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正步走的起源在哪
正步走是軍隊或其他組織的隊列行進的一種步伐,在英語里叫做goose_ stapping 是鵝步的意思。其特點是像鵝那樣高抬腿向前邁步。如果比較一下正步走和鵝的走路方式就會發現兩者的基本要領是相同的。這種走步的方式是德國統一前的普魯士軍隊操練行進時最早開始使用的。千百人的方隊正步走由於整齊劃一動作鋼勁有力,氣勢磅礴,因而具有強烈的震撼和炫耀效果。普魯士軍隊在當時的歐洲可以說是最職業化的軍隊.內部組織等級嚴密, 是一套典型的高威權體制.軍隊上下紀律極其嚴明,效率很高,調動力強,戰鬥力出眾.普魯士職業軍人則素以極強的職業操守和規范而著稱.普魯士得以擊敗法國,正因為其強大的軍隊 普魯士軍官出身多為貴族.地位很高, 在國內是領導階層。德國統一後,普魯士職業軍人繼續在德國的軍事體系中處於領導地位.把普魯士軍事傳統發揚廣大.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納粹德國時代。 眾所周知,納粹德國有非常強大的陸軍. 納粹德國在軍事操演/閱兵式中把普魯士鵝步(正步走)發揮到了極致, 而且通過現代媒體--電影影像--傳播到了全世界各地. 德國軍隊的職業化,專業化,森嚴的紀律,強大的戰鬥力量以及權威, 以及在強大統一的極權體制下個人對組織的絕對服從,都在他們無與倫比的正步走中體現了出來。這給世界人民(確切地說,是西方人),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強烈印象。加之德國人在歐洲侵略,每成佔領一國,都要進行這種閱兵式,展現其軍威。德國陸軍在巴黎的正步走閱兵式,已經成了世界歷史影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國的兵學思想和軍隊管理對世界影響較大,後來很多國家紛紛效仿,並根據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規定自己正步走的動作規范。例如,蘇俄軍隊正步走是昂著頭用力擺手臂,而北韓軍隊則昂著頭不擺手臂;法國軍隊外籍軍團有點像邁四方步,英國的則像跺腳,美國的要比齊步走稍微板正一點,等等。但是很多國家對閱兵式卻十分謹慎,如美國、英國、丹麥、比利時、現在的德國、義大利、加拿大等國。因為這些國家都極力防止軍隊對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干預和影響。而有些國家對閱兵式樂此不疲。例如,蘇聯幾乎每年都要在莫斯科進行規模宏大的閱兵式展示政權的武力,印度也是喜歡搞閱兵式的國家之一。其中搞得最出色的是中國大陸、朝鮮和蘇聯。
㈡ 俄羅斯軍人頭抬那麼高
俄羅斯正步,是對前沙俄軍隊傳統正步稍作修改後形成的。俄國軍人正步走時,上體軀干保持正直,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向後擺臂時,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35厘米,腳向前方踢出時,腿要綳直,腳尖上蹺,腿與地面平行,兩腿夾角90~100度,通過檢閱台向右看時,頭要上揚30度,以體現自豪感。
為此在軍界,也有人講這種正步的走法為「鵝步」。
中國正步則汲取了德式、蘇聯正步的經驗並加以改動,使它更適合於中國人體型,同時更顯威嚴。
㈢ 鵝步的介紹
鵝步————鵝走路較慢。拿破崙時代軍隊的前膛槍使用鐵探條裝填彈丸,射擊時必須停下來,同時要保持橫隊的整齊,所以步伐很慢,被稱之為「鵝步」。
㈣ 請問,「鵝步」是怎麼一回事啊
鵝步
體姿:直立,頭在當中眼看上遠方,挺胸收腹盡量深呼吸,雙足分開約一足寬,雙腿分開雙膝微屈曲,雙足穩踏在地面。雙臂在體側下垂,腕關節背屈,臂和手在腕部形成約90度角,指尖朝前。如集體表演,可作為出場步姿。
動作:
1 抬起並立即下落右腿,使頭頸軀干右傾,與此同時抬起左腿到自己可掌控制不至失重的高度。
2 左肩盡力提升高聳,左臂在體旁自然屈曲,向左外側方略抬展,手保持背屈(附鵝步插圖1)。
3 完成後立即跳起右腿,換左腳著地,左掌下壓左肩臂下降,身體左傾提升右肩、右臂(附鵝步插圖2)。
4 如此一右一左順拐式跳躍步態,像企鵝行路左右搖擺共12步12節拍。
作用:
1 鍛煉腿部偏弱肌組:本步是順拐的非正常步態,單腿跳動腿肌所需支撐力,大大超過正常步態,而且會活動到一些正常行走不需費力的肌組,使偏弱肌組得到適度鍛煉。因此跳走鵝步百步,會數倍乃至十多倍於慢步行走,可在1~2分鍾內就達到全身運動的目的,既節約時間且不需場地,風雨無阻在室內繞圈跳走,也可在原地踏跳。
2 加強骨功能:本動作彈跳所形成的震動力,可沿腿骨、脊柱各椎節向上遞升,直達顱腦,加固脊椎各節骨質,預防並治療骨質疏鬆。由於脊椎骨等有造血之作用,因此動作也同時促進骨的造血功能。
3 加強神經系統:由於頭頸、軀干在動作中需不斷左右搖晃、震擺,顱腦、脊髓、腦脊液,震晃中都得到被動運動,也鍛煉加強了腦組織對壓力的承受力。身體的左右搖擺,同時牽拉脊柱側方的脊神經、內臟神經,及從頸部穿出的幾對腦神經。這些都是給神經系統良性刺激,必可加強神經系統功能。
4 提高平衡能力:動作使小腦及內耳迷路里的淋巴液等與平衡有關的體系,也同時得到鍛煉加強,有利防治眩暈、步態不穩等病症。
5 促進臟腑、器官、組織的功能:肩的升降、軀乾的擺動,必從左右角度被動運動脊旁的血管、淋巴管路、胸腹腔內的臟腑器官及其它組織,而促使功能改善。
6 加強四肢:雙臂雙腕的上下推壓,雙腿的跳動搖擺,必帶動肩臂、腕手、臀髖、股膝、踝足都伸縮拉拔,加強四肢功能。
7 形式靈活方便鍛煉:由於可在居室進行,對學生、文職人員、室內勞動者,或其它原因時間少,無暇進行適當運動者,本動作可隨時見縫插針,利用空隙或在作其它事情的同時,如觀賞、閑談、等待等同時同步進行,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㈤ 各國軍隊的步法(齊步、正步)
看別國的都有點搞笑。俄國正步就是手貼褲縫不動,就腳踢正步。德國是「鵝步」,手臂擺動沒有我們高。印度的正步腳踢得高。這是幾種比較有名的步伐,還有很多,樓主可以去優酷上看。
㈥ 朝鮮和和俄羅斯前蘇聯的閱兵式為什麼踢正步的時候不擺雙臂呢
完全不一樣,朝鮮人的正步雙臂不會擺動,而且抬腿非常高,進行時躍動感很強。前蘇聯的正步手臂擺動幅度是很大的,抬頭挺胸,形象十分高傲,你可以看現在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等前蘇聯國家的正步走法(9.3大閱兵中就有),它們的依然繼承著蘇聯的正步走姿。
㈦ 世界各國軍隊正步走 圖片
正步,也稱鵝式正步(Goose Step),源於普魯士,19世紀初期在閱兵中使用,在普法戰爭後隨著各國學習普魯士軍事制度而傳遍世界,至今仍在東歐、亞洲和拉美許多國家作為檢閱時的步法使用。
閱兵形式也大體上可分為蘇式閱兵、英式閱兵、法式閱兵和美式閱兵四種,但各國的正步經過修改,有各自特色。
1.朝鮮——齊腰部
印度士兵舉行降旗儀式,印度士兵擺臂高過頭頂,一名士兵將腿貼向面部。
㈧ 一邊踢正步一邊敬禮是什麼動作
一邊踢正步一邊敬禮主要是出現在閱兵式上,敬禮是舉手禮,正步是閱兵式要求的基本行進步法之一,另一種步法是齊步走。兩種動作在閱兵式上相互配合使用。
《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
正步的動作要領:
正步主要用於分列式和其他禮節性場合。
口令:正步——走。
要領: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85厘米(腿要綳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伸直貼於食指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春秋常服最下方衣扣約15厘米處(著夏常服、水兵服時,高於內腰帶扣中央約15厘米處;著作訓服時,高於外腰帶扣中央約10厘米處),離身體約10厘米;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鍾110—116步。
1.舉手禮
口令:敬禮。
要領:上體正直,右手取捷徑迅速抬起,五指並攏自然伸直,中指微接帽檐右角前約2厘米處(戴卷檐帽、無檐帽或者不戴軍帽時微接太陽穴,約與眉同高),手心向下,微向外張(約20度),手腕不得彎曲,右大臂略平,與兩肩略成一線,同時注視受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