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羅斯是幾幾年成立的
1991年啊,蘇聯解體後成立了
蘇聯於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體
各加盟國分別於解體前宣布獨立
立陶宛:1990年3月11日
喬治亞:1991年4月9日
愛沙尼亞:1991年8月20日
拉脫維亞:1991年8月21日
亞美尼亞:1991年8月23日
烏克蘭:1991年8月24日
白俄羅斯:1991年8月25日
摩爾多瓦:1991年8月27日
亞塞拜然:1991年8月30日
烏茲別克:1991年8月31日
吉爾吉斯斯坦:1991年8月31日
塔吉克:1991年9月9日
土庫曼:1991年10月27日
哈薩克:1991年12月16日
俄羅斯:1991年12月25日宣布國名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更名為「俄羅斯聯邦」(1990年6月宣布收復主權)
捷克斯洛伐克的議會(聯邦大會) 在1992 11月25 日, 投票分裂國家,於1993 年1月1 日分裂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
❷ 俄羅斯(包含蘇聯時代)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一個聯邦國家的
1917年11月7日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獲得勝利,成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那時候開始俄羅斯就是聯邦國家了。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國名為俄羅斯聯邦。
❸ 求俄羅斯的崛起的全歷史過程,越詳細越好(從歷史上的俄國開始到現在的俄羅斯)謝謝
俄羅斯聯邦成立於1917年11月7日,在此之前一直在沙皇的直接統治下。1922年12月30日加入蘇聯,稱為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在原蘇聯瓦解以前,俄聯邦一直是其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共和國。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與白俄羅斯、烏克蘭兩共和國的首腦在明斯克會晤,簽署了關於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即「獨聯體」的協議,並同時宣布蘇聯停止存在。 在公元初,東斯拉夫人還保留著氏族制,每個部落由幾個氏族組成。他們砍伐森林,平整土地,從事耕作,集體飼養牲畜,狩獵和打魚,一切問題由氏族大會決定。到公元六世紀,進入封建社會,成立了基輔公國。到九世紀基輔公國已經成為一個大的國家,它存在了三百多年,是羅斯民族的搖籃,後來形成了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個民族。到十二世紀中,基輔羅斯解體,一批小的公國取而代之。到1236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遠征歐洲, 首先征服了羅斯全境和波蘭、匈亞利。從1240年起到1480年是蒙古人統治的金帳汗國,致使俄羅斯經濟文化遠落後於歐洲西部。 在1147年成立的莫斯科公國(其弗拉基米爾大公的塑像目前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在十四到十五世紀逐漸強大並領導其它公國擺脫蒙古人的統治。此後俄羅斯逐漸向外擴張,到十七世紀彼得大帝執政後,俄羅斯首次定為俄羅斯帝國,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歷史最思想開放、富於改革精神的帝王(有趣的是這時我國是著名的康熙大帝的時代)。為了俄羅斯的強大,他軍事上從瑞典人手裡取了現彼得堡一帶地區,並開始俄羅斯的歐洲化,不僅在科學技術和教育領域,而且在服裝和社會風尚上也學習西歐,致使到今天聖彼得堡人仍被俄羅斯人認為是最講文明和最歐洲化的城市。在1712年,彼得大帝從莫斯科遷都到聖彼得堡。使之成為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和以後的皇帝的繼續下還在彼得堡建立了大批俄羅斯最早的大學。其中有俄羅斯的第一所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1724年),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1797年)等。 從彼得大帝後,俄羅斯迅速擴大,從周邊國家攫取了大領土,人口也在半個世紀里擴大了一倍。但當時的國家即有資本主義的工業和商業,又存在著封建農奴制度。直到1861年俄羅斯沙皇才自上而下的廢除了農奴制,從此俄羅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才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世紀初,俄羅斯在日俄戰爭失敗,使國內危機發展。1905年工人和平請願被鎮壓,全國抗議浪潮此起彼伏,埋下了革命的種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在1917年1月俄羅斯沙皇被推翻。