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俄羅斯遠東地區都包括那些城市
伯力、海參崴、共青城、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雅庫茨克、烏蘇里斯克(雙城子)、海蘭泡、馬加丹等。
1、伯力
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始建於1858年,是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內河航運通過阿穆爾河(黑龍江)可以直接出海,也可直達同江、富錦、佳木斯和哈爾濱。
2、海參崴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始建於1860年,遠東捕鯨業、捕魚業和冷凍船基地,屬季風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為-15℃,8月份平均氣溫在20℃左右,年降雨量約690毫米。海參崴曾屬中國(清)領土,海參崴滿語意為「海邊的小漁村」。
3、共青城
共青城: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誕生城市,為在這里建造船廠和飛機製造廠,一批莫斯科、聖彼得堡、烏克蘭的共青團志願者來到這里,1932年設市。
4、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堪察加州首府,位於東經158°40',北緯53°00',建於1740年,25萬多人,是捕魚船隊的冷藏基地,海港兼漁港。因日本海暖流影響,可全年通航。該港是符拉迪沃斯托克、納霍德卡的貨運中轉站,運入的是汽車、拖拉機、地質勘探設備、水泥、機床、日用品等,運出的主要是木材和魚等。
5、雅庫茨克
是雅庫特自治共和國的首府,也是遠東地區最古老的城市。這里歷來以毛皮皮革、家畜、象牙和木材的集散地而馳名。與外區聯系靠空運,有大型機場。烏斯季維柳伊的天然氣田向該市供應燃料。元朝勢力(遼陽省)一度到達該地。
(1)庫頁島旁邊的俄羅斯地區叫什麼擴展閱讀
遠東北起北冰洋,南同中國、朝鮮相鄰,東臨太平洋。包括哈巴羅夫斯克(伯力)、濱海邊疆區、雅庫特自治共和國、阿穆爾、馬加丹、堪察加及薩哈林州。面積621.6萬平方公里。
有烏克蘭人、雅庫特人等。境內四分之三面積為山地。平原及低地主要分布在勒拿河及黑龍江中下游、北冰洋沿岸。從北到南有苔原帶、森林苔原帶和森林帶。有金、金剛石、煤、鐵、錫、鋅、鉛、鎢、汞、雲母、螢石、石油和天然氣等礦藏。
40%的地表被森林覆蓋。木材蓄積量和水力蘊藏量各約占原蘇聯的30%。工業以采礦為主,金、錫和金剛石產量居原蘇聯首位。其次是森林採伐和木材加工、魚類加工、艦船修造及農、畜產品加工等。農業主要集中在南部的結雅-布列亞平原和烏蘇里-興凱湖平原。
主要作物有麥類、水稻和大豆。畜牧業以乳、肉用為主,北部普遍飼養馴鹿。工農業、城市、人口、鐵路和海運主要集中在南部,大部分地區人煙稀少,交通不便。主要城市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共青城、彼得羅巴甫浴夫斯克(堪察加)、雅庫茨克和馬加丹等。
B. 為什麼中俄邊境俄羅斯一方有兩座城市有兩個名字 庫頁島也有兩個名字
一個 俄羅斯名字 一個 中文名字。比如 海參威。俄國叫符拉迪沃斯托克
C. 庫頁島多大為什麼成了俄羅斯的領土
庫頁島,俄羅斯稱薩哈林島(Сахалин),為俄羅斯極東的島嶼,介於韃靼海峽和鄂霍次克海之間。與千島群島合組成為薩哈林州。鴉片戰爭後俄羅斯乘勢奪占,現為俄羅斯聯邦薩哈林州所轄,名稱來自於滿語,中文一般稱為庫頁島,而日文則稱為樺太(からふと)。中國明朝時將此島稱作苦夷島,後來才轉音變為庫頁島。在愛努語中,該島被稱為「kamuy kar put ya mosir」,該名稱的含義為「神在河口創造的島」,而日語「樺太」的名稱則源自「kar put」的對應漢字,也就是「河口」的意思。
庫頁島位於黑龍江(阿穆爾江)出海口的東部,東面和北面臨鄂霍次克海,西面隔韃靼海峽與大陸相望。南隔宗谷海峽與日本相隔。
南北長948千米,東西寬6~160千米,面積7.64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兩個台灣島)。人口約66萬。北部地勢低平,沿岸多潟湖;中南部主要是山地,西有西薩哈林山脈,東為東薩哈林山脈,主峰洛帕京山海拔1609米,為全島最高點。冬季氣候寒冷,夏季涼爽多霧。年降水量平原地區500毫米,山地1200毫米。主要河流有特米河與波羅奈河。森林資源豐富;多石油、天然氣和煤等礦藏。
南薩哈林斯克是島上最大的城市,庫頁島人口約66萬人,主要由四個民族組成,分別是 Nivkh, Orok, Evenkh and Nanai。
歷史上,中國曾稱庫頁島為苦兀或骨嵬,俄國稱為sahaliyan ula angga hada(滿語),日本稱為北蝦夷地(指北海道以北)或樺太(からふと)。有人認為,在19世紀俄羅斯透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強迫中國割讓庫頁島給俄羅斯,但是該條約的割讓對象的外滿洲是否包括庫頁島仍存爭議。
