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羅斯的防空體系究竟怎麼樣
俄羅斯是一個非常重視防空的國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冷戰時期,再到蘇聯解體,俄羅斯始終把防空體系的建設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俄羅斯認為,國家沒有可靠的防空體系,就不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也不可能有效地使用進攻性武器。一個國家必須建立有效的防空體系,應當把發展殲擊機航空兵和地面防空部隊作為武裝力量建設的優先方向。尤其是近期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和美軍空襲作戰理論的發展,給俄羅斯帶來了強烈的震撼。於是,俄羅斯對自身的防空體系進行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調整,使其更加適應當前的俄軍事戰略。本文主要介紹俄羅斯防空體系的發展現狀以及發展趨勢。 一、從「國土防空軍」到「空防集團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空軍對前蘇聯的城市實施狂轟亂炸,使前蘇聯的不少城市夷為平地。面對嚴重的空中威脅,為了解決莫斯科等重要城市的防空問題,斯大林提出莫斯科防空要高炮部隊和殲擊機部隊統一使用,實施一體化的防空。由斯大林簽署命令,於1941年11月9日成立了蘇聯國家防空委員會,抽調40個殲擊航空兵團與高射炮兵部隊、探照燈部隊、地面對空監視哨部隊、通訊部隊等,組成了專門用於國土防空的軍和師,擔負起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大城市以及其它重要目標的防空作戰任務,這樣大大提高了防空作戰的效率。戰爭實踐表明,德國空軍沒有給莫斯科造成太大威脅,很少有德國飛機能飛進莫斯科市區。根據戰爭的需要,蘇軍還組建了多個防空戰略戰役軍團——防空方面軍,負責廣大區域的防空作戰,為其它軍種的作戰行動和國家重要目標的空中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掩護。到戰爭後期,國土防空部隊採取了積極的進攻作戰行動,對地面部隊提供了伴隨方式的對空掩護。1948年,在前蘇聯著名軍事將領朱可夫的直接組織下,國土防空部隊從蘇聯武裝力量炮兵司令員的領導下分離出來,成立了專門負責國家防空的獨立軍種——國土防空軍。 國土防空軍主要裝備殲擊機、高射炮、雷達、探照燈等防空武器。二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從1952年起,蘇聯國土防空軍開始裝備各種射程和用途的地空導彈。地空導彈兵開始登上了戰爭舞台,並迅速發展,逐步取代了高射炮兵,成為地面防空的主戰兵種。此外,大量新型雷達裝備部隊,1955年,蘇聯國土防空軍將大量裝備各種雷達的地面對空監視部隊,定名為無線電技術(雷達)兵。由於各種電子戰裝備的大量使用,蘇聯國土防空軍又成立了重要的戰斗保障兵種——電子對抗兵。為防禦來自太空的威脅,1967年,蘇聯國土防空軍中又組建了導彈-太空防禦兵。 蘇聯解體後,由於經濟困難,俄羅斯提出了防禦性軍事學說。1998年原隸屬於國土防空軍的太空防禦部隊與戰略火箭軍合並,國土防空軍所屬的防空集團軍與戰區所屬的前線航空兵合並為空防集團軍,行使對戰區內陸軍的航空火力支援和戰區防空的雙重職能。經過精簡,原有的11個防空集團軍改編調整為5個空防集團軍,擔負俄羅斯各戰區的防空任務。 二、俄羅斯防空體系的基本現狀 從要素上分析,俄羅斯防空體系由偵察系統、殲擊航空兵掩護系統、地空導彈掩護系統、防空指揮自動化系統、電子戰系統和保障系統六大部分組成。其中殲擊航空兵和地空導彈兵是防空作戰體系的兩大支柱。從層次上分析,將防空體系構成要素根據作戰使命、任務組合起來,可以分成戰略、戰役、戰術三個層次。 (一)防空指揮體系 目前,俄空軍共有5個空防集團軍,包括第4、5、6、11、14空防集團軍,分別部署在北高加索、伏爾加河沿岸-烏拉爾、列寧格勒、遠東、西伯利亞五個軍區防空地域。此外,第1防空軍部署在單獨的莫斯科軍區。部署在各軍區的空防集團軍,由總參謀部通過軍區進行指揮。 平時,各軍區以空防集團軍為基礎組建防空地幅,防空地幅是武裝力量各軍種防空部隊的一種作戰編組,由空防集團軍司令指揮。它不僅可以指揮防空地幅內的空防集團軍所屬部隊,還可以指揮在該地幅內展開的其他軍兵種的防空部隊。防空地幅在地理范圍上盡量與軍區、艦隊(區艦隊)的作戰地域相近,並考慮到戰略導彈兵集團軍的展開地域。防空地幅由防空地域構成,防空地域以空防集團軍編成內的防空軍、防空師為基礎組建。 (二)空防集團軍的編成及主要裝備 空防集團軍是空軍戰役軍團,是戰區內實施空中進攻、對地面軍隊支援和各種類型的防空戰役的主體和主要力量。