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俄石油天然氣合作的國際能源背景
在全球經濟增長的刺激下,各國對石油的需求也快速增加,並紛紛制訂了各自的能源戰略,全球能源爭奪日趨激烈,新的國際能源格局即將形成。中俄兩國分別作為重要的能源生產國和需求國,都致力於重塑有利於自身利益的國際能源新格局。加強雙邊的石油天然氣合作,不僅有利於增強各自的能源安全,還可提升雙方在國際能源市場的話語權,在即將形成的國際能源新格局中爭取到更為有利的地位。
一、全球能源爭奪愈演愈烈
近些年,尤其是伊拉克戰爭後,各大國以及跨國石油公司之間對油氣的爭奪愈演愈烈。首先,油氣管道爭奪成為焦點。爭奪的焦點主要在裏海和中亞地區。中亞-裏海地區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俄羅斯為達到控制裏海和中亞地區油氣運輸大動脈,堅持北向方案;美國則為達到爭奪該地區油氣資源、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抑制中國崛起、防範伊朗的戰略目標,力主南向方案。日本從石油安全和爭奪遠東石油主動權進而實現遏制中國、爭取俄羅斯的戰略目的出發,與中國激烈爭奪俄羅斯遠東石油輸出管道。其次,油氣資源爭奪激烈。在中亞、西非、中東,各大跨國公司對油氣資源都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目前,在中亞-裏海地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跨國公司不僅已基本掌控了該地區的資源勘探開發權。還通過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活動等,削弱俄羅斯的影響力,力阻中國同伊朗和哈薩克的能源合作。而俄羅斯則藉助於國際能源價格的上漲,經濟實力逐漸增強,不斷強化對該地區的影響和控制。在非洲,美國、歐盟和日本紛紛調整對非戰略,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同非洲主要資源國家的控制與合作,爭奪油氣資源開發的主導權,排擠中國、印度等新興發展中國家進軍非洲石油市場。第三,市場爭奪殘酷。俄羅斯-環裏海石油圈的崛起、幾內亞灣新油田的開發以及伊拉克重返國際石油市場,打破了原有油氣市場格局,引發歐佩克內部、歐佩克與非歐佩克之間、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對市場的激烈爭奪。
二、美國霸主地位受到挑戰和沖擊
美國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霸主地位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石油美元的霸主地位。1975年美國與歐佩克達成用美元為石油定價的協議,將美元與石油綁定在一起,世界石油交易大多以美元計價和結算。二是石油價格的制定權。20世紀80年代以來,紐約商品交易所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幾乎壟斷了全球范圍的主要石油期貨交易,主導了世界石油價格的話語權。三是石油資源的控制權。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其石油消耗量佔全球消耗總量的42%。作為國際能源市場上的重要參與者,長期以來美國將其能源政策置於全球戰略中的重要位置,美國的資金幾乎涉足全世界所有產油氣的地區和國家。目前,美國通過軍事打擊、經濟合作、投資、協商對話等手段實際控制著中亞、中東、西非和北美地區將近70%的石油資源。
伊拉克戰爭後,尤其是進入2006年,面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一些產油國基於自身經濟實力的提升和地緣政治方面的考慮和中國、印度等重要的原油進口國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雙邊石油勘探、開采和貿易合作,成立了一系列以歐元或本國貨幣計價的石油交易所,並在石油交易中越來越多地考慮使用歐元定價,以穩定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增強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話語權,減弱美國的控制與掠奪。2007年美國次級債市場危機的爆發,更進一步削弱了美元的地位,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戰和沖擊。
三、歐佩克的地位有所削弱,但仍將是世界石油市場的中堅力量
