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文獻實踐課程如何形成的

俄羅斯文獻實踐課程如何形成的

發布時間:2022-07-10 18:43:57

① 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形成的意義

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是長期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在西歐,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往往是同資產階級關系的產生和封建制度的解體相聯系的。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則是在封建主義上升的時代建立起來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向縱深發展,跨越各個公國的界限,為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奠定了基礎。歷史上形成的強大而有組織的大俄羅斯人擔負起統一民族的歷史使命。抵禦外敵斗爭的需要,加速了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斯大林指出,東歐國家「由於自衛(抵禦土耳其人、蒙古人和其他人的侵犯)的需要而加速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早於封建主義的消滅」。
十三世紀,當羅斯處於封建割據狀態時,蒙古族的入侵,把東北羅斯置於自己的統治下。西南羅斯和西部羅斯(後來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則為尋求保護而歸並於波蘭和立陶宛。
東北羅斯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
十四世紀,東北羅斯名義上是一個臣屬於金帳汗國的弗拉基米爾大公國,實際上仍然保持著各公國的分裂局面。
「蒙古韃靼人建立了以破壞和大屠殺為其制度的一整套恐怖統治」。這給社會生產力帶來嚴重的破壞。但是,由於人民的辛勤勞動和英勇頑強的反抗斗爭,終於使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起來。
東北羅斯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十四至十五世紀,農業勞動人口有了增加,耕地面積擴大了,出現了新的村莊。農業耕作技術不斷得到改進。除二圃制外,三圃制已在逐步推廣,代替落後的伐林耕作制和休耕制。除了用木犁外,也應用裝有鐵犁頭、鐵滑板和鐵犁板的犁。主要種植黑麥、小麥、燕麥、大麥等穀物及經濟作物—大麻、亞麻。畜牧、狩獵、捕魚、養蜂等家庭副業也有了發展。農業所需的手工業生產相應提高。
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引起封建主對土地的貪求。封建土地所有制獲得迅速的發展。大封建主大量兼並村社農民的土地。莫斯科大公、王公本身就是大地主。大公伊凡·卡里達佔有分布在各地的村莊達40個,失明大公瓦西里有村莊125個以上。波雅爾(大貴族)依仗王公的支持,大肆擴充地產,他們通常為一個王公服務,同時在其他公國也佔有土地。教會、修道院封建土地所有制急劇發展起來。僧侶封建主不但和王公、貴族一起廣占農民的土地,而且通過信徒捐獻、王公施捨以及典押、交換的方式增加地產。大主教、主教還以經營商業、高利貸榨取的財富參與土地掠奪。莫斯科大主教幾乎在所有公國和縣邑都擁有土地。謝爾蓋耶夫三聖修道院還在許多公國佔有土地。十四至十五世紀,大公、王公以服役為條件,把土地分給軍事扈從使用(只有在服役期間才使用)。這種土地所有制稱為有條件土地所有制。這種封地的暫時佔有者稱為服役貴族或封地貴族。由於莫斯科大公推行扶植服役貴族的政策,有條件土地所有制從十五世紀開始大大發展起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發展打破了各個公國之間分裂割據的束縛,為政治集中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服役貴族依靠大公政權獲得土地,因此,他們成為支持中央集權的主要社會力量。
隨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遭受封建主的盤剝,陷於對封建主的依附地位,淪為農奴。在不斷加強的封建壓迫下,各種依附農民的差別逐漸消失。十四至十五世紀,農村的基本勞動群眾已開始通稱為「克列斯季揚」(農民)。
在封建主的奴役下,農民不得不起來反抗。他們從控告、逃亡、拒絕服勞役,直到舉行暴動。封建主之間為爭奪勞動人手也經常發生爭端,互相招誘對方的農民到自己土地來。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把全國統一在一個中央政權之下,建立強大的國家機器,才能把農民束縛在封建主的土地上,鎮壓農民的反抗。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就是基於封建主加強對農民進行統治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
十四至十五世紀,東北羅斯城市手工業和商業也有了恢復與發展。十四世紀末,《俄國城市一覽表》中提到的城市,在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有55座,在梁贊地方有30座,在斯摩棱斯克地方有10座,在諾夫哥羅德和立陶宛地方有35座。城市手工業已很發達,尤其金屬加工業、武器製造業和防禦建築業有很大進步。莫斯科、諾夫哥羅德等城市有鎧匠的聚居點。他們製作鎧甲、頭盔、環甲、劍、矛。莫斯科至今還保留著「大鎧匠街」、「小鎧匠街」的名稱。鑄造業也很有起色。不但能鑄鍾,而且能鑄炮。已經能生產覆蓋屋頂和門扇的鉛、銅薄板。鑄造、鑲嵌、打造的技術相當高超,精緻的金銀十字章、聖像、首飾、器皿、腰帶都是莫斯科王公們的傳家寶。石頭建築獲得恢復和發展。木料建築仍普遍應用。鑄幣業作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出現了。產生了獨立的俄羅斯幣制和金屬貨幣單位—盧布和戈比。
在各城市內,商業非常活躍。莫斯科、諾夫哥羅德利用水陸交通便利,同各地建立商業聯系,在北方,同立陶宛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個城市聯結起來,在南方直通克里米亞,沿伏爾加河與東方各國貿易。隨著商業的發展,形成了幾個擁有巨大資本、從事獨立商業活動的商人集團,即「客商」、「客商幫」、「呢絨幫」。富商大賈有的可直通官府,以致許多王公、貴族都欠他們的債。但是,除了少數富商外,大多數城市基本群眾(手工業者、小商人)和廣大農民群眾一樣,都是封建主掠奪的對象。因此,在城市中曾多次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封建起義,如1304—1305年在科斯特羅馬和尼日涅—諾夫哥羅德的起義,1340年在托爾日卡的起義,1382年在莫斯科的起義,1418年在諾夫哥羅德的起義等。這些起義都還是分散的、自發的,但是嚴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迫使大公政權必須考慮市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市民為發展手工業、經營商業,要求羅斯土地政治上的統一,也支持大公政權反對分裂割據勢力的斗爭。
這樣,十四—十五世紀,東北羅斯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都有了發展,加強了各地區之間的聯系。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統一的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創造了前提。
莫斯科公國統一東北羅斯的過程
在東北羅斯各公國中,莫斯科公國發展最快,國勢日益強盛,終於成為統一事業的核心。莫斯科的興起有著深刻的原因。莫斯科周圍的農業、手工業發達,封建土地所有制迅速發展。莫斯科是重要交通要道必經之地,同各公國的聯系便利。莫斯科離蒙古統治者和其他敵人直接蹂躪的地區較遠,處境比較安全,有利於人民的生息。此外,莫斯科王公積極領導了同外敵入侵的斗爭,提高了莫斯科在各公國中的威望。
十三世紀,莫斯科成為莫斯科公國的首都。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莫斯科公國開始顯示出在各公國之間的重要作用,並對鄰近各公國進行兼並,1300年兼並科洛姆納,1302年兼並佩雷雅斯拉夫里,1303年兼並莫查伊斯克,使疆土擴大幾乎兩倍。特維爾公國是莫斯科公國的勁敵。為從金帳汗國取得治理弗拉基米爾大公國的權利,莫斯科王公和特維爾王公進行了長期的斗爭。
到伊凡·達尼洛維奇統治時(1325—1340年),莫斯科公國顯著強大起來。1380年,莫斯科大公底米特里·伊凡諾維奇在庫里科沃戰役中擊敗蒙古人,莫斯科保住大公國的稱號和對其他公國的領導地位。底米特里·伊凡諾維奇第一次依據遺囑,而不是按照金帳汗國的批准,親自把治理弗拉基米爾大公國的權力轉交給他的兒子瓦西里一世。
莫斯科大公權力的增長,日益成為鄰近各公國的威脅,也使莫斯科公國內部竭力保持自己的權勢和地位的封邑王公和大貴族割據勢力感到畏懼,因而一些封邑王公和大貴族便伺機挑起反對大公政權的戰爭。1425年,瓦西里一世死,瓦西里二世繼位。大公繼承問題成為分裂勢力發動內戰的借口。內戰一直延續到四十年代。莫斯科一度掌握在加里奇反大公政權的勢力手裡。1446年2月,瓦西里二世前往謝爾蓋耶夫三聖修道院。加里奇王公底米特里·舍米亞卡派兵潛入修道院,將瓦西里二世逮捕,剜去雙眼(因此被稱為失明大公),然後將他流放到烏格利奇城。
底米特里·舍米亞卡當權後,立即給大地主發放保持大量優惠和特權的證書,企圖恢復封建割據時代的舊秩序。但是,他的倒行逆施,不但引起同莫斯科王公和教會有聯系的封建主的不滿,而且激起莫斯科市民的強烈反抗。底米特里·舍米亞卡不得不將瓦西里二世釋放。許多對舍米亞卡統治不滿的臣屬很快聚集在瓦西里二世周圍。1446年12月,瓦西里二世進入莫斯科,重掌大公政權,結束了20多年的封建戰爭,鞏固了莫斯科作為統一東北羅斯的核心地位。到瓦西里二世末年,莫斯科大公國在政治上已控制著數個公國,在軍事上擊敗了韃靼人新的進犯和分裂勢力的活動,在疆域上擁有東北羅斯一半的土地。因此,進一步完成東北羅斯的統一和獨立的條件已經具備。
十四世紀末,已有個別公國,如尼日涅—諾夫哥羅德和木羅姆失去獨立,成為俄羅斯國家的成員。封建戰爭結束以後,統一東北羅斯的工作進入決定性階段。伊凡三世在位時(1462—1505年),基本上完成了東北羅斯的政治統一。1463年,雅羅斯拉夫爾歸附於莫斯科大公國。1473年,在各公國之間的談判文件中,雅羅斯拉夫爾已作為莫斯科大公國的成員被提及。1474年,羅斯托夫公國也並入統一的俄羅斯國家。這樣,伏爾加河上游地區聯成一片了。
莫斯科公國在統一事業中最大的障礙是諾夫哥羅德波雅爾共和國。諾夫哥羅德波雅爾為對抗莫斯科,曾籌劃邀請立陶宛大公到諾夫哥羅德。伊凡三世便找到了干涉諾夫哥羅德事務的借口,於1471年召開了專門的軍事會議,制定了出征諾夫哥羅德的計劃。在舍倫河的會戰中,諾夫哥羅德的軍隊大敗。然而,根據這次會戰後簽訂的條約,諾夫哥羅德只是受到抑制,仍保持自己獨立的地位。以後,諾夫哥羅德由於內部階級矛盾尖銳化,故在與莫斯科的競爭中處於劣勢。1477年,諾夫哥羅德當局派遣使節去見莫斯科大公時稱他為「國君」,而不是象從前那樣稱他為「老爺」。伊凡三世以此為借口,要求在諾夫哥羅德行使作為專制君主的全部權力。諾夫哥羅德拒不接受這些要求。伊凡三世於是出兵包圍諾夫哥羅德。1478年,諾夫哥羅德被迫求和,完全接受莫斯科的條件,取消諾夫哥羅德的獨立,政權轉歸莫斯科大公。
諾夫哥羅德波雅爾共和國被消滅後,特維爾公國四周為莫斯科大公國領土所包圍。特維爾王公米哈伊爾·鮑利索維奇也同立陶宛大公勾結。這引起莫斯科大公的不滿。1485年,伊凡三世率軍進入特維爾。米哈伊爾·鮑利索維奇逃亡到立陶宛。特維爾便並入莫斯科大公國。
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基本形成,為徹底擺脫蒙古統治創造了條件。這時,金帳汗國已分裂為幾個汗國: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克里米亞汗國、大帳等。趁金帳汗國衰弱之時,伊凡三世於1478年停止向它納貢。1480年夏,金帳汗國的阿合馬汗率軍侵入奧喀河支流烏格拉河右岸,准備向莫斯科進攻。莫斯科宮廷聞訊派軍直趨烏格拉河另一邊。阿合馬見莫斯科大軍到來,不敢貿然渡河。但伊凡三世亦採取觀望態度。兩軍對峙,直到冬天。蒙古軍因嚴寒、缺糧,失去戰鬥力,又無援軍可以指靠,被迫撤離烏格拉河。在回到伏爾加河下游時,阿合馬在內訌中被殺死。從此,兩百多年來壓在羅斯人民頭上的蒙古統治被推翻了。
從合並諾夫哥羅德和特維爾之後,莫斯科統一東北羅斯的事業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伊凡三世又於1500—1503年發動了對立陶宛的征戰,奪取了奧喀河和傑斯納河上游的大片土地,包括契爾尼哥夫、戈梅利、布良斯克和北諾夫哥羅德。到瓦西里三世時(1505—1533年),莫斯科又合並了普斯科夫(1510年)和梁贊(1521年),從立陶宛奪取了斯摩棱斯克(1514年)。這樣,從1462年至1533年,莫斯科公國的領土從43萬平方公里擴展到280萬平方公里,形成幅員廣大的俄羅斯統一國家。
中央集權國家機構的形成
隨著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形成,開始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在許多文獻中,伊凡三世已被稱為「全羅斯的沙皇」、「專制者」。莫斯科被稱為「第三羅馬」。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開始出現新的國家管理機構,這種國家機構區別於封建割據時期的國家機構,有一個統一的政權,有全國統一的行政組織,全部政權集中在大公手裡。在大公的下面設立分掌中央各部門行政事務的衙門。地方官由大公任命的總督擔任。廢除了先前由各王公獨立指揮的扈從隊,建立了以服役貴族為主體的常備軍。稅收、鑄幣、郵政也漸趨統一。1497年,頒布了全國統一的法典。這部法典規定封建國家有權嚴厲鎮壓人民的反抗,限制農民從一個地主名下轉到另一個地主名下的權利,規定農民只有在指定的日期,即在秋後尤里日(11月26日)前後各一個星期才可以出走,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確立農奴制度。當然,新的國家管理制度起初還很不完善,波雅爾仍擁有很大的勢力。波雅爾杜馬(最高管理機關和咨議機關)和大公一起共決國策。只是到伊凡四世(1533—1584年)改革後,新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政治制度才得以鞏固和完善起來。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俄國歷史上和歐洲歷史上的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馬克思在評述伊凡三世的歷史功績時曾指出:「驚惶的歐洲,當伊凡在位之初,幾乎不知道夾在韃靼人和立陶宛人之間還存在著一個莫斯科公國,這時看到一個龐大的帝國突然出現在它的東部邊境而弄得目瞪口呆;甚至使歐洲發抖的土耳其素丹巴耶濟德本人也破天荒第一次聽到了這個莫斯科公國的傲慢的語言。」統一的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為國內經濟和文化發展創造了比較有利的條件,也是抵禦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必要前提。斯大林說:「只有聯合為統一集中的國家,才能指望有可能真正發展文化和經濟,有可能確立自己的獨立。」
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以農奴制度的發展為基礎的;反過來,它又促進了農奴制度的進一步發展與鞏固,加強了對勞動人民的封建壓迫與剝削。

