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麋鹿生活在哪裡
在江蘇省中部黃海之濱的大豐境內,佔地1000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珍稀麋鹿保護區。
Ⅱ 麋鹿分布在哪裡
麋鹿是屬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研究人員從已知的近200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推斷出,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南到浙江,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麋鹿的發展曾達到過鼎盛,但商周以後由於各類認為及自然的因素使它們迅速的衰落了下去。
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的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它們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當的繁盛,它們的分布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西到山西省北到黑龍江省。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獵殺,麋鹿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後來元朝的蒙古士兵將殘余的野生麋鹿捕捉運到北方圈養以供游獵。而自然界的野生麋鹿已經滅絕,在朝鮮和日本也曾發現過麋鹿化石。而人工飼養的麋鹿,到了19世紀時也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的一群。後來麋鹿又經過被國人的獵殺以及外國人的偷運,在中國境內竟然消失的無影無蹤。後又經過多方面的努力,麋鹿終於又重回祖國,並在得到很好的照顧之後,又開始新的繁衍生息。
Ⅲ 現在麋鹿在什麼地方生長
曾廣泛分布於中國各地,後野生種滅絕。19世紀末被盜運至國外,只有英國貝福特公爵在私人別墅烏邦斯動物園里飼養的18隻麋鹿繁衍成群,並於1956年首次返回故里。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澤、灘塗地帶。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為食。
雄性麋鹿長有角,長達80厘米,每兩年更換一次。雄性肩高為1-3米,身長兩米以上.體重為250公斤左右,尾巴較長。而雌性體重僅有100公斤,尾長約60厘米。
繁殖期6-8月,有求偶爭斗,孕期約10個月,每產1仔,約3歲性成熟,壽命約20年。北京動物園1956年開始飼養展出,1975年繁殖成功。
位於江蘇省中部黃海之濱的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濕地7.8萬公頃,其地貌由林地、蘆盪、草灘、沼澤地、鹽裸地組成,屬於典型的黃海灘塗型濕地。這里孕育著種類繁多,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生物多樣性,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2年7月,UNDP/GEF《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在保護區正式啟動,此項目通過開展能力建設、社區宣傳、公眾培訓、設備援助等活動,大大提高了保護區管理水平。
Ⅳ 麋鹿的簡介
分布范圍: 曾廣泛分布於中國各地,後野生種滅絕。北京動物園1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7中美洲(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瓜地馬拉、伯里茲、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地卡及巴布達、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年繁殖成功
保護級別: 中國II級保護動物
動物簡介: 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澤、灘塗地帶。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為食。曾廣泛分布於中國各地,後野生種滅絕。19世紀末被盜運至國外,孑餘18隻在英國烏邦寺繁衍成群,並於1956年首次返回故里。繁殖期6―8月,有求偶爭斗,孕期約10個月,每產1―2仔,約3歲性成熟,壽命約20年。因麋鹿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亦有人稱其角似鹿非鹿,頸似駱駝非駱駝,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而得四不象之名
Ⅳ 麋鹿的分布范圍
分布於中國。
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當繁盛,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分布西從山西省北到黑龍江省,在朝鮮和日本也發現過麋鹿化石。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獵殺,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蒙古士兵將殘余的麋鹿捕捉運到北方以供游獵。在自然界已經滅絕。到19世紀時,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約200-300頭。1866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神甫發現並命名拉丁種名,各國公使用賄賂、偷盜等手段,為自己國家動物園搞到幾只。1894年永定河泛濫,沖毀皇家獵苑圍牆,殘存的麋鹿逃出,被飢民和後來的八國聯軍獵殺搶劫,從此在中國消失。
野生的麋鹿雖然絕滅了,但是通過放養,最終在中國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種群。1986年8月從英國烏邦寺迎歸了20頭年輕的麋鹿,放養在清代曾豢養廉鹿的南海子,並建立了一個麋鹿生態研究中心及麋鹿苑;1987年8月,英國倫敦動物園又無償提供了39頭麋鹿,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至今,這兩處的麋鹿都生長良好,並且繁殖了後代。
Ⅵ 麋鹿是一種多生活在哪裡的動物
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動物中最長的,長尾巴可以驅趕蚊蠅以適應沼澤環境的生活。麋鹿蹄自寬大,行動輕快敏捷。它們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潛游和覓食,甚至連隆冬季節也不例外。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紅色的,冬季後變成棕灰色。它善游泳,再加上寬大的四蹄,非常適合在泥濘的疏林沼澤地帶尋覓青草、樹葉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棲息活動范圍在今天的黃河流域一帶。
Ⅶ 目前世界上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是哪一個
最多的是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
馴鹿(學名:Rangifer tarans),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復是其外觀上的重要特徵。馴鹿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包括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馴鹿並非人工馴養出來的。北美的馴鹿是純粹野生的;而分布於北歐,主要由拉普人管理的馴鹿則屬於大范圍圈養的。在中國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馴鹿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角干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嘴粗,唇發達,眼較大,眼眶突出,鼻孔大,頸粗短,下垂明顯,無鼻鏡,鼻孔生長著短絨毛,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掌面寬闊,是鹿類中最大的,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髯毛和會陰毛密生,呈白色。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仔鹿生後10 天左右就開始生長初角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