其編成根據戰略方向和重要程度及所擔負的任務而有較大差別,一般編有數個防空師或一個防空軍,1~2個混合航空兵師或數個轟炸航空兵、強擊航空兵、前線殲擊機航空兵師。防空師(軍)編有1~2個無線電技術兵團(旅)、3~4個地空導彈兵團(旅)和2~3個殲擊航空兵團、一個電子對抗營。 空防集團軍所屬殲擊航空兵團主要裝備蘇-27、米格-29和米格-31等殲擊-截擊機,強擊航空兵團裝備蘇-25強擊機,轟炸航空兵團裝備蘇-24戰術轟炸機,混成航空兵團分為殲擊-轟炸機團和殲擊-強擊機團;地空導彈部隊主要裝備C-300系列、C-400地空導彈系統;無線電技術兵主要裝備各種固定和機動式警戒雷達,包括米波、分米波和厘米波雷達,多數為先進的三坐標雷達;電子對抗兵主要裝備各種專門的電子對抗設備,用來壓制和干擾敵機載雷達,降低敵機探測和攻擊地面目標的能力,對敵航空兵超短波通信進行干擾,對敵機近距無線導航設備進行干擾。 (三)防空指揮自動化系統 指揮自動化系統是俄防空體系的核心要素和神經中樞。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到現在,防空指揮自動化系統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第三代防空指揮自動化系統以高速並行計算機和智能化作戰軟體為核心,能在有線、無線和衛星等通信系統的支持下,實時收集、分析、傳遞大量情報信息,自動進行輔助決策,對作戰兵器實施人工干預指揮和自動控制,實現了防空體系與空中進攻體系的體系對抗和網路對抗,在提高防空體系作戰效能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也極大地提高了防空體系的生存能力。此外,指揮自動化系統還有訓練功能。 防空指揮自動化系統與防空作戰指揮體制和兵器裝備相對應,可分為戰略級、戰略-戰役級、戰術級和兵種戰術級四個級別。目前,俄兵種戰術級指揮自動化系統與武器系統融為一體,成為武器系統的指揮控制單元。戰略-戰術級和戰術級指揮自動化系統也實現了其它軍種的指揮自動化系統兼容和聯網。實現了空中指揮和地面指揮的融合與相互替代。 空防集團軍裝備「棱堡一ЗЭ」系統、防空師裝備「多面手」系統、C -300地空導彈團裝備83M6Е系統、殲擊機團裝備「國界」系統、雷達團裝備「基座」系統等。 棱堡系列是俄軍新研製裝備的第三代指揮自動化系統,其信息和指揮功能都更加強大,是對戰術級的擴展和粗化,可以掌握各個戰術級指揮自動化系統的所有信息和指揮情況,但更注重從全局上掌握情況,更關注重點。 「多面手」系統是俄軍大量在用的指揮自動化系統,它能同時處理300批空中目標,信息處理空間為半徑3200千米,高度100千米,目標最大速度6000千米/小時,因此可以處理中短程戰役戰術彈道導彈的情報信息。可同時接收3個雷達旅(團)的情報,可與6個友鄰單位(防空師、殲擊航空兵師陸軍防空指揮所、民航管制中心等)交換信息,並可指揮4個殲擊航空兵團、12個地空導彈旅。 地空導彈團裝備的83M6 E系統用於指揮C -300ПМУ地空導彈系統。該系統採用雷達指揮控制、通信一體化設計,由於加裝了一部高性能三坐標雷達,解決了以往地空導彈過分依賴無線電技術(雷達)兵的問題。特殊情況下沒有其他信息源也可以獨立作戰。 殲擊航空兵團裝備「國界」5К54指揮自動化系統,用於指揮半徑900千米內的殲擊機。該系統能接收來自上級、友鄰、A-50預警機的情報,能實現自動引導(即由「國界」系統向蘇-27殲擊機的自動駕駛系統發送加密引導信息),也可實施有駕駛員控制的半自動引導。通常殲擊航空兵截擊線在地空導彈火力圈外,但引導系統能保證殲擊機在地空導彈火力圈內作戰。「國界」系統能與地空導彈部隊協同作戰,避免誤傷。 無線電技術兵裝備「基座」系列指揮自動化系統,指揮容量大,實現了全軍聯網通用,採用無線(微波)兩套通訊方式。全機動配置,與雷達系統分開部署,生存性能強。 電子對抗兵自動化指揮系統代號АКУП-1,是防空師所屬電子對抗營用於指揮電子對抗連和干擾站的基本裝備。該系統能幹擾敵機上的側視雷達、對地攻擊火控雷達、低空飛行導航保障雷達,並能掩護100×100千米范圍內的地面目標(如指揮所、導彈陣地、機場、交通樞紐等)。一個電子對抗營可以同時干擾50批空中目標。 三、俄羅斯防空體系的發展趨勢 2003年10月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首次公布了新的《俄聯邦軍事學說》框架構想。根據新的《俄聯邦軍事學說》框架構想,俄空軍將在作戰思想、編制體制和武器裝備方面加快建設的步伐以期在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中贏得勝利。 (一)不斷豐富和完善「空天一體」作戰理論 俄前總統葉利欽於1993年頒布實施了俄軍第一部「空天一體」建設的法規性文件,即《關於建立俄聯邦防空組織》,首次提出了建立「俄空天一體防禦」的構想。該文件規定,俄防空軍總司令將全權負責「俄空天一體防禦」的組建工作,未來的「空天一體防禦」,將由俄防空軍總司令直接指揮。俄軍空防合並後,建立「空天一體防禦」的重任自然落到了空軍總司令的肩上。