② 在西方最早提出 課程這一概念的是

在西方最早提出課程這一概念的是斯賓塞。

在西方英語世界裡,課程一詞最早見於英國教育家斯賓塞(H.Spencer)《什麼知識最有價值?》(1859)一文中。它是從拉丁語「Currere」一詞派生出來的,意為「跑道」(Race-course)。

根據這個詞源,最常見的課程定義是「學習的進程」(Course of study),簡稱學程。這一解釋在各種英文詞典中很普遍,英國牛津字典、美國韋伯字典、《國際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cation)都是這樣解釋的。

「Currere」 一詞的名詞形式意為「跑道」,由此課程就是為不同學生設計的不同軌道,從而引出了一種傳統的課程體系;而「Currere」的動詞形式是指「奔跑」,這樣理解課程的著眼點就會放在個體認識的獨特性和經驗的自我建構上,就會得出一種完全不同的課程理論和實踐。

(2)俄羅斯文獻實踐課程如何形成的擴展閱讀:

斯賓塞的影響力

1、著作

他一生的著作吸引很多讀者。1869年,他更可以依靠著作的收入維生。他的著作被翻譯了多國語言的版本,譬如: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法語、俄羅斯語、日語、中文,並在歐洲北美等地得了很多榮譽。

2、理論

他的哲學證明了對政治保守派是有用的,不單是對社會階級架構的應用,也包括社會公義概念,當中強調對本性及行為的個體責任。斯賓塞支持「平等自由定律」,這是自由意志論的基本的原則。在不侵犯別人的權利下,每個個體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而做事。

很多美國高等法庭的裁判官面對政府勞資慣例出現限制的時候都根據這個原則來下定論。但是不只保守派利用斯賓塞的理論來宣揚自己的觀點。很多社會學家都套用他的理論來解釋階級戰爭。無政府主義者把它應用在個體自主的信念上。

③ 從圖書形成、流傳角度認識辨偽學

從圖書形成、流傳角度認識辨偽學?

