈系統。它主要用於取代3Cy-57-2式57毫米雙管自行高射炮,銜接「箭-2M」、「薩姆-9」和「薩姆-6」導彈的火力。薩姆-8防空導彈還裝備於華約國家,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國。

導彈特點

薩姆-8防空導彈是世界上較為先進的一種防低空目標的導彈,其抗干擾能力較強,機動性較好,其主要特點是:機動性能好,採用自行式載車,最大行軍速度達65千米/小時;低空最小射高僅為25米,作戰空域擴大了;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高比沖推動劑和固態電子器件,從而減少了導彈和雷達的體積與重量,使得整個系統可裝在一輛車上;抗干擾性能好,單發命中概率高,近程導彈脫靶量在10米以內。

戰爭應用

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中,敘利亞與以色列在貝卡谷地發生空戰,敘利亞布置的3個薩姆-8防空導彈連被悉數摧毀。在海灣戰爭中,伊軍薩姆-8對多國部隊的作戰飛機構成一定威脅。

❹ 俄羅斯的導彈都有什麼型號

「凱甲」地空導彈、S-400「凱旋」防空導彈、「伊斯坎德爾」戰役戰術導彈和「白楊-M」戰略導彈。這些是俄羅斯軍事強國的代表武器。 現代空空導彈 K-60(R-60),改進的型號為R-60M,出口型為R-60MK。西方統稱為AA-8「蚜蟲」。 K-33(R-33),西方稱其為AA-9「阿摩司」。 K-27(R-27)。西方稱之為AA-10「楊樹」。 K-73(R-73)。西方稱之為AA-11「弓箭手」。 R-77導彈。西方稱之為AA-12。 戰略導彈 sSS-18導彈,北約稱為「撒旦」。 ss-19,西方稱為「匕首」 ss-24,西方稱為「手術刀」 ss-25,西方稱為「鐮刀」 ss-27,西方稱為「白楊」 地空導彈 主要由薩姆系列組成。(註:「薩姆」-×× SA-×× 都是西方稱呼,其它的是俄的代號和綽號) 「薩姆」-2,S-75「德維納河」,西方稱SA-2。 「薩姆」-3,S-125,西方稱SA-3。 「薩姆」-5,「甘蒙」SA-5,S-200「伏爾加河」,西方稱SA-5 「根弗」SA-6(2K12「立方體」),美國代號SA-6,即「薩姆」-6,北約稱「有利」。 「壁虎」OSA(SA-8) 「箭」2M,北約稱之為SA-7「聖杯」。 「薩姆」-8(「黃蜂」) 「薩姆」-9(「箭」-1) 「薩姆」-10,S-300P,西方稱SA-10 「薩姆」-11(S-400「山毛櫸」)、「2K12「立方體」防空導彈的改進型,美國代號SA-11),北約稱「牛虻」。 S-300V地空導彈武器系統,西方稱SA-12。 「薩姆」-13(箭-10M3) 「薩姆」-14(箭-3),北約稱之為SA-14「小妖精」。 「薩姆」-15,「圓環胎」、「道爾」(TOR)地空導彈系統(9K330),北約稱SA-15。 「薩姆」-16(針-1) 「薩姆」-17,「山毛櫸」-M1-2防空導彈系統,美國代號SA-17,北約稱「灰熊」。 SA-18攜帶型地空導彈(針-M)9K38「針」,西方稱SA-18。 「薩姆」-19,2S6M「通古斯卡」-M1,西方稱SA-19。 "安泰"-2500防空導彈系統 反艦導彈 「白蛉-E」反艦導彈系統 「白蛉-E」是超音速反艦導彈系統,北約稱為「日炙」,美國的代號是SS-N-22。 「天王星-E」反艦導彈系統 「天王星-E」反艦導彈是亞音速多用途反艦導彈,20世紀90年代正式服役,美國代 號SS-N-25。 「俱樂部」反艦導彈系統,北約代號SS-N-27「炎熱天」 「寶石」反艦導彈系統。「寶石」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岸防型被稱為「堡壘」,美國稱其為路SSC—X—5。 五、空地導彈 俄羅斯РКЕ-500А型空地導彈系統,西方稱該系統為AS-15 KENT(「撐桿」)。 X-29式空地導彈。X-29是導彈本身的型號,對應的英文型號為Kh-29 ,北約稱之為AS-14 小錨, Kh-55/RKV-500/Kh-65 「肯特」巡航導彈。北約代號AS-15「肯特」Kent X-15 式巡航導彈,屬於第四代戰略空地導彈 , 北約稱之為 AS-16 反沖。 對應的英文型號為 Kh-15 。 Kh-101空射巡航導彈。北約稱AS-19 六、空對艦導彈 KH31「投球手」反輻射/反艦導彈 。 X-31 為導彈型號 , 對應英文名稱為 Kh-31 。