近年來,美國、歐盟和日本通過建立西方石油戰略儲備,試圖操縱和替代歐佩克並促使歐佩克內部分化,使歐佩克成員國和其他油氣生產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不斷加深,歐佩克對國際市場油價的控制力大不如前。從1973年至2006年,歐佩克對世界石油出口的控制已由53%下降到41.7%,今後還可能繼續下降。現在的歐佩克不僅要面對以俄羅斯為代表的非歐佩克石油出口國的挑戰和沖擊,還須面對伊拉克石油生產能力恢復後所構成的更大威脅。歐佩克對國際市場油價的控制能力將會大大降低,國際油價將有可能出現以市場供需為基本面,由美國和歐佩克為主、俄羅斯等非歐佩克主要產油國參與共同調控油價的新局面。盡管歐佩克影響有所下降,但影響仍非常大。歐佩克(除伊拉克外)石油儲量仍佔世界總量的65.4%,多年的市場化運作也使其內部形成了休戚相關的利益關系。無論如何,歐佩克仍將是未來國際石油市場的一支中堅力量。
四、以俄羅斯為代表的非歐佩克產油國地位逐漸上升
如今,俄羅斯、墨西哥、非洲等非歐佩克產油國利用伊拉克戰爭所導致的伊拉克石油產量大幅下降、國際原油價格飆升的有利契機,大幅增產,從歐佩克手中奪取了不少市場份額,影響大增。「9·11」後,俄羅斯利用世界能源市場的新變化,以「突破北美、穩定西歐、爭奪裏海、開拓東方、挑戰歐佩克」的總思路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在世界能源市場的影響和地位迅速攀升,已成為世界重要的油氣生產和出口國。自2000年以來,俄羅斯石油產量以年均6.83%的速度增長,2006年俄羅斯的石油產量為4.8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12.3%,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同年其天然氣產量為6121億立方米,佔世界總產量的21.3%。作為能源供應大國,卻被剝奪定價權,這是地位日益上升的俄羅斯所不能接受的,它正積極採取措施,通過在紐約交易所塑造PEBCO品牌和籌劃建立俄羅斯石油交易所來試圖打破現有國際石油定價體制。
圖7-1是1996~2006年俄羅斯石油的生產和消費量。
圖 7 -3 1994 ~2006 年中國石油消費的對外依存度( 資料來源: ①消費量數據來自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7②中國石油進口量數據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http: / /www. customs. gov. cn)
『貳』 俄羅斯出口給中國的石油主要是哪個地區的油田
你好,以秋明油田為主,從秋明和巴庫油田先到泰舍特,然後通過中俄輸油管道到中國的大慶。
『叄』 中國向俄羅斯購買的石油究竟是怎麼一個價究竟是我們怎麼一個好處懂得人是不是能夠指點一下
是協議價,中國和俄羅斯的石油合同關鍵在於長期購買,保證我肯定每個月買多少量,價格是隨行就市的,通過海關數據也可以查到基本上和國際原油的價格保持一致
『肆』 中國與俄羅斯石油貿易用什麼貨幣
人民幣吧,現在中俄貿易一直在去美元化,使用的貨幣一般是盧布或者人民幣,盧布一直貶值的情況,使用人民幣的情形比較多,因為人民幣相對而言比較保值。
『伍』 俄羅斯與中國的石油天然氣貿易
一、近幾年來俄羅斯與中國的經貿合作明顯加強
1992年至今中俄貿易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1992~1993年為第一階段,1993年雙邊貿易額達到76.7億美元;1994~1996年為第二階段,1996年雙邊貿易額為68.3億美元;1997~1998年為第三階段,1998年雙邊貿易額降至54.8億美元;1999年至今為第四階段,2001年雙邊貿易額突破100億美元,2004年雙邊貿易額達到貿易史上最高水平,總額為212億美元,2005年雙邊貿易額增長了37.1%,並達到291億美元。中國與其最大的貿易夥伴歐盟的貿易額達到2170億美元,與美國的貿易額達到2110億美元,與日本的貿易額達到了1840億美元。對照中美雙邊貿易額,俄中貿易額並不引人注目。俄羅斯媒體認為:中俄貿易雖創新高,深層問題仍未解決。目前俄羅斯是中國第八大貿易夥伴,俄羅斯與中國的貿易中石油與天然氣是最主要的。俄羅斯和中國的油氣合作已進行多年,最主要的合作項目是輸油管道和輸氣管道,但進展狀況並不令人滿意。俄羅斯輸往中國的石油、天然氣等產品主要依靠鐵路運輸,但由於鐵路運輸效率不高,出口量難有較大突破。2005年,中石油通過東部鐵路進口俄羅斯原油518萬噸,比原先預計的通過鐵路向中國輸出石油的總量2005年達到1000萬噸幾乎少了一半。俄羅斯鐵路運輸部門表示將增加中俄石油運力,以後將運力提高到每年3000萬噸。但目前還沒有進入實施階段,提高運力需要全面的電氣化改造。
2004年美、中、日三國石油消費總量、進口俄羅斯石油量見表5-1。
表5-1 2004年美、中、日三國石油消費總量、進口俄羅斯石油量一覽表
資料來源:IEA,Oilinformation,coal information
從表5-3中可看出,中國進口石油70%來自中東和非洲(40%),主要靠海運。中國對這一地區的石油依賴程度遠遠超過公認的不超過30%的安全警戒線。