④ 宗教對俄羅斯的影響

東正教對俄羅斯的影響 蘇聯的解體使人們長期奉行和遵守的行為規則及價值觀念驟然過時,俄羅斯國民信仰出現危機。作為信仰真空的填充物,東正教在俄急劇升溫。目前,東正教已是俄聯邦最大的宗教組織。深入分析一下,可以說東正教的復興不是偶然的現象,它是俄羅斯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是社會改革的伴生物。從文化動因上看,它蘊含著俄羅斯國民對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信仰的懷戀與回歸。同時,東正教的復興又對當今俄羅斯直接或間接地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在俄羅斯國家千餘年的歷史進程中,東正教作為一種信仰已經融入到俄羅斯人的血液之中,成為構成俄羅斯民族性格不可或缺的因素。東正教信仰對於俄傳統文化的形成乃至國家道路的選擇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王權與教權統一、救世主觀念有助於俄中央集權的加強

西方基督教世界,王權和教權分離,一個管世俗世界,一個管靈魂世界;東正教世界則與之相反,王權和教權不分離。拜占庭時期就是如此,而俄羅斯則更進一步將這一體制鞏固下來。王權與教權高度統一,其後果不僅是教會成為皇帝的統治工具,而且在人們精神上培育了這樣一種觀念:皇帝不僅是世俗的最高統治者,而且是聖者,是上帝的代言人,是人民的保護者。東正教還承認「皇帝等同於使徒」,給皇帝罩上靈光圈,不僅認可他在政治上的統治,而且認可他在靈魂上的指導,承認他是靈魂的拯救者。皇帝一身兼二任,無人可以超越其上,不像西方世界的君主要時時受制於教會。這樣一種觀念與東正教的救世主觀念緊密結合在一起,滲入民族意識中,形成了人民,尤其是農民中頑固的「好皇上壞領主」的思想。人民身受殘酷的剝削與壓迫,卻不怨恨沙皇,而認為那都是領主的罪惡,皇上則是好的、善的、是聖者;他不僅才能卓著,而且品德聖潔高尚。人民對救世主的期盼常常變成對好皇上的期盼。這種將沙皇等同於宗教救世主的觀念直到19世紀後半期才被逐漸打破,但是,對救世主的期盼,對既具政治才能,又具聖潔高尚品德和精神力量的全知全能全善的領袖的期盼,並沒有隨之消除。這種長期積淀下來的宗教心理,雖然不再以宗教形式表現出來,但它在世俗的形式中依然頑強地延續著。
蘇聯解體後,在追溯本民族文化傳統的過程中,俄決策層意識到信仰的凝聚力對國家振興的重大意義。於是,官方有意同教會接近,政教之間重新建立起一種較為默契的協作關系。1997年通過的《俄羅斯聯邦宗教法》規定,俄聯邦為世俗國家,國家不持宗教偏見及不幹預宗教組織內部事務。但是,國家在承認公民享有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權利的同時,專門對「東正教在俄羅斯歷史上、俄羅斯精神和文化形成與發展中的特殊作用」給予了特別的強調和肯定。俄現行宗教法的實施表明,東正教是俄目前各信仰中影響最大、最受領導層重視的宗教。東正教會對國家事務的參與意識也比蘇聯時期明顯增強。教會機關刊物的輿論導向一直與國家政權的大政方針保持一致。東正教牧首頻頻出現於外交場合,參加政府召開的一些重要會議,為國家的內政和外交出謀劃策。俄兩任總統的就職儀式都是在牧首出席的情況下舉行的。表面上看,普京的就職儀式是由前總統葉利欽為其佩帶一枚象徵總統權力的一級祖國勛章而達到高潮的,牧首似乎只是以嘉賓的身份出現,然而,東正教牧首在總統就職儀式的幕後策劃中所起的作用依然像舊俄時期那樣非同小可。據俄新聞媒體透露,普京總統就職儀式的程序完全是「由俄羅斯東正教會按照地道的法國總統就職儀式的風格設計的」[1]。在普京就職儀式上,莫斯科和全俄牧首阿列克西二世還親自將兩幅著名的東正教聖像贈送給克里姆林宮。2000年5月末,普京總統頒令設立行政專區,改組政府各職能機構,以加強中央的垂直領導。俄東正教牧首立即發表聲明,闡述了支持總統的立場和態度。可見,復興後的俄東正教在國家中仍發揮著傳統的政治職能,它是俄聯邦中央集權的忠實維護者。

二、東正教的「第三羅馬」觀有助於俄羅斯主權尊嚴的維

護東正教自命為基督教之正統,因而理應成為普世教會的中心。自15世紀以來,俄東正教又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並努力營造新的東正教中心。事實上,半個世紀以來,俄東正教也的確成為所有東正教會的核心。這一事實與這種觀念在俄羅斯人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效應,它使俄羅斯人認為自己的民族是上帝選來承擔特殊使命的民族,當基督教遭異教徒(主要是穆斯林)凌辱和不肖之徒(主要是天主教徒)扭曲之際,只有俄羅斯民族才是真正的基督教的體現者和捍衛者。因此,只有俄羅斯民族的發展和俄帝國的強大才能使基督教復興,才能使上帝的事業光大。這樣,俄羅斯民族的宗教特殊使命便與俄國家的力量和偉大聯系起來。因此,每遭外敵入侵,東正教會作為俄羅斯人信仰的載體在國民意識中就成為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紐帶。在長達近兩個半世紀的蒙古—韃靼人統治時期,羅斯的東正教文明遭受了嚴重的摧殘。國難當頭,東正教神職人員與王公共商國是;通過佈道等形式安慰國民,號召羅斯人結束內訌,一致對外,恢復民族主權。教會的活動加強了民族凝聚力。正是在為祖國和信仰而戰的精神力量的激勵下,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羅斯終於擺脫異族的奴役,國家主權得到了恢復。

⑤ 文獻分類學的發展歷史

對文獻分類的研究在東西方都有悠久的歷史,至20世紀逐步形成較完整的學科體系。
中國古代學者在收集、整理文獻或編制書目時,大多從分類的角度「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漢代劉向、劉歆在《七略》中就體現了他們的文獻分類思想。南宋鄭樵在《通志·校讎略》中,從理論上概括和總結了文獻分類的意義、作用和方法,認為文獻分類必須有條理,應以學術分類為基礎。清代章學誠在《校讎通義》中,主張分類要重視文獻的內容,不應拘泥於文獻的形式,要求類目清楚,類次有序。
在西方,公元前250年左右,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卡利馬科斯曾按著者的類別對文獻進行分類。1548年瑞士C.格斯納編制《世界書目》第2 卷時對所收文獻採取按內容分類的方法。1870年美國W.T.哈里斯認為培根的知識分類體系和分類原則對於文獻分類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並將培根分類體系的次序改為哲學-詩歌-歷史,用於編制《聖路易斯公共學校圖書館目錄》。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文獻資料的大量積累,以及人們對文獻的需求和利用方式的改變,舊的文獻分類法受到猛烈沖擊,一些學者開始探索新的文獻分類理論和方法。1876年M.杜威針對美國文獻分類的情況,提出要尋找一種按文獻主題內容排列文獻和檢索文獻的方法。他根據培根的知識分類體系和哈里斯的文獻分類方法,編制了《杜威十進分類法》,並撰寫了長達12頁的說明,成為文獻分類學的重要文獻。1896年比利時P.-M.-G.奧特萊在《國際目錄學研究所通訊》上發表題為《論數字分類法的結構》的論文,提出按觀點分類的原則和用幾個簡單主題的分類號進行組配表示復雜主題的方法。這是最早提出的分面分類理論。與此同時,美國C.A.卡特提出,文獻分類應以關於知識分類的理論為基礎,類目體系必須符合自然界的進化次序,應當以研究對象為排列次序。1906年英國J.D.布朗提出:分類法的基本思想,就是把關於一個論題的一切文獻放在一個經常不變的、不會使人弄錯的地方。他運用主題分析法和組合原則編制了《主題分類法》。他的主題和范疇思想也是早期的分面分類理論。1924年印度S.R.阮岡納贊在倫敦大學學習《杜威十進分類法》時發現,等級列舉式分類法不能適應科學的發展,難以羅列過去和現在一切可能有的主題,也難以解決復雜主題的分類。1938年他提出分面標記的理論,即通過把主題領域分析成若干個單元或分面,給每個分面以一個號碼,然後根據合成方法組成分類號。他按分面分類理論編制了《冒號分類法》。他還寫有幾十種有關文獻分類的專著和論文,包括《圖書分類法導論》(1937)、《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的原理與方法》(1944)、《圖書分類法要旨》(1945)等。他的分面分類理論對文獻分類法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29年美國H.E.布利斯出版《知識組織和科學體系》一書,研究一般分類問題以及歐洲思想史上著名的知識分類體系。1933年他又發表《圖書館內的知識組織和圖書的主題檢索》一書,詳細研究了圖書館的圖書分類問題,討論分類表的編制原則,標記制度和分類規則,知識分類與圖書分類的關系,提出圖書分類法的基本原則,還批評了當時流行的幾種主要分類法。此外,還有一些學者致力於研究文獻分類的基本理論、各種文獻分類法的體系和文獻分類方法,出 版了 一批專著,如W.C.B.塞耶斯的《圖書分類法的理論》(1929)、G.O.凱利的《圖書分類法》(1937)等等。
中國20世紀20年代前後,很多學者學習西方圖書分類理論與方法,並根據中國圖書館實際,提出一些文獻分類理論。1917年沈祖榮、胡慶生提出把中文新圖舊書統一分類。1925年杜定友提出中西文書籍分類應以內容為標准,而不應以語言文字為標准。1926年他在《圖書館學的內容和方法》一文中提出應把圖書分類學列入圖書館學校的課程中,並指明其內容範圍。同年劉國鈞在《四庫分類法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國圖書分類法導源於劉向、劉歆,並指出關於類例的研究,在理論方面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分類系統的理論根據,一是類目設置是否與其所採用的原理一致;在實際方面亦有兩個問題,一是使用是否便利,二是歸類是否適當。1934年皮高品認為《杜威十進分類法》類目陳舊錯列,繁省失均,主張根據中國實際編制適用中外圖書的分類法。此外中國學者還發表了一批專門研究文獻分類理論和方法的論文和專著。如金步瀛的《圖書之分類》(1936)、蔣元卿的《中國圖書分類之沿革》(1937)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文獻數量迅猛增加,文獻類型不斷增多,各種文獻分類法不斷進行修訂,並出現一批新的文獻分類法。同時隨著對文獻分類學基本問題的深入研究和引進一些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各國出版了大量文獻分類學方面的論文和專著。如英國有B.C.維克里的《分面分類法──專業分類表編制和使用指南》(1960)等;美國有J.H.謝拉等的《分類目錄基本原則和實踐》(1956)等;印度有阮岡納贊的《分類法的哲學》(1951)等;蘇聯有Е.И.沙穆林的《圖書分類法史略》(1959);中國有劉國鈞的《現代西方主要圖書分類法評述》(1980),杜定友的《分類原理與分類問題》(1957)、白國應的《圖書分類學》(1981)、張琪玉的《情報檢索語言》(1983)等。
隨著文獻分類理論和方法研究的深入,一些專門從事分類研究的組織紛紛成立。1950年由阮岡納贊創議在印度班加羅爾成立了國際文獻聯合會分類法研究委員會(FID/CR)。1952年英國分類法研究組在倫敦成立。德國、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家也成立了分類法學會或專門研究文獻分類的學術團體。國際文獻聯合會主持召開了4 次關於分類法理論問題的國際會議,其中心議題分別是:討論英國分類法研究小組提交的《需要以分面分類法作為一切情報檢索方法的基礎》的備忘錄(1957);討論「一般的通用分類表轉換為計算機化的分類表」1964);討論「全球情報網路排序系統」(1975);討論 「通用分類法、主題分析和排序系統」(1982)。此外,1974年聯邦德國I.達爾伯格夫人創辦了 《國際分類》 雜志。對文獻分類理論、方法和歷史發展的研究已逐步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文獻分類學。