在不斷總結20世紀90年代以來爆發的幾次局部戰爭的經驗教訓及借鑒美國等軍隊「空天一體」作戰理論研究成果基礎上,俄軍不斷開拓、創新和發展,賦予「空天一體」作戰理論新的內涵。 轉變了作戰思想。戰爭的形態發生了質的變化,即由傳統的以大規模的空襲開始的作戰行動演變為以大規模的空天襲擊為一體的作戰行動。俄空軍及時對其作戰思想進行了調整,把同時准備打贏兩場反恐戰爭或同時准備打贏以「空天一體防禦」展開的高技術局部戰爭作為俄空軍今後一個時期的作戰重點。 明確了新的作戰任務。俄軍認為,未來局部戰爭將是以敵首先使用密集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展開的空天進攻作戰,因此,俄軍將抗擊敵空天武器裝備進攻的重任交給了俄空軍。明確了「以俄空軍為主體抗擊敵發動的首次空天進攻」的新作戰任務。 確立了作戰原則。適應未來作戰的需求,俄空軍確立了「積極防禦、縱深打擊、主動進攻、協同作戰」的作戰原則。「積極防禦」就是積極調動一切力量,主動創造一切有利條件,抗擊全天精確制導武器的進攻。「縱深打擊』就是一旦遭受敵空天武器裝備攻擊後,俄空軍將首先使用戰略核突擊力量,對敵縱深戰略目標實施核突擊,從精神上給敵方以震懾,以期實現由被動轉為主動的戰略企圖。「主動進攻」就是俄空軍將派出「米格一31」防空殲擊機和「圖-22M3」,戰略轟炸機對敵空天武器裝備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以奪取空間制信息權。「協同作戰」就是在空間導彈防禦部隊等軍兵種的積極配合下,俄空軍C-300和C-400防空導彈系統將與「米格-31」和「蘇-27」防空殲擊機積極協同,共同完成空天防禦作戰任務。 創立了新的作戰樣式。鑒於未來局部戰爭將首先從空天進攻開始,俄軍創立了「在實施空天防禦和空天進攻中,作戰重心應由空中向空間轉移,奪取制空權和制空間權」的嶄新作戰樣式。 (二)積極建立適應空天一體作戰的編制體制 實現「合理夠用」的目標。為適應新軍事變革的形勢,落實空軍建設方針,增強空軍的作戰與戰備能力,俄羅斯空軍將繼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進行相應的組織編制調整,加強常備力量建設,實現「合理夠用」的目標。俄羅斯空軍為實現這一目標,從2005年開始裁減3.6萬人,包括將解散13個航空兵團和一些大隊。未來十年,俄空軍的調整重點將是直升機部隊,而在戰略火箭兵部隊劃歸空軍建制後,也將對其進行調整。同時,俄將通過增加重點裝備的數量、改進現有裝備和裝備新型裝備的方法,來提高空軍的總體作戰能力,特別是將加強進攻作戰能力。 提高「攻防兼備」的能力。空防合並後,俄空軍將原防空集團軍與前線航空兵合並為空防集團軍,使空防集團軍在原有防空基礎上具備了進攻能力。俄軍認為,空防集團軍由於擁有進攻性力量,可以使用前線航空兵達成攻勢防空。當然,前線航空兵目前主要裝備的蘇-24殲擊轟炸機和蘇-25強擊機等作戰機種,還不具備對敵縱深進行攻擊的能力,但是隨著對原有武器裝備的升級換代,或是裝備蘇-34和具有空中加油能力的戰斗轟炸機和遠距離對地攻擊武器後,攻勢防空作戰的能力將大幅度提高。 進一步優化指揮體系。從2005年開始,俄軍開始進行軍種合成轉變的試點工作。當年年底,已完成在列寧格勒軍區建立西北戰略空軍及防空軍司令部第一階段的試點。2006年3月,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表示,成立地區戰略空軍及防空軍司令部是戰略的需要,而且新機構將更有效地指揮作戰。試點工作將於2007年結束,按照新的改革計劃,俄將撤銷軍區,空軍總司令部也將被解散,並在2008年成立空天防禦司令部。 繼續整合全軍空防力量。空防合並後,俄空軍近期開始接收各軍區的陸軍防空部隊,將它們列入空軍序列。俄軍認為:「只有在對所有擔負作戰任務的旅、營實施統一指揮的情況下,這些防空力量的使用才會獲得最大效益,綜合作戰能力才會得以增強,指揮能力才會得到改善」。俄軍陸軍防空兵與空軍防空軍的合並,將使俄軍的空防系統與天防系統走向統一,加速落實其「空天一體防禦的構想。 (三)加強武器裝備的改進與研製,不斷提升空天一體作戰能力 俄空軍改進和研製武器裝備的總體構想是:集中有限資金,全面採用先進的探測、精確制導、信息、隱身、自動控制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重點改進和研製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新一代作戰飛機、機載武器系統、防空導彈系統、雷達和電子戰裝備等,進一步提高武器裝備的高技術含量。使俄空軍武器裝備技術的發展始終與世界先進武器水平同步,並在關鍵技術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改進現有裝備,延長使用壽命。俄空軍認為,對現役裝備進行現代化升級改進具有費用低、時間短、效果顯著等優點,在目前資金仍較為短缺、難以購買新裝備的情況下,是提升裝備水平、延長裝備使用壽命的重要措施,也是今後俄空軍裝備發展一個方向。 加強新裝備研製,保持裝備水平的領先地位。