❺ 俄軍系列防空導彈有哪些

SA(M)薩姆系列導彈(又稱山毛櫸系列)
S系列分的比較詳細:S-300系列地空導彈
S400系列防空導彈
S-500系列防空導彈
艦空導彈比較混亂,主要由S-AN系列(和陸上S系列有區別)和少量M系列為主
鎧甲-S系列防空導彈

❻ 俄羅斯的導彈~~~

早期空空導彈RS-2US,西方則把K-5和K-51統稱為AA-1「鹼」。 K-8空空導彈,西方稱其為AA-3「阿納布」。 K-13,西方稱為AA-2「環礁」。 K-80(R-4)空空導彈,其改進型有K-80M(包括R-4TM和R-4RM)。西方則統稱其為AA-5「灰」。 K-40(R-40),西方稱之為AA-6「毒辣」。 K-23(R-23)中距空空彈,西方稱之為AA-7「尖頂」。 現代空空導彈K-60(R-60),改進的型號為R-60M,出口型為R-60MK。西方統稱為AA-8「蚜蟲」。 K-33(R-33),西方稱其為AA-9「阿摩司」。 K-27(R-27)。西方稱之為AA-10「楊樹」。 K-73(R-73)。西方稱之為AA-11「弓箭手」。 R-77導彈。西方稱之為AA-12。sSS-18導彈,北約稱為「撒旦」。 ss-19,西方稱為「匕首」 ss-24,西方稱為「手術刀」 ss-25,西方稱為「鐮刀」 ss-27,西方稱為「白楊」薩姆」-2,S-75「德維納河」,西方稱SA-2。 「薩姆」-3,S-125,西方稱SA-3。 「薩姆」-5,「甘蒙」SA-5,S-200「伏爾加河」,西方稱SA-5 「根弗」SA-6(2K12「立方體」),美國代號SA-6,即「薩姆」-6,北約稱「有利」。 「壁虎」OSA(SA-8) 「箭」2M,北約稱之為SA-7「聖杯」。 「薩姆」-8(「黃蜂」) 「薩姆」-9(「箭」-1) 「薩姆」-10,S-300P,西方稱SA-10 「薩姆」-11(S-400「山毛櫸」)、「2K12「立方體」防空導彈的改進型,美國代號SA-11),北約稱「牛虻」。 S-300V地空導彈武器系統,西方稱SA-12。 「薩姆」-13(箭-10M3) 「薩姆」-14(箭-3),北約稱之為SA-14「小妖精」。 「薩姆」-15,「圓環胎」、「道爾」(TOR)地空導彈系統(9K330),北約稱SA-15。 「薩姆」-16(針-1) 「薩姆」-17,「山毛櫸」-M1-2防空導彈系統,美國代號SA-17,北約稱「灰熊」。 SA-18攜帶型地空導彈(針-M)9K38「針」,西方稱SA-18。 「薩姆」-19,2S6M「通古斯卡」-M1,西方稱SA-19。 "安泰"-2500防空導彈系統白蛉-E」反艦導彈系統 「白蛉-E」是超音速反艦導彈系統,北約稱為「日炙」,美國的代號是SS-N-22。 「天王星-E」反艦導彈系統 「天王星-E」反艦導彈是亞音速多用途反艦導彈,20世紀90年代正式服役,美國代 號SS-N-25。 「俱樂部」反艦導彈系統,北約代號SS-N-27「炎熱天」 「寶石」反艦導彈系統。「寶石」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岸防型被稱為「堡壘」,美國稱其為路SSC—X—5。 五、空地導彈 俄羅斯РКЕ-500А型空地導彈系統,西方稱該系統為AS-15 KENT(「撐桿」)。 X-29式空地導彈。X-29是導彈本身的型號,對應的英文型號為Kh-29 ,北約稱之為AS-14 小錨, Kh-55/RKV-500/Kh-65 「肯特」巡航導彈。北約代號AS-15「肯特」Kent X-15 式巡航導彈,屬於第四代戰略空地導彈 , 北約稱之為 AS-16 反沖。 對應的英文型號為 Kh-15 。 Kh-101空射巡航導彈。北約稱AS-19 六、空對艦導彈 KH31「投球手」反輻射/反艦導彈 。 X-31 為導彈型號 , 對應英文名稱為 Kh-31 。