⑥ 尋淺析俄語教學中的創新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俄語教學中的創新教育
摘要:21世紀是科技競爭,人才競爭和創新意識競爭的時代,競爭的關鍵在於人才的綜合素質。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首先必須注重創新。創新思維能力是人最重要的素質,是各項素質的核心靈魂。因此,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施創新教育。 關鍵詞:創新;創新教育;思想;形式;方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由此可見,創新是關繫到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關繫到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關繫到一個國家能否屹立在強國之林的重要問題。那麼,創新到底是什麼?創新是一種思想及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實踐,是一種原則記載這種原則指導下的具體活動。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他認為,創新是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其實,我們認為,創新就是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想別人沒有想過的辦法。
如今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如果企業不推出新的產品與服務,就會很容易失去更大的市場份額和利潤,因為消費者是普通人,具有喜新厭舊的心理,比較理性的消費特點,並且這一要求是永恆的。政府作為社會事務的公共管理者,如果不對國家法規進行適時創新的修改,不對資源分配進行合理的調整,那麼追求社會的整體進步,就會放慢速度,甚至停止腳步。創新在國內國外,各行各業,都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須的,不容忽視的。俄語教學也是如此,更需要創新教育。所謂創新教育就是教師根據創新原理,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通過課程內容及有計劃的教育活動,激發和增長學生創造行為的教育理論和方法。
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改革,開拓未來學生的創新教育,首先落在了教師的身上。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領導者,他的領導性不是以地位的高低,而是以他淵博的知識、成熟的經驗及對學生真摯的愛來體現。作為一名俄語教師,該如何具體的體現這一領導地位呢?
首先,在思想上要有深刻的創新意識,拋棄傳統的教育觀。以往教師上課時,把書本上的知識講授給學生就可以了,無論書本上的知識是否適應時代的要求,也不管它是否適合學生的學習要求。這樣傳統教學觀念誤導下的教學方式根本不能適應學生對於知識的要求,更不能發揮他們的特長與愛好,沒有足夠的空間去創新。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必然會產生學生上課情緒低落,課堂氣氛沉悶的現象。教育不應只是訓練和灌輸的工具,更應當是學生掌握正確學習方法的導師。我們教學不是純粹地為了傳授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在當今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而且扮演著課堂教學的組織,運作,控制等各種角色。有效的課堂教學,其顯著標志之一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得到真正的調動,提醒教師要鋪設恰當的俄語語言環境。「環境」一般指個人、社會、文化系統活動和發展的背景或條件,是一個由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所構成的綜合系統。人和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兩者總是在永恆不斷的相互作用著。學習過程,其實就是人和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課堂教學應充分重視環境的作用,以「環境」激勵學生,以「環境」幫助學生,實現課內外的結合。「Новый год」(新年),這個傳統節日,對於俄羅斯人來說是具有深刻意義的,每個人都非常重視。曾經筆者在教授《Восток》大學俄語(3)中第10課「Праздники」(節日)時正逢新年將至,筆者組織學生們在教室舉行了一個俄語新年晚會,邀請俄羅斯的留學生和教師參加,讓學生們親自動手布置晚會現場。他們按照課文所提示的文化信息,在教室的中間擺放著一棵掛滿小禮物和彩色燈泡的松樹,做了一個大蛋糕,還用可樂來代替香檳酒,這些都是俄羅斯人迎接新年所必須的。當新年的鍾聲敲響後,大家靜了下來,默默地許願,然後互相贈送禮物,互相祝福。教室里充滿著歡聲笑語,大家在晚會上紛紛表演節目,用俄語交流,在如此環境中檢驗了學生們對書本上知識的掌握,發揮了知識的遷移能力,又增進了師生、同學之間的友誼,突出地反應了環境的變化,對創新教育的積極作用。
教師作為一個專門性的職業,除了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還要有學科專業素養,更應具備持續化的發展知識結構,才能勝任對創新性學生的引導和啟發。俄語教師除了熟練地掌握俄語基本古怪的發音、復雜的語法、靈活的句式,能不能更多地了解其科技、文學、文體等知識作為創新教育的基礎呢?能不能從語言學、修辭學、國情學的角度,進一步解釋語言的涵義及特點呢?能不能自己跳出俄語的知識結構,在另外的領域幫助學生分析一下呢?例如:為什麼莫斯科著名的廣場是「Красная площадь」(紅場)呢?而不是「Зелёная площадь」(綠場),大家都知道「綠色」象徵著和平,旺盛的生命力,「Зелёная площадь」不是更好嗎?難道只是因為地上鋪著紅顏色的磚而得名嗎?俄羅斯主要信奉的是東正教,所有的俄語老師幾乎都知道這一點。那麼,除了知道東正教規定的聖誕節是1月7號外,再給學生們講講俄羅斯民族信奉東正教的原因,即使教師本人不信教,也可以說說有關東正教的教規、教義,或者一些小故事,相信一定會事半功倍,拓寬了學生視野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創新的思維。
其次,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應用於培養學生創新教學活動上。教師有了好的創新方法,就要積極地應用於教學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當今正處於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誰都不能忽視社會信息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的存在及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在這一時代,創造新知識,開拓知識經濟新的應用領域,成為人們的新追求。我們將網路和俄語教學緊密的結合起來,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實施創新教育,實現教育創新,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營造創新環境。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多功能視聽室,廣播電台等教學手段,安排學生在課余時間收聽,收看俄語電台,觀看俄語電影等。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教材信息,許多教材都採取了圖文並茂的形式,從一定的角度為學習俄語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圖都是靜態的,其內涵具有一定的內隱性,尚不能將信息更有效地展現給學生,這時教師就可以設法讓靜態的插圖「動起來」。採用網路圖片、計算機課件等方式,激活學生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一個人的創造性結果,無一不是在對自己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情況下所取得的:畢升基於對印刷術的興趣,發明了活字印刷,使印刷效率較以前提高了幾十倍;萊布尼茲對數學有興趣,所以創立了符號邏輯學的基礎概念,發明了能夠進行加、減、乘、除及開方運算的計算機和二進制,為計算機的現代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聶耳由於其對音樂的興趣,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猶如進軍的號角,激發著中國人民不朽的愛國熱情;袁隆平對「雜交水稻」感興趣,解決了人類吃飯的問題。可見,興趣也是創造思維活動成功的先導。筆者在講《Восток》大學俄語(4)中第1課,《Туризм-лучшийотдых》時,根據教材的內容,搜尋了大量的俄羅斯旅遊風光圖片,尤其是文章提到的旅遊路線上經過的景點,筆者一一做了准備,並且標註上說明文字。雖然備課的時間遠遠超過以往,但是效果顯著,學生們一個個精神集中,課堂氣氛活躍,再次引起了學習俄語的興趣,紛紛詢問筆者「俄羅斯風光片在哪裡找的」,學生們願意自己動手查找,製作俄語學習課件,還引起了幾個學生要去俄羅斯旅遊的沖動。在這一課教學中,通過一點創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慾念,形成了一定的創新能力,有利於塑造學生創新的個性。
最後,優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應用於實踐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創新思想空間。
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往的場所,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各種見解,形成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教師在課堂上,努力改變以往演講似的教學方法,似乎學生們都是自己的觀眾、聽眾,忽視了學生的反應。改變以往「滿堂灌」的習慣,給學生足夠反饋的時間,想像的空間。想像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源泉,人類思維中無與倫比的想像力是使科學不斷進入未知領域的原始動力。必要的想像是有助於鍛煉學生創新思維的。曾經講關於「Пекин」的一課,筆者換了一種講解的順序,並沒有按照課文的順序從古至今,從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敘述首都北京獨特風貌,而是先讓學生們集中預習,有了一定印象後,讓學生們盡情發揮。2008年是中國的奧運年,北京是奧運會進行體育項目的主要場所,有成千上萬的遊客來京參觀。那麼,啟發學生以自己是一個導游員的身份,利用課文所給的有效信息,向俄羅斯遊客介紹北京,展現北京的風采。學生們大膽嘗試,大膽想像,積極准備。想像自己是導游員,而其他同學是遊客。介紹的同時還要回答遊客問題,怎樣滿足遊客的好奇心,怎樣利用俄語能力表達人文個性。在學生的俄語導游詞中,無不閃現著創新的光芒,大家都在盡力表現自己的魅力,在實踐中成長。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探索中尋求合適的教學方法。語言是用來表達的,可是許多學生學習了幾年的俄語,可還是說不出口,見到外教只會說「Здравствуйте」(您好),「Как дела」(近來怎樣),再往下就不知該說什麼了。我們就想到了增加課堂教學的兩個創新環節:一是「值日生報告」;二是「創造性復述」。「值日生報告」是在課前,每次上課前有1-2兩名學生作報告,報告的內容自己定,時間不超過3-4分鍾,報告結束後,教師和其他同學都可以針對報告的內容自由提問。起先,學生們做的報告很短,其他同學有時也不太注意聽,幾乎也沒有提問,老師就做了個榜樣,第一個提問,巧妙地喚起學生的樂趣。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找到快樂。隨著時間的推進,同學們慢慢適應,報告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提問的同學越來越多,教師就隨機應變的將學生們的興奮點轉移到教材中來,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創造性復述」非常適合外語學習。復述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用大腦思維的過程,它可以充分的訓練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在進行課文教學中,讓學生創造性的復述,學生在把握原文的主題,故事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合理地聯想,對原文內容和形式加工、整理、歸納、改寫後進行復述。這樣做能夠促進學生語言知識能力的迅速轉化,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鍛煉其創造性思維。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社會日趨國際化,國際交往越來越頻繁。目前,對於懂俄語的科技人才需求量逐漸增加。事實上,中俄兩國在能源、空間工業、管理、文化交流和貿易等諸多領域的合作前景及其廣闊。各種跡象表明,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正在得到進一步的推動和加強。在這種國際大環境影響下,俄語創新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俄語教師們積極推進創新教育的實踐,大膽進行創新教育的嘗試,努力提高學生的創造水平和創新能力。其實,這一項重要的任務不是僅靠教師們就能完成的,要靠大家,靠全社會持之以恆的關心與注意,就像日本索尼公司的口號一樣「日日創新」。教育是面向未來的,而未來是需要創造性人才的。為了教育的明天,為了明天的教育,我們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
1、海力古麗·尼牙孜.當代俄羅斯新聞政論語義辭格研究[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2、胡谷明.經貿俄語教程[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3、李國辰.俄語教學法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修訂版)[M].海南出版社,2003.
5、於源溟.教學激活最優策略化[M].科學普及出版社,2002