為保持空軍長久的作戰能力,俄空軍在對現役裝備進行改進的同時,也在研製新型的航空裝備。俄空軍組建不久就確定了「減少航空裝備型號,裝備多用途飛機」的空軍裝備發展戰略,把主要精力、財力集中在先進技術與裝備的研製上。在「寧可減少數量,也要提高質量,寧可暫時少裝備或不裝備,也要保持必要的研發水平」的思想指導下,這些年來,在一些關鍵航空技術裝備的研製上已取得了進步,其中第五代戰機便是典型體現。據介紹,俄羅斯正在研製的第五代戰斗機,預計2007年首飛,2010年前完成飛行試驗並開始成批生產,2011年開始裝備部隊。第五代戰斗機發展項目已被列入俄羅斯2006年至2015年期間的國家武器計劃。該機分單發和雙發兩種,裝備相同的航電系統,從而組成俄空軍全新的高、低搭配機型。此外,俄軍在戰略轟炸機、運輸機、無人機、偵察機、防空導彈、巡航導彈等方面都有具體的規劃。不過,俄羅斯空軍的未來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其中最大的限制因素便是資金。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俄空軍的未來發展計劃也只能停留在規劃上。
『貳』 殲20性能如何
殲20設計指標蔑視T-50,,正面F-22。。。。。。。。
一、個人對四代看法
1、 四代不是抄誰的,基本是宋老的那篇論文中布局的實踐和提升
為什麼還提「抄」這個說法,是因為在論壇上有人說說殲十是抄LAVI的,另外還有人似乎影射四代抄I.44。目前的四代很顯然沒有脫離宋老當時的論文,同時隨著技術的進步有所提升,最明顯的就是DSI進氣道方面的提升。
2、 四代值得驕傲,可以正面面對F-22,但正如快速成長的青年一樣存在不足,還沒有到蔑視T-50的地步
四代的確值得驕傲,無論說有哪些方面的不足,但已經可以正面面對F-22了,這點還是值得驕傲的。我們也不能由此就認為我們自己完全已經超越俄羅斯,雖然俄羅斯這些年發展步伐緩慢,但我們還是沒有全面超越,目前只是做到與他們相比互有所長而已。換句話說,正如我們國家巨大的發展不均衡一樣(衛星可以上天,一些農民還在利用1000多年的牲畜犁地方式種田),在航空領域里也存在這種不均衡(只是差距沒有那麼大)。打個比方,好比正在快速成長的青年一樣,雖然外觀上已經與成年人相差不大,但仍然有很多不足。
3、 四代還處於原型或者型號驗證階段,離完全狀態還很遠
四代還沒飛,即便飛了,要驗證和完成的東西很多,如果一定要說一個工作比例的話,那麼可以說只完成了30%左右(個人瞎猜),換句話說,當前還是個殼子,裡面的東西填充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當然相當多工作並是611或者132的以外的事。
二、對比F-22和T-50:
1、設計思想比較
(1)、F-22:為了達到4S的穩妥設計,是開創和融合多家航空精英的結果。
毫無疑問,F-22是四代機的元老,確立了4代機4S的標准。一些人說F-22是秉承F-15的設計思路,但實際看F-22的研製過程,幾乎與F-15(F-15是麥道產品,麥道的作品是YF-23)沒有任何關系。當然F-22也不能脫離當時的工業背景,推出的是常規構型結構,沒有全動垂尾。實際上,站在老美當時的立場,四代機的4S要求下,沒有在鴨式布局上積累足夠的經驗情況下,常規布局也沒有明顯缺點,為什麼不選擇更穩妥的常規構型。至於後來說鴨翼最好長在別的飛機上,這個說法實在有點偏激。同理,在F-22設計的那個時代,全動垂尾雖然也有(譬如F-117),但F-22已經決定採用矢量推力,加上發動機推力足夠,採用風險更大的全動垂尾實在沒有必要。換個思路看,F-22設計時是沒有參照目標的,其4S要求在當時已經遠遠超越三代機,根本沒有需要超越的對象,只要能夠滿足4S要求,就遠遠超越當時的所有對手。要說什麼是F-22的設計思想,那就是達到4S要求就是其設計思想。
據說猛禽研製階段設計人員數量是數千人,所以只能說是在眾多構型中優化再優化的結果,是平衡多種矛盾的結果,也是美國精英的航空企業大融合的結果。
(2)、T-50:力圖超越,但限於實力和投資而妥協。
如果說原蘇聯沒有想超越F-22推出自己的戰斗機,那一定是從火星來的。即便是到後來的俄羅斯,至少也心存此念。不過,想歸想,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俄羅斯人也不是傻子,也很清楚全面超越是不可能的,所以也有我們國內一些人提出的「超限戰」的想法,即在某些方面強一些,從而最終能夠打平或稍微超越。