當時俄羅斯出現了工農蘇維埃和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同年11月7日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領導工人、水兵和陸軍士兵在俄羅斯首都聖彼得堡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了蘇聯。並在很短的時間發展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但在以後的經濟建設中犯了許多錯誤,在與西方的經濟競賽中逐步落伍,引起蘇聯人民不滿,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正式成立。 俄國歷史發展特點 俄國歷史的基本現象有農奴制、專制制度、東正教和村社等。基於這些基本因素形成的俄羅斯歷史過程有其鮮明的特點。 一、流動的俄羅斯 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善於流動的民族,索洛維約夫稱之為具有「液態因素」。作為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羅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東到第聶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廣袤的東歐平原上。這塊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與沼澤交錯、河流縱橫、土質以砂質黏土為主,同時遠離海洋、與大草原連接。俄羅斯先民在這里生生不息、頑強奮斗。他們清理森林、挖掘樹根、燒荒種田。砂質黏土的地力薄,很容易就被耗盡了,只好再重新開墾一塊耕地。於是,俄羅斯農民「象風滾草一樣」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直到俄羅斯平原的天然疆界,「到烏拉爾和白海為止」。俄國歷史學家有一種看法,認為大自然對於西歐是「親娘」,對於俄羅斯則是「後母」,以此來說明俄羅斯民族所面對的艱難的自然環境。俄羅斯的移民拓荒還與外族的侵犯有一定關系,俄羅斯平原廣闊無屏,草原蠻族可以長驅直入。克柳切夫斯基說:「與草原的游牧民族,波洛夫齊人以及凶惡的韃靼人的斗爭從8世紀幾乎一直延續到17世紀末葉,這是俄羅斯人民最痛苦的歷史回憶,這段歷史記憶深刻地印在他們的腦海里,並且異常鮮明地表現在他們的壯士詩中。」基輔羅斯時期,外犯頻仍,西南羅斯的居民不斷向東北腹地遷移。 在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外敵的入侵下,俄羅斯人不斷開發新的土地,征服並移民到新的土地上。如果說俄羅斯早期的移民開拓具有某種被迫性,那麼,習慣變成自然,流動性逐漸成了俄羅斯民族血液中流淌著的因素。俄羅斯統一國家形成後,開始有意識地進行開拓移民,俄羅斯的「液態因素」更多地具有了進攻性和擴張性。俄羅斯人越來越深入到亞洲腹地,俄羅斯國家越來越逼近東方,歷經幾個世紀,俄羅斯這個內陸國家終於成為擁有多個出海口、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 移民拓張是貫穿俄國歷史始終的一條線索,無論古代、近代還是現代,俄羅斯國家的歷史是不斷運動、不斷移民、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不斷變換的歷史。俄羅斯的拓張包括領土的拓展、移民以及俄羅斯經濟文化在新土地上的推行。其過程大致可分三個階段:1)17世紀之前。這一階段的開拓伴隨著俄羅斯民族的形成和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出現,它部分地決定了俄羅斯的歷史發展和民族性具有移民開拓色彩的特點。其范圍基本是在自然疆界內。2)17世紀後的整個帝俄時期。這一階段俄羅斯拓張的內容可以歸結為實現俄國作為橫跨歐亞大帝國的目的,是具有擴張性質的。3)蘇聯時期。毋庸諱言,蘇聯時期的俄羅斯國家依然具有擴張主義傾向,同時,蘇聯的拓張帶有某種意識形態色彩(世界革命的理想)。 俄羅斯拓張的直接結果是國家版圖的急劇擴大,它占居了1/2歐洲和1/3亞洲的面積,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拓張的間接結果是對國家內部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無論是早期居民的拓荒遷移,還是後來國家有意識的擴張,都需要軍事力量。於是,對於軍事力量的倚重,使軍事守衛者貴族、大公在國家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俄國有一句話:農民種地,貴族打仗,這是天經地義的。而國家對貴族的報償是幫助其對農民不斷地加重奴役,15世紀後,正是在俄羅斯國家移民拓張的背景下,農奴制開始形成,中央集權國家確立。俄羅斯拓張的方向和性質在俄國歷史進程中起到極大作用,它不僅對俄國歷史的基本現象農奴制、專制制度的形成產生影響,同時直接促成俄國歷史的另一特徵俄羅斯國家發展的東西方屬性,即所謂「東西方之間的俄羅斯」。 二、東西方之間的俄羅斯 「東西方之間的俄羅斯」最直觀的理解是地理學意義上的,即俄羅斯這片土地處於東西方之間。我們知道,俄國通過拓張成為橫跨歐亞的國家,成為連接東西方的獨特橋梁。地理位置對於一個民族的發展具有特別的意義。歐亞主義者認為,在古老的歐洲和亞洲陸基中間,還可以分出一個洲「歐亞洲」,俄羅斯處於它的主要地域。這樣,俄羅斯構成了既不同於歐洲、亞洲,又與歐洲和亞洲密切相連的「某種第三塊獨立的大陸」。這使得俄羅斯人經常自問,我們是深入亞洲的歐洲人,還是居住在歐洲的亞洲人? 