⑦ 急求俄羅斯美術課程標准與中國美術課程標準的差異

A、俄羅斯美術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 :
1、俄羅斯美術與美術教育有兩個基本特徵:其一,它是整個歐洲美術體系的一部分,它的基本觀念與造型技巧的評價標准與西歐諸國特別是法國、義大利沒有本質性的差異;其二,它在發展過程中,結合本國社會的需要,滲進了本民族社會習俗和傳統文化的因素,形成它的某些不同於西歐美術的特點:特別強調關注社會生活,批判社會丑惡現象(俄國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
概括地說,俄羅斯美術教育特別重視下列幾個方面:強調基礎的造型訓練,在基礎造型訓練中又特別重視素描造型的功力,認為它是基礎的基礎;從現實主義藝術的要求出發,特別重視對學生構圖能力的培養;創作課在俄羅斯美術學院中特別重視,每學年學生都要有在構圖基礎上完成帶有創作性的草圖,最後一年完成畢業作品;完成每學年的創作草圖和最後一年的畢業創作,學院還在暑假前安排學生寫生和搜集作品素材,這一措施的重要目的是保證學生的創作題材來自現實生活;與上述藝術實踐相適應的是,學院安排系統的藝術歷史與理論的課程,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和灌輸現實主義創作觀念。

B、中國美術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
一、強調課程標準的導向性、選擇性
從教育的角度看,美術課程是一門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的課程。然而由於各種原因,目前人們對美術課程的重視還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美術課在中小學課程中,依然處於弱勢地位。認清這一點,有助於我們制定切合實際的美術課程標准。理想的美術課程應該盡量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美術學習,並且促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而不是制定一個所有學生必須達到的硬性標准,並用一種統一的尺度來衡量學生的發展水平。正是基於這一認識,本課程標准特別注重導向性和選擇性。
二、以美術學習方式劃分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究性
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來劃分學習領域。美術學習方式依其特點,大致可分為創作與欣賞兩類。盡管創作和欣賞都具有外化和內化兩種活動的特徵,但創作更傾向於外化,欣賞更傾向於內化。由於美術學習具有實踐性和操作性的特點,所以創作活動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為了便於學習,標准將創作活動再具體劃分為「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兩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是美術學習的基礎,這一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更強調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設計·應用」這一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既強調創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動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為為主,是上述兩個學習領域的相同點,而主要區別則是一個更注重自由性,一個更注重功能性。「欣賞·評述」這一學習領域則注重通過感受、欣賞、領悟、理解和表達等活動方式,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綜合性學習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也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為些,本課程標准特別設置了「綜合·探索」這一全新的學習領域。「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要求美術教師在教學時,尋找美術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連結點,設計出豐富多彩的「綜合·探索」領域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和探索,要求學生靈活運用各學科的知識設計探究性活動的方案,進行製作、表現和展示,喚起對未知領域的探究慾望,並體驗愉悅和成就感。
三、注意標准實施的可行性
對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案例(包括各學習領域案例25個,其他案例12個),以便教師能舉一反三,創造性地進行教學。
四、強調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興趣是美術學習的基本動力之一。本課程標准力求從這么幾個方面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第一,降低學科知識和技能的難度和要求,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情感和認知特徵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從學以致用的角度激發學習動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藝術化。

綜上,俄羅斯課程強調寫實,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中國的美術課程強調藝術和培養啟發人的創造力,調動學習的興趣

⑧ 什麼是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亦稱發現學習,是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觀察、閱讀,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獲得答案並進行交流、檢驗

、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inquiry learning)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科學課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

要研究探究性學習,首先要明確什麼是探究。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中對探究的定義是:「探究是多層面的活動,包括觀察;提出問題;通過瀏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發現什麼是已經知道的結論,制定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證據對已有的結論作出評價;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釋數據;提出解答,解釋和預測;以及交流結果。探究要求確定假設,進行批判的和邏輯的思考,並且考慮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釋。」[1]

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中,探究有幾種用法:

1. 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指的是科學家研究自然界,根據研究中發現的證據提出解釋的多樣化的方式。」 [2]