從表5-4中可看出,2000年俄羅斯石油出口量佔世界石油出口總額的比重僅為7.27%,而目前其石油出口量在沙特之後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石油出口總量的16%左右。近年來俄羅斯天然氣出口量佔世界天然氣出口總額的1/4以上,出口量穩居世界第一。俄羅斯能源礦產品出口貿易總額增長迅速,2001~2004年俄羅斯石油出口年均增長14.8%,天然氣出口年均增長2.1%。2004年俄羅斯石油出口和天然氣出口量分別佔到了當年石油產量的50%,天然氣產量的30%。1999年俄羅斯原油和石油產品、天然氣、煤和焦炭出口合計佔俄羅斯外貿出口總額中的比重為43.3%,2000年為52.5%,2002年和2003年則達到了55%和57%。俄方稱為實現5年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將向中國供應600億~800億立方米天然氣,俄羅斯天然氣企業將建設東西兩條輸氣管道。第一條管道長3000千米,年輸氣量將達300億~400億立方米,連接西伯利亞西部和中國靠近俄羅斯的西部邊境。預計這條線路將從2011年起向中國供氣。第二條管道將把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的天然氣輸往中國的東北地區。天然氣方面主要根據中石油與俄羅斯天然氣股份公司的備忘錄表明,俄方開始著手加大與中國天然氣合作的力度,但不確定因素同樣很多。俄羅斯希望多銷售石油產品,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巴格丹奇科夫表示,2006年年底前雙方在俄羅斯和中國境內將各建成一家石油合資企業,分別從事俄羅斯境內資源勘探與開發,石油產品加工及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零售工作。據報道,俄方此前一直想進入中國的石油零售行業,但一直未能如願,直至《關於在中國、俄羅斯成立合資企業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則協議》簽訂,才提供了可能。這也說明,中方看中能源,而俄方則希望多銷售產品。
二、中俄石油天然氣貿易與中國東北振興
2003年中國政府提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使其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第四個增長級。俄羅斯東部開發與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都已被兩國政府提上日程,俄中兩國應抓住這難得的歷史機遇,使兩個地區的發展有望再上一個新的階梯。中國東北地區面積79萬平方千米,人口10655萬,而遠東地區面積700萬平方千米,人口則僅有800萬。西伯利亞已探明石油儲量佔俄羅斯總探明儲量的77%,天然氣的85%,煤炭的80%。中國東北地區背靠俄羅斯的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兩大油氣區,且距西伯利亞大油氣區也並非很遠,即中國東北地區可以從俄羅斯三個大油氣區得到油氣的供應。可見,中俄石油天然氣合作受益最大的應該是中國東北地區。中國東北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曾作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為其作出了巨大貢獻,自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由於諸多因素,中國東北地區明顯落後於東南沿海地區。隨著中國政府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出台,吉林省提出了建設汽車產業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生態型綠色農產品加工業基地、光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中葯和生物制葯基地、資源型城市接續產業示範基地等六大基地。遼寧省提出了建成國家乃至世界的裝備製造業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業基地。黑龍江省提出了重點建設裝備工業、石化工業、能源工業、綠色特色食品、醫葯工業等五大基地。