仍然從研發看,早期的米格I.44就是力圖在氣動方面超越傳統布局來獲得優勢,後來蘇霍伊搞的S-37金雕,試圖解決前掠翼難題來獲得優勢。眾多這些探索後,面臨真正設計時,不得不考慮現有的工業基礎與理想之間的差距,由於經濟和工業基礎的相對沒落(這些年他們也在發展,只是放慢了腳步而已),也就不能採用更多激進思路,發現還是回歸自己的優勢領域更有可能實現非對稱優勢,所以回歸到了常規布局升力體布局,因為這個布局經驗豐富,積累不少,把握更大,風險更小。蘇霍伊的這個設計思想的回歸,俄羅斯人看不看得慣不知道,中國的軍迷首先看不過眼了,要麼是su-27大改,要麼是猛禽斯基。隨著T-50的大量圖片出現,說是猛禽斯基的人不多了,還有人維持SU-27大改的說法。其實,除了隱身性能外,T-50的飛行性能一定不錯,這點不用懷疑。如果懷疑這一點,不如懷疑自己是不是帶著有色眼鏡在看一家有幾十年設計歷史和幾十種產品和數千人設計人員(俺沒有查出蘇霍伊設計局人數)的努力。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俄羅斯人都不可能接受一個只會被動挨打的戰斗機來面對F-22和我們的四代,從這個最基本要求來看,我們沒有理由輕視T-50以及其後的改進。
(3)、四代:追趕策略,力圖能夠抗衡F-22的威脅
中國人從來沒有放棄去追趕世界先進水平,但過去百年來的屈辱歷史和現實的落後使得許多人並沒有那麼大的自信,很多領域都是如此,航空業不例外。別的不說,論壇上所謂BKC和HKC的提法,多少說明了在追趕過程中的過渡自信和不自信的交織糾結。
在三代機殲十完成後,在美國在海灣展示空戰威力後,在美國轟炸南聯盟大使館後,在南海撞機後,中國人尤其是軍方和國家領導人,多麼渴望我們有能夠抗衡的軍事技術力量。所以我們看到了大投資,也看到了進步。
不過,還是那句話,渴望歸渴望,現實歸現實,科技領域來不得一點虛的,我們的工業和技術實力發展猶如年輕人的成長一樣,呈現出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平衡的發展結果下要追趕上他人,多少要採取點非常規措施,也要照顧到自己的基礎。那麼,在四代領域,採用常規布局結構來追趕到能夠抗衡F-22,那幾乎是沿著別人的路子超越別人,除非在各個方面都超越對方,否則結果只是落後。我們在鴨式布局上積累了幾十年,也比較熟悉這個布局的優勢,實現所謂非對稱優勢,從而在整體上基本能夠抗衡,這就成為現實可選的途徑。
要抗衡F-22,那麼就得考慮F-22帶來的威脅是什麼,顯然F-22的隱形和超音速巡航是最大的威脅,機動性反而不是最大的,那種打了就跑戰術對於我們經濟中心位於沿海的布局威脅相當大,4S中的超音速性能,必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追都追不上人家,何談打掉對方,解除威脅。故在宋老的文章中,超音速性能是個反復提及的重要點,我們也就看到四代為什麼比較長,背部比較平,機身為什麼窄,為什麼比F-22薄,都是為了超音速性能。隱身也是個重要點,機動性也不能放棄,所以有了不少對於國內甚至國外都沒有採用過的技術,譬如邊條翼與鴨式布局的融合,鴨翼差動,甚至垂尾差動;也需要採用不少心技術,矢量推力、DSI進氣道等,整體技術跨度不小。這么多跨度較大的技術帶來了很多風險,所以就需要驗證來降低風險,正好手頭有機會來驗證,FC-1就成為試驗品,驗證邊條翼和DSI進氣道,DSI在殲十上也驗證驗證來獲得經驗。或許為了降低風險,在主翼結構上採用了更類似殲十的主翼翼形(2001號是這個主翼,不排除2002或許是許多人期望的W翼)。總之,在這種要求和種種努力下,推出了眾望所歸的四代問世。
四代問世似乎給軍迷打了雞血,包括鄙人也不例外,但冷靜下來思考,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萬里長征仍然還在前期階段,尤其是研製者不能就此興奮過度,忘記後面該做的事情。
『叄』 飛機上有加座的嗎
您好!根據安全檢測的標准,為確保飛機內部通道符合逃生要求,飛機上不能擅自增加座位。
但有些航司為了多賣機票,會通過減少座位間距來增載入客量。例如哥倫比亞廉航vivacolombia,和俄羅斯廉航「勝利航空」,已經著手訂購「站立式」的新座椅,當然前提是「站位」取得安全檢測證書,保證客機安全。
義大利航空內飾公司Aviointeriors已經研製出了飛機站位的雛形。這種椅子只能倚靠,不能坐。將座椅固定在垂直立柱上,在大腿部位加裝軟墊,以緩解站立的不適。此外還配有兩個扶手。製造商表示,這類座椅的重量是飛機標准座椅的一半,可使飛機載客量提高20%。
綜上,為了您的乘機安全和舒適考慮,建議在購買機票前,先了解執飛飛機的內部座位情況。
『肆』 跪求:中國與俄羅斯發展史~``
總結中國歷史,這種抵抗藝術的核心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強力反彈,有限擴張。面對強敵,堅決反擊,此所謂強力反彈。反擊勝利,適可而止,此所謂有限擴張。從總體上看,中國民族在每次戰勝大危機之後,都沒有西方帝國或東方成吉思汗式的爆發擴張,而總是將勝利限定在一定范圍之內。對於這個「度」的把握,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族深邃的戰略洞察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奮起反擊不難,大勝之後適時剎車卻極難。歷史上舉凡曾經強大而一朝覆亡的帝國民族,如古羅馬、拜占庭、西夏、遼、金、元、希特勒第三帝國等,莫不是不知進退而衰竭枯涸。否則,這種把握如何稱得上藝術境界中國是世界上產生兵書最多的國家。春秋戰國的學問家流派中,兵家堪稱威名赫赫。在中國,知兵而成「家」成「學」者,絕非浪得虛名。