2. 基於探究的教學/以探究為本的教學。

「對產生於學生的經驗的真實問題的探究是科學教學的核心策略」。

探究可以用於以下內容的教學:(1)物理,生活,地球空間科學的學科內容;(2)科學事業的性質(例如關於科學探究的性質);以及(3)進行科學探究所要求的能力。但是,以探究為本的教學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學內容、科學方法和科研能力。雖然探究很重要,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教師都應該追求一種單一的方法來教科學。」

3. 以探究為本的學習。

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中,探究也指學習過程。它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們做好的事」( 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3]。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麼做甚至做什麼,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

從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中探究一詞的用法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習的目的。筆者認為,探究性學習指的是仿照科學研究的過程來學習科學內容,從而在掌握科學內容的同時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其他類型的探究

探究一詞也在針對實際問題的項目學習中使用,稱為實踐的探究(pratical inquiry)[4]。實踐的探究與科學教育中的探究性學習不同,探究性學習主要目的在於理解有廣泛解釋力的一般原理,而且在任何時候,在科學范疇內關於那些原理是什麼通常有一致性的意見(例如,運動定律)。而實踐的探究一般不指向某些通常被接受的理解,而是指向考慮在某些情況下幾種不同的可能的行動線索;它們中的每一種都可以是「正確的」。實踐性的推理與背景是密切相關的,選擇是根據因地制宜的知識和局限性做出的,換句話說,要考慮許多現實問題和條件,例如什麼是謹慎的,什麼是傳統的,什麼是必須的,以及什麼是道德的。因而實踐性探究傾向於具體而不是抽象,有限的時間而不是無限的時間,最直接的而不是間接的,局部性的而不是一般的探究。實踐性探究的過程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過程,更是發展和運用智慧的決策過程。

科學學科教育中的探究性學習強調直接指向科學理解的思考,而不是指向合理的行動。而實踐的探究則指向行動方案。例如:有哪些可行的方案來減輕上海的水質污染?對於在美國居住的低收入華人家庭來說,既有營養又經濟的食譜是什麼?在考慮這些問題時科學知識是必需的,但卻是不夠的。

國外學校教育中出現了兩大類與科學有關的實踐性探究的領域。一是環境教育(至少是環境教育的一些方式),二是技術教育(我們這里講的不一定是「高」技術)。技術不同於科學,技術是一種幾乎專門為了改善人類各方面條件的事業,它在考慮對知識的利用的同時必須包括對其價值和效益的考慮。

此外,探究一詞還在社會研究課(social studies)中使用,一般稱為社會探究(social inquiry)[5]。與科學探究不同的是,社會探究針對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問題,在形成研究結論和解釋的過程中,不僅根據實證證據,還比較多地運用反思與主觀價值判斷。

近幾年來,上海部分高中學校進行了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和研究,「所謂研究性學習,廣義的理解是泛指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在目前的實踐中,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方式通常要圍繞一個需要探究解決的特定問題展開,所以又稱之為『主題研究學習』。」[6] 將「研究性學習」的界說以及實踐與國外對探究一詞的用法相比較,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是探究性學習、社會探究以及實踐性探究的綜合,在這幾方面內容中更偏重解決實際問題,「實踐的探究」成分佔大多數。例如「閔行區農村垃圾的處理現狀和處理意見」,「克隆人的倫理道德問題與社會後果」,等等;然而,也有一些課題比較傾向於科學教育中的探究性學習,例如「條形磁鐵的磁力線方程」[7]。

通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目前實踐中所用的工作性術語「研究性學習」,內容既涵蓋了國外科學教育中的探究性學習,又包括了社會探究和實踐性探究在內,但更偏重後者。可以翻譯為research oriented learning,以示區別。

三、探究性學習的來龍去脈

最早提出在學校科學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在1909年前,大多數教育者認為科學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過直接教學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科學知識、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國科學進步聯合會的發言中第一次對這種方法提出批評。他說,科學教學過於強調信息的積累,而對科學作為一種思考的方式和態度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杜威認為科學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或方法。

從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的合理性變得越來越明確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麼有什麼學習比通過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的過程中去更好呢?」[8]這句話對科學教育中的探究性學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施瓦布認為教師應該用探究的方式展現科學知識,學生應該用探究的方式學習科學內容。為實現這些改變,施瓦布建議科學教師首先要到實驗室去,引導學生體驗科學實驗的過程,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科學。這就是說,在向學生介紹正規的科學概念和原理之前應該先讓他們到實驗室里做實驗。用實驗的證據來解釋和深化教材中的內容。

施瓦布對教材和實驗手冊的編寫提供了三種建議。1.實驗手冊或教學材料只提出問題和描述研究問題的方法而不告訴學生實驗的結果,這樣能夠讓學生發現他們事先不知道的關系。2.教學材料可以提出問題,但是研究方法和結論可以是開放的,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實驗做出判斷。3.最為開放的設計是,學生實驗可以不限於教材或實驗手冊中指定的問題,而是自己提出要研究的問題,收集證據,根據他們自己的實驗提出科學的解釋。

施瓦布還提出了一種基於閱讀文獻資料而不是實驗的探究性學習方法,他將之稱為「對探究的探究」(「enquiry into enquiry」)。具體做法是,教師向學生提供關於科學研究的閱讀材料和報告,師生共同討論研究的細節:問題、數據、技術的作用、對數據的解釋,以及科學家得出的結論。可能的話,學生們閱讀的材料會包括幾種不同的可供選擇的解釋,介紹不同的、甚至可能矛盾的實驗,以及對假設的爭論等。通過這種討論可以讓學生們了解科學知識是怎樣產生的、科學知識有哪些基本的要素。

施瓦布、杜威等人的研究,包括布魯納和皮亞傑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研究,影響了從五十年代直至七十年代早期的課程教材。俄羅斯1957年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激發了新課程新教材的開發,許多課程教材編製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其他聯邦機構以及私立基金會的資助。這些教學材料的一個共同點是使學生參與到做中去而不僅僅是被動地聽講或只是閱讀有關科學的材料,對學習科學的過程比掌握科學知識給予了更多的重視。五十到七十年代的改革使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把科學理解為探究的過程這種觀點得到廣泛的傳播。

四、探究性學習的特徵

因為探究的用法非常廣泛,所以研究者們提出了一個工作定義將以探究為本的教學和學習與一般意義上的探究區分開來,也與科學家從事的探究區分開來。根據對探究和探究性學習過程的分析,探究性教學和學習在五個方面與科學探究有聯系又有區別,這五個方面的特徵構成了探究性學習的五個基本特徵[9]:

1.提出問題:學習者投入到對科學型問題的探索中

科學型問題以物體、有機體和自然界的事件為中心,與學校科學教育內容標准中描述的那些科學概念聯系在一起,這些問題能引導學習者進行實證調查研究,通過收集和利用數據來形成對科學現象的解釋。科學型問題與科學問題(scientific questions)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不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接受的指導程度也不同。在課堂里,提出對學生有意義的有針對性的問題能夠豐富學生的探究活動,但是它們不能是深不可測的,而必須能夠通過學生的觀察和從可靠的渠道獲得的科學知識來解決。學生必須掌握解答問題的基本知識和步驟,這些知識與步驟必須是便於檢索和利用的,必須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可以來自於學習者、教師、教材、網路、其他一些資源,或結合起來產生。教師在引導識別這些問題上起著關鍵的作用,熟練的教師能夠幫助學生,使他們研究的問題更為集中深入。例如學生們常常問「為什麼」的問題,其中有些問題太大,教師可以把其中許多問題轉變為「怎麼樣」的問題,這種改變使探究的問題更為集中、更深入、更加接近科學,從而把學生導向科學探究,使學生能夠體驗到又有趣又豐富的調查研究結果。

對於低齡學生來說,符合這一要求的問題例如,生於谷類,、麵粉中的甲蟲之幼蟲對光有怎麼樣的反應?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說,例如:基因對眼睛的顏色有什麼影響?不符合這一標準的問題例如,對低年級學生來說,為什麼人們要做他們做的那種行為?這一問題太大了,難以作科學的界定。對高年級學生來說,不符合這一要求的問題例如,100年後全球的氣候將會怎樣?這一問題是科學的,但是也是非常復雜的。要回答這個問題要求幾乎考慮到各種各樣觀點和所有的實證材料,然後才能做出預測。學生們所能做的只是思考其中個別的因素,例如,雲層的增加如何影響氣候的變化?或者他們可以思考其中的因果關系,例如,使溫度升高(或降低)5度會對植物產生什麼影響?對氣流、氣候產生什麼影響?