❼ 防空導彈的導彈介紹

這是前衛系列研製中最新的型號,他和以前的型號最大的不同在於採用了紅外成像導引頭,比普通的點元紅外探測器有更好的性能。由於普通的單元/多元紅外探測器只能探測點狀熱信號,一般對噴氣式飛機的尾氣熱輻射敏感,即使帶冷卻的紅外單元/多元導引頭也只能探測到後機身的蒙皮。號稱全向攻擊的單元紅外探測器在探測迎頭飛行目標時普遍存在30度左右的盲區,使導彈的迎面攻擊距離大大低於導彈的實際飛行距離,使性能大打折扣。而紅外成像導引頭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他探測靠目標和背景的輻射率不同,而且制導信息源是圖象,難以被干擾,而且具有更遠的探測距離和真正的全向攻擊能力。所以說,紅外成像導引頭將是未來紅外製導導彈的發展趨勢。
此外,QW-4還採用了激光近炸+碰炸引信和電動舵。與無線電近炸和紅外近炸引信相比,激光近炸引信的抗干擾能力更強,較好地解決了超低空飛行引信容易誤啟動的現象,和單純採用碰炸引信的攜帶型防空導彈相比,近炸引信可以使導彈在目標旁邊引爆,非常適合打擊巡航導彈這類難以直接命中的小型目標。而電動舵的採用使導彈控制系統作動裝置更為簡單,而且具有更平滑的飛行曲線,有利於提高命中精度。導彈的作戰距離是500~6000m,作戰高度是4~4000m,其作戰高度低界達到了4m,非常有利於攻擊超低空飛行目標和掠海飛行的導彈和離地面2-3米懸停的直升機。2馬赫的飛行速度也老型號有所提高,可以攻擊更快的飛行目標和具有更大的作戰空域。可以說QW-4的出現,使我們和西方先進國家的最新攜帶型防空導彈站在了同一水平。我們有理由相信QW-4將是未來攜帶型防空導彈市場的有力競爭者。 QW-3導彈是本屆參展導彈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型號。相比QW-4隻是簡單的宣傳資料而言,QW-3展出的是實物,讓人覺得更導彈接近完成階段。從整體上看,QW-3和其他家族成員顯得相比有點離經叛道。無論是制導方式和彈體結構都有很大的不同。隱約讓人覺得有點眼熟,特別是用QW-3導彈組成的FLS-1近防系統讓人立即想到了美德聯合研製拉姆(RAM)導彈系統。
制導系統
從外形重量制導方式來看,QW-3已經脫離了攜帶型防空導彈的范疇,應該作為輕型防空導彈。首先,QW-3的制導方式非常有特色。他採用的是激光半主動制導。可以說不是紅外彈的發射後不管方式了。筆者翻查資料發現,在世界上服役的地空導彈里,還沒有採用激光半主動制導方式的,QW-3可以說是獨此一家。那麼,採用這種非發射後不管的方式有什麼好處呢?好處是大大的,激光半主動制導方式具有紅外製導方式所沒有的高精度和抗干擾能力。從資料上的命中精度高達1m的數據就可以看出這種制導方式帶來的巨大好處了。在激光制導方式里,半主動方式是最難的。而從導引頭特寫的照片看出QW-3是採用的是陀螺穩定式,這也是半主動激光方式里最難的一種,可以說QW-3採用的是難上加難的方式,因為他要求光學系統和探測系統都要由陀螺穩定,動態視場大、瞬時視場小,精度高、復雜,但好處是可以攻擊高機動小目標。美國在「地獄火」(Hell-fire)和「幼畜」空對地導彈也是採用這種方式,我們能用在對空導彈上可以說在突破這項技術的同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QW-3的導引頭跟蹤速率是15゜/s。這個數字略低於其他類型的攜帶型導彈,這對攻擊較高高度的高機動目標略為不利。但低空飛行的目標機動能力有限,這個缺點並不明顯。
由於激光半主動制導方式中導引頭依靠的是目標反射的激光回波來跟蹤的,所以不象普通的非成像紅外製導方式只能探測高熱尾流和後機身加熱蒙皮的限制,具有真正的全向攻擊能力,而不是紅外彈的270゜的假全向。也不受紅外曳光彈和電子干擾系統的干擾,只要武器的配套的光電/熱成像跟蹤系統能跟上目標,目標一但進入攻擊范圍就無法逃脫。QW-3可以和雷達系統分置或完全依賴紅外熱成像和光學跟蹤系統,沒有電磁輻射,有效避免了反輻射導彈的威脅。系統隱蔽性好,生存能力強。
性能特點