中俄兩國國貿在很多領域具有互補性,邊貿也同樣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從中俄雙方的統計數字看,無論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對俄貿易,還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對華貿易,近年來都呈大幅度增長的趨勢:2002年,俄羅斯和中國東北三省、內蒙古、新疆的邊貿額達46.2億美元,佔俄中貿易總額的38.7%,佔中國同所有鄰國邊境貿易額的81.2%。可見,東北三省的對俄貿易前景廣闊。2002年,在中國木材進口總量中,從俄羅斯進口的木材佔61%,紙和紙漿佔17%,黑色金屬佔19%,化肥佔42%,魚和海產品佔57%,原油佔4.4%。
三、東北亞框架中的中俄石油天然氣貿易
國際能源機構預計,世界對石油的消費平均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長。其中,東北亞地區(中國、日本、韓國)的能源需求增長尤為突出。東北亞能源需求佔世界能源需求總量的比重已近1/5,中、日、韓三國的能源需求則占東北亞地區能源需求總量的98%以上。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以7%的速度上升,至2003年中國石油產品需求總量增長幅度達到11.4%,從而使中國的石油貿易量超過日本,成為居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日本的石油消費量退居世界第三位。韓國也排在前列。東北亞地區油氣需求國呈現競爭的局面。
自1993年起,中國由一個石油凈出口國變為石油凈進口國。中國的石油產量從1999年的320萬桶/日降至2005年的280萬桶/日,而石油消費,則從1999年的442.8萬桶/日增至2005年的534萬桶/日,2010年的643萬桶/日,石油和消費之間的缺口近400萬桶/日。2000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為273億立方米,據測算,2005年需645億立方米。2005年,中國面臨200億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氣需求缺口,202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近1000億立方米。中國石油進口的62%來自中東和北非,主要靠海運。國際公認的安全標準是對某一地區石油的依賴度不能超過進口的30%。
目前,東北亞地區能源分布狀況極不平衡,既有能源豐富的俄羅斯,也有能源貧乏的日本、韓國、中國。為改善能源安全狀況,中、日、韓採取了相似的能源戰略。中、日、韓能源戰略的相似性最突出地體現在對外能源戰略上。三國都積極與油氣豐富的俄羅斯合作。在東北亞形成了以俄羅斯為供給方、多個雙邊能源合作相互競爭的格局,也包括了俄羅斯與歐盟、美國、印度、日本以及中國的合作等。其中最具激烈的是中俄與日俄在遠東輸迪管道問題上發生的激烈的競爭。自從1994年俄羅斯首先提出修建中俄石油管道以來,中俄雙方簽署了數項協議,准備修建從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的安加爾斯克至中國大慶的石油管道「安大線」,「安大線」長達2260千米,此後,中俄石油管道合作又經歷了從「安大線」、「安納線」再到「泰納線」的曲折過程。
「安大線」「安納線」「泰納線」比較見表5-5。
表5-5 「安大線」、「安納線」、「泰納線」比較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主要體現在政治領域,經貿合作水平相對滯後於兩國間的政治合作水平。1993年兩國貿易額為76.8億美元,此後一直在60億美元上下徘徊,2001年為100億美元,2002年120億美元。這個數字僅相當於中日、中美經貿合作額度的1/10左右。中俄兩國在資源、能源和經濟結構上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俄羅斯擁有資源與技術,但兩國經貿合作的潛力遠遠沒有挖掘出來。「安大線」在俄羅斯搖擺不定的政策中「難產」了,除了與俄羅斯國內政治因素有關外,與日本的介入有著很大的關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於2003年1月10日與普京簽署了《俄日能源合作計劃》,小泉向俄羅斯提交了修建「安納線」(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輸油管線),放棄「安大線」,將原油輸往日本的建議。「安大線」的「難產」意味著日本為了獲得俄羅斯的石油資源,修建符合本國利益的石油輸油管道而與中國展開激烈的能源戰略競爭。中日都是能源進口大國,兩國都力主實施進口能源多元化,此外,日本促使「安大線」「難產」,暗藏著政治戰略意圖:削弱中國的能源安全,從而延緩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進程,實現其政治大國的戰略目標,達到主導亞洲的目的。日本實行對中國的牽制政策,利用與中國爭奪俄羅斯能源來制約中國經濟發展,削弱中國在東北亞政治經濟影響。21世紀中日兩國的戰略競爭不僅僅體現在能源方面,還體現在政治、軍事、經濟方面。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的地方政府在石油問題上傾向日本並向俄聯邦政府施壓。駐遠東全權代表普利科夫斯基向普京上書《遠東州長聯合信》,要求鋪「安納線」,其會見日本外相川口時說自己是「日本院外集團成員」。
