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說美國為首的西方瓦解了烏克蘭,而俄羅斯不願意烏克蘭被肢解
烏克蘭作為俄羅斯的以前的盟國所以俄羅斯不願意烏克蘭被瓦解。如果烏克蘭被瓦解那麼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就可以通過瓦解的烏克蘭來控制俄羅斯。控制住了烏克蘭的同時美國不僅僅增加了自己的實力和對歐洲的控制。所以俄羅斯是很被動的。
事實上在蘇聯瓦解的時候俄羅斯並沒有留住烏克蘭,所以烏克蘭自己獨立了,但是如今西方國家想要瓦解烏克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俄羅斯對於現在的烏克蘭還是有用的。當然了在對於俄羅斯來說如果烏克蘭被瓦解還是有好處的。
❷ 如果俄羅斯選擇倒向美國,俄羅斯將會變成什麼樣
俄羅斯不是沒有倒向過美國,俄羅斯的上一任總統葉利欽就是一個親美派,那時的俄羅斯和美國的關系非常好,但是俄羅斯並沒有從中得到任何的好處,不但如此,俄羅斯的經濟還出現了衰退,而前蘇聯的另一個繼承大國烏克蘭倒向了美國,從一個軍事強國已經淪落到軍事二流國家行列了。
所以俄羅斯如果繼續倒向美國,俄羅斯人將會看不到未來,美國為不惜一切代價的摧毀俄羅斯的經濟,打擊俄羅斯的軍事實力,控制俄羅斯的石油和天油然出口,俄羅斯也會淪落為美國的應聲蟲。
而普京也正是看清了美國的嘴臉,選擇與美國作對,反而成全了俄羅斯的今天。
❸ 肢解蘇聯改變了意識形態的俄羅斯為何還是被美歐圍堵打壓
意識形態是一個原因,但是,美蘇的矛盾,還有很多其他更重要的原因。
比如,俄羅斯的核武庫,依舊能和美國比肩,這對美國是巨大的威脅。美國自然希望,進一步削弱俄羅斯。
比如,俄羅斯雖然解體,但是,依舊對獨聯體國家,曾經有影響力。比如之前,俄羅斯對烏克蘭,或者,今天的白俄羅斯。或者,俄羅斯對高加索區域的國家,都有影響力。
俄羅斯和西方矛盾點之一,就是北約東擴:簡單來說,就是搶地盤。
俄羅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依舊有很多地盤。美國自然想搶過來,自己做主。比如烏克蘭,就是完全倒向了西方。這對俄羅斯的威脅很大:都打到家門口了!
等等。所以,雖然蘇聯解體,但是,美國、西方和俄羅斯的矛盾依舊存在。90年代的時候,一度比較緩和,但條件是俄羅斯節節敗退。隨著普京試圖復興俄羅斯,矛盾爆發。
❹ 假如肢解俄羅斯會分成幾部分
而且俄羅斯有一個有能力拯救國家的英雄,那就是俄羅斯的標志偉大人物——普京,普京從上任後就做出了很多大事。在維護國家安全和反恐事情上,力挫車臣和達吉斯坦恐怖份子,保住俄羅斯領土完整。軍事方面,大力維持和發展俄核武力量,使得國家永遠有底氣對分裂主義的背後黑手說不。「北風之神」核潛艇,「布拉瓦」和「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圖-160「白天鵝」升級服役,俄羅斯三位一體核打擊更強了。軍事改革碩果累累。經濟方面,打擊國內「寡頭」經濟,深入利用俄羅斯能源優勢,大力開採石油和天然氣並出口,為俄羅斯攢足了腰包。政治方面,積極發揮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作用,極力解決國際和地區問題,強力反恐,使得俄羅斯的國際低位不斷上升。
❺ 怎樣肢解俄羅斯
簡直莫名其妙!像這樣的題目如果也有「標准答案」的話,俄毛恐怕早就不存在了,還容你在此發問?!
❻ 肢解俄羅斯的可行性有多大
基本不可能了,現在和蘇聯時期不一樣,蘇聯解體後,這些獨立的國家已經清楚地看到了美國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❼ 蘇聯為什麼會解體
蘇聯解體原因:
1、思想理論上,教條主義禁錮、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脫離本國國情;政治領域中,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官僚主義盛行、嚴重脫離群眾;
2、在經濟發展上,計劃經濟體制一統天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片面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收入分配長期搞平均主義,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緩慢;
3、在對外關繫上,搞大國主義、霸權主義,干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內政,全面擴軍備戰,與美國爭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實力,等等。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蘇聯不承認私有財產也不尊重和保護一切私有財產與公民權利,違背了國際歷史文明的發展潮流。
(7)如果俄羅斯第二次支解會成什麼樣擴展閱讀
蘇聯解體(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是指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共產黨失去執政地位及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瓦解的事件。
蘇聯解體分裂成15個國家:東斯拉夫三國、波羅的海三國、中亞五國、外高加索三國、摩爾多瓦。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後大量提拔親信,蘇聯政壇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為核心的特權階層。貪污、盜竊和將國家財產據為己有的現象非常普遍,行賄成風,生產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後半部分,被稱為蘇聯的「停滯期」和「僵化期」。此時,蘇聯的特權階層羽翼豐滿。
據俄羅斯專家估計,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特權階層發展到50萬人-70萬人,加上他們的親屬,共有300萬人之多,約佔全國人口的1.5%。蘇聯的特權階層早已將大量國家財富占為己有。貪污腐敗的盛行不僅給國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對蘇共黨風以及社會風氣也產生了極大影響。此時,蘇聯已經積重難返。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試圖扭轉這種停滯僵化的局面,進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為了緩解經濟困難,首先進行經濟改革。
但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觀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加上戈爾巴喬夫仍沒有放棄蘇聯的傳統做法,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致使經濟不斷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繼續下降。同時引發了蘇聯的特權階層強烈不滿和社會動盪。
在經濟改革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的情況下,1988年起,戈爾巴喬夫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領域, 實行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削弱和放棄了蘇共的領導地位,反對派趁勢崛起,致使社會動盪日益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