對「東西方之間的俄羅斯」的進一步理解是歷史文化角度的。關於它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不同時代的西方派都強調俄國的歐洲屬性,認為俄國並不「例外於西方」,俄羅斯的歷史與西方國家的歷史沒有本質的區別;斯拉夫派則著重俄國歷史的「特殊性」,認定東正教和村社土地佔有制是俄羅斯歷史的「獨特遺產」,是俄國和西方的根本差異。然而,無論是激烈的西方派、還是極端的斯拉夫派,都必須承認俄國歷史與西方歷史截然不同的絕對例外性是不存在的,而它的相對例外性又是確實存在的。俄羅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長於東歐平原的東斯拉夫人的一支,公元862年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奠基了俄羅斯歷史文化中的北歐文化因素。988年「羅斯受洗」,俄羅斯人在皈依拜占庭的基督教東正教的同時,也接受了拜占庭文化,10_12世紀的俄羅斯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結合了近東文化因素和西方法律傳統的拜占庭文化對整個俄國歷史發展的影響都是極為深遠的。13_15世紀韃靼蒙古的統治給俄國人留下了東方專制制度的國家範式,莫斯科集權國家的形成就是其影響的直接產物。整個16世紀,隨著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形成,俄羅斯人跨過烏拉爾山挺進亞洲,俄國的東方色彩越來越濃厚。從17世紀開始,俄羅斯逐步與西方接近,到18世紀,彼得大帝進行了改革,在東西方之間猶疑的俄羅斯,被彼得大帝有力地推向西方。但是,俄羅斯文化具有東西方綜合色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俄國向何處去、俄國走西方式的道路還是東方式的道路問題始終困擾著俄國思想界。
❹ 俄羅斯國家是怎樣成立的
俄羅斯是蘇聯解體後成立的,是美蘇冷戰的結果。
❺ 俄羅斯怎麼成立
628戰隊隊長為您
就如同我國在西部成立西藏自治區、寧夏自治區一樣。俄國是聯邦制的,所以稱共和國
❻ 俄羅斯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政權的建立
主條目:基輔羅斯
俄羅斯最早期的政權是維京人在公元九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公國(Киевская Русь),是一個由880年至12世紀中葉,以基輔為首都,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早期國家。
根據史學史的觀點,基輔羅斯被認為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人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前身。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和他的兒子雅羅斯拉夫統治的時期,被認為是基輔的黃金時期。當時他們接納了東正教,也創立了東斯拉夫法典(Russkaya Pravda)。
基輔羅斯在公元十三世紀被金帳汗國佔領。
擴張歷史
中世紀後期俄羅斯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帝國,並從15世紀起開始向亞洲擴張。在歷代沙皇的領導下,俄羅斯帝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並到處擴張(參見俄羅斯帝國),成為歐洲列強之一,並從中國掠奪了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外東北、庫頁島和新疆西部。然而20世紀初開始,俄國的實力開始下降,人民也對現狀日漸不滿。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在軍事上的慘敗以及之後的內戰,十月革命終於在1917年爆發。
蘇聯
主條目:蘇聯
之後不久,共產黨在列寧的領導下取得政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亦就此成立。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由一個農業國迅速工業化,並且實行農業集體化,但期間亦有大量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納粹德國後,發展成為冷戰中的超級大國,並侵佔了中國的唐努烏梁海、黑瞎子島等土地,並促成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到了1980年代晚期,蘇聯進行了多項激進的改革。蘇聯最終於1991年解體。
俄羅斯聯邦
1991年8月24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共和國宣布獨立,成為俄羅斯聯邦。從此之後,俄羅斯聯邦雖然保持了大國的地位,但始終面臨經濟困境。
據報道,根據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中國收回半個黑瞎子島的主權,獲地174平方公里,當中第二大的島嶼銀龍島,因位處黑瞎島之西北,故此全部歸屬中國。俄羅斯保留大烏蘇里島(黑瞎子島)東半部份,包括有丘姆卡村和俄羅斯居民的別墅。俄方並已經開始拆除島上的防禦設施。黑瞎子島的勘界立新碑工作已於2007年底完成。