中俄兩國能源領域的雙邊合作必須建立在東北亞區域能源合作的基礎上,東北亞區域能源的有效合作能夠促進中俄能源合作的健康發展,能夠為中俄能源安全提供保證。
四、中俄石油天然氣貿易存在的問題
中俄專家普遍認為:中俄貿易近年雖創歷史新高,但深層問題仍未解決,2005年中俄貿易額雖創下290億美元的紀錄,但與兩國政治關系完全不相稱。2005年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額2170億美元,與美國的貿易額2110億美元,與日本的貿易額1840億美元。對比上述國家貿易額,俄中貿易並不引人注意。出現上述情況,一方面與中俄貿易結構有關,另一方面與中俄石油天然氣貿易有關。中俄雙邊貿易雖保持快速增長,但貿易結構仍保持傳統格局。截至2005年底,中國在俄投資項目共657個,主要分布在能源開發、林業、貿易、輕紡、家電、通迅、建築、服務、房地產開發等傳統領域。另外,家電、汽車組裝、木材深加工、礦產開發已成為中國對俄羅斯投資新的熱點領域。俄羅斯在中國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建築、交通運輸等領域。2005年,中俄貿易雖大幅增長,但主要靠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增長。中俄石油天然氣貿易雖然從互補的角度講有很大的貿易空間,但下列一些因素制約了石油天然氣貿易:俄羅斯將石油天然氣政治化;俄羅斯擔心強大的中國對其不利;俄羅斯擔心能源管道經中國後,中國壟斷其石油價格;俄羅斯不想變成單純的能源出口國,因此在出售石油天然氣的同時欲搭配石油天然氣產品。此外,中俄兩國政府雖都特別關心各自的西部大開發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建設,但因遠東地區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地方落實政府的決議有很大差距。
五、中俄石油天然氣貿易前景
俄羅斯專家認為,未來5~10年,俄羅斯將是中國能源市場的重要夥伴,未來15年俄羅斯有可能成為中國最大的能源供應者。這預示了今後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
俄羅斯工業和能源部長赫里斯堅科表示,2006年已成為俄中能源合作的關鍵性一年。普京「俄羅斯年」訪華,與中國簽署的有關一攬子能源合作的文件,「標志著兩國企業間的合作已從簡單的原油貿易過渡到在中國、俄羅斯和世界其他國家境內共同勘探油田的新層面」。
雖然截至目前,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主要面向歐洲市場,但俄羅斯能源對外戰略有意將自己的資源優勢,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中轉化為經濟和政治優勢。在這個目的的驅使下,俄羅斯決不會放棄亞太這個大市場,更不會放棄亞太地區石油消費占第一、世界范圍內石油消費占第二位的中國這個潛在的巨大市場。正是基於此,普京2000年以來,能源外交的總體布局具有「博弈全球、吸引美國、穩定歐盟、爭奪裏海、開拓亞太」的特點。俄羅斯能源戰略不願意失去中、日、韓任何一個潛在的油氣出口市場,只不過俄羅斯將利用石油天然氣取得經濟政治利益最大化。
俄羅斯擬建涵蓋東北亞的「泰納線」石油運輸管道和擬議中的北西伯利亞鐵路,該輸油管道的建設則能夠使俄羅斯石油直接進入經濟迅猛發展、油氣需求增長潛力巨大的亞太市場,這里有能源消費量居世界第二、第三的中國、日本以及南亞國家。這樣一來,一方面可為俄羅斯能源出口找到最近的地方,而且能大大提升俄羅斯在東北亞、亞太事務上的發言權。因此,從亞太市場來看,俄羅斯會緊緊抓住這個機遇,修建石油管道,鑒此,中俄石油貿易前景待管道修成後,會有大的突破。
中俄油氣供需具有互補性,鞏固和擴大中俄能源合作,符合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俄羅斯政府在《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中指出:「鞏固俄羅斯在世界能源市場的地位,最大效能地實現國家燃料動力綜合體出口的可能性,增強其產品及服務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以合理的規模及對雙方有利的條件吸引外資;使俄羅斯從單純的原料供應者轉變為可在國際能源市場執行獨立政策的重要參與者。」