庫頁島的南岸最初由日本漁民定居,1853年第一批俄國人聚居於該島北部。1855年俄國與日本簽訂協定,分享該島的統治權,但1875年俄國以千島群島為代價取得庫頁島全部。日俄戰爭的結果使得日本於1905年(《朴次茅斯條約》)取得該島北緯50度以南的部分,並定日本名為樺太島。1918年俄國革命後,日本佔領庫頁島全部,但於1924年撤出。1925年蘇聯軍隊將白俄軍隊趕出該島北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蘇俄重新取得庫頁島南部,也取回千島群島,同時將日本居民全部予以遣返。
該島南北長948公里(589哩),寬約160公里(100哩),面積76,400平方公里(29,500平方哩)。大部分為山地,以洛帕京山(Mount Lopatin)海拔1,609公尺(5,279呎)最高。北部植被為苔原以及小樺樹與柳樹森林,南部為茂密的落葉森林。漁業是沿岸的主要經濟活動,水產大部分為蟹、鯡魚、鱈魚和鮭魚。其他經濟支柱包括北部的石油、南部的煤炭以及伐木業,包括造紙。因地形多山、氣候嚴寒,農業不發達。居民主要為俄國人;1960年代曾有大量移民。南薩哈林斯克(Yuzhno-Sakhalinsk)是主要的居民點,並為薩哈林州的行政中心。人口約681,000(1994)。
D. 庫頁島的中心城市在哪裡,他在俄佔之前叫什麼名
庫頁島是中國傳統稱呼,而俄國人稱之為薩哈林島
現在庫頁島首府為南薩城,為俄國人建造
在俄佔領前庫頁島並不存在城市,而只有散落的赫哲部族村落等,
在庫島周邊地區比較有規模的城市則是樓上兄弟說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舊名海參崴),然此地並不在庫頁島上
E. 俄羅斯薩哈林州管轄哪些地區你知道嗎為什麼
第一個就是庫頁島。庫頁島位於亞歐大陸東北部,東部瀕臨鄂霍次克海,西隔韃靼海峽與亞歐大陸相望,南隔宗谷海峽與日本北海道相望。
庫頁島面積廣闊,資源豐富,曾經是中國第一大島,現在是俄羅斯第一大島,島上蘊藏著石油、黃金、煤炭等資源,海洋之中還蘊藏著豐富的漁業資源,是大馬哈魚的主產區之一。
庫頁島的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森林覆蓋率極高,擁有6000條河流和1600個湖泊,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好地方。不過因為氣候等原因,庫頁島的人口一直不多。
第二,千島群島。二戰結束後,蘇聯控制了整個庫頁島,於1946年建立了南薩哈林州,管轄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
千島群島是位於俄羅斯遠東勘察加半島和日本北海道之間的群島,由56座島嶼組成,全長1300公里。千島群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它將鄂霍次克海和西北太平洋分割,是鄂霍次克海進出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F. 庫頁島在什麼地方
庫頁島,俄羅斯稱薩哈林島(Сахалин),為俄羅斯極東的島嶼,介於韃靼海峽和鄂霍次克海之間。與千島群島合組成為薩哈林州。鴉片戰爭後俄羅斯乘勢奪占,現為俄羅斯聯邦薩哈林州所轄,名稱來自於滿語,中文一般稱為庫頁島,而日文則稱為樺太(からふと)。中國明朝時將此島稱作苦夷島,後來才轉音變為庫頁島。在愛努語中,該島被稱為「kamuy kar put ya mosir」,該名稱的含義為「神在河口創造的島」,而日語「樺太」的名稱則源自「kar put」的對應漢字,也就是「河口」的意思。 庫頁島位於黑龍江(阿穆爾江)出海口的東部,東面和北面臨鄂霍次克海,西面隔韃靼海峽與大陸相望。南隔宗谷海峽與日本相隔。
G. 俄羅斯東方,日本千島上面,庫頁島下方的幾個小島的中文名,與人口數
國後島(俄文:Кунашир(庫納施爾島),音譯自日語「國後」二字讀音)
擇捉島(俄文:Итуруп(伊土魯朴島),音譯自日語「擇捉」二字讀音)
齒舞群島(俄文:Хабомай,音譯自日語「齒舞」二字讀音)
色丹島(俄文:Шикотан(施科坦島),音譯自日語「色丹」二字讀音)
H. 庫頁島的主要城市
南薩哈林斯克(英文:Yuzhno-Sakhalinsk;俄文:Южно-Сахалинск),庫頁島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俄羅斯聯邦薩哈林州的首府,名字的意思是南薩哈林的城市。在日治時期稱為豐原市。隨著城市的日益繁盛,該市范圍不斷擴張,現時本市的范圍包括有舊時日治時期的豐原市、豐北村及川上村,人口182,232(2012年1月)。
科爾薩科夫(英文:Korsakov;俄文:Корсаков),薩哈林州僅次於南薩哈林斯克的第二大城市。日治時期被稱為大泊。是庫頁島上重要的港口都市。人口約33,526人(2010年)。
霍爾姆斯克(英文:Kholmsk;俄文:Холмск),位於庫頁島西南部,是薩哈林州重要的港口城市。日治時期名為真岡。人口30,937人(2010年)。該市與俄羅斯本土之間有渡輪相通。