❼ 俄羅斯聯邦制形成的民族背景原因 我著急了解 越詳細越好
蘇聯解體後,根據1992年3月簽署的新的俄羅斯聯邦條約和1993年11月通過的俄羅斯聯邦新憲法規定,俄羅斯聯邦組成的原則是民族區域原則和地區原則,即俄羅斯聯邦由21個民族共和國、6個邊疆區和49個州、以及兩個直轄市、1個民族自治州和10個民族自治區組成。民族共和國的地位由俄羅斯聯邦憲法和民族共和國憲法確定,邊疆區、州、聯邦直轄市、民族自治州和民族自治區的地位由俄羅斯聯邦憲法和相應的俄羅斯聯邦主體的立法機關通過的邊疆區、州、聯邦直轄市、民族自治州和民族自治區的章程確定。加入邊疆區或州的民族自治區的關系由俄羅斯聯邦法律和民族自治區國家權力機關與相應的邊疆區或州的國家權力機關之間簽訂的條約調整。
俄羅斯聯邦國家體製表現出來的形式和內容如此復雜和獨特,在世界各個聯邦國家中是很罕見的。這種獨特的聯邦國家體制的形成並非是現今俄羅斯某些領導人和理論家的獨出心裁,而是有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並受到尖銳和復雜的民族關系制約。
眾所周知,俄羅斯聯邦是始建於1918年1月,這是因為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出現了尖銳和復雜的國內國外形勢,迫使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改變了原先反對建立聯邦國家制國家的觀點,轉向主張建立由各個獨立的蘇維埃民族共和國聯合的統一聯邦制國家。當時的國內國外形勢是:
第一,20世紀初,俄羅斯經過300多年不斷對外侵略擴張,吞並周邊諸多弱小民族,已成為由100多個民族組成的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殖民帝國。俄羅斯民族僅佔全國人口的43%,但沙俄帝國卻是以俄羅斯民族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佔多數的其他民族大多分散居住在邊疆地區,被當成「異族人」,受到民族歧視和壓迫。列寧曾經指出廣大的少數民族「受沙皇專制制度的民族壓迫是空前的,因為沙皇專制制度同歐洲和亞洲的鄰國比較,又是最反動最野蠻的國家制度」。1905年至1907年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沙俄帝國的殖民統治,喚起了各個被壓迫民族的自我解放的意識。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沙俄帝國的衰落和全世界范圍內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已成為俄國社會中的兩股巨大的力量。隨著1917年2月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爆發,沙皇專制制度的崩潰,在俄國各地興起的被壓迫民族人民爭取獨立和解放的運動風起雲涌,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利用各民族人民要求實行民族自決和建立獨立民族國家的強烈願望,紛紛成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當時俄國實際上已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況。在這種形勢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各民族的工人和勞動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斗爭,1917年11月7日通過武裝革命摧毀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建立了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十月革命武裝起義在俄羅斯中央地區勝利之後,無產階級革命浪潮迅速向俄國各邊疆地區發展。各邊疆地區的工人階級和貧苦農民以俄羅斯中央工農兵蘇維埃為榜樣組織起來,推動民族解放和獨立的斗爭。他們在當地布爾什維克黨組織領導和中央蘇維埃政權的幫助下,推翻了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權,建立 起本地區的蘇維埃民族共和國。自1917年底至1921年,在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等地區陸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宣布成立獨立的民族國家。此外,還成立了韃靼、巴什基爾、土耳其斯坦等蘇維埃自治共和國。這種情況表明,在無產階級革命斗爭過程中,各被壓迫的非俄羅斯民族人民強烈要求實現民族獨立自主,使民族關系問題上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立單一制國家的主張已難以實現。
列寧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既是被壓迫民族爭取解放和獨立的重要原則,也是無產階級政黨解決民族關系問題的一項重要策略原則。而且根據列寧論述民族自決權的三層含義,即被壓迫民族有擺脫壓迫民族的政治獨立自主權和建立自己民族國家的權利,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也是民族自決權的形式之一,承認各個民族有決定和管理本民族事務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盡管俄聯邦憲法和聯邦條約規定各聯邦主體權利平等,但實際上很難做到。因為同時憲法又賦予某些聯邦主體更多的權利,如共和國被冠以「國家」的稱謂,它有制定共和國憲法的權利,共和國的法律地位由俄聯邦憲法和共和國憲法共同確定,共和國公民除使用俄聯邦國籍外還兼有共和國國籍,除俄語被規定為俄羅斯聯邦的國語外,各共和國還有權規定自己的國語。與之相比,俄聯邦憲法未對其他類型的聯邦主體作出類似的規定,只允許它們制定各自的章程和法規。韃靼、布里亞特等民族共和國還與俄羅斯聯邦簽訂關於劃分俄聯邦與共和國國家權力機關管轄對象和互派全權代表的條約,為它們提供更多的特殊權利。