普京把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視為首要任務,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光明,因為它既解俄羅斯之圍,又解中國能源之乏。俄羅斯要擺脫經濟困境、緩解社會矛盾,需要加大對油氣工業的投入,擴大油氣生產和銷售。與中國開展能源合作,不僅有助於俄羅斯能源工業的發展,也有利於俄羅斯經濟的復甦。特別是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將是其直接受益者。因為中俄兩國油氣合作前景光明,它關繫到中俄兩國切身的利益。
俄羅斯在俄美關系改善,俄日加強了能源對話後,其東部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的國際環境朝有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此時俄羅斯多元化的能源外交戰略施展得也得心應手。俄羅斯在東北亞能源供應與需求格局中處於優越地位,因為它是中、日、韓、蒙、俄五國中唯一具有油氣出口潛力的能源大國。因此,在權衡國家利益、地緣政治、經濟安全後,俄羅斯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施行了主體利益多元化的政策,這給中俄油氣合作前景又帶來了挑戰。
據統計,2001年,中國進口石油8831萬噸,其中46.2%來自中東,19.8%來自非洲,18.7%來自東南亞,未來幾十年內,中東仍將是世界主要的石油產地,但中東動盪的局勢令人堪憂。一個國家從一個地區進口石油的安全警戒為30%,中東已大大超過安全警戒線;另外,中國90%以上的石油進口通過海上運輸。主要航線有三條。第一條是中東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台灣海峽—中國。第二條是非洲線:北非—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好望角—馬六甲海峽—台灣海峽—中國。第三條線路是東南亞線:馬六甲海峽—台灣海峽—中國。中國對馬六甲海峽和台灣海峽兩個「敏感區」的過度依賴,隨時有發生意外、兩個海峽被封鎖的危險,中國的能源將直接承受巨大的壓力。中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又是能源生產大國。2004年,中國能源生產總量為19.7億噸標准煤,約佔世界能源總產量的11%,成為僅次於美國、俄羅斯的世界第三大能源生產國。2004年中國能源自給率達94%,能源總體對外依存度尚不到6%。在中國能源消費中,煤炭佔2/3以上,中國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可供開采一百年,但中國的石油資源相對不足。
從威脅中國石油安全的因素來看:一是境內找不到石油或找到的石油是不能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二是進口能源渠道遭到制裁,禁運甚至全面封鎖。進口依存度的失控才是威脅中國石油安全的根本問題。
從中國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實行進口渠道多元化,中國應重視石油的陸上進口通道。一條是從俄羅斯的伊爾庫茨克到中國滿洲里的原油通道,另一條是從中亞的哈薩克到中國新疆阿拉山口的原油通道,兩條通道的運輸工具均為火車,但運力有限,如果中俄石油管道建成,將把石油貿易額提至若干倍,且分散一些中國石油安全危險。
因此,從該意義上說,中國與俄羅斯石油貿易前景廣闊。因為,中俄油氣戰略合作可以促進中國油氣進口源地的多元化,進一步增強中國的油氣安全系數。中俄石油天然氣合作受益最大的是東北地區,因為東北可以從俄羅斯三個大油氣區得到油氣的供應,對促進我國東北地區的振興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中國的西氣東輸工程和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工程應吸收俄、日等國家參加,將國內經濟改革項目與國際接軌。俄羅斯的參與可保證能源的供給。日本參與上述項目的建設,可減少日本與中國在能源方面的摩擦,並將其納入到正常的經貿范圍內。
總之,從地緣經濟角度看,中俄石油天然氣貿易合作前景廣闊,但從地緣政治角度看,雙方石油天然氣貿易合作存在若干變數。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氣貿易合作的前景是美好廣闊的,只不過道路是曲折艱難的。
『陸』 中俄石油大單是怎麼回事
「中俄、石油、合作協議」,在近日的全球媒體上沒有什麼詞彙能比這些詞彙出現頻率更高、更吸引人們的眼球了。
二月十七日,中俄簽署了兩國間有史以來最大的能源合作協議:俄羅斯承諾未來二十年向中國提供三億噸石油,以換取中國向俄兩家石油公司提供二百五十億美元的貸款。該消息一經發布,世界各國媒體就此事件迅速展開熱評。
石油大單令世界羨慕