QW-3導彈彈長2100mm,彈重23kg,從外形上看QW-3是在攜帶型導彈上加了一段超口徑的助推器,前段布局基本和QW-1類似,一對活動舵面裝在彈體前部的舵機艙上,主彈體後部有一梯形折疊尾翼,翼面積比QW-1要大,構成「-X」的鴨式氣動布局,助推段也有兩對折疊尾翼。在發射裝置中前彈體由適配器(彈托)和助推同口徑放置。從展品對比上看,QW-3和QW-1的彈徑是一樣的。但經過這一翻改進後,QW-3可以說是鳥槍換炮了。除了前面所說的制導系統的進步外,新的助推發動機的採用大大提高了導彈的飛行性能,導彈最大飛行速度由QW-1的600m/s提高到750m/s,最大射程達到8000m,最小射程800m,射高從4m到5000m,從數據上看出,QW-3的的作戰空域比攜帶型防空導彈大幅度提高,已經接近英國長劍和歐洲羅蘭特的點防禦導彈水平了,4米的低界,也讓懸停的直升機無處可逃。而且重量更輕。系統更簡單,而且因為採用激光半主動制導,制導設備和發射裝置設置靈活,制導設備輕便,簡單,而且只需要增加照射器就可以滿足對付多目標的要求。可謂方便靈活,價格便宜。
在攜帶型導彈里,最讓人不放心的就是其戰斗部了,由於體積重量的限制,一般的攜帶型導彈戰斗部都不超過2公斤,在攜帶型防空導彈的實戰中屢屢出現導彈命中目標而無法摧毀的戰例,這點在QW-3上得到了改變,由於增加了助推器,戰斗部就可以做得更大,從展品上就能看到QW-3的戰斗部比旁邊的QW-1長度大得多,據介紹,QW-3的戰斗部重量是QW-1的數倍之多,而且改成了和拉姆(RAM)一樣的連續桿式,威力大為提高,非常適合打擊巡航導彈類的目標,引信起爆方式是激光近炸+碰炸,戰斗部殺傷半徑是3米,配合1米的制導精度,足以摧毀堅固的飛行目標,其單發殺傷率大於85%。
QW-3在加裝了大推力的助推器後,能在短時間內加速到最大飛行速度。從最小有效距離只有800米來看,助推段在800米內已經脫落,而且由於在助推賦予的速度下,主發動機可以採用推力略低,但工作時間更長的推進劑,以使導彈飛行速度維持一個高的平均值,尤其是在飛行的末段,導彈也有足夠的動能對付機動目標,這點得到了廠家的證實,他們表示飛行速度曲線是非常平直的。 《命令與征服·將軍》資料片《五星之光》中中國的防空導彈,對付美國的A-10「雷電」戰斗機幾乎秒殺,進行超視距攻擊,導彈爆炸的火焰對地面部隊形成附加傷害。
俄制「S-300」防空導彈系列是目前俄軍最先進的防空導彈系統之一;「S-300PMU1」由「S-300PMU」改進而成,具備了後者所沒有的反戰術彈道導彈能力。
「S-300PMU1」採用新研製的導彈,增大了照射制導雷達的功率。它增大了射程和攻擊快速目標的能力,使系統不僅能有效攔截空氣動力目標,也能攔截戰術彈道導彈。「S-300PMU1」可在40公里的距離上攔截戰術彈道導彈。軍事專家指出,「S-300PMU1」總體性能超過了美國的「愛國者」地空導彈系統。
俄羅斯「S-300」系列防空導彈系統一直是國際防空武器市場上的暢銷產品。據俄媒體報道,俄向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亞美尼亞等國出口了「S-300」防空導彈系統。另外,科索沃戰爭結束後,甚至美國也從白俄羅斯購買了「S-300」防空導彈系統。
長期以來,越南一直堅持「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幾場高技術戰爭使越軍認識到,必須加強導彈技術研究和提高導彈防禦能力。越軍方官員強調,「在國內技術仍不夠成熟,周邊國家導彈性能和種類『突飛猛進』的情況下,越南必須通過借鑒和引進的方式解決當前的威脅。」 國產FN-6攜帶型防空導彈 FN-6導彈由中國精密機械進出口公司研製,射高15 - 3500米,射程500 - 5000米,可以迎頭攻擊飛行速度為360米/秒的目標,尾追攻擊飛行速度為300米/秒的目標,單發殺傷概率為70%。
導彈直徑72毫米,長1.495米。導彈尾部有4片固定彈翼,前部有4片控制舵。引導頭前方是金字塔形,有一個4單元紅外探測器。
戰斗中的FN-6系統包括一個光學瞄準裝置,安裝在發射筒左側,發射筒前部上方還安裝有敵我識別器。電池和冷卻器安裝在發射筒前下方的握把上,系統全重16千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法西斯為了挽救戰爭敗局,在1944年底就迫不及待地將研製成功不久的C-2防空導彈投入實戰,並擊落盟軍多架轟炸機,首開防空導彈作戰先河。
到目前為止,防空導彈已經發展到第四代,不僅可以反飛機、反巡航導彈和反戰術彈道導彈,而且還可以抵禦反輻射導彈、空地導彈的攻擊,成為防空武器系統中一種極為重要的作戰武器,在國土、要地防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各種防空導彈當中,小巧輕便、機動靈活、反應迅捷的攜帶型防空導彈主要用於防禦來自低空、超低空(特別是10~100米之間)的空中威脅。在20世紀的歷次局部戰爭中都能見到攜帶型防空導彈的身影,尤其是在對超低空點狀目標的防禦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低空、超低空空襲目標的剋星。在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幾次典型局部戰爭中,攜帶型防空導彈均取得了良好戰績,進一步證明了它防禦低空、超低空空襲目標的價值。