還是讓我們具體看看中國民族「強力反彈,有限擴張」的歷史吧。
中國民族第一次的生存大危機發生在春秋中期。周王室東遷洛陽後百餘年間,王權的衰落與諸侯國內部的爭斗,對外夷的防範早已經形同虛設。野蠻部族如汪洋大海般從四面進逼中原。那時侯,嶺南、江南、東海、隴西、高原、草原,無處不敵。南苗、東夷、西戎、北胡,四方皆夷。大約數以百計的野蠻部族從各個方向向中原蠶食。華夏民族危在旦夕!這時候,卻恰恰正是中原世界發生革命性變化的前夜,各種形式的新舊較量都正在激烈進行。然而,就在內部革命如此激烈的時候(請注意,「革命」是中國上古話語——湯武革命),華夏民族的新一代貴族精英卻深明大義,表現出了族群生存至上的偉大情懷。當時絕對有爭霸天下之實力的齊桓公姜小白與丞相管仲,毅然放棄中原爭霸的革命,利用齊國巨大的號召力舉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全力倡導天下諸侯以東周王權為中心,堅決反擊夷禍。這個主張的實際含義是,齊國犧牲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擁戴王室,從而「九合諸侯」,凝聚華夏民族抗擊外患。九次聯合反擊,各種野蠻部族全數被驅逐出中原地區。值得深思的是,中原諸侯在勝利後並沒有無限度出擊,將那些小部族趕盡殺絕,而是北到陰山、南到吳越、東止海濱、西止陳倉(今日陝西寶雞),所有的諸侯都適可而止的停止了反擊追殺。這場大反擊保證了華夏民族近二百年平安,直到戰國末期北方匈奴卷土重來。誠實的孔子曾經感慨,若非桓公 管仲,中原人都成夷胡了(吾將為左衽矣)!這一次,強力反彈之後的有限擴張,主要是邊緣諸侯奪取了野蠻部族向中原進犯的部分根據地,如楚國向嶺南的有限伸展、秦國向隴西的有限伸展、晉國燕國向河套草原的有限伸展等。倒是起核心作用的齊國魯國等老牌諸侯國的土地沒有什麼伸展第二次危機是北方林胡、東胡、匈奴興起後對中原華夏民族構成的巨大威脅。這次危機雖然不是全面大危機,但卻是一場長達百年的長期危機。戰國中期開始,中國南部「苗蠻」的威脅已經基本消除,但北方草原與西部草原的游牧部族卻形成了很大的勢力。他們舉族為兵,逐水草而居,倚仗馬背民族特有的剽悍靈動,不斷從廣袤的沙漠戈壁向南推進,占據了水草豐茂的陰山與敕勒川為根據,向中原燕趙秦三國的北部頻繁的攻擊掠奪與騷擾。西部則沿著河西走廊東進,占據今日甘南草原與臨洮河谷地帶,不斷對秦國邊陲襲擾。從這時開始,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國民族進入了長達百年左右的反匈奴戰爭。
沙俄是沙皇俄國的簡稱,1547-1917年。蘇俄是蘇維埃俄國的簡稱1917-1922年。蘇聯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簡稱,1922-1992年。
1547年之前,俄國只是蒙古帝國統治下的一個公國,成莫斯科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稱沙皇,從此俄國進入沙俄時代。
1917年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很快又發生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無產階級的蘇維埃政權,簡稱蘇俄。
1922年,蘇俄與周圍的其他共和國聯合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簡稱蘇聯。
1989年蘇聯政局動盪,不就各加盟共和國紛紛宣布獨立。1992年蘇聯正式解體。原俄羅斯成為俄羅斯聯邦。為了便於合作,前蘇聯的一些加盟共和國又成立了獨立聯合體,簡稱獨聯體,俄羅斯聯邦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國家。獨聯體不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國家間的聯盟。
所謂的俄國就是俄羅斯國家的統稱,只是我們漢語為了便於表達將俄羅斯簡稱為俄國。
『伍』 現在俄羅斯的海軍航空兵的力量如何有實力教訓一下米帝以及小日本嗎可不可以詳細給我解答一下,謝了
哎!!!懶得理你,是什麼讓你萌生讓俄羅斯教訓日本人和美國人的想法的?你有能力讓別國部隊為我們服務嗎?如果說讓俄羅斯選擇的我想他們最想教訓的恐怕不是日本人和美國人,而恰恰我們可能是他們的首選目標。
原因有三;一,俄羅斯是侵佔我們領土最多的國家 ,沒有之一,並且俄羅斯地廣人稀遠東邊境一直是俄羅斯最擔憂的,而且面對軍事發展實力每況愈下和中國軍事實力慢慢的追趕這種擔憂只會越來越凸顯,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強硬語錄更是直白的表明了他們的立場;
1、領土爭端沒有談判,只有戰爭。
2、俄羅斯國土雖大,卻沒有一寸是多餘的。
3、俄羅斯只有兩個盟友——陸軍和海軍。
4、叢林規則長期有效。
5、有本事來搶!