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石油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面對日益加劇的資源爭奪戰,面對嚴峻的伊拉克形勢及其對世界石油市場可能產生的後果,中國和俄羅斯都在構築自身的多元化油氣戰略。與俄羅斯加強油氣方面的合作,是中國油氣戰略中的重要環節,也是俄羅斯的利益需要。這種雙贏戰略顯然令西方羨慕。
美聯社十七日的報道稱,俄羅斯和中國今天在北京簽署了一項價值二百五十億美元的大型能源協議。由此,中國將可確保未來二十年裡來自莫斯科的石油供給。作為回報,俄羅斯獲得了急需的貸款。
報道引述某石油問題分析家的觀點說:「這項協議對俄羅斯石油公司來說至關重要。該協議讓一些企業如釋重負。在融資問題上
他們所面臨的選擇曾十分有限。」
也有媒體報道說,在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俄羅斯尋求擴大其在東亞市場的影響力之際,該國同意向中國提供二十年的石油,作為回報,中國將向其提供二百五十億美元貸款。
俄羅斯目前正尋求通過修建輸油管道、准許運輸液化天然氣、主辦二0一二年亞太經合組織峰會等來擴大其在東亞的影響。
西方擔憂肥水東流
當中俄簽署石油大單後,西方媒體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報道,某些報道明顯流露出對中俄能源合作或將沖擊西方利益表示擔憂的情緒。
《參考消息》報道,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說,位於莫斯科的烏拉爾西伯利亞投資銀行首席策略師克里斯·威弗指出,如果不減少對西方的出口,俄羅斯現在無法向中國輸送那麼多石油。
對此,有分析人士警告,由於俄羅斯今年面臨石油產量不斷下降的問題,俄羅斯可能不得不把原本輸往西方的原油轉移給中國。
報道還說,該協議緩解了俄羅斯兩大國營能源巨頭的融資需求,並使中國這個世界上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獲得了重要且有保障的石油供應來推動經濟增長。
『柒』 想了解一下中石化與俄羅斯西布爾公司合作開發俄羅斯油氣田的具體情況。
9月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來華參加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當天,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石化)分別與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下稱俄油)和俄羅斯西布爾公司簽署合作。
中石化表示,已與俄油簽訂了《共同開發魯斯科耶油氣田和尤魯勃切諾-托霍姆油氣田合作框架協議》。
根據協議,中石化有權收購俄油所屬東西伯利亞油氣公司(East Siberian Oil and Gas Company,ESOGC)和秋明油氣公司(Tyumenneftegaz)這兩家公司49%的股份。兩家公司分別擁有魯斯科耶油氣田(Russkoye)和尤魯勃切諾-托霍姆油氣田(Yurubcheno-Tokhomskoye)的開發許可證。
「中石化與俄方的合作頗有經驗,」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劉乾表示,王玉普在擔任董事長後很重視與俄羅斯的合作,「俄羅斯對中國的資金、技術和產能等有所需求,也希望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根據俄油官網介紹,魯斯科耶油氣田儲量約為4億噸原油,逾850億立方米天然氣,目前油氣年產量約370萬噸。此前,該油田由英國石油(下稱BP)和俄油的合資企業俄羅斯秋明英國石油控股公司(TNK-BP)開發。
2013年初,BP向俄油出售了所持TNK-BP公司50%的股份,回報是171.2億美元和俄油12.84%的股權。
尤魯勃切諾-托霍姆油氣田儲量約3億桶,2017年計劃投產,到2019年將達到500萬噸/年的產能。
上述協議所涉兩座油氣田均位於俄羅斯石油公司的重點經營地區,共同開發緻密油氣藏將有助於雙方共同降低項目運營風險。合作也將在資金、技術和施工能力等各方面提升項目實力。
中石化在俄羅斯一直都有業務。此前,中石化和俄油在烏德穆爾特石油項目(Udmurtneft)及遠東地區的薩哈林3號項目(Sakhalin-3)上有過合作。
烏德穆爾特石油項目位於伏爾加-烏拉爾地區。2006年,中石化以35億美元收購了該項目49%的股權。今年6月17日,中石化董事長王玉普調研了烏德穆爾特石油項目。
盡管中俄能源互補性強,但能源合作卻一直「好事多磨」。
一位不願具名的中石化內部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中石化在俄羅斯的以往的業務「進展不是很順暢」。