隨著攜帶型防空導彈技戰術性能的進一步提高,有人預計在今後10年內對攜帶型防空導彈的需求將占整個防空導彈總需求量的65%。可見,攜帶型防空導彈將會成為國土、要地和野戰防空不可或缺的主要兵器。
美俄英法等國的攜帶型防空導彈
攜帶型防空導彈已經走過了50多年的發展歷程,如今已經發展了三代產品,正在向更先進、更智能化的第四代發展。截至20世紀90年代初,全世界共生產各型防空導彈約80多萬枚,其中地空導彈71萬多枚,艦空導彈8萬枚,而在71萬枚地空導彈中,攜帶型防空導彈為47萬枚,占防空導彈總數的一半以上。美、俄、英、法等國是攜帶型防空導彈的主要生產國。
如今美、俄、英、法等國家對攜帶型防空導彈極為重視,具有很強的研發能力,已經研製出很多成功產品,並有許多產品經過了戰爭的考驗。
美國是研製攜帶型防空導彈最早的國家之一,已經研製了第一代「紅眼睛」(FIM-43)、第二代「尾刺」(FIM-92A)以及第三代「尾刺」-POST(FIM-92B)和「尾刺」-RMP(FIM-92C)攜帶型防空導彈。其中「紅眼睛」導彈是世界上最早的攜帶型防空導彈之一,它採用了光學掃描和紅外冷卻自導引頭。由於該導彈只能進行晝間尾追攻擊,沒有敵我識別器,抗電子干擾能力差,在1972年就已停產。1981年美國開始裝備可全向攻擊的第二代「尾刺」攜帶型防空導彈。它採用了高能動力裝置和工作波長為4.1~4.4微米的高靈敏度紅外導引頭,增加了敵我識別器,增大了射程,提高了作戰性能。該導彈在前蘇聯與阿富汗沖突期間首次用於實戰並發揮了很大作用。阿方稱,到1987年12月共發射了340枚「尾刺」導彈,擊落前蘇聯269架直升機,有效地遏制了前蘇聯肆無忌憚的進攻。在1987年和1989年美國又分別研製了第三代「尾刺」-POST和「尾刺」-RMP攜帶型防空導彈,採用了兩台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裝置和微處理器控制的先進被動光學導引技術。其導引頭採用環狀掃描光學系統和紅外/紫外雙色探測器,運用了可編程式控制制微處理器,有效地提高了探測能力和抗紅外干擾能力,單發命中率大於50%。
前蘇聯(俄羅斯)已經研製了「箭」2/2M/3和「針」1/M/D/N/S等系列攜帶型防空導彈,其中「箭」2是前蘇聯陸軍最早使用的攜帶型防空導彈。越戰期間,北越陸軍用蘇制「箭」2M給對方以有力打擊。越戰之後,「箭」2系列導彈出口到世界各地,廣泛應用於沖突地區,一直至今。
「箭」2系列導彈是前蘇聯的第一代攜帶型防空導彈,採用機械掃描,晝間尾追攻擊目標,戰斗部威力小,抗干擾能力低,因此,前蘇聯又在1973年研製出了第二代「箭」3攜帶型防空導彈,其主要技術措施是:採用工作波長3.5~6微米的低溫冷卻紅外導引頭,提高了抗干擾能力,有尾追、迎擊兩種發射方式。在1990~1991年的薩爾瓦多內戰期間,法拉本多·馬蒂民族解放陣線的游擊隊僅用11枚「箭」3導彈就擊落了薩爾瓦多空軍的3架飛機。1981年,前蘇聯開始裝備「針」1攜帶型防空導彈,由於採用了許多新技術,其性能比「箭」3有較大提高,但抗干擾能力沒有實質性改善。在1983年前蘇聯研製出了「針」M第三代攜帶型防空導彈,其導引頭採用了光學掃描+雙波段導引方式,提高了抗干擾能力,並具備「發射後不管」能力。據稱該導彈對戰斗機的命中率高達24%~40%。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擁有的蘇制「箭」2M、「箭」3和「針」系列攜帶型防空導彈取得了很大成功。雖然多國部隊為了防止伊拉克防空導彈的攻擊,曾對其進行長時間的大規模轟炸,但是多國部隊仍遭到了「箭」2M、「箭」3和「針」系列攜帶型防空導彈的攻擊,在被擊落的飛機和直升機中有一半以上是由「箭」2M、「箭」3和「針」系列攜帶型防空導彈所為。