2.收集數據:學習者重視實證(evidence)在解釋與評價科學型問題中的作用

實證是科學與其他知識的區別。科學家用感覺器官或藉助工具、儀器,通過自然情境下的觀察和測量以及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實驗和測量來收集實證資料。在某些情況下,科學家能夠控制條件以獲得實證資料和結果;在另一些情況下,他們不能控制條件或控制會歪曲現象,他們則通過對自然發生的情況進行大范圍的觀察來收集數據或通過長時間的觀察來收集數據。科學家基於實證資料推斷不同因素可能的影響。實證資料的正確性則通過檢驗性的測量、重復觀察,或收集與同一現象有關的不同種類的數據來驗證,並且要經受來自各方面的質疑和進一步的調查研究。

上面一段解釋了什麼是科學中的實證。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也要根據實證資料作出對科學現象的解釋。一是觀察,觀察植物、動物和石頭,描述他們的特徵;二是測量,測量溫度、 距離和時間,認真地做記錄;三是實驗室中的實驗、觀察和測量,包括在控制條件下的化學反應、物理變化、生物反射等,將實驗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情況記錄在報告和表格中;四是從教師、教學材料、網路或其他途徑獲得實證資料,來使他們的探究進行下去。與科學探究不同的是,探究性學習中收集實證資料的過程能夠更多地獲得和利用他人的幫助。

3.形成解釋:學習者根據實證形成對科學問題的解釋

學習者在實證的基礎上,根據邏輯關系和推理,找到事件的因果關系和其他解釋。他們的解釋和觀點必須與實驗或觀察得來的實證材料相一致。學習者必須尊重事實尊重規律,以開放的態度面對批評,運用與科學相聯系的各種不同的認知過程——例如,歸類、分析、推論、預測,以及像批判性推理和邏輯等一般方法。

所謂解釋,指的是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將自然或實驗室觀察的結果與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形成超越已有知識和當前觀察結果的新的理解。例如,學生可以將觀察結果與其他渠道獲得的知識結合起來對月相變化提出自己的解釋;運用已有的基本知識經驗以及調查的結果來分析食物與健康的關系,等等。探究性學習與科學探究都能夠產生新知識,所不同的是,由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有限,探究性學習所產生的新知識可能只是針對學生本人而言。

4.評價結果:學習者根據其他解釋對自己的解釋進行評價

評價,以及對解釋的排除或修正,是科學與其他形式的探究及其解釋相區別的一個特徵。人們可以問這樣的問題:實證材料能夠證明所提出的解釋嗎?解釋是否足以回答問題?在將實證材料與解釋聯系起來的推理中有沒有明顯的偏見和缺點?根據實證材料能不能得出其他解釋?

學生們能通過參與對話比較各自的研究結果,或把他們的結果與教師或教材提出的結果相比較來評價各種可能的解釋。與科學探究不同的是,學生只要將他們的結果和適應他們的發展水平的科學知識相結合,就達到了探究性學習的目的。

5.檢驗結果:學習者交流和驗證他們提出的解釋

科學家通過重復他人的實驗來驗證其結果。這就要求對問題、步驟、證據、提出的解釋和對其他解釋的評價進行明確清晰的描述。它使研究能夠經受更多的質疑,也為其他科學家用這些解釋來研究新問題提供機會。

讓學生們交流他們的研究結果可以為其他人提供問問題、檢驗實證材料、找出錯誤的推理、出實證資料所不能證明的表述以及根據同一觀察資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釋的機會。交流結果能夠引入新問題,或者加強在實證資料與已有的科學知識以及學生提出的解釋之間已有的聯系。結果是學生們能夠解決交流中遇到的矛盾,進一步確定以實證為基礎的論證方法。

探究性學習應充分體現這五個基本特徵。當然所有這些特徵都可以有所變化。例如,每一次探究都使學生投入到科學型問題中去,但是在有些情況下,探究的問題首先是由學生提出的,而有些情況下,學生並沒有直接提出問題,而是在教師提供的問題中選擇一個問題進行研究,或者在別人提出的問題上稍加修改,使之更為深入。研究表明,探究性學習中學生的自主程度是很重要的,應該盡量使學生投入到自己發現問題或深化探究問題的活動中去。但是探究性學習也不是絕對的,只要圍繞科學型問題的、使學生投入到思考中去的、適應特定的學習目標要求的,那麼即使在這五個特徵上有所變化,也可以認為是探究性學習。

五、完全探究與部分探究、開放的探究和有指導的探究

有時探究性被分為「完全探究性學習」或「部分探究性學習」。這一分類指的使在學習經驗中基於探究的成分所佔的比例。例如,當教師或教科書沒有使學生投入到問題的思考中去,而是從布置一個實驗開始,那麼探究性學習的第一個基本特徵就缺失了,這種探究就是部分探究。同樣地,如果教師選擇演示某些東西是怎樣起作用的,而不是讓學生探索它的作用以及形成他們自己的問題或解釋,那麼就缺少了探究的第三個基本特徵,也是部分探究。只有具備探究性學習所有的五個基本特徵的學習方式才能稱為完全的探究性學習。

以探究為本的教學在教師提供的具體指導方面也會有所變化。表1[10]描述了教師在學生參與探究活動中提供的組織、指導、訓練上的變化,5個基本特點的每一種都被分為幾種變式。如果學生的參與活動像表中最左面的一欄描述的那樣,那就是說課堂中探究性學習是最開放的探究性學習。但是,很少有學生在開始學習的時候就具備這樣的能力。他們首先要學習怎樣問問題,怎樣評價問題,因為不是每個問題都能夠作調查研究的,他們要學習實證材料和觀點之間有什麼不同,怎樣形成有力的解釋,等等。根據教師對學生行為進行組織的程度,探究性學習可以分為有指導的探究(guided inquiry)和開放的探究(open inquiry),但這種分類不是非此即彼的兩分法,而是用來說明哪一種傾向多一些或少一些。表1說明,在提出問題與回答問題、設計調查研究以及交流研究結果等過程中,學生所負的責任越多,探究越接近開放的探究(也就是說,越接近表1的左邊一欄)。教師所負的責任越多,越接近有指導的探究(接近表1中的右邊一欄)。

表1 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徵及它們的變式

⑨ 俄國農奴制的形成及特點

一、改革的背景——危機籠罩下的俄國
1、經濟上: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⑴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表現)。
①農業方面:A.產生資本主義萌芽,地主已開始僱傭自由勞動力代替農奴勞動。
B.農奴內部產生分化,少數富裕農民成為新興農村資產階級,剝削貧農。
②工業方面:19C30年末,俄國開始了工業革命,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工業企業和自由勞力數增加
⑵農奴制阻礙俄國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於西歐諸國(原因)
①農奴被緊緊束縛在土地上,無法滿足工業對大量自由勞動力的需求。
②農奴遭受嚴重剝削,無力購買工業品,國內市場的擴大。
③農奴制也造成工業資本和原料缺乏。
2、政治上:農奴制引發尖銳的社會矛盾
⑴農奴:提出廢除農奴制,爭取土地和自由的政治要求,發動1000多次起義。
⑵工人:在提高工資、改善待遇、限制殘暴等方面開展斗爭。
3、思想上:出現反對農奴制和專制統治的新思潮
⑴十二月黨人起義:
①原因:A.主要原因:俄貴族軍官受西歐民主思想影響,對農奴制度和專制制度極為不滿。
B.直接原因:亞歷山大一世去世。
②主張:廢除農奴制和等級制度,建立共和國。
③時間:1825年
④作用:俄國歷史上反對沙皇專制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喚醒了年輕一代革命民主主義者。
⑵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①代表: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他們活動見教材)
②思想:推翻沙皇專制統治。
③影響:與洶涌澎湃的工農運動遙相呼應,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視國內統治面臨的危機,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4、軍事上: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加劇社會危機。(直接原因)
⑴原因:①俄國為轉移國內矛盾及土耳其有重要經濟和戰略地位。
②俄行動侵犯了英法在奧斯曼帝國的利益。
⑵借口:「聖地」巴勒斯坦的管轄權問題。
⑶經過:1853到1856年,俄與英法土。結果俄軍戰敗,1856年簽訂《巴黎和約》。
⑷敗因:俄國腐朽落後的農奴制度。
⑸性質:俄國與英法都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對於土耳其來說則是自衛性質的反侵略戰爭。
⑹對俄影響:①國際地位一落千丈。②國內階級矛盾進一步加劇。③直接推動俄國1861年改革。
5、統治階級:亞歷山大二世醞釀改革
⑴矛盾激化:農奴制存廢已成為俄國社會矛盾的焦點。(見探究二)
⑵出發點:維護地主階級利益,鞏固統治(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來解放農民)
⑶組織措施:成立「農民事務總委員會」,負責改革工作,於1861年在國務會議上通過改革草案。
⑷特點及原因:緩慢而謹慎。原因:觸動農奴主的利益,改革阻力大。
二、改革的經過——自上而下的改革
1、時間人物:1861年俄歷2月19日,亞歷山大二世。
2、改革文獻:《1861年2月19日宣言》、《農民改革法令》。