❽ 俄羅斯聯邦或俄羅斯的簡史:
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為「沙皇」,其國號稱俄國。16—17世紀,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各族先後加入俄羅斯,使它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17世紀中期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並為統一的國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親政。經過1700—1721年的北方戰爭,俄羅斯得到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羅斯從內陸國變為瀕海國。17世紀它擊潰了波蘭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812年俄羅斯消滅了入侵的拿破崙軍隊。1825年12月貴族革命者在彼得堡舉行起義(即12月黨人起義),被鎮壓。1861年2月俄國廢除農權制。1898年成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蘇聯共產黨前身),在它的領導下,俄國工農群眾經過1905年第一次俄國革命和1917年2月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於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成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共和國成立不久,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保衛了蘇維埃政權。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俄羅斯聯邦同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包括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喬治亞)一起加入。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聯邦第一次人代會通過《俄羅斯聯邦國家主權宣言》。1991年12月21日,前蘇聯11個共和國領導人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決定,前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由俄羅斯繼承。12月25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決定,將國家正式名稱改為「俄羅斯聯邦」(簡稱俄羅斯)。1992年4月16日,俄羅斯第6次人代會決定將國名改為「俄羅斯」,從而恢復了歷史上的名稱;17日,最後決定使用兩個同等地位的正式國名「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
聖彼得堡涅瓦河畔的東正教堂
❾ 俄羅斯成立時間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正式成立!
❿ 俄羅斯成立時間~~
1980年代末,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隱然顯露出與蘇聯的競爭,但戈爾巴喬夫未予重視。俄羅斯民族主義者抱怨由於長期支援其它加盟共和國,因此造成俄羅斯日趨貧困。主張俄羅斯繼續留在聯盟內的人與主張俄羅斯獨立的人關系也日漸緊張。
這一緊張關系同樣在戈爾巴喬夫和鮑里斯·葉利欽之間存在。曾任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葉利欽於1987年被戈爾巴喬夫排擠出蘇聯政權,他總以俄羅斯民族主義者和民主人士自居。1990年5月,葉利欽在俄羅斯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選舉中獲勝,成為俄羅斯第一位民選總統。此後,他又推動立法,規定俄羅斯法律效力要高於蘇聯法律,並扣交了三分之二的財政預算。
1991年,蘇共保守派發動了「八一九事件」。這場原意為拯救蘇共的政變卻加速了蘇共的消亡。
1991年8月24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共和國宣布獨立,成為俄羅斯聯邦。從此之後,俄羅斯聯邦雖然保持了大國的地位,但始終面臨經濟困境。
1991年12月25日,蘇聯正式宣布解散。其通過的最後一項法案是命令戈爾巴喬夫將裝有蘇聯核武器控制裝置的手提箱移交葉利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