英國在1973年才研製出第一代「吹管」攜帶型防空導彈。該彈具有尾追、迎擊兩種攻擊方式,裝有敵我識別器,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可攻擊地面、空中兩類目標。1984~1988年,英國又連續推出第二代「標槍」、第三代「流星」和「耀星」攜帶型防空導彈,其中「標槍」攜帶型防空導彈採用了新型戰斗部、兩級遠程大推力火箭發動機以及微電子信息處理技術,既可用於地面部隊,又可用於海上防空,其單發命中率達70%。「流星」攜帶型防空導彈是在「標槍」導彈的基礎上研製的,它採用激光代替無線電指令制導,可靠性高,維修簡單,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和較高的跟蹤精度、制導精度,但由於激光傳播衰減快,使得導彈的作用距離較近。「耀星」攜帶型防空導彈也是以「標槍」導彈為基礎,對其戰斗部、制導體制、發動機同時採用新技術研製而成,其戰斗部安裝有3個飛鏢式動能子彈頭,制導方式採用半主動無線電指令+激光波束復合制導,動力裝置採用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導彈速度可達4馬赫,大大提高了其作戰性能和對高速目標的攻擊能力,單發命中率可達96%。
法國攜帶型防空導彈的研製雖然開始較晚,但起步水平較高。該國研製成功的「西北風」攜帶型防空導彈採用四元陣列被動紅外尋的導引頭,具有很高的靈敏度和抗干擾能力,能夠鎖定有紅外屏蔽的直升機等空中目標,單發命中率可達90%。其重達3公斤的戰斗部具有很大的威力,採用近炸和觸發兩種引信,並裝有延時自毀裝置,大大提高了作戰性能。
此外,瑞典和日本等國也具備研製攜帶型防空導彈的能力。瑞典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發展該類導彈,如今主要有RBS-70和RBS-90兩種型號。RBS-70採用激光制導、前視紅外和電視搜索跟蹤目標,並配有專用雷達,戰斗部重1.1公斤,殺傷半徑達3~3.5米。它採用三通道穩定控制系統,自身隱蔽性能好,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具有車載、艦載等型號。RBS-90的射程、速度、作戰高度比RBS-70都有提高,並且命中精度和威力更高。
日本利用先進的紅外成像技術,從1987年開始研製利用紅外凝視成像制導的初步智能化的攜帶型防空導彈「凱科」(或稱91式,日本陸軍稱其為Kin-SAM)攜帶型防空導彈,並率先研製成功,在1991年開始生產,1993年開始裝備陸軍,1994年開始裝備海上和空中自衛隊。「凱科」攜帶型防空導彈具有全向攻擊能力、很強的抗干擾能力、較高的命中精度和通用性,目前有攜帶型和車載式等型號。 我國在1958年10月從前蘇聯引進「薩姆」2地空導彈後,開始組建地空導彈部隊。年輕的地空導彈部隊在1959年10月7日首次擊落國民黨軍隊的美製RB-75D高空偵察機,1962年9月9日首次擊落美製U-2高空間諜飛機(到1967年共擊落5架)。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地空導彈部隊發展迅速,不僅多次取得輝煌戰果,而且已經從仿製發展到自行設計,從改進第一代發展到研製第二代、第三代,從研製高空型號到研製中高空、中低空、低空和超低空等多種型號,從研製固定位置型號到研製車載機動以及單兵肩扛攜帶型等多種型號。
我國在1975年初開始研製攜帶型單兵肩射超低空防空導彈系統,1985年4月定型,被命名為「紅纓」5號。該彈採用紅外製導方式,體積小、重量輕、設備精密。1979年1月,在「紅纓」5號導彈研製基礎上,又研製了性能更先進的「紅纓」5號甲導彈。「紅纓」5號甲的戰斗部威力更大,提高了導引頭對太陽和雲層等復雜自然背景的抗干擾能力,增大了導引頭探測器的探測距離等。該型號在1986年11月定型。繼「紅纓」5號系列攜帶型防空導彈後,我國又發展了性能更加先進的「前衛」1號攜帶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其性能超過美國的「尾刺」導彈,可對各種低空、超低空飛機和武裝直升機進行全向攻擊,擔負前方地域內的戰斗分隊對空掩護和裝甲以及機械化部隊的跟進掩護任務,還可裝在車、艇或直升機上進行防空作戰或空戰,也可與小高炮組成彈炮合一的自動化防空系統。「前衛」1號導彈曾在1994年的英國范堡羅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上公開亮相,引起轟動。
此後,我國又對「前衛」1號導彈進行了改進,研製了性能更為優良的「前衛」2號攜帶型防空導彈。該導彈是我國研製的第三代單兵攜帶型防空導彈,其構造與俄制SA-16非常相似。「前衛」2號與「前衛」1號相比,其低空攻擊涵蓋面更大,有效射程更廣,系統反應時間縮短了一半,導彈的導引系統性能更佳,抗干擾能力較強,具有全方位攻擊低空目標和發射後不管能力。「前衛」2號的主要戰術技術指標為:全系統質量18公斤,導彈質量11.32公斤,戰斗部質量1.42公斤,有效射高10~3500米,有效射程0.5~6千米,導彈的准備時間小於5秒,最大飛行速度為600米/秒。該彈具有良好的通用性,除了可由單兵攜帶、發射外,還可配備在車輛和艦船上作為低空防空武器使用。該彈曾在1998年的法恩巴勒航展中首度公開展出,並已兩次參加我國舉辦的珠海航展。 攜帶型防空導彈的主要優勢為:
1.造價低廉,易於大量裝備
現代戰爭從本質上講拚的是敵對雙方的國力。它歸結為拼雙方的經濟實力,要最終取得戰爭勝利需要以較小的消耗換取敵人大的代價。一枚攜帶型防空導彈單價一般在1萬美元左右,而武裝直升機、固定翼攻擊機、巡航導彈的單價一般在幾百至幾千萬美元之間(如一架AH-64武裝直升機超過2000多萬美元,一枚「戰斧」巡航導彈價格也超過100萬美元),因此攜帶型防空導彈與各種武裝直升機、固定翼攻擊機、巡航導彈相比,其造價是非常低的,它非常適合經濟實力不強的發展中國家大量裝備。
2.作戰效費比高
研究表明,攜帶型防空導彈在解決了近炸引信和指揮系統問題後,攔截一枚巡航導彈只需3~5枚攜帶型防空導彈,因此依託本土,利用大量裝備造價低廉的攜帶型防空導彈,防禦來自空中的威脅,其作戰效費比是顯而易見的。
3.在對方強大的電子干擾下,可以保持正常戰鬥力
無論是海灣戰爭,還是科索沃戰爭,都有一個共同定式,即在空中預警機的有力支援下,在進行轟炸前或伴隨轟炸的同時,對敵方實施強大的電子干擾,並運用反輻射導彈對敵方的雷達、指揮所等核心目標進行打擊,迫使對方的雷達無法工作或不敢開機,從而使需要雷達制導的地基和車載式中、大型防空導彈系統失效。而採用光學瞄準和紅外製導的攜帶型防空導彈系統,在發現目標後,可以正常發射,並且目標很難進行有效的飛行規避或及時釋放干擾,因此在敵人強大的電子干擾下可以正常工作,保持正常的戰鬥力。
4.機動性、隱蔽性、易操作性和生存力強
攜帶型防空導彈由單兵攜帶,可在任何復雜地形下發射,具有較好的機動性、隱蔽性和易操作性。在對付巡航導彈時可以不用隱蔽和偽裝,敵人的偵察衛星難以發現;在對付飛機時只需隱藏在叢林、灌木、高桿作物或其他障礙物下就可正常發射而又很難被發現。因此攜帶型防空導彈具有其他防空武器無法相比的戰場生存力。
5.具有較大的作戰威力
現代攜帶型防空導彈戰斗部直徑大都在71毫米以上,裝葯多(如法制「西北風」彈頭重達3公斤),威力大(比35毫米高炮彈威力大1倍以上)。如今攜帶型防空導彈可以攻擊和毀傷任何現有作戰飛機。
雖然在現代戰爭中攜帶型防空導彈具有很多優勢,但在使用過程中也發現它存有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戰威力,影響了作戰效果。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1.對巡航導彈命中率較低
由於巡航導彈體積小、發動機雜訊低、採用多種隱身措施,加之常常在夜間發動襲擊,因此攜帶型防空導彈射手很難及時發現來襲的巡航導彈,大大降低了對其的攔截概率。如今性能優異的攜帶型防空導彈對巡航導彈的攔截
防空導彈
概率不超過10%,而一般攜帶型防空導彈對巡航導彈的命中率不足4%。 2.抗干擾能力較低
這里的抗干擾能力較低是指攜帶型防空導彈發射後,一旦受到對方干擾,就會出現脫靶的現象。這與攜帶型防空導彈採用的制導方式有關。如早期的攜帶型防空導彈一般採用紅外點源制導(或紅外陣列成像制導)方式和線陣光機掃描方式等,其紅外探測器數量多為單元,使其抗干擾能力較低。 1.提高攜帶型防空導彈的速度
如今除英制「耀星」導彈外,其餘攜帶型防空導彈速度均為2馬赫左右,這就很難適應現代空襲兵器的高速度,並且難以對付現代空襲兵器為規避防空導彈打擊常採用的高速機動戰術,因此提高導彈速度是未來攜帶型防空導彈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
採用的主要技術措施有:(1)研製高能發動機及其裝葯,加大發動機的推力和總沖量;(2)採用雙推力推進系統,使導彈可持續高速飛行。較大推力和總沖量的高能發動機以及採用雙推力推進系統的發動機能夠提供兩階段推力,而且重量輕,推力大,排煙紅外輻射特徵小,能滿足提高射速的要求。
如今英制「耀星」導彈速度已達到4馬赫,還有幾個國家正在改進或研製超高速導彈,將導彈助推系統由原來的一級改為兩級,如北約國家正在聯合研製的近程/超近程攜帶型防空導彈系統,預計2010後裝備部隊。 2.提高全向攻擊能力,實現「發射後不管」
早期的第一代攜帶型防空導彈攻擊目標時只能採用尾追攻擊方式,使攻擊目標的靈活性和作戰能力受到很大限制。隨著制導技術的發展,第二、三代攜帶型防空導彈可以採用尾追、迎頭攻擊方式,甚至可從側向攻擊目標。如今攜帶型防空導彈制導系統正在向智能化方向發展,使導彈系統能夠自動對目標進行探測、識別、判定,並實