⑩ 俄語文獻資料

1衣著習慣

俄羅斯人很注重儀表,很愛干凈,衣著整潔。出門旅行總要帶熨斗。參加晚會、觀看演出,俄羅斯人習慣穿晚禮服,尤其是看芭蕾舞劇。,顯得特別高貴。中國客人應該帶最少一套西服或裙裝,以在正式場合穿。 中國客人比較集中的莫斯科等城市冬季較長,所以保暖服裝:裘皮、棉服等必不可少。冬季益穿皮靴或棉鞋。莫斯科夏季溫度不高,但陰天較多,經常下雨,應必備雨傘,但不用雨衣。
2 飲食習慣

俄羅斯有獨特的飲食習慣。一日三餐,早餐比較簡單,麵包夾火腿,喝茶,咖啡或牛奶。午餐則豐富的多,通常都有三道菜。第一道菜之前是沙拉。第一道菜是湯,俄式湯類比較營養,有土豆丁、各類蔬菜,還有肉或魚片,如:著名的俄式紅菜湯。第二道菜肉類或是魚類加一些配菜。第三道菜是甜點和茶、咖啡之類。按照俄羅斯的習慣,菜的順序不能顛倒。
俄羅斯人的主要食物有麵包、牛奶、馬鈴薯、牛肉、豬肉和蔬菜。喜歡吃黑麥麵包,魚子醬、咸魚、薰魚、黃油、酸黃瓜、酸牛奶、西紅柿、火腿、凍肉等。還喜歡吃用麵粉、蜂蜜加香料作成的甜食。
飲茶是俄羅斯人的嗜好,尤其是紅茶。每家幾乎都備有茶炊,在城市裡多用電茶炊。俄羅斯人的飲茶習慣與中國人大不相同,一般要放糖,喝茶時,還就著果醬、蜂蜜、糖果和甜點心。在許多地區,俄羅斯人一天到晚都喝茶。 俄羅斯人的餐具是刀、叉和勺,一般是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吃蔬菜時,一般不炒,吃新鮮的。飲茶加點心不是正餐,在工間或課間進行,機關、廠礦、學校的工作人員都有在辦公室飲茶的習慣。
重所周知,俄羅斯人善飲,通常男人喜愛伏特加酒,女人喜愛葡萄酒和香賓酒。
捧出"麵包和鹽"來迎接客人,是向客人表示最高的敬意和最熱烈的歡迎。

黑麵包與魚子醬

到了俄羅斯,自然少不了要嘗一嘗那裡的黑麵包和魚子醬。

黑麵包是俄羅斯人餐桌上的主食,乍看起來顏色像中國的高粱面窩頭,切成一片一片的,口感有點兒酸,又有點咸。黑麵包極富營養,又易於消化,這是因為,發酵黑麵包用的酵母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生物酶。據俄羅斯朋友介紹,烤黑麵包挺費事的,光和面和發酵就得近兩天時間。做好的麵包坯,放入溫度均勻的俄式烤爐里用文火燜烤,出爐時麵包底部能敲得梆梆響,色澤黑光油亮,切開香軟可口而又不掉渣,這才是黑麵包的上品。由於工藝復雜,所以俄羅斯主婦們一般都不在家裡自己做,而是到麵包房去購買。

那天,我們在莫斯科俄羅斯大酒店的觀光餐廳里吃到一種味道特別好的黑麵包,一打聽才知道它叫「波羅金諾黑麵包」,是黑麵包中的極品。烤制這種麵包有一種獨特的配方,主要是在黑麥麵粉中加入天然香草籽。傳說它的發明權屬於莫斯科以西的波羅金諾村的村民。1812年俄羅斯人抗擊拿破崙入侵期間,波羅金諾村修道院的修女們見受傷的戰士吃飯沒有胃口,就想法把一些開胃健脾的草籽放進揉好的麵粉里去烤麵包,結果烤出來的麵包顏色黑黃、奇香撲鼻,使戰士們的胃口大開。從此,「波羅金諾黑麵包」便流傳於世,並成為大城市食品店裡價格不菲的名牌食品。當然,老百姓日常食用的黑麵包,並不太貴,500克5.5盧布,約合人民幣1.7元。

俄國的魚子醬也是聞名天下的美食。第一次品嘗魚子醬,是在涅瓦河的遊船上。船主為了款待外國遊客,送上一些小點心,其中就有塗了一層薄薄的黑魚子醬的麵包片。一粒粒晶瑩剔透、宛如小巧的珍珠般的魚子醬,看起來賞心悅目,有的人吃得津津有味,而我一嘗覺得又腥又咸,難以下咽,看來還真享不了這個「洋福」。

魚子醬顧名思義是用魚卵製作而成,其實嚴格地講,只有用鱘魚卵製成的醬才能叫魚子醬。據導游馬克介紹,鱘魚每年兩次逆水而上,游到伏爾加河等內河產卵,而這時正是採集魚子的大好季節。位於河口三角洲的古城阿斯特拉罕,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是世界上最大的鱘魚魚子生產和加工基地。

魚子醬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很高,且不含膽固醇,是補身養顏的食品。粒大、透明的黑魚子醬為上品,它的顏色是閃光的黑色或深褐色,個頭均勻,粒與粒之間不粘連。魚子醬的製做方法很簡單:從魚膛中挖出魚子囊,把魚子同粘連的組織分離開來(成熟的魚子容易與卵巢剝離),沖洗干凈後加上適量的細粒食鹽腌制即成。加鹽的目的是為了保鮮,因為魚子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高達30%,不加鹽則容易變質。

盡管有的人吃不慣那股腥味,但許多中國遊客還是要買上一小瓶魚子醬,帶回去讓家人和朋友嘗嘗

先說生活,我所提到的「生活」包括了吃、穿、住、行4個方面。

俄羅斯的大部分東西要比國內的貴很多,比如說蔬菜、水果。最便宜的是香蕉,但也要4元多一斤。但魚類、雞肉就要比國內便宜。我和中國學生在一起自己做飯吃,他們都是很棒的廚師,所以我們的每頓晚飯都十分豐盛。偶爾我們還會搞些發明創造。我們的想法就是: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吧。我們還虛心學習了烏茲別克人的民族特色菜手抓飯,當然吃飯的時候是使用叉子;還學習了做正宗的羅宋湯、義大利炒麵、歐式沙拉。周末的時候當然也會去餐廳享受一下俄羅斯美味佳餚,美其名曰:全方位感受俄羅斯的美食文化。
接下來聊一聊「穿」。說俄羅斯很冷,這對某些城市來講是不公正的,比如說和善的葉卡。葉卡的溫度很適宜,空氣也很新鮮,冬季的時候偶爾零下20度,但一般在零下10度左右。葉卡很少有風,所以即使溫度下降了也不會有寒風刺骨的感覺。室內供暖很好,裡面穿一件T恤,外面穿一個厚厚的外套就足夠應對葉卡的冬天了。公共場所都設有存衣室,可以把外套存在那裡。外面是冬天,可在室內,各式各樣的服裝、冷暖不一的搭配,在你的身邊上演的是一年四季的美麗風景。
關於「住」,我的感受就是「太棒了」。學校特意在房間裡布置了沙發,安裝了網線,還安排一位烏茲別克的大一女孩做我的室友,這樣可以幫助我更好地練習俄語。室友聰明、勤奮、熱情、開朗,當我第一次看見她,她就用爽朗的笑聲和天真、明亮的大眼睛感染了我。和她的交往讓我漸漸知道了俄羅斯的日常口語表達,俄羅斯人的生活習性、性格特點。她會做菜讓我品嘗,我也會做中國菜給她吃。每一次,我們都會彼此真誠的說上一句:какдома(像在自己家裡一樣)。兩個異鄉的孩子,也許在這一點上都有極大的相似感受吧。偶爾也會夜聊,各自講述自己的祖國、家庭和興趣愛好,傾訴生活中的煩惱……感謝我的天使,讓我在寢室的時候 какдома,每次下課歸來都會有她熱情溫暖的問候:какдела(你好嗎)?不會忘記她做的面條湯,不會忘記她為我糾正俄語發音,更不會忘記告別時那流淚的雙眼和深情的擁抱!謝謝你,可愛的烏茲別克女孩!
最後來說一說「行」。俄羅斯的交通工具有很多種,公共汽車、有軌電車、無軌電車、微型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等,任你選擇。上車時一定要仔細聽報站,因為這些車不是總按常理行走,偶爾就會改變行車路線,所以如果你的俄語聽力不是特別好,建議你乘車時最好有聽力好的人相伴。當發生交通堵塞的時候,只能怨天而不能尤人了!因為車輛都匍匐在公路上,與其焦躁,倒不如乘機欣賞一下路邊的風景,陶冶一下情操。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文獻實踐課程如何形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