「自己的襯衣總是更貼身;人總是先想到自己的利益。」
俄將提升軍事能力,堅決不允許『伸著濕乎乎鼻子』的外部勢力干涉內政。
很多中國人都在熱血沸騰盲目崇拜普京的同時你們有沒想過,在將來可能會和他們有直接領土爭議的國家只有我們嗎?他們會無條件的幫一個潛在的真實的有野心的鄰居嘛?如果有可能他們會放過徹底解決後患的機會嗎?而且還是一個曾經「背叛」過他們的國家?(從他們一直不予餘力的支持印度河越南軍事武器已經很明顯在制衡我們)
二,俄羅斯沒有和日本以及美國人開戰的理由,無論是經濟上的還是政治上的,俄羅斯都沒動機和理由驅使讓他們這么做。
三,如果我們和日本美國鬧掰了,我敢肯定第一個口頭支持我們的一定是俄羅斯,但是如果我們在軍事一旦陷入被動我估計第一個背後捅刀子的也一定是俄羅斯,原因無他,但就軍事力量來說我們和日本美國相差太多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上,所以以俄羅斯人的聰明豈會不知道「永遠站在勝利者的那一面的道理」?
『陸』 200分 求所有空難日系列記錄片!
探索--070711.解碼天災人禍:飛機失事
神奇的地球--070318.空中撞擊意外
探索--0112.聯航175航班——全球焦點
探索--0114.韓航007號航班——歷史謎團
07.01.20.傳奇-客機爆炸疑案
07.01.21.神奇的地球-勝利航空185號航班
07.01.16.傳奇-失控航班
07.11.25.神奇的地球-空難調查:沒有燃料的飛行629.6MB
07.12.26.神奇的地球-空難調查:揭開災難的秘密
『柒』 美國與俄羅斯誰的軍事實力更強
美國更強。軍事實力的強弱,有三個主導因素,一是科技,二是金融,三是戰爭意識。目前的軍事實力,靠的是高科技含量的新型武器,冷戰爭會發生,例如教育,經濟,貿易等等,熱戰爭因為其毀滅性太大,而不會輕易發生,例如原子彈,核彈等等。而對於軍事力量的武裝,卻需要不斷地研發新型武器,不僅要有致敵於無力還手的武器,還要能方便操作,而不再象古代人一樣肉搏,因為已經不可能再回到冷武器時,也不可能停留在熱武器時間,而是要走向智能型新型武器時代。
美國是世界第一科技強國,科技首先應用在軍事上,此後才會應用於民事上。對軍事武器的研發,科技起到決定性作用。例如,核導彈的智能系統可能是在你的手機裡面,或者是在你的電腦上,或者是其他什麼地方你觸手可及的地方,如果發生戰爭,只需要一個智能命令,而不是扛著大炮,拿著長槍,去跟敵人叫陣。就像你平時玩手機一樣,操作電腦一樣,一切都可以提前做到智能設定,輕輕一按,或者是聲控的咸一聲,或者是虹膜的只是看一眼,戰爭就在發生的同時結束了。
這些科技都不可能假手他人,而必須是自己研發的,別人破譯不了的,要不,武器出發時,很可能一米八十度的轉彎,直接把自己給滅掉了,那可不是軍事科技想要的結果。美國既然有強大的科技,不用邏輯分析,就可以知道美國具備軍事上的碾壓俄羅斯的實力。這不是擁有多少武器決定的,而是誰的科技強大決定的,而如何按武器的擁有量來說,俄羅斯也同樣被稱為軍事武器儲備量與出口量第二大國,美國是軍事武器儲備量與出口量第一大國。從聯合國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這是不爭的事實,美國是軍事第一強國,軍事實力大於俄羅斯。
美國也是金融第一強國,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金融決定了美國的經濟實力,經濟實力決定了美國的軍事費用的充足,對整體的軍事力量強化,都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包括俄羅斯。雖然前蘇聯在二戰之前與二戰期間,確實有不錯的軍事力量體現,武器出口量也是第二大國,但是,金融方面與美國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再經過前蘇聯的解體之後,經濟更是一落千丈,金融發展也沒有了著落。
金融跟不上,軍費開支就會受現實經濟條件的制約,雖然底子強大,也耐不住止步不前,暫時的停頓對未來的軍事實力影響,卻是巨大的,也是難以迅速挽回的。美國軍事實力得益於金融的強大,同樣的,俄羅斯金融落後於美國,也直接影響軍事實力的發展,因為僅僅是軍費開支方面就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巧夫難為無米之炊,基本的軍費開支不充足時,是無法讓新型智能武器,自己研發製造出來的。
就像不能讓你餓著肚子幹活一樣,那是無法長期保持的狀態,也無法持續地行得通,短暫的一段時間內或者是可以的,就像你現在看到的一樣,俄羅斯即使不再繼續開發新型武器,庫存的武器也可以滿足一段時間的應用,還可以銷往印度去武器庫存,以換得更多的瑪尼,開始投入新型武器的研發。
美國是一直有強烈的戰爭意識的,這方面跟國家是否強大沒有關系,就是一種戰爭意識。或許是跟美國本身就是一個移民國家有關,國土都是從印弟安人手裡得到的,捏衛自己生存的國土,離不開戰爭,成為世界老大,更離不開戰爭,要當全世界的義務警察,更離不開戰爭。這種戰爭意識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出生時就在戰爭之中,在別人的地盤上建立起來的國家,沒有戰爭意識是活不下去的。強烈戰爭意識,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支撐,這是美國軍事實力強大的主觀原因。