防空導彈
施主動攻擊,實現「發射後不管」。 3.進一步改進導引系統,提高抗干擾能力
早期的攜帶型防空導彈一般採用紅外點源制導(少數為紅外陣列成像制導),其探測器數量多為單元,採用線陣光機掃描方式,這就使其抗干擾能力較低。為了提高抗干擾能力,未來攜帶型防空導彈將採用焦平面陣成像紅外導引頭,它將使紅外干擾失效,大大提高導彈的抗干擾能力。
概括起來,攜帶型防空導彈制導系統將由紅外點源制導(或紅外陣列成像制導)、單元探測器、線陣光機掃描方式分別向紅外成像凝視制導、多元探測器、凝視面陣電子掃描方式發展。如法制「西北風」導彈已經採用了四元導引頭,美國正在研製的「尾刺」-RMP2採用了128×128單元的紅外成像導引頭。
4.縮短反應時間,提高作戰速度
一般要確保攜帶型防空導彈系統有足夠的反應時間,需要在8~10公里以外探測到目標。由於攜帶型防空導彈的瞄準發射是射手通過光學瞄準具探測目標,其作用距離一般在3~4公里之內,因此如何縮短反應時間,提高作戰速度是攜帶型防空導彈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為縮短反應時間,提高作戰速度,擴大殺傷范圍,如今已經採用和正在研究的幾種主要措施包括:(1)將攜帶型防空導彈裝備在一個簡單的旋轉式固定架上(特別是攜帶型防空導彈用於陣地防禦,可對來襲空中目標迅速進行多枚導彈齊射(如「尾刺」、「針」、「耀星」、「西北風」、RBS-70導彈);(2)在攜帶型防空導彈上安裝被動式射頻感測器,以探測飛機雷達或無線電測高儀的輻射電波,為操作人員提供大致指令參數。該種方法對目標的識別能力優於以前的夜視儀,使攜帶型防空導彈可在夜間使用(如俄制「箭」2M已經採用了定向儀被動感測器);(3)將攜帶型防空導彈系統並入前沿預警雷達所組成的防空網,與監視雷達和C3I系統相結合,提高系統的快速反應能力。
5.提高一彈多用能力
防空導彈
使研製的導彈多用途化歷來是導彈研製者的追求目標之一,因為這對於減少研製費用、降低生產成本、簡化後勤保障、便於平時裝備和戰時補給是非常重要的。如英制「吹管」導彈已經發展成多聯裝的潛空、艦空導彈,法制「西北風」導彈具有攜帶型、車載式、艦空式三型,實現了三軍通用。同時隨著電子裝置小型化技術、信息處理技術、推進技術、控制技術、戰斗部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攜帶型防空導彈的性能指標日趨接近低空近程防空導彈的水平,將低空近程防空導彈和攜帶型防空導彈合二為一成為可能。如北約8國正在聯合研製的近程/超近程防空導彈系統將在2010年後取代「西北風」、「尾刺」、「耀星」、「長劍」、「羅蘭特」和「響尾蛇。」等攜帶型和近程防空導彈系統抗干擾能力大大增強,導彈進一步小型化和自主作戰,武器系統能對付多目標,逐步發展多武器的協調作戰,為形成防空體系作戰創造條件。 6.加強標准化
為了加強戰時的快速保障和減少平時的維護費用,需要加強攜帶型防空導彈的標准化工作,以便實現攜帶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的系列化、通用化和標准化。

❽ 俄羅斯有什麼防空導彈

每一個國家都會有著自己的軍事體系,軍隊的實力是一個國家的實力評判的基礎,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很好強大的軍事實力,那麼這個國家就會有很大的可能會被其他的國家侵略,並且自己的國家和民眾的安全是得不到保障的,如果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強大,那麼這個國家一定在世界上有很大的話語權,比如美國,俄羅斯等等國家,這樣的大國實力非常的強,尤其是美國一家獨大,其實力可以說是世界第一,而且美國是沒有敢去欺負侵略的,這個可能就是弱肉強食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

s-400防空導彈是在s-300防空導彈的基礎上全新升級的系統,比原來的更加的強勁,它可以發射8種不同類型的導彈,遠程,中程,還有近程都是可以兼顧的,最大的射程可以達到400公里的

俄羅斯的防空系統是非常的厲害的。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攜帶型防空導彈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