奧哈(英文:Okha;俄文:Оха),位於庫頁島北部,人口23,007人(2010年)。該市內有油田,主要產業為石油工業。居民多從事石油產業的相關工作。
涅韋爾斯克(英文:Nevelsk;俄文:Невельск),薩哈林州的一個港口城市。位於庫頁島西南海岸。人口11,682人(2010年)。日治時期名為本斗。
波羅奈斯克(英文:Poronaysk;俄文:Поронайск),位於波羅奈河入海口,南薩哈林斯克以北288公里處。人口16,461(2010年),日治時期名為敷香。
烏格列戈爾斯克(英文:Uglegorsk;俄文:Углегорск),位於庫頁島西海岸。人口11,880人(2010年人口普查),日治時期名為惠須取。
亞歷山德羅夫斯克(英文:Aleksandrovsk-Sakhalinskiy;俄文:Александровск-Сахалинский),位於庫頁島西部,韃靼海峽東岸。 人口10,965人(2010年),知名作家安東·契訶夫曾被流放至此。
多林斯克(英文:Dolinsk;俄文:Долинск),位於庫頁島南部,南薩哈林斯克以北43公里處。人口11,533人(2010年),日治時期名為落合。
I. 為什麼俄羅斯的一些地方有兩個名稱
一個俄文名稱一個中文名稱,比較出名的如薩哈林島(庫頁島):
俄羅斯稱薩哈林島(Сахалин)處於俄羅斯聯邦薩哈林州,名稱來自於滿語,中文一般稱為庫頁島。中國明朝時將此島稱作苦夷島,後來才轉音變為庫頁島。庫頁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從金朝開始,庫頁島即歸中國管轄。以後相繼歸:元朝,明朝,後金,清朝,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亦規定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1840年鴉片戰爭後,沙俄利用中國清朝走向衰落。強迫中國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後,又以調停中英法第二次鴉片戰爭有功為借口,強迫中國簽訂《北京條約》,將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共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割讓與俄國。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也是一樣的道理。
J. 庫頁島和黑龍江以北的一些地區什麼時候被俄國割去的
沙皇俄國和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於1858年5月28日(咸豐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簽定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即外東北)約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性割讓領土最多的條約。《璦琿條約》當時未經清政府批准,但後來在《中俄北京條約》中被確認。璦琿條約》使中國的領土、主權蒙受重大損害,而俄國從中獲得巨大的領土利益和黑龍江、烏蘇里江的航行權,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正如恩格斯所說,俄國不費一槍一彈「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於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俄國在遠東的成功》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頁662)沙皇俄國將穆拉維約夫割佔中國黑龍江地區的行動方式概括為一個侵略公式:「必須以實際佔領地方的辦法來支持俄國外交上的要求」。其後,沙皇俄國通過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不平等條約又侵佔了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和外西北地區大片領土。《璦琿條約》的簽訂,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開了一個罪惡的先例。[1][2]庫頁島和黑龍江以北,是在清朝末年,俄國趁火打劫,強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強行割佔中國西北和東北約150萬平方千米的領域,無視《尼布楚條約》。歷史圖冊和地理圖冊兩本是截然不同的,地理是顯示現代的疆域,現在的庫頁島等是屬俄羅斯管轄。歷史則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