俄羅斯是在自己的國土上建立的國家,雖然歷史上也有擴張的記載,那並不是非得去做不可的事情,即使僅僅守著自己的國土,也仍然是國土面積世界第一大國。並不需要非得去發動戰爭,來捍衛和增加自己的國土,阻攔一下侵犯者還是應該的,而戰爭的意願,就不會那麼地強烈,況且現在科技條件不具備,經濟條件不具備,武器庫存暫時也用不完,賣給印度消掉武器庫存也還得跟美國競爭,慢了都可能被美國搶先消除過氣的武器庫存了。
主觀加客觀的各種條件,就形成了俄羅斯與美國軍事實力的差距。當然,如果真的發動戰爭,誰勝誰負卻是未知數,並不是誰的武器先進,誰的武器多,就一定是贏家。戰爭瞬息萬變,影響最終結果的原因很多,即使地球沒有被核武器被毀滅掉,也不一定扔核武器最多的就是贏家,還要看其他的戰爭因素與條件。總之,俄羅斯與美國的軍事實力都挺強大的,美國軍事實力是大於俄羅斯的。
『捌』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有什麼意義為了贏得這場勝利蘇聯軍民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保衛斯大林格勒的激烈交戰持續了3個多月。全世界人民都在屏住呼吸注視著頓河、伏爾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大會戰。蘇軍的勝利、蘇軍與敵人的英勇斗爭鼓舞了全體進步人類,並增強了他們戰勝法西斯的信心。斯大林格勒會戰對蘇軍來說是一次十分嚴峻的考驗。指揮人員和參謀人員取得了組織步兵、坦克、炮兵、航空員協同動作的重大實踐經驗。部隊學會了在城市實施堅守防禦,並將防禦與機動結合起來。蘇軍士氣大為高漲。所有這一切加在一起,為蘇軍轉入反攻准備了有利條件。
這是保衛斯大林格勒的一個小小的蘇軍單位1942年11月中旬,以斯大林格勒地域和北高加索的防禦交戰,結束了在蘇聯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偉大衛國戰爭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對蘇聯人民及其武裝力量來說所付出的代價是極其沉重的,尤其是散布死亡和破壞的德寇進到列寧格勒、莫斯科附近和佔領了烏克蘭後,更是這樣。
至1942年11月,敵軍佔領了蘇聯的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的大片領土。戰前,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著約8000萬人。遭受戰禍的數百萬蘇聯人被迫背井離鄉,撤往蘇聯東部地區。在當時的軍事形勢下,蘇軍不得不退往蘇聯腹地,撤退時人力和物力都遭受了重大損失。但是,就是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蘇聯軍民也從未喪失粉碎敵寇的信心。生死存亡的危急使蘇聯軍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蘇聯共產黨的周圍,他們不畏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終於在所有作戰方向上阻擋住了兇猛的敵人。
『玖』 航空母艦飛機如何起飛
航空母艦起飛的方式可以分三種。
1,蒸汽彈射起飛
使用一個平的甲板作為飛機跑道。起飛時一個蒸汽驅動的彈射裝置帶動飛機在兩秒鍾內達到起飛速度。目前只有美國具備生產這種蒸氣彈射器的成熟技術。蒸汽彈射有兩種彈射方式,一種是前輪彈射,由美國海軍於1964年試驗成功,彈射時由滑塊直接拉著飛機前輪起飛。這樣不用8~10人來為飛機掛拖索和減拖索了,彈射時間減短,飛機安全性好。美國現役航母都採用這種方式。第二種是拖索式彈射,顧名思義,就是用鋼質拖索牽引飛機加速起飛,這種彈射方式比較老,各方面都不如前者好,目前只有法國的「克萊蒙梭」級航母使用。
2,斜板滑跳起飛
有些航空母艦在其甲板前端有一個「跳台」幫助飛機起飛。飛機在起飛的時候以自己的動力經由跳台的協助跳上空中。這種起飛方式不需要復雜的彈射裝置,但是飛機起飛時的重量以及起飛的效率不如彈射。英國、義大利、印度和俄羅斯的一些航空母艦便採用這種技術。 在兩種情況下航空母艦都必須以20節(36公里/小時)以上的速度逆風航行,來幫助飛機起飛。
3,垂直起降
垂直起降技術顧名思義就是飛機不需要滑跑就可以起飛和著陸的技術。它是從5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的一項航空技術。英國、美國、俄羅斯的一些航空母艦採用這種技術。 除此以外,電磁彈射器是正在研究中的下一代飛機彈射裝置,與傳統的蒸汽式彈射器相比,電磁彈射具有容積小、對艦上輔助系統要求低、效率高、重量輕、運行和維護費用低廉的好處。