「魯斯科耶等幾個大型油氣田,中石化和俄羅斯已達成一致,在即將簽協議時,俄羅斯國家杜馬突然通過法案,規定戰略性資產不得對外國國家石油公司開放。」該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回憶,中俄天然氣合作也因為氣價存在分歧,談判長達二十年。
從經濟效益來看,這些合作項目「一直沒有大突破,盈利空間小,有些項目還處在非盈利狀態」,他說。
油價處於高位時,俄羅斯作為資源國家,面對國外投資者較為保守,政策苛刻。如今態度有所轉變,較之前更為積極開放,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因為俄羅斯迫於形勢。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張抗分析稱,油價暴跌加上西方國家制裁,俄羅斯缺乏資金、人才、技術,60%的石油裝備靠進口。但在制裁之下,俄羅斯買不起、甚至買不到關鍵性的鑽井和壓裂設備,在油氣等能源發展方面急需尋找合作夥伴。
「俄羅斯越來越明白東線的重要性。位於東線的國家中,只有中國同時具備資金、人才和技術。」張抗說。
「中俄油氣合作,對中石化拓展海外業務有所助益。」上述不具名人士稱,在當前形勢下,俄羅斯在外資企業投資的政策方面有所松動,「但不要抱太大期望」,他說,在油價低迷時,和俄羅斯合作開發油氣項目,就經濟性而言可能不如直接購買原油劃算。
根據中石化介紹,雙方下一步將設立聯合技術工作組,確定最終投資方案,敲定最終協議文本。
該項交易的最終結果還將取決於一系列標准條件及相關國家部門的審批。
9月3日,中石化還和俄羅斯天然氣加工及石化產品公司西布爾集團(Sibur)簽訂了戰略投資協議。根據協議,中國石化將購買西布爾股份,成為其戰略投資者。
兩家公司未公布股權交易規模和金額。
路透社援引一名接近西布爾公司股東的知情人士稱,中石化可能收購西布爾逾10%的股權。收購後,該公司董事長Leonid Mikhelson仍是西布爾最大股東。
中石化董事長王玉普表示,西布爾的資源石化一體化發展方向,與中石化的主營業務有很高契合度。雙方持續的夥伴關系將協助中石化確保多元化石化產品的長期來源。
劉乾介紹,西布爾是俄羅斯最大的全產業鏈石化企業,與中石化類似,都在各自國內的石化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前述匿名人士認為,油價低迷,煉化業務較勘探開采業務來說成本更低,風險更小。中石化與西布爾合作,有助於完善上下游一體化。
劉乾推測,西布爾所指的新項目可能是該公司最大的投資項目西西伯利亞石化項目。根據該公司官網介紹,這一項目投資金額約95億美元,計劃在托波利斯克建成年產150萬噸乙烯和50萬噸聚丙烯的裝置。
『捌』 中國買俄羅斯的高價油,換來了什麼
這是石油期貨。現在的油價根本不是真實的油價,油價如此低是西方制裁俄的結果,等制裁一過油價必然大漲。看看制裁前的油價,那才是真實的油價。等油價漲到150美元的時候,我們還是90美元,能叫虧了嗎?況且期貨的本質功能是保值避險,根本不是抄底賺便宜。石油這東西跟老百姓買白薯可不一樣,石油是戰略資源。我們以預測未來十年平均油價的方式簽了十年的油款,預測未必絕對准確,也未必能賺了很多,但至少有了十年的戰略保障。有人說等油價大漲之時北熊肯定翻臉了。那我就問他了,現在歐洲如此制裁俄熊,怎麼它的油氣還源源不斷地輸入歐洲?為什麼沒翻臉?要我來說,人家唯一翻臉的可能,就是你現在玩命去發人家的國難財,等到人家緩過勁來,那才一定要報復!
『玖』 俄羅斯超沙特成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原因是什麼
因為俄羅斯的石油價格相比於沙特的石油,價格要優惠上許多。並且俄羅斯距離中國較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運輸成本。
石油作為工業的血液,可以說一個國家的工業要想發展是離不開石油的。因此這也是為何各個國家之間都在國際上爭相爭奪石油,尤其是中東地區頻繁發生戰爭。其根本原因就是由於該地區的石油儲備較為豐富,而歐美國家對於石油的需求要遠遠超過該地區的國家。
相比於沙特石油的價格而比,中國從俄羅斯地區進口石油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惠。畢竟在價格這一方面,俄羅斯的石油要比沙特石油低上許多。所以中國才成為了俄羅斯最大的石油進口國,除此之外俄羅斯也是為了應對歐美國家的制裁。希望通過用石油出口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貿易差額,能夠更好應對歐美國家對烏克蘭局勢的干擾。
『拾』 中國進口俄羅斯石油用盧布算比較便宜嗎
不便宜。
中俄石油交易使用美元,因為中國和俄羅斯兩國政府之間還沒有簽署兩國貨幣互換協議。10年前,中國向俄羅斯購買石油是以美元計價的,所以,當時中國以每桶100多美元的價格向俄羅斯購買了近100億石油。現在中國可以用盧布或人民幣向俄羅斯購買石油,不過由於盧布匯率變化很